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当今大学生总体状况鸟瞰

在中国,大学的学子们历来被看作是未来的骄傲、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他们似乎都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东汉的“党锢之乱”、宋代的太学生陈东、明代的东林党学士、清末的“公车上书”……都曾在中华民族兴衰史上书写过动人篇章。“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们更是关注天下兴亡、不惮以身作则,成为社会进步的先驱和骄傲。1919、1921、1926、1931、1935、1937、1946、1949、1957、1966、1976、1984、1986……在中国屡次历史关键时刻都曾闪现过他们的身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在中国社会群体中,作为“准知识分子”的大学生们历来曾堪为表率。他们思想纯净,理想高远,道德高尚,学习勤奋,知识丰富,工作热忱,个性鲜明,敢作敢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准则、生活准则、价值尺度。他们有一股咄咄逼人的锋芒,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为国家、人民、理想献身的精神。他们生活作风正派,富有正义感、同情心。他们是民族的精英和希望。

可是,近些年来,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修养、文化素质却江河直下、堕落腐化,或缺乏传统,不讲道德品质;或不爱学习,混日子;或没有个性、思想;或过于世俗化、功利化,令人扼腕、痛心。

当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还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针对这部分有问题的大学生,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帮助和鼓励他们,使他们走出困惑与迷失,纠正方向,重归正道,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好的或比较好的大学生。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毕竟他们还没有完全定型,还有可塑性。

1、当今大学生到底好在哪,不好在哪?

自1999年各大学猛烈扩招,至今已经整整10年。中国大学生们的总体情况的确是在不断地改变,而且改变的速度还很快、现象还很突出;但关键是,他们哪些方面差了,哪些方面好了?哪些方面在进步,哪些方面在退步?哪些东西是优点,哪些东西是缺点?他们到底缺什么,不缺什么?这就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了。

当今大学生到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也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棘手问题。随着整个国家体制、社会形势、时代观念、价值体系的转变,物质至上、商业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享乐至上;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增多,其中产生的问题殊为复杂;父母文化水平提高,家庭生活条件改善,影视娱乐与社会活动丰富,在先天教育、家庭教育、饮食营养上大有进步,引起小孩遗传基因改善,早期智力开发、身体健康状况、百科书本及生活知识积累、特长能力培养等都做得不错;港台、日韩、西方或好或坏、或合适或不合适的文化思潮、娱乐活动与生活方式的袭入与影响等,使得扩招以后的大学生,其实他们在知识信息、聪明智慧、才学技巧、娱乐与物质生活等方面,反而比以前的大学生更有优势,或者说更丰富、发达、优化,其进步还是明显的。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些方面其实并不缺。

就总体而言,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出身大中小城镇、中等家庭、独生子女的80后乃至90后)的确越来越聪明、能干、灵活、变通、开明、豁朗、潇洒、轻松、自信、活跃、敏捷、时尚、新潮、较快接受新知识和新信息、有门路、胆子大、会享乐、懂生活。

但是,也许,当今不少大学生正因为在上述方面有加强与进步,而在另一些可能更重要的方面却疏忽与轻视了,缺少了人们身上所至为关键的许多东西。与过去任何朝代、时代的大学生、知识分子、读书人相比,他们的历史传统、道德修养、人文意识、哲学立场、政治觉悟、精神追求等方面要差得多了。他们做事非常直接,丢掉“包袱”,速度快捷,遵守规章;却也没有了基础、负载、传承,没有了朴素的阶级本色。他们看起来似乎也有个性、爱好、向往,但那都是表面上的,表现为吃穿玩乐、言行举止等方面的不同与另类,而并不是骨子里思想水平、见识深度、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宽广与超俗。在这些方面,他们显得特别的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全都走在同一条道上。他们的智商不低,情商却不高。他们集体缺钙,雄风不振,精神萎靡,表现淡然;世俗化,功利化,享乐化,自我中心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底以后,华夏亿万民众一齐走进追逐物质化、商业化、实用化、娱乐化、西方化的大潮,以及中国知识界的空前胆怯、世故、自私,使中国社会群体进入“犬儒主义时代”:逃避思想,调侃正义,及时行乐,喜欢物质享受,追求短期效益(出最少的力,获最大的利)。随着“文革”红卫兵父母群的崛起,随着大、中、小学里一代尚有良知的传统长辈教师退休,青少年一代完全与真理、理想、公平、正义、诚挚、友爱、同情、健康(心理)绝缘。中、小学为改变教师可怜的经济状况,将应试教育极端化;大学则响应社会“产业化”号召,堕落为职业技术培训班。因而,这条传送带从小学、中学、大学源源不断向社会输送的,乃是大量的劣质产品。

大学生们不敢怀疑现实,尤其是权威。他们有如刘心武《班主任》中的谢慧敏,用“唯物辩证法”来对待现实中的一切经济混乱、官场腐败,以及所有污浊的社会现象。他们不能辨别新闻真假,根本没有去阅读、研究种种“主义”、“思想”、“理论”,就坚定不移地相信它们的绝对正确性。他们虽然瞧不起自己的老师和某些权威名人,却不敢怀疑那些公众“偶像”(也就是一些档次很低的演艺影视体育界明星们)或其他各界“名流”。当然,也有很多大学生玩起了拾人牙慧的“后现代”深沉(即不够“小资”装“小资”),对一切现行的思想、理论、行为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似乎什么都没有意思。

在“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上,曾发表过署名为“麻凡”(据说作者为中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的一篇文章《当代大学生最缺什么》。作者在此文中认为,当今中国的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三大能力:辨别真假、是非的判断能力,辨别善恶、好坏的道德能力,辨别美丑的审美能力。作者具体将其分为5个部分:1,政治的冷漠与投机;2,学术精神的失落;3,道德素质的低下;4,生理和心理的缺憾;5,缺乏艺术的情趣。

“博客中国”网上有篇署名“信海光”的文章--《媒体眼中的大学生“七宗罪”》。这七宗罪是:1,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2,性放纵;3,缺乏人性教育;4,心理不健康;5,世故;6,意志薄弱,没有进取心;7,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4日上曾有篇文章《中国大学生面临4大心理问题》。其中写道: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成为困扰大学生们的四大心理问题。

2、校园是个大“酱缸”

--当今大学生六类观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唐虔在接受新闻界采访时透露,全世界在读大学生的数字已首次突破1亿人的大关;而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人数(1000万)也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2009年已达到1200多万人,占全世界1/8强。

当今中国大学生,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新世纪人才、中国青年的精英,他们的现状又是怎样呢?这是目前社会所普遍关注的。多年前,上海的一家著名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北京大学某学生撰写的、署名《丑陋的大学生》的长文,从方方面面揭露了各大学校园中所普遍存在的弊病。北大学生素以敢说敢写著称,此文便堪称锋芒毕露。但它除了题目刺眼外,内容也只是反映大学生们在一些学习与生活细节上的问题。而在此前后的《中国教育报》上,也登载了几篇类似的稿子;其中一篇是反映大学生“偷书族”的(此为笔者之文),一篇是数名记者采写的反映大学生宿舍内诸种不良现象的。正因为如今大学生中阴暗面滋多,也才有了多年来不少高校里兴起的“文明自律”活动。而这3篇文章,亦就“有幸”成了当时“文明自律”热潮中最初的3篇较重要、知名的参考文献。说实话,对于今之大学生,比起类似的生活作风恶劣、学风下降来,也许世俗化、享乐化更有害,也更多见。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有50余所普通高校和更多民办大学(据说有100多所);加上一些特殊院校、军事院校、成人院校、各部门管理学院等,那就更多了。数十万、近百万计当代大学生们,岁岁月月、日日夜夜在这里学习、生活着。常听人们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又有俗语:“龙生九子,各各不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或者说,一个个大学校园,就像台湾作家柏杨笔下的“酱缸”。大学生们虽说其总体上在文化素质、自我修养、思想观念、人生追求等诸方面比社会上的人好一些,但也难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校内校外,人来人往,不管如何可能的故事,都在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着。尤其是在当今时代,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大学校园,正有意无意向世俗社会趋近。象牙之塔正在倾斜,莘莘学子不再清高。一方面,大学生越对社会不满,就越向社会靠拢;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与广大群众越见大学生向自己“学习”,就越对他们失望。这种校园内外息息相关的现象,构成了一种当代大学与大学生斑斓陆离、变幻错综的万花筒式的混合模型。

