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做人术
林可行

第一章 做人的智慧

1.善于施展自己的魅力

要表明自己所受教育的高低,或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修养,再没有比谈话更能迅速地显示出来。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艾略特说:“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应该具有的惟一能力,就是讲正确和纯粹的本国语言。”

一个善于谈吐、长于辞令的人,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像这样的人,都可能成为伟大事业的成功者。善于谈吐的律师能吸引一些诉讼的客户,善于谈吐的医生能吸引病人,善于谈吐的店员能吸引回头客。即使最贫穷的人,健谈也会帮助他踏进衣食无忧的地位。

善于谈吐在处事上尤其重要。

有相当多的人,说起话来不善言辞,他们并没有把谈话看作艺术。一个人说话之前,如果没有下过苦功来练习,没有阅读过大晕的书籍,没有加以充分的准备,而是贪图省事,甚至不假思索,那他讲出来的话,难免轻浮杂乱。

有些年轻人,经常喜欢空谈,喜欢和一帮朋友们谈些无聊的事情。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谈话,足以消磨一个人的雄心,败坏一个人的思想。一般来说,无聊而又无谓的谈话,往往只会使人养成肤浅而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

在大街上、公交车里和其他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人讲着粗俗不堪,难以入耳的话。

要表明自己所受教育的高低,或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修养,再没有比谈话更能迅速地显示出来。通过谈话,可以显示自己过去的历史,使得其他人对你有正确的评估。

许多人由于善于言辞,做出了巨大的业绩;又有许多人由于善于言辞,或获得了不朽的名声,或是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因此,一个人要获得很好的职位和薪水,不仅要有做事的才能,还要把自己训练得善于谈吐,让人感到富有兴趣、活泼自然、表情丰富,并且要待人和气。别人感兴趣的事情,你也应该表示出同样兴趣,如果你的态度是冷淡疏远、不关痛痒,那休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其次,对于所谈的问题,要顺理成章、有根有据,还要有条理、层次分明,要使用清晰明了、简洁优雅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凡此种种,都是训练口才的最好方法。

与善于言辞的人谈话,实在是一件少有的趣事。

希望有好的口才,除了实践上述的种种训练外,还应该有一个受过高深教育的朋友圈,多与他们往来。如果不和高尚的人来往,那谈话的内容难免会流于庸俗。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些人感到自己的感觉受了抑制,思想被封闭,想要说的,又不能随心所欲地说出来,这样的人其实最可怜。

有的时候,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忽然不翼而飞,或是结巴得说不出话来,原因就在于准备得不够充分,或是训练得不够纯熟,这就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只有不断的努力,在下次讲话的时候,才能讲得更好。能在口才方面作不断地努力。一定会有惊人的成绩。

许多人有着丰富的思想、新颖的观点。可惜没有灵活生动的语句来表达,因此就无法尽情展现,博得他人的欣赏。这些人讲起话来,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太冗长,不会运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来表达他们胸中的思想。

多读好书,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使我们获得新颖的观点。同时,要运用灵活贴切的语句,还必须注意修辞学方面的训练。

2.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领导之所以成为领导,就是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已经超过了普通员工使然。因此,领导应该成为工作的引导者,把握着单位的发展脉搏,一旦员工出了什么问题,你都应该及时给予指正。很多领导的批评意见并不为员丁二们重视,这里有很多原因,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领导本身的素质问题。你自己还不咋地呢,指手划脚地肯定招人烦。所以说,水平不高的人最好别染上官瘾,那是世间比较遭罪的事情之一。

口碑好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正人先正己”。你觉得人家头发脏,自己身上还有虱子呢,人家凭什么听你的话?身教重于言教,体就是说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个儿心里去;但是,如果体做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员工们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了。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人家都在干活呢。体到那儿说没用的话和亲手参加劳动的感觉差异大了。

以前有一句话,叫做“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记得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如果作家们听到某个批评家的不太高明的批评,就沉不住气,就发火,要求批评家自己创作一篇试试,这就好比厨师对品味食品的食客大叫道:那么,你去做一碗给我吃吃看。”这句话可以从好几个侧面去考虑,如果把领导看作是那个厨师,寓意也同样存在。所以,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三思。

我们一想到好的领导干部们,总是说出焦裕禄、孔繁森的名字。一个是在河南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梧桐,而且,吃穿用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所以,后来人们写文章、拍电影,那是怎样的场面,我们都跟着流了不少眼泪。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把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做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焦书记、孔书记说一声,谁能不惟马首是瞻?

但是,生活中我们似也能看到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嚣张气焰,这样的领导还打算得到群众的拥护,简直就是做梦,而且你永远都是得不偿失的。抛开这种行为的后果且不谈,即使你得逞了,如同“庄主”似地在某个地方耀武扬威几十年,在这几十年中,体得到的每一个鞠躬和微笑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换句话来说,你生活在不真实之中,这纯粹是自找的,而且,等你不是领导的时候,以往的问题就都找上门来了,你根本应付不过来。

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己”就是一个前提,你别想法儿在这个环节上抽条,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的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你如果不勤勤恳恳,没人会拿八抬大轿抬着体走,这似乎也算是一种自知之明。“己所不敢,勿施于人”。如果压根儿就没有“正”的必要,你也别强以不必要为最必要,那简直就是画蛇添足,没事找事了,真正聪明的领导者跟这种做法不沾边。

