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鉴 神骨2

神之邪正

原典

清浊易辨,邪正①难辨。

注释

①邪正:从精神状态中反映出来的正直与奸邪两种心性。

译文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了。

解读

邪,指奸邪;正,指忠直。

神的清浊是比较容易区分的,但邪正却要难得多,因为邪和正都可能混在“清”当中。即不论品德高下,其人都很聪明,也很有才干。因为他聪明,因而有善于伪饰的本领,所以要辨其邪正,比辨人之“清浊”要难得多。因此,《冰鉴》明言“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邪正难辨,因为人的聪明智慧并不意味着品性高尚。见识敏达,能力强干的人中,有道德高尚的,也有品行低劣的。大忠大奸之人的智慧都是好的,人也聪明,神的邪正都混迹于“清”当中,形的相似性会蒙蔽许多人的眼睛,因此鉴别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邪正难辨,还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奸邪的人可以用行动、言语来掩饰自己本真的面目和企图。如果不依神的邪正来鉴别人才,反而为言语、行动等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是对人的判断力太弱,不会识别人。

邪正难辨,还因为另有介于正邪之间的一类人,这类人应在具体的环境下去区分他是奸邪还是正直,不能一概而论。

邪正难辨,还因为不同时代有就立场不同标准不同的道德标准,因而邪正观念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古之奸邪,在今天也许是正确的;古之忠直,在今天可能是迂腐的。

眼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清浊上,而且体现在邪正上,也即通过眼神可以看到一个人品性如何。眼睛看人的方法由来已久。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为内,情为外,性为体,情为用,性受外来的刺激,发而为情。情所表现最显著、最难掩的部分,不是语言,不是动作,也不是态度,而是眼睛。

处世活用

如果一个人的“神”平和端庄,“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对人忠心耿耿,不会叛变,也不会因周遭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节操和信仰,敢于坚待正确的东西,意志很坚定。

如果一个人的“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他们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之人。

需要说明的是,神固然与遗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砺出来的。王安石说:“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

分辨神的“清浊”“邪正”,主要是看两眼。孟子在《离娄篇》中有一段根据眼睛来识辨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子了”就是眼珠明亮而清澈;“眸子眊”就是眼珠昏暗而混浊。如果心中“正”,则“眸子了焉”,如果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通过对眼睛的仔细观察,来弄清楚“清”里面的“邪正”。

“眼神正”其人大致正直,“眼神邪”其人大致奸邪。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通过眼神识别人物的高手。

有一次,曹操派刺客去刺杀刘备。刺客见到刘备之后,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与刘备讨论削弱魏国的策略,刘备对他的分析很满意。不久之后,诸葛亮进来,刺客很心虚,便托辞上厕所。刘备对诸葛亮说:“刚才得到一位奇士,可以帮助我们兴汉灭曹。”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地说道:“此人见我一到,神情畏惧,视线低而时时露怜逆之意,奸邪之形毕露,他一定是个刺客。”于是,刘备连忙派人追出去,而刺客早已逃之夭夭了。

在瞬息之间,通过眼神的变化,看出一个人的目的和动机,诸葛亮的确是一个识人高手。诸葛亮能够看透此人,主要是从闪烁不定他的眼神中发现破绽的。

在生活中,常有那些仪表不俗,举止轩昂之辈,想一眼识破他的行径,可能就比较困难了。这时除了从言语行为上的辨别,更不能忽视眼神中透露的信息。每一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的眼睛往往是他的灵魂的忠实解释者,正如《简·爱》中写道:“灵魂在眼睛中有一个解释者——时常是无意的,却是忠实的解释者。”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这恐怕也道出了“人心难测”的道理。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是口蜜腹剑或笑里藏刀,许多正直的人都在这上面栽过跟斗,往往在事后才会明白他是这样的人!人们也常说,知人难,知人心者更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嘴里说的不是心里想的;心里想的又不是嘴里所说的。正如《冰鉴》所说人之“正邪难辨”,难辨是难辨,但并非不可辨。尽管那些奸邪小人都善于伪装,但总有些破绽可以让我们看清其嘴脸。

知人看交结,识人看处事。识别一个人只要看他现在的为人处世,就知道他会对你怎样了。在目光上游离不定,斜眼看人,这类人也是不可深交的人。因为正常人看人都是两眼平视,目光正常,而有部分人在第一次交往时,就爱用斜视且游离不定的目光去看人(初次交往时特性最明显,熟了后不易察觉),此类人是要始终留一手的,所以此类人注定是不可靠的。总是在你面前说别人闲话,记别人小账的人,在背后必然会说你的闲话,记你的小账。整天算计别人,和别人过不去的人,与你关系再好,有朝一日你很可能要被他算计。对那种别人帮了他的忙不仅不感恩,反而恩将仇报的人,无论如何对他不可发善心,否则倒霉的只能是你自己。

神的偏邪与形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有些坏人“贼眉鼠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但事实上不尽是这样,巴黎圣母院里相貌丑陋的伽西莫多比英俊帅气的骑兵队长更善良、忠诚。因此说,“以形观人”很容易犯下错误,而“神”来自于心灵本性,做假不易,以它来断人品性,更为可行一些。

曾国藩善于洞悉部下心理,精于驭人之术。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他在识才用人问题上,也有大栽跟头的时候。所以他才有了“邪正难辨”这样的感慨。

有一次,曾国藩与几个幕僚煮酒论英雄,他问道:“我与李鸿章、彭玉麟相比,孰高孰低?”幕僚中当然不乏“九段”拍马高手,其中一位抓住机遇,抢答道:“自然是曾公才德最高!”不料,此时曾国藩觉得还是谦虚点对自己进步有好处,摆摆手说道:“过誉了,过誉了。李鸿章和彭玉麟都是当今的英才,我自知不及二位。我生平稍值得赞许的,就是不爱听拍马奉承,还有那么一点儿自知之明。”

幕僚们听罢,坚决不信,继续猛拍狂拍。又一位开腔:“曾公不必客气,依我看你们三位各有所长,各有千秋,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明,人不能欺;曾公……”

这位老兄是信口开河,不料说到此突然卡壳,想不出恰当的比喻了。

曾国藩正听到兴头上,追问道:“我怎么样呢?”

