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三字经3

孟子(1)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2)。

注释:

(1)孟子:姓孟名柯,字子舆,这里指《孟子》这本书。(2)仁义:孟子认为人具有恻隐、羞耻、憎恶等天性。

译文:

孟轲所作《孟子》,全书共分七篇。内容是宜讲品行修养、发扬仁义思想等优良品德的言论。

解读:

孟子也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前文提到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成功与孟母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这里讲述孟子的著作及思想。

作中庸(1),乃孔伋(2),中不偏(3),庸(4)不易(5)。

注释:

(1)中庸:书名,儒家重要经典。(2)孔伋(ji):孔子的孙子,字子思。(3)偏:偏差。(4)庸:平常。(5)易:改变。

译文:

《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庸”是平和不变的意思。

解读:

《中庸》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有极大影响。《中庸》主张个人的修养平和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力求和谐,社会就能由此安定。

作大学(1),乃曾子,自修(2)齐,至平治(3)。

注释:

(1)大学:“四书”之一,孔子学生曾参著,共十章。(2)修:修身、齐家。(3)平治:指治国、平天下。

译文:

《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主张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解读:

《大学》中强调品德修养,指出首先要修养个人的品性德行,管好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治理好国家,最终达到平天下。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孝经(1)通(2),四书熟,如六经(3),始(4)可读。

注释:

(1)孝经: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共十八章。(2)通:贯通。(3)六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春秋》。(4)始:才。

译文:

《孝经》融会贯通,“四书”熟悉通晓,那么就可以学习儒家的“六经”了。

解读:

读书从浅显易懂的开始,莫定求学求知、为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研习更深奥的知识。

诗书易,礼春秋,号(1)六经,当(2)以求。

注释:

(1)号:号称。(2)当:应当。

译文:

《诗》《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经》称“六经”,应当讲习探求。

解读:

也有《三字经》版本此句为:“诗书易,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此处选用通行版。

有连山(1),有归藏(2),有周易(3),三易详(4)。

注释:

(1)连山:书名,相传为伏羲氏作,又称《连山易》。(2)归藏:书名,相传为黄帝作,又称《归藏易》。(3)周易:书名,周文王、周公、孔子作。(4)详:详尽,知道。

译文:

《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也叫“易经”,用“卦”的形式来解释宇宙间人事万物变化的道理。

解读:

《易经》虽是我国古人占卜用书,但它阐述了像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道理,具有深奥的哲学思想。

有典(1)谟(2),有训(3)诰(4),有誓(5)命,书之奥。

注释:

(1)典:典章制度。(2)谟(mo):大臣向皇帝陈述良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3)训:劝诫训导帝王的言辞。(4)诰(gao):晓谕民众百官的政令通告。(5)誓:出师告诫将士的言辞。

译文:

《尚书》的内容分六个部分:典是立国的章法原则;谟记录治国的谋略计划;训即大臣劝诫的言辞;诰即国君的政令通告;誓为起兵的出师文告;命为国君的命令,文字深奥难懂。

解读:

《尚书》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类似于现在的国家政府的相关档案,若加以研读,可增加我们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

我周公(1),作周礼(2),箸(3)六官(4),存治体。

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2)周礼:书名,周公著。(3)箸:同著。(4)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

译文:

周公著作《周礼》,书中记载当时六官的官制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解读:

周公是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的。周武王死后,周公帮助周成王辅佐朝政,建立典章制度,由于他的贤能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大小戴(1),注礼记(2),述圣言,礼乐备(3)。

注释:

(1)大小戴: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2)礼记: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汇编,由戴德辑录的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后戴圣加以删减,编成《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即《礼记》。(3)备:齐全,详尽。

译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发扬圣贤著作,这为后人了解前人礼乐制度提供了详细记载。

解读: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中很大部分直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所谓“开卷有益”,也需要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去学习和继承。

曰国(1)风(2),曰雅(3)颂,号四诗,当讽咏(4)。

注释:

(1)国:诸侯所封之国。(2)风:民间歌谣。(3)雅:正乐之歌。分《大雅》和《小雅》两部份。(4)讽咏:背诵、吟诵。

译文: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诗歌内容丰富、感情深切,值得我们吟诵。

解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篇。有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百姓的思想和感情,也有反映社会民风、意识形态等等。

诗既亡(1),春秋作,寓(2)褒贬(3),别(4)善恶。

注释:

(1)亡:消失。(2)寓:寄托,隐含。(3)褒贬:评论好坏。(4)别:辨别。

译文:

周朝盛世的衰落,《诗经》里面的微言大义也被人遗忘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书中寓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当权者善恶行为的分辨。

解读:

孔子作《春秋》的时候,笔锋很厉害,当时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耀莫过于天子之华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羞辱莫过于天子之刑罚。因为孔子用词极其讲究,看似平淡,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寓褒贬、辨善恶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号称春秋笔法。

三传(1)者,有公羊(2),有左氏(3),有毂梁(4)。

注释:

(1)传:解说经书的注释文字。(2)公羊:《奋羊传》,也称《春秋公羊传》,公羊高作。(3)左氏:《左传》,也称《左氏春秋》,左丘明作。(4)毂梁:《毂梁传》,也称《春秋毂梁传》,毂梁赤作。

译文:

三传就是公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毂梁赤所著的《毂梁传》,都是阐释《春秋》的书。

解读: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整理修订的,言简意赅、意义深刻,加之年代久远,所以一般人很难读懂,这三本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书,可以借助于它们研读明白。

经(1)既明,方(2)读子(3),撮(4)其要,记其事。

注释:

(1)经:指儒家经典。(2)方:才、当。(3)子:诸子百家之作。(4)撮:撮取。

译文:

经传读懂之后可以读诸子百家。选择归纳知识要旨,并且熟记事件的本末因果。

解读:

对于重点的历史事件记住它的起因和结果,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

五子者,有荀(1)扬(2),文中子(3),及老(4)庄(5)。

注释:

(1)荀:荀子,名况,著有《荀子》。(2)扬:扬雄,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3)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4)老:老子,李耳,著有《道德经》。(5)庄:庄子,名周,著有《庄子》。

译文:

诸子名家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还有老子和庄子。

解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其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的思想,他认为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我们形体,我们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命旅程,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他的哲学是关于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具有终极的意义。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三)考世系知终始

经(1)子(2)通,读诸史(3),考世系(4),知终始(5)。

注释:

(1)经:儒家经典。(2)子:诸子百家。(3)史:史书。(4)世系:帝王家族世代相承的脉系关系。(5)始终:王朝兴亡的始末。

译文:

经书和子书都了解贯通后,可以再学习史书,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了解它们的兴衰始末,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解读: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他探讨了读书的意义,也阐述了读历史的功用,读史明智,所谓“殷鉴不远”、“前车之鉴”,历史让我们学会分辨哪些是应当吸取的教训,哪些是成功的经验范本。

自羲(1)农(2),至黄帝(3),号三皇,居上世。

注释:

(1)羲:伏羲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2)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3)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译文:

远自伏羲氏、神农氏再到轩辕黄帝,三位远古时代的帝王都勤政爱民,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解读:

远古时代指从人类出现到国家形成之间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上古: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中古:较晚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这个时期。古代:过去距离现代较远的时代(区别于“近代”、“现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19世纪中叶以前。1840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近代: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一段时间。现代:“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段时期。当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唐(1)有虞(2),号二帝,相揖逊(3),称盛世。

注释:

(1)唐:唐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领袖。(2)有虞:虞舜,传说中的远古皇帝。(3)揖逊:禅让王位。

译文: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选贤禅让王位,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史称太平盛世。

解读:

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但凡史籍经典、民间传说,对尧都是赞赏有加。他非常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管理国家又推行仁义,既是令人敬仰的人格典范,也是治国天平下的君王楷模。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传贤不传子。当然舜也不负众望,继承了尧的精神,处处以身作则,使人向善齐贤,身体力行地推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现在人常用“尧天舜日”来形容太平盛世,用“尧舜之治”作为后世德政的楷模。

夏(1)有禹(2),商(3)有汤(4),周(5)文武,称三王。

注释:

(1)夏:国号。(2)禹:传说中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夏禹王。(3)商:国号。(4)汤:商王朝的建立者汤王,又称成汤、商汤。(5)周:国号。

译文: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成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解读:

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把河流的水疏导到海里,解除了水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旷世美谈,妇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神也被载入史册,供后人敬仰学习。墨子在《庄子·天下》中称:“禹,大圣也。”“周文武,称三王。”是指代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这三王。周文王一般被视作周朝的开国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位王。周文王给继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质保障和精神财富,其中就有周文王儿子周公旦和姜太公来辅佐周武王。

夏传子(1),家天下(2),四百载(3),迁(4)夏社(5)。

注释:

(1)夏传子:夏禹开始把王位传给儿子。(2)家天下:天下成为一个家族所有。(3)载:年。(4)迁:迁移,改变。(5)社:指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指国家政权。

译文: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天下从此成为一个家族所有。历时四百多年之后,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夏朝的统治。

解读:

大禹之后,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致使禅让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中国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的家天下统治时代,直到推翻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即辛亥革命的发生,才结束了最后一位满族皇帝,从此家天下的统治时代才真正结束。

汤伐(1)夏(2),国号商。六百载,至纣(3)亡。

注释:

