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指南针 第一节 关于指南工具的传说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常常走进深山老林,去采集贵重的草药,去寻觅珍奇的珠玉。

森林里上不见太阳和星斗,四面又全是蓊郁的树木,葳蕤的葛藤,他们靠什么来识别方向呢?

在茫茫的大海上,恶风怒吼,浊浪排空,一望无际,天水一色,哪里是东南西北呢?我们的祖先凭借什么工具远涉重洋呢?

春秋时期,诸侯纷起,战乱不已。战争中,夜黑风高,星月隐匿,大雾漫漫,连日不晴。我们的先人是怎样指挥和前进呢?

这一切是多么需要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啊!探险家、旅行家、航海家多么需要一双能穿透云雾和黑暗来辨明方向的眼睛啊!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就有关于指南工具的传说。不过那不是指南针,而是指南车。

相传在父系氏族时期,我国南方有一个叫九黎的部族。他们的首领叫蚩尤,他带领部族进入中原地区,与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两个部族发生了一场恶战。蚩尤能够兴云吐雾,使炎帝部族的士兵迷失方向,因而把炎帝部族打得大败。

炎帝部族的首领神农氏,向中原另一个部族的首领黄帝求援,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联合起来,进攻九黎部族。

蚩尤再次兴云吐雾,使炎、黄两个部族的士兵迷失方向。黄帝为了在浓雾中辨别方向,发明了指南车,车上的木人永远指南。由于军队识别了方向,把蚩尤的军队打得大败,因为主要战争发生在涿鹿,历史上称为“涿鹿之战”。这是有关指南工具的第一个传说。

西周时期,南方有一个叫越裳的诸侯国,派使者来给周天子进贡,带了许多南方的特产。使臣回去时,西周的重臣周公怕使者迷失方向,送给使者一台指南车。这是关于指南工具的第二个传说。

十分明显,不论父系氏族黄帝时期,还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都很难发明指南车。但是,它却真切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对指南工具的奢求与愿望。

“前不见古人,后必有来者。”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东汉时期的伟大科学家张衡就研制过指南车。可是,他的制造方法没有流传下来。

到了三国时期,“巧思绝世”的机械专家马钧真正造出了指南车,而且他的制造方法记入了史书。

魏明帝青龙年间(233—236),任给事中的马钧,在朝房中,与散骑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谈起了古代是否有指南车一事。

高堂隆与秦朗都认为那只是传说而已,古代的张衡不曾制造过指南车。

马钧不同意他俩的意见,他辩解说:“张衡非常可能制造过指南车,因为这并不是很难的事,只是我们没有深入研究罢了。”

高堂隆与秦朗认为马钧口出狂言,冷笑着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器物的模型(古时制陶的转轮叫陶钧),‘衡’可以量物之轻重。您说话如此没准,难道还可以成为模型吗?”

马钧有些口吃,不愿争论,就说:“空口争论,徒劳无益。不如一试,即见分晓。”

三人就去找魏明帝曹叡,请他做见证人。魏明帝指示马钧试制指南车。

马钧经过刻苦钻研,反复试验,终于制成了指南车。高堂隆与秦朗在事实面前只好服输。史书也说:“自此,天下服其巧矣。”

三国时期以后,有不少人试制过指南车,但是,史书记载都很简略,难以复原。

宋代的燕肃与吴德仁再次制成指南车,《宋史》记载却十分详细。当代科学家根据记载复制了指南车,陈放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燕肃造的指南车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吴德仁造的指南车是徽宗大观元年(1107)。其构造与原理简介如下:

定轮两个,直径6尺,周长18尺;

小轮两个,直径3寸;

附足齿轮两个,直径2.4尺,周长7.2尺,齿距3寸,齿数24个;

左右小平轮两个,直径1.4尺,齿数12个;

中国大平轮一个,直径4.8尺,周长14.4尺,齿距3寸,齿数48个;

中心大平轮是平放车厢中的大齿轮,齿轮轴向上伸出,轴上立一木人。中心大平轮转多少度,木人也随之转多少度。

当车直线前行时,左右小平轮与大平轮是分离的,两侧足轮的转动不影响大平轮。当车向左转,辕后端的绳子通过滑轮把右边的小平轮放落,与大平轮齿合,使大平轮受右边车轮的齿轮转动,向右转动,恰巧抵消了车向左转的角度,使木人手指南不变。车向右转正好相反,其道理是一样的。

指南车构造简单,却能使木人手臂始终指南。关键在于中心大平轮和附足齿轮或联或断的设计。这种设计体现了我们祖先的高度智慧与创造能力。 SrRttQKq6YoN4BT7aLpLRDkL0QQGZPp/kX32rYjpkZIhaZPp10A7fKFIDebz2e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