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诡辩术中的幽默

27.一语双关

在一些交际场合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不好回答或不能明显地回答时,一语双关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由于双关含蓄委婉,生动活泼,却又幽默诙谐,饶有趣味,能给人以意在言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因而在论辩中经常为人们所使用。

1945年9月,周恩来总理随毛主席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谈判中,他机敏的话语,犀利的言辞,驳得蒋介石张口结舌,无言答对。为了挽回面子,一天会谈间休息时,蒋介石自恃棋艺精湛,邀请周恩来对弈,周恩来风趣地说:“好嘛!桌上两党和谈,桌下楚汉相争,挺有意思嘛!”开局,蒋介石急于求胜,使出拿手好戏“大炮攻势”的当头炮,沉底炮频频进攻,一时颇见威胁。周恩来沉着应战,车马并进,很快化险为夷。进入中局,蒋介石丢马损炮进攻受挫,只得转入被动防御。此时,周恩来稳步推进,很快兵临城下,蒋介石舍车保帅,以图兑子求和,但终于未能挽回败局,受困败北。结局之后,周恩来一语双关地对蒋介石道:“蒋先生的大炮攻势很见功力,只是太轻视了我的过河卒子,以致铸成败局。”蒋介石尴尬地说:“周先生棋高一筹。棋高一筹。”忙起身走了。从此,蒋介石再也不提与周恩来下棋了。

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句的用义和谐音的关系,有意识地使语句具有双重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面对蒋介石的阴谋,周恩来不是当面揭露它,而是一语双关,借棋盘落子巧妙的讽刺了蒋介石的阴谋,讽刺了其在军事战略上的尴尬局面,寓意深远,却幽默成趣,一气呵成,蒋介石是无可奈何,面对妙语,简直不知所措。

美国总统里根在决定恢复生产新式的B—1轰炸机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面对访问,在记者招待会上,里根一语双关:“我怎么不知道B—1是一种飞机呢?我只知道B—1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我想我们的武装部队一定也需要这种不可缺少的东西。”

话音刚落,掌声四起。比起那些琐碎的费力的解释,其寓意可是再深不过。你说,“B—1能不重要吗?”

28.据理力争

在交际中,当自己掌握着真理却受到别人的无理指责时,应当理直气壮地向对方摆明自己的理由或事实根据,以此来改变原来的观点或做法,这是最简单最适用的应变技巧,特别在当你挖空心思找不出奇言妙语幽默等其他有力的反驳时。正如俗话说的“当仁不让于师”,“得理不让人”,就是指“据理力争”这一应变方法。

1939年初,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重庆召开全国军以上参谋长会议。当时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和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应邀参加会议。

会议一开始,蒋介石就气势汹汹地指责是十八集团军“游而不去”、“袭击友军,制造摩擦”等不法行为造成冬季攻击不顺。还说要据此严查十八军,以整顿军纪。顿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便在其怂恿之下,争先恐后历数十八军的“罪行”,大有置人于死地的味道。

这时的叶剑英,仍保持他那大无畏的共产党人气概。不慌不忙地发表演说。他针对种种诬蔑,举出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发的《敌伪广播》中,1939年11月19日,日本共同社有关“名将之花”阿部中将在和我十八集团军“三天惨烈的血战中,作了悲壮无比的牺牲”等事实报道,从反面证明十八军是坚决抗日并取得过光辉战绩的。

接着,叶剑英又揭露张荫梧勾结日伪军进攻十八集团军的事实,蒋介石开始沉不住气了,要求叶剑英出示证据。

叶剑英说:“有!”马上出示了所缴获的张萌梧与日伪军勾结的电报和信件。

就这样,有实有物,有理有据,叶剑英铁证如山地把蒋介石批驳得体无完肤。蒋介石在铁证面前唉声叹气,直拍脑袋。而那几个企图制造事端的人,更是无地自容。

事实胜于雄辩,当你面临危机时,首先想到的应是据理力争,因为,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当然,必须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

同时,应该以不卑不吭,不软不硬,沉着冷静,不急不躁的态度,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以理服人,毫不退让,直至胜利。

29.单刀直入

所谓单刀直入,就是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一下子就接触问题的要害。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手下的军官情绪十分冲动,坚决要把蒋介石杀掉。周恩来受中央委托,亲赴西安力求和平解决。

面对那些愤怒异常,言词激烈的军官,周恩来同志劈头反问一句:

“杀他还不容易,一句话就行了!”

这话不同寻常,尖锐泼辣,发人深省,在场的人立刻平静了。

“可是,杀了他以后怎么办?局势会怎样呢?日本人会怎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会怎样?各位想过吗?”

周恩来连发五个问题,步步紧逼,把军官们问住了。是呀。这些问题确实没有好好地想过。大家陷入了深思。

这时,周恩来抓住战机,深入一步进行透彻的分析,先讲了西安事变的性质,再讲了目前的形势,最后提出我们考虑问题的基本原则。那些坚持杀蒋的官员听得心悦诚服。

周恩来的这些话是单刀直入法的妙例。他不作任何的回避,而是直接亮出观点,因为问题已尖锐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再绕弯子回环曲折已不可能。

晋武帝统一中国后,生活逐渐腐化,朝中一片混乱。司隶校尉刘毅是个忠心耿直之士,对此非常不满。一天,晋武帝问他:“你看朕可以和汉朝哪个皇帝相比?”

