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世纪伟人毛泽东(中篇)
蒋建农

第1章 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军事“围剿”失败以后,并没有放弃他的彻底摧毁红军和根据地的企图,而且更将其进攻的目标对准了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蒋介石派军政部长何应钦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开始组织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蒋介石亲自确定,这次“围剿”,“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首先在苏区周围集结重兵,并实行经济封锁;然后“以主力分别由东、北、西三方面进剿、一部由南面协剿,并依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原则”,将红军“严密封锁,逐渐紧缩包围圈”,以期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革命根据地。为此,蒋介石增调王金钰第五路军、孙连仲第二十六路军以及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师一部(4个团)到江西参加“围剿”,连同第一次“围剿”失败后继续留在中央苏区周围的军队,总兵力达20万人。

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第一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之后,就已经预计到敌人会实行再次“围剿”。因此,他和朱德等领导人一起,马不停蹄,积极部署红一方面军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做准备。此时,红军数量虽减到3万余人,但经过第一次反“围剿”的锻炼和胜利后几个月的休整,斗志旺盛;地方部队和赤卫队、少先队也得到了加强;潜伏在苏区内的革命分子大部被肃清,由地主武装盘踞的一部分土围子被拔除,根据地得到了扩大和巩固,广大人民热烈拥护红军。

1931年1月上旬,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所派代表项英到达中央苏区,根据中央的决定,于1月15日撤消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在宁都小布宣告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发布的第一号《中共苏区中央局通告》中指出:“中央为加强对苏区的领导和工作的指导起见,在中央之下设立全国苏维埃党的中央局(在政治上、组织上,同南方局、长江局一样受中央政治局的指导),管理全国苏维埃区域内各级党部,指导全国苏维埃区党的工作,将来苏维埃区扩大的区域,仍归苏区中央局管理。现在决定周恩来、项英、毛泽东、朱德、任弼进、余飞、曾山及湘赣边特委一人,CY中央一人组织之。现已正式成立,开始工作。以后全国各苏区及红军党部(部前委取消)应直接受苏区中央局指导。但目前许多苏区尚未与中央区连接起来的,因指导不便,暂受各地最高党部的指导,将来一打通之后,则全归苏区中央局指导。”在中央局成立的同一天,同时宣告成立了归中央局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项英,副主席朱德、毛泽东,委员人选按党中央的规定。朱德、毛泽东仍分别兼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治部委员。2月17日,军委设总政治部,毛泽东兼任主任。

3月,中央苏区党政军民,按照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分的“围剿”准备。

3月17日,方面军总部发出加强反“围剿”准备工作的训令。遵照这个训令,红军各级、各部门分别召开了参谋会议、军官会议、副官会议、军医会议,着重研究和部署了战时参谋工作、军事训练、给养补给、伤员收容救护等工作,使各项作战保障和战地勤务工作得到了改善和加强。与此同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召开了地方部队和赤卫队、少先队工作会议,对这些武装的任务、编制、训练、战术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和规定。会议确定建立东、西、南、北、中5个指挥部,并把中央苏区划分为10个游击区,明确区分了任务。会议要求各游击区以独立团、警卫营等地方部队为骨干,领导赤卫队、少先队,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10项任务。

3月2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签发了政治部第四号通令:《二次战争的意义目前敌我的形势和争取二次战争胜利的工作》,进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通令指出:争取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中心意义,在于转变敌我形势。“我们要转变敌我攻守的形势,就要给第二次进攻的敌人以严重的打击,取得比龙冈战争更大的胜利。必须这样,才能使敌人溃败下去,退守中心城市,把敌人的攻势,强迫着他变成一条守势。必须使敌人退守到中心城市去了,我们才能彻底解决苏维埃区域的巩固问题。必须使敌人退到中心城市去了,我们才能使现在苏维埃区域广大的发展一步。必须在敌人溃败下去,苏维埃区域有了切实的巩固,尤其在有了广大的发展下,才能使红军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与精炼。必须在苏维埃区域切实巩固与广大发展,红军进一步扩大与精炼的形势下,才能给全国政治局面一个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统治阶级内部各派争夺领导权冲突的迅速发展,使各派的力量更加削弱,使各派之间的无政府状态更加发展,造成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利条件。一方面促进反动统治区域工农兵士贫农斗争情绪的高涨,斗争实质的加深,斗争范围的推广,扩大旧有的红军区域与红军。”通令中分析了当时的敌我形势和争取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6个有利条件:“一个最大的优胜条件,就是军心团结,大家摩拳擦掌只想打仗。第二,成冈战争之后,我军加强了实力(枪弹、政治军事训练等等)。第三,增加了地方武装,武装了广大群众,统一了地方武装的指挥。第四,富田事变的解决,争回了被欺骗的群众。第五,争取了三都七堡这个最反动的区域,扩大了宁都、石城、广昌、南丰、永丰等地的群众斗争,肃清了部分的地方武装,巩固了战争的后方。第六,红军第七军来到江西,给群众一个兴奋,给二次战争一个帮助。所以第二次战争的胜利,是必然归于我们的,只要我们大家下决心,努力的去争取。”按照通令的要求,各军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师以下都召开了动员大会,从而提高了广大指战员对第二次反“围剿”政治意义的认识,增强了胜利的信心,鼓舞了斗志。

