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懂方圆——随机应变好掌船

在君权社会求权,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有的人孜孜以求,好不容易当了个七品芝麻官,有了点小权,可不久就被无情地踢出了官门。有的人则一帆风顺,终生有权,世代为官。

此中玄机,就看臣子会不会玩,玩得好可以把帝王当猫来耍,专权固位,官运长久;玩得转的可以随机应变找主子,成为官场不倒翁,光宗耀祖;玩不转的呕心沥血也不得其法,轻则乌纱不保,重则人头落地!

1.因利制权——陈平谦虚让位戏周勃

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唤的奴婢,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导致身败名裂。因此,如何运用权力,大有文章可做。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的利害情况,灵活地运用权力,便叫做“因利制权”。

【事典】

西汉众多大臣中,最为足智多谋者,当数陈平。先是辅佐高祖刘邦,频出奇计,汉初被封为曲逆侯;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被推为左丞相;高后吕雉元年(公元前187年)升右丞相,事吕后专权不治事;吕后死,与周勃定计诛杀吕产、吕禄,迎立文帝,任左丞相;汉文帝时,曾升为右丞相,后改任左丞相。他大权在握,但能审时度势,不仅不滥用权力,而且设法制止了权力被非分之徒篡夺。其中原因,正在于陈平悟透了“因利制权”四个字。

汉初三杰的能耐,由汉高祖刘邦一句话可以概括:若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若论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若论集结百万雄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

尽管汉初三杰能耐非凡,但命运却是多舛,张良害怕“狡兔死,走狗烹”,不贪富贵远离官场,云游四海;萧何一生忠诚谨慎,但刘邦还是对他有所猜忌,处处防着他,怕他功高震主;韩信就更惨,直接被吕后一刀解决了。

放眼汉初第四杰陈平,若论命运,上面三人就自当不如,他身辅四君,官至丞相,而且每朝都是重之重臣。可以说,陈平是汉朝官场中绝对的一位老狐狸。

公元前188年,汉惠帝死,吕太后临朝听政。她想封自己娘家的兄弟子侄为王,故意问大臣们可不可以。右丞相王陵是个直肠子,回答说:“当年高祖皇帝当着我们的面杀了一匹白马,与我们一起喝了血酒,宣过誓,非刘氏不得封王。”

吕太后转而问陈平。其实陈平也不同意封吕氏为王,但这个老狐狸却违心地说:“当然可以。当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分封自家子弟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散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背弃了高祖的盟约。陈平则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在朝廷上抵制吕太后,我比不上你;可将来除吕保刘,你可能就不如我啊!”

后来,吕太后罢免了王陵的右丞相,封陈平为右丞相。吕后又不断地封诸吕为侯、为王,陈平无不听命。因为陈平知道只有千方百计地保住丞相的位置,有朝一日举大事时,才好居中调度。

不久时机果然到了。公元前180年,吕太后病死。外戚吕氏同刘氏宗室以及朝廷各官员之间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这次夺权斗争中,朝廷官僚同刘氏宗室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外戚诸吕。当年8月,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细察形势,他们假称有事,设计让掌军权的吕禄把将军印交给周勃。吕禄就信以为真地交出印符。于是,保卫皇宫的军队落入了周勃手中,他们控制住了封建政府的中枢——未央宫(皇宫),为击败吕氏打开了最关键的大门。虽然相国吕产手里也有一支军队,但不知道吕禄已丢掉兵权,还在按原计谋想进未央宫,与吕禄一起发动政变,捕杀刘氏宗室和朝臣。到了宫门口,卫士们守住宫门,不让他进去。吕产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杀了。吕产一死,吕氏的兵权就全部丧失了,吕氏的势力也就彻底瓦解了。

由于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一伙,功勋卓著。顷刻间,周勃成为红遍朝廷内外的风云人物。作为主谋者之一的陈平,此时却黯然失色。汉文帝新立,一朝天子一朝臣,陈平十分知趣,知道自己作为老臣并不为新任皇帝所了解,况且又非主要功臣,何必赖在相位上不走呢?于是,陈平称病不朝,目的是为了把相位让给周勃。