“陛下可以和桓、灵相比。”刘毅严肃地说。

晋武帝本来想听到几句颂辞。没想到刘毅把自己与桓、灵相比,心中当然不快,便问道:

“何至如此?”

“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如此言之,陛下还不如桓、灵。”刘毅有板有眼地说。

晋武帝听完,很尴尬地笑了笑说:“桓、灵没有听见有人直言劝谏,而朕有你直臣敢言,朕将比桓、灵强。”

刘毅的回答便是单刀直入法,它要求光亮刀锋,初试锋刃,快刀斩乱麻,震慑人心,再作分析。这种方法,在对方人多势众,情绪冲动时,能起到力排众议,稳定情绪,为进一步说理创造条件。真正做到“刀到病除”之功效。

30.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即话中有话,软中有硬。

文化大革命之时,江青横行一,经常随意地更改别人的名字。

一天,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少将列席参加会议。会间,江青拿着参加会议的人员名单,阴阳怪气地问:

“哪一位是田维新同志?”

“我就是。”田维新回答。

“你是哪里人?”

“我是山东省东阿(e)县人。”

“什么东阿(e),明明是东阿(a)嘛!你想糊弄我,我可是山东人。”江青说完十分得意。

田维新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那个地方祖祖辈辈都这么叫着,我是尊祖随俗之称。江青同志你虽然是山东人,但由于出外谋事早,所以山东的民俗风俗不一定全部了解。”

这绵里藏针的回答,江青十分恼火,她满脸通红地说:“哼!那是地方方言!”接着,又用手抖着名单,慢条斯理地说:

“田维新同志呀,你这个名字可不好。维新者,维新派也,是属于康有为一伙的嘛,你这个名字得改一改,依我看就改成维华吧。”

田维新听后,笑着说:“我这个名字是小时候父母给起的。他们当时不知道什么维新派,再者我这个维新,还有一番新意,我是支持新事物,维护新事物。”

一番话引起哄堂大笑,江青气得直打哆嗦,但再也不吱声了。

田维新面对江青无理的要求,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然而其中表达的内容又有比较强硬的成分。使江青自找没趣,从而挫败了江青,这在当时形势之下,田维新应用“绵里藏针”的应变技巧,避免正面交锋,无疑是相当成功的。

使用“绵里藏针”应变技巧,要注意动用敬词,委婉语,以“绵”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

31.刚言慑服

刚言慑服法是指针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以非凡的气度和声势,震动、威逼和慑取对方。

特别对于那些理屈心虚却故意挑衅的人,只要你针对他的弱点,以锐不可挡的气势直逼对方,一针见血,能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无反手之力。

解放战争时间,一天,特务头子徐远举审讯江姐,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江姐置之不理。

徐远举恼羞成怒,准备用他审讯女人的绝招——把她的衣服当众全部剥掉,使她不得不招供。

只听得徐远举朝江姐大吼一声:“给我把她的衣裤全部剥下来!”

话音刚落,一直闭口不语的江姐突然大喊一声:“不许你们乱来!”

徐远举一听乐了,以为这下把江姐吓唬住了,阴阳怪气地说:“你害怕了?还不快说!”

江姐怒目圆睁,指着徐远举厉声喝道:“我是连死也不怕的人,还怕你们用剥衣服的手段来侮辱我吗?不过,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大的,你妈妈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来污辱我,遭污辱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包括你母亲在内!你不怕对不起你母亲,你姐妹,那你就来吧!”

江姐一席话,大义凛然,只说得徐远举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好作罢。

在一些工厂、企业里,经常会碰到一些“无理取闹”的人,如下面的事例。

某水泥厂有一工人长期旷工,并屡教不改,厂委会决定将其开除出厂。这工人一听急了。一天,手拿着寒光闪闪的斧头,冲进厂长办公室,杀气腾腾地找厂长“算账”。这一事件如何处理,将产生不同的反响。

这个工人质问厂长:“为什么开除我!”

厂长神色泰然,态度明朗。“凭你7个月不上班!”

“你开除了我。我的斧子也不是吃素的。”

他举起斧子恶狠狠地说。

厂长异静愤怒,毫不相让:“你要干什么?告诉你,你的斧子我见过,想用它吓倒我,那你就错了。要是怕,我就不当这个厂长!不过,我倒要劝你想想这样做的后果!”

