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林自勇

第一章 梦想与渴望

——主持人星路视点之一

拉里·金:街头小小“主持人”

“现在开过来的是一辆1947年产的雪佛莱……这是1949年产的哈德森……那是1945年的纳什。”这是一个名叫拉里·宰格的7岁小男孩,正站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第八十七街和海湾大道的转角,大声报出来来往往的汽车款型。

这个叫拉里·宰格,小伙伴们叫他“嘴皮子”的7岁男孩,就是日后终成大器的美国脱口秀巨星拉里。金,他决心长大了做一名播音员。他如痴如醉地将报纸卷成一个麦克风,模仿着播音员的腔调,站在露天看台上,自己做了一个比赛记分表,“现场转播”着棒球比赛,他的挚友贺伯回忆道:“如果拉里。金到爱伯特球场看球,那场比赛要是有两小时十分钟那么长,他的‘转播’就是那么长!”

拉里·金的儿时梦想就是长大了去做一个节目主持人,这个梦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动力,他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奋斗,终于成就了自己童年的梦想,成为全美最具影响力的超级脱口秀明星之一。

奥普拉:我想靠谈话挣钱

被称为美国“脱口秀女王”的奥普拉·温芙瑞,是一位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极其执著的光辉典范。奥普拉·温芙瑞与芭芭拉·沃尔特斯这位名人访谈大师的家庭背景完全不同,芭芭拉在起步的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父母与权力社会和演艺界都有联系,奥普拉·温芙瑞则是个私生子,出身于一个勉强糊口的家庭。她很容易成为街头的流浪者并了此残生,而不是一个收入最高的电视“脱口秀女王”。奥普拉可以说是“梦想就是力量”的最好阐释者与成功实践者。从很小的时候,她就与众不同,祖母每天给她念书,教她字母,她3岁时就会读书了,就在教堂的复活节庆典中当众朗诵自己会背的诗。一年级未上完,就跳到三年级。她尤其喜欢上台,她感到她就应该是属于灯光和目光的焦点。小奥普拉4岁时,全镇都知道丁这个黑色的小女孩有特殊天分,大家都称赞她的声音甜美,当有人问她将来想干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靠谈话挣钱。”——人们可没想到她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奥普拉从起点开始,她就没有比别人幸运,反而比别人更多一些不幸。或许不幸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幸运?奥普拉的过人之处在于,她拥有清醒的头脑,有不息的活力以及战胜自己的勇气。她在父亲和继母那里上了高中的最后一年,戏剧才能进出了光彩——她被邀参加了“白宫青年代表大会”,见到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后来又通过一次讲演比赛的获胜,得到了田纳西大学的奖学金。她真的靠她的谈话挣钱了——在读高中时,她就因为音质好,被广播电台看中聘请去当播音员;上大学期间又当上电视台播音员、记者……最后当上了电视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

从拉里·金和奥普拉·温芙瑞的美梦成真的经典范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将最初的梦想化成了现实人生的奋斗目标,有了目标,内心的力量才会找到方向,茫无目标的漂荡终归会迷失自我,心中即使有一座无价的金矿,也会因不开采而与平凡的尘土别无二致。我们再来讲一个方静的故事吧。

方静:“小郭兰英”的人生选择

方静四五岁时,就身穿红袄红裤,腰扎绣花兜兜,频频亮相于电视屏幕和各类晚会中,她用稚嫩而清脆的童声,惟妙惟肖地模仿着大歌唱家郭兰英的神态做派,一遍又一遍地演唱《绣金匾》、《南泥湾》,一时火爆京城。终于有一天,方静的歌声吸引了她模仿的歌唱家,欣喜之余,郭兰英收下了这个年仅5岁的艺徒。

那一年中国刚刚恢复了高考,一向有主见的妈妈并没有被女儿的一时风光所迷惑,她认定女儿必须像其他孩子一样,踏踏实实读书。方静是听话的孩子,她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兰英老师的家门,中断了已经4年的学艺生涯,也从此谢绝了所有的演出。这是方静幼年的一次人生转折,方静后来从心里感激母亲。

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继而是重点高中,凭借聪慧好学的天性,方静走出了少年的光环,又面对着一次人生的选择。

因为学业优异,特别是骄人的英语成绩,她的老师准备保送她上外语学院。老师为18岁的方静编织了一个外交官的美好前程。然而方静拒绝了,她有自己的抱负,她要自己设计未来。方静酷爱朗诵,童年时早早地告别歌坛没能割舍那份艺术的情愫。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征文比赛,方静脱颖而出,不仅获奖,还来到这座神奇的国家电台为自己的作品播音。著名播音员方明独具慧眼,他很赏识方静准确的语感和天赋的语音,认定她是个干播音的好苗子,他热情鼓励方静报考播音专业,直觉告诉他,这个梳着辫子、气质出众的小姑娘,肯定能获得成功。方静内心对艺术的钟爱,被老前辈的一番热情鼓励重新激发起来,方静暗暗下定了决心,做出了人生的又一次选择。

今天,“小郭兰英”终于没长成大郭兰英,老师的惋惜也终于没能让方静成为一个女外交家,但是中央电视台却有幸得到了一位气质典雅、英文流畅的女明星主持人,谁能说她的选择不对呢?