文帝虽说刚刚主持朝政,但他对陈平的才能也不是一点不知。现在,他对陈平称病十分不解,便把陈平找来,想问个明白。陈平十分坦率地说:“过去在高皇帝时,周勃的功劳比不上臣,现在在平定诸吕时,臣的功劳不如周勃。所以,臣愿把相位让给周勃。”

文帝感到此话也有道理,于是让周勃当了右丞相。对陈平,文帝也不愿舍弃,便让他当左丞相。古人尚右,右丞相位居第一,左丞相位居第二。文帝以为这样就把矛盾解决了,既提高了周勃的地位,又做到了政策及用人的连续性。为表彰陈平的顾全大局,还赐他黄金千斤,加封食邑3000户。

汉文帝登基以后,日理万机,有一次,大臣们上朝,文帝要议国家大事,找来右丞相周勃问道:“天下一年要判多少案子?”周勃面露愧色,连说不知。文帝又问:“天下钱粮的收入、开支,一年要多少?”周勃越发窘迫,脸上、背上冷汗直流,却是无论如何也回答不出来。

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陈平却说:“各有主事者嘛。”文帝没听明白:“主事者是何人?”陈平解释说:“陛下要问判决狱案,应该找廷尉;要问钱粮,应该找治粟内史。”文帝不高兴了:“如果都找主事的,那还要丞相干什么?”

陈平却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他说:“丞相么,管住其下属。陛下如果不知他如何控制众臣,那就该拿他问罪。丞相之职,上可辅佐天子掌管全局,下管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对外镇抚周围各邦,对内凝聚百姓之心,使各级官吏各司其职。”文帝认为讲的很有道理,连连称赞。周勃却恨不能脚下裂道缝钻进去。两人离开皇帝后,周勃生气地对陈平说:“先生玩阴的,怎么不教教我呢?”陈平一笑:“老兄身居其位,还不知应干些什么吗?如果陛下问起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一定要回答吗?”

至此,周勃方知自己的确不如陈平,不仅是一般的不如,差距还大着呢!于是,他称病要求免去相位,让陈平独自为丞相。

陈平的这个对答,也体现出了他老狐狸的一面,不仅表明他富有急智,擅长辞令,更说明他掌握了从政的要领——总理大政,把握关键,不陷于琐事,这一点对当政者具有极大教益。无怪乎陈平能在位高权显的丞相位上直至终老。

【评议】

陈平确实是一个老狐狸,他对权力,该放时就放,该抓时就不撒手。吕后专权,他是装糊涂;文帝当政,他是假谦让。他明知周勃不是当右丞相的那块料,却主动辞职,一是让周勃出丑,二是让皇帝知道自己可不是占着茅厕不拉屎的人,待真到了显功夫时,他也不放过表现的机会。

权力的确可以为人带来众多方便与好处,自古至今都是人们欲求的重要对象之一。然而,正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样,权力可使人野心膨胀,也可使人死无葬身之地。吕后越名分而专权,风光一时,恣肆一时,而其下场却是遗臭万年;陈平对权力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因利制权,成为千古良臣。

2.你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杜周执法量刑“有标准”

做事不以东,累死也无功。皇权社会,皇帝就是最大最有实力的东家,如果得罪了皇帝,那就离处江湖之外不远了,如果依着皇帝的意志办事,臣子升官当然也就顺理成章。

【事典】

中国封建官场上,许多人执著地坚守这样一种理念:循规蹈矩,按章办事,不折不扣地贯彻“上头”的意图;皇帝周围的臣僚,就是要以皇帝的意志为言行的最高准则。这样做,既省心又省力,“容易”得很。至于皇帝的意图合适与否,正确与否,绝对不要去独立思考。即使某一天皇帝忽然发现自己的指示有错误,那他也决不会公开承认错误,更不会处治自己,当然也就不会责罚按自己意图办事的官员了。

在汉武帝时一个今人已不大知其名的执法官,就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者。

此人姓杜名周,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先后做过廷尉史(廷尉的高级属官)、廷尉(九卿之一,主管司法刑狱的高级官员,掌修订法律、管理审核全国刑狱,直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犯罪大臣),后来又做过御史大夫(最高监察长官,主管监察、执法,协理全国政务)。