在厂长义正词严的断喝下,这个工人被震慑了,斧子不得不放了下来。所以,刚言离不开嘴巴上的功夫。有的人思想虽硬,但一碰到这类人,心情激昂,横眉怒目,却说不出一些有威力的话来,或者说出来的话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对方的作用。

要使自己能有效地刚言震慑,首先要处世不惊,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同时,应要抓住要害,攻其弱点,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

32.以逸待劳

要迫使对方陷入困境,不一定非采取直接进攻的办法,可以根据强弱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的防御,设法调动敌人,使之由强变弱,最后消灭它:“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也适合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适合应付那种敌强我弱的场面。

1946年初,李先念和国民党实力派人物郭忏分别代表己方就中原停战问题进行谈判。

郭忏在会上表现十分活跃。未等美方代表宣布第一项协议完毕,便不住地打着手势,要求讨论所谓中共中原军区部队继续挑起军事冲突的问题。

接着,他对我中原军区部队大肆攻击:在何时抓走了他们多少兵,打死多少人,占了多少的地方……并且手拿着编造的所谓证据,面对中外记者不停地晃动,故意虚张声势。

李先念的表情十分镇定,他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环视一下会场,说:“首先,我想请教郭将军一个问题。有道是‘水有源,山有主’。抗战八年,你们的部队一直呆在什么地方?你们驻在黄波河口、塔尔岗、积阳山等地的部队,在什么地方和鬼子作战?你们从未去过什么地方,怎么说这些地方被我们侵占了呢?”

李先念巧妙的问话,使郭忏面有难色,无言以对。接着,在李先念列举的多数事实面前,更是无言可辩,不得不改口说,“李将军抗战有功!李将军抗战有功!”之后,再也找不到答话的机会,引起记者的一片嘘声。

“先为不可胜,以持敌之可胜”,“后于人以待其衰”。“以逸待劳”正是让其锐气自损自耗,然后“后发制人”。正如拳王阿里说的:“你不妨站稳了让对方打,等他打累了,他自然会倒下。”

有的人生性暴躁,难于相处,不定何时会来一颗“炸弹”,使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面对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与之针锋相对,与其相向“跳高”,不如“以逸待劳”,任其气,任其骂。待其平息后,找一适当机会,便可以“出击”了,或好言相劝,或沟通情感,或动之以情,转移或分解忧闷。这样做,就是“以逸待劳”,“候其气衰而去之”,待其气消而“治”之,一般均可奏效,全凭当场“对攻”的效果。

33.突发震人

如果你是领导,在主持会议时常因会场秩序不佳而大伤脑筋,这里介绍一种别出心裁的“突发震人”法。

有一次群众集会,听众情绪很低,一个个昏昏欲睡,这时,轮到肖楚女上台演讲了。

肖楚女走上台,往前一站,突然“哈哈”一声大笑,昏昏然的听众本能地一愣,从各自为梦的状态中惊醒过来,一个个交头接耳,打听是怎么回事,整个会场乱哄哄的。不科,又是“哈哈”一声大笑,这时不少人开始会意,但大多数的听众仍然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片刻,肖楚女又是一声“哈哈”大笑,顿时,全场的人都跟着他訇然而笑。

就在这大笑声中,肖楚女开始了精彩的演说,于是,台下笑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沉浸于演说之中。

对听众来说,这开头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犹如晴天响雷。开始的突然一笑,使听众在昏睡状态中“本能”地震动,但似乎还没意识到“笑”的原因。而接下来的一笑,便不怎么突然,不少的听众已经开始揣度演说者的用意,但仍有大多数人却没有完全领悟。在接下来的第三声大笑中,全场听众都明白了他的用意,并会心地跟着笑起来,可见,听众已被演说者所吸引。肖楚女的目的达到了。

再看一个例子:

“同志们,今天我来到警察学校,一上台就发现一个秘密!(停顿)你们想过没有,全国10亿人口,只有谁有权利在头顶的帽子上顶上我们庄严的国徽呢?(停顿)你们!只有你们!人民的卫士!”

这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去警察学校演讲时的开场白。他走进会场时,发现秩序不佳。直到他登上讲台,依然有不少人说话、看书。于是他灵机一动,说了这么一席话。

在他第一次停顿时,场内嘈杂声消失,听众抬起了头,期望揭开这个“秘密”的谜底。第二次停顿时,听众陷入沉思,直至“真相大白”。这位演说家也是出其不意,先入为主一下子便激起了听众的自尊心,从而控制了会场。

这是采取一种突发性的言行来震动人的内心,以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一种方法。当你面对乱哄哄的场面,急于想控制它,不妨也学学使用“突发震人”法,给人一种震惊,迅速地掌握主动权。

34.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诡辩的伎俩,因而受到人们反对。但是在一些场合,如果你巧妙地利用语词的多层意义,能起到解脱困境的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担任研究院教授时,校长×××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刁难师生。

一天,×××把研究院的负责人和教授们找去开会,提出要把经费削减一半。教授们纷纷提出反对:研究院的经费本来就少,连研究成果的印刷费都付不出,绝对不能再减了。

×××却非常蛮横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立即站起身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啪”的一声放在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料不到鲁迅会有这一招,弄得极其狼狈。接着,鲁迅抓住机会,力陈研究院的经费不能少的道理,一条条,一项项,有理有据,驳得他是哑口无言,只能灰溜溜地收回自己的主张。

鲁迅之所以能驳回×××,在于他巧妙地偷换了“有钱”的概念,出奇制。×××讲的“有钱”与鲁迅讲的“有钱”涵义不同。但鲁迅正是利用这一不同,打乱了×××的阵脚,一开口就气势非凡,使对方在心里发怵,从而无言以对。

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对方的无理主张时,如果巧妙地偷换概念,故意曲解某一词语在对话中的意义,就能驳倒对方。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舍是铁匠,成天叮叮咚咚地吵个不停。于是,富翁特意备一酒席请他们搬家,他们也都答应了。

两个邻居搬家后,还是叮叮咚咚的,原来,左边搬到了右边,右边搬到了左边。

富翁所说的搬家,照字面上解释是挪动住处。而与其本意搬到远离富翁的地方根本上不同。他的邻居利用这一点整治了富翁。

但是如下面的“偷换概念”应加以反对:

一个青年在逛公园时损坏公园的栏杆,管理人员索赔,这青年反问:“这为什么要我赔?”管理人员说:“损坏人民的财产就应该赔!”

