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计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谁是敌方已经很明确,可是盟友的态度还犹豫不决的时候,就要想办法诱导盟友出兵攻打敌人,使自己的兵力避免遭受损失,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根据“损”卦的卦象推演而来的计谋。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译文

敌方的情况已经显露,而另一股势力正在发展壮大,而且将要有所作为,这个时候便应该借此势力去摧毁敌人。比如说,郑桓公将要攻打郐国,便先到处打听郐国有哪些豪杰、良臣、智慧之人、忠诚勇敢之士,然后开列名单,公开张贴布告,宣布打下郐国之后,将会把郐国最肥沃的土地赠送给这些人,并封给他们各种官职爵位。不仅如此,还在城郊修筑祭坛,将拟封爵赠田的名单埋在地下,又杀鸡宰猪,举行隆重的仪式,如同订立重大盟约似的。郐国国君听说这件事以后,真的以为国内的这些豪杰、良臣要勾结郑国,便按照郑桓公公布的名单把他们一个个杀掉了。郑桓公看到郐国豪杰、良臣都已经除尽,便马上攻打郐国,轻而易举地就占领了郐国。

再如诸葛亮与东吴孙权结盟,共同抵抗曹操,当蜀汉大将关羽围攻魏国属地樊城、襄阳时,曹操吓得想要迁都以避开关羽。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劝说曹操道:“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其实内心里却有着很深的隔阂,关羽得志,孙权内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因此,可以派人前去劝说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割让江南的土地封给他,这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然解开。”曹操依计而行,关羽兵败麦城,最终被擒。

讲解

此计是根据《易经》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出来的,其彖辞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当然,“损”和“益”是辩证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能截然分清楚。借别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别人不可避免有些小的损失,但这损失正可以使我方获得大的利益。

“借刀杀人”在先秦史籍中的记载很多,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局势时刻在变化着。借刀杀人有两大好处,一是充分利用或制造敌人内部矛盾以达到削弱以至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二是利用友邦的力量以达到削弱以至于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目的。

因此,在环境受到限制,自身没有能力,或不愿直接抛头露面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利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来实现自己的意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在成功时,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失败时,自己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其中的“杀人”不能仅理解为损人利己之事,而应从广义上理解为达到某种目的。借刀杀人包含三层内容:

一、巧借外力。借刀杀人的核心就是善于借用外力,自己不用动手,不花任何代价,同样也能达成目的。

二、隐藏自己的目的。没有人愿意成为别人的刀,因此在借刀的时候,应尽量隐藏自己的目的,并伪装成从刀的主人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

三、准备好充分的理由。能否借刀成功,关键在于“借”的理由能否打动刀的主人,因此,施行这一计策时也必须要了解主人的各种情况,令主人心甘情愿地借出手中的“刀”。

而应对“借刀杀人”之计,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辨是非。遇见任何事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不轻信,避免被人利用。

二、比较利害关系。为了避免为他人做嫁衣裳,遇事应该仔细分析利害关系,不受他人言语怂恿,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

三、看好自己的“刀”。拥有“刀”的人应该格外珍视自己的“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谨防那些挑拨是非、混淆视听的人。

除了在军事上之外,这个计策在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封建官场上,也是经常被用来铲除异己的手段,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因此,借刀杀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恶毒策略,是正人君子所不屑使用的,而实际上,只要注意分寸,适时地借助一下外力也是无可厚非的。

战例

晏子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个人悍勇无比,力大过人,空手可以降伏猛虎。这三个人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关系非常亲密。不过,他们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有一天,齐国正卿晏子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了这三位勇士,可他们傲慢无礼,根本不把晏子放在眼里,这令晏子非常气愤,也隐隐有些担忧。于是,晏子去见齐景公,陈述了自己的忧虑:“这三个人勇而无礼,目无尊上,将来必然恃勇而不服管束。所以,我认为应该除掉他们,越快越好!”齐景公听完晏子的一番话,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面露难色地说:“我也对这三个人很担心。但是,他们都是屡立战功的盖世英雄,如果给他们定罪处罚,恐怕令将士心寒齿冷。让别人去杀他们,又找不到敌得过他们的勇士,这可如何是好?”晏子思索良久,然后对齐景公说:“我有一个主意可以除掉这三人。派一个使者带两只桃子给这三个人,并告诉他们:计功而食桃,谁的本领大,就可以得到一只桃子。三人有勇无谋,且又颇讲义气,必然为争桃而殉义。”