其他的幕僚们见状,立即脑筋急转弯,想来个一语惊人,大讨曾国藩的欢心。无奈,脑袋忽然“停电”,就是想不出。

坐在门边的一位年轻人插嘴道:“曾公仁德,人不忍欺!”

幕僚们一听:好棒!猛拍巴掌。

曾国藩嘴上坚持谦虚:“不敢当,不敢当!”心里早已是一片灿烂。他打量了那个年轻人一番,咦,自己怎么不认识他?于是,悄悄问身边的幕僚,此人是谁?幕僚告诉他,这个年轻人是个秀才,刚刚招来担任文书的,办事还算勤快。

曾国藩一听,频频点头,此人有才华,可重用。果然,没多久,他就破格提拔这个年轻人出任扬州盐运使。

这次,曾国藩可是大跌眼镜。这个年轻人得到如此肥缺,经受不住考验,抵挡不住诱惑,花天酒地挥霍不说,还一口气娶了四个姨太太,大演“妻妾成群”。朝廷派员到各地检查廉政情况,他自知纸包不住火,干脆携公款潜逃。

显然,曾国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听说这件事后,眉头紧锁,一脸想不开。有一位幕僚不忍心,好言劝慰:“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不必往心里去。”

曾国藩长叹道:“唉,我一向慧眼识才,没想到这回栽在一个毛头小子手上。他说人不忍欺我,他不是就忍心欺我了吗?”

那幕僚倒也直爽:“您不是自夸不爱听拍马奉承吗?那小子是拍您的马屁,您都没听出来呀!”

这可真应了那句老话:“事之至难,莫如知人”。

职场活用

人多的地方,是非就多。有是非的地方,必有小人,小人即神邪之人。这一点在职场上尤为突出。识别及规避神邪的小人成为职场中人的必修课。

阿杰大学毕业没多久,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某大型公司的研发经理。阿杰一流学府毕业,头脑灵光,一表人才,你很容易就看出他的优秀。事业心旺盛的他,花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目前的工作上,他的表现深受上司的肯定。但他也从不因为年轻得志而骄傲,相反,他总以极大的热忱去协助工作伙伴,并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不过,也许是因为太年轻就当经理,或是因为他的杰出表现,会让周围的人很有压力,莫明其妙中总有一些谣言在公司流传,说他为人骄傲,对同事不友善,结果连总经理都亲自下来考察他。虽然他通过了总经理的考察,让谣言不攻自破,但阿杰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得罪了谁。他内心感到非常受挫,一直努力工作并积极支持同事的他,一时之间对人性充满了怀疑,不由得产生了离职的念头。

很显然,阿杰是遭遇了职场上的“黑色隧道”。

职场里广泛流传着一句“职场是一条黑色隧道”的话,它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所谓职场的黑色隧道,是指在职场中遭遇的很多压力、不公平、恶意攻击、失望、负面情绪,等等。发生在职场里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在职场的黑色隧道里遭遇小人而产生的典型故事。

在职场生活里,我们可能一直都很努力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很好,但还是会不顺利,这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职场里无意中冒犯了小人。总体而言,小人就是那些做人、做事不走正道,采取歪门邪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小人的言行有一定的特点。以下为你不能不知道的十种职场小人!

1.“三谣”小人

三谣小人就是喜欢听信谣言、制造谣言和传播谣言的人。这些人完全不理会什么是事情的真相。只要有传播的价值,他们便会毫不保留地进行传播,甚至会添油加醋一番。比如,同事离职,他们会传播谣言说离职者是因为被收买、人格问题、没有道德,等等。他们很喜欢用谣言的方法向身旁的伙伴“下毒”,影响周围的人。在职场中,这种小人,唯恐企业不乱!

2.不负责的小人

没有责任且爱推御责任的小人。这类型的小人,该做的事往往都没做,他们很会偷懒。每当有事情发生了,他们的第一个反应便是推卸责任,他们常说“这不是我的错。”还会经常责备其他人,他们喜欢否认自己的过错,然后找借口来把自己“塑造”成没事人。

3.分裂型的小人

他们有一个特别的能力,那就是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对于这种分裂型的小人一定要小心提防,防止他在友情的“糖衣”下,对你假意示好,其实是想找机会制你于死地。还有一种不太严重的分型型小人,他们喜欢夸大其辞,夸的时候天下无敌,做的时候却有心无力。他们可以分裂地处理自己的所言和所行。这种小人,往往只会包装自己,但是没有实力。会用夸大自己的办法来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会投机取巧地找人替自己完成任务,结果却将功劳归于他们自己。对这类型的小人,要注意尽量避免跟他共事或合作。如果避不开,一定要写清楚工作记录,以作为将来他在领导面前邀功的“反证”,从而让他的奸计不能得逞。

4.贪便宜小人

这种小人最爱贪小便宜,他们会因为贪占小便宜而出卖团队及一起工作的同事。这种小人常专注于短暂的利益而非长期的利益。在职场里,他们可能就是那些你起初非常信任的人,他懂得利用你对他的信任,出卖你!

