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位 比尔·盖茨(Bill Gates)

公司职务:微软(Microsof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年龄:49

身价:510亿美元

成功理念:真正的财富不是个人电脑,而是运行这些电脑的软件。

出名事迹:全球逾90%的电脑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

虽然甲骨文等对手可能正在削弱盖茨的堡垒,但微软仍然出类拔萃,而且盖茨的善举如此慷慨,他因此轻而易举地蝉联第一的位置。

盖茨与保罗·艾伦(Paul Allen)于1975年创立微软之后,到90年代中期几乎垄断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他在市场上的一统天下使他成了世界首富,但他也一直受到谴责,因为他抑制了竞争,而微软的产品本该更可靠、安全。

2000年,他成立了全球最富有的慈善基金--价值280亿美元的“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该基金每年至少向发展中国家捐献资产的5%,用于抗击艾滋病、疟疾与其它疾病。

他说:“大约10年前,我意识到我的财富必须回馈社会。一笔规模超乎想象的财富,最好不要留给孩子。这对他们没有好处。”

有人说:“如果每次Windows系统崩溃,比尔·盖茨能得到10美分……哦,等一下,他已经得到了。”--佚名人士。

1.创业要敢想敢做,认准了就要付诸行动

1955年10月28日,比尔·盖茨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帮手。母亲是教师,后来在盖茨与IBM历史性的合作中起过关键作用。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 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翻到第143页上,指着一篇只有十个自然段的文章,对盖茨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找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内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于是又决定成立了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不过,两位少年的游戏很快结束了。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位伙伴经常在一起探讨电脑的事情。1974年春天,当《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时,比尔和保罗已认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他们在新芯片背后已看到了对每个人来说堪称是完美电脑的辉煌前景:个人化、适应性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个人购买力。一句话,英特尔的8080芯片将改变整个工业结构。

正如苹果砸出牛顿的智慧一样,个人电脑突入盖茨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h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

1975年初,盖茨和好友艾伦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8080配上Basic语言,此前从未有人为微机编过Basic程序,盖茨和艾伦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微软诞生于1975年,但当时微软与MITS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确切地说微软“寄生”于MITS之下。1975年7月下旬,他们与罗伯茨签署了协议,期限10年,允许MITS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及源代码,包括第三方。根据协议,盖茨他们最多可获利18万美元。罗伯茨在全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生意蒸蒸日上。借助Altair的风行,Basic语言也推广开来,同时微软又赢得了GE和NCE这两个大客户。盖茨和他的公司声名大振,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许多。

1976年底,MITS内部出现波动。1977年罗伯茨将MITS卖给Perterc公司。Perterc要把软件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这个争端最后诉诸法律。在盖茨父亲及其律师朋友的帮助下,盖茨侥幸获胜。

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正是MITS确定了盖茨和艾伦作为程序员的地位,跻身这个新兴行业。是MITS积累了微软发展的第一批资金,同时他们目睹并参与了MITS从设计到生产、从宣传到销售服务的全过程,很好的锻炼了他们俩市场能力。盖茨以法律武器,打败了自己的恩人,从此法律成了他唯一的“恩人”。

盖茨的精明,可以确保微软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但是要成为未来软件业,乃至整个计算机业的霸主,微软却不得不依赖“神助”。最早干起计算机软件编程的不是盖茨,而是他的朋友和竞争对手加里·基尔代尔。

基尔代尔最大的遗憾就是错过了与IBM合作的天赐良机,而将这一机会拱手让给了盖茨。

为了赶时间,盖茨选中了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蒂姆·帕特森搞的一个叫“快手和下流”(Quick and Dirty)的操作系统,连公司带人一块买下。将产品作了一番改进,包装后就成了后来名震天下的MSDOS。其实,帕特森的产品是在基尔代尔老版本的CP/M8086上做修改和简化而成的。