齐景公依计行事。不出晏子之所料,三人在使者面前各言其功。公孙接性格最为急躁,抢先说道:“有一次,我空手制伏了一头野猪,还有一次我捉住了一只猛虎。凭我的本领,我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就从盘中拿走了一只桃子。

田开疆也不甘示弱,接着说道:“真的勇士,能够击溃来犯的强敌。我有两次手持长矛,打跑了一整队的敌人,捍卫了齐国的尊严,守护齐国的人民,凭我的本事,我也应该得到一只桃子。”说完田开疆也拿走一只桃子。古冶子见两只桃子都被拿走了,唯独没有他的份,不由得大怒:“若论功劳,谁能与我相比?有一次我随国君渡黄河,一只巨鼋抢走了我的左骖之马,窜入湍急的河水中。我跳入水中,在河底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最后找到了巨鼋,杀了它,救回了左骖之马。当我左手牵着骖尾,右手提着鼋首从水中跳出来时,岸上的人都以为我是河神呢!像我这样,是勇敢不如你们,还是功劳不如你们呢?凭什么你们可以得到桃子而我不能?”

这时,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也感到十分愧疚。他俩后悔地说:“我们的勇猛比不上你,我们的功劳也不能和你相提并论。可是我们却拿到了桃子,让真正有大功的人却一无所有,这说明我们有贪心。今天若不以死来表达我们对贪心的忏悔,那我们岂不是胆小鬼!”说完,两人交出桃子,然后挥剑自刎而死。古冶子面对两位伙伴的尸体,良心受到深深的谴责。他痛心地说道:“两个伙伴都已死了,只有我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言语羞辱他们而吹嘘自己,这是不义;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厌恶而不去死,这是不勇。像我这样不仁、不义、不勇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古冶子说罢,也拔剑自刎了。看到三人顷刻间死去,齐景公也有些伤怀,下令将他们葬在一起。

这个故事,本来是赞美晏子的谋略和机智,他未动一兵一卒,就巧妙地除掉了三位勇士,可以说深得“借刀杀人”的精髓。可是,故事打动人的,是这三位勇士的“君子之风”,晏子所利用的“刀”,并非他们的鲁莽与骄狂,而恰恰是他们的“君子之风”。当他们觉得自己做了错事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耻辱,这是一种很高贵的精神。

子贡存鲁

春秋末期,齐国的田常想要夺权,又担心其他大臣不答应,于是准备挥兵讨伐鲁国,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孔子得到这一消息后,急忙召集自己的弟子商量对策,他说:“鲁国是我们的父母之国,祖坟之所在,如今国家危在旦夕,你们为什么还这样无动于衷呢?”学生们纷纷请缨,最后,孔子决定派子贡前去阻止。

子贡到齐国,对田常说:“您打算攻打鲁国真是天大的过错。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它的城墙又薄又低,地域狭小,国君愚鲁,大臣无用,百姓和士兵都不愿意打仗,所以您不能去攻打鲁国。您倒不如去讨伐吴国,攻打吴国比较容易,因为吴国的城墙高大宽厚,地域辽阔,兵精粮足,又有贤明的大夫统率守御,这些都是容易讨伐的理由。”

田常听了这番话后大怒:“你说的困难的事正是常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事反而是正常人觉得困难的。你为什么拿这些是非颠倒的歪理来糊弄我?你到底安的是什么心?”

子贡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臣听说有这样的格言:忧患在内部应该进攻强国,忧患在外部应该进攻弱国。我还听说您曾经三次试图晋封而没有成功,其根源就是一些大臣不买您的账。如今您又打算攻打鲁国以拓展齐国的版图,战胜鲁军而使您的君主骄横,攻破鲁国而使带兵的大臣们地位更加稳固,而所有这些却显示不出您的功劳。如果是这样,您想做的事情恐怕就更加困难了。君主有骄傲之心则恣意妄为,臣下有骄傲之心则争权夺利,结果只能使您与国君矛盾重重,与群臣相互争夺。果真如此,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很危险了。所以我说不如去讨伐吴国,如果不能取得胜利,则百姓在外大量战死,大臣因带兵打仗而在外,而您在国都内一手遮天,就容易得到您想要的了。”

田常听了这话才转怒为喜,说:“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我大军已经向鲁国进发,这时突然舍鲁攻吴,大臣必然怀疑我,该怎么办呢?”子贡说:“这好办。您先按兵不动,我前去吴国,说服吴王发兵救鲁而伐齐,这样,您不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攻打吴国了吗?”田常连连点头,并催促子贡立刻前往吴国。