5.善变的小人

我们知道,改变是必要的。我们也知道,在这世界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在职场中,如果你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态度,你会被大家所接受的,但是善变小人喜欢改变的不是自己,而是改变所设定的游戏规则。他们往往在看到对方业绩越做越大,钱越赚越多时,就会开始打起改变游戏的规则的主意。比如,他们不能看到别人根据所设定的规则获得更多的分红和奖金,于是他们就会开始努力争取以改变规则。这里的关键是他们会根据利己不利人的“原则”来改变游戏规则。

6.装可怜的小人

扮得楚楚可怜的人,很容易让大家投同情票,然后答应他的要求,尤其是无理的要求。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心软,很容易就掉入这种小人的招术里,虽然我们有时是非常清醒的!为防止受骗,我们要记得,可怜的小人必有可恨之处。

7.双输型的小人

我们知道,不论在商场上或任何一个团队里,我们都努力朝着双赢的方向前进及合作。可是,有些小人却不这样,他一旦觉得自己的利益不如想象中多时,他便让双方两败俱伤——不只是自己一个人输,同时也要其他人和他一起输。这类小人,每当他觉得自己吃亏,他就立刻把别人也拖下水,要亏,大家一起亏!要死,大家一起死!要输,大家一起输!

8.使坏水的小人

每一个消息到他们那里就变成坏消息,他们很喜欢泼冷水,让你不但不被激励或认可,还让你泄气。这类小人很容易眼红别人的成就,他们会想尽法子来抹杀你的成就,设法扯你的后腿。在职场中,他们是一群不但不帮忙反而搞破坏的小人。

9.担心小人

这种小人常有负面思想,他们经常怀着担心的心态来处理事务,而他们的这种杞人忧天的担心心态,常常会让大家对还没开始着手的事务更加担心甚至完全失去信心。这种人往往还没起步就投降,担心自己做不好,完全没有行动力。最关键的是他们会影响身旁的人,把整个团队搞得人心涣散。

10.两头小人

两头小人最擅长的就是搬弄是非,当着你说一套,背着你又跟别人说另一套。他们就好像两头蛇,和你的关系一直很难明朗化,在你面前会对你非常好,但在别人的面前就出卖你,说你的不是。这类人还喜欢向你套话,之后就对别人说这些话是你讲的。甚至连你完全不同意的看法,他们都可以在别人面前说是你说的!他们甚至可以在你面前摆出一脸受委屈的样子,来博取你的同情。这类小人很难相处,因为身边的人都完全不知道他们的心里究竟想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才是真心的对待别人。

事实上,小人的特点并不止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孔子对小人有过精彩的描述,对于职场人士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子曰:“小人巧言令色。”意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这就是孔老夫子为小人所作的一番直白的素描。再加上曾子的进一步详细阐述,我们会更加理解巧言令色的含义。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直译为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毒辣的太阳在菜地里干活儿还要令人难受啊!天长日久的历练,使得小人的脊梁退化了,但是面部的肌肉却进化了,每时每刻小人都会在不同的场合带着不同的面具,以其小聪明企图将他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而今人们将小人的形象拟物化——“走狗”“鹰犬”,巧言令色的小人都自愿趴在地上,撅起屁股,蜕化为兽类而甘愿驱西使东,祸害他人。在职场中,我们要时时警惕身边那些花言巧语、笑得一脸灿烂的小人。

子曰:“小人党而不群。”小人之所以喜欢结党营私,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情景:大家开会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当重要领导在现场话音未落之时,小人就开始上蹿下跳,大庭广众之下溢美之词犹如滔滔长江之水,看到了领导他们表现出三生有幸,心情特别激动的样子,领导的决策那绝对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这类的献媚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等到会后,在无人处,他会摘掉面具,说出这样的话:“这样的水平就能做领导,那样我也能。如果是我来做,我一定做得比他出色得多了!”这就是标准的小人嘴脸,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学会尊重对方,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只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见不得光的目的,一小撮有共同目标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正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才有了这样的词语:狐朋狗友。

子曰:“小人常戚戚。”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忙于算计。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他们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我们绝对不能认为小人是很“掉价”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人总是活得比君子更光鲜、更滋润,他们往往以一副活生生的“君子”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小人绝对不会为自己贴上一张“小人”的标签,在大众面前公开宣布自己是小人。小人绝对不说自己的短处,自己揭自己的伤疤。这类小人只是冠冕堂皇地在众人之中,一味标榜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君子”。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比”这个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所以“比”就是小人之举,要求他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流于偏私了。如果小人“比”在一起,那么就是臭味相投了。在平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些人总是炫耀自己总能和他人患难与共,为朋友总能做到两肋插刀的义举。然而当真正的考验到来的时候,他早已拔脚开溜,无影无踪了。

职场小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一部分国人劣根性的体现,虽然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劣根性,然而总有那么一部分人,甘于充当这样的角色——他们以卑劣伎俩置同事于是非之中。我们一定要对这样的小人多加提防。