1980年11月,IBM与微软签订了合同。“蚂蚁”傍上了巨人,而且后来也成了巨人。盖茨又间接的把基尔代尔这位恩人打败了。

2.与IBM联盟: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1980年8月的一天,IBM公司有人给比尔·盖茨打电话,说有两个人希望会见他,请他安排一个时间。忙碌的比尔·盖茨并没有在意,以为不过是一件普通的生意洽谈,因为此前IBM公司曾与他商量过购买软件的事。而他这天刚好有个约会,便告诉来电话的人,说会晤是可以的,但只能定在下周。对方却没有理睬他的话,只是说,这两个人是IBM公司的特使,两个小时后就将飞到西雅图。

比尔·盖茨做梦也没有想到,大名鼎鼎的IBM公司的人会派特使主动来访。他马上意识到事关重大,就毫不犹豫地取消了原来的约会,打起精神推备迎接IBM公司的特使。

IBM公司,即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建于1911年。20世纪20年代,它是最大的时钟制造商,后来又研制成电动打字机并独霸市场。从1951年起,这家公司开始经营电脑。到70年代,它控制了美国60%的电脑市场和大部分欧洲市场。由于这家公司数以千计的经营人员身着蓝色制服出没于世界各地,所以被人称为“蓝色巨人”。

到1980年,IBM公司已有34万雇员,在电脑硬件制造方面独占鳌头,占据了80%以上的大型电脑市场。而且他们的软件也一向自行设计,不依赖微软公司之类的软件设计公司。这也是比尔·盖茨对IBM公司没有多大热情的原因。

那么,IBM公司为什么派特使“下顾”微软这家小公司呢?原来,IBM公司一向致于发展大型电脑,对微型个人电脑不屑一顾。当微型电脑市场呈现蓬勃之势时,IBM公司才意识到犯了一个大错误;为了迎头赶上,公司决策层打算收买发展潜力最佳的苹果公司。然而苹果公司正在走鸿运,并没有出售的打算。

于是,IBM公司决定实行“西洋棋方案”,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负责开发自己的个人电脑委员会的成员详细研究了苹果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在这一领域领先一步的经验,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鼓励和支持那些独立的软件开发公司,让它们大量开发软件;一是建立起一个公开的结构,带动一大批软件公司发展。委员会决定按这个路子走。这等于改变了IBM公司过去一切“自力更生”的传统。为了日后的宣传造势,这个委员会决定与其他公司秘密合作,以取得一鸣惊人的轰动性。

这个委员会发现微软公司在众多软件公司中特别引人注目,该公司包括BASIC在内的几个基本软件已经在微型电脑领域成为标准,它的产品销售量每年都要翻一番,显示了很强的发展前景。因此,该委员会决定同微软公司接触。

虽然比尔·盖茨对那个电话的确切含义还拿不准,但知道肯定是一件大事。为稳妥起见,他找史蒂夫·巴尔默一起来商量,巴尔默也猜不透IBM公司的用意何在。但他也同样认为,对IBM特使的到来,应该认认真真地对待。会晤那天,他们穿得整整齐齐,这种情况在微软公司实在是不常见的。在这里,人们惯常的装束是圆领衫、休闲裤和耐克运动鞋。也许是没穿惯西装的缘故,比尔·盖茨的西装很不合适,也没有派头。所以一开始,IBM的特使萨姆斯和哈灵顿还以为比尔·盖茨不过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办事员。

但是很快,他们的想法改变了。他们认为比尔·盖茨是他们所见过的最了不起、最聪明的人。这就叫做“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巴尔默也参加了那天的会谈。在会谈之前,他们被要求先在IBM公司协议上签字。协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得泄露专利信息和与IBM合作的秘密,但可以自由地披露讨论中没有限制的内容。

为了保密,萨姆斯和哈灵顿并未透露IBM的“西洋棋方案”,只是暗示IBM正在考虑某种项目,可能是和另一种电脑一样的插入式卡,还说这是一个紧急任务。

萨姆斯掌握了许多微软公司的情报,但他没想到微软公司已经有了40名雇员和一个很不错的办公室。他掌握的是微软公司几个月前的情况,他的确想不到这家小公司的发展会这么快。萨姆斯相信微软公司能够成功地为IBM搞出软件来,但能否按IBM提出的日子交货,他还是有些担心。