此外,红军还以很大力量进行了筹储粮款的工作。以上这些准备,为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创造了条件。

1931年4月1日,敌人分四路大举进攻。至23日,敌人第十九路军之第六十一师主力和第六十师进到江背洞、龙冈头;第五路军之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1个旅进到富田,第四十三师进到水南,第五十四师进到严坊;第二十六路军之第二十七师进到招携,第二十五师进到界上、横石;第六路军第八师和第五师一部进到广昌及其周围地区,第二十四师进到广昌、南丰之间地区。在进攻中,敌军采取了军事、政治、经济、特务相结合的办法。在军事上,按照“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一天只前进5里、10里或20里,每占一地,立即构筑工事和进行“驻剿”。在政治上,每到一地,立即把地主豪绅召回来,组织“善后委员会”和“守望队”实行欺骗宣传和恐怖统治。在经济上,除继续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外,进入苏区后,又大肆抢劫、烧杀,并毁坏禾苗,屠杀耕牛,企图造成苏区经济困难和人心恐慌。与上述三个手段相配合,还多方派遣特工人员潜入苏区,刺探情报,制造谣言,挑拨我军民关系,扰乱红军后方。

针对敌人,的进攻破坏手段,我军采取了一系列对应措施。但由于对反“围剿”作战方针有分歧,中共苏区中央局不得不多次举行扩大会议,反复进行讨论。

3月18日,苏区中央局举行第一次扩大会议,就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些缺乏经验的同志认为,在20万敌军严密包围的形势下,只有将红军分散到苏区外去打游击战,把敌人引出苏区,从而达到既保存红军又保全苏区的目的。毛泽东坚决不同意退出中央苏区,主张就地打仗。并认为,只要我们充分发动群众,军民团结一致,是能够在根据地内打破敌人的“围剿”的。这次讨论未能达成一致意见。

4月17日,苏区中央局在宁都青塘继续召开扩大会议,就反“围剿”的战略问题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张退出苏区的同志,进一步提出要转移到云、贵、川去建立新的苏区:另有一些同志提出了一种“分兵退敌”的主张,认为分散兵力,“一则可以使敌人包围落空,一则目标转移,可以退敌”,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扩大红色区域,才可以扩大红军,才可以解决始弊,才可以训练干部。”毛泽东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既反对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的主张,也反对“分兵退敌”的主张,力主集中兵力,就地打仗,打破敌人的“围剿”。严重的意见分歧,苏区中央局无法作出决定。毛泽东建议把会议扩大,让各军的军长、政委都参加。

几天之后,会议继续进行,讨论也在继续。经过两天会内会外的激烈争论,毛泽东又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式耐心进行说服,赞成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的同志越来越多,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几乎全部主张打。但这时多数人还是原则同意“分兵退敌”的主张,不过认为马上分不好,“应该打一仗再分,才是更进攻与积极的。”毛泽东也同意“先打一仗”,虽然在打哪一路敌军上又有较大争议,但终于把打的方针即在根据地内作战的方针定下来了。