通过观察一个人丰富的眼睛语言,即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个小人的性格和当时的想法,有个大致的了解。我们身边时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四处张望,目光像流水般游移不定。这种眼神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一颗精于算计的心。往往是工于心计、城府较深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眼神。游移的眼神传达的信息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聪明而不行正道,一种是深谋内藏、又怕别人窥探。前一种眼神多是品德欠高尚、行为欠端正的表现,后一种眼神多是奸心内萌、深藏不露的表现。说话时眼神闪烁不定者,一般表示精神的不稳定。据一些法律资料显示,犯罪者在坦承罪状之前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状态:他们眼神游移,目光闪烁,总是回避询问者的视线,这大概是因心中藏有某事或有所愧疚所导致。

当我们跟某个人说话时,看到他眼神游移,就要提防一下了,很可能他心里隐瞒了什么事,也可能他正打什么坏主意。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我们应格外细心,以免上当。

在了解以上鉴别小人的方法之后,和“小人”办事还要讲究以下几个原则:

1.保持距离

千万不要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好了,但也不要太过于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接着你就该倒霉了。

2.不得罪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遇到职场小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一般而言,小人比“君子”更敏感,心理也比较自卑,因此,千万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得罪他们。自古以来,人们都宁愿得罪一个君子,不愿得罪一个小人。小人总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历史将会作出最公正的评断。

3.小心说话

说些“今天天气不错”的话就可以了,假如谈了别人的隐私,谈了他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绝对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必要时整你的资料。

4.吃些小亏

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到你,假如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

5.不要有利益瓜葛

小人经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千万不要靠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黏住你不放,到时,你想脱身都不可能。

并不是说做到了以上几点,你与职场中的小人就彼此相安无事了,但至少你可以把小人对自己的伤害降至最低。

动静之神

原典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①,动若水发②;静若无人,动若赴的③;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④,动若流水⑤,尖巧⑥而喜淫⑦;静若半睡,动若鹿骇⑧,别才⑨而深思⑩。一为败器{11},一为隐流{12},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注释

①含珠:目光清纯如晶莹的明珠,含而不露。②水发:目光安详而敏锐,沉德又不失犀利,宛如春水动清波一般。③赴的:直飞箭靶的中心。的:箭靶的中心。④萤光:夏夜中萤火虫闪灭不定的光。⑤流水:目光像流动的水一样游移不定。⑥尖巧:指善于机巧和伪饰。⑦淫:奸邪。高诱注《吕氏春秋·知度》:“不学正道为淫。”⑧鹿骇:像鹿一样惊恐不安。⑨别才:聪明而不行正道的人。⑩深思:心思暗藏,担心他人窥破。{11}败器:本指有瑕疵的器物,引申为品德不高尚、行为不端正的人。{12}隐流:奸心暗藏不发的人。

译文

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神态表现。两眼处于静止状态,即无所观之际,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内蕴真情,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两眼处于运动状态,即处于观物看人之际,目光沉稳,敏捷犀利,双目就像春木抽出的新芽,勃勃而有生气。两眼处于静态,目光清明,旁若无人;双目处于动态,杀机内藏,锋芒外露,就像瞄准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清明透澈,属于纯正的精神状态。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双目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种是善于伪装的神情,一种是内藏奸心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之时,眼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双目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就像惊鹿一样像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种是有智慧有能力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种是深谋图巧而又怕他人窥见其内心的神情。具有这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以上的神情都属于奸邪的神情,可是这类神情却常常混杂在清莹的神情里而,这是观人时必须加以认真辨别的。

解读

考察清中的邪正,要从动与静两个方面入手。动指的是动态,是运动变化的状态、功能。静指的是静态,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情形。

动与静不仅是一组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古代哲学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在哲学中,动与静是互相对立的动态术语,动静结合是一种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之中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辩证的精神和方法。经常采用动静结合,进行整体的综合与分析,可以避免机械性和简单化。讲究动与静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和科学性。这是传统神秘文化学派所不具有的一个特点。若仅从“动”或“静”的单方面判断事物,必然有失偏颇,走到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一边。动静结合,则能提高评判的正确性。

曾国藩善于识人用贤,相当多的概括性判断是静态判断,如“项平头圆额又方,定主富贵早功名”“六府高强,一生富足”;一些具体性判断,往往是动态判断,如“气浊神枯,必是贫穷之汉”。如果碰到一个“六府高强”又“气浊神枯”之人,就只会是“必是贫汉”,而不是“一生富足”。而如“双目无神,纵鼻梁高而命亦促”,则是二者的结合。人的行为举止、情态姿容,亦有动与静之别,如“双目无神,纵鼻梁高而命亦促”,“鼻梁高”本来是寿高之相,但是由于“双目无神”,就只能说“命亦促”了。上述两种判断,有时就是对比做出的。

这就是要认真分析清与浊跟动与静之间的关系的原则。

既然“动”与“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状态,那么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最易于在运动中流露、呈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关头,最能见人真心,这就是“动”。但是如果运动太快,难以弄清其本质之所在,就需要观察“静”。“静”虽然是稳定状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它处于其先和其后的两“动”之中,在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的变化中,它只是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由“动”到“静”再到“动”的过程和由“静”到“动”再到“静”的过程,正是从“动”和“静”两种状态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的最佳时期。所以“动”和“静”相结合,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动”,这里是指眼睛正在看人观物之时的状态;“静”,指目光暂时静止,没有看人观物时的状态。有动必有静,静后必是动,它们是相互连贯的关系。

曾国藩提出这样两组动与静: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这是属于一系列正性的词语,“澄清到底”的“动”“静”,与其相伴的是诸如表里如一、清正纯洁等。