萨姆斯对安全问题尤其担心,在他看来,以比尔·盖茨一伙人的本事,很容易偷窃一两个IBM技术,为此,他要求比尔·盖茨必须减少这方面的危险。

萨姆斯和哈灵顿返回IBM时,对微软公司已有了了解,他们确信这伙年轻人的确是能干大事的人。

比尔·盖茨对IBM公司的主动合作既惊讶又惊喜。这是美国电脑市场上最大的一家客户,一个小小的软件公司能够同它做成生意,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再看IBM,果然与众不同,不论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管理水平还是市场形象,无一不显示出一派大家风度。只不过,合作项目到底是什么,比尔·盖茨还猜不透,因为IBM公司的特使没有说明。

1980年8月16日,IBM公司终于确定该合作项目是开发8088芯片。此前,IBM公司还给微软公司送来3页正式文件,上面详细说明了微软公司应履行有关保密责任的临时条款。

文件上说,对于IBM的机密消息,微软公司不得泄露给第三方,同时必须采取防止泄密的措施;IBM可以在不预先通知微软公司的情况下,随时检查微软公司履行保密责任的情况。此外,该协议还规定,IBM不愿意接受微软公司方面的机密信息,因此也不负保密责任。

这个临时条款,使IBM立于不败之地,而微软公司却丧失了很多权利,稍有闪失,将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微软公司不慎泄露了IBM公司的秘密,将承担法律责任;而微软公司的秘密为IBM公司所用,连官司也没法打。尽管比尔·盖茨知道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他还知道,除非他不想与IBM公司做生意,否则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1978年4月,英特尔公司推出8086微处理器,它的出现标志着电脑事业将有一个新纪元。它将电脑业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此后,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们决定开发新一代真正的电脑数据处理器。

这次,英特尔公司不再是等着人家为它去开发相应的程序,而是十分迫切地通知微软公司。比尔认为,开发8080程序,实际上让微软公司担任软件行业的先驱者角色,这已经是站在了占领市场的最优越位置上。

1980年9月28日是微软公司迈向大飞跃的关键一天。这天晚上,比尔、保罗和微软日本分公司负责人西胜颜在比尔的办公室碰头,讨论替IBM公司开发操作系统的可能性。

IBM公司过去操纵大型电脑工业的秘诀,是以操作系统为利器,创立了一套广阔的市场“架构”,它比任何公司都了解这一点,在这套“架构”下,所有的竞争者都遵循IBM公司的游戏规则,它们生产设备,设计软件,制造兼容性产品,这些所有的活动都是在IBM公司定义而且也只有IBM公司通盘了解的环境内进行。

结果,没有一家公司有足够的力量与IBM公司竞争,也无法超前开发自己的产品,因为它们永远无法确定IBM公司下一次推出的操作系统是否能够与它们的产品兼容。竞争者除了模仿IBM已经上市的产品之外,别无他法,注定永远只能是跟进者。

与IBM公司进行合作,比尔认为风险太大,如果到期交不了货,微软公司就会遭受巨大损失,所以他认为合作的前景并不太好。

西胜颜则极力主张跟IBM公司合作,他慷慨激昂,高声陈述自己的主张。在他的气势强压下,比尔和保罗不可能再提出清晰的分析,最终与西胜颜达成共识。

与微软公司结成联盟,是“蓝色巨人”冲破传统经营模式的开端,这年营业额达到280亿美元的巨型企业,居然愿意与年营业额不过百万美元的小公司平等合作,而且是作为关键性策略,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然而,正是这两家公司结盟,为日后电脑业乃至各行各业带来了深远影响。

