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对人要厚,对事要黑——把握好做人的厚黑尺度(1)

成功做人非有“厚黑”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腼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主张“厚黑”,我们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奸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对事要黑,就是保持原则,力求公正;对人要厚,就是懂得人情,顺应人意。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做人的厚黑尺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1.来点厚黑手段,树立硬派形象

做人金典:树立一个硬派形象,老鼠也要发发威,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在民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众所周知,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坏人之所以能够得意一时,就是因为社会上老实的人太多。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的人,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人,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因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也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他的欲望。

所以,你应该懂得一点厚黑,但要适当地把握尺寸。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在待人处世中没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对某些事有一定的手段来应付,让人觉得你不是一个窝囊废,特别是对那些故意刁难你的人和事,你只能是“以恶制恶”。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硬派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略带厚黑色彩的处世技巧。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别人,招惹你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更大代价的。

南方某地一个集贸市场上,有一个泼皮无赖,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位的鸡,又拿了那个案子上的肉,却总是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谁真向他要时,他便会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此地待下去。

然而有一天,这个无赖却碰到了厉害人物。一大早这个无赖就来到市场上,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用右手点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也只好站在那儿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拢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是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无赖如何横行霸道。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刀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快点儿。只见这位摊主不慌不忙地应了一声,把磨得锃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上去。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他又催摊主赶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拿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砍下去,只听“刷”地一声,一大块齐整整的肉就被割了下来。更令人叫绝的是,也就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齐齐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心中又是一愣。然而,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好之后,并不是像往常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啪”地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他几把并排,排列得非常整齐。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回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了称,乖乖地如数把钱交了。

故事中无赖是厚黑角色,而摊主则是以厚黑治厚黑,难怪无赖只能服输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摊主在默默无声中征服了无赖呢?看了这个小故事,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把刀,以及摊主熟练的技艺。但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通过某种形式、某种物品、某个动作,给恶人一种暗示,自己绝对不是好惹的,更不是好欺负的。实际上是在告诉小人,一旦被逼急了,羔羊也会变成猛虎的,“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何况人!这里,虽然没有明火执杖的对抗,没有拳脚相加的冲突,但它也是一种较量,是一种力量、意志和人格的显示。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用正当的震慑手段,显示自己的威力和尊严。

一个人在世俗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树立自己的威严是很必要的,至少可以让你不会无缘无故地受人之欺。当然你不必现还现报,立竿见影,只要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见识到你的厉害,就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胁作用。

塑造硬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羡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神秘莫测的人脉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敢轻视这类人物,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所以,关键时刻运用点厚黑之道,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但要把握好尺寸,绝不能过头。

2.把丑事办得看上去也很美

做人金典:把一些丑事或难办的事,办得也很冠冕堂皇,就是本事。

办一些难处理的事或者关系,需要用特殊的手段。表面上和和气气,仁至义尽,但实际上却是厚黑至极。正所谓让一些丑事看上去也很美。

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一个典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创建了大宋王朝,登基帝位。然而,并不是人人都信服,特别是后周朝廷中的老臣,由于事情来得突然,没来得及选择就成了新天子的臣民,难免心中愤愤不平,甚至有反抗心理。对此,赵匡胤是心明如镜,再清楚不过了。

作为一名军人,宋太祖亲自参加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又被废除而被别人拥立。现在,他结盟的义社十兄弟以及其他曾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兄弟们,威望并不比他低且又拥有重兵,已经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一旦举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产生了收其兵权的想法。但是,一想到他们曾同他结成生死之交、为了他的理想共同奋斗过,出生入死,情同手足,把他们赶下台去,或干脆置其于死地,颇重情谊的宋太祖还是有些举棋不定。最后他去找赵普商量,赵普说:“并不是忧虑他们本人会背叛您。在我看来,他们都不具备您这样统御天下的才能。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他,也就由不得他了。”赵普的一番话,终使他痛下了决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的一天,宋太祖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设酒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太祖以亲切而忧虑的语气说:“没有你们的拥戴,我不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做皇帝也太难了,真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啊。”

石守信等忙问:“有什么难事,让您睡不安稳呢?”

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

宋太祖话音刚落,石守信等惊慌不已,赶紧跪下说:“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我们哪个还敢有半点私心呢?”