4月31日,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第4次召开。这次会议上,意见已趋一致。中央局先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首先深刻地分析了形势。他指出:敌人包围我们的军队虽多,但它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如敌人虽然号称20万,但和第一次大“围剿”时一样,全部都是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他们内部不统一,官兵不一致,没有群众支持,地形不熟;远离后方,兼之到了山区,补给非常困难等。同时指出,我军数量虽少,技术装备虽弱,但有3个有利的条件:“第一红军好”,上下团结一致,求战情绪高;“第二群众好”,得到了土地革命利益而又遭到敌人严重摧残的苏区人民,对红军热烈拥护,对敌人极端仇恨;“第三是地势好”,红军可以占领优越而又熟悉的地形,去打击敌人。我们有这些有利条件,是能够以少胜众,以弱胜强,粉碎敌人“围剿”的。井冈山以来武装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其次,毛泽东分析了第一仗先打谁的问题。第3次会议上,多数同志提出先打蒋光鼐、蔡廷锴第十九路军,“理由是蒋蔡打坍之后,我们就有了出路,便于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湖南……”;还有的同志提出先打第六路军朱绍良、毛炳文、胡祖玉各部。对此,毛泽东分析指出:蒋蔡的十九路军是各路敌军中最强的,而且在兴国时间较久,完成了工事,它的两个师合在一起,不容易分割。所以,打蒋蔡是攻坚战而不是运动战。如果打不下来,北边的敌人压过来,红军就要吃大亏。第六路军朱、毛、胡的兵力亦较强,且打它就得向西扫,西边为赣江所限,打完后,无发展余地。因此,毛泽东提出先打王金钰的第五路军。王金钰部5个师中的罗霖师防守吉安,其余的4个师在“围剿”军中虽然也可算是主力,但它从北方新到,士兵不服水土,不习惯爬山作战,士气不振,对我们表示恐怯,因而又是弱兵。且打垮他们之后,“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材,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经过争论与说服,会议终于再次肯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决定在苏区“坚决的进攻,艰苦的奋斗,长期的作战以消灭敌人”。同时,也同意了毛泽东的战役设想,第一仗求歼由富田出动之敌王金钰部第四十七师和第二十八师。

按照战役设想,毛泽东耐心地说服了性急的同志,坚持将部队开到东固,迫敌而居,依山设伏,隐蔽待机,并领导各部队在深谷丛林中加深进行临战训练。红军当时伏击的阵地,处于蔡廷锴、郭华宗两敌之间,北面距郭10余里,南面距蔡40余里,靠王金钰部也很近。对于这个阵势,有人总放心不下,说这是“钻牛角”。但毛泽东丝毫不为所动,只是为了预防敌人的突然袭击,决定红七师、三十五师各派一个团在枫边、城冈、方太、崇贤一带阻击敌十九路军前进;红三十五师的另一团在潭头附近牵制敌郭华宗师。

3万主力红军似雄踞丛林的一只猛虎,继续等待敌人离开巢穴。一直等了25天,终于捕住了战机,“钻牛角”却钻通了。此战胜利后,前线指挥彭德怀曾衷心钦佩地赞扬毛泽东说:“究竟是拿鹅毛扇子的厉害!”

5月13日,王金钰第五路军之右翼第二十八师和第四十七师1个旅,脱离富田阵地,分两路向东固进犯。富田与东固之间相距40华里。中间横着一座大山,有两条大路相通:一条经九寸岭,一条经观音崖,都是险隘路程。据此情况,5月14日晚8时,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下达了《红一方面军攻击富田的命令》,此命令经15日补充指示后是这样的:第三军团为左路军,15日到达江头树隐蔽,16日向固陂、富田攻击前进,进行迂回包抄;红三军为中路,沿东固通中洞大道前进,迎击敌二十八师;红四军、十二军为右路军,分两路抢占九寸岭、观音崖,尔后继向富田攻击前进。

5月15日拂晓,红军各部开始行动。为了确保打胜第一仗,毛泽东于当晚赶到红三军—,同黄公略军长一起,找向导调查道路,在东固至中洞大道的南侧找到了一条小路,随即确定第三军主力改由这条小路前进,从沿大道东犯之敌右侧实施攻击。这一改变,对于歼灭敌第二十八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月16日拂晓前,红一方面军总部在由坳上沿通向中洞的大道西进时,前卫特务连同沿中洞至东固大道东犯之敌第二十八师先头部队遭遇,因敌众我寡,毛泽东率总部及特务连抢占白云山与敌激战,并阻止了敌人的前进。近午时分,由小道秘密前进的红三军注力已进到中洞的南侧,乘敌第二十八师的后尾全部离开了中洞时,突然从山上猛攻下来。敌人遭此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顿时陷入混乱,迅速被歼大部。与此同时,我右路军第四军抢占了观音崖、九寸岭两隘口,并在追击中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旅大部。担任迂回任务的红三军团,于16日进占固陂,歼灭敌第二十八师的兵站后,当即进占富田。