3.不患人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欧洲19世纪著名的金融家南森·罗特希尔德曾对一位年轻的酿酒师说:“年轻人,要坚持做一件事情。坚持酿你的酒,你就会成为伦敦最伟大的酿酒师。但是,如果你既要酿酒,又要当银行家,又要做贸易,还要当制造商,那么你最终将无所适从、一事无成。”

生活充满了成功的诱惑:做科学家,像陈景润那样去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的桂冠;做企业家,像比尔·盖茨那样创造自己的数字化王国;做影视明星,像“大嘴美女”朱丽娅·罗伯茨那样去捧得奥斯卡金奖;做作家,像曹雪芹那样写出惊世之作。人,要有高远的志向,伟大的抱负。人,也不能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小的死角而抑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这些都没错。但是,你是否已意识到你存在的问题。

你决心做一番大事业,但你的目标只是个含含糊糊的大概想法,你至今也没明确你到底要干什么,你的想法是:“管它呢,走着瞧吧。”

或者,你的目标倒很明确,但是很多,你兴趣广泛,许多领域都想涉足,你东弄弄、西弄弄,像一位巴黎的先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懂一点儿会计业务,通一点儿植物学,还会炸薯条”。

再或者,你的目标经常更换。今天MBA火爆,你决心做一名工商界的“金领”;明天电子商务升温,你又转而琢磨如何开办一家网站,过一把做CEO的瘾。你晚上躺在床上还在考虑如何在证券市场一展身手,而第二天晨起来一听广播:某某年轻人的一部小说一炮走红,你心动了:“我也会写小说呀,为什么自甘埋没呢?”于是你铺开了稿纸,你的问题在那里呢?就是目标不明,游移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你有能力,也付出了不少精力,但你的辛苦恰如边建设边破坏一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支离破碎的一堆。

美国成功学家马尔登讲过一个叫柯尔律治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年轻人一生都在不停地下决心,定计划,尽管他时时有新主意、新目标,但他从未持续地完成过一件事。后来他死了,据说他身后留下了四万多篇各式论文,但是其中没有一篇是写完了的。

马尔登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成功者是那些在自己的领域无所不知,对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做事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人。“泛而杂”在职业生活中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像有一个人,可以用二十四种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却不会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占表达自己的观点。

明人赵世显说,再难的事,只要专心致志,即“有志”,就能做成,但如果“心分”,即三心二意,就会失败。再远的路,慢慢走下去,也能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急于求成呢?

清人申居郧说,树枝一动,上面的所有叶子就会跟着乱动。心志一散漫,所有的思虑就都会变成妄想。

两位古人的话都意在说明,成就事业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不能见异思迁、一曝十寒,没有常性。

《庄子》里有一个“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故事说,一日,孔子在楚国林中见一位驼背老人手执长竿粘蝉,十分灵敏,得心应手如同捡拾一般。孔子便问他有何诀窍。老人说他在粘蝉时,只想着、盯着蝉翅。其他都置于身外,所以才能如此快捷。孔子得到启发,教育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冲,其佝偻丈人之谓乎,”(专心致志,聚精会神,是老人成功之所在)

一位智者说:即使是最弱小的生命,一旦把全部精力集中到一个目标上也会有所成就。而最强大的生命如果把精力分散开来,最终也将一事无成。这也就是大金融家告诉年轻的酿酒师的生活真理。

这里有三项建议,供体参考:

第一,为自己制定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必定有某种工作,你可以做得比任何其他人更好。你一定要努力寻找出这种特别适合你的下作或行业,把它当做你的明确的主要目标,然后集合体所有的力量,向它发动攻击,并要确信你一定会获胜。

居里夫人选择了“镭”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她集中精力探索它的奥秘,最后获得了成功。

伍尔沃斯的目标是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他把全副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终于完成了这项目标。

雷格莱决心生产及制造5美分一包的口香糖,结果使他赚进数以百万计的利润。

北京的一位年轻邓摄影家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目标:拍摄世界名人的照片。他以极大的热忱寻找一切拍摄机会,终于拍到了许多世界名人的珍贵照片,出版了《邓伟眼中的世界名人》一书。

一位作家对北京的胡同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决心写一本《北京的胡同》的书。他为此付出了艰苦努力,终于实现了目标。

一个没有目标的水手是可怜的,因为他在海上是那么辛苦,却不知道要上哪儿去,他的生命就在错过一个个成功的口岸后渐渐老去。

马尔登说:如果我们没有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那么到手的也不会是明确而具体的东西。蜜蜂不是落在鲜花上的惟一昆虫,但它是惟一采到蜜的昆虫。我们年轻时代积累和学习了多少知识倒没有太大关系,但如果我们对自己将来的生活没有明确定位,那么知识本身就不能成为我们事业发展过程中有利的资本和基础。

第二,在确定目标时,要结合自己的渴望与实际能力。不要好高骛远。

有一首诗是这样说的:

动物明白自己的特性——

熊不会试着飞翔,

驽马在跳过高高的栅栏时会犹豫,

狗看到又深又宽的沟渠会转身离去。

但是人是惟一不知趣的动物,

受到愚蠢与自负天性左右,

对着力不能及的事情大声地嘶吼——坚持下去!