这青年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是人民中的一员,人民财产有我的一份,用不着赔,我的那一份不要了!”

这是一种诡辩。我们对该青年利用偷换概念以逃避赔偿责任的行为应加以谴责。

35.顺佯敌意

陈毅急公好义,最看不得人受委屈。1956年夏的一天,当他一听说第二外国语学院要开大会批判外交系统的工作组,立即吩咐司机,直往东郊外语学院急驰。

汽车停在操场上。陈毅在主席台落座后,批判大会刚开始,主持大会的造反者高呼将“镇压群众运动的刽子手张彦押上来”,这时,戴着破纸篓糊起的高帽的张彦被连推带扛地架到右台上,头被猛地按下去,其状非常悲惨。

陈毅一看这情景,气就上胸了。但他很快又镇静下来,拿起桌子的大蒲扇,呼噜呼噜地扇着,借以安定情绪。发言刚开始没两句,便有造反派冲上台,硬要张彦跪下来“请罪”。

陈毅把手中的扇子往桌上一拍,提高嗓音大声地说:“张彦,广大群众提了这么多问题,你怎么光听不做记录?”说完,转过脸向主持人说:“让他们坐下记录,回去好好交待检查!”

张彦跌坐在台上的一张椅子上,其他受批判的人员也被勒令坐下记录。没过五分钟,在一片“站起来”、“低头认罪”的口号声中,张彦又被揪起。

骂声刚起,陈毅用指节咚咚咚地敲着桌子,以不耐烦的口吻重复着:“张彦,你坐着记,你坐着记嘛!”如此几起几落,批判发言总算结束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英雄本色,但硬顶容易碰壁,在无法扭转局面的情况下,不如假装顺从他人的意图,“顺佯敌意”,“投其所好”,争得一分便是一分。陈毅对蒙受污辱的同志假批真保,也真是过人之处。

36.见风使舵

1722年,乾隆皇帝突然起念纂一部囊括天下千年之书的《四库全书》,想创永世不朽之功业,博万古流芳之美名。但是,他为编书的人选问题而愁肠百结,因为悠悠中华书籍浩如烟海,要约定一部集天下之大成的《四库全书》,没有一位博闻强记、年富力强的通儒,是不可能完成的。

后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推荐了因“坐泄机密”罪而被充军新疆的大才子纪昀来。于是,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召回纪昀到北京。

大家都知道乾隆是个出了名爱卖弄学问的皇帝,这不,他又想出对联来考考纪昀。纪昀回京的第二天随群臣进宫朝罢,乾隆叫过纪昀,说:“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功夫是否有长进?”

纪昀一听,皇帝老子又在找借口考他,但他又不好反对,只好说:

“臣遵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昀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纪昀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不想就此罢休,又抛出一个话题。

纪昀立即识破乾隆的企图,略一思索,接口便说:

“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纪昀《四库全书》主编官。

中国有两句成语,一是“见风使舵”,二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虽说法不同,但实质一样,说的都是随机应变的智囊。在上述的故事中,纪昀的“见风使舵”可谓恰到好处!当乾隆以谐音变换手段:“两碟豆”成“两蝶斗”时,纪昀也以“一瓯油”和“一鸥游”相对,并见风改变舵向:“水上一鸥游”与“林间两蝶斗”构成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妙联。而当乾隆皇帝企图以“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开题时,纪昀更是见风使舵一语双关地说出“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既对仗工整地对上了乾隆出的上句,又于其中巧妙地拍了乾隆的马屁,歌颂他是北国一统江山的圣人。乾隆听了这话当然十分得意,授予纪昀为主编官也在情在理了,这便是纪昀的“见风使舵”的智慧所在!

37.投桃报李

纪晓岚因才华出众而深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更是带他不离左右。这也使纪晓岚非常的苦恼,因为他也是个有感情的人,他也有与常人相同的与家人团圆相聚的向往。然而他不能得到,颇有点学问而又爱卖弄自己的乾隆需要他时常呆在身边对答学问。

人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到了中秋团圆日,此时的纪晓岚多想回到沧州崔尔庄,在纪家那丹桂同香的花园中,对着一轮痴情、皎洁的月亮,与老母、妻儿一起吃讲赏月,共度良宵啊!然而,至今也不见乾隆有让他回家的意思,这多烦人呢!想到此,纪晓岚不免愁容满面。

不料,乾隆也是个细心之人,见纪晓岚似有满腔心事的样子,使试探着问:“朕见卿似有难言之苦衷,莫非是一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纪晓岚听皇帝这次蛮会体谅人情,正猜中自己的心病,心想何不趁机让自己回家欢度中秋。机敏的纪晓岚已意识到乾隆的话中含着一个对子上联,是皇帝抛出的话柄,于是他不加思索地接口道:

臣因久居朝中,颇念堂中老母。若蒙皇上恩准省亲,可谓——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乾隆听罢,满面含笑,一口答应让纪晓岚回家探亲,并赐于金银财宝等礼物。

像纪晓岚这样侍候皇帝是件不简单的事,首先要随时地把握皇帝话中真正内涵,然后要迅速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轻惹皇上发怒,重则引火烧身。乾隆皇帝自恃有点学问,生平喜欢卖弄,同时也喜欢有才华的臣子,希望他们能迎合自己的心思对答皇帝的“难题”。幸亏,纪晓岚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才子。所以他一听皇帝的问话,便“破译”出其中的对子的上联: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这是一个较难应付的对子。乾隆用拆字的手法,并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但纪晓岚做得十分出色,他同样也用拆字法以“言身寸谢”对“口十心思”。并且上下联对仗十分整齐,三个均由动宾结构组成,其中的“天、地、君王”大于“子、妻、父母”,投桃报李式地迎合乾隆的心理。

先巧妙地向乾隆请了假,而后感谢了乾隆,拍了乾隆的马屁,使乾隆不得不准假,而且是高兴地批假让纪晓岚回家探亲。

38.依样画葫

19世纪末,美、英、法、俄、德、意、奥、日等八国联军,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北京和天津,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是一味地与之屈膝求和。一次议和会上。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想借机侮辱中国,并显露自己的才能,他阴阳怪气地对清政府代表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特物的形式,叫做对联,要求语词对称、音调协调、严密工整。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是否对得出下联!”其他的代表趁机捧场叫好,想一睹清政府的丑相。

他傲慢地环视四周,油腔滑调地说:“我这上联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请对下联吧!”这显然是在诬蔑中国人。八国代表一听这上联,发出阵阵狂笑,并蔑视中国代表,看他们如何应答。

可怜的清政府代表,虽胸中不平,但一时竞也无词以对。只好尴尬地苦笑,而八国联军代表过分得意忘形。

就在这时,只见一位清政府代表身后的小秘书霍然起立,正义凛然地用电光般的目光扫过全场,而后以洪亮的声音说道:“既然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能对出下联!”他不慌不忙地说:“下联是‘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下联对的文字严密、内容锐利威慑群魔。使挑衅者相顾悄然,满脸窘态。

对联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表现形式,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它能表现出答对者敏捷的才思和出口成章的卓越口才。也可以说在上述的故事中,小秘书是“依样画葫芦”对出了下联。在对敌斗争中或反击不怀好意的对手时,因为对手的恶毒、被攻击者或被侮辱者往往缺乏相应的方式反击对方。这时,可以不必与对手论长短,只须根据对方使用过的手段模拟出与之形式上相当、内容上等量的言辞回报对方,便可一举击败对手。

宋元祐年间,丞相赵正夫和太史黄庭坚都在馆阁,住在一块,可赵正夫从来不征求黄庭坚的意见,每次吃饭只点自己喜欢吃的“来日吃蒸饼”。

有一天,大家聚餐喝酒。黄庭坚提出个办法:“每个人说五个字,要从头到尾合成一个字。”赵正夫想了许久,说了句:

禾女委鬼魏

黄庭坚应声答道:

来力敕正整

这五字与“来日吃蒸饼”谐音,引起满座人的哈哈大笑。

黄庭坚的应答妙在既是“依样画葫芦”不违规矩,又具有双重意义。

39.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进兵赵国,邯郸告急,赵王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兵救赵,两人出发后,并未直奔赵国,而去围攻魏都大梁。魏军闻讯,立即撤兵回救。不料,齐军已中途设伏,结果重创魏兵。这是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两千年后的乾隆年代,纪昀巧妙地用在了与皇帝对恃之中,并取得了独特的效果,救了纪昀一命。

一个夏天,乾隆宴请诸大臣。大臣们吃得很开心,饮得颇为畅快。这时,乾隆的诗兴又来了,借着突变的雷雨天气出了一个上联:

“玉带行兵,风刀雨箭云旗百鼓天为阵”。

这一联不仅组字成句颇为巧妙,贴合那时的雷雨天,而且出句颇为气派。可是正当乾隆征求下联时,众官却埋头无语,对不上来。乾隆见此情景,心中欣喜万分,竟然没人对得上!

这情景没过多久,便被纪昀打破了。乾隆自以为厉害,便点明纪昀答对。

纪昀便遵旨说了下联:

“龙王设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

话音刚落,群臣赞叹,而乾隆动怒半日无喜色,沉吟不语。群臣不解其中的奥秘。

纪昀看看乾隆,又瞧瞧大臣们,接着说了一句:

“圣上为天下,所以风、雨、云、雷都归你调遣,威震天下;小臣酒囊饭袋,所以希望这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见,皇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只不过是好大肚皮而已!”

这么一解释,乾隆立即笑逐颜开,连忙表扬纪昀:“饭量虽好,但若无胸藏万卷之书,又哪有这么大的肚皮!”

