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时间是快捷记忆的灵魂

在“钟表王国”瑞士温特图尔钟表博物馆内的一些古钟上,刻着这样一些富有哲理的词句:“如果你跟得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

翻开人类科技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人类的种种发明创造,都是为了节省时间。火车代替马车,电视取代影剧院,计算机、激光的出现,无一不是为了节省时间、争取时间、赢得时间。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一切的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

记忆是在时间中进行的。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怎样勒住时间的缰绳和利用时间的方法,以增强自己利用时间的能力。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高速变化的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如轮飞转。在新一轮学习的浪潮掀起之际,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便是快捷记忆的关键。

无可置疑,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记更多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惜时惜金,分秒必争

有些人哀怨岁月无情,时光不再;有些人叹惜光阴珍贵,人生短暂。

可是,在哀怨和叹惜声中,时间又悄悄地从身边流逝。

还有些人有感于时间的宝贵,不止一次下决心合理安排时间,遗憾的是半途而废、虎头蛇尾,于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此种种,都是缺乏时间精神的缘故。我们如何树立自己的现代时间精神?

1、时间就是知识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所以时间也是最宝贵的,时间就是生命。

苏联作家格拉宁说:“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时间。”

在学习的浪潮中遨游之际,必须意识到,时间就是知识。谁能拥有更多的时间,谁就能记得更多,谁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渡边茂,提出过“3万天学习论”。他假定一个人能活到81岁,那么他拥有的时间也仅有3万天。看起来,3万天是个大数字,其实,在3万天里,每天能用来学习的仅有几小时。从幼年算起,假定每天多读书1小时,到81岁也只有三年多的时间。如果每小时读10页书,那就可以读262000页书,其厚度将是89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精装本,叠在一起将有3层楼房那么高。

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高度综合,知识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增和更新,知识失效率比40年代加快了1倍。现代的学习,需要比过去更多的时间才能追得上知识的发展。

时间就是知识,它应该成为我们的一个警句、一种观念。

2、生死时速,争分夺秒

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表现出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对人的一生来说,又是有限的,有始有终的,但是它在人们手里产生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同样的时间里,勤奋造就天才,怠惰养成蠢才。

人类对时间的意识和控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加强。古代人通过日晷、水漏仪来计算时辰,一天12个时辰就足够了。现代人认识到了时间的价值,计量时间的单位由时、刻、分、秒逐步精确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

俄罗斯军事家苏沃格夫说:一分钟决定战局。我不是用小时来行动,而是用分钟来行动的。

运动场上,以1/10秒或1%的时间之差,决定谁是记录的创造者。在航海中,使用6分仪的海员,1秒钟的差错,将使他的观测相差1/4英里。人造卫星每秒钟飞行11.2公里,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运行百万次、千万次、上亿次、几十亿次。高能物理实验,要求高能探测器在1‰毫秒内精确地记录下高能带电粒子的径迹。在激光核聚实验中,要求在10-9-10-10秒内,用激光加热热核材料至亿度高温。

总之,现代科学“争分夺秒”已经不够了。

历史上的记载大体上是以年为单位。民法上的契约,多数以日为单位。铁路的列车时刻表是以分为单位。我们在学习上姑且以分为时间的最小单位。如果我们珍惜每一分钟,做到时不空过,朝着认定的目标努力学习,总有一天会聚沙成塔,在事业和学业上获得成功。

雷巴柯夫说:用分来计算时间的人,比用时计算时间的人,时间多59倍。

勤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能够做到“时不空过”。时间的加法,对于懒惰的人来说,带来的只是衰老、忧郁;对于勤奋的人,带来的是进步、成就。一位中央首长号召一个人一生中要读2亿字的书,细算起来,只要每天坚持以每分钟读300字的速度每天读30分钟,读60年就可达到这个要求。

美国有句谚语:事情就怕加起来。古今中外,一切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他们的传记里,常常可以读到这样一些句子:“利用每一分钟来读书。”

3、要善于抓住时间的脉搏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抓住时机,珍惜时间,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是立足于社会的永恒法宝。

