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旅欧勤工俭学的倡导者却留在了国内

由于父亲的坚决反对,毛泽东不得不放弃自修计划,于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期间,他继续按照自己的志趣,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有关政治文化的书籍,关注国内外时事,积极参加为促进社会进步而进行的一切斗争。在共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在毛泽东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有为青年,并成立了新民学会。毛泽东后来这样评价道:“这是一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要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他们天天谈论的是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和宇宙,正如毛泽东为新民学会确定的宗旨所揭示的那样,他们决心担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重任。

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他与蔡和森等一批有志于工读事业的同学,搬进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尝试进行新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是清贫的,精神却是愉快的,但也不无忧虑。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亟待解决。岳麓书院那幅著名的对联:“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正是他们当时心情的写照。乌托邦式的工读计划难以再持续下去,岳麓山下的这群青年急于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正在此时,毛泽东接到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先生的来信,得知吴玉章、蔡元培等人正在北京提倡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心情豁然开朗。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故乡,对于刚刚接触新文化、新思潮的毛泽东等来说,法兰西就是自由、民主和文明的象征,是他们憧憬和向往的地方。为了组织湖南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和蔡和森立即在长沙召集新民学会会员开会,讨论会友向外发展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到法国勤工俭学很有必要,并决定派蔡和森到北京进行联系,毛泽东等则在长沙做好组织准备工作。毛泽东在长沙做了周密的安排,在接到蔡和森的来信后,带领25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员前往北京。在北京,他四处奔波,广泛联络湘籍的知名人士,解决湖南青年进留法预备班学习的问题,帮助筹措赴法经费。以后他又亲自去上海为新民学会赴法会员送行。1919~1920年在赴法勤工俭学高潮中,全国有1600多青年赴法,其中湖南省的就占400多人。然而在这众多的学生中,却没有这场运动的热心组织者——毛泽东。

毛泽东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去的原因是:“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这期间,他经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被安排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员姓名的登记工作,月薪八块大洋。在那里,他结识了一批名流学者,感受到正在高涨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在李大钊的引导下,他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参加北京大学举办的各种新思潮研讨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他对中国自身情况了解得很不多,他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投身于五四运动的洪流中。用他后来自己的话说就是,开始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迅跑。 D/TRr3PsfiZ42jiCKnZl778JkZl+5lCRNuXSS428w8CpFlqIgOgQ3sxQpRxV3V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