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向往未知世界的孩子

1843年12月11日,科赫出生在汉诺威的小城克劳斯塔尔。小城位于德国中部著名的哈尔茨山区,这里森林茂密,矿藏丰富,盛产银、铁、铅和铜。

科赫的父亲赫尔曼起初是矿山的一名普通矿工。他虽然没有上过多少学,却有着强烈的上进心,而且十分聪明能干,他决心凭借自己的勤奋和才干求得发展。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他晋升为采矿公司主任。后来,又担任过普鲁士政府的矿业顾问。赫尔曼夫人则是一位贤惠能干的家庭主妇,自立精神也很强,总是自己设法克服家庭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从来不愿依赖别人。她热爱这个家,细心谋划,日夜操劳,将繁杂的家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赫尔曼尽管成了矿山的高级职员,收入不算微薄,但他肩上的家庭经济担子却相当沉重,原因是家中有13个孩子。要养活这么大的一家人,真是不容易,所以家里不时缺吃少穿。糖、咖啡和茶,这些日常的普通消费品,有时却成了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只有在极少的时候,才能靠少许额外的收入改善一下生活。

虽然物质生活贫乏,可赫尔曼一家却生活得很有乐趣。赫尔曼夫妇宽厚、慈爱,而且思想开明,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细心地照料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孩子们也很爱自己的父母,很少惹他们生气,并且从小就懂得分担父母的辛劳。镇上的人们时常能听到这个和睦的家中传出的阵阵欢笑声。

在这些兄弟姐妹们当中,科赫很早就以自己的聪明出众引起了赫尔曼夫妇的注意。令他们印象深刻的是,5岁时的科赫就已经对报纸产生了兴趣,常常跟着大人看报,尽管他认识的字不多。这使赫尔曼夫妇感到惊奇和欣喜,他们想,这孩子将来应该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科赫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周围的自然界。到哈尔茨山中去漫游,成了少年科赫最热衷的事。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常常使他流连忘返。匍匐的地衣、蚂蚁晃动的触角、啃松果的小松鼠,都会引得他久久地观察,脑子里涌现出无数个为什么。他采集花卉、树叶、地衣、昆虫以至岩石,带回家中,按照博物学书籍中的办法,用酒精、大头针和盒子制成标本,精心收藏起来。有一次,他在父亲的旧箱子里发现了一块旧的小透镜,他请求父亲送给自己,赫尔曼当然同意了。科赫如获至宝,他充分地利用了这块透镜来观察自己所制作的标本,总想从中悟出什么,发现什么。

赫尔曼一直关注着儿子对自然界的强烈爱好,他总是支持儿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科赫的舅舅比文德博士也很喜爱科赫。比文德知识渊博,爱好摄影,他不但时常带着科赫及自己的儿子罗伯特一起去山林采集标本,讲述动物的生活知识,还教会了科赫照相。这是一种在铜板上涂上银粒的早期照相方法,它对后来科赫发明显微摄影术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科赫最喜欢的另一件事,是在晚上听父亲讲故事。不管冬夏春秋,每当暮霭降临时分,全家人吃完了晚饭,趁母亲在一边收拾餐具的空当儿,孩子们总爱缠着父亲,要他讲故事。赫尔曼尽管辛劳了一天,却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他认为这是教育孩子,也是充分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他燃起木质烟斗,亲切地给孩子们讲神话故事或者自己经历过的种种有趣的事情。孩子们一改往时的顽皮,全神贯注地望着父亲,全都听得津津有味。赫尔曼夫人忙完了家务,也往往在桌子的一边坐下,静静地伴随着丈夫与孩子们。

科赫最喜欢听的是父亲年轻时的旅行奇遇。那粗犷的水手、大海的风浪、远方的异国风光……使科赫听得十分入迷。一次,当孩子们听完故事准备上床睡觉时,却发现科赫不在屋里。妈妈急急忙忙地寻找了半天,最后看见科赫正一动不动地坐在屋后一个小池塘边的石板上。

“妈妈,你看!”科赫抓着母亲的手,又用另一只手指着池塘。妈妈借着月光向池塘里望去,原来池水中飘浮着一只科赫自己制作的小木船。

“什么时候我也能到国外去旅行,那该多有意思啊!”科赫的思绪已飞向遥远的地方,他渴望长大后能去探索那新奇的未知世界。父亲的那些故事和少年萌生的向往,在心底里一直伴随了他终生。他之所以在大学时决定学医,也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他当时觉得,或许将来可以当个军医,那就可以随军去各地服役。

几年以后,科赫考进了克劳斯塔尔大学预科学校。他的聪明才智有了更为宽广的发挥天地。虽然学校在纪律和学习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很高,但科赫各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而且品行优良。有了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都感到欣慰和满足。1862年春天,科赫参加了预科学校的毕业考试,生物方面的课程自不用说,英语、数学、物理、历史和地理的成绩也都是“优秀”。他还同另外四个同学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论述希腊神话英雄尤利西斯的论文,使文学教师感到惊喜。

科赫以出色的成绩从预科学校毕业了,全家人都很高兴。但随之而来,科赫的前途问题也就摆在了父母的面前。赫尔曼虽然深深理解科赫想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这样行不行,既然科赫渴望去国外旅行,就让他去学习经商,不但可以解决独立谋生的问题,而且或许有机会实现他去国外旅游的理想。”赫尔曼与夫人商量道。

“噢,不好……”赫尔曼夫人不同意这种安排。科赫是她最喜欢的孩子,她不愿意让他以后长期在国外漂泊。再说,科赫的两个哥哥早就离开了家,到美国谋生去了。“不如让他学点实用的手艺,就到附近的鞋厂去当一个学徒,好吗?”

正当科赫为不能继续求学而感到沮丧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机。原来科赫家意外地得到了一笔财产,家庭经济状况立即大为改观。赫尔曼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让这个才华出众的儿子接受大学教育。机遇总是垂青那些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而具备成功条件的人。科赫早就向往位于家乡南边不远的哥廷根大学。以他在预科学校的出色成绩,进入这所大学自然是不费什么力气的。1862年夏,19岁的科赫带着他简单的行装,走进了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hBpIE2hXY50MKjt0MjTXb7r/wssfT9+n2ynFB+x4xeYqcF2u+FAmBvwfxeWGYB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