抓住时机去学习,不仅要增加学习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能提高学习效率。按照人作用于社会的过程,可以将人生分为:准备时期(7岁左右为学龄前时期,7-25为学龄时期)、工作时期及晚年工作和退休时期。科学研究表明,5岁前,人的各种能力发展迅速,把17岁的人的普通智力看成100%的话,那么,从出生到4岁,可发展到50%,这是一个萌发期,而在这个萌发期给儿童以丰富适量的信息刺激,其才能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在萌发期之后,才能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一般呈递减规律。

学龄时期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意识。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记忆力最好的,向上性、求知欲和进取心最强的,容易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和形成新习惯的时期。中小学学习阶段则是人的成长和发展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据对华东师大200名研究生、中青年骨干教师和老教授的调查,题目是:“哪个学段对您成才影响最大?”结果表明,他们都认为,影响成才的第一位学段是高中,占调查人数的50%以上。

抓住时机的学习,是起飞前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细心和完善程度,将影响到每个人起飞的方向、高度和持续性。

4、顺应时代,主动学习

今天技术社会的变化是那么迅猛、无情,以致昨天是真实的今天突然变成虚幻的,连社会中技艺最熟练和最聪明的成员也承认,即使是在极为狭小的领域里也很难跟上新知识的洪流。

新的知识不是发展就是扬弃旧的知识。无论哪种情况,都迫使与此有关的人重新组织他们贮存的形象,强迫他们今天重新去学习昨天自认为已经掌握的东西。因此,美国约克郡大学副校长詹姆斯爵士说:“我1931年在牛津大学取得第一个化学学位。”但是他看了今天牛津大学的化学试题之后说:“鉴于三分之二的试题涉及我毕业时还没有的知识,我不仅不会做,而且以后也不会答出来的。”

按今日知识增长的速度计算,今天出生的孩子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量将增加4倍,这个孩子50岁时,知识量将增加到32倍,而从他出生以来世界上全部知识的97%,将已为人们所掌握。

要在变化很快的社会中立足,适应迅速而复杂的变化,个人就必须以和变化的节奏相对一致的速度,去改变自己已有的形象和原有的知识。要赶上时代,亦步亦趋地被动适应只会让人感到垂头丧气和束手无策,而主动学习将会使步调的跟随显得相对轻松。

机遇,只偏爱主动学习和有准备头脑的人。

二、效率是记忆的生命

很多记忆时间的安排杂乱无章,兴趣来了,读书看报;兴趣一散,什么全放。这种无原则无指导的时间运用,极大地降低了记忆的成果和效率,浪费了有限的光阴。正确的记忆运筹原则,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高效性原则:效率即为记忆的生命

运筹时间的关键是提高时间效率系数。千方百计地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就是时间运筹的效率原则。

人们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率。现代人有一个著名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把效率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我们对学习可不可以说:时间是学习的金钱,效率是记忆的生命。

在经济工作中有这样一个公式:

效率=价值/时间

也就是说,最大的价值,用无限的时间去除,效率是零。正如创造型人才温元凯教授所说:“要经常琢磨一下你的效率系数高不高,因为有用功等于时间乘效率系数。老是开夜车,死拼时间,夜半三更,头昏眼花,实际上大脑吸收率已趋近于零,还在那里记单词,能有效率吗?时数再去乘一个接近于零的数还不就等于零吗?”

古时苏秦悬梁刺股,是用减少睡眠来增加读书时间;董仲舒“三年不窥园”,是用取消娱乐来增加读书时间。这种精神可佳,但不能提倡。有研究表明:连续工作36小时,只睡3小时,工作效率为原先的55%;连续工作44小时,只睡4小时,工作效率是充足睡眠的36%;如果连续60小时以上不睡觉,就会明显地感到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发生视觉、触觉的错误,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

上海育才中学,每天下午保证1小时的体育活动,学校场地小,就开展男拳女舞活动。他们总结出这样一个看起来令人费解的不等式:7十1>8。其含义是,从每天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从事体育锻炼,结果学习效率大于8小时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和饭后,总要散散步,打打乒乓球。他曾对子女说,一个人在疲劳之后,即使再连续学习10小时,也不如休息好了以后学习1小时效率高。