本文将京城多家名牌大学里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及其活动,在作了具体而全面的调查分析后,整理归纳出6种主要类型。但这只是个人的粗陋看法,并非十分规范。再则,许多学生并不仅属于其中一类。对每一类型,本文也都没有给予全部否定。同时,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各种不足,亦存在于这6大类型当中。社会对校园的影响,既有功利化一面也有多维化一面,而共性与个性亦都渗透在诸类之内。

本文并不是拯救与呼吁,也不是要揭露与批判什么;只不过是在搜罗一些有概括性的现象或故事,从而“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鲁迅语)。尤其希望大学生们自己能够思考和行动起来。因为,当我们回忆起上个世纪七、八十代,哪怕是90年代的大学校园时,再看看自己周围,发现“围城”内外是如此地相互靠拢而又如此地相互龃龉时,真的感觉出“大学愈发不像大学,大学生愈发不像大学生”了。

当今是个多维化的时代;本文并不是提倡步调一致,那又成了倒退。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大学生们的多维化,只表现在一些细节上的分流,如能力、特长、专业、职业、追求方向、生活方式、情感世界、价值取向等方面;而在更根本更关键的问题上,比如个性发展、思维独到、创造精神、人格魅力、世界观与人生观等,他们反而大众化、世俗化,反而雷同、单调了。也就是说,生活是万花筒式的,个体灵魂却是模子式的。

也许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主流毕竟是好的。细节上的大问题并不多,同学们亦正在用功学习,为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考研的考研,留学的留学,有特长的发挥特长,想从政的正在努力,各种课外娱乐活动不时充实着大家的生活,校园内相对平静,轩然大波兴不起来,没有多少人唯恐天下不乱,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翌日起床,太阳照常从东方升起;春天来了,秋天还会远吗?斑驳校园,陆离众生,一切都很正常。不过还是那句老话,我们考虑个人生存的太多了!

这又涉及到一个社会、时代的问题。大学生毕竟也是社会上一分子,不可能让他们保持绝对的清高与圣洁;大学生中形形色色之人都有,不必求全责备;大学生还在成长阶段,可塑性强,也不该过早将其全盘扼杀;在他们周围,也有许多好的人物与事迹,相信他们会借鉴、吸收的。

大学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大学生们将从这里迈向社会;年轻的心,永远渴望青春的闪光。适当安排好几年校园生活,犹如为自己日后的前程写好“序言”。不同类型的学子,可要珍惜学生时代的黄金光阴呵,方可在不久的将来“畅销”职场和人生。

实在型:“平平淡淡才是真”

中央MZ大学本科4年级某男生宿舍中,住着6个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哥们。尽管他们各自性情、志趣与追求迥乎不同,或为考研而啃牛津词典,或好写作而熬夜爬格子,或时闻传呼器中有动听女声唤其大名,或屡有社交应酬里外奔波;但都能和平共处,相互宽容,热心支助,4年集体生活在恬淡、友爱中悄然度过,真是让大风大雨少见、小风小雨不断的左邻右舍们羡煞。直到最后一学期末,毕业分配、彼此远离在即,他们6人才于某夜聚在一起,度过了漫长校园生涯中唯一一次“大会餐”。回忆过去的平静时光,考虑到兄弟们马上要天各一方,几条汉子终于真情倾洒,唯一一次开怀痛饮,唯一一次悲喜交集,唯一一次畅所欲言,直到“东方之既白”。往常按时熄灯的210寝室,只有今晚唯一一次通宵不眠。酒量本来不大的他们,平均每人喝了5瓶啤酒,却似乎依然奇迹般“千杯未醉荷”。

这6位都属于“实在型”。“实在型”占学生中大部分。他们也学习,但不过份刻苦;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但功利等企图并不强烈;也谈恋爱,但拿得起放得下,绝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也爱好文艺,但仅用于业余调剂;也外出喝酒、跳舞,但不常去,不过度,不回得太晚;也偶而谋点兼职(家教、推销、拉赞助、作广告、开发项目等),但纯粹为稍微多些零花钱,增强些实际能力,不会沉湎太深。

“实在型”的人分布最广、最杂,数量最多。据北京市教科所刘姓同志分析,他们一则比较现实、稳重,一则又比较轻闲、平和。各方面不求太好,也不求太坏,始终自觉不自觉地恪守着中庸之道。他们外圆内方,似拙实巧,表面上与世无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则暗含机锋;既内蕴一定竞争力,又不会因大喜大悲、大起大伏而影响情绪。他们深知“棒打出头鸟”,在一定程度上皈依老庄哲学,好读周作人、林语堂、刘墉、卡耐基等人的书。“实在型”的人很难估测其前途,要么大器晚成,要么深浑噩噩。

“实在型”也叫“凡庸型”。

求学型:“学习本身是最大的乐趣”

QH大学的某湖南学生,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们系某位师兄,来自河南,是当年省高考状元。据说这老兄打进学校门读书以来,从未拿过第二名:小学、中学、大学;全班、全年级、全校、全市、全省,到后来大学全系。他21岁考上研究生,25岁博士毕业,27岁离开博士后流动站。此时,已经寒窗22度春秋的他,面临着走上社会、正式工作,竟不知何去何从,如先哲“临歧路”一般放声大哭。他没想到22年这么快就过来了,更没想到自己也有不用再读书的时候!也就是他,常戴着高倍眼镜,有一次竟把本班一位女生误认“阿姨”!别人问他时,他坦白说:“除了读书,我真的什么也没想过;除了读书,我真的啥也不会做。”

书读到这份上,确实算是“登峰造极”。“求学型”在6大类中排第二大户。不错,学生的本份就是学习;正如工人要做工、农民要种田、商人要买卖。“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自有考试以来,千百万学子就一直被这根指挥棒所驱使着,向同一条“独木桥”挺进。虽说考试并非十全十美,可在今天的中国又有什么更好的措施能替代它?中国是个考试大国,科举源远流长,具有极完备、规范的遴才体系。不久之前,多家报刊报道: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在京讲学,深感“中国学生最会考试,尤其女生。只要有人命得来题目,就有人答得出”。他们既惊叹又惋惜。可是,升学、奖金、应聘……又哪离得开考试?

而“求学型”中的大学生,更是众多读书人里最用功的。他们之所以潜心学习,也许主要并不在高分与名次趋前的虚荣,也不是功利地为着考个好学校、拿个奖学金、找个好工作;而是他们确确实实爱好学习,学习本身成了他们最大、甚至是唯一的乐趣。并且,他们的学习仅限于教材与必学科目。这是北京YY大学某女生的心里话。

他们从儿童到青年,从去岁到今朝,从小学到大学,从春天到冬季,从开学到放假,从白天到晚间,可谓学习勤奋的榜样,乐此不疲,心如止水。时光如白驹过隙,美好的童年与浪漫的青春期一晃而过,常常令他们吃惊不小。

白天上课他们从不迟到、早退、旷课;碰到极个别的特殊情况,晚来两三分钟,便脸蛋通红,三番五次向其实已并不在乎的老师解释道歉,声音发颤,又细如蚊子,仿佛犯了弥天大罪,其楚楚之状令人同情。他们总是坐在离讲台最近处,戴眼镜,专心听课,笔记记得“连我的口头禅也不放过”(某教授语)。其笔记本大多外观精致、字迹工整,条理详尽、重点标出;甚至配以花边、彩插。他们衣着整洁、举止文静,言语平实而简单,其学习恒心非比常人。

而到了课外,夜间周末,逛街购物、网吧聊天玩游戏、看录像、锻炼身体、唱卡拉OK、交异性朋友、读杂书、侃大山、下酒馆AA制……只占据他们极少时间与精力,却也不是说毫无;但更多机会还是窝在自习室、图书馆里,于此远离尘嚣的空间里,又开始干他(她)的“本职工作”了:预习、复习,记单词、背笔记、作考研准备……

在曾经的“黑色七月”中,在将来的MBA、EMBA、MPA、GRE、TOEFL、IELTS……考场,他们都是佼佼者、得意者。他们单调然而饱满的生活,乃其自我封闭的蜗牛之壳。或许,当中某些人突然有一天“幡然醒来”,看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于是不免“心花花”起来,那也说不定。祝福他们。

“求学型”也叫“书呆型”。

活动型:为日后从政、经商打基础

记得那年底,京城某家以文科为特色的全国知名大学,某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中曝光了一桩丑闻:一学生干部在学代会期间选举弄虚作假,上贿赂领导、下收买选民、又私改考分,结果招至其“政敌”告发,不但原本光明无限的“仕途”彻底泡汤,而且还弄得身败名裂。此外,在该校,各院系还不断爆出“山东帮”现象,听后让人惊诧。