3.抑制竞争,我是老大我怕谁

批评家们指责比尔·盖茨老是阻碍其他公司进入新产品领域,而他自己总是很招摇地将未开发的产品提前宣传。许多计算机业内部人士这样讲,盖茨这种将进军某一新产品市场的宣称实际上旨在告诫那些害怕与微软有正面冲突的公司不要再插足此领域。即使微软有时许多个月后才投放他们的新产品,但这种做法起到了恫吓的效果。这是对微软抱怨最多的言论之一。联邦贸易委员会与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部门多年来一直都在调查此事。

然而,盖茨一直否认他在滥用他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在几次公开言论中,他从公司对PC市场的影响角度提出了强有力的辩护。

“竞争法的主要作用在于保护顾客的利益并确保新产品不断得到开发,而且这些新产品富有创意。当你环顾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时,你会询问‘那是哪个领域发展的这么好?’不论你如何评估,毫无疑问总有一个经济部门会脱颖而出进而独占鳌头。那就是个人计算机产业。我不是笼统地指计算机产业,因为在个人计算机出现之前,我们知道经济结构是十分不同的。人们现在被束缚住了,一旦你买了数字公司,IBM,海沃莱特、派克德或任何一家公司的电脑,你使用的软件总是附着计算机而来。”

微软的观点是所有的计算机都以同样的模式运行。原因在于如果你想得到出色的软件,你必须拥有成千上万台的电脑去运行它们。所以你必须降低它们的成本,这无需每台机器都来测试这套软件。PC产业的宗旨是鼓励每家公司都参与竞争,从而生产出最便于携带的,运转速度最快的或是价格最低的电脑。这将使用户们受益匪浅,而且可以刺激软件市场。

“PC产业的部分活力不是来自于要求软件开发商复制他人的工作。我们吸取了软件应用中最成功的,然后把它们加入到我们的视窗中。以上网为例,无须每个人都亲自去操作,我们把用户们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进化--图像终端接口技术的引进,硬盘的保证,网上操作系统的支持,现在对互联网的支持还包括浏览器。”

“我想现有的反垄断法很公正。有些人在讨论是否应该减轻它的法律约束力。但那只是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考虑。当我做生意时,我经常问询律师们的意见,好让我们远远离开那些容易引起法律争议的领域。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身陷于反垄断法的争端之中时,我们多多少少有些感到意外。幸好有公正的司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环境,在那里事实得到检验,人们可以看到竞争是否按照它应有利于消费者的规律正当运行着,我们丝毫不怀疑最终会真相大白。”

“同时,我们意识到我们将招致更多的争议,因为这次的诉讼涉及范围很广,政府接受了这样的挑战并做出了许多公正的评判。同时我们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被这些事情干扰,我们应该回到我们真正衷情的事业中去。”

盖茨是可怕的竞争对手。他一定要赢得竞争的胜利。这使他成一个极难对付的竞争对手。他对此坦言不讳甚至还有点自豪。

盖茨曾被别人称作资讯时代逞强斗狠的剑客、资讯高速公路上拦路抢劫的强盗,或是莽撞冒失的顽童。他在令人惊异的人生旅途中树敌甚多。盖茨通常令人赞叹的是他的智力,而不是他的个性。

有些软件制造业者说,他们很怕与微软开会讨论可能的合伙关系。他们指控微软“约会强暴”。那意思是,微软要求集会研商共同计划;审查潜在合作伙伴、产品、产品创新、技术或行销计划;然后把喜欢的一切据为已有。

崔利克斯公司科技长丹尼尔·布里克林说,与微软共事就像与大象共舞:“跟大象跳舞非常可怕。他们瞧见你在做的事,然后借用一切他们弄得到手的东西,而那种情况自从我起初与他们合作以来,至今没有改变。”

《个人电脑世界》栏作家史蒂夫·巴斯在1997年一篇专栏文章里,总结一般大众的看法:“每个人都挑这个软件巨人的毛病。算了,各位,回到卡车上去吧。那很容易是泄愤的目标。事情不总是那样的,微软--和比尔叔叔(Uncle Bill)--曾经是我的偶像。我敬佩他们企业家的精神、游击战式的行销风格;我甚至以他们为榜样,经营我的讲习会生意。可是这家公司已变得骄傲自大,以傲慢的态度对待它明错误,以赶尽杀绝的手段对付竞争对于手。”