提高单位时间利用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学习时专心致志,“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如痴如迷的地步。大科学家牛顿误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着了迷,把一张价值1500美元的支票当书签丢掉了;陈景润走路时思考问题,不幸撞到了树上;等等。这都是注意力的聚焦所迸发出智慧火花的轶事。

要讲究效率,还要加快生活节奏,采取提高时效的有力措施,抹掉低效时间,扩大高效空间。

2、整体性原则:团结就是力量

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把一定的时间作为一个整体运用,争取运筹的最大效益。

从时间运筹的效益来看,有个体效益和群体效益,有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眼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等,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整体效益。有的人把空闲时间随便浪费掉,感到5分钟、半小时不足挂齿。但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那就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一个教师上课时忘记带的实验仪器,不能按时上课,这种时间的消费值应是延误的时间乘以全班人数,数字是惊人的。

善于运用时间的人,对自己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个整体安排。前苏联昆早学家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就对自己实行了一种“时间统计法”。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时间制定了一个个5年计划,对自己每分钟、每小时做了些什么,时间利用得是否恰当,都有详细的记载。而且象吝啬的小商人核算金钱那样核算自己的时间,日有小结,月有大结,年有总结,每过5年,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情进行一番分析研究。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这位活了82岁的科学家,共发表了近70部学术专著,还写了12500张打字论文。他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时间整体效益的充分认识和发挥。美国作家梭罗说得好:“一味忙是不够的,问题是,我们在忙什么?”显然,没有计划的忙是瞎忙。

做好了对时间的整体安排,才能使我们记忆有条有理,使我们的生活在高时效、高效益的经纬中进行合理的组合。

3、科学性原则:走出昼夜学习的误区

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强调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记忆时间符合年龄、生理和心理、职业、性别以及记忆不同阶段的特点。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注意要受个性倾向性的制约,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性。就以注意的稳定性来说,不同年龄的人注意所持续的时间不同。日本石川勤先生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不同年龄的人每次记忆的时间是:

年龄(岁)时间(分)

3~525~30

6~830~40

9~1240~50

13~1550~60

成人60~90

上表告诉我们,在记忆中的时间安排,是采取分散法,还是采取集中法,必须从年龄特点出发。

性别不同安排时间的方法也不同,有人认为,男人在读书时用左半脑,在看地图时用右半脑。而女人的大脑分工不是如此分明,控制视觉能力的部分也有语言的功能,控制语言能力的部分又有视觉的功能。因此,她们往往同时用大脑的两个部分来学习,这就使得她们在某些方面比男人更具有观察力。就知觉和思维的速度而言,女的明显地超过男的。例如,女的阅读速度超过男的而且在复述阅读时优于男的。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中的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考分要高。

有人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还有人说:“青灯黄卷月影摇,夜间读书兴头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安排。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生前曾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励耘书屋”。每天清晨,当时钟指到4点钟的时候,书桌上的灯光就准时亮了。开始了他一天的读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不论阴晴寒暑和睡眠早晚,都是每天清早4点钟起床。

有些人产生一个错觉,似乎科学家要取得成功,必须天长久地连续奋斗;要想记忆好,学习棒,就要有“头悬梁”、“锥刺骨”、“铁杆磨针”、“学海无边苦作舟”等等。勤固然是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但仅靠勤奋就能保证记忆得好吗?世界上勤奋、刻苦的人并不少,成才者却寥若晨星。所以,我们还要强调记忆时间安排的合理性,做到适时地进行工作、学习的调换和注意劳逸结合。苏联卓越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是以生活的规律而闻名的,他活了87岁,身体强健,精力充沛地从事了60多年的研究工作,常常一天工作12小时,这和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工作时,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休息时,他专心在花园里消遣、听音乐、阅读小说;并保证一天睡足8小时。这大概由于他是一个生理学家,更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和科研工作关系的缘故吧!