宋太祖说:“那也未必。即使你们无私心,你们手下的人呢?一旦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皇帝怕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人一听此话,吓得不知所措,赶紧叩头,请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路来。

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就像是白驹过隙,转眼即逝。那些追求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些金钱,除了供自己吃喝玩乐外,也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我想你们也不会不这样想吧?既然这样,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回去当个地方官,买些好田地,给子孙们创立个永久的基业,自己还可以多置些歌儿舞女,饮酒作乐,快快活活地过完一辈子呢?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相安,两无猜忌,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叩头谢恩。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将领纷纷称病请罢兵权。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赏赐安抚了一番后,当即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外地当个有名无实的节度使。

为了进一步“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不但向他们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而且表示要和他们结为亲戚。不久,赵匡胤把他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赵匡胤的这些措施不仅使石守信等人在失得中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也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悲剧的重演,同时,赵匡胤与功臣宿将之间的矛盾终于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趣谈的“杯酒释兵权”。

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身边掌握重兵的禁军将领的军权之后,宋太祖感到这种禁军军事制度仍然是一块能够产生新生实力人物的土壤,必须加以改良,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潜在的威胁。因此,宋太祖在解除禁军将领军职的时候,有的重要职务也就从此撤销了。如在任命慕容延钊为节度使时,就趁机撤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在解除石守信等军职时,又撤销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逐步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它们之间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一来,就限制了权力的过分集中,使那些武将们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3.不要轻易得罪人

做人金典:冤家宜解不宜结。

你可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与你关系最密切的搭档,不知为何突然变得对你十分不满,他不但对你冷漠得吓人,有时甚至你主动跟他说话,他也不理不睬。有些关心你的同事曾私下探问过,为什么你的搭档对你如此不满?

可是,你究竟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连你自己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直到有一天,你实在按捺不住了,索性拉着对方问:“究竟有什么不对呢?”但对方只冷冷地回答:“没有什么不妥。”双方的关系僵到了这个地步,如何是好?

别急,用点厚黑手段来显示你的忠厚,既然他说没有不妥,那你就趁机说:“真高兴你亲口告诉我没事,因为万一我有不对的地方,我乐意修补。我很珍惜咱俩的合作关系。怎么样,一起吃午饭好吗?”

这样,就可让他也面对现实和表态。要是一切如他所言真的没事,共进午餐是很礼貌的行为。或者,邀他与你一起喝下午茶。在你离开办公室时碰上他,开心地跟他天南地北神聊一番。总之,充分发挥“厚”的威力,尽量增加与他联络的机会。

常言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仇人少堵墙。”得罪一个人,就为自己堵住了一条去路。而得罪一个小人,可能就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得罪君子大不了大家不讲话,得罪小人可就没完没了了。他即便是不采取报复,也要在背后对你造谣中伤,你有理也变无理,实在不值得。

所以,当你感到自己的利益被侵害时,不被尊重时,请想想,勿轻易动气。此外,也切记不要气焰高涨,盛气凌人,这种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态度也很容易得罪人,而且常不自知。

当然,在工作中,谁也难免会与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和碰撞,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加深鸿沟,陷入困境,甚至导致双方关系的彻底破裂。善于给自己留后路的人都懂得“冤家宜解不宜结”的道理。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一些方法:

(1)引咎自责,自我批评。心理素质要过硬,态度要诚恳,若责任在自己一方,就应勇于找对方承认错误,进行道歉,求得谅解。如果主要责任在对方一方,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就应灵活处理,因为目的在于和解,你可以主动灵活一些,把冲突的责任往自个儿身上揽,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2)丢掉幻想,主动搭腔。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即当与对方吵架之后,有时候谁见了谁也不先开口,实际上双方内心却都在期待着对方先开口讲第一句话。所以,当你与别人有隔阂后,就更应及时主动地搭腔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这样可以给别人留下一种不计前嫌、大度的印象。

(3)不与争论,冷却处理。当你与别人发生冲突之后,不计较,不争论,不扩散,而是把此事搁置起来,埋藏在心底不当回事,在工作中一如既往,该汇报仍汇报,该请示仍请示,就像没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待人接物。

(4)请人斡旋,从中化解。找一些在对方面前谈话有影响力的“和平使者”,带去自己的歉意,以及做一些调解说服工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5)避免尴尬,电话沟通。打电话解释可以避免双方面对面交谈可能带来的尴尬和别扭,这正是电话的优势所在。打电话时要注意语言应亲切自然,不管是由于自己的鲁莽造成的碰撞,还是由于对方心情不好引发的冲突,都可利用这个现代化的工具去解释。