本来,乾隆在上联已具有一代英王的豪迈气概,不料纪昀下联一出,便光彩暗淡起来,因为,纪昀的下联也颇合当时的情景,同时以“日、月、山、海”巧对“风、雨、云、雷”,在气势上压倒乾隆,把乾隆围在城内,乾隆当然不悦。同时,纪昀又陷入了作茧自缚的境地。因为他得罪了乾隆,所以也把自己围在城中。

因此,当纪昀意识到自己惹了祸,妙对却反困于城中,只好自认倒霉,自搬救“兵”了,于是他故意抬高乾隆是“威震天下”,而自己只不过再现了小人“酒囊饭袋”之志。这样一捧一抑,乾隆的心理便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挽回自尊面子,也不便再追究纪昀的“罪状”了。

于是,纪昀通过这番“围魏”之策,终于使自己脱险,解了围。

40.以硬对硬

战国时,秦王想用500里土地来换安陵,安陵君不允,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为说服秦王,派唐雎出使秦国。

唐雎来秦国拜见秦王,秦王却十分傲慢地说:“我认为安陵君是个谨慎的人,所以不把他放在眼里,今天我用500里地来扩大安陵君的地盘,他却违抗我,是何道理!”

唐雎说:“安陵君想永远保住祖先的土地,即使拿1000里土地也不敢对换,何况只有500里?”

秦王听了更加恼怒,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会使百万尸首横地,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不甘示弱,反问他:“大王可曾听说过布衣之士发怒?”

秦王说:“这是平常人发怒,也不过是扔掉帽子,空手赤脚,用脑袋撞地罢了!”

唐雎说:“从前,专诸替吴公子行刺吴王僚时,彗星冲击月亮;聂政为严仲子杀韩傀时,白虹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吴王僚的儿子庆忌时,苍鹰在殿上扑击。这三位都是布衣之士,他们满腔怒气还未进发,上天就已预兆。现在加上我,便是第四位了。如果非要布衣之士发怒,倒在地上的尸体虽只有两具,流血不过五步,可天下人都要穿上丧服。现在是时候了!”说完,拔出宝剑,跃起身来。

秦王吓得面如土色,耸身长跪向唐雎求饶,说正因为有唐雎先生在,安陵50里地还能存在。

像唐雎一样,在一些场会如果碰到说话不讲理的人,或者冥顽不化,死皮赖脸之徒,不辩不行,辩又难以理喻,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以硬碰硬,迫使对方就范,特别有时你越争辩他便越是胡搅蛮缠,你越难为情,他便越是傲气十足。

譬如,早晨上班时,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你的脚被踩了一下,你自然会叫一声:“哎哟!小心点,踩着我的脚了!”

想不到一个粗野的声音在你耳边响起来:

“嗬,娇贵!你坐小轿车去呀,坐小车就不会被人踩着,谁叫你坐公共汽车来着?”

如果他稍一点头表示歉意,事情也就过去了,可是,踩了人还自以为有道理,还挖苦别人,便是过分了。

你可以回答:“那倒好,你把全车的人的脚都踩过,大家都得去坐轿车,只剩你一人坐这辆最大的轿车了!”

这样的针锋相对,当然是不为快的,但有时实在惹得人生气。不妨来个以硬碰硬。当然,回答的话,不要太冲,不要带不文明的字跟,以免引起更大的争吵。要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看准机会,在关键时给一记回去。

不管怎么样,你要有制服对方的把握,这方法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一次回报,切勿滥用。

41.投其所好

懂得历史的人对东方朔一定不陌生,他曾凭着他机智、滑稽的语言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留下不少关于他的“正传”。

据说有一年夏天祭拜天地之后,汉武帝来了兴致,下旨把肉分给参加活动的诸位大臣。但是下旨的大臣迟迟不来,东方朔实在等不及了,便自己拔剑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并且对目瞪口呆的其他官员说:

“各位,请自便吧!”

传旨的大臣把这件事奏报汉武帝,武帝一听,动了肝火——这还了得!你东方朔眼中还有我皇帝吗?这按律当斩啊!心想东方朔是个聪明之人,怎不知这规矩,便叫人传来东方朔责问:

“昨天赐肉于你们,为何不等传旨就擅自割肉?东方朔,你该当何罪!”

东方朔也不申辩,只一味地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武帝见此,怒气已平三分。也许是看到平素的情分上,便没有再问他死罪,只是叫他自我反省:

“东方朔,寡人暂不问你死罪,你应在群臣面前自我检讨!”

东方朔一听,赶忙叩谢龙恩,而后站起来,拱手向大臣们请罪,做了自我检讨:

“东方朔呵东方朔!你竟然受赐却不待圣旨,是多么的无礼!你能自己拔剑砍下肉,又是多么的勇敢!并且所割下的肉不多,又是多么的廉洁!剩下的肉留给其他的人,又是多么的公平仁慈啊!”

武帝一听,忍俊不禁,笑出声来,无可奈何地说:

“叫你自我检讨,你却自我表扬起来了!”

