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邢州治水初露头角

第一节疏通旧河道

金、元之际,由于长期战乱,元朝统治的北方地区,生产力急剧下降,大片农田废弃。刑州本是一个人口繁盛、经济殷实的地区,有八万多户人家;但到1236年时,已剧减至一万四千户左右;再过十年,竟不足一千户。

忽必烈为了巩固在北方的统治,特别重视对地居南北交通要冲的邢州的治理。他在邢州设立安抚司,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安抚流亡百姓,恢复农业生产。

在旧时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水利与农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忽必烈十分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派遣有关官员负责水道的整治工作。

当时邢州城北有三条河流,经过30多年的战乱,河渠水道无人管理,河水常常破堤而出,四散漫溢;附近一大片低洼地成了沼泽,连冬天也不见干涸,人们行经此处,不得不提起衣裳涉水而过,有好心人安上几根木梁做桥,却是常架常坏,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那时郭守敬才二十岁出头,刚刚从紫金山学成归来,决心以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的水利建设出一把力,他一得到州官的任用,便立即到城北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他不辞辛劳,不畏脏污,仔细地观察地形地貌,认真考察水流的来源去迹,而且不耻下问,遇到难题总是虚心地向当地父老们请教。郭守敬在查勘之后,按照水位、流量和灌溉需要等条件,设计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治理方案。他划定了河道位置,确定了堤岸的尺寸,核算了需耗的工时。一切规划就绪,疏浚工程开始,郭守敬担当工程总指挥,带领着招募来的父老乡亲将三条河水导向下游。

第二节翻新古石桥

疏通完河道后,还需要架桥。三条河道中间那条达活泉上原先有座小石桥,战乱中倒塌后被泥沙倾没,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方便百姓们来往行路,郭守敬决定在原有的位置上再建一座新石桥。为此,他仔细测量了达活泉河道及周围的地形地势,确定了建桥的方位。

建桥工程开始了,民工们按照郭守敬设定的地点开始打桥基,深挖淤泥和沙土。挖着挖着,突然挖到了硬邦邦的东西,原来是将那淹没多年的古石桥挖了出来!大家都不由惊叹郭守敬的好眼力,所选的建桥地点与以前建桥的方位分毫不差。由于古石桥的基础石仍旧十分完整,于是便可在原有的基石上建桥,这样一来建桥的工程既省力又省料,很快便完工了。

第三节美名传乡里

从此,河水依然沿旧河道流去,不再泛滥。当地的百姓既不再受污水泥淖之苦,又得新石桥往来之便,还大大满足了临近农田灌溉的需要,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恢复,使百姓安居乐业。

郭守敬在家乡规划主持的这一河道工程,只征调了400多人干了40天,便顺利完工了。在设计施工期间,郭守敬并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同民工们一起同甘共苦,遇到技术上的困难,他不是一意孤行,而是虚心向经验丰富的老技工请教,修整自己的方案;人手短缺时,他总是穿着破旧的衣服同民工们一起劳动,不怕劳累,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聪敏好学、有本事又不摆架子的好青年。

郭守敬修复河道的事迹很快在邢州周围传播开来,人们借用唐代李商隐的诗句,夸奖郭守敬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元好问,原是金朝的进士,到元朝时隐居不仕,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邢州新石桥记》,生动记述了达活泉上新石桥的建造经过,其中特别提到“里人郭生立准计工”。记下了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上崭露头角的业绩。 obvzY0sC4jqc+KSx2mrMOtLMCgT4DBvjWmqWUeVm9uld1lYySDSpw12vWqkdWY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