杜周执法,严酷苛刻。他做廷尉的时候,正是国家级案件最多的时候,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罪犯不下百人,中央监狱的在押犯多至六七万人,执法系统的官员吏员多达十万余人。罪犯多而且级别高,对执法者来说自然是发财的好机会。杜周入仕时,只有一匹小马,而且有毛病。但他做了几年酷吏之后,家资累数万,出入车马成行。

杜周执法的时代,司法系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法网深密,大案要案多,株连的案犯多,而且先定罪名后审问,不认罪画押的就酷刑侍候,大搞逼供,所以人们一听说什么案件可能牵扯到自己,便只好逃匿。二是各州府上报的都是“不道”的案件,即都上报些上纲为“反对皇帝”的案件。

而杜周做亲审或审定案卷时,都是以汉武帝的意志为判断案件的依据。汉武帝不喜欢的人,汉武帝想从重处治的案件,他就想方设法加重案情,尽力去陷害“案犯”;汉武帝想从宽处治的“案犯”,他就先把案件放一放,延长案犯的羁押期,慢慢寻找案件或案卷的破绽,指出“疑点”、“冤情”,最后从轻发落或干脆无罪释放。

这样做一久,便有与他亲近的人发现了他断案的规律——原来没有什么标准,只是以皇帝的意图作为量刑的标准,便问道:“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意思是说:您替皇上执法,不依法律为准绳,却只把皇帝的意图作为标准。古代的好法官是这样的吗?古代的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条文为“三尺法”。

杜周为人“重迟”,即城府深,不轻易说话表态。但这位责难他的人可能和他相当交好又无利害相争,所以他回答得很透彻,即把自己的深层心理掏给了对方:“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意思是:法津是从哪里来的?先前皇帝的意志体现出来的就是法律,后来皇帝的意志体现出来的就是条令,哪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法律标准呢?

杜周按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去行事,所以官运亨通。他刚做御史时,正值汉武帝残暴施行严刑峻法的时候,他奉旨追究戍边士卒逃亡的案子;(一说为边境官员逃亡),判决该杀的人特别多,奏书也合汉武帝心意,于是由御史升做了御史中丞(御史大夫副职,即最高监察长官的副手)。晚年在捕治桑弘羊、卫皇后案中又法网深密,汉武帝又提拔他做上了御史大夫。为法官的一生,可谓是四处树敌的一生,他仕途上虽也有过一些小波折,但整个仕宦生涯基本上是顺风顺水的。晚年两个儿子在黄河两岸相对的郡做太守,家门可谓炙手可热。

【评议】

按杜周的意思:所谓法律条文,都是代表皇帝意志的。皇帝的意思就是法律。皇帝的意图就是今天最高最新最活的法律,除此之外,哪还有什么客观存在的法律条文、量刑标准呢?

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级执法官,杜周的话无耻之尤,但却也道出了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

3.三国时代好梢公——贾诩优游从容事六主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天下扰攘分裂,群雄逐鹿,既是贤能之士尽展才华之秋,也是他们较难择主的时代。一个有才能的人,一旦选择错了主子,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聪明才智不能充分发挥便成了殉葬品。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时代是很多的。

贾诩则是一个善于择主的人。他先后事过数主,但都显得优游从容,仕途得志,确是三国时代的一位“好梢公”。

【事典】

贾诩,字文和,本是武威郡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少有才智,孝廉出身,初仕为郎官(汉时对中郎、侍郎、朗中等官的通称,贾诩当时究竟为何官,也不可考),后来做太尉段颖的掾史。太尉段颖是他的第一个主子。在段颖手下表现如何,史无明文。但段颖是自杀而死的,段颖的死对贾诩的仕途没产生任何影响却是可以肯定的。

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做上了讨虏校尉(校尉是低于将军高于都尉的武职军官,讨虏是加在校尉前的名号),当时他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牛辅死后,他名义上虽然仍是朝臣,实际上已裹在李催等董卓的部将中,即李催实际上成了贾诩的主子。

当李催等人准备解散队伍逃亡时,贾诩劝阻道:“听说朝廷准备将你们凉州人全部杀了,如果你们单身逃亡,一个亭长就可以捉住你们。我看不如干脆统兵杀向长安,胜利了便可控制朝政,失败了再逃亡也不晚。”