4.卓而有效地激励员工

在现代管理中,让员工产生拥有感,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力手段。当然,光靠“以厂为家”、“以公司为家”的宣传是没用的,必须让员工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采取股权分配制、按功计酬的工资奖金制等等。这样,员工就会将公司或工厂真正当成发挥能力、达成人生目标的理想之地,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拥有感,并真心实意地奉献自己的力量。”

比尔·盖茨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率性而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自己的个性而不迁就别人。一般来说,这种个性很容易让人反感,使自己处于孤立。但比尔·盖茨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虽武断但不专横,允许别人保持自己的个性,也能容忍别人的针锋相对。这样,大家在同等权利下交往,不至于有受伤害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开始不习惯比尔·盖茨的人后来却越来越喜欢他的原因。

而且,公司的性质随着几年的发展,悄然发生了变化。

微软公司的初期形式是合伙人制,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享有公司全部所有权。1981年7月1日,微软公司成了华盛顿州的一家正式股份公司。

起初,微软公司的股票只有少数内部人购买,盖茨、艾伦分别占有股份的53%和31%;巴尔默占8%左右,拉伯恩占4%,西蒙伊和利特文大约占不到2%。

许多在微软公司干了多年的人,对股票分配方式怀有不满。他们有功劳,但股票只发给了比尔·盖茨最亲密的伙伴。

在人们的呼声下,微软公司的股票购买权计划很快实行。当然,这一计划用了4年时间才陆续完成的。微软公司的原始股价为每股95美分,可以给每位新雇的程序员5200股,来得较早的人得到更多。

到1992年,这些原始股每股值1500美元。购买原始股票的人都大赚其钱。当然,这已是后话,此时微软公司并未上市,股票只是公司内部分红的依据。

这种将股票购买权分给雇员的方法,可以使雇员产生一种拥有感,使员工确确实实地感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工作。

虽然微软公司的工资较同行业高,但员工经常超时工作,相比之下,工资仍嫌不足,这也遭致员工不满。因此,分配股权能大大缓解员工的情绪。

总的来说,微软公司人手始终不尽,一直是在超量工作。当时作为总裁助理的史蒂夫·巴尔默对公司人力缺乏的情况很了解,也知道完成所有项目所需要的人才。有一次他让比尔·盖茨批准雇50人,但比尔·盖茨不同意,说不能预先批准50人。一方面,盖茨希望对员工保持一定工作压力,避免人浮于事的现象;一方面,他希望所招的每个人都适合公司需要。

微软公司需要的是技术尖子,并不十分好找。尽管招聘工作经常进行,人员还是紧缺。即使员工们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一周干7天,活还是干不过来。

5.王者的霸气是因为有最好的管理者辅助

人的能力有不同的特征。有的人能将自身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成为某个方面的顶尖高手。而有的人却能使别人乃至整个团队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前一种人被称为人才的话,后一种人可谓之“帅才”。“帅才”就像一种化学媒介,能激活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一堆干柴一样。

比尔·盖茨兼而具有技术人才和领导者的特点,但对公司各种事务的管理却不在行。于是,他注意寻找别人来弥补。

微软公司后来的成就与巴尔默密不可分。正是他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微软公司稳居于电脑世界变革的巅峰。

除了以有效的政策激励人才之外,比尔·盖茨还力求寻找得力助手弥补他的不足。

尽管公司在扩大,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不同寻常的友谊关系仍然是公司的核心。在微软公司,艾伦越来越受尊敬,他被认为是微软公司的幕后英雄,是足智多谋的人。

保罗·艾伦的思维方式是凭直觉,而比尔·盖茨几乎是用纯粹的逻辑的方法思考事物。有时候,保罗看似随意的一些想法也被采用,变成出色的产品。

盖茨自己也承认:“我想,你们可叫我实干家,叫保罗谋略家,我更属进攻型而且好竞争。我总是站在最前面,每天管理公司的人,而保罗使我们一直处于研究和发展的前列。”