三、定时运筹时间:高潮带来高效

定时运筹时间,是指运筹时间的严格性,养成定时记忆同一科目内容的习惯。

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看同一科目的书籍,那么,每当打开书本,大脑的有关部位就会不由自主地兴奋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背外语单词,时间久了,可增强记忆效果。就象每到吃饭时间,人的唾液和胃液照例要分泌一样。所以,什么时间做作业、预习、复习,什么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什么时间听广播、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星期日怎样安排,都要尽量固定。除特殊原因外,保证准时完成计划。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有一回为了按时完成一部新作品便紧张地投入写作中去。可是,外面不断有人来邀他去赴宴,出于礼节,他不得不去,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又把胡子剪掉,再把剪子扔到窗外。这样,他就不好出去会客,不得不留在家里按时完成他的写作任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定规、松松垮垮、起居无定、生活散慢、学习不定时的人,在学习和事业上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科学家已证实,人体内存有体力、情绪、智力三种周期。每个周期控制着各自的能力,如智力周期控制着人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33天为一周期。人的体力大约23天为一个周期,人的情绪大约28天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区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高潮期和低潮期两段起始的0线)。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时间。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脑子清楚,逻辑思维能力强,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应较迟缓,临界期就更差。一周之中,由于长期的星期日休息制,因而,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六临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趋势。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研究表明:上午8~12时和下午3~6时是效率最高的时间,中午1时左右和黄昏最差;对于晚上读书的人来说,晚上8~10时是最佳时间。

俄国著名地质、地理学家弗·阿·奥勃鲁契夫,把每个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从早晨到下午2时,用于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从下午2时到晚上6时,用于比较轻松(如写书评、做笔记)的工作;“第三天”从晚上6时至12时,用来看书、开会。这是按质用能的一个例子。当然,不能绝对化,不能照搬,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定。我们不妨可以一试,根据按质用能的原则,去安排时间。例如,在高效时间读艰深的书籍,在效率低的时间作些摘录剪贴等。

四、挤海绵里的水:记忆在于运筹好你的时间

发明家爱迪生在他79岁时,宣称他已是135岁的人。何以出现这种情况?

这归因于爱迪生对时间的运筹有方,合理安排,从而充实了他的时间容量,延长了生命。

时间是个常数,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时间又是个变数,由于运筹的方法不同,每个人占有的实际时间又是不平等的。

据说,在美国举起了一种“利用时间”专业,专门研究怎样以较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有些学校开设了“怎样支配时间”这一专业课程,受到热烈欢迎。

认识自己的时间,运筹好自己的记忆知识,你不但丰富了知识,而且延长了生命。

1、认识自己的记忆时间

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指出:“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走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时间,才能有效地安排和运用时间。

如果人的平均寿命以72岁计算,一生中共有630,720小时,折算为秒是2,270,292,000秒,取其整数,就是22.7亿秒!你可是时间的“亿万富翁”然而,你先别高兴,这些时间不能全部列入你的开支,因为这仅仅是“名义时间”。据一位日本记者对美国人的调查表明:72年的时间分配大约是这样:睡觉占去20年,吃饭6年,生病3年,工作14年,读书仅3年;而体育、看戏、看电影等活动则要占去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等人3年,旅行5年,打扮5年。请注意,读书仅占3年!尽管这个统计不一定很准确,而且美国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不同,但这些数字却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是否可以把人的生活时间,大致分为求学或工作时间、生活必需时间和空闲时间三个部分。可供我们实际利用的时间,应扣除生活必需时间。能为我们实际利用的时间,就是“实际时间”。

而学习记忆时间,只有大约3年,仅此而已。因此,科学的安排显得极其重要。

2、记忆时间运筹的方法

现在,根据记忆时间运筹的原则,来分析记忆时间运筹的具体方法。

(1)整段安排法

这是指长时期乃至一生时间的安排。树立自己的正确目标,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总体设计,为实现的确实目标进行总体规划。

确定主攻方向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抉择。没有目标,就会盲目行动,从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人们问一位农夫,为什么他能够在一块长长的田里犁出如此笔直的沟,他答道:“我总在田的另一头选中一个目标,两眼盯住这个目标,对准它犁过去。”

人生犹如一张大的时间表,从青少年一直到垂暮老人,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在这张大表上认真填写。德国化学家利比息从小热爱化学。有一次,当他所在学校的校长在大会上问每个学生的志愿时,他第一个站起来,大声回答说:“我将来做一个化学家!”经过努力,利比息23岁就成了大学教授。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从26岁开始,对自己实行一种“时间统计法”,就是一个整段安排时间的具体例子。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实际,制定一份长期时间安排预算表。这样,你的一生便不会耗费在许多难以记起的琐事上。