出于盲目和顽固,

他荒唐地执迷于自己最不擅长的事情,

使自己历经艰辛,然而收获甚微。

(斯威夫特)

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受到愚蠢与自负天性的左右”而选择了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他们虽然竭尽了全力,却难免失败的结局。有的人在报刊上发表了几个小“豆腐块”,就认为自己可以成为大作家。有的人唱卡拉OK自我感觉不错,就梦想着自己会成为“天王巨星”。他们或闭门苦写,不断投稿,或到处找唱片公司推销自己,如果没有成功,他们不是检讨自己是否具备所需才能,而是埋怨别人不“识货”,大有怀才不遇的愤懑。

历史上曾有过发明“永动机”的热潮。许多人花费巨大的精力试图制作出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工作下去的“永动机”,结果他们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因为“永动机”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发明“永动机”就如同拔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这些发明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可以“战胜”自然规律,他们制定的目标倒是很明确,但这个目标本身就意味着劳而无功。

有的人之所以常常脱离实际地为自己确定一些“雄伟”的目标,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赚大钱或“一朝成名天下知”。其实,你需要的不是金钱、地位和名望,而是实现你真正的内拯和价值。实现自我、做一个完整的人比获得金钱和名声更重要,而个性与品格也要比事业本身更有价值。

富兰克林说:“有事可做的人就有了自己的产业,而只有从事天性擅长的职业,才会给他带来利益和荣誉。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贵族高大得多。”

马尔登引述马修·阿诺德的话说:宁可做鞋匠中的拿破仑,宁可做清洁工中的亚历山大,也不要做根本不懂法律的平庸律师。

做鞋匠是可以取得不逊色于拿破仑的业绩的。萨尔巴特列·菲拉加莫被称为意大利的“梦幻鞋匠”。为了实现舒适的穿着感,他下苦功钻研人体骨骼学和解剖学,精益求精地设计和制作。他的公司在鞋业界和消费者中颇富威信,他在美国开设分公司后,吸引了不少好莱坞女明星光顾。1946年创业的意大利卡隆波公司,从祖父一辈起就以制鞋为业。匠人气质至今不变,仍然坚持手工劳作,仿佛根本不知道有大批量生产的现代制鞋工业。也正因为如此,卡隆波的质量高超卓绝,出席正式的社交场合一定要穿卡隆波鞋,已成为欧洲女性心照不宣的戒律。另一个例子是意大利马格利鞋,它被陈列在纽约近代美术馆里作永久性保存。

试想,如果这些高超的鞋匠为自己制定的是做政治家或军事家的奋斗目标,他们自己可能就不会像今日这样为我们所知,世界可能多了几个失败的军事家和无能的政治家,却永远不会享受到菲拉加莫鞋、卡隆波鞋、马格利鞋。

第三,一旦适合自己的目标确定,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半途而废。

这一点的重要性,似乎不用多讲。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前人已经讲过很多很多。马尔登也有精辟的譬喻——

把子弹扔出去,它穿不透一个帐篷;但如果把它射出去,它就可以穿透橡木板。把阳光聚焦在一点,在冬天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燃起一团火焰。

一个是集中全部注意力和精力去实现目标(当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分心;一个是锲而不舍,不要因遇到困难就轻易地转换目标。当然,随时注意总结经验,调整方法是不可忽视的。

好了,体已选择好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做一个“伦敦最好的酿酒师”,你也开始干了,甚至给自己订好了一个计划,那你就坚持酿你的酒好了,不要去眼馋别人,不要抱着投机的心理去追赶时尚的职业,全力以赴,第一次、第二次……你酿的酒总有香飘全城,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一天。抱着这样的信念,你的生活就会充实而愉快,因为你有目标,你正在一步步接近它——接近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成功。

4.以德报怨,化解矛盾

在世人看来,做了好事不声张,行了善举不留名,“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品质高尚、有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见到别人做了不好的事,却要替他掩藏几分,这似乎就与人们惯常的处世原则相抵牾了。而明人吕坤还认为这样的浑厚地待人,可以使自己胸怀宽阔。他说得对吗?

古代南宋有一个叫洗道虔的人,家有菜园,种有萝卜。这天,洗道虔从外面回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偷他家的萝卜,他赶紧回避开,等那人偷够了走后他才出来。又有一次,有人拔他屋后的竹笋,洗道虔便让人去对拔竹笋的人说:“这笋留着,可以长成竹林。你不用拔它,我会送你更好的。”他让人买了大笋去送给那人,那人羞惭地没有接受。洗道虔就让人把大笋直接送到了那人家里。沈道虔家贫,常带着家中小孩去田里冶麦穗。偶尔遇上其他抬麦穗的人相互争抢麦穗,他就把自己拾到的全部给争抢的人,争抢的人非常惭愧。

曹操的曾祖父曹节素以仁厚著称乡里。一次,邻居家的猪跑丢了,而此猪与曹节家里的猪长得一样。邻居就找到曹家,说那是他家的猪。曹节也不与他争,就把猪给了邻居。后来邻居家的猪找到了,知道搞错了,就把曹节家的猪送回来了,连连道歉,曹节也只笑笑,并不责怪邻居。

