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守护在病床边的母亲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城北的一幢灰色的石头房子里。他是诺贝尔家的第三个儿子。

在他出生前两年,他家的生活条件还是相当优越的,在高级住宅区里曾拥有一所漂亮的府第。可是,他母亲在怀他那年,家门惨遭不幸,一把大火把房子烧得片瓦无存,全部家财都葬入了火海。不久,父亲的建筑承包商生意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这位不甘沉沦的汉子,便抛下妻儿,到异国他乡去碰运气。

阿尔弗雷德从出生那一天起,就体质孱弱,疾病缠身。他脸庞窄小,胳膊腿儿精细,皮肤苍白,青筋暴起,只是浓眉下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闪烁着生命的光焰和坚强的意志。

但是,他病弱躯体内所蕴藏的生命力,难以同频发的疾病相抗争。他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仰仗着他母亲深情的母爱。

阿尔弗雷德的母亲觉得,只有把自己的爱心和意志灌输到这个病孩的心灵中,才能增强这个一直把摇篮当病床的小患者对疾病的抵抗力。

关于幼年时的情况,阿尔弗雷德曾经写道:

我的摇篮多年来仿佛一张病床

母亲忧心忡忡守护在一旁

难保一阵风过

吹灭这闪烁不定的烛光……

从这几句诗中可以看出,在阿尔弗雷德身卧病床痛苦的时刻,母亲卡罗琳常守候在他身边,用母爱编织的屏障,来阻挡索命的阴风,以确保那生命的烛光长明……

母子俩相依为命,病孩需要照料,照料病孩又是做母亲的精神慰藉和生活内容。她从物质上、精神上和感情上千方百计地满足儿子的需求,悉心料理他的衣食,为他读书、讲故事,窄小的病房变成开阔、温馨的世界,使阿尔弗雷德病魔缠身的童年时代闪烁着幸福之光。阿尔弗雷德曾以充满深情的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感受:

在那年龄爱神不会赠你玫瑰,

也不滋生荆棘糟蹋美丽的心田,

心房一直在那平稳地搏动,

不会因幸福或悲伤而忐忑不安。

只有母亲的亲吻让小脸儿笑开了花,

笑容里流露出天真和喜欢。

这种欢乐掀不起汹涌的浪涛,

泪水也不会浸透着辛酸。

到了成年人平静的日子,

断了奶,却断不了慈母亲切的关怀和温暖。

我俩一起欢呼仙境般的未来,

用希望之光照亮美好的前途,

那希望之光啊,是稚嫩的灵魂深处的光焰。

就这样,母爱使他的头顶笼罩着一个热爱生活、憧憬未来多彩的光环。

阿尔弗雷德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终于离开了病床。虽然他还不很健壮,但总算活过来了。

阿尔弗雷德与两个哥哥的关系非常融洽,他一向将两个兄长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无论哥哥们做什么或者说什么,他都目不转睛地看,聚精会神地听。这表明他对哥哥们说的和做的事,不仅完全了解而且很感兴趣。

他之所以那么敬重两个哥哥,一方面是由于他具有虚心好学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哥哥们都是禀赋优异的少年。大哥罗伯特比他大4岁,敏于观察,心灵手巧,是块工艺师、发明家的材料;二哥路德维格比他大两岁,勇敢机智,能言善辩,颇具领导和外交才能。

阿尔弗雷德也有他过人之处,那就是他令人惊奇的智慧。有时候,他的一个想法、一个见解,都是那么不同凡响,竟使母亲感到狂喜和战栗,她一手拉扯大的病儿,是根天才苗子!

光阴荏苒,转眼间阿尔弗雷德已经8岁,到了入学年龄了。这位好学的孩子,每天看着哥哥和小朋友们背着书包上学,也急不可待地问母亲:

“妈妈,我长大了,什么时候让我上学啊?”

这时,母亲卡罗琳的心头便掠过一道暗影,心情非常矛盾。她想,孩子已经8岁,该上学了。可是,他是个从来没离开过家门和母亲的软弱孩子,一旦投身到陌生人的圈子里,那些粗暴的孩子欺辱他,不怀好意的孩子耍笑他,他能忍受得了吗?但是,这一步总得走,不能把孩子总置于自己的保护伞下呀!她终于下决心让孩子上学。她做这样的决定时,心里隐隐作痛。

一天,阿尔弗雷德悄悄地走进厨房,来到正在切菜的母亲身旁,又向妈妈提出那个老问题: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上学啊?”