方今之世,正处于物质商业时代,“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在世俗化、物欲化趋向之下,势必影响到熙熙跻身其列、成天耳濡目染的大学生们。他们紧跟时代巨浪,及时调节发展方向,堪称“有战略眼光”。

而所谓“功利”,按世俗说法,一为做官,二为发财。前者高高在上,一呼百应;后者腰缠万贯,生活奢华。他们该是何等风光、惬意!大学生们看在眼里、思在心间,必定有所响应。当然,要说他们马上就能名利俱收,那还不可能。一则,要靠长期努力;二则,家庭、机遇等因素也非同小可。但既已有志于此,便正是打基础、作准备的黄金时光。

“活动型”该是校园内最活跃、也最辛苦的一支队伍了。他们的用武之地主要是在课余。校内校外,常见其步伐匆匆、出入频频的踪迹。

欲图从政者,不停地在学生会、团委、校系领导与学生干部之间穿梭,或为巩固、扩大关系而四处出击,或参与甚至主持某项“大政方针”的制定与实施,真是早出晚归,忙得简直不亚于美国总统。而宿舍里很难见其静坐、休憩的人影。不停地有“慕名而至”者或“要事咨请”者找上门上:“请问××在吗?”本宿舍同学的答复千篇一律:“不在。熄灯后再来吧。”而他们一回来,即大侃特侃,侃来侃去,无非又是今晚同某要员共进晚餐、某红人当面称赞其“能干”之类。

至于立志成为比尔·盖茨或李嘉诚、马云第二的,则把更宽的活动场地放在校外。试问:期货交易、倒卖单车、转让程序、与商贾周旋、推销宣传……这能在自家“窝边”干吗?他们中的某一批人,会在各高校学生楼里出出进进、上上下下,次第地敲开一家又一家宿舍,开门见山便问:“袜子耳机(奇怪的组合)要吗?”或是大大演说一通:“哥们,向你们介绍一项新专利产品……”每当夜里某人独坐在宿舍中,听见外面有温柔的敲门声时,若非自己佳人先约,则必是这些哥们“驾到”了。做生意爱找新生,因为他们多幼稚可欺。久而久之,新生们便从师兄姐或老乡处兜售来经验,大书“拒绝商贩”或“恶人谷”于门上,亦能常收“纸老虎”之功效。

只要光明正大、取之有道,正常的功利追求无可非议。只怕想从政者并不在德才兼备上下功夫,却一味行径低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想从商者亦不是培养经济才干,却一味在小节上纠缠计较,甚至顺手牵羊--中国RM大学宿舍楼数次被盗,据说多系他们所为。

“活动型”也叫“功利型”。

情感型:林荫路上的异性伙伴

这是大学部落中最为风光旖旎、生机无限的一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相互吸引,天经地义。异性的正当交往,也更有利于年轻人的身心发育。大学生活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如何过得既充实有益又丰富多彩,专家们可以见仁见智。某校著名心理学老教授张谦就曾提倡莘莘学子:尽管去尝试领略真正纯真、高尚的恋爱季节吧!但只怕“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出现种种附带问题。所以,更关键的工作还是在教育、引导上,而不是反感、批评和制止。

在情侣们那里,徜徉花前月下时,沉湎曲径通幽处,或脉脉对视,或紧身依偎,或环腰拥抱,或迷醉热吻,是最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其卿卿我我、旁若无人,让观者眼热心跳。夕阳尚未全坠下西天,各女生楼门口就已排满了虔诚的“信男”们。值班人员此刻最为忙碌,不停地在传呼器前按键、喊话,烦躁之下,自然横眉冷对、鄙夷不屑。有些同学有时去找某个异性老乡或同学,也会被他们当成“嫌疑犯”,爱理不理。众目睽睽之下,实在尴尬。盛传某校一女生楼有段时间传呼机出了故障,久未修好;男士们即勃然动怒,尽扫“相公”之风,屡屡上诉校方,直到成功。

北京SF大学傲立“京城八大女校”之前列,女生数量、质量皆高,为校内外男生聚焦之所在。该校还有“王府花园式学校”之美称,古朴的楼阁、繁茂的树荫,正是谈情说爱之极佳去处。有一报社记者在该校调查时发现,或春风习习的草坪上,或秋月朗朗的花丛中,那成双成对的男女学子们,如胶似膝,缠绵亲热,为其校园胜景又添上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不过,据该校一名学生干部披露:“这些谈恋爱的人,真正有爱情的其实并不多。他们或是空虚无聊,打发光阴;或是虚荣攀比,平衡心理;或是出于功利企图,凯觎对方或漂亮或有钱、或家居京都或父母高官,于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他们当中最终会有几对真正成功呢?”听了让人喟叹不已。北京市某青年研究机构2005年统计数字表明:高校学生恋爱成功率仅为7%。

而在另一所著名的理工类院校中,某个南方来的女孩,当初基于个人利益和享乐考虑,“傍”上了一名校外个体户。事后她又懊悔,欲甩掉对方另攀高枝。该个体户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便刀逼着她同自己发生性关系。女孩“二任男友”赶来,亲眼目睹这一幕,当即将对方杀死。但愿这等悲剧不再发生。

“情感型”也叫“风流型”。

娱乐型:追求“潇洒走一回”

在“娱乐型”学生身上,很难发生曲折生动、大悲大喜的故事来。他们尽管绝对数量不少,但并不好塑造出其独特、鲜明形象来。个别人比如中国RM大学法律系的一个朝鲜族小孩,进校时才16岁,矮个、短发、成天穿T恤牛仔,常独个儿边唱边笑,擅吹笛子,成绩一般,没什么大理想,让人怀疑他当初在高考中怎么会有那么出色的成绩?

“娱乐型”学生年龄大半不高,出身较好,经历顺利,事业心不太强。他们所受的影响,主要源于港台日韩影视、流行音乐、王朔海岩村上春树等人的小说。其口头禅不外乎“过把瘾就死”、“跟着感觉走”、“一场游戏一场梦”、“潇洒走一回”等,且不自觉奉如圭臬。

他们白天懒洋洋,晚上到处忙,昼伏夜出,仿佛“穴居动物”:白天逃课,睡懒觉,不正常作息,偶尔“引吭高歌”,或跟异性同学开开玩笑(但从不钟情一人),足球场倒是常去;而上歌舞厅、电影院、娱乐城、录像室、美容部、网吧、酒吧,或参加一场明星个唱会……全是“夜间作业”。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去,或同性或异性,但很少一个人或一男一女。如开支太大,手头紧,他们便把更多的时间打发在东游西逛、自寻愉悦上。一把吉它、一本古龙小说、公共电视房里的一场球赛、网吧一夜聊天加电游加看DVD,也都不错。北方夜宵不如南方丰富,唯一的选择就是喝啤酒、去小餐馆。每逢夜深人静、灯火稀疏时,校园内外、大小“家常菜”、“重庆火锅”店内,不时能见到他们数人轮流作东、饕餮豪饮,最后酩酊而醉、踉跄归去的情景。

他们并非玩世不恭,亦非放荡不羁,与魏晋“名士”相距十万八千里。他们只是有点游戏人生,追求及时行乐。毕竟,大学生的社会压力已退居到了第二位。只要混过4年,修满学分,便算大功告成。工作、生活不用发愁。再说,“超脱物外,冷眼旁观,得失俱忘,又何尝不是一门处世哲学?”(BJ大学某学生社团负责人杨悦对笔者如是说。)

不过,“娱乐型”的人也可能自酿苦果。北京朝阳区某学院里一个来自农村的“歌手”,家境贫寒,靠其妹打工提供学费。可他成天在外鬼混,大肆挥霍,有钱即花、无钱即借、难借即偷……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饮恨无穷。而女生就可以通过出卖灵魂、肉体,“坐台”、“走台”、“三陪”、被“包养”,过着较舒适、富足的日子。

“娱乐型”也叫“混混型”。

事业型:“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

在北京WGY大学的一间地下室里,曾召开过数次首都多家高校学生文化社团负责人联席会议。会上,某校一传统文化协会主席慷慨陈词,言语激烈,指斥在当今校园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味写风花雪月、玩文字游戏、重自我渲泄、好无病呻吟的不良现象,其形象酷似20世纪初的热血青年。由于列席者多系崇尚平和、叙事、审美的“校园文人”们,所以该生在其中很有离经叛道、不合时宜的倾向;大家疑他是“小政客”,嫌他“浅薄”,而他也只好提前退场。走出门外,在华灯初放、夜色朦胧、车水马龙的西北三环路上,他感慨道:“我很是觉得孤独、寂寞。”