中洞大捷后,红军依照毛泽东的“由西向东横扫,求得各个击破”的运动作战方针,集中红军主力,于5月17日上午由富田向水南追击郭华宗之第四十三师。敌军企图退至潇龙河北岸据守,但原先架设的便桥已被当地赤卫队拆除,河深不能徒涉,便转向—白沙逃跑。红三、红四军立即向白沙猛追,红三军团亦直插白沙附近。5月19日,红军在白沙截住逃敌,经激战,全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旅的残部和第四十三师一部,余敌逃向永丰。与此同时,红十二军攻占沙溪,敌人第五十四师星夜逃回永丰;南面第十九路军也由城冈圩撤回兴国,随后又全部撤回赣州。

当红军集中力量同敌第五路军作战时,敌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部奉命从南团出小布,绕道向红军侧后进攻。5月20日,其高树勋第二十七师进到南团及其附近,当晚又受命经中村向沙溪增援第五十四师。这时白沙战斗已经结束,红军正按预定计划继续,向东扩张战果。5月21日午后,红军前锋进至中村附近,即与敌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旅的先头部队接触。毛泽东、朱德决定歼灭进到中村之敌,乘势直下南团。作战部署是:第三军团和第四军攻击中村;第三、第十二军为总预备队,准备尔后参加攻击南团。22日上午,红军发起攻击,经激烈战斗,于当日13时占领中村,歼敌第二十七师近1个旅,余敌窜回乐安。当晚,红军追至南团,敌军第二十五师仓皇撤回宜黄。

红军进到南团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即留驻龙冈,另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负责指挥前线作战和领导战区地方工作。红军在临时总前委指挥下,按预定计划,日夜兼程向东急进。这时,敌人第六路军慌忙向广昌收缩兵力,并自5月23日开始,按第八、第二十四、第五师的顺序,由广昌向南丰撤退。临时总前委得知敌人意图后,决定乘敌第五师4个团未及撤离广昌之机,攻歼该敌,夺取广昌城。部署是:以第三军经甘竹向南丰急进,追击北逃之敌第八、第二十四师;以第四军为左翼,第十二军为右翼,担任攻击广昌;第三军团为攻城总预备队。5月27日晨,红军直逼广昌城下。守敌第五师凭坚顽抗。打了整整一个上午,红军部队不仅仍被挡在城外,而且伤亡很大。下午2时许,毛泽东、朱德率领总预备队红三军团来到广昌城外。毛泽东听说攻城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就和朱德一道登上距城西4里的乌石岗,站在这个制高点上观察战场形势。毛泽东俯视了一会儿,又沉思片刻后,叫传令兵命令各部队暂停攻击。接着,毛泽东召集军以上干部在乌石岗指挥所开战地紧急会议,重新研究攻城策略。

毛泽东对大家说,眼前的敌人虽然被我们围了起来,走投无路。但兵力高度集中,火力猛烈,而且有着坚固的工事,所以很难对付。红军如果靠火力跟敌人死打硬拼,不但攻不下来,反而会使自己遭到很大伤亡,这时对于我们来说是划不来的。为了使下一步的战斗能够顺利进行,我们必须立刻变更攻城的策略和方法。于是,紧急会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决定用声势浩大的总攻势迫退(而不是全部吃掉)敌人,把敌人歼灭一部,击溃一部,并放其逃跑一部,从而尽快为红军下一步行动打开通路……

过不多久,红军部队向敌人发起了总攻击。至当晚9时,红军冲进城内,歼敌一部,打伤敌师长胡祖玉,余敌向南丰逃窜而去。

红军攻占广昌后,敌军第五十六师刘和鼎部约7000人,自安远以南之中沙仓皇撤回建宁。红军临时总前委决定:以红四军第十师北上,配合红三军继续追击敌人第二十四、第八师和第五师残部;红四军主力在广昌休整;方面军总部率红三军团和红十二军主力继续向东,求歼建宁敌五十六师。5月30日下午6时,红军出敌意外地扑攻建宁城,并迅速结束外围战斗,把敌人包围在建宁城中。当日晚8时,临时总前委在里心总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定如敌不退出建宁城时,决以三军团为攻城部队,向该城进击”,并具体布置攻城的作战计划。次日,红军攻占建宁城,总计歼敌3个多团,并缴获了红军所急需的大批药品。