为了说服保罗来微软,比尔·盖茨可是费了好多的时间和精力。

比尔·盖茨的强项在技术方面,对管理没有多少经验,也不爱好。他的合作伙伴保罗·艾伦也是如此。随着微软公司成员越来越多,急需一位精通管理的人才来统帅。为此,比尔·盖茨想到了他的校友、交际高手史蒂夫·巴尔默。

在哈佛大学时,盖茨便与巴尔默过从甚密。其时盖茨迷恋于打牌赌钱,赢了常到巴尔默那里数钱。两个人很谈得来,并对彼此的能力有很深的了解。

巴尔默毕业后,又考入斯坦福商学院,但他没有立刻去学校,而是在一家公司干了一段时间。1978年,巴尔默为了公司的业务,曾到阿尔伯克基找过比尔·盖茨。

当时,比尔·盖茨曾动员他留在微软公司,但他没有答应。后来,巴尔默又在几个地方做事,始终不愿意在一个地方长期固定下来。

1979年巴尔默到西雅图来看盖茨,盖茨又对他说:“你来微软公司吧,我们需要一个经理。”

巴尔默说:“不是不可以,但我还需要考虑考虑。”

1980初,比尔·盖茨把巴尔默请到西雅图来访问,再一次说服他为微软公司工作。

为了请动巴尔默,比尔·盖茨把父母也动员起来,让他们出面做说服工作。巴尔默最终答应了比尔·盖茨。但是他说手边的事还没有处理完,至少要等到夏天。

到了夏天,巴尔默果然来到微软公司,在这里,他的年薪是5万美元,职务是总裁助理。

巴尔默到微软公司时,微软公司的管理不规范,巴尔默的责任也很模糊,他需要管理很多人和很多事。

微软公司的很多人都认为巴尔默没有技术,对经营也不怎么懂,可工资却比谁都高。这使那些原本对待遇不满的人怨言更多了。

然而,随着巴尔默在微软公司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他的巨大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他充满了活力与激情,他也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与比尔·盖茨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的攻击性更多的是激励别人,而不是伤害别人。许多人都认为,听巴尔默讲话,就像是聆听上帝的福音。微软公司雇员深深为他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的谈话所感染。一位市场经理这样评价他说:“他要求你思考时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与史蒂夫交谈后,你愿意为他付出一切。”有关巴尔默的精神与活力的故事很多,例如,他的妹妹雪莉说:“很早以前他就是一位善于激励别人的人。他也激励我,由于他的激励我跳过三年级。”有人认为,微软公司后来的成就与巴尔默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说,正是他的全身心的投入,才使微软公司稳居于电脑世界变革的巅峰。

巴尔默最显而易见的才能是善于交际。但是人们往往认为,其能力的另一面来自于他的智慧。与他擅长交际的性格相比较,人们常常忽略了他的智慧,其实,他“非常非常精明”。

一位熟悉巴尔默的朋友认为,巴尔默充满了人格魅力。他还说:“人们没有意识到他具备了传统大学生的所有素质,他实际上绝顶聪明。人们一般把他看成一个商人,但是作为讲究策略的思想家,他也同样是最好的一个。”

后来,巴尔默成为微软公司的副总裁,是比尔·盖茨之下的第二号人物。

6.伟大的人因有伟大的目标--利用因特网造福利

在今天这个新世纪里,因特网改变一切已成为商业的一个新的基本规则。比尔·盖茨告诫人们要记住的准则是:尽快学会因特网带来的新的商业基本规则。

因特网技术正在改变每一家公司与其雇员、合作伙伴以及与供货商打交道的方式,即使是小公司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需要立即到网上去接待顾客,但很快一个顾客可在其上处理商务的公司网站就会和昔日电话号码和通信地址一样至关重要。