“事业型”的学生数量极少。他们真正有思想、个性、追求。这批人其实并不包括“求学型”、“活动型”,及纯粹以名利、兴趣为方向的所谓“校园歌手”、“校园诗人”们中的大部分。只能说,在后者中包括有个别“事业型”的人。而且,中国ZF大学一王姓青年学者认为,“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也并不是大部分立志于从政的学生的初衷。

“事业型”的人同上述其他各类型一样,虽说比例很小,但在各高校、各班级中都能找到。他们深受以孔孟儒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浸染,耿介孤高、嫉恶如仇;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继承古代知识分子美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他们佩服屈原、司马迁、杜甫、岳飞、陆游、顾炎武、龚自珍、孙中山、鲁迅等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在当今时代,这种精神实属难得。

平时,他们博览群书,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各条宣传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深入生活,搜集来自老百姓和全社会的各方面信息,及周围种种人事见闻。众多材料在其脑海里酝酿、构思,从而演绎观点、产生反馈。在日常生活中,“事业型”学生的形象、位置都是普通的,且爱好广泛、活动多维。不同的是,其个性、举止往往充满浓墨重彩,大起大伏、大悲大喜,被大家视为“性情中人”。

“事业型”者也有美中不足,其“不足”甚至可以说由其“美”派生而来。譬如:偏激、孤癖、神经质、不切实际、不拘小节、锋芒太露、让人嫉恨等。这便不利于其自我身心与事业的良性发展。故他们若能保持性格开朗、调节好人际关系、遵守规章,那就更好了。

“事业型”也叫“理想型”。

3、大学生四年之“痒”

--当今大学校园生涯四部曲

作为全国政治、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中心,首都北京有近60所普通高校,还有数量更多的民办大学。数十万、上百万的当代“太学生”们,大多来自京外地区,所谓“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城市乡下、工农官商”,属于不同阶层、出身、地域、民族。4年前,当他们初来乍到京城时,其穿着、口音、谈吐、饮食、气质、性情、爱好、习惯,可谓千差万别,异彩纷呈;4年后,当他们又同样背好行囊,准备告别母校与首都,各奔东西,走上工作岗位时,许多方面都已有了明显改观;当然,也有不少方面没法改变。4度春秋虽说一晃而过,但这1000多个日夜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留给他们的回忆,也实在是太多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四年之“痒”,循环到头,理想完结,美梦终破。各地、各校、各班,情况大同小异。人类的这种周期性活动,令我们不免感慨万端。

本文试图借用当今流行在诸校园中的“大学生涯四部曲”,来反映京城的外地学子们于四年制本科学习期间的大致发展轨迹。当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粗略的概括而已。

大一:“理想主义”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还沉浸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和安闲里。刚闯出艰辛、狭窄的高考独木桥,又捱过漫长、炎热的暑假中对命运既憧憬又担忧的期待,如今只想“修养生息”一下。作为胜利者与佼佼者,他们踌躇满志、信心十足,自以为普天之下,舍我其谁?

他们早睡早起,坚持锻炼,被子与用品仍如军训时保持着整洁。不迟到早退,师生们交谈热烈,同学间充满新奇。他们积极参加校系各种集体活动与学生社团,既增能力又显身手。社会调查、文化讲座,他们热心参与。本校与校外师兄姐、老乡、中学同学与他们交往频仍,操着各地方言与艰涩“普通话”。他们还屡屡与异地城市、异地学校老同学通信。圣诞、元旦前后,明信片如雪花般飘落,最多一天是人大某女生收到了32张!此外,频频打电话、发短信、上QQ聊天视频……那就更普遍了。高年级校友让他们首次走进校园内外的餐馆,领教了啥叫“撮一顿”、“家常菜”、“扎啤”、“重庆辣子鸡”、“结帐”等字眼。他们或由班上组织、或三三两两结伙,周末上香山、颐和园、八达岭游玩,听到了“IC卡”、“打的”、“迪厅”、“会所”等新名词。较近的景点,如动物园、故宫、天坛等,他们也可能蹬自行车去。国庆或元旦,他们有自西北角海淀区徒步到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看当夜晚会或翌日凌晨升国旗的传统。还有数次集体舞会,大家羞羞答答地被排列组合着与本班异性同学“慢三快四”,并不时踩了对方的脚。有个别主动去唱卡拉OK、看DVD、听MP4、到游泳馆“击水”。冬季来临,瑞雪纷飞,会令南方学生欣喜莫名。

大一时,全宿舍的同学关系融洽、亲热。每夜临睡前,都会派“代表”轮流谈家乡风情、生动见闻,或臧否人物、摆“龙门阵”。即使风俗习惯、性格为人等方面各有千秋,也能互相容忍、佩服。或6人一室,或8人一居,开始以兄弟、姐妹相称,“老大”、“幺丫头”等不离口。宿舍门上,贴着他们起的种种怪名:“恶人谷”、“盘丝洞”、“小哈佛”、“瑶池”等。这是他们名副其实的“新家”。“回家”的感觉一度令大家陶醉。

上学期新生还不怎么在乎成绩,后半期甚至有个别人开始逃课。春节临近,他们早早开始想家,盼望回去;也不过想见见亲友同窗,交流彼此在大学的新鲜事,表现出一种“天子脚下”的“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但寒假一上来,竞争的火药味又爆出端倪。诸位曾经都是各地出类拔萃的人物,谁愿意“泯然众人”?但名牌高校里强手如林,欲再露头角,既光彩又艰难矣!记单词、背笔记、查资料、上电脑……学子们又义无反顾地投入“本行”。考得好,内心窃喜;考砸了,数日不快。有数的几所名牌学府中,学生的压力更大。某校一文科女生,原系老家“状元”,第一次高等数学测试竟只考了19分,左思右想不豁朗,于正午时分爬上9楼,飘然坠落,香消玉殒!与她相反的是,RM大学的一位朝鲜族男孩,他的窗户里每晚都能飘出轻快嘹亮的笛子声。

大二:“浪漫主义”

这种说法有两个原因:一,同学们仍然充满理想,学习轻松,生活丰富;二,开始进入恋爱季节,两性往来热切。也许当初命名此说法的主要意思是在后者,可前者更有普遍概括性。

大学二年级时,个性、专业方向渐趋明显。他们开始多思、沉默、酗酒。大家已基本适应在京城的校园生活。主要趋势是,由校外走向校内,由宿舍走向教室。外语4级即将到来,总得努把力以“过关”。想考研究生的,更发狠记单词、听磁带;只想毕业就工作的,勉强通过就万事大吉。普通话水平大有提高;只有老家地理位置更偏南方(皖、浙、赣、闽、湘、粤、琼、桂等省)的乡下男生,才较差劲。女孩们尽力模仿北京人的“卷舌音”与“儿化音”,但并不怎么地道、自然与动听。宿舍里始有口角,或因性格不同,或确系“败类”,但很快平息。“小集团”现象普遍,再如刚来时那样“拧成一股绳”“抱成团”是不可能了。起居作息、爱好活动,已异彩纷呈。个性表现突出是“大二人”的特色。一些男生有意出格地穿着奇装异服,发型古怪,举止特别。

大二多恋爱故事。爱情主要产生于同班同学、同系师兄妹、师姐弟、老乡老同学之间。也有人碰上一见钟情、邂逅相逢的所谓“缘分”。据说大二女生还没人追,就属于“质量极次”的“老姑娘”了。不过,文史、外语、经济、医学、政法、师范、艺术类院校,女生比例更大,相对“命远”更“惨”。而理工农林矿等学校与班级,女生极缺,再“次”的也能“处理”掉。于是,由大一“联合部队”走向“两人世界”。女生楼前开始排起长长的“信男”队伍,不知情者还以为抢购“紧俏商品”。女士们“千呼万唤始出来”,两人相携着走向舞池、影院、商场、网吧、公园……当然也有教室。花前月下,春意盎然,卿卿我我,少数人甚至旁若无人行其亲热动作。中国乃礼仪之邦,崇尚含蓄,对此颇为反感。尤其是民办大学,限于条件,学生在郊区租住民房,男女生“双栖双飞”,个别人非法同居,“陈仓暗渡”,因而安全套畅销,妇产科排队。海淀区的多所民办学校里,“丑闻”不断。

大二是过渡期。表面上大家不动声色,实则各自爱好、追求已大致定型。当然,随着情况的改变,大家不得不调整发展方向,但基本框架不动。以北大、人大为代表的文科生的灵活、外向;与以清华、北京理工为代表的理科生的严谨、内在,在大二也表现得最为充分。