(2)阶段安排法

以星期、月、年或几年为单位,进行一个阶段时间的安排,这是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对自己规定一定的时间的安排。

在这种方法上,可以参照在校学生的时间表安排。

又譬如,每周的安排,就是一个基本单位。在一周内应读哪些书,参加哪些活动,课余时间怎样利用等,都应有计划地安排妥当。

下表是提供的一个例子。时间安排是自己的事情,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来制订,千万不可照猫画虎。还要做到在周末检查一下执行情况,如有必要也可就动。不过,以少变动为好,因为制订时间表的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短时安排法

对小段时间,以小时、日为单位进行安排。短时安排是现实时间的安排,对落实阶段安排和整体安排有重要意义。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在谈到自己成才经验时说:我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因为脑力劳动是离不开次序的。

上海市市某中学生凌向明的体会是:“我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过份早起),背英语单词。吃完早饭参加学校组织的早操,然后进行早读、上课。课间休息时走出教室活动活动。午饭后看看报刊或打乒乓球,安排一个短时间的午睡,以保证下午上课有充沛的精力。下午课后的自修时间,我就趁热打铁,做完作业(因量而异,多了就留一部分到晚上做),复习一下当天的功课。放学回家到晚饭前,主要就是娱乐了,听听音乐,和知心同学探讨探讨各种问题。有时也留在学校做些社会工作。晚饭后到睡觉前时间比较集中,可以用来复习或继续完成作业,也可以用来预习或做些课外习题,看些课外书籍等等。同时做到适时睡觉,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这种作息内容的顺序安排,既保证了学习,也兼顾到了休息。当然,这种安排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应该符合自己的特点。每个学习者都要针对自己的职业、年龄、时间的特点,作出切合实际的安排。

(4)精确安排法

精确安排法,是指学习者对时间有一个精确的规划,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托尔斯泰说:“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时期的目标,一个年度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小时的目标,一分一秒钟的目标……”。下面这张时间表是王若飞同志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每日作息表:

上午5时起床;

5时半到6时半读书;

6时半吃咖啡入厂(由宿舍到工厂要走1刻钟);

7至11时半作工;

11时半至12时半午餐;

12时半至下午1时阅读;

下午1时入厂;

1时半至5时作工;

5时半至6时晚餐;

6时半至9时读书;

9时半后睡觉。

精确安排法,不仅要求对记忆时间作出精确的安排,而且在一定的时间里,对记忆的内容也作出精确的规定。实验表明,这样做可激发学习者的求知动机。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麦耶思以女子13人为实验对象。事先对时间不加限制。结果,平均每人需14分47秒,其中9人获得满分,其余3人则有1~3个错误。另外,对照组以女子24人学习同样的材料,限时9分钟,结果,有10人获得满分。这一实验证明,在有时间限制时所费之时间少,而所得的效果大。

(5)弹性安排法

这是相对于精确安排法的一种时间运筹法。就是说,根据自己既定的目标,有一个大体时间安排,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弹性安排法,在国外形成了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位员工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上班和下班,只要能完成一定的工时或工作任务就行了。多完成的工时或任务可以计为下一个期间,未满的工作时间或任务,也可以在下一期间补足。美国第一家试行弹性工作时间的公司是麦士舒密特公司。在1967年,人事经理希伯特鉴于工厂附近的交通非常拥挤,上下班时总是排长龙,工人们在这段时间显得非常不安。因此,他就试行错开式工作时间,容许员工选择上下班的时间。这种制度的好处是灵活机动,能按个人的生活节奏处理事情,但也存在着不利于管理、不利于大工业生产等缺点。从学习者的时间安排来说,大多数人一般都采取这种安排方式。譬如说,到图书馆借一本书,要求自己在一周或一个月内看完等就是弹性安排的方式。

学习上时间的弹性安排法,可根据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少、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限等,作出一天、一周、一月、一年或更长时期的弹性安排。