子贡赶到了吴国,对吴王夫差说:“我听说想要称霸天下的人不能有强敌,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然会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的危机深感忧虑。大王您想,出兵救援鲁国,可以名显于诸侯,而讨伐齐国又可以削弱对手,获取大利。明智的君主是不会犹豫不决的。”吴王说:“你讲得太对了,可是,我曾经与越国交战,越王卧薪尝胆,私养贤士,有报仇复国之心。等我先收拾了越国再去救鲁伐齐吧。”

子贡说:“越国的力量不过与鲁国相当,大王现在不顾齐国而去讨伐越国,恐怕还等不到伐越成功,齐国就已经把鲁国灭掉了。况且,现在正是存亡国、继绝世而名显于诸侯的最好时机,您却出兵讨伐小小的越国而畏惧齐国,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大王如果真的担心越国,请允许我去见越王,以联合诸侯共同北伐的名义,让他出兵跟着一起北伐,这实际上使越国空虚了。”吴王十分高兴,就让子贡出使越国。子贡对越王说:“我来请吴王出兵救援鲁国而讨伐齐国,吴王想接受我的请求可又担心越国有报复之心,说要先伐了越国再救鲁伐齐。如果这样,越国肯定会被攻破。假如本来没有报仇复国之心而被对方怀疑,这是笨拙的表现,假如真有报仇复国之心而被对方识破,就很危险了。”

越王毫不掩饰地说:“我曾经与吴国交战而被困,受到极大的侮辱,现在我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都苦不堪言;连年征战,国家凋敝,将士疲惫,百姓怨声载道,伍子胥因直谏而死,太宰喜把持朝政,这些,都是残败之国的表现。现在大王如果能够发兵助战以怂恿其北上,如果打了败仗,吴国实力自然被削弱,正是您的福分;如果胜利了,必定威胁了晋国,请允许我北上说服晋王共同攻击吴军,定会达到削弱吴国的目的。如此,吴国精锐就会被牵制到北方,而大王您正好可以乘吴国筋疲力尽之机大显身手,灭掉吴国就是必然的了。”越王听后大喜,当场就答应了下来。子贡回到吴国之后,越王果然派人带着礼物到了吴国,对吴王说:“听说大王要高举义旗,诛强救弱,请允许我们派遣境内全部的三千人马跟随您一起去,我王愿意披上铠甲,身先士卒。”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将此事告诉子贡并问:“越王愿意亲自跟随寡人去讨伐齐国,可以吗?”子贡说:“不可。您想,带走越国的财物和兵马,又让越王跟随,这是不义之举,传出去不好听。不如接受他们献上的钱财,允许他出兵,越王就不要带上了。”吴王答应了,于是征发大军北上伐齐。

子贡办妥了吴越的事之后,又想到假如吴国战胜齐国之后,说不定会以此要挟鲁国。于是赶到了晋国,向晋君陈述利害关系:“如今吴国将与齐国开战,如果吴国战胜了齐国,必然会发兵威胁晋国,争霸中原。”晋君听了连声问:“那该怎么办?”子贡建议道:“修好战具,休养士卒,以逸待劳就行了。”

公元前四八四年,吴王夫差亲自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和几员大将都战死了。吴王大获全胜之后,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早有准备,击退吴军。越王得知吴军战败,乘机袭击吴国,吴王被迫撤军,与越王三战三败,身死国灭。

司马迁评价说,子贡一出,一存鲁,二乱齐,三破吴,四强晋而霸越。的确,子贡正是充分利用了齐、吴、越、晋四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了齐国,又借晋国之“刀”打击了吴国。而其中,鲁国损失是最小的,也从亡国的危险中得以解脱。

借刀杀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恶毒策略,正人君子不屑使用,可是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如子贡,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将借刀杀人这一招运用得炉火纯青。

智慧小锦囊

所谓的“借刀杀人”,不一定用“刀”,也不一定是要“杀人”,这一计的核心宗旨是,假借外力或他人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生活中要时刻留心观察,一旦发觉了对自己不利的情况,要留意是否有可以借助的势力,要善于“借力”,这样才能应对不利,保存自己的力量。而识破这一计策,又可以防止自己被人利用,上大当、吃大亏。 tJHTxwsw8PxE2aPL8KX40tDEUJhM22kqydGnn2fD2hYqTGm2tYvDG/q/dBNFRs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