无独有偶,台湾《听新闻》女主持人李艳秋也与方静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再来看看李艳秋的故事。

李艳秋:只填新闻专业

李艳秋小时候简直就是一个假小子,不服输,不怕事,俨然一副阳刚性格。母亲想用学琴来磨磨她的性子,可她不吃这一套。好在母亲对子女的教育还算开明,见女儿不愿学也就不强迫了。

但是童年的李艳秋,就像童年的拉里·金一样,具有“靠嘴巴吃饭”的异禀天赋。母亲发现她口才特别好,特别会演讲,不想埋没了她,在她10岁时,就把她送到了台湾广播名人白银的门下。李艳秋从广播中听到自己的声音,觉得特别有趣,十一二岁时她已经在电台作现场节目,担任儿童新闻播报员了。

升上国中,她仍然以她的“特异功能”扬名校园,在各种演讲比赛中战无不胜,各式各色的奖杯奖牌奖状摆满了一屋。国一、国二非常风光,但是国三因为拉下的课太多,再多的奖牌也无法折抵,总是掉在“放牛班”。好强的李艳秋下定决心急起直追,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解冻也非一日之暖,要赶上谈何容易?不过,李艳秋简直是出奇制胜,她居然考上了台北的名牌好中学景美女中,又让老师为她惊呼了一次。

刚上景美女中,天天得花两个半小时从家里去学校。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山路崎岖,杂草丛生,她走在路上胆颤心惊。好在有老爸跟在后面悄悄保护送到车站,才平安无事。

后来到校住读,才算免除了这种天天赶路的劳累,同时也锻炼了她在外独立自主和照顾别人的个性。寒假期间,李艳秋得打工挣学费,她到了一家生产电视机的工厂,没有技术就只有干粗活的份,每天抱起一台又一台16英寸的电视机,转半个圈放人包装盒中。一天要搬百余台电视机,下班时双手抖得乱七八糟,吃饭拿筷子也拿不住,李艳秋和电视的缘分中竟还有“搬电视”这么一段。

高中拼搏三年,她考上了台湾辅仁大学传播系。李艳秋决定当一名记者,作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只填新闻专业!破釜沉舟,她终于如愿以偿。

大学里,李艳秋集中精力投入新闻学领域,每天阅读比较不同报纸,研究各记者的观点,注意各报消息来源,记录所观察到的异同点;到中文系选修诗词,以便训练文笔;到图书馆借与编辑相关的书籍,了解编辑室的作业流程。李艳秋还用寒暑假到各报社、传播公司实习,吸取印证所读的理论,无形中也拓展了实际经验,开阔了眼界。

1979年,从大学毕业的“社会新鲜人”李艳秋,找职业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进入了一家传播公司,担任节目企划制作。恰巧当时华视的益智节目《智高180》因为刚缺人手,外形甜美的李艳秋便被人相中,临时客串节目主持人,这一亮相,她的字正腔圆、悦耳动听的国语,让电视台高层主管喜出望外,立刻就招揽她进入新闻部,李艳秋好运当道,当然乐于从命了。经过主管推荐,记者甄试,就一帆风顺地到了华视新闻部。她大学学的是新闻专业,虽然那时局限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对于电视这样的立体声光效应全然陌生,但这难不倒她,抓紧时间从头学起,四出采访,两个月就三级跳登上播报台,她成了华视台新闻的台柱子。

李艳秋将从小立下的志向,变成了现实人生中一步步具体的目标,她脚踏实地,向着一个个目标迈进,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明星主持人。