母亲一听这话,握菜的手一抖,她忙把手从菜板上移开,眉头微微地皱了一下。

儿子见鲜血从妈的手指上流了出来,又惊慌又心疼地说:

“妈,你切到手了!都怪我,又用上学的事烦你……妈,以后我再不提上学的事了,我在家陪着你……”

儿子哭了,哭得很伤心;妈妈也哭了,哭得更伤心。她俯下身来,用双臂将矮小瘦削的阿尔弗雷德揽在怀里,声泪俱下地说:

“不,孩子,你该上学了。从明天起,你就去上学吧……刚才,怪妈不好,感情太脆弱。你是个男子汉,应该像你爸爸那样,性格要刚强……”

一提到孩子的爸爸,当妈的心中又想起只身在海外谋生的丈夫,他离家已经4年了。这漫长而又艰辛的4年啊,她过的是一种同弃妇相仿的生活。不过,她与弃妇不同的是,尽管丈夫在外长期杳无音信,她自己领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在寂静愁苦中蹉跎岁月,但她仍把他当做精神依靠和支柱,每当遇到大喜大悲的事情,在心情大起大落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向远方的亲人倾诉。

这会儿,她眼看着病弱的三儿子将要离家上学,不由得悲喜参半、百感交集,她又默默地同寄身于异国他乡的丈夫对话了:

“亲爱的,我们在最贫困的时候,生了那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几经危难终于死里逃生地活过来了,个头长高了。如今他已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明天就要上学去了。你得知这个消息时,一定会有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第二天,阿尔弗雷德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令母亲感到惊奇的是,他居然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的环境,一心扑在功课上,全神贯注地听讲,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忘了自己体弱多病,健康状况反而渐渐地好转起来。

每当母亲问起他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感受和适应情况时,他都爽快地回答。

“一切都很好!放心吧,妈妈。我在学校里没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

不过,阿尔弗雷德的话有报喜不报忧的成分。其实,他在学校里也有苦恼和忧愁的事儿。那就是他感到孤独、不合群。当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在一起游戏的时候,他只能站在圈外旁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他“拒绝了童年的欢乐,一心所想的只是未来的时光”。

他曾在一首小诗中写出当时那种离群独处的心境:

好容易长成少年,

病弱仍把我陪伴。

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伙伴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能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我这颗与少年的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阿尔弗雷德发觉,他对同学们避而远之的态度,不仅使自己陷入孤苦无助的境地,而且还引起他们的憎恶和歧视。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他曾一反常态,去参加格斗、足球赛等激烈活动。他本想在同学们面前显露一手,借以改变一下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怎奈他体力不支,一时的冲动反而导致旧病复发。

为改变自己的孤立状态所做的种种努力失败后,他丧失了在同学间交友的信心,便默默地同大自然亲近。他常常喜欢一个人到田野、丘陵、河边去,与在野草繁花间嬉戏的蝴蝶、蜜蜂、昆虫、青蛙、田鼠等小动物广交朋友……

他渐渐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在那里他找到了精神寄托和心灵归宿。那蔚蓝的天空和浮动的白云,那形形色色的动物,那千姿百态的花草,是那么富有魔力地扯动着他的心魂,使他惊叹大自然的完美和生命力的神奇。

这么看来,童年时孤独的生活环境,虽然使他体验到人世的孤寂与烦恼,但同时也培养了他观察自然的爱好,他把自然当做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来加以研究,从中体验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

在学年考试中,阿尔弗雷德显示了令人惊异的实力,尽管他因体弱多病上课率最低,可是全部学科都得了最高分。在同年级的82人中,只有两个人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

阿尔弗雷德就读的那所学校,是斯德哥尔摩的圣雅各布高级卫道士小学。在这所学校里,他所受到唯一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他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企业家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语言和知识基础。遗憾的是,他短暂的学校生活,很快便因家庭的外迁而终止了。 Ash11610ozM9t2WctCgen5+lbTVnqanLljbtJPPFAKr04F2uSqvmgGYU/ke8kw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