这两则故事里的古人,都为“别人不好处”掩藏了几分。洗道虔“纵容”小偷偷他家萝卜,曹节也不点破邻居的错误,表面看来,无是无非,甚至显得窝囊懦弱。但实际上,却显出了他们宽大厚道的为人。偷萝卜拔笋争麦穗,是不好的行为,但也是人穷家贫的无奈,何必深责?替他掩藏几分,反倒能使他自惭改过。邻居错认猪,尽管有自私一面,但失猪对一般人家也毕竟是大损失,情急之下错认,也可以理解。古人一心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吃亏,正是胸襟宽阔、与人为善的体现。

需要明确的是,吕坤所说的“掩藏别人不好处”,是掩藏“别人”(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的一般过错,特别是针对我们自己所犯的过错,是“人民内部矛盾”。而决不是对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刑事犯罪分子、黑社会恶势力姑息放纵。对这一类坏人坏事,我们不但不能掩藏那是包庇犯罪),我们还要与之坚决斗争。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对同志的一般“不好处”不采取粗鲁方法来公开揭穿打击,而是厚道待人,是要让其自己惭愧反省,否则,就有可能伤害同志的自尊心,甚至使事情恶化。这方面是有教训的。“文革”中,大搞“以阶级斗争为纲”,对许多同志的一般过错,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是什么过错,无限上纲,深揭狠批,结果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想起来令人痛心。“文革”摧残了人的美德,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又纠合着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些弊病,使许多人变得冷漠、自私、尖刻不容人,相互间缺少了信任和友善,只剩下利益关系。《北京青年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就很能说明问题。

十年前,文章作者还在一所大学里。临毕业时,班里发生了一件事。一位同学放在大衣兜里的500元钱不翼而飞。这可是关系到优秀班级、毕业分配的大事。作者是班长,便决定自己查清“案子”,揪出小偷。班里的重点嫌疑人查了个遍,没有头绪,怀疑面进一步扩大,人人自危……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全班同学都带着对他人的猜忌离开了学校。只是在后来,丢钱人写给作者的一封信才使真相大白。原来他的钱并没有丢,他当时没找到,就报了案;后来虽找到了,但案子已查得惊天动地,他不敢站出来说没丢……作者写道:“我万万没想到是这种情况下过去了,我总在想,我们错在哪里呢?”

是呀,错在哪里呢,我们甚至还没有见到“别人不好处”,只是无根据的怀疑,就摆出了一副与之“坚决斗争”的姿态,谁也不放过,这样做,不是说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最基本的信任,缺乏仁爱浑厚与人为善的宽大胸怀吗?

生活在日本明治时代下半叶的日本禅师白隐一向受到人们的称颂,说他是位生活纯洁的圣者。有一对夫妇是他的邻居,开着一家食品店。这天,夫妇俩突然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大了起来。夫妇俩大为震怒,追问女儿男方是谁?女儿在一再苦逼之下,说出了“白隐”二字。

夫妇俩怒冲冲地找白隐算账,但白隐只有一句答话:“是这样?”

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了白隐。白隐虽已名誉扫地,但他并不介意,只是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非常细心地照料孩子。

一年之后,那位投结婚的年轻妈妈终于吐露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将她带到白隐那里,赔礼道歉,并要把孩子带回去。

白隐在交回孩子时只轻声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我们看到,有高度修养的禅师,他心地坦荡,不在乎别人的误解,为了孩子他可以忍受诽谤。他不点破年轻的菝子妈妈的秘密,对其“掩藏几分”,是为了保护这姑娘免受不必要的伤害。在事情清楚以后,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善举表示丝毫自得,“是这样吗?”自家好处轻轻地就掩过去了。这才是“涵蓄以养深”“浑厚以养大”。我们在与同事相处、与街邻相处、与同学相处、与亲朋相处时,应该有白隐的这种宽厚之心。

这里是一个生活小品,幽默而亲切,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品味做人的美好: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老太太买了一碗汤,在餐桌前坐下,突然想起忘了取面包。她取了面包,重又逼回餐桌,却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一个黑人,正在喝自己那碗汤。“他无权喝我的汤。”老太太寻思,“可是,他或许太穷了。算了。不过,不能让他一个人把汤全喝了。”于是,老太太拿了汤匙,与黑人面对面坐下,不声不响开始喝汤。

就这样,一碗汤被两个人共喝着,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黑人突然站起身,端来一盘面条,放在老太太面前,面条里插着两把叉子。

两个人继续吃着。吃完了,各自起身,准备离去。

“再见!”老太太说。

“再见!”黑人说。他显得很愉快,因为他做了件好事。

黑人走后,老太太才发现旁边一张餐桌上,摆着一碗汤,一碗显然被人忘了喝的汤……

3.察言观色,正直待人

我很欣赏甘草的品位,据中药药理来讲,它是同什么中药都能够兼容,这实在不简单。按理说谁还没有点个性呢,可是他偏不,因此得到了大家的欢迎。这就告诉人们,做事情一定要懂得变通,试着跟你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或许能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都各有所长,所以说“学无止境”。

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至少不能把表情过多地展露出来,人生是复杂的,决不能把喜怒哀乐大胆释放,可能你无法控制这种表达是否适当,但是有时就会招来很多祸患,其实,人为了生存,总是要违背意愿地结纳某些力量,以分享利益打击对手,这就要练就察言观色的本领,有些事情不用于语言就可以为人所感知,你还没说话呢,就已经告诉别人你要干啥了,这等于变着法儿伤害了自己。