(6)无缺点安排法

优点和缺点是一对“孪生儿”,如同生理现象中的睡梦与清醒,自然现象中的黑夜与黎明紧密相联那样,优点与缺点是相辅相成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然而现在,国外却出现了一种叫“无缺点”管理,亦称ZD计划运动。这是将作业的缺点或缺陷尽量减少到零,以作为目标计划管理的方法。我国在企业、商店推广的“无次品”、“无差错”的竞赛,实际上也是“无缺点运动”在质量管理上的表现。这是对“错误人人不可避免”、“失败为成功之母”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在这里,我们把它移植过来,叫无缺点安排法,即在学习时间管理上,要运用数学上的统筹法,强调时间安排的顺序,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比如参加考试,有经验的人都懂得按照顺序,先易后难解答试题。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可以使你立即进入答题阶段。由于注意力集中了,刚进场的紧张心情得到了解脱;其次,不会因难题做不出来白费功夫,而没有时间去做会答的题。

无缺点安排的基本要求是:

(1)要做哪些事情?学习什么内容?要做哪些准备?

(2)每件事要多少时间完成?

(3)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4)哪些事情做完了才能做这件事?

(5)哪些事情必须等这件事情做好了才可以做?

(6)哪些事情同时可以做?

(7)哪些事情放在最佳时间去做?哪些事情放在空闲时间去做?

3、自由时间就是挤出来的财富

学习时间的运筹艺术,其关键是节约、利用自由时间。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沦》一书中指出:“……财富就是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如此而已。”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由时间有渐增加的趋势,利用好自由时间对学习影响深远。

自由时间大多是零星的时间,也可以说是记忆的低效时间,如课余、工作之余、饭前饭后、睡前、车船中等。如何利用自由时间来进行学习呢?

(1)处理杂事。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很多,用零星的时间来削铅笔、收拾用具、整理学习环境,用来整理书包,按第二天上课的课程,有次序地放收教科书、笔记本,清理文具等。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好学习准备是必要的。

(2)做摘记或做学习卡。有一个教师利用上课间隙的时间,坚持做摘记卡片,每年200张,10年就在2,000张,现在他已有了自己读书的索引卡片库。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作家,在他的房间里,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床头上、镜子上,到处都挂着一串串小纸片,小纸片上写着生动的词汇、有用的资料,睡觉前、早起后、刮脸时,不停地看、不停地背诵。零星时间也可用来做这些小纸片和随身携带的学习卡。

(3)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较短的自由时间适合读短篇。现代科技发展是一方面高度分化,另一方面又出现高度的综合趋势。因此,我们的学习要达到专业知识深,知识面宽的要求,有人称“T型”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拓开视野,利用知识迁移,作出奋斗目标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抉择,为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利用自由时间广泛摄取新学科、新知识的营养是非常必要的。

(4)背诵诗词、记忆地名、年代和外文单词等。由于学习的内容和性质不同,整体时间和自由时间的用法也不同。一门较系统的、难度较大的学科,则需要整体时间,而有些内容,诸如背诵诗词、记忆地名、年代和外文单词,则可利用自由时间。从时间数量上说,一定的零星时间之和就是等量的整体时间,而象上面的安排方法,几千零星时间之和的效果就大于相同整体时间的效果。苏联昆虫家柳比歇夫,就是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英语的。

(5)讨论、求师。前面已经谈到,讨论、求师是学习途径之一。心理学家曾用问卷法向当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作过调查,问他们:对你创造性思维最有价值的活动是什么?科学家们几乎都认为:第一,交谈;第二,通信;第三,才是读他人的论文。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读书善于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又主张广交师友,以便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把学习中积累起来的问题,利用自由时间去和学友讨论,向老师请教,是充分节约时间的好办法。

(6)整理资料。学习和科学研究总是离不开资料,诸如书籍、剪报、期刊、科技报告、学习摘录卡等。善于学习的人勤于积累资料,有了资料不勤于加工整理的人是不善于学习的表现。本来资料积累和加工是两个独立的阶段,但这两个阶段的工作最好是兼并进行、交替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工作量。利用自由时间整理资料是最恰当的了。

当然,还会有更好的利用法,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里说的利用自由时间学习法,是指自由时间中的零星时间。

五、节约时间的秘诀

在时间中节约时间,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办尽可能多的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就是在提高学习效率。恩格斯指出,利用时间是一个极高级的规律。古今中外的杰出人才都想方设法把一般人认为不屑利用或难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并创造了许多从时间中去找时间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1、防止“不速之客”干扰