(6)把握火候,寻找机会。譬如:当对方遇到喜事受到表彰或提拔时,你就应及时去祝贺道喜,这时对方情绪高涨,精神愉快,适时登门,他自然不会拒绝,反而会认为这是对其工作成绩的同享和人格的尊重,当然也就乐意接受道贺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遇到的偏偏是位不近情理、心胸狭窄、蛮横霸道的人,大搞顺者昌逆者亡,把别人的顶撞视为大逆不道,必欲将其置之于死地时,处于如此环境、如此高压之中,那就没什么值得留恋,不必抱什么希望了,这时,就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三十六计走为上”。

4.对事要黑,对人要厚

做人金典:太老实了行不通,太厚黑了也行不通,关键就在尺度。

做人处世有千万种方式,但不外乎两个字:“软”、“硬”。为什么自古以来没有一条处世妙计能够永远灵验呢?这是因为我们施用的对象不同,即使是作为同一个对象,在与我们面对的不同时期所采取的策略也应该是不相同的。

曹操对待别人的手段通常是两者兼而用之,先软后硬者,例如他对袁绍;先硬后软者,例如他对张绣;又硬又软者,例如他对黄巾军。

当年,曹操和鲍信以寿阳为战场攻打青州的黄巾军,由于曹操和鲍信深入前线考察敌情而被包围,鲍信为救曹操战死。曹操化悲痛为力量,带领军队对黄巾军展开了马拉松式的穷追猛打,连续数十次的大小会战使黄巾军无法喘息,士气衰竭。

这时曹操突然改变了策略,尽量避免杀戮,展开招安工作,同时步步紧逼。被围困在济水的黄巾军主力,在曹操的策动下,全部投降。

曹操非常高兴,立即宣布:既往不咎。将老弱病残全部遣返回家乡,之后又挑选三十万精壮人员,重新组编为“青州军”。生平第一次,曹操终于拥有了打天下的精锐兵团。剿平青州黄巾军,使曹操的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不但获得了全州郡县官民对他的信赖,战后也实质上控制了兖州境内所有的兵团。曹操声望提高了,成为了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

在竞争之中,如果一味硬打,会把对手逼入死角,拼死顽抗。如果武力和招安同时进行,能起到不攻自破的效果。曹操手下战将只有小半是自己带出来的子弟兵,而大半都是被招降的将领,这种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政策十分高明。

曹操围剿青州黄巾军时采用了突破性的策略,他没有像以往的平叛部队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而是在步步紧逼的同时采取了招安政策,不但打消了黄巾军鱼死网破、反抗到底的决心,而且成功地收服了人心,最后获得了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直属兵团。曹操一方面以武力紧逼,另一方面攻心招安,结果名利双收。

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够刚柔相济,懂得软硬兼施的处世艺术,这也是一些领导人的魅力所在。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刚柔相济自古是王者治世之道,对于混乱的社会秩序要采用强硬的手段加以治理,而对于柔弱的国民则要以怀柔的方法对其体恤和支持,所以兵法上说,刚柔相济是一种最好的克敌之法。

曹操恩威并重的思想,其实质就是和他人进行一场勇气与智慧的较量。通过一手硬一手软的方式增强对他人的影响力,从而达到兵不血刃的地步。

曹操的恩威并重战略思想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身处现实社会,我们就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只有一手是不行的。太老实了行不通,太厚黑了也行不通,必须做到红白脸相间,也就是一文一武,一张一弛。既有刚柔相济,又含厚黑并施。互相包含,各尽其用。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厉了,则毫无生气。

高明的人深谙此理,为避免这种弊端,莫不运用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次重大战役中,高斯将军负责指挥全局,并制订了战略计划,但却由于他的副官阿恩蒂利擅自行动而导致战局失利。单就这一点来看,阿恩蒂利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军法处置,确实当时许多人都要求把他交付军事法庭定罪,不处罚不足以平众怒,但如果真这样做了,高斯将军又会失去一名骁将。

但高斯将军考虑到,阿恩蒂利使军队付出那么惨重的代价,其悲剧是不可再出现的,必须让阿恩蒂利深刻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免重蹈覆辙,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面对心怀悔恨的阿恩蒂利,高斯将军思考了片刻,缓缓说道:“阿恩蒂利,你作为我的副官,就如同我的左右臂,你所担负的责任就是指挥好你的部队,使其不受敌军的偷袭,并要在战争开始后负责侦探情报,向我报告,以便随时调整作战计划。然而令人失望的是,你在这次决定性的重大战役中表现很差!”