大三:“现实主义”

进了大学三年级,同学们开始感觉到局势的严峻性。虽说在“天子脚下”,虽说系“天之骄子”,但优胜劣汰的竞争本质令他们别无选择加盟“考本族”。关系--“咱贫下中农,没有七姑八姨硬后台”;能力--“谁没有能力?太虚幻,不可靠。”牌子--“现在谁还不是大学生?”连北大都喊出了“防火防盗防研究生”呢!因此,成绩单上多几个“优”,托福、雅思考个高分,多拿几个奖学金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秘书培训证书、会计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这才是正经”。而自大一、大二就早早成了“拼命三郎”的,此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报答。北大有位南方女生,大三第一回报考托福就拿了650多分,被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商学院录取,羡煞众多燕园才子才女。

外地学子留京不易,特别是来自边远省区的,原则上必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北京毕竟是北京,首都只有一个,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无奈,留在这儿不见得最好,大家还是舍不得放弃。但除非成绩遥遥领先(可得15%留京名额),除非是校系主要学生干部,除非关系网强,否则,“自古华山一条道”--考研。人大档案系的刘姓同学,原籍山西,其女友则来自云南,两人情深意笃,不想做“牛郎织女”,则除了考研岂有他途?都说考研渺茫,但在成绩揭晓前,这也是唯一希望之所在了。现在只是破釜沉舟去考,是离是合届时再说。这种悲壮场面,令局外人唏嘘不已:“做学生真苦!”

于是,大三形成了严格的教、寝、餐“三点一线”。不管寒来暑往、刮风下雨、周末平时,除了很晚方回“窝”落宿外,教室仿佛成了唯一安身立命之处。外面的世界再精彩,MP4上的音乐再悦耳,彩屏手机里的图片再精彩,也无法令他们动心。大家手提饭盒与水罐,肩背沉沉书包,里面装有《考研词汇必备》、《政治复习要点》、《高等代数模拟试题》、《机械制图》……

大三的“现实主义”作风,使得宿舍里的气氛显得空前单调、安谧(但同时也暗蕴着躁动)。大家根本来不及夸夸其谈、顾不上相互争吵,勤奋使他们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而异域情调、外地气息、个人特色都接近于零。白天宿舍“铁将军把关”,空无一人;夜里拖着疲惫的身子姗姗归返,稍事洗漱便上床入寐。等到翌日东方欲晓、晨光熹微,大家又早早起身,踏上征程……

大四:“悲观主义”

最后这一学年,上、下学期明显不同。上学期的悲观主义体现在学习上,下学期的悲观主义体现在就业上。上学期前半段是学业上的百米冲刺、孤注一掷;后半段是强弩之末、境况惨淡。对此,想说两层实在话:第一,学业、就业上的“几家欢乐几家愁”是正常现象。能力、成绩、政审、机遇、关系……的不同,造成应聘工作好坏、考研是否过关的差别,正是竞争的客观结局。第二,是否考上研究生,并不决定前途好坏;单位和职位好坏也只是相对的,还得看今后的努力。再说,京城里的大学生,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学子们,何愁没有饭碗?无非“高不成,低不就”罢了。

情然,考研失败、单位不理想,或专业不对口、或待遇太低下;或“发配”到“穷乡僻壤”,或“打”入老家基层,反差强烈,处境不如别人,难免有些怨言与悲观。其实又何必呢?一则,逆境未必不成大器;二则,技不出众,何必怨天尤人?三则,国家大,社会复杂、问题多,可以理解。某学院一社团呼吁:“走出校园,还是大学生!”

毕业班的悲观情绪似乎成了通病,不“悲观”一下似乎就不像毕业生。即使考上研究生或保送读研的,也说:“唉,发挥太次。”“唉,专业不行。”即使留在京城、去了沿海、进了大城市、被聘于高层机关或三资企业,专业对、岗位好、薪水足的,也说:“哎,就这样。”“哎,亏。”在宿舍里,外地学子们显出一副打过一场苦仗后的沮丧。“及时行乐”、“破罐子破摔”,轻度的自暴自弃现象屡见不鲜。大家不分昼夜甩扑克、下酒馆、看电影、玩游戏……足球则不踢了。晚上“挑灯酣战”,日里“长睡不起”。寝室里一片狼藉,不堪入目,也无人在乎。听说女生们亦是“彼此彼此”。

大四时,同班同学、各方朋友、老乡故交间的聚会又多起来了。4年校园生涯,仿佛兜了个大圈子,回到了原地。一个宿舍的同学,由“共同行动”到“各自为政”,如今又“共同行动”起来。或不时出去“撮一顿”(吃“散伙饭”),或穿上学士服到校门口、图书馆、湖畔塔下等处合影留念,或外出游历京城里那些尚未去过、或者还想去一次的名胜古迹。即将离开首都,他们的“悲观”只在个人命运的得失方面,而并不为同窗师友间的离别儿女情长、凄凄切切。商业时代,莘莘学子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了!

某重点大学,某间大四寝室与大一寝室隔壁。这可有好戏看了!上学期大一寝室正昂首高歌“风在吼,马在叫”时(许多学校都有“一·二九大合唱”的传统);大四寝室只得捂耳垂头背《时事政治》(考研用)。到下学期,大一寝室变得早睡早起、按时作息、鸦雀无声;大四寝室反而养成“白天睡懒觉,晚上下馆子”的脾气,并不时有熬夜搓麻将、打“双升级”、酒后说糊话、离校前夕的佯狂……两个学期,彼此的喧嚣与寂静刚好倒了个,反差强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个书生与和尚同住一间屋的古老笑话(上半夜书生念书让和尚无法睡觉,下半夜和尚念经让书生无法睡觉)。

4、北大“狂”,清华“傻”,人大“精”

--三种大学生,各有优缺点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三所中国著名高校及其学生,各有优点与不足。他们也集中、典型、鲜明地代表了中国全部三种大学(文理综合型、理工型、文科型)与大学生(传统文人型、科技人员型、公务员型)的类型。上文将大学生分为6类,其中,事业型其实就是“北大型”,求学型就是“清华型”,活动型就是“人大型”。关键是大家如何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和完善,使自己更优秀、更完美。

北大是李白,清华是杜甫,人大是白居易

北大著名教授、刚刚以耄耋之龄仙逝的季羡林老先生曾说:“清华好比中国古代‘诗仙’李白,北大则好比‘诗圣’杜甫。”季老在这两所著名学府学习、工作、生活了多年,从清华园到燕园,世纪沧桑,阅历无数,他的话自然有道理。且听他分析说:“清华建于1925年,受当时资本主义影响深些;而北大从大学堂到国子监,一直是全国最高学府,对传统文化的禀承使之文化积淀深厚,缺点就是封建的东西多了点。清华的特点是清新俊逸,北大的特点是深厚凝重。”两校风格的不同,来自其基础的差异。(其实清华最早是肇始于1911年的“清国留学生速成班”--作者注。)

而在本文里,观点刚好相反,这是从两校目前的学科特色、学生个性来说的。建国以来多年里,北大都以文科为优势,学校充满人文色彩,崇尚民主自由,教师学生均奔放热烈,想象丰富,性情鲜明,与李白更接近。相反,以理工科为主的清华,风格力求严谨规范,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堪称杜甫门生。此外,如果说北大像李白、清华像杜甫,则同样位于首都北京、且就在北大清华附近的中国另一所名校中国人民大学就是白居易。人大也有着自己鲜明的办校特色;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著名学府,倡导实事求是,作风质朴务实练达,像极了白居易。

北大作为我国文理综合大学第一号,其文科方面的中文、历史、哲学、东西方外语,理科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医学等,诸多学科于基础理论研究上的造诣,都在全国具有崇高且无上的权威性。当然,北大是中国所有大学的代表,专业设置最完整,规模最宏大,水平也是最全、最高;数十个国家级文科、理科重点专业,无人可比。它是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其民主、自由、宽松、人文的风气,很适合做学问。许多大师级教授云集于此,代代薪火相传;每年各省市大部分高考“状元”、“榜眼”、“探花”都投奔此地。而校园内的湖光塔影、古典楼阁,亦令万千学子心仪不已。