这就像场面话,谁都知道这不必当真,但是,你不能不说,这是人性丛林中的一种最起码的生存智慧,好处能列出一打来。尽管这是一句废话,可是,说完之后省时省力,否则。你去解释误会都得耽误老多事儿了,其实,这里面有些话是非常模糊的,比如说,“你今天打扮得真漂亮。”“有什么事我全力帮忙,”这都近似有一搭没一搭的事儿,你何必装作傻子似的?任何人之间的某一种情谊是瞬时的,你一定要把握好。

所以,有些人如同万金油一样,这样的人虽然有点烦人。但是,他们到哪儿也不会吃亏,他们知道该跟人套瓷,以弥补自身啥也不是,普通人尚能如此有智慧,领导更应该有这种起码的把握。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领导们把自己打扮成大炮将,说些云里雾里的胡话,但是,还有很多沉默的领导,他们在脚踏实地工作的空闲时光里,也忘记了幽默的意义,于是,整天板着面孔,和员工过不去,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吃累不讨好”之举。

但是,话还得回来,作为领导对这样的场面话只能采取“姑且言之,姑且听之”的态度,因为你时刻都代表某种权力,人情的变化是无法预测,如果是部属就应该提防小人作怪,如果是同级领导。就要看他们是不是在跟你虚与委蛇,如果避谈主题,跟你在那说废话,大口笑嘻嘻地把他们打发走,头脑时刻都得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这一点至关重要。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事儿干得是越少越好。

6.宰相肚里能撑船

中国人喜欢使用双关语。宰相们因为少运动,导致腹部脂肪的堆积,而显得有“肚量”,甚至大得都成“海”了,到了能撑船的份儿。于是,人们形容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是,这话宰相们非常爱听,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宰相们必须有宽宏的“肚量”。

谁都有不足的地方,更何况,评价的标准还不同。如果什么琐事都斤斤计较,开展工作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历史上那些名宰相往往在不露声色之间规划社稷,他们不是不知道张三李四在背后议论他们,可是,跟这些人斤斤计较起来有什么意思呢?再说,也计较不清计较不完哪。因此,“将相和”的故事流传至今。

特别是对待自己部属的时候,尤其应当如此。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以权势压制人那只是一时的,它的反弹会证明你已经失去了民心。对于一个领导来说,有什么比失去部属的支持更可怕的事儿呢?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宽宏的肚量,往往就决定了他的事业的胜败兴衰。

其实,部属们对于看重自己的领导,素来是非常尊重的。有了这种尊重的基础,就会自然地产生“晕轮效应”。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你心中留下了好印象,那么他做其他事的时候往往也让人觉得好,即使不好也可以理解,要是好那简直是锦上添花了。

因此,有“肚量”的领导即使没有水平也会得到部属的支持,这其实也是一种水平;如果这个领导业务精良,同时,又能够宽宏容人,他所在的单位往往都是事业的排头兵。所以说,宽宏大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领导品位,品位越高,收获就越大。

这也看出,“撑船”是心理素质。素质越好的领导绝不会看心理医生的节目。如果他们技巧足够高超,本身就应是心理医生,完全能够做通别人的思想工作,继而跟部属们打成一片。

说起“撑船”的技巧,这里面也应该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的,就像船家撑一支长篙。轻轻划水前进,推船的力度大有说法。做领导也是一样,你要给人家一种真实的感觉,怎么才能更真实。坦坦荡荡的没有各种各样的私心,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个“度”你一定要掌握好,如果掌握不好,你就会得到一个称谓:“老好人”。“老好人”这种评价绝不是对你的表扬,这种批评力度其实是很大的。这意味你的很多观点将不被重视,因为在你的眼中谁都好,也就等于谁都不好。这“好”与“不好”之间实在没什么差别,因此,你说的很多话都可以被理解为废话,废话有什么意义呢?你可能会说,我其实是有观点的,只是还没到表白的时候,可谨小慎微是弱势群体一贯作为,跟“肚量”有天壤之别。

这样,人们大都会感喟,做一个宰相是很难的。在“相”们的身上肩负着多重的担子啊!他们不仅要掌握“撑船”的技巧,连水势、天气都要照顾到。这里面的功夫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

人们的感喟大可不必要到做宰相的份上。对于真正面且精明的领导而言,他小是在做一时的事情,他也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杀来杀去。他需要长久而稳固的事业,也需要团结的力量,要二者兼得,就必须拥有宽宏的“肚量”和“撑船”的素质。那么,你的那条大船才能抵挡住任何大风大浪,并且能够越行越远。

7.以礼待人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朋友之间平时走动,你今天送我一只鸭梨,明天我进你一个苹果,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没有称呼地说了句“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扎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逛,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就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书的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

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于是,对方也回应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6.学会拒绝别人

在和他人交往中,我们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对别人的请求,说“可以”比较容易,而说“不”则感到困难。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个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患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体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即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人通常会产生的尴尬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并不是愿意接受的,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我们做人的一种美德。但帮助别人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夫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二、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三、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四、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五、不知如何说“不”。

让我们针对这些原因,逐一来分析一下。

“接受比拒绝更容易”。固然如此,但为图一时的方便而接受了对方的请求,却有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我们在完成别人的这一请求时可能力不从心,也可能支付不起昂贵的代价。曾有一个老朋友托我为他的孩子在北京找一个工作,而且是在电视台的工作。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为了这个轻易的承诺,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没有办成。后来,这孩子谁也不求,自己跑来北京,应聘到一家外企工作,收人还不错。因此,在答应别人的请求前,一定要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和精力,要量力而行,要做一番“成本——效益”分析。如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成本太高,就不能轻易接受请求。

“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就多数人来讲,都是通情达理的,如果你说明了你的难处或注意了拒绝的艺术,他们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的。也有这么一些人,即便你回绝的态度多好,只要他们没达到“请求”的目的,他们也会对你怀恨在心,甚至在以后伺机报复。如一些贪官,他们对别人的“请求”几乎就是巧取豪夺或强迫命令,对这种人,我们没必要被他的淫威和权势吓倒。这种人本身就不值得和他交往。你为什么要屈从于他呢?