阿恩蒂利双目下垂,不敢正视,笔直地立正站着,一动也不动。

高斯将军继续说道:“你擅自行动,贸然出击,损失惨重。造成我们也在不明情况的形势下仓促投入战斗,并没有做仔细全面的安排计划,这种盲目作战,不败才是怪事。我们现在能活着简直是上帝最大的保佑。”

“高斯将军,责任完全在我。”阿恩蒂利大气不敢出,额上冒出一层细汗,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正处在严厉的自责之中。

高斯将军看到这种情形,似乎又产生了一点同情心态。但他不能感情用事。他对阿恩蒂利说:“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要紧的是千万要记住教训,有些教训是不需要多次的,因为那个代价是昂贵的、惨痛的。”

高斯将军接着说:“你当时可能是愤怒之情冲昏了头脑。这是年轻人最忌讳的感情用事,不顾大局,贸然行动。现在既然一切都过去了,我对你所能说的只是:不可再那样。”

责备训斥的任务完成了,高斯将军想让紧张严肃的气氛逐渐放松下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目的是让刚才的话深入阿恩蒂利的内心深处,进行深刻反省,以达到预期目的。果然,阿恩蒂利表情沉重地取下腰中的枪,双手托着,缓缓递到高斯将军的面前。高斯将军并没有立刻接过,他把手背到身后。

阿恩蒂利说:“由于我的失职,使得部队损失惨重,我不配再当他们的长官,也不值得您的信任……”

这时,高斯将军大声喝止了他:“我现在要的不是你交枪给我,辞职逍遥,我需要的是一位过而能改的得力的军官。明天还要继续战斗呢!”

“你在我的部下多年,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所作出的贡献是其他同职位的军官所无法相比的。以前的多次战斗中你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这次……”高斯将军做出停止的手势,“就此打住,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件事抛在一边了,准备投入新的战斗!”

事实证明,威吓和温和的态度交互使用,能使一般人的心态产生很大变化。本来挺稳定的情绪,在威胁之下就会变得动摇和脆弱,再经一阵甜言蜜语,很容易不自觉地落入圈套。当你在面对种种强敌的时候,不妨运用一下对事要黑、对人要厚的处世原则,通过掌握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兼顾公正和人情

做人金典:对事要黑,就是保持原则,力求公正;对人要厚,就是懂得人情,顺应人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聪明的古人早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对待别人绝不能只是板起面孔教训,要知道人是有一种逆反心理的,那样做只怕恰好会弄巧成拙。更不要做老好人,在别人面前没有一点威严,那样别人对你没有丝毫敬畏,你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最好的办法是恩威并施,“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既让别人受到应有的惩罚,又得让他对你感恩戴德。

比如一个领导者,管理好下属是他最基本的工作。只有这样才会使他更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他的工作出色便是得到更高的领导赏识的最大资本。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有名的贤相。他不但文韬武略,而且极有人缘,使得全军上下无不认为其有情有义。“诸葛亮三气周瑜”本来对吴蜀联盟极为不利,直到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悲叹中死去,吴蜀联盟完全有破裂的可能。但是,诸葛亮亲自去为周瑜吊孝,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那感人肺腑的悼词催人泪下,连旁边守孝的兵士都为其言辞感动得泣不成声。见此情景,谁又会记起周瑜恰恰是被眼前这位哭得死去活来的吊唁人气死的呢?不知情的一定会以为二人乃挚友,并为他们感天动地的友谊而惊叹不已。通过这种手段,诸葛亮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住了吴蜀联盟。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是典型的先扮黑脸的策略。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迅速攻下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收降了姜维,一时大震关中。他派马谡率军守街亭,迎击魏军,并为马谡制定了作战方案。谁知马谡自恃饱读兵书,不依丞相之计,终于失了街亭,大败而归。

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诸葛亮与马谡私交甚厚,但马谡失了街亭,依军法当斩,诸葛亮便狠着心下令处死了马谡。执法后,诸葛亮又挥泪亲自祭奠,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文,令兵士们大为感动。

诸葛亮作为一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然应当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否则就很难树立威信,很难令众人臣服。但从个人角度讲,他和马谡交情很深,如果一斩了之,肯定会被认为六亲不认,在这样的人手下当差,没准儿哪天犯个小错便被就地正法,于是很可能人们就开始畏惧,疏远他。但他亲自哭祭,以祭词晓之以理,以眼泪动之以情,效果就不同了。士兵们就会觉得,丞相是个重情义的人,杀马谡是因为万不得已,是因为刚正不阿、不徇私情,这反而更体现出丞相的可贵品质。就这样,既树立了威信,严明了法纪,又不伤人情,可谓两全其美。