这样,红军从5月16日开始至31日结束。15天中横扫700余里,从赣江之畔一直打到闽北山区,连打5个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枝,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大“围剿”。据此,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第三次反“围剿”

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打破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决定,利用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新发展和江西敌军暂时处于守势的有利时机,转入进攻。预定整个攻势作战分三期进行:第一期向建宁、黎川、寿宁及其以北地区发展,威胁临川、南昌,促使两广军阀加速向湖南进兵;第二期向江西南部地区发展,为下一次反“围剿”建立巩固的后方;第三期向赣江西岸地区发展,打通同湘赣苏区的联系。进攻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和武装群众,扩大苏区,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创造条件。

按照第一期计划,红军主力于6月上旬分别进至宜黄以南、南丰、南城、黎川之间,以及建宁、泰宁赣闽边境地区,开展工作;第三十五军调瑞金、维护闽赣交通。此外,临时总前委还指令闽西新十二军向连城、长汀、清流、宁化发展,求得与江西苏区打通联系。

6月下旬,临时总前委发现蒋介石有对北方诸军阀妥协,对两广军阀取守势,而集中力量先向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的迹象。为了利用蒋介石同两广军阀之间的矛盾,发展革命力量,决定留第三军第九师和第四军第十二师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监视敌人;第三军团、第四军主力和第十二军,分别移驻闽西北的建宁、光泽、顺昌之间地区和闽西及闽赣边的归化、永安、连城、长汀、石城之间地区,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第三军主力即去雩都、会昌地区开展工作,准备应付可能提前到来的敌人第三次“围剿”;方面军总部驻建宁指挥。毛泽东认为这至少有以下5点好处:“第一,蒋系地盘,无直接威胁两广之弊”,使两广军阀不顾虑红军而放心与蒋对抗;“第二,地势偏僻,不受威胁,若较之我去南丰、去宜黄者少;第三,有山地纵横,无河川阻隔,最适宜造成新的战场;第四,有款可筹,一年之内不愁给养;第五,群众很好,可以出兵扩大红军。因有这些条件,我们应在这区域作长期的工作计划。”

依照这个部署,红一方面军在为时一个月的攻势作战期间,占领了闽西、闽西北、赣东、赣南广大地区,发动了群众,扩大和巩固了苏区;筹措了大量的经费和给养;总结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经验和表扬英雄模范人物,进行了休整、训练;分别组建了第一、第三两军团的山炮连,扩编了无线电队,加强了医疗单位建设,还将建宁战斗的俘虏兵3000余人经过教育陆续补充部队;同时,以赣南苏区的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为基础,组建了第四、第五独立师。这些,为打破敌人更大规模的“围剿”创造了重要条件。

但是,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虽预见到敌人必将举行第三次“围剿”,但没有料到敌人经过第二次“围剿”那样惨败之后,新的进攻会来得那么快。

1931年6月,蒋介石又很快组织起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为了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苏区,蒋介石把他的嫡系第十四、第十一、第六、第九、第十师共10万人调到江西,担任“围剿”主力军,连同原在中央苏区周围的和新调来的非嫡系部队,总兵力达23个师又3个旅,共30万人。蒋介石亲自担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均驻南昌,并聘请英、日、德等国军事顾问随军参与策划。这次“围剿”,蒋介石采取“长驱直入”的战略,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苏区,然后再深入“清剿”。其部署是:以何应钦兼任左翼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一路进击军、第二路进击军、第三军团、第四军团,从南城方面进攻,寻求红军主力决战;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驻吉安,指挥第一军团、第二军团、第三路进击军,从吉安、永丰、乐安方面深入苏区实行“进剿”和“清剿”;空军第一、三、四、五、七队,分驻南昌、樟树镇、吉安等机场支援作战。另以第十师和攻城旅为总预备队,位于临川、策应各方作战;第七十七、第二十八师和第十二师三十四旅位吉安、泰和、万安、赣州等地,担任“清剿”,维护后方,并拦阻红军西渡赣江;第二十三、第七十九师和骑兵第一师位于南城、黎川、宜黄、临川、樟树镇一带,担任“清剿”和维护后方;第四十九、第五十六师和新编第四旅位于闽赣边境,防堵红军东进。

6月下旬,蒋介石把在宜黄、南丰以南地区的红三军第九师和红四军第十二师误认为红军主力,下令迅速对之发起进攻,并将第十师改随左翼集团军行动。7月1日起,各路“围剿”军开始行动。