比尔·盖茨认为:因特网正在削减交易和分销的成本,改变着公司和他们的客户之间的关系。因特网为商家制造了更多的竞争,同时也为潜在的客户提供了更多与商家接触的机会。

在因特网尚未普及的时代,顾客从大多数制造商那儿得到产品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分销商和零售商构成的层层“金字塔”。今天的消费者可以直接与迫切想提供网上服务的制造商打交道。如今任何厂家都可以在因特网上提供相当于工厂批发店的网站。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收集金融产品、旅游选择及其他消费品的信息要消耗大量时间。许多服务公司靠为顾客收集整理这类信息来赚钱。今天,尽管搜索工具还不够完美,消费者们已经可以从因特网上找到他们需要的许多信息。并且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通过因特网廉价地发布有价值的信息,无需设立分支机构。

因特网为几乎每一次的商务交易都削减了大量成本,正如预定机票、银行交易、保险和支付账单的数据所示。

比尔·盖茨一直坚守这一准则:因特网是帮助顾客发现最佳交易的强大工具。

对顾客来说,通过从一个网上商店跳到另一个网上商店来得到一些商品的最优价格是相当容易的事情。至少两种不同的服务--书和唱碟--提供了实时价格比较,供顾客在选购时参考。右些旅游站点以可自动搜寻到廉价机票的搜索引擎为其特色。至少一家公司,Priceline.com通过这种方式对调了买卖双方的地位:让购物者来开价决定他们愿意为一张汽车票或一张飞机票付的价钱,然后到处向卖方兜售这个价格。将来这种途径会在多大范围内推广尚不清楚,但只有通过因特网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现有的大宗交易性的诸如钢铁和煤炭之类商品的大型市场已经有了很好的价格仲裁体制。因特网或许不会对价格或买卖双方的匹配产生那么大的影响。网络在那些买卖双方难以沟通的领域里会更有价值,例如服务业,或那些市场小或者分散的地方。一个消费者怎么才能方便地找到有一定的性能且价格在一定范围内的二手货,例如汽车、计算机或者立体声收录机,那些试图买卖各种各样不常见物品--比如古董、旧设备的部分或是其他特殊物件的人们会从中受益。例如加普公司,将会发现它的网上衣店的常客是一些在寻找普通衣店里没有的特殊尺寸衣物的人,加普公司无需增加它的零售仓储成本即可满足这些顾客的需求。虚拟拍卖比真实的拍卖行提供更丰富的货物,并且它可以吸引五湖四海的人们,而不仅仅限于某个拍卖场所的人。

鉴于此,比尔·盖茨说:“通过因特网独一无二的召集人群的能力,它将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市场。”

比尔·盖茨有一条关于网络经济的准则是:为交易增加价值。

比尔·盖茨说:现在顾客可以直接和制造商及服务商打交道了,在简单的货物或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各朴评论员都曾据此预言过“中间商的死亡”。显然那种只起“转手”作用的中间商的存在价值一下跌到了零。那些仅仅简单地预订机票的旅游代理商会消失。因为这种大销量、低成本的交易用因特网上的预订旅行网站来处理是十分理想的。未来的旅游代理商要做的绝不仅仅是预订机票,他们需要设计完帜的旅游冒险行程。一个能提供高度个性化旅程的--例如去意大利或加利福尼亚的酿酒之乡--旅游代理商依然会大受欢迎。

任何零售商店都需要把因特网纳入考虑范围。一家仅在网上存在的书店--亚马逊书店的成功业绩,已促使巴恩斯和诺布尔书店将其成功的实体书店与电脑空间中的强大业务结合在一起,与贝塔斯曼公司--一家大型的国际媒体公司--搞网上合资。

对于服务行业来说,因特网要求你要么提供大销量而低成本的服务,要么提供与顾客广泛接触的服务。大销量而低成本的服务的典范是利用因特网技术创建自助式销售。你可以通过你的网站给顾客提供大量的信息,提供最优惠价格,作大批的生意。因为无论在任何市场中都只有很少一些公司是大批量交易者,我数公司不得不学会使用因特网,不只是为了节省费用,还要提供新的服务业务。

7.最伟大的商业领袖也是最伟大的慈善者

比尔·盖茨到底多有钱?