“静若含珠”,眼睛安静,没有观物的时候,就像镶嵌在眼帘中的明珠,灿烂光亮,晶莹生辉,美丽的光华深蕴在睛内,如一汪秋水,却又暗蓄着溢光流彩的动向,含而不露,光华内蕴,静而炫然。这是心神安详沉稳时的端庄状态,心底无私。

“动若水发”,眼睛在观物的时候,犹如春水荡动初波,精光闪射,秀气横溢,闪发着美丽的光彩;又如一湾盈盈流动的秋波,水面光芒闪耀,清气勃发,美不胜收。这是神敏锐犀利而纯正的状态。(有的本子本句作“动若木发”,意指犹如春木的生发。树木经水分的滋养,遇春而生,一冬所藏之精华化而为新芽。观人看物,目光中精气流动,如秀木吐春,新芽自清,生气盎然的样子,本义一样。)

“静若无人”,眼睛没有观物的时候,安详自然,文静如处子,心中没有纤尘杂念,又像身边没有他人存在、独处一样的自然平静。就像空谷幽兰,虽寂然无声,却有高洁的志向和恬然的乐趣,让人想起唐代韦应物的一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本句更深一层的境界是,安静时如老僧入定,丝毫不为外物所动。其状为安详自然,心无杂念。

“动若赴的”,眼睛由“静若无人”转为观看外物时,睛光湛湛,敏锐犀利,其势如劲箭脱弦,飞驰而去,直射靶心,但又锋芒暗收,不存霸气,不怒而威,杀机深藏而锋芒不露,声威自在,暗藏王者之气。

无论是天性无损,还是心无杂念,都是表里如一、抱守难撼、动静无碍的表现,故曰“澄清到底”。以上两组动静状态都是神志澄清到底、纯正无杂的表现。这样的人不论动静还是在人前人后,困境逆境,都表里如一,始终保持着堂堂正正的纯洁品格,以高风亮节显于天下。然面仔细分辨起来,这里也有差别。第一组动静状态比较平缓,如轻盈流水,与日常的行为表现相对应;第二组动静状态变化反差较大,是较激烈的状态,与紧要关头相对应。大敌当前,不能出奇的冷静,就难以清醒、正确地判断形势;决定作出,不能迅速地行动,就会失去机会,时不再来。

更深一层的理解,“静若含珠,动若水发”的境界,似乎胜于“静若无人,动若赴的”的境界,因为前者静柔温和,有盛德中庸之态,属于大哲大慧的圣贤境界,是王者之气;后者属智勇双全的豪杰境界,有旁若无人、盛气凌人的状态,是霸者之气。圣贤与豪杰的分界,正在这里。鉴别栋梁之才,似应从此处发现人才的细微差别。

以上是神清到底、端庄厚重的状态。

邪也托迹于清之中,因而不易辨别。曾国藩列举了邪的几种表现: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这是属于“隐流”“败器”的“动”“静”。与其相伴的是一些负面词语,诸如人面兽心,歪门邪道,等等。

“静若萤光”,眼睛没有观物时,眸子中闪烁着夏夜中萤火虫一样的光。萤火虫的光微弱而明灭不定,萤火虫的活动环境又多是树木草丛等阴气之地,这种感觉带有隐隐的邪气。如果一个人眼中闪烁着这样的目光,往往心有别思。

“动若流水”,眼睛在观物的时候,虽然神清,但又游移不定,像漂流无居的水一样。这种人是聪明的,但缺少恒守。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特性与智者是有联系的。但正与邪的差别是一个“动若水发”,一个“动若流水”,区别在于正气凛然、胸怀坦荡的人,目光清亮而又源渊深厚,心怀邪念的人目光虽清却游移不定,东西飘忽。

“静若半睡”,安静的时候,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这种状态有一举两得的功用,既可以窥视周遭的动静,又可以静心默守,既养神又做事。这种人有野心,什么好事都想抓在手中,不能专一,本质上是心怀奸诈,即“尖巧而喜淫”的人。

“动若骇鹿”,眼睛运动时,像惊鹿那样惶惶不安。与“静若半睡”联系起来思考就明白了:本来正在半睡半醒中养神,却又深思图巧,怕被他人看破真心,也怕错过外面的好东西,因而一有风吹草动,就睁想眼看个究竟,其状就像一边想吃草、一边又警惕着猛兽,不时抬头四面张望的骇鹿一样。

这两句是说:品行有瑕疵的人,很难掩饰其内心的慌乱,所以与之凝神相望时,其眼神就会闪烁不定,恍如夏日的萤光,难以长时间集中。当其向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因为心口不一,心气不定,有愧疚之感或怕被人识透,所以眼神不敢正视他人,不停地扫顾周围事物,寻找能让他安下心来的目标,眼神就会如流水般忽明忽暗,流转不定。

“别才而深思”,才智颇高,但不知不觉偏离了正道,而且心怀别念,不能始终如一,喜欢见异思迁,缺少忠诚秉性。这类人是属于心计很深的人。因为城府深,不肯以真面目示人,所以与之交流时,发现其眼睛经常是半睁半闭、时开时阖的,偶尔从中泻出的光芒,也往往包含有狡黠、自负、轻蔑、多疑等种种繁复的谱系。当你猛然间提到一个关键问题,将其从半思索状态中拉回时,他会如受惊吓的麂麋,十分慌张。这样的眼神,是边听取、边思考、边狐疑、边暗自盘算的眼神,非常值得当心。这样的人,有很高的智慧,但其智力却没有用到正路上去,也即所谓“别才而深思”者。