清华是另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理工大学,与北大媲美,乃“泰山北斗”,双子星座。它曾是我国传统国学中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既有深厚中国历史传统,同时又有浓郁西方色彩。其工科专业方面教学科研实力之强之全,在国内高校中无出其右。工程建筑、土木水利、军事工业、计算机学、动力机械、自动控制、电工通讯等都是我国一流;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专业也是国内最好的之一。前两年合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又使它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氛。学校严谨紧张的学术风气、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传统,也令人景仰。水木清华、荷塘月色,环境幽静美观。而朱镕基、胡锦涛、杨振宁、李政道、朱自清、钱钟书等清华校友的名字,让人简直如雷贯耳。有些颇具见识之人甚至以为,清华要胜过北大,是真正的中国大学第一名。

如果说北大是传统文科最好的大学,那人大就是现代文科最好的大学。虽说人大与北大一样,也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都具有的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之一,但人大在经济、政治、伦理、中共党史、法学、管理、人事、金融、新闻、人口、统计、会计等学科方面实力更强,其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博士点数比北大还多,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另外,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人大的政治与革命气息是最浓的;所以,在中央各部委的行政干部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中,人大校友最多。

北大、清华、人大“新三国演义”

1

北大是改革旧体制、由封建时代向民主时代强行过渡的收获。清华是屈辱与开放、失败与进步的共同结晶。人大是中共志士勇于革命、创立新中国的产物。

北大是文理综合大学的排头兵。清华是理工大学的排头兵。人大是文科大学的排头兵。

北大像图书馆,清华像实验室,人大像大商场。

北大像公园,古典式;清华像教堂,西洋式;人大像机关,新中国式。

北大校园结构有些凌散。清华太大,环卫略欠。人大位置太靠近商业区,有扰教学。

北大面积适中,但略显乱。清华太空旷、幽僻。人大太拥挤。

2

北大学生“黄袍马褂”(古典式)。清华学生西装革履(西方式)。人大学生穿“中山装”(革命者型)。

北大学生好出国。清华学生好升研。人大学生好从政。

北大学生头发长而乱。清华学生戴高倍眼镜。人大学生佩高级手机。

北大学生头昂向天。清华学生头低向地。人大学生双目平视。

北大学生“狂”--才气纵横。清华学生“傻”--大智若愚。人大学生“精”--务实灵活。

北大学生聪明。清华学生英明。人大学生精明。

北大学生生活在精神世界里。清华学生生活在专业世界里。人大学生生活在世俗世界里。

北大学生是才子型。清华学生是科技工作者型。人大学生是公务员型。

3

北大、清华、人大都位于人文荟萃、名家云集的首都北京海淀区。这是全国的主要文教中心。三校相距不远,中间为中国科学院诸研究所及“中国硅谷”中关村,布局合理。

从历史渊源说,北大、清华较深厚;从院系交流说,北大、人大较接近;从专业互补说,清华、人大较合适。三校关系密切,往来频仍,互相促进,共同形成了一个文化气息浓郁、教育体系雄厚的中国巨大高校群落。

北大、清华、人大,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流水平和全部类型(风格)。他们各有优长,特色互补;三足鼎立,比翼齐飞。

“疯子”、“傻子”与“骗子”

此外,对这三所大学的学生的整体评判,甚至对这三所大学的整体风格的印象,大家又有另一说法:北大的“疯子”,清华的“傻子”,人大的“马加扁子”(骗子)。究其原因,实际上在上文里已比较清楚了。这只是从另一侧面来反映问题。

北大学生正因为自己在中国最著名、最杰出的大学就读,而自己也是中国最优秀、最高贵的大学生,所以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自然难免狂妄自大,看不起别人;脾气大,口气大,好激动,爱偏激,神经质,锋芒足,性格奇,行为怪;平时待人处世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平和、合作心态。他们那与众不同的强烈个性、激进思想,使他们不管在哪里都被当成“怪物”、“异类”、“疯子”。北大学生在北京只看得起自己学校与清华、人大。只有在这三所学校里,他与人说话时,才温和、尊重、平视地看人家一眼。而一旦去其他任何大学,他都是头昂向天的。问他哪里的,他便牛皮烘烘地说“北大的”,同时作仰视状,一副目空一切神态,根本不会认真平等看人。他觉得对方不够格。客观来说,他有这个资本,“疯子”与“才子”似乎也仅一步之遥。但问题在于,一,你自己究竟是不是才子?若不是,也牛皮,未免丢脸。二,对方究竟是不是才子?若是,那还得尊重、佩服人家。三,不平和、合作、友好、谦虚,又怎能办得成事?而且连自己也活得不放松。

清华学生是典型理工科的产物、典型科技工作者的模样,不张扬虚夸,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淡于名利,心如止水,严谨甚至刻板,规范因而无味,固执更近迂腐。他们就是不懂风情,缺乏变通,单调枯燥,过于安静。他们大智若愚:有大智慧,内心还是很英明、清醒的,原则性也强;但就是平时显得太傻乎乎,便不合适了。在世俗世界里,大家还是希望过正常人的生活化的日子。缺乏生活,不懂世俗,便让人觉得不可理喻、难以相处了。清华的一位老兄,在读完博士后,准备走出校门寻找工作时,却如当年杨子“临歧路而泣”一般,因为突然发现就要离开学校,不再读书了,竟不知何去何从。真是太“恐龙”了。另,刚毕业的小李说,其大学时得的最大一笔稿费(2000块呢),就是给清华的一个中学师兄写了几封情书(还是个博士呢,连情书也不会写),把他想追求的女孩给“搞掂”了。

人大学生精明世故、务实灵动、活跃开放,热爱从政经商、入世参与、投机钻营。他们很不安分,到处活动,有把好嘴皮,善于游说。他们功名利禄心很重,世俗生活能力很强,是得天独厚的公务员与商人坯子。与北大、清华的学生相比,生活在世俗世界里的人大学生,其谋生处事本事最高,而才华、学问、个性则不免略逊一筹。所以,在人大校园里,有两种学生比较吃香,一是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听老师、领导话的;二是“小政客”,经常参与学生组织与团体、公众活动,交际能力强,当班干部、社团负责人,在院系、学校学生会、分团委有一官半职,同各级行政干部打成一片。而那些从事个人业务、只专不“红”的人,最没有地位。

5、大学门口,四大学子众生相

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科研、文化、信息的重要基地,具有非比一般的社会影响。诸多高校的巍墙深院,在广大公众心目中早已成为一块圣土,一方宝地。在那儿,湖光塔影、荷塘月色、卷帙浩繁、书声朗朗,堪称高雅圣洁的殿堂。称其“象牙之塔”者有之,称其“精神家园”者有之,称其“围城”者亦有之。

高校的大门,既是校园内外人出人进的必经之道,又是该校名副其实的标志与象征。如果把高校喻为“围城”,那校门自然便是“城门”了。所谓“门户”也者,是朝向大庭广众的,是摆给世间瞻仰的,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无字的招牌,乃国人俗语的“面子货”,岂同小可?它须体现该校的特色与优势,固亦须荟萃众多大家名流、高才贤士的智慧学识,既绞尽脑汁、又集思广益,几番权衡、多次取舍,最后拿将出来的定案必然美仑美奂、不同凡响。北大西门古典牌楼式的富丽堂皇、人大东门新中国式的器宇轩昂、清华西门的欧式情调、湘大正门的乡野气息;此外,南开的朴实、武大的华美、复旦的深邃、中科大的严谨等,乃诸大学校门中的杰出代表与典型表现。毫不夸张地说,高校门面亦是一道道灿烂绚丽、光怪陆离的风景线,具有“挡不住的诱惑”。

忆昔当年,在校门中出入的是清一色的大学师生,校园内显得清静、悠闲、单纯;校门外也是那么庄严、宁谧、空旷。然而,“六十年风水一轮回”,世间正发生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改观。时至今日,社会的商业化、开放化,使得我们这片神圣的中华国土已空前地沸腾起来!黑色人口急剧增长、经济流通异常活跃、剩余劳力大量汇入、服务行业迅速崛起,使得城市更加不可思议的热闹、拥挤乃至混乱。就连大学内外,亦受“池鱼”之殃,畸形地、反常地“喧嚣与骚动”(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一部小说名)。

这并不奇怪。一,高校正系“姗姗垦迟”的“处女地”;二,高校的独特魅力尤能吸引世人;三,高校内的师生们也要蠢蠢欲动。“众人熙熙,皆为利来;众人攘攘,皆为利往。”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人士,在高校大门中穿梭般出出进进、活动频繁。大门外附近,商摊林立、车辆如织,形形色色之流于此地或逗留、逡巡、观望、等待,或交易、拍照、欣赏、闲聊,操南腔北调、叙万种话题,加之汽车与自然界的种种声音,显得何等“喧嚣与躁动”!怪罪门卫不严么?的确,在京城,仅有北大、清华,门卫相对而言严一些。(当然,个别政治性、军事性特殊院校会更严格。)可是,那排山倒海式的时代巨潮,又岂是一纸禁令势可以挡的?