在处世中,你不妨学学诸葛亮,先扮个“黑脸”,再扮个“红脸”,妥善处理公正和人情的关系。

6.学会“推”的处世技巧

做人金典:“推”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处世技巧。唯有聪明厚黑之人才能“推”得巧妙,推得圆滑。太老实的人很难做到。

“推”的基本含义是:在推行既定目标或新的举措过程中,对所遇到的诸多障碍因素不采取直接的消除措施,而是运用时空的自然跨度,促使障碍因素自我化解或消除,从而促成与他人意志相一致的行动。

虽然也有人把“推”的艺术同优柔寡断等同起来,与当机立断、果断处置相对立,实际上这是把稍微等待与主动地“推”混为一谈。

“推”的艺术既有明确的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行为。“推”的艺术的产生和运用,不是人的主观冲动,更不是人的无能失控,恰恰相反,它是人全盘把握、合理控制的高超策略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在处世行为上的集中反映。

“推”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大到宏观决策,小至一次谈话,长到几年,短至几分钟,甚至某一瞬间的几十秒都有可能成为“推”充分运用的时空。在待人处世中巧妙运用“推”的艺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厚黑一点,才能“推”得巧妙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生、壮大和暴露的过程,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理论上讲,判断一个事物可不可以“推”,主要是看这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否得到显现,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已经成熟。但待人处世厚黑之道却有其不同的看法,如果完全按照应该怎么做,那只能对事情本身有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很可能对自己不利,起码没什么好处。试想,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却有可能带来风险的事情,难道不该一推了之吗?特别是明明别人提出的事情应该办,可从你的角度却需要推,没有点脸厚心黑的本事又怎能做得圆满呢?

另外,当有人提出某件事情要求处理时,你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情况不明,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时就可以说:让我了解一下情况再答复你。“推”的目的是为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看看是不是要担责任然后再做决定。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运用的秘诀。

身为领导,对属于自己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如果下属能够自行处理,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应“推”给下属,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影响了自己的仕途发展。对下属没有把握或感到无力处理的事情,领导也不要急于处理,可先让下属拿一个初步的处理意见,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发挥下属的作用,又可以锻炼下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和提高下属的目的。万一出了什么事,还可以把下属当“替罪羊”,当然如果你脸够厚、心够黑的话,也不妨来他个“丢卒保车”,把所有责任全推给那个倒霉蛋儿。

(2)“推”要有分寸

“推”的艺术运用与否,有其自身内在需求和运用范围,不可不看条件和对象乱用,否则,会如同守株待兔一般得不偿失。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概括,“推”的艺术就是分寸二字。所谓分寸,就是适可而止。

运用“推”的艺术首先就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就拿联场为例,上司对推行意图过程中的问题不太了解、不熟悉,或是所遇到的矛盾非常尖锐,或是在讨论会上一时达不成一致意见,抑或通过的人数超过不了半数,或是群众和下级对你的意图暂时不能服从,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采取“悬球法”,把问题暂时搁置起来,先放一段时间,待眉目清晰、相宜之处有了统一的基础,再行处理。

在集体内部或下属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个性突出、难与他人相处的人,或固执古板,或举止粗俗,或恶语伤人,或针锋相对,会使领导陷入无谓的纠缠中去,因而,应采取“推”的艺术,让时间和事实说话。

此外,身为握有权柄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对急需处理的事情就应立即处理,不可随便往外推,因为推了不仅要误事,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自己。你想,人家心急火燎地找你,你却把他推出去,他对你肯定会有意见。等他去找其他上司,别人就会知道你是在推卸责任,进而影响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该自己办的事不要推给别人,该现在办的事不应拖延时间。

(3)“推”要有尺度

有些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个性特点,看其接受程度如何,“推”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达到“推”的目的。如果当事人接受不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或误解,加深矛盾,甚至会发生新的问题,比如,性急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鲁莽的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这种对象,最好不要推,推了会使矛盾加剧,甚至激化,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4)“推”要看火候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事情可以“推”下去,一推到底,不言自明,自生自灭。有的事“推”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可而止,因为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推”不是放手不管、一推了之,而是密切注意观察其发展变化,把握好“推”的火候,适时进行处理,以期达到适时适度和恰到好处、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目的。

当然,在待人处世中,“推”只是一种巧妙推卸责任的方法之一,不可不分青红皂白随便乱“推”,而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不论推也好、不推也罢,或推到何时还是立马处理,都要以不影响自己、能够留有可以回旋的余地为唯一考虑的标准。 pj/aovfEN2M4rMc/jqhwkoOCz1gTvGE/wmM9W+Yv86pAk8LsJ1rBOm2ZyFXa6X2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