对比以上两组动静状态,大致可以区别为,“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属小智小奸之人,奸心内萌而伪饰,总还有漂流不定的踪迹可寻,不至于有大碍;“静若半睡,动若骇鹿,别才而深思”,容易与端庄厚重混淆,“动若骇鹿”又可能与雷厉风行、办事干练,这与刻意掩饰就不一样了,差不多成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这种大智大奸的人沉得住气,不到时机成熟不会发难,平常显得是端庄厚重、一身正气的样子(而且勿需掩饰),有很大的欺骗性。比如历史上的王莽、秦桧。他们的才智能力是不用说的,如果在名声事功赞播于四海,未显露本性之前就中止了生命,也许他们真的要流芳百世了。

品行有瑕疵者,谓之“败器”;别才而深思者,谓之“隐流”。仅从五官清浊看,两者可能都是端正而清秀的,头脑也想必是聪明的,但其淫邪、狡诈的眼神却难以掩饰。“败器”的基础还是“器”,本质是不错的,只是后天品行有亏,且有自愧之意,所以眼神才会闪烁。这样的人可以作适当警醒,以期改正。如果是品行有亏而毫无懊悔之态,则为本质不好,也即“非器”,不论也罢。至于“隐流”,是大智大奸的人,奸心深藏心底,不丝毫外扬,因而称其为“隐流”,表示无迹可寻。“隐流”之辈多为野心勃勃、伺机而发之人,恐非言语所能警醒,故不可与之深交;既交之,则不可不防之。如此看来,器为下,因为有迹可寻;隐为上,因为无迹可依,更难以识别。

“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两种邪奸之状都托身在“清”中:败器托身在“静若衡光,动若流水”之中,隐流托身在“静若半睡,动若骇鹿”之中并常以“清”的面貌出现,令人百辨难识,所以曾国藩提醒“邪正”“均之托迹于清,然不可不辨”。

仔细分析下来,“澄清到底”的“动”“静”是“正”;“隐流”“败器”的“动”“静”是“邪”。一正一邪的对比在于,神清而定,神清而浮。

处世活用

大贤大忠的人,平常不显丝毫锋芒,精气内敛,普通如常人,一旦行动起来,却是动若脱兔,迅捷快速,一举而功成。大智大奸的人,奸心深藏,但锋芒也不显于外,赢得好声名,但总有怕人窥破内心的担忧,因此终有踪迹可寻。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辨才》诗,其中有一句是:“向使当初身便死,一身真伪复谁知?”说的是王莽在未篡权之前死去,那么他一身的真伪又有何人能分辨清楚?

王莽(前45年—23年),字臣君,汉族,魏郡元城人,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

在历史上,王莽是一个专权篡位的奸邪之人,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其实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篡取上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成帝时,王氏家族非常显贵。因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太早,没有来得及封侯,留下孤儿寡母,受到族人的排挤和冷落,这给王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许是他日后篡夺上位的叛逆性格的最初原因。

王莽稍微懂事以后,便发奋读书、恭俭谦让、克己修身,不仅孝敬长辈,同时还结交一些社会名士。他渐渐以一个谦让恭俭、不事享乐的进步青年形象出现在族人面前,标准的儒生穿戴,不仅对母亲和长辈极其孝顺(那个时候孝敬父母师长是最大的美德,许多人因此而做官),而且气度豪迈,深得时人的赞誉。王莽的叔叔、大司马王凤病重,王氏子弟只知享乐宴游,唯独王莽“侍疾,亲尝药,乱首蓬面,不解衣带连月”。几个月下来,王凤的病好了,王莽却是蓬头垢面,满脸憔悴,感动得王凤欷歔而叹:有子不如有王莽。王凤临死前,托姐姐(时已贵为太后)和皇上提拔王莽,大司空和当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赞王莽的品德才行,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封侯以后,王莽仍然保持着廉敬恭让的作风,在人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得意,但暗地里却开始有享乐的意思了。他曾经私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却被堂弟无意中撞见,王莽就对他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子宜产佳儿,因此就主动帮朱将军买了回来。”当时就把那个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

王莽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数年,后因身体不好,向皇太后申请退休。另一个大臣淳于长,先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又娶为妾,与许皇后内外勾结,逐渐得到皇上汉平帝的宠信。王莽对王根说:“淳于长想取代您,正在跟手下人商量办法。”王根怒气陡生,叫王莽向皇太后举报淳于长的阴谋。由于太后本对许皇后不满,乘机把淳于长贬谪。

因为这次告发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时年38岁。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他的母亲生了病,其他大臣派夫人来探视。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妆饰与一般仆妇无多大区别的妇人出来迎接她们。那些夫人们以前都听说过王莽家居生活比较简朴,都还不以为意,当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时,众夫人惊得眼睛如铜铃般大。后人读历史,都知道这是王莽隐瞒自己真实目的的举动,但当时的许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诚耿洁迷惑住了,赞誉之辞盛若花海。

只有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权力捞足了后可能要坏事。我不肯依附于他,我现在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用鉴别人才的“神”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秀出,不会是一般的人;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彭宣看出了一些什么,但苦于抓不到把柄,只得恨恨地同意了,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后人读了历史,知道王莽为了隐藏自己的更大野心而矫饰,而当时的人们的确被王莽的谦让恭俭、克己勤政的外表所迷惑。直到后来王莽专权、篡位后,他的奸诈虚伪才袒露于天下,证实了彭宣这个人识人的眼力的确很厉害。

如果王莽在刚刚成名、众望所归的时候死去,后人就会永远将他视为圣贤来敬仰了。如果在王莽得势之前,有当权的人能发现他心怀险诈并能对他采取措施,或许历史就被改写了。

由于眼睛有“心灵窗户”的作用,因此,人们往往从眼睛入手,来区分“清浊”和“邪正”。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人的个性和内心活动,有无规律可循呢?下面就介绍几种通过眼神识人的方法:

1.观眼识心术

一个人的眼睛不能掩盖心里的邪恶念头,从一个人的眼睛,可以分辨一个人的品质高低,心术正邪。观察一个人的善恶,再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了。因为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听一个人说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眼睛,这个人的善恶在哪里隐藏呢?