不速之客,是指未经预约的来访者。不速之客的干扰,既浪费时间,又打乱了思路,使自己难以专心学习。如何对付不速之客,下列途径可以试一试。

(1)不要采取无条件的“门户开放政策”。最好“授权”给你的父母甄别并阻拦来客;最好将你的学习室安排在一个“隐蔽”的地方。

(2)在学习室外接见不速之客。有的来访者不愿向家里的人透露来意,则可在学习室外见客,有助于缩短会客时间。

(3)站立会客。来访者不顾家里的人的阻拦而登堂入室,则可马上起立并给予友善的招呼,这样可避免对方坐下,缩短面谈的时间,主人在心理上居于上风。

(4)限时面谈。和来访者面谈之初,可向来客言明能面谈的时间究竟有多少。采用此法可由父母代言,如由自己述说这类话,则需讲究技巧,以免被来访者视为傲慢无礼。

(5)推迟回家。为了增加学习时间,有工作的自学者可推迟下班,在校学习的学生可延迟回家,这是因为下班放学后的不速之客通常以闲聊者居多。

2、交通时间不容忽视

这里指的是上下班、上学放学的交通时间。尽管交通愈来愈发达,但目前在城市里每天花1~2个钟头的交通时间是司空见惯的事。小数目怕长计,每年的交通时间就可观了。

如何运用这段时间呢?

(1)有意避开交通挤迫的高峰期。办法是提早或推迟上下班以及上学、回家的时间,这样,既可获得学习的时间,又可在车上找到座位,得到休息。

(2)如有可能,有些单位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度,晚上班、提前上班,则可避开交通挤迫的尖峰时间,获得类似上一项的好处。

(3)利用上下班、上学放学的交通时间,构思当天或计划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的细节。还可随身携带袖珍卡式录音机,也可以制作学习卡片,在等车或乘车时进行学习。

3、避免拖拉、疲沓

办事要防止拖拉、疲沓,以免误事。英国著名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又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做文章一个钟头零一刻,然后,送往邻街的邮筒去投邮,究竟要不要带雨伞出门,这一考虑又去掉了20分钟。照这样,一个忙人在3分钟里可以办完的事,在另一个人却要一整天的犹豫、焦虑和操劳,最后还不免累得七死八活。”

产生拖拉作风的原因有:心情不愉快;遇到了困难;事情重要,考虑过多;习惯性恶习;等等。克服的办法可以“对症下药”。

(1)各个击破法。这种方法被喻为“香肠切片法”。香肠在切片前其貌不扬,切片后因形状及色调改变而引起食欲。把不愉快的事化大为小,且每次只处理一件小事。

(2)平衡表法。这是一种书面分析法。在纸的左边列出不能及时办理的理由,在纸的右边列出早日办妥事情的好处。多从好处着想,面对现实,认识到此事非办不可,克服冷漠逃避的情绪。

(3)思维方式改变法。产生拖拉作风的根子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任务必须履行--令人不愉快--拖延下去。倘若改成:任务令人不愉快--必须履行--做完后尽早忘掉它。改变思维方式后,可以克服拖拉作风。

(4)避免过分追求完美无缺法。有些人办呈往往过分小心,过分追求完美而迟疑不决,犹豫徘徊,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这里有两个“处方”:1、当机立断。世界上完美无缺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有了一定的把握,立刻决策。2、及时决策,在实施中发现问题,采取补救办法,否则,等限期临近时才决策,永远无法挽回。

4、消除“时间瓶颈”

美国《今日世界》刊物曾提出工作人员节省时间的10条秘诀,并指出,一个单位的制度不全,会浪费大量时间,所谓时间瓶颈,就是浪费时间多半源于单位的领导或家长、教师,正如瓶颈多半位于瓶的上端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对策。

(1)对“听而不闻”的人,应采取以下办法:慎选谈活的时机,不要在他繁忙或心绪不佳的时间与他联系;谈话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先尽量指明与他谈论的事对他的利害关系;一旦发现他听不进你的话语,则尽快结束交谈,另找时间再谈。