“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有求必应,那么各种各样的请求会从四面八方源源而来。一旦你有一件事没兑现,你想维护的“好印象”就会顷刻间化为乌有。“这人说话不算数”,“这人就会吹牛”,“这人表面上答应得好,实际不办事”。

这些就会是别人对你这个“好好先生”的评价。

“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拒绝的重要性在于:第一,“拒绝”是一种“量力”的明智表现。因为有些请求如果由他人承接可能比你承接更恰当。第二,“拒绝”是保证自己的行事优先次序不被打乱的最有效手段。如果你因勉强接受他人的请求面扰乱了自己的步伐,那无异于是根据别人的安排面生活,这是不合理的。这是不是自私呢?其实并不尽然。换个角度看,对方拿自己的事来妨碍你的生活,他是不是自私呢?其实,避免这种因拒绝面产生的“良心不安”的办法是有的,那就是你在安排自己的行事次序时,经常把别人的利益也列人考虑。

现在托人办事似乎成了风气。许多本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办的事也似乎不托人就办不成。这也就使徇私舞弊、行贿受贿有了活动的土壤。许多人不敢拒绝别人的非分的不合理的“请求”,实际上是给自己以后求别人办一些“不光明正大”的事留后路。这种想法和做法才是真正自私的念头。

“不知道如何拒绝”,这是拒绝的技巧问题。这里有一些要领供读者参考:

一、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二、如果你无法当场作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你还需要考虑,并告诉他所需考虑的时间有多长。你可以说:“明天我再答复你。”或“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过两天给你个准信儿。”但你绝不可以把“需要时间考虑”作为拖延不决的挡箭牌。

三、在你拒绝时,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这一请求的重要性。

四、拒绝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五、拒绝时,你对对方和颜悦色,但同时也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六、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附以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介意。”相信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你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七、要让对方了解,你拒绝的是他所请求的事,而不是他本身,你是对事不对人的。这次拒绝了,不妨碍下次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就可以帮上忙了。

八、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政见而公布。”这位市长拒绝了,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这里,我认为要避免做这样的事:建议对方试着找找另一个可能更有办法的人。这样做只会产生不良结果,“另一个人”会对你有意见。认为你是“嫁祸于人”,而被你拒绝者,也会认为你在搪塞他,对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没什么好建议,就不用再多说。

九、切记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这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关于拒绝的技巧,某君提出了一种有效方法,名之日“破唱片法”。损坏的唱片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句歌词。有一次,几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来推销大百科全书。某君说他对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这些大学生就采取迂回战术来说服他,以达到他买书的目的。而“破唱片”也就开始“唱”了——大学生:“你对教育感兴趣吗?”

“破唱片”:“感兴趣。但我对买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有小孩吗?”

“破唱片”:“有一个。但我对买书不感兴趣。”

大学生:“你对你孩子接受的教育水平满意吗?”

“破唱片”:“也许是满意,也许是不满意,我说不好。但我对买大百科全书不感兴趣。”

最后,大学生们以为他真的不可救药了,只好善罢甘休。

这位发明者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话真正起到作用,必须不带感情地使用这种技巧,只有平静地重复自己的观点,才能躲避操纵性的言语陷阱、辩论的引诱和形式逻辑的套子。

如果你遇到了一位请求者,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无理要求,并试图说服你,你不妨当一次“破唱片”来拒绝他。

生活中,我们要敢说“是”,也要敢于说“不”;说“是”比较容易,说“不”比较难,但再难,该说时也要说。技巧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说“不”的难度,但技巧终归技巧,关键还是你要有勇气说出那个难以启齿的字:“不!”明人吕坤说:“你说得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得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这样想问题,我们在说“不”时就会坦然了。

9.嫉妒乃人生大忌

你的一位同学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即将出国,你是禁不住赞道:“真棒!”还是心里酸酸的,说:“咳,傻小于有傻福呗……”

你的一位同科室的女孩,嫁了一位老美,就要随夫到国外定居。你是衷心祝福她,还是在背后撇嘴:“就她那长相。也就傻老外能看上……”

某天,你听人谈起某位过去在单位不得志的同事下海几年发了,现在有自己的公司,你的第一反应是高兴,还是来一句:“没准儿是发的不义之财吧……”

和你同时参加工作的某君,现在已是处长了。每次他见了你,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你是同样大方自然呢,还是在心里暗自说道:“不就是当了个破官儿嘛,看那假惺惺的样子……”

如果你的表现是后者,那你就是妒忌了。而妒忌,以著名诗人艾青的话说,是“心灵上的肿瘤”。你要不警惕,不痛下决心把它“割掉”,它就会“像锈蚀铁那样,以自身的气质腐蚀自己”(希腊,安提斯德内《片段》)。