(l)眼睛闪闪发光,表明对方精神焕发,是个有精力的人,对会谈很感兴趣。

(2)目光呆滞黯然,说明这是个没有斗志而索然无味的人。

(3)目光飘忽不定,表示这是个三心二意或拿不定主意或紧张不安的人。

(4)目光忽明忽暗,说明他是个工于心计的人,已听得不耐烦了。

(5)目光炯然,表明这是个有胆识的正直的人。

(6)主动与人交换视线的人,说明他心胸坦荡。

(7)不敢正视或回避别人的视线,表明此人是个内心紧张不安或言不由衷、有所隐藏的人。

2.观眼识城府

(1)在人们发怒或激动的时候,眨眼的频率就会加快。频繁而又急速的反应总是和内疚或恐惧的心理有关。眨眼也常被作为一种掩饰的手段。

(2)两眼安详沉稳是内心沉稳有主见。两眼敏锐犀利、生机勃勃是有朝气。目光清明沉静,但杀机内藏,锋芒外露,是有胆识之人,如射者瞄准目标,一发而中。

(3)目光有如流动的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则见于奸人;两眼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是老谋深算。

(4)眼神清,如水的清澈明澄,表示此人清纯清朗、澄明、无杂质,端庄、豁达、开明。

(5)眼神浊,如水的浊重昏暗,表示此人昏沉、糊涂、驳杂不纯,粗鲁、愚笨、庸俗、狠琐、鄙陋。

(6)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恐不安,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

(7)如果谈话时对方完全不看你,便可视为他对你不感兴趣或无亲近感。

3.观眼识情意

(1)对方若久久凝视你而不移开视线,很可能有什么心事要向你诉说。

(2)对方眼睛左右、上下转动而不专注时,多半是为了不使你担心,而不将真相说出。眼睛左右、上下转个不停,这个样子是在撒谎。

(3)对方眼睛滴溜溜地转动,表示他一有机会就会见异思迁。

(4)斜对方的眼光,是表示拒绝、轻蔑、迷惑、藐视等心理。斜视而略带笑意的眼神,表示对对方怀有兴趣。

(5)竞争对手互相之间都用蔑视的眼神看对方。

(6)对方眼神发亮略带阴险时,一定对人不信任,处于戒备中。

(7)对方没有表情的眼神表示心中有所不平或不满。懦弱的人会出现无表情的眼神。

4.观眼识心理

如果你注意看正在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视线,将会发现很有趣的事情。留意一下初次见面的人看我们时的眼神,就能了解到这些人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性格。他怀有好意或敌意的时候,或者漠不关心的时候,眼睛也会随之变化。

(1)视线朝下者是胆小怯懦的证据。当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时,对方把视线悄悄地往下移,是因为他意识到,你在年龄上、在社会地位上都高于他,或者意识到你是他的强大对手,与你谈话时,多半会带有一种紧张感。

(2)温和而内向的人,视线若左右游移即表示拒绝。和前述很相似,但视线并非朝下,而是左右穿梭游移,表现出他拒绝对方之意,而且无意识中表现出对对方不怀好意的信息。例如男性向女性搭讪时,她要是对那个男人没有好感,就会表现出左右游移的眼神来。

(3)视线直视是敌对的表现,直视着对方,一动也不动的眼神,含有非常深切的意味。受到某种强大的打击,或者怀有强烈的敌对心理时,就会出现这种眼神。

(4)视线飘移不定表示内心不安。望着天似的呆滞的眼神,常见于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示失去安全感,或者在思考某些事情。对诸事漠不关心时也常会出现这种表情。

(5)视线向上是自信的表现。说话时视线稍稍向上的人,大多是对自己的地位、能力有极大的自信,性格也较外向。在政治家中,这种视线是相当普遍的,公司中重要人物有这种眼神的也相当多。属于领导人物或管制他人的工作者,他们的视线总是容易往上扬。

5.观眼识好恶

眼睛的神采如何,眼光是否坦直、端正等,都可以反映出人的心地、人品、德行、情感。第一次见面,对方的眼睛就滴溜溜地乱转,由此便可略知一二了。躲闪对方目光的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怀有自卑感,性情懦弱。遇到陌生人,不能主动地上前去搭讪,总是被动地与别人相识,而且在打招呼时躲闪着对方目光的人,一般来讲较拘谨,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自信心,常有自卑感。

薛福成是清末的一个外交官,也是当时很有名的改良思想家。他出自书香门第,早年考中秀才,后来由于家庭变故没有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但他确实是个人才,无论治国、治军,还是经济等方面他的主张都颇有见地。曾国藩要到北方去剿捻的时候,曾到处张贴招收人才的告示。曾国藩是当时独树一帜的大家,薛福成觉得能够跟随曾国藩,应该是自己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机会,于是他就写了一封有关治理国家的万言书信,由他的哥哥陪同,在一个雨天赶到了曾国藩的大帐。曾国藩读了薛福成的这封书信,不由得心中暗喜,于是就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幕府中。