结果,武帝不但不杀东方朔,又赏给东方朔好酒十斤,好肉一担,把其他大臣的眼都给看红了。

这便是东方朔的应变绝招之一“投其所好”。东方朔作为汉武帝的亲密随从,汉武帝的性情可是一清二楚。汉武帝的为人,一是好大喜功,特别自尊;二是喜欢神仙,酷爱诙谐。东方朔不待他的圣旨出自割肉,这冒犯了他的自尊,自然他会愤怒,所以东方朔在被责问时,只好连连叩头请罪。而当汉武帝火气渐消,要东方朔自责时,东方朔又乘机抓住了一个大好机会,投其所好,在自责时亦嘲亦解,使怒气冲冲的武帝对他的诙谐语言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投其所好”是一个应变的手段,我们应与“拍马”、“溜须”等不良的言行严加区分。

42.化拙为巧

在日常生活中因种种原因,或失言,或举动不慎而使对方的心理受到刺激,这是常有的事。这时,如果处理不好,会因此产生不愉快。所以,当你发现自己的过失后,要不动声色地采取补充修正。“心理补修”法就是在不失面子的情况下,主动纠正自己的过失,运用语言手段使对方受伤害的心理得到平衡。

清朝礼部尚书纪昀才思敏捷、能言善辩。

一个夏天,他正光着膀子伏案工作。突然门外传来“皇上来了”的声音,来不及穿衣却又不能光膀子见皇上。情急之中,忙钻到桌子底下藏起来。

后来听不到皇上说话的声音了,他估计皇上已走远,便问:

“老头子走了没有?”

不料,皇上却仍在那坐着,一听这话,立即板起脸孔:

“纪昀,你给我出来,敢叫我‘老头子’!是何意思,今天你一定要说清楚!”

纪昀一听知道皇上还未走,心里叫了声“糟了”,使索性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忙伏跪在地上叩头,口称“死罪,死罪”。

皇上说:“叩多少个头也没有用,快讲‘老头子’是什么意思?”

这时的纪昀急中生智,慢条斯理地向皇上解释:

“万岁不要发怒,奴才之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对您的尊称。‘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皇上称为‘天子’,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短短一席话,皇上听了可是心花怒放,纪昀的罪也就赦免。

在这个例子里,纪昀巧妙地运用文字的寓意解释来使皇上已受刺激的心理得到补偿。

43.阳奉阴违

“心理补偿”法侧重对人心理变化的调节,它利用妙语创造了一种婉转曲折、变幻莫测的新奇意境,时而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时而点石为金,化拙成巧。真可谓是藏锋处鬼神莫测其渊,露锐处天下莫挡其势。它使失衡的心理得到恰当的安慰和补偿。

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亲生儿子,曹丕更年长,但才气远比不上曹植有名。曹植才高八斗,史称“建安之杰”。据说,曹操生前十分喜爱曹植,欲立曹植为太子。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当了魏文帝。两人因此而结怨。

曹丕当了皇帝之后,十分嫉恨曹植的才能,总是想找借口杀掉他。后来有一次,曹丕宴请诸位大臣,恰好曹植也在座。曹丕一见,心又生恨,认为杀机到了。便心生一计——让曹植当面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并且诗要以“兄弟”为题。要表现兄弟关系,却不允许出现“兄弟”二字,如果做不出,就当处死。

在座的大臣心中都明白,曹丕变法子想除掉曹植,一个个都担着一把汗为曹植担心。

曹植一眼识破哥哥的心计,但却又表现得极其的镇静,略为思索,便满含悲愤吟诵起来:

“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

葺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已念完,还未走完限定的七步,曹植果然为一真才子!在座的大臣惊叹地看了看龙位上的曹丕,曹丕低头半晌无语。

曹丕,曹植,两人同为曹操之子,曹丕屡害曹植,这也是两兄弟的背景。曹植趁此机会以“阳奉阴违”的讽刺艺术,表面遵旨做诗,而暗自喻为:“釜中泣”之“豆”。喻曹丕为“釜下燃”之“葺”,愤怒地谴责了其兄曹丕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无义行为。使曹丕陷害不成,反受批判。

正因为“七步诗”有“阳奉阴违”的双生绝妙,所以曹丕的阴谋失败了,曹植获得自救。

少年夏完淳虽不能吟诗自救,但其“阳奉阴违”巧讽洪承畴的技巧也一样让人惊叹。

少年英雄夏完淳被明朝叛徒官员洪承畴俘虏之后,洪承畴想尽办法让其归降,都被其拒绝。这一次他决定亲自审讯。他以假惺惺的口气说:“你这小子,懂得什么造反,还不是被那些叛乱之徒所骗了,如果你归降于我,包你前途无量!”

夏完淳知此人便是洪承畴,便灵机一动,决定嘲弄一下这个叛徒。他说:“人各有志,我虽年轻,但我决心象洪承畴那样做一个英雄。焉能向你们这些满清王朝的爪牙屈服?”

洪不知是计,心中乐了,问道:“这么说,你很仰慕洪承畴?”

夏完淳无限感慨地说:“是啊!洪先生是一位民族大英雄,先生在关外血战清兵,直至最后一刻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当他噩耗传来,全朝人为之涕泪。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仰慕吗?”

这时的洪承畴只听得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旁边的随从连忙喝道:“你不要胡言乱语,堂上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一听,立即声色俱厉地指着洪大骂:“胡说!洪先生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们这些叛徒、爪牙敢冒充洪先生!像你们这些叛徒和败类,认贼作父,投降清廷,早该千刀万剐,人人得而诛之!”