时代变迁不可左右。且我们今天所走的道路正确,也不应扭转。大学同样需要开放,师生们同样需要面向社会。大学并非是真的“围城”,它须时时同校外保持联系。它的绰约风姿,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多年前,北大率先“推倒南墙”,在今天看来已是非常遥远、古老了(但前两年北大南墙又拆而复建,再次引起媒体与社会的一阵热烈反应)。南大的过江迁址,亦为英明之举。只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此等问题以必要关注,妥善处理好诸般矛盾,还师生们一个较安静的生活、教学空间,使得大学的人文环境尽可能向良性方面发展。

本文试图从表演在高校门口的种种大学生里,归纳出几个主要方面来,并遂一进行描述,“以飨读者”。

陶朱族:死守根据地,爱你没商量

陶朱者,范蠡公之后,商贾也。商品时代,师生们必须与外界有大量钱物交易,师生自己也必须去校外找活干、挣饭吃。所以,该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长期“驻扎”在高校门口的商贩;一种是师生当中的生意人及职场人。还有一种特例,即在附近停车场收费的,或其他管理人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他们还算是国家工作人员;如今既已承包给一些私家,便也应归入“商贾”的范畴。

尽管大多高校门口都摆有“警示:非经商区,违者罚款”的幌牌,但似乎仅算得稻草人,吓不了活人。大家要么视而无睹,照卖不误;要么干脆于夤夜无人之际搞次恶作剧,将其推倒,至少也要大肆人为污染。京城不少高校门口,曾“昙花一现”的警牌很快便“逃之夭夭”。某理工类大学南门的警牌,竟委屈地躲在离校门50米开外的“灯火阑珊处”无声抽泣;某师范院校偏门附近的警牌,则被人大书“放屁”二字于其上,触目惊心。

因为商人们都知道,学生的生意好做。大学生不太爱、甚至就不太会讨价还价。再说大学生也的确需要有一批人为其从事各项服务。缺少小贩,生活上就不好办。这样,“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学门口的商摊,非但应运而生,并且长存久安。白天,卖鲜花、饮料、水果、香烟、耳机、唱碟、二手机、充值卡、陕西凉皮、京东煎饼的……擦、修皮鞋的,以及电话亭、报刊点、广告员等充斥于此;夜幕降临时,炒田螺的、烤羊肉串的、卖蛋炒饭的、卖啤酒的……又仿佛自地底下冒出,直到凌晨。他们与门卫、保安、交警各不干涉,甚至称兄道弟,亲如一家。即使其间没有非法权钱勾当,那也是相互有利。东南沿海某所名牌大学曾揭出一件案子,其门卫组联手敲诈校门旁几乎所有商家,5年共得人民币3万多元(还是不完全统计)。在门卫与商贩之间,商贩又做了“黄盖”。尽管于校门旁经商已成为虽不允许而实未施行的“怪胎”,但假如你不给其“烧香”,要赶你走你又咋的?

不少商贩也挺有意思。只要你不鄙视他,他就对你很好。人大法学院一位研究生朋友,就同该校东门外不少生意人很熟悉、友好;他们一见他便马上打招呼,将东西往他包里塞,并称赞他“与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亦常向学生灌输一些人生哲理,不管有意或无意。他们中不少人久居底层,经历坎坷,见闻丰富。某友偶尔到校门附近吃夜宵,听一老板大发牢骚:“什么大学生?狗屁!人渣!”原来他已先后上过几回大学生的当,又听说了不少虽名曰“大学生”、实不配此号者的丑恶行径。他又说:“书不能读得太少,但也不能读得太多。”这只系他一家之言;然偏颇之外,未尝没有一点道理。而在昔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年代,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某大学一名女生,竟为校门外几个商贾“合租”数月,自辱身心,则是双方都该深觉无耻的了。

师生中的经商者一般又分两类:或西装革履、持进口手机、扛手提电脑、出门打的(但大多自己有车)、扬长而去的“大款”,外出谈大宗生意的;或骑自行车、搭公交车,提公文包、商品袋,佩国产手机的“小款”,外出推销、宣传、兼职等(女生则从事各种服务行当)。这类人的贸易场所在他处,不提。另一类则在校门旁进行,或直接交易或等待合作对象,投石问路在先。大连的东北财大,有多位大学生长驻校门一带,出售考研简章、教材、试题及信息等,收入可观。北京师大一博士研究生业余撰稿人,则平均每月要在校门旁接待一个书商。

除上述两大“经商族”外,本文还想谈谈高校大门旁总的商业气息。前文已提及北大“推倒南墙”。对于经商服务,高校同样必要;关键是如何使商务同校门保持一个相对适当的距离才好。而近几年,大学门口的商潮太为汹涌了,大有“甚嚣尘上”的趋势。

譬如说人民大学,本就是一所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特色突出的名牌学府;其诸有关学科占全国重点学科的比例与数量在国内各高校中首屈一指。人大附近早已有了友谊、中友、双榆树、利客隆等大型商场,后来又矗立起当代、双安两座特大商城,连人大东门也跟着“沾光”,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繁华非凡,仿佛又是一座特大“商城”。过去在人大公交车站下车的,十有八九是本校师生员工返校;今天十有八九倒是上各商埠购物的。这就导致人大校内校外的商业气息空前高涨;甚至可以说,它的商业气息和经济氛围在国内诸校中也是首屈一指。虽说其知名度亦随之猛增,但对教学非常不利。

其实也不唯人大,位置相对偏远一点的北大、清华,也在经受着商潮的冲击。也不唯这几所名校、不唯京城诸校,包括全国逾千所普通高校,以及数目更多的民办院校,都在一步步被巨大的商潮所蔓延、扩展,乃至侵略、吞噬,只是程度不等而已。

新中国的大部分高校,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当时,许多大学都在校门口矗立起毛主席巨像。他老人家高高屹立、右手挥起,尽显雄才大略、远筹帷幄的风采。一个幽默故事中说,某小女孩指着毛主席塑像,问她妈妈:“爷爷在干嘛?”妈妈告诉她:“爷爷在打的。”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恋情族:人约黄昏后,月到柳梢头

恋情族也得分出两类。一类是校园内的,在校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恋爱,不管他们是否同属一所学校。当然,在校门口等待的,一般不是同一所学校的,否则便用不着“出口”了,大可“自给自足”。但亦偶有请对方外出跳舞、进馆子、看电影、逛公园、上网吧、去游戏厅的,这才步出校门,伺候在侧。一类是学生与社会上的人之间恋爱。这又可以分出两类来:或女生傍校外大款,或男生“骗”(打引号的意思是,也有个别真正的爱情)校外小姑娘;或男、女生同已毕业工作的师兄(姐)、老乡间“拍拖”。这两类中,后一类的爱情成分相对多一些。

情场上的等人,自然是对双方的一种考验,亘古如斯,人所共知。哪怕风雨晨昏、寒暑昼夜,都得呆在那。“盼星星,盼月亮”,“不见不散”,别无选择。追求者眼巴巴守在校门外,发式齐整、西服笔挺、香水扑鼻,或手持玫瑰花(或没有)、或身边“雪铁龙”轿车(或“奇安特”单车),伸颈翘首、不时看表。不管是否确实等了许久,都要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嘴脸来,以显示自己对爱神的虔诚。另一方则姗姗而至,“照例迟到”。照例是一方诉苦楚、献殷勤、表衷心;一方道歉、解释、感谢。约莫过了两分种,便双双偎依而行,消逝在远方。周而复始,永恒的戏路。

等人的一般是男同胞,但也有女中“豪杰”倒过来“凤求凰”了,这多半是向一些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发起“攻击”。“人往高处走”么!男性博士、硕士们奇货可居,“生意兴隆通四海”,此实对其勤奋求取功名的丰殷报答。时下都已21世纪了,是不应“悔教夫婿觅封侯”的。一位清华博士曾不无自诩地对舍友说,追他的靓女排得“从宿舍门下六楼出大楼还要拐上几个弯”。实在令人艳羡。

据某大学门卫注意,凡在校门口等人,属于男女之间交往(他没采用通常的“恋爱”一词)的,70%以上的情形是校外男人追校内女生。且男人大多年纪四、五十来岁,穿着阔气、有点来头。当他们见着对方时,那种肉麻、猥亵的表情,令人欲呕。