此时,距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结束仅一个月。红军苦战之后,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全军只有3万人,而且部队远离根据地中心区近700里,还处于分散状态,一时尚来不及集中。这就给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6月30日,临时总前委最后判明敌人即将发动第三次“围剿”的情况,来不及经中共苏区中央局的讨论,即决定继续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命令以独立第四、第五师和第三军第九师在吉安、吉水、永丰、乐安、宜黄以南地区,第四军第十二师在南丰以南和东南地区,协同当地地方部队和赤卫军、少先队,以运动防御和游击战迟滞敌人前进;分散在闽西北、闽西、赣南广大地区的红军主力迅速收拢部队,向苏区中心回师,准备适时转入反攻,粉碎敌之“围剿”。与此同时,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也在苏区人民群众中进行反“围剿”的政治动员,领导群众支援红军作战;并命令由粤桂边境转移到赣江西岸活动的红七军东渡赣江,同红军主力会合。

7月10日前后,红一方面军主力相继从建宁等各自工作区域出发,紧急行军,绕道瑞金以北的禾田,于22日前到达于都以北的银坑、琵琶垄地区,同第三军主力、第三十五军、第七军会合,随后,稍经整顿,继续向西北方向转移,于28日到达苏区后部兴国西北的高兴圩地区,完成了回师集中的战略任务。此时取消临时总前委,仍由方面军总部指挥战斗。

敌军进入中央苏区后,狼奔豕突20余日,一直找不到红军主力。7月底,敌人终于发现红军主力集中在兴国地区,并判断红军有西渡赣江之可能,于是以其主力分路向西南急进,企图压迫红军于赣江边而消灭之。7月31日,方面军总部得悉:各路敌军正向兴国急进,其右侧后富田、陂头、兴安一带仅有3个团防守。由富田往东的后方联络线上的防守力量也较薄弱。据此,方面军总部在毛泽东、朱德主持下,决定在根据地后部来打破敌人的“围剿”,并决定了两个阶段的作战方针。一是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绕至敌后,向敌之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主力深入赣南根据地而无用武之地,定此为作战第一阶段;及敌回头北向,必甚疲劳,乘隙打其可打者,为第二阶段。这个“迂回其侧后的计划”,其中心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但当红军于7月31日晚向富田开进,进到石陂以北地区时,发现敌人第二路进击军陈诚、罗卓英两师已先期到达富田。方面军总部不得不改变计划,于8月3日“忍耐折回”兴国高兴圩、老营盘地区,另寻歼敌机会。集中一天之后,毛泽东根据红军电台截收到的何应钦的一份密码电报,碍知敌第四十七师上官云相部和五十四师郝梦龄部已经脱离富田巩固阵地,正在向南移动的消息,立即决定穿过占据了富田固陂的罗卓英和陈诚两部与高兴圩到莲塘一线的蒋鼎文第九师、韩德勤第五十二师及其南边的蔡廷锴部之间的40华里间隙,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法,打击上官云相和郝梦龄部。

8月5日晚,红军主力从崇贤、兴国两地敌军之间40里的空隙中,沿着崇山峻岭秘密东进,6月到达莲塘、官田地区,红三军团警戒部队同进至莲塘附近之敌第四十七师第二旅接触。方面军总部决定,抓住战机,迅速歼灭该敌,尔后向北发展。下午,毛泽东在有团长以上干部参加的战前动员会上说:这次千里回师,走的并不冤枉,为的正是暂时忍耐折回,集中优势兵力,然后再狠狠地打出去。我们不打就不打,一打就要把敌人置于死地。这一拳打出去,要叫敌人吃不了兜着走。说完之后,他和朱德就具体部署了莲塘战斗。当晚,红三军团(指挥第七军)和红三、红四、红十二军(欠第三十五师),秘密向敌接近,于7日拂晓突然发起猛攻,激战至上午9时,将敌第四十七师之第二旅及由良村向西侦察的一个多营全部歼灭,毙敌旅长谭子钧;上官云相抢先带了两、三个参谋副官骑马仓惶逃回龙冈,四十七师余部亦快速向龙冈撤退。红军取得了初战胜利。

红军歼灭莲塘之敌后,不顾疲劳,继续向离莲塘30里之良村急进,途中同由良村向莲塘增援之敌郝梦龄第五十四师第一六〇旅遭遇,迅速歼其一个团,毙敌旅长张銮诏。残敌向良村溃逃,红军衔尾猛追,直逼良村。刚由城冈撤回良村之敌第五十四师师部和两个旅,喘息未定,就陷入红军包围中,红军就势发起猛攻,一举突入圩内,歼敌一部,毙敌副师长魏我威、参谋长刘家祺等,余敌逃向龙冈。