阳奉阴违,任你洪承畴再老奸巨猾,也无可奈何,在夏完淳的臭骂声中只好草草收场。

44.曲用典故

西晋被北方少数民族打败后,琅邪王司马睿仓皇南逃建立了东晋政权,做了晋元帝。但又常因无力恢复故晋失地而十分的悲伤。一次,情不自禁地向将军顾荣吐了自己的心声:

“寄人国土,心常怀惭。”

意思自己本来根据地在中原和江北,现在江南建都纯属无奈之举,心中愧对臣民。顾荣深知司马睿的心情,于是劝他:

“我听说当皇帝的人都以天下四海为家,所以先人有殷祖乙迁都耿,盘庚迁都毫,以及周武王迁九邑到洛阳的典故,希望陛下不要为迁都之事而悲伤。”

司马睿既想安居江南,又怕老百姓责怪其无能的矛盾心理,顾荣早已摸透,所以他先以“王者以天下为家”劝慰司马睿要有古圣人天下为家的心怀,而后又引用了历史上迁都的典故。使司马睿建都建康有了历史依据。这番劝慰表面上看来十分贴切和自然。然而,这仅是给司马睿找一个理由而已,顾荣其实曲用了历史典故,殷代的祖乙、盘庚、周武王确实迁过都,但都不是被异族所打败,而是为了求取国家的发展而迁都,与司马睿迁都有天差之别。但是顾荣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对典故的曲用,确实起到了独其匠心的实际效用,尽管它是故作逢迎。

下面却是个有积极意义的“曲用典故”故事。

永乐皇帝闲来无事,便传旨到江西吉安,想去游山玩水。这事情被解缙知道后,他想皇帝的每次巡游都给百姓增加负担和灾难,这次一定要设法劝阻,于是,他连夜写了奏折,次日上前,面奏皇上。

皇上一见奏文大怒:“天子出游,乃施恩泽于民间,你却阻挠,真乃狗胆包天!”

解缙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息怒,解缙上疏,实为龙体之安!皇上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称。那里山高无路,惟有从水路走,水急浪大,岂不惊了圣驾?”

皇上说:“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岂有镇不住‘急水’之理!”

解缙笑道:“纵然有巨舟,却难过峡江县,江西俗话‘峡江峡江,压断手掌’,那里江窄暗礁多,莫说巨舟,就是连竹排也难通过。”说着,解缙叫一个宫女捧一条扁鱼。解缙呈上,说:“皇上请看,此鱼产于峡江,由于江窄,久而久之,连鱼身子也压扁了。”皇上一看信以为真,便取消了游吉州的打算。

如以好言相劝,解缙必败。而他对吉州典故的解释颇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但又借事以明,因而恰当妙切犹如“水中着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曲用典故”要求在平时就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在遇到各种突发状况时便能“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具有随机应变的效力。

45.借花献佛

公元265年秋,司马炎软硬兼施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后,得意非凡地坐上了龙位。然而,不久他就担忧自己的皇帝还能当多久,于是请来算命天师占了一卦,结果探测得到‘一’字。司马炎见了,龙颜不悦,大发脾气,而朝中大臣见此更是面面相觑,谁也不知说什么好。良久,侍中郎裴楷挺身而出,说了短短的一段话:

“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司马炎听这一解释,顿时多云转晴,喜形于色,而诸臣更是随声附和,大呼“万岁!万万岁!”因为,在裴楷的话中,“一”预示晋王朝将天长地久,不是表示晋朝只有一年的天数。

其实,裴楷只不过是引用了(老子)中的文句而已,并非独到妙语。但他善用“借花献佛”之术,及时地迎合了司马炎的担忧心理,扫除了司马炎对“一”的恐惧。应该肯定,他的引用极其巧妙。

“借花献佛”实际上是借古论今或引前人妙语为己用,以应变各场合。如果运用得入情入理,恰到好处,就能产生奇效。而如果运用诸如成语、俗语、谚语等,更能增加感染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谈话中对国民党提出严重的警告,便大量使用了成语。

“我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反动派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那时我们就爱莫能助了。我们是珍重合作的,但他们必须也珍重合作。老实说,我们的让步是有限度的……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这是他们自己性命交关的大问题,我们不得不尽最后忠告。如果他们怙恶不悛,继续胡闹,那时全国人民忍无可忍,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那就悔之无及了……”

这段话里,毛泽东用“祸起萧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爱莫能助”、“亡羊补牢”、“怙恶不悛”、“忍无可忍”等成语,有一种强大的艺术想像力,同时加大语气,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要回四川,他的学生等为他饯行。梅兰芳也在场作陪。宴会间,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愣住了。梅先生也不解其意。这时张大干笑着解释:“‘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此语一出。宴会的气氛便活跃起来。

张大千的祝酒辞妙在他巧妙地“借花献佛”,引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与任何的事物须有度一样,引用要恰如其分,否则“借花献佛”便无“诚心诚意”。 83D9JNxVWRBlY/p1zHfmz/ZKZfGGkMl9dknTd8HR6UN8tSoKgWhmhQoFzTJA2Un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