妒忌,作为人性的弱点,几乎谁都会有那么一点。这是人性中残存的动物的一面。据研究者说,许多动物都有嫉妒的本性,一只狼会把比它多抢了猎物的同类咬死。据中国杂技团驯兽员夏世华讲,一只叫“红红”的小狗看到驯兽员接触一只叫“丽丽”的小狗较多,它竟然嫉妒地把“丽丽”咬死了。我们虽早已进化成了人,但这个“动物性”却似乎与生俱来。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就会对父母表现出的对其他弟妹的“偏心”而心生不快,我们会因他们比自己多吃了一口蛋糕或新穿了一件衣服面生气甚至哭闹。

虽然妒忌是人普遍的也可以说是天生的缺点,但我们决不可因此而忽视它的危害性。趁着它还只是我们心灵里的小小“肿瘤”,我们就要赶快诊治它,以免它发展下去,成恶性“癌变”。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说:“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

他说:“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非常激烈的感情。有了这样激烈的感情,而不一定立刻显现于表面,这就是嫉妒。在引发事端的场合,反而是冰山一角,许多嫉妒都是深藏在人们的心中的,使乌漆黑的功能发酵,以歪曲的形态爆炸出来。”

让我们看两个历史上妒忌的故事。

春秋时,郑庄公欲伐许国,五月阅兵,发排兵车。老将颍考叔抢先争得了兵车,驾车跑开。年轻将军公孙子都没有追上,便心生恨意。七月,郑军攻打许国都城,颍考叔历来奋勇争先,登上城头。公孙子都于城下妒其得功,便悄悄搭弓射箭,颍考叔毫无防备,结果倒地身亡。正如一位西方人所说:“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烧红的煤。”正是嫉妒,使本可以年轻有为的将军,作出了害人也害己的蠢举。

三国时的曹操一方面能招贤纳士,但另一方面也对超过他的人心怀妒忌。曹操手下有位主簿叫杨修,聪明过人,每每猜破曹操心计。一次建造相国府,搭好了架子,曹操去看后,让人在门上写了一个“活”。众人不知曹操什么意思,杨修见了,便说:门中“活”,是个“阔”字,曹相国正是嫌门大了。又有一次,有人送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尝了一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命众人传看。大家都不知曹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传到杨修,杨修便打开盖吃了一口,然后对旁边人说:“曹公叫我们‘人一口’,这还不明白吗?”

对杨修的聪明,曹操口上称赞,“心实恶之”。后来有次在外征战,形势不利,曹操想退兵,心不甘;硬挺着,又无胜利希望。这时值勤官来请示今晚军中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吃鸡,便随口说道:“鸡肋。”口令传下去,杨修便开始整理行装。旁边的人很奇怪,说,又没下撤退的命令,你为何收拾行装?杨修答道:“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正在犹豫,我看是要撤退了,早做点准备,免得到时慌乱。”杨修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做准备了。这事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再也容忍不了小小主簿竟比自己聪明,他便以惑乱军心罪,将杨修杀了。

妒忌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病态心理,我们不要小觑它的危害性。它平时深藏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备受精神折磨,生理上也会造成内分泌紊乱,肠胃功能失调,神经衰弱,腰痛,背痛等等。但丁说:“嫉妒只会拉动风箱扇起你的叹息。”美国剧作家佩恩说:“嫉妒者对别人是烦恼,对他们自己却是折磨。”《三国演义》里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嫉妒诸葛亮之才,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结果落得自己活活气死,临死时还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我们难道也要让嫉妒的感情时时折磨自己吗?

嫉妒这种不良情绪积压得多了,往往会因一个偶然因素或特定场合,“以歪曲的形态炸开来”。公孙子都竟会暗箭伤人,就是例子。留美学生卢刚开枪杀害自己的美国导师和中国同学,也是强烈的嫉妒心使他丧失了理智。

爱默生说:“凡是受过教育的人最终都会相信,嫉妒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嫉妒的人并不是对所有比他强的人都嫉妒,对那些资历和水平确实比他高的人,他并不一定嫉妒。他所嫉妒的对象,大多是同学、同事、同龄人,因为他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平起平坐。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产生种心理上的刺激,痛苦、愤怒的情绪就会随之而来。正如培根说的:“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决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日本诧摩武俊说:“嫉妒能使亲密的好友翻脸,双方都会受到伤害,可以说,它是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象征着人性的弱点与丑恶的一面。”

尽管我们都免不了会有嫉妒这个似乎“令人无可奈何的感情”,但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了它害己害人的危害性,通过自我的心理调整和控制,是可以逐渐克服它的。

明人陈继儒说,在江上行船,见到他人顺风扬帆,而自己逆风行驶,这时便对顺风者产生妒念,只能是自寻烦恼。陈继儒讲,别人顺风,是别人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和别人的生活目标不同,我做我自己的事,实在不必去和别人攀比。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嫉妒“来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要想消灭嫉妒心,最好的方法是表明自己的目的是在求事功,而不是求名声。”凡是“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我们不要看到别人“顺风扬帆”的得意风光就忘了自己的目标,我们总不能为了也求这种风光,而掉转自己的船头吧。