莲塘、良村两仗,红军共歼敌两个多旅,俘敌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3100多枝,迫击炮14门。战后,军民高兴地唱起这样一首兴国山歌:“毛总政委好主张,红区兴国摆战场。避敌主力打虚弱,调兵遣将蒋贼慌。莲塘一战获全胜,缴了敌人两师枪。旅长团长都捉到,仓皇逃命官云相。”

良村战斗结束后,毛泽东等方面军总部领导曾计划继续消灭集中于龙冈的敌第三路进击军残部,并于8月8日发布了9日晨4时攻击龙冈的命令。后因考虑到龙冈除集中了敌第四十七师和第五十四师残部4个团之外,尚驻敌第五师5个团,共有敌9个团,一时攻击不易;而驻崇贤、方太之蒋鼎文、蔡廷锴部,驻兴国江背洞之赵观涛部及驻青塘、古龙冈之孙连仲部,均有快向红军进击之动向;且又发现原驻君埠、南陵等地的敌第八师毛炳文部畏惧红军打击而缩回黄陂,态势显得孤立。于是,总部临时改变命令,决定攻歼毛炳文部。总部一面以红三军佯攻龙冈,牵制龙冈之敌,一面率领主力继续东进黄陂。8月11日晨,红军主力进到黄陂附近,总部确定以第四军、第十二军由黄陂南侧实施主攻,第三军团并指挥第七军迂回到黄陂东面,断敌退路。当天中午,第四军和第十二军主力冒大雨发起攻击,一举突入黄陂,迅速歼敌两个团。第三军团和第七军也从东面发起攻击。午后3时,敌师长毛炳文率余部分向洛口、宁都突围。红军乘胜追击20多里,又歼敌一部。

从8月7日至11日,红军连打三个胜仗,共毙伤俘敌l万余人,从被动中夺得了主动。随后,红军主力转到君埠以东君岭脑山区,利用战斗间隙进行休整。

这三个战斗,红军是在敌人不明红军之主力行踪或者来不及增援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莲塘、良村两仗结束后,蒋介石、何应钦才得知红军主力已由兴国西北地区东进,并估计红军可能北出临川。于是从8月9日起,令其第一、第二路进击军和第一军团掉头向东,企图协同由广昌向西的第十师;寻歼红军主力于宁都以北地区。8月12日至15日,敌军采取密集的大包围态势接近了红军集中地——君埠以东地区。

这时,是红军从第一次反“围剿”以来最艰苦的时节。面对这一严重情况。8月13日晚上,毛泽东在总部驻地——肠斋胡氏家庙里召开了高级军事干部会议,研究对策。会议认为,各路敌人已同时向红军逼近,形势对我们不利。为了避免和敌人进行力量悬殊的决战,应该尽快跳出包围圈,向西悄悄前进,回到兴国地区隐蔽集结,待机歼灭敌人。

8月15日,红军主力2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亲自率领下,乘夜暗由尖岭垴山地出发,偃旗息鼓,悄悄西进;硬是从正在东进的敌人第一军团和第二路进击军之间一个20华里间隙的大山中偷越过去,回到兴国东北的白石、枫边地区隐蔽休整,并同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会合。红十二军主力则大张声势地向东北方向行进,并以一部兵力攻占乐安县城。蒋介石误认为红十二军为红军主力,并判断红军将进攻宜黄,夺取临川。因此,急调第十师赶回临川,加强防守;同时下令第一、第二路进击军等部对红十二军主力追击。红十二军主力同敌军保持一定的距离,紧紧牵住了敌人的鼻子,并利用自己轻装灵便的长处和敌人笨重不灵的弱点,翻山越岭,走崎岖难走的路,进一步疲惫了敌人。就这样把敌人一部分主力拖了近半个月,出色地完成了掩护红军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务。

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来到兴国境内后,一面同朱德等一起商讨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和红军整训工作,一面抓紧地方工作。他向地方干部们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指出反第三次大“围剿”胜利在望的光明前景,号召根据地人民参军参战、购买公债、筹集军粮,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前线,配合红军作战。毛泽东还鼓励赤卫队员、少先队员、儿童团员要做好红军的“耳目”,当好红军“助手”,严密封锁消息,打击敌探,打击奸细,配合红军做好围、截、堵、追、挖路、拆线、破坏电线、牵制敌人的工作。同时,还指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组织各级政府领导群众做好坚壁清野的参战准备工作。