他每秒赚250美元,即每天赚2000万美元,一年赚78亿美元;假如盖茨掉了1000美元,他才懒得去捡,因为他去捡要花掉四秒钟,这一弯腰他已赚回1000美元;美国的国家债务约56200亿美元,如果由盖茨来还,他能在少于10年内偿还美国的债务;如果盖茨将钱捐给地球上每个人15美元,到头来,他还剩下500万美元的零用钱;迈克尔·乔丹是美国收入最高的运动员,如果他不喝不吃,将3000万美元的年收入存起来,他必须存上277年,才能像盖茨现在这样有钱;假如盖茨是一个国家,他将是地球上第37个最富有的国家,或是美国第13家大公司,甚至比IBM还大;如果将盖茨所有的钱换成一美元,你可以建一条路连接地球和月亮,来回14次,但你必须用1400年不停地建造这条路,而且用713架B747飞机来运这些钱;盖茨今年45岁,假设他能再活35年,他必须每天花678万美元,才能在上天堂前花完他所有的钱;

那么盖茨会如何运用这些金钱的呢?

对于这一点,比尔·盖茨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他计划把自己的财富捐出去。“我只是这笔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好的方式来使用它,因为最终我会把我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到基金会里”。尽管如此,事实上刚开始时盖茨并不是很热衷慈善事业,这种情况直到他的非洲之旅后才发生变化。

1993年秋天,他和他的女朋友(后来成为其妻子)梅林达等人到非洲旅游,非洲居民的贫苦生活让盖茨的心灵颤动不已,感慨之余,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大力投入慈善事业,并建立了高达9400万美元的慈善基金会,他的慈善事业越搞越大,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好。

2001年1月,盖茨将原先的两个基金会合并,组成了“比尔和梅林达基金会”,这一基金会由盖茨的父亲统领,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会,总额高达240亿美元。

2004年4月1日,比尔·盖茨为父亲80岁生日送上一份特殊礼物:以老盖茨名义设立的奖学金,授予致力于公共服务事业的法律专业学生。

这项奖学金名为“威廉·H·盖茨公共服务立法奖学金”,总额3330万美元,计划持续80年,每年将为华盛顿大学5名法律专业学生提供全部学费、科研费和生活费。作为条件,获奖者毕业后必须在非盈利机构或政府机关工作至少7年,否则将偿还大约10万美元奖金。

盖茨夫妇曾经表示,他们死后,只有几百万美元的遗产会属于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将全部捐给慈善事业。

由此至我们少可以看出盖茨的两个境界:

境界一:他是单纯的,生来就为一个目标。英国一家电视媒体记者问盖茨,作为微软公司总裁,拥有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财富,具有无穷的力量,今后是否会考虑从政。他笑着回答说:“不会,不想从政。我的生活目标是建立计算机世界。”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他追求阳光下的财富,所以不需要保护伞。

境界二:财富就是义务。盖茨对其巨额财富的未来命运发表了惊人声明,他认为自己挣来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来说,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孙。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诠释:只有当财富和社会道义挂钩,财富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比尔·盖茨完全符合人们对社会精英的期望,公众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知识创造财富的巨大力量;也可以从他身上看到一个成功富豪的崇高形象既富裕又不乏同情心、靠勤奋加努力而不是投机取巧或钻法律的空子。

比尔·盖茨的境界并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自己巨额财产的捐献宣言,事实上,他已经做了很多很多:如今身家已超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已先后为慈善事业捐赠了256亿美元。他名下的基金会更是向以亚非发展中国家为重点对象的全球疾病治疗提供了大笔资金,另外还向美国当地社区和贫困家庭提供多种形式的捐助。 7C+vQsAjJf9eIvwL1m/wPpUDypJwo59MBVh8eQKOFs9/Puj4i4KAFCMl5tRuUl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