后来薛福成在清朝的外交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他曾一度出使英、法、意、比四国,而且在有关云南和缅甸的谈判等一些涉外事务中做过很多工作。这么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发迹、他的起步就是从曾国藩的幕府开始的。

曾国藩识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不重资质。曾国藩自己虽然是一路科举考下来的封疆大吏,但在他心里,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并不觉得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具备能力。他认为,那些科举未能及第之人未必不是良将、良材。曾国藩深知,所谓人才,都各有各的脾性特征,在衡量他们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不拘一格,全方位多角度地透视,片面地看人只能让优秀的人才和自己擦肩而过。因此,曾国藩能够网罗到各种人才,比如法律人才、算学人才、天文人才、数学人才,甚至包括机器制造人才,可以说他的幕府人才济济,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人才之精华。这一点很值得后世用人者深思。

商界活用

作为顾客,当你走进一家酒店的时候,用不着在意服务生的姿态、语言、微笑时露出的几颗牙齿,你只需留意他们面对你的眼神,你就能判断这家酒店的服务质量。

有一次,几位很好的朋友聚会,并在一家很好的酒店吃了一顿很糟的午餐。

他们点的5个菜花了2个小时才上齐。在牢骚之余,大家自然忍不住将中国的酒店与欧洲的同行作一比较。结论当然很简单:“月亮还是国外的圆”。

其中东道主是一位企业家,他一定要追问,国外的月亮到底比我们圆在哪儿?

于是在座的便七嘴八舌谈论起来。有人说:“咱们酒店的硬件宽敞明亮,却缺乏品位,而且建材粗糙,说不定还是豆腐渣工程;至于软件,也就是服务,人家英国都是40岁以上的人才做侍者,哪像咱们,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才当服务员。”说到这里,这位朋友还特意站起来,分别模仿洋人和国人端盘子走路的样子,逗得大家笑个不停。也有人说:“国外的服务生都是靠小费生存,有了小费的现场激励,他们做什么都特别卖力。”还有人说:“国外的服务非常标准化,即便是刷盘子的留学生也都做得有模有样,不至于像这家酒店,服务员不少,却显得乱糟糟。”

正说到这儿,一位服务生走过来倒茶。他们就趁机“威胁”他,说如果再不上菜我们就结账走人了。

这位服务生爽快地回答:“好的,我帮你们催催。”

这句话把大家逗乐了。谁都知道,这是一句标准的客套话,把你搪塞过去而已。

笑后,其中一位提醒大家说:“你们刚才有谁观察过这位服务生的眼神吗?他的眼神中没有诚恳,也没有歉意,甚至没有专注,他只是完成这份差事而已;他的眼神中也没有热情,甚至没有光,因为他不喜欢这份工作,讨厌我们这些嘻嘻哈哈的顾客。”

酒店可以花钱盖大楼、建规章、立纪律;训练服务生的行姿、站姿、坐姿;调教他们的语声、笑声、叫声。据说,服务生微笑时露几颗牙齿都有规定。除了手脚麻利,服务生还要学会动脑,能够针对各种情况,拿出聪明的应对方案。但是,要创造流连忘返的客户体验,除了用手和用脑,必须要用心。而衡量其用心程度的唯一指标,就是眼神。

曾有人多次观察过某大型品牌家电连锁市场的促销员的眼神。当你走向他们的地盘时,你看到的是一双殷勤和期盼的眼,而你转身到隔壁去的时候,相送的往往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他会想,难道你去买其他厂家的电器,还要我热烈欢送啊?在这里,你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忽冷忽热的待遇。然而,去拜访另外一个品牌的旗舰店时,得到的是那种让你对他毋庸置疑的眼神,那是一种让你不想环顾其他家的产品的眼神。在他们的眼神中,总有那么一份热情与专注,一份因服务而快乐的淡淡的光彩。即便你偶尔穿得寒酸一些在酒店逗留一会儿,你也可以感受到,在你转身离开的时候,身后仍然是温暖的注视。

作为酒店主管,或者范围更广一些,作为服务企业的老板,你一定有类似的感受吧?

一句话,眼神就是竞争力。

无论你负责的是酒店,还是学校、医院、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甚至是政府部门,你的员工作为就是你口碑的全部。而员工的行为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他或她的眼神。有的顾客拒绝再次光顾,他们给出的理由可能五花八门,但他们在与员工对视的某一瞬间感到了冰冷或不屑却很可能是最根本的理由。

如果不是经过摩萨德特工那样的专门训练,我们没人可以掩饰自己的眼神。天然的,眼睛就是心灵的窗口;同样,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具备与生俱来的感受他人的能力。

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京瓷创始人、京瓷名誉会长稻盛和夫说,自然界的物质可以分为不可燃物、可燃物、自燃物,人也可以这样分。在招聘时,你就要挑选那种“自燃物”,他们天生就富有热情,因而愿意“通过帮助别人而获得快乐”。至于具体的技能和知识,是相对容易培养的。

卡耐基说,人的心灵之门是从内部反锁着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打开,别人没有任何办法。你不能强迫你员工的眼神,就像你无法强迫一个人爱你一样:你也无法强迫你的员工善待顾客,除非他受到了及时的正向激励。而能够鼓舞一颗心的,只有另外一颗同样真诚的心。

所以,你无须去训练员工“操纵”眼神,只需要从“心”开始就行。 YkW7pPkb9MXiKDxbZocKLJvwC7vSneeUbN7vqW6Z6oCFsDJuP97I5atAAQSsuv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