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了贾诩的意见是正确的,李催等人驱逐了吕布,杀死了王允,一度控制了朝廷。贾诩这一主意不但救了李催等人,实际上也救了自己,一则因为贾诩本来也是西凉人,二则当时他正在董卓部将的队伍中,如果当时李催等人解散部队单身逃亡,李催难免被捕而被处死,贾诩也会有不测之祸。

但李催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人,仅仅因王允一时失策而使他暂时得手。所以贾诩先后拒绝李催以皇帝名义封给他的侯爵,只是做了尚书(尚书仆射或尚书令手下的官员)。李催等对他很是敬畏。贾诩做了不少力所能及的辅佐汉献帝、匡济时政、保护皇帝和大臣的事。

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被军阀杨奉等威胁离长安回洛阳,贾诩主动辞官,缴还自己的印绶,前去依靠军阀段煨。段煨是贾诩同乡,当时驻军在华阴(今属陕西)。

段煨是混战的军阀中较为开明的一个,他注重农业生产,不干剽掠百姓的事。汉献帝东还洛阳时,他以礼迎送,贡献财物,后来做到光禄大夫。但当时贾诩名望已高,段煨害怕贾诩以客代主夺取兵权,表面上虽然对贾诩恭敬备至,心里却总提防着他。

贾诩见机而作,决定离开段煨以避祸。但他要走得光彩,要走得值得,让迎送双方都满意。

当时张绣拥兵在南阳(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实力比段煨大。贾诩派人和张绣联系,张绣派人来接贾诩。有人劝他:“段煨对您太厚待了,您还要到哪里去呢?”那人大概是贾诩至亲或至交,所以贾诩掏了自己的心里话:“段煨性情多疑,心中忌我,对我虽然很热情,我却不能长久在他手下,否则会遭他暗算。我离开他,他必定高兴,他又希望通过我联络交结一个实力大的人作外援,所以必然对我留下的老婆孩子厚待。张绣有兵有地,但无谋主,也真诚欢迎我去,这样一来,我家属和自身两者都安全了。”

贾诩的分析是精明透辟的,行动是明哲的。

贾诩到了张绣那里后,张绣把他待作师长。于是贾诩又换了一个主子,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主子。

但张绣的才略和土地兵力在群雄角逐中很难持久独立。到了袁绍与曹操官渡大战时,袁绍派人来招降张绣,又是贾诩在陪同张绣接见袁绍使者的座位上不等张绣表态就大声说:“你回去告诉袁绍,他与兄弟之间都不能相容,还能容纳外姓人吗?”张绣当时很吃惊,又私下问贾诩:“我们该投奔谁?”

贾诩当时表示,应投奔曹操。张绣认为曹操实力不如袁绍,而且他以前曾与曹操作过对头,打过仗,怎么能投曹操?贾诩言惊四座:这正是应投奔曹操的理由。他分析道:“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

就是时隔17个世纪,今天来读贾诩的这段话,也不能不感到贾诩的见识是深远独到超乎常人的。

于是张绣和贾诩投奔了曹操,曹操以礼相待张绣,并握着贾诩的手说:“是先生使我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了。”

贾诩继二段、张绣之后,又换了新主子,即曹操。曹操也敬重信任贾诩,先后为他奏报朝廷做上执金吾、太中大夫等。

曹操晚年,在选择太子时于曹丕、曹植两个儿子间犹疑不定,贾诩巧妙劝说以废长立幼造成恶果的袁绍、刘表为戒,曹操终于下决心立曹丕为太子。

贾诩在曹操手下,虽受敬重,但他“夹起尾巴做人”,自知不是曹操手下旧人,却策谋深长而被重用,为避免猜忌,经常闭门自守,不和朝官私自交往,不和有地位的人家攀儿女亲家。正因为采取了这些避嫌措施,所以他安然为官无人猜忌谗毁。

曹丕继位后,知道贾诩曾劝曹操立自己为太子,自然感戴贾诩,贾诩的官位便升到了最高点——太尉,并进爵魏寿乡侯。77岁时贾诩寿终正寝,又被谥为“肃侯”。

【评议】

识时务者为俊杰。正所谓良鸟择木而栖,良仕择主而事,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因顺应了时势,投准了明主,而得以建功立业;又有多少不识时势的良材,只因不慎,而功败垂成,酿成酸涩人生。