这几位主持人,从小就具备“靠谈话挣钱”的天分,也立下了将来做一名节目主持人的远大理想。理想固然远大,但如果缺乏具体行动的目标,无疑是坐等“天下掉下个大馅饼”。面对这份职业的高素质要求,他们开始了实现梦想的艰辛跋涉。拉里·金为了能在电台当上主持人,甚至甘愿在当地的WKAT—AM电台从清洁工做起。奥普拉在成名前就抓紧磨砺自己的一切机会,还在学校时她就在城里参加公众团体的演讲朗读,参加戏剧演出,还参与选美和其他群众竞赛活动,在纳什维尔的WTVF播报新闻时,就有意不照本宣科地读新闻稿,而宁愿播音报道更具有谈话意味。方静读大学时,刻苦用功是出了名的。每天除了上课和匆忙吃饭,剩下的时间差不多就在图书馆坐到熄灯,生活秩序是典型的“三点一线”。在当时多少有些浮躁的校园里,方静是难得的潜心苦学的人。4年大学,她只跳过一次舞,电影也很少看,逛商场、去公园更是没兴趣。她总是手不释卷,以至白马王子们都对她敬而远之。所以说,在目标明确之后,每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工作特点、生活习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非常重要的。读书,应有读书计划,看什么书,怎么看,这都很有讲究。哪些书要精读,哪些书要泛读,如何做学习札记、读书卡片、问题摘要等等,都是需要掌握的起码的学习方法,否则,即使看了一大堆书,未必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节目主持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学富五车的人未必能一蹴而就,成为口若悬河、游刃有余的优秀主持人。光有理论知识,纸上谈兵,但若不在镜头前、话筒前反复操练,不参加实际主持实践,那么永远也难找到真正的感觉。因此,有志于做个节目主持人的人,一定要利用多种可能的机会,积极参与实践。

除了从小立志,要为长大做个明星节目主持人而奋斗者之外,也有因偶然机遇而“半路出家”,当上了某个节目的主持人者,对他们来说怎样站稳脚跟,获得主持人事业的成功,便成为了他们奋斗的目标,像美国CBS《60分钟》节目的女主持人莱斯莉·史丹华,年近30岁才偶然萌发了要做个节目主持人的决心,她经过了自己奋斗不息的狂热追求,终于成了一位明星主持人。白岩松在经过了《中国广播报》的4年编辑生涯后,偶然机会成了《东方之子》栏目的主持人,他重新树立了事业的奋斗目标,从一位默默无闻的主持人成长为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人,他非常喜欢北岛的一句诗,“唱一支歌吧,不祝福,也不祈祷,我们决不回去”。我们愿锐气与智慧双全的白岩松,取得主持人事业的更大成功。

敬一丹也是观众十分喜爱的一位明星主持人,她曾用“一丹式风格”自豪地说:“如果把电视节目主持人看做是青春职业,那敬一丹干这行太晚了,如果把从前的一切,包括当知青,做播音员,读研究生都看做是一种积累和准备,那么敬一丹在30岁以后才当电视节目主持人,也许正当年。”

敬一丹在广播学院做了二年的工农兵学员,学习结束后,她又回到故乡黑龙江,成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这一做就是5年,敬一丹此时已是28岁。敬一丹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和自身发展的局限,当她听到母校播音系开始招收研究生的消息时,一场艰难的跋涉就已经开始了。她的英语底子很薄,第一次考研究生时几乎是个英语盲。但她为了心中渴望的目标,三次走进考场,经历了三次坚韧的战斗。1983年,她艰辛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她成了著名播音员齐越教授的弟子。又一个5年对敬一丹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她渐渐充实并具备了成为优秀主持人的一些基本素质。从恩师齐越身上,敬一丹也坚定了许多做人的信条和准则。

敬一丹从《一丹话题》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对她来说已不是一次次岗位的调整,她和她的几位搭档一起,正在为造就中国第一代新闻评论员而进行着又一次艰辛的跋涉。

而对已经取得成功的明星主持人来说,超越自我,取得事业的重新突破,登上事业的顶峰,便成了他们新的渴望与梦想,我们现在就来追踪杨澜的主持人事业的成功轨迹。

杨澜:由《正大综艺》走进《杨澜工作室》

杨澜在《正大综艺》一炮打响,她以清纯可爱的女学生形象,成功地主持了4年的《正大综艺》节目。

随着功成名就的到来,杨澜没有“固守”的念头,她愈来愈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她决定抛下眼前成功的一切,远渡重洋,到美国去“充电”。

杨澜是聪慧的,她知道“一个人的成长不一定非要经受挫折,一个懂得汲取别人经验的人一样也会成熟起来”。她从开始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然后她就这样一步一步实现着她的计划,她的目标就是跳出以往驾轻就熟的综艺节目,向社会、文化类的专题节目发展,从单纯的主持转向采访、报道、评论,全方位地介入节目制作。

杨澜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国际传媒硕士学位。她在美国除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努力为自己争得各种实践机会。在紧张的学习期间,她还与上海东方电视台合作制作一档节目《杨澜视线》。

在制作《杨澜视线》时,杨澜第一次全面负责选题、撰稿、采景、联络采访对象,还参与节目的后期编辑制作,这一点一滴的经验对于初试身手的杨澜来说非常宝贵。

回国后,杨澜在香港凤凰卫视主持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当年清纯可爱的女学生如今已成了一位美丽干练的职业女性了。

从《正大综艺》,到《杨澜视线》,再到《杨澜工作室》,杨澜一次次超越了自己,又迈向新的征程。 gRvu6PF24IsoMNIxYskZJdTi+ryOWYEMRc4x5Q9ow28dEBNDiGUA/HNURmHRcK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