(2)对见异思迁的人,应多作询问,让他在解答时发现问题,通过研讨,迫使他改变主意;并决定工作次序和完成工作的时限,尽量避免中途变卦而浪费时间。

(3)对付以你为听众的人,应尽量不发问,一边听,一边思考,在听话过程中,显示心事重重的态度,有礼貌地打断他的话,提出问题,共同研讨。

5、学习唐纳德三原则

美国威期汀豪斯电器公司前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唐纳德·C·伯纳姆,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原则,这就是当你处理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提出三个“能不能”的问题,以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

(1)能不能取消它?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情,那些完全不必应酬的交往,应该决然“刹车”。“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不怕舍弃一些什么,才能得到一些什么。

(2)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这就叫合并节约时间法。把能够合并起来的事尽量合并起来办,一举两得,无形中提高了效率。星期日去探望友人、同学,不妨在途中顺便跑跑书店。

(3)能不能代替它?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费时少的办法去代替费时多的办法,殊途同归,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打电话同写信一样可以达到互相交流、传递信息的目的。但打电活可少费时间;骑自行车办事快就不要走路;看电影与看电视都可达到娱乐的目的,在家看电视就可节约路途往返的时间。由此可见,最简便的办法往往包含着较高的效率。

-项大的工作可以首先分解成若干小的部分,然后对每个小部分再问三个“能不能”,提高效率的途径就更会逐步显现出来。

6、有计划地拖延

美国企业管理顾问艾伦·莱金专门从事对节约时间的研究,他提倡编制每天的工作、学习时间表,不做时间的奴隶,要做时间的主人。

他认为,每天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件件做完,因而将事情分成A、B、C三类。A类的事情最重要,B类次之,C类可以放一放。如果把A、B两类事情办好,就完成了工作的80%。要是有人打电话来催问C类的事,就可将这件事归人B类;要是有人亲自来找,就可以把这件事划入A类。这就叫“有计划的拖延”。

若A类的事情太复杂,或工作量太大,可将全部或部分工作交给别人去办。如果非得自己办不可,可考虑采取逐步解决的方法,即把这种事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花一部分时间去做。

7、节约时间自我测试

根据时间管理的节约要求,可以按照下列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测,以增强节约时间的意识,不断反省自己,每隔一段时间(1~3个月)检查运筹时间的情况。

(1)有否订有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切实可行的书面学习计划?

(2)在每天学习之前,是否已编妥自己一天的学习次序?

(3)是否在富有效率的时间内学习重要的内容?

(4)是否利用好了每天的整体时间(如正常上课等)进行学习?

(5)是故意减少中餐的食量,以免在下午打瞌睡?

(6)是否采取措施以防止一些无用的资料、书刊、杂物摆置在书桌上,并占用了时间?

(7)是否做到了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以写信等书面的形式处理该办的事情?

(8)在一般情况下,是能在下班后不考虑工作而把时间用于学习?

(9)是否能迫使自己地迅速地作出一些微小的决策?

(10)是否能经常要求自己学习时有定额,办事有完成的时限?

(11)最近是否终止了任何毫无益处的工作或活动?

(12)是否在口袋中或提包中携带了学习资料(如录音带、学习卡片等),以便在空闲时间(如排队、等车、乘车等)学习?

(13)是能真正控制自己的时间,使个人的行动不受环境、他人的约束?

(14)是否积极地设法避免干扰(如来访、时间瓶颈等),能连续地、思想集中地进行学习?

(15)是否能立足今天努力学习,而不缅怀过去之成败或耽心未来?

(16)时间就是知识等重要时间观念,是铭记在心中?

(17)在一段时间内,你为请托别人的事耽误了多少时间?

(18)面对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否应用“80/20原理”(着重去解决20%的重要问题,而不受80%不重要的问题所羁绊)?

(19)是否按照唐纳德效率三原则,在处理任何工作时,经常向自己提出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与别的工作合并?能不能用更简便的东西来代替它?

(20)是否能定期检查自己的时间支配方式,有无重蹈以往浪费时间的错误?

对上面的问题应作正面答复;否则是应力图阻止的。 mDi+vUtA05K6bW55HTVqYvnE3afu6VeeL4rB079eMkKLurWetlQxUAatlOWQ2N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