8月底,蒋介石发觉红军主力已由君埠以东地区西去,随即下令以第一军团为先头,其他各部随后,再次西进,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毛泽东等总部领导为了进一步调动和疲惫敌人,于9月初率领主力继续西移,转到兴国、万安、泰和之间以均村、茶园冈为中心的山区隐蔽待机。

这时,敌军在中央苏区来回奔波已达两月,除第四十九、第五十四、第八师等部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以外,其余部队也受尽了苏区军民的不断袭扰和坚壁清野的困苦,“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士气急剧下降。于是,敌第一军团进到兴国、高兴圩地区同原在兴国的第四军团会合后,即停止了前进。和敌军情况相反,红军三战三捷之后,又经过半个多月的休整,士气更加旺盛。战场上红军主动、敌军被动的形势愈益明显。与此同时,两广军阀利用蒋军主力深陷中央苏区之际,正向湖南衡阳进兵,对蒋介石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此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下令结束“围剿”,实行总退却。其退却部署为:第一军团、第四军团由兴国、高兴圩地区撤向泰和、吉安;第一路进击军、第二路进击军、第三军团第五师以及第五十三师等部,分别由大金竹、上固、龙冈、东固地区撤向吉安、富田;第二军团全部缩回宁都;第三军团第八师残部、第二十四师以及第二十三师,由黄陂、头陂地区撤向广昌。

9月6日晚,红一方面军总部得悉兴国地区敌人正沿高兴圩大道向北撤退。毛泽东等当即决定首先抓住兴国北撤之敌一部歼灭之,尔后视机扩张战果。具体部署为:第三军、独立第五师迅速抢占老营盘,截断敌军退路;第三军团和第四军(并指挥第三十五师)、第三十五军,分别自西而东、自北向南攻击高兴圩及其南北地区之敌;第七军牵制兴国之敌。

9月7日,敌人第四军团正沿黄土坳、老营盘之线北撤,红三军和独立第五师迅速出击,首先攻占黄土坳,切断了敌人先头独立旅同其后续部队的联系,接着从北、南、西三面向敌独立旅发起攻击,从拂晓打到下午2时许;终将该旅全部歼灭。

与此同时,红三军团、红四军、红三十五军也向高兴圩地区之敌第一军团第六十、第六十一师发起攻击;红七军则向兴国之敌第五十二师压迫,保障红军主力在高兴圩作战。由于战前侦察不细,低估了敌军的战斗力,攻击高兴圩的红军各部经过两天激战,毙伤敌2000余人,终因敌人占据有利地形,红军兵力不够集中,且徒涉高兴圩以西河流时遭到较大伤亡,结果打成对峙。红军为争取主动,即撤出战斗,主力转移到茶园冈、均村、永丰圩地区待机,而以红三军及独立第五师位于老营盘阻敌北撤。高兴圩之敌亦因伤亡较大,且对红军情况不明,也就加修工事,固守整顿。

9月13日,敌人改变退却路线:第四军团余部和第一军团第五十二师经崇贤、东固向吉安撤退;第一军团主力先掩护上述部队北撤,尔后经兴国向赣州撤退。

红军侦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集中全力对北撤之敌实施追击。9月15日拂晓,在敌第四军团大部已通过方石岭隘口后,红军追击部队赶到,迅速抢占了方石岭,截住了敌第五十二师及第四军团的1个多团,将其包围于方石岭以南地区。激战至上午9时,全歼该敌。敌第四军团已经到达东固的部队匆忙经富田逃至吉安,其他各路敌军也纷纷撤到永丰、宜黄、南城、南丰、广昌、宁都、赣州等地。

此时,红军因各次战役特别是高兴圩一役损伤过大,已无力再对敌人作战,亦决定结束战争。对退却之敌,只命地方部队追击,主力红军移瑞金整顿。

第三次反“围剿”历时两月,红军6战歼敌3万余人。后因广东事变发生,敌人总退却,第三次反“围剿”宣告结束,红军取得了最后胜利。 N8KTLVVPm5fIMKhDbi2dv1FisIpQzT2vvZEE8dqljx6iW/jWPylG7sTTxEGuuTh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