(1)伐:讨伐。(2)夏:夏朝末代国君夏桀王。(3)纣: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王。

译文:

因为夏桀在位时残暴无道,成汤攻而伐之,建立了商朝。历时六百多年,到纣王自杀国亡。

解读:

承担启蒙教材的《三字经》自然把历史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来,每句话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商汤伐夏成立了商朝,并创造了辉煌的殷商文化,而商朝末代的纣王一如夏桀王的残暴无道又被后来的周文武王讨伐,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历史总是以惊人雷同的方式前进着。从此,夏桀商纣也就成为暴君的代名词。

周武王,始诛(1)纣,八百载(2),最长久。

注释:

(1)诛:诛伐,杀死。(2)八百载:周朝分西周和东周,共约八百余年。

译文:

周武王起兵伐商,纣王兵败后自杀,周朝的历史最长,历时八百多年。

解读:

各朝各代的兴衰,都是有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商纣的残暴荒淫,引起各诸侯国的强烈不满,“仁政必兴、暴政必亡”。其二,周朝之前虽是诸侯国,但农业发达,这就意味着国力强盛,为讨伐商纣提供了物质基础。周朝的历史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被杀之前是西周,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是东周。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上演“狼来了”的故事。敌人真来进攻时,周幽王再点烽火已不能招集诸侯国的救驾了,周幽王被杀,太子周平王继位。

周辙东(1),王纲(2)坠(3),逞(4)干戈(5),尚游说(6)。

注释:

(1)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辙,这里指代车,意为搬迁。(2)王纲:指王朝的统治。(3)坠:衰落。(4)逞:显示、夸耀。(5)干戈:军事力量、武力。(6)游说:政客以口才劝说各诸侯采纳他们的主张献策。

译文:

自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开始衰落,诸侯国之间时常武力相争,而游客们也开始鼓吹、游说。

解读:

周平王国都东迁至洛阳,搬迁过程中,秦国、魏国、郑国帮助王室完成了东迁的任务,为了奖赏这几个诸侯国,王室划分了一些区域领土酬谢各有功国,这使得原本在西北一隅的秦国骤然强大,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王室逐渐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都想称王称霸,动不动干戈以见,战争连年不绝,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始春秋(1),终战国(2),五霸(3)强,七雄(4)出。

注释:

(1)春秋:指会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2)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因当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而得名。(3)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奋、秦穆公、楚庄王。(4)七雄:指齐、楚、燕、赵、韩、魏、秦七个强国。

译文:

东周分两个时期,东周前期为春秋时期,后期称为战国时期。春秋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强称霸。战国时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解读:

周平王东迁后,一统天下的地位早已名存实亡,而是五霸说了算。齐桓公是五霸之首,他重于改革,国力日益强盛。宋襄公帮助了齐孝公登上了王位,并以讲信用、讲仁义著称。由于晋文公的父亲把王位传给了小儿子,晋文公先后在卫国、齐国、曹国、楚国过着十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晋文公重新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现在的清明节也是起源于晋文公悼念曾经帮过他的介子推“割股充饥”之恩。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岳父,他任人唯贤,渴慕贤才。他用五张羊皮把当时在楚成王手下养马的百里奚换回,后成为秦穆公的贤臣。“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就是楚成王的一鸣惊人,成就霸业。

嬴秦氏(1),始兼并,传二世(2),楚(3)汉(4)争(5)。

注释:

(1)嬴秦氏:秦国君姓嬴,所以秦也称为嬴秦,这里指秦始皇嬴政。(2)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儿子,继承始皇为二世皇帝。(3)楚:楚霸王项羽。(4)汉:汉高祖刘邦。(5)争:争权。

译文:

秦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大乱,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解读: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的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国家。虽然秦始皇在位统治的十五年期间,苛政杂税、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等等产生了很多负面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统中国,使得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以及统一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贡献。此外,秦始皇还推行郡县制,修筑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长城。如今长城早已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之一。皇帝的称号始于秦始皇,皇在古代的意思是大,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皇帝就意味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地位,而且是上天赐予的,就是君权神授。秦始皇还采取了很多遵君措施使得皇帝的地位神圣化,例如,只有皇帝自称为朕,只有皇帝用的玉印称为玺。

高祖兴(1),汉业建,至孝平(2),王莽(3)篡(4)。

注释:

(1)兴:兴起。(2)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外戚王莽篡权杀害。(3)王莽:汉朝大司马,汉元帝皇后侄,杀害孝平帝篡权为帝,改国号为“新”。(4)篡:夺取。 YzJbxp8VC91QepUDf2sANDQh8aeyjlLQ4SxuBJyoSNgtTJivHOz/redA/wc1te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