纵观贾诩一生,虽是智术之流,但明于去就,事数主而来去从容,仕途上可谓从无险阻,步步高升,不能不说他是个伴君有术之臣。

4.含糊里面通玄机——李勣思不出位受重用

饶嘴多舌,难免会有口舌之祸,含糊其辞,虽糊涂,但能在关键时刻避过危难。臣子事君,多是糊涂的多,饶舌的少。

【事典】

李勣,曹州离狐人,是唐代初年的大将,原名徐世勣,后赐姓李,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单名勣。他参加过瓦岗军,失败后投奔唐朝,人说忠臣不事二主,但李勣为降将、事二主却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勣任司空,在官场上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其秘密在何处——行事谨慎,为人老练!

李勣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勣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人口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为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名称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

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勣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世勣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忠臣啊!”任命他做黎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李盖为济阴王,李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勣为右武侯大将军。

到李密反叛被诛,李勣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勣真讲道义。

不久后,李勣在战场上受到窦建德的攻击,被俘,不过福大命大,他趁窦建德不备,逃回了京师。后来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并立大功。贞观元年,李勣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勣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

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勣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李勣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勣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勣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

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勣说:“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你,你以前不忘李密,现在肯定也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李勣激动得泪流满面,乃至把手指咬破。不一会李勣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被委任信用。李勣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智巧。从贞观以来,李勣奉令讨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勣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到了高宗李治为帝后,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武则天却有,便向大臣们征求废后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临终前拉住陛下的手对大臣们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陛下也听到过这话,而且王皇后也没什么过错,怎么能轻易将她废了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废皇后,恳请好好选择天下的望族,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如何能遮挡得住呢?”

大臣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勣的看法,李勣生性乖巧,心想这个关键时刻超越自己本分发表意见,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勣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问外人呢?”

高宗听了这话便下定决心,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马上废除王皇后和肖淑妃,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

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任用大臣许敬宗排斥打击不同意拥立她为皇后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勣却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长孙无忌等人的案子。【评议】

思不出位,要求说话办事不要超越自己的名分地位,该说该做什么,不该说不该做什么,都以自己的职责为限,谨慎稳重,这是处事精明老练的表现之一。李勣可说是精明老练之辈,他的一句“这是陛下的家事”,包容量极大,在不卑不亢的情况下将“球”踢了回去。

精明老练同投机取巧、阿谀奉承是两回事。在事情微妙棘手之时,只有精明老练的人才能巧妙应付,摆脱不必要的纠葛纷争,避免杀身之祸。

而投机取巧的人,一旦事情败露,不仅难逃其咎,还要祸及九族。

5.相逢帝王尽和棋——贾玄陪宋太宗下棋得宠幸

宋太宗时的棋待诏贾玄棋下得神出鬼没,千变万化,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对方。他曾称霸棋坛数十年,在进宫前便深知自汉朝以来,已有好几位棋待诏因弈棋被皇帝赐死。因此他与宋太宗下棋时,常常故意下成和棋,所以深得太宗宠幸。

【事典】

宋太宗赵光义很喜欢下围棋,棋艺水平还不错。据《通志》,《宋史艺文志》及《皇朝类苑》记载,太宗著有《棋图》一卷,《御制角局图势》数卷。但这些围棋著作现已亡佚。

据说,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势”(即死活图势)考朝臣们,相传太宗曾制过三个棋势:“对面千里”、“独飞天鹅”和“海底取明珠”。《忘优清乐集》里保存了前两个,后一个已经失传。宋太宗的棋势比较深奥,朝臣们都不懂,纷纷上表请求皇上再别出了。

宋朝文学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诗中,把这些棋势描绘为“天机秘密通鬼神”。

宋太宗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这里面有没有些虚假成分就很难说了。这些棋手很可能为取悦皇上,并未全力以赴。