有嫉妒心的人,常有一种“危机感”,就是怕别人超过了自己,显出自己的落后和平庸。因此他们常常盯着别人的缺点,对别人长处不是视而不见,就是故意诋毁。其实,这只能说明自己气量狭小。我们要有宽阔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像古人说的:见贤思齐。不是去嫉妒别人,而是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和别人一样有所建树。

克服嫉妒,还有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跳出自我,与人为善。别人取得成功,别人获得了幸福,别人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为他们高兴。哪怕我自己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是“逆风行船”,我也衷心地祝贺别人,像一支歌中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诧摩武俊说:“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瓜葛的社会。而且,也意味着现代的人,生活存嫉妒的温床中。”

在这个充满竞争、机会和变化的时代,在我们身边,几乎天天都有成功的人、幸运的人、发财的人: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也许就是你原本瞧不起的同事,或者是你曾领导过的下属,你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宽阔的心态、与人为善的心态而不妒忌吗?这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品格修养的考验。

如果我们能当着我们身边的某个幸运儿的面。爽朗地或故作痛苦地高声对他说:“我好嫉妒你哟……”那就表明,我们已经战胜了嫉妒以及它带来的沮丧、失望、敌意、憎恨、羞耻、消沉等等的不愉快。我们有的是正常的羡慕,而非嫉妒。

有人将比较容易产生嫉妒心理的人的特点作了如下的划分和归纳:

自己本事不大,能力不强,但是其欲望又极其“旺盛”者。

不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而是靠关系、靠权术、靠后门、靠整人达到目的者。而且达到目的以后,自己的业绩不高,又处心积虑地维护自己的地位、名誉者。

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者。

有了一定地位,但又惟恐别人超过自己者。

好胜心过盛,竞争心理过强,但是动机不纯,不择手段者。

上述所举各条,更进一步说明了只有加强个人思想意识修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化解嫉妒。因此,结合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具体来说,应采取下列一些基本态度:

对待他人要宽容

一般来说,心胸狭窄的“小心眼”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足有使自己的胸襟开阔,改变器量过小的性格特点,才能时时刻刻清醒地意识到“世界是很大的,能人背后有能人,要想自己在一切方面都胜过别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想自己在某一方面永远胜过别人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优势是暂时的,相对的,别人超过自己,也是正常的。如果能够逐步树立起这种大度的胸怀,那么也就不会以自己的暂时优势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为自己处于劣势时而“四面楚歌”了。胸怀大度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是宽厚待人。一个人如果善于以宽厚的态度对人处事,就必然能够善于容人。所谓善于容人,就是善于与任何人包括超过自己的人相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出现事事斤斤计较,惟恐委屈自己的嫉妒心理了。做人无私,胸怀宽广,坦诚处事,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真正感受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也才能避免沾染上嫉妒心理之病。

《尚书·秦誓》中说:“假如有那么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他的心却很好,就会有宽大的胸怀。别人有才能,好像是自己的才能。对别人的美德,总是真诚地爱慕。别人有才能,嫉妒加上厌恶,别人有美德,就极力扰乱,这就不是好人了。”由此看来,如果具备以天下为公的胸怀,就能容纳有才德的人而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嫉妒原本就是一种出于私心的卑劣感情。如果真正大公无私,对什么事情都能从整体方面、大的方面考虑,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如果做到了这样,别人有了成就就会感到高兴,别人长了本事,也会由衷地喜悦,并以“见贤思齐”来要求和勉励自己,嫉妒心理怎么会产生呢?

去私和立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去掉私心杂念才能立公,也只有立就公心,才能真正去掉私心,也才能真正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真正将自己融于事业之中,感觉到天阔地宽,私心无存,嫉妒之心自然不生。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不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出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熄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为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李斯特对肖邦的这种心底无私的精神,比起那些妒才忌能的小肚鸡肠的人来说,真可谓天地之别。

对待自己要客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滋生嫉妒心理,从而给自己的精神生活带来烦恼和不安。那么,从自我修养方面怎样才能避免和化解嫉妒心理呢?首要的是培养自知之明,以便客观和公正地评价自己。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估价自己,不能客观地评价别人,那么他就很难不产生嫉妒心理。面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正确认识别人。

培养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除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加强各方面修养外,还应注意在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面自觉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重新认识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如果能够经常做到这样扪心自问和反复重新评价别人,就会迅速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战胜嫉妒心理的侵扰。

10.切莫自作聪明

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喜欢抬杠,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总要加以反驳,其实他自己一点主见也没有。不过当你说“是”时,他一定要说“否”,当你说“否”的时候,他又说“是”了。这是一种极坏的习惯,事事要占上风。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你简直不为对方留一点余地,好像要把他逼得无路可走才心满意足。相信你并没有想到这一层,但实际上你却是这样做的。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你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后,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首先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少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者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做高深的研究的,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你也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作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决不会乐意接受的。所以,你不可以随时表现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谈话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己见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

因此,你千万要谦虚一些,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而应让人们都觉得你是一个可以交谈的人。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1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他们希望别人也能和自己一样对某件事情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你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如果双方的意见一致,你就会感到一种同情的安慰;如果发现双方的意见有差异,你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刺激,因而引起双方的争论。

因此,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地,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lk1EN1+vCY6SMlYZobiVnVoOYxJFNVJOVuF//jGLLuI0b2c0d04lIi2aeMFHY5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