而从外地一位朋友的来信中,某友听到了这样一个惊奇的故事。南方某师范大学一个女生宿舍的5姐妹,于该城市远离大学区的某家宾馆包了间客房集体卖淫,被黑道称作“五朵金花”,名声极响。5姐妹春兰秋菊,风格各异,一个赛一个漂亮、聪明、妖冶、时髦,又有文化、气质、修养、“经验”(某方面),故收价极高,不啻天文数字。前后历时数月,积财不菲。她们还美其名曰“新(性?)体验”(因都是读中文系)。只是由于后来其中一个被从国外远道而来的嫖客逮住(几天前她同他上床时,发现对方有性病,即拒绝与其发生关系,而钱又未退),这才露馅。结果“五朵金花”全被学校开除,并交公安机关收审。

考本族:万般皆下品,唯有文凭高

文凭与学习并非一回事。文凭只是形式、结果;学习才是实质、过程。文凭与功利挂钩,学习则属于生命与理想的一种需要。有文凭的,不见得都是真正的读书人。但当今世界,文凭重于一切。“考本族”、乃至不属“考本族”的大批学子,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只是在追求一纸证书罢了。

逗留、活动于高校门口的“考本族”,在本文中主要是指那些已走上工作岗位,当发现文凭的重要性后,又复返课堂补习的人。有没文凭求文凭的,也有低文凭求高文凭的,有青年人也有中老年人,有本埠的也有外地的。不管其动机怎样,“考本族”出现在大学门口,还算是顺理成章、份内之图,不像另外那几族般煞风景。

“考本族”从各个方向汇拢到大学门口来,不过是要咨询如何报考、考什么、怎么考,以及购买考试资料、教材、辅导书,索要招生简章、辅导班广告等。许多学校在大门旁专辟有这类摊点,人们来往踊跃,组成一个奇异的景区。

京城有位老妇人,不知姓甚名谁、家住何处,竟也借着“考本族”的名义,在海淀路--白石桥路一线诸高校(北大、人大、北理工、北外、中央民大、解艺等)大门旁乃至校园内行骗,装疯卖傻,或曰“证件丢失”或曰“钱包被窃”,需借钱“买书”、“报考”。说得活灵活现,神情令人同情。数月下来,她竟弄到了逾万元钱款。足见学生心肠软,易骗。

聚会族:风云际会处,聚散两依依

包括校内大量师生员工,甚至包括校外不少普通百姓,他们都以大学门口作为见面场所;这现象很是值得探讨。他们或朋友聚会或老乡有约,或老同学、老同事久别重逢,或素未谋面的人出于种种原因首次会晤,都放在高校大门外碰头,可见此门在其心目中地位之高。要么该校对其过去影响深远,要么其曾在该校就读,无形中校门即成了其之“凯旋门”、“蓝桥”也。

另外,在高校门口聚会,较为清静(也许没法跟过去纵向比,但跟他处横向比尚差强人意),较为便利,也较见情调。某友于北大南门曾亲眼看到,一对念大学时曾住上下铺、已30年没见过面的北大哲学系老同学,偶然辗转打听到对方的下落,便立即约定在母校聚首,并分头从新疆与云南赶至,乍一见对方远远迎来,依稀相识,于是不约而同地高嚷着彼此的绰号“伊索”、“荷马”,冲过去拦腰紧抱,涕泗横流;甚至痛哭失声,边笑边骂。真是血性中人!此情此景,让目击者感染不已。当时,周围不少人都停止了活计过来聚观,并为之唏嘘。

有聚则有散。聚会后须离开校门,或分道或携手而去。“千里搭凉棚,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走老友故交,特别是每年6、7月时毕业生离校返乡,一幕幕生离死别、肝肠寸断的戏剧便在校门旁上演。不过此类故事毕竟太少。特别是如今,交通及通讯事业发达、人际交往频仍,用不着跟古代那般悲壮伤感。再说,横流物欲对人情味的冲淡、宣扬平和对个性化的排斥,使得今之世间缺少激动和锋芒,我们所常见的聚散便难得“两依依”了。顶多客套、机械地道一声“你好!”“再见!”舍此便无下文。虽说“平淡是真”;可没有“真”,又算什么“平淡”?

6、大学生并非“弱势群体”,但也不再是“天之骄子”

2006年夏,刚创刊的《大学烽烟》杂志讨论过一个话题:当今大学生是不是、或者说算不算“弱势群体”?该刊编辑向我约稿,要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这自然是由于当下种种现实现象,让很多人特别是大学生自己,不正确地、或者说不客观地认为他们已沦落为“弱势群体”。其实,目前大学生还不算是“弱势群体”;不过,大学生也不复是当年的“天之骄子”了,他们已下降为、或者说恢复为普通人了。而昔日的“天之骄子”、今日的普通人--大学生们,便很为自己的这种失落而感到委屈、不满,甚至困惑、迷茫,于是就有了“弱势群体”的感觉。

首先,大学生肯定还不是“弱势群体”。何谓“弱势群体”?也就是那些处于当今最底层,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低廉、文化水平低等,遭人歧视、受人欺凌,生活苦难、待遇悲惨,又不会申诉、改善的少数人群。而在这些人当中,绝对没有大学生的影子。当然,这是就大学生整体而言,并不排除极个别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成了其中一分子的。

近些年,社会上已读、在读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的确是失落、“凄凉”了许多,有不少委屈。但是他们还不算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未降低到最底层,他们的经济收入与生活条件也不能说就很绝望了。包括整个社会,或者具体到某个地方、单位、领导、个人,并没有、也不会有谁要像对待“弱势群体”那样歧视、欺凌他们。特别是,他们有知识、想法,有高尚情感、精神追求,而且年纪轻、前途远,来日方长、机会大把,他们自己又懂得去申诉、改善。说他们是“弱势群体”,还是有些太夸张了(或是他们自己妄自菲薄、发泄牢骚)。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时代、政策、制度、观念等的天翻地覆变化,许多阶层和职业都在下降,同时也有许多阶层和职业在上升。比如工人、军人、作家、教师等,就整体而言他们也是在下降,但你就能说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吗?当然不是!

大学生也是如此。在这里,要分清他们与一般“弱势群体”的不同,主要得认定三点:一,他们是有文化的,是知识分子;二,他们还年轻,前途还很远大;三,他们刚从校园走出社会,属于过渡群体,且背后还有着自己的家庭--即使其家庭就是“弱势群体”,他们也与其家庭并不一样。

但是,另一方面,大学生也不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了。若干年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数量还不是太多,凤毛麟角、出类拔萃,工作有保障、生活颇舒适,社会地位较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比较过硬,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尊敬、仰视,其优越感非常明显。于是大学生便飘飘然、不可一世起来,并被大家认为是“天之骄子”了。也难怪,那时的全国高考被看成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场面之悲壮、竞争之激烈、影响之关键,多年后仍让那些过来人刻骨铭心,激动不已。那“独木桥”的两端,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简直是“左手天堂,右手地狱”。一旦考上大学,成了大学生、“天之骄子”、“国家人员”,就像古代的科举场上中了状元、榜眼、探花,至少成了进士、举人、秀才,那种感觉、处境,也不由你不倾迷。

而如今,随着大学持续、迅速、大幅度扩招,高考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限制性、计划性、精英性,走向平民化、普及化、市场化,社会上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地位剧烈下降,就业困难重重,前途不定,生活优越感缺失,人们便不再把大学生当“天之骄子”了。只不过,人民大众是把大学生当成了跟他们自己一样的人,用的是平视,虽然不再是仰视,但也不可能是俯视。再说,这些年来,大学生总体素质下降也是不争的事实,也让社会对他们很有一些失望。其中,有他们自己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原因。而大学生们在失落之余,自然会感到委屈、不满甚至是迷茫了。

对此,大学生们应端正心态、力求平和,对国家、社会、单位、周围的环境与人们不要有太多的抱怨、牢骚,而是积极进取、用心回报,以改善自己的条件。现状既然如此,那就要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努力改变它。须知,许多成功人士也是这么一步一步摔打、拼搏过来的。既然社会把大家放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那就在挑战中获得机遇和提升吧!只要你真有本事,何愁社会不发现、自己不成功?当今社会是一段较长的过渡期,加上我们的特殊国情,问题自然还很多,情况还很复杂。但过了这个阶段后,便一切豁然开朗了。在这个阶段中,就要看谁准备得好、进步得快、积累得多了。谁能坚持到底,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谁就笑得最灿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Z5A92rMSCami/Jh0BjyRkwjLL1Og0iDzPmcviH2zplPxoKgAyyj5JmE0k+cqB+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