当时宫里有一个叫贾玄的棋待诏,他是一个围棋奇才,少年时已能战胜国手。当上国手后,棋艺更加精湛。他棋下得神出鬼没,千变万化,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对方。和他下棋的无不对其棋艺水平佩服有加。他曾称霸棋坛数十年,他在进宫前便深知有权有势的人专横跋扈惯了,都有极强的好胜心,也知道自汉朝以来,已有好几位棋待诏因弈棋被皇帝赐死。因此他与宋太宗下棋时,不敢赢太宗,又不敢让太宗赢的太多,能看出自己故意输棋,落个欺君之罪。于是他每盘棋只输一、二子。讨太宗高兴。宋太宗棋下得虽然不错,但他也自知比不上贾玄。不过既然贾玄甘愿故意输棋,也便不点破,乐得收下这个顺水人情。但是,时间一长,赢得太多了,宋太宗便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一天,他又与贾玄对弈,他对贾玄说:“我听人说你的棋天下第一,从没有负过任何人,而你为什么又盘盘负于我,可见其中有诈。现在再下几盘,如果你又输给我,我让人打你五十大板。”

贾玄听了忙说:“陛下棋艺高超,取胜不足为奇。下盘愚臣将全力以赴,争取不再输棋。”果然,这盘棋下完后,贾玄没有输棋,但却是一局和棋。宋太祖哭笑不得,但又毫无办法。于是又下一局,这一局贾玄用尽了全身的功夫,结果又是一盘和棋。下围棋要做到不输不赢是很难的,甚至比赢棋还难。

贾玄未输,自然不能杖责。

宋太宗知道贾玄又在捣鬼,便故意发怒地对贾玄说:“都说你是一代棋王,可连我都胜不了,真是徒有虚名,再下一局,如果你赢了,我赏你官做,要是你输了,我把你扔到水里去喂鱼。”贾玄唯唯诺诺,只得连连点头称是。

待到下完了,又是不输不赢,于是宋太宗佯作生气的样子说:“我让你先走一子,可是仍下成平局,就是你输了!你没有什么话说了吧?”说完,下令把贾玄扔到水里。

贾玄见皇上动真格的了,急忙大呼道:“陛下息怒,此局臣胜一子,并非和棋。”

太宗听他说此局不是和棋。便让他回到原座,问他何以说胜了一子,贾玄惊魂稍定后,结结巴巴地说:“我怕真的被投入河里,故赢皇上一子。但又怕皇上怪罪小臣,故数子时,我偷偷将一子攥在手中,未敢亮出来。”

太宗一看贾玄手中果然还紧紧地攥着一子,又好气又好笑,可是他也真知道了贾玄的棋艺水平比自己的水平高得多的多。因为他知道自己棋艺虽不太高明,但也有一定水平,可贾玄能够想输一二子就输一二子,想下成和棋就下成和棋,而想赢一子就赢一子,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太宗对贾玄的棋艺打心眼里佩服,很为贾玄的机智而开心,哈哈大笑,马上赐宴招待并封了贾玄官职。从此太宗更加宠幸贾玄了。

伴君如伴虎,下棋赢也不是,输也不是,这类官场应酬,实在难以对付,亏得贾玄棋艺高超。

但贾玄为取宠于皇帝而不择手段的作法,当时一些朝廷大臣也很反感。《湘山野录》中说贾玄“悦惑明主”,使皇帝终日迷醉于围棋,不理朝政,冯元仲的《弈旦评》也说贾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谀奉承之徒。

这真是:

纵使待诏称第一,相逢帝王尽和棋。

旁观莫问局中事,且看前朝血泪遗!

其实,真正喜欢围棋的人,以实力相拼为乐事。以输棋讨好对方,对方未必高兴。

【评议】

若论围棋的精神是:有气则存,存则同存;无气则亡,亡则共亡。

围棋的棋子无子力大小之分,子与子相比较无任何差异,表示人无贵贱、贫富之分。说的是人人平等。

棋子可以不受限制地下在棋盘的任何一个空点上,表示人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定居生存。说的是天赋人权。

围棋其实意之完美,胜过世界上任何动听的语言。但这完美的表意却成了封建官场中攀升游戏的一套工具,贾玄就是利用这些无贵贱、贫富之分的黑白棋子来行攀龙附凤之事。明明是“无气”的棋子,可到了他的手中,却成了“有气”的手段。 TpUuWOKHLsF2UNVnmt0+ghrdS0JXlKDrIHQcvgtgrzjwdCre14iwsETtE3WWEE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