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诚信可以治国治人,失信则亡国亡身

“言必信,行必果。”治国的保障,是依靠诚信;为人的根本,全在于诚信。古人说:“无信,则不立。”意思就是说人没有了诚信,将会一事无成。诚信的人从不因为自己诚信而感到后悔,因为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艳丽的花朵。

1.无信,则不立

贞观十年魏征上书说:“臣听说,治国的根本,是依靠德礼;君主帝位的保障,全在于诚信。坚守诚信,臣下对君主就没有二心;实行德礼,远邦异族也会前来归顺。”

“由此可见,德礼诚信是国之大纲,对于君臣、父子之道来说,是片刻也不能分离的。因此,孔子说:‘君要以礼的要求对待臣,臣要对君事以忠心。’又说:‘自古以来,人皆有死。若百姓对国家不信任,国家就无法确立对百姓的统治。’文子说:‘说话要讲信用,信用是讲话的前提。法令要有诚意,令下之后要诚意执行。’”

“话讲出来却不实行,是言而无信。法令制定了却不能遵从执行,是制定法令时就没有诚意。没有信用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的道德名声,下臣百姓来说,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即使在世道混乱的时候,君子也不会那样做。”

“自从陛下实行王道之治,十多年来,威及海内,万国来朝,国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广大。但是道德仁义却没有随之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对待臣下和百姓还不够诚信。所以,虽然勤于善始,却没有坚持善终。”

“在贞观初年,陛下听说谁有善德就大加赞叹。到贞观八、九年间,还很乐意听取谏言,但自此之后,就渐渐讨厌直言规谏,即便是勉强接纳,也没有以前那样大度了。那些诚直之辈,都有所忌讳,不怎么敢进谏了,而那些奸邪巧佞之徒,便乘机拨弄是非,逞其巧辩。忠诚的人与国君同心治理,却让愚蠢的人评论其对错;让高洁的人去办事,却又让卑鄙的人去怀疑他。这样,要想事情成功,可能吗?”

“中智之人怎能没有一点小聪明?但其才不足以经国济世,又不能高瞻远瞩,长图远虑。就是竭尽全力和诚意,也不能避免国家的倾颓。更何况心怀奸诈和私利的小人,他们阿谀奉承,曲言惑主,所制造出来的祸患不更深吗?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就是劳思伤神也不可能看到斜影,这是很明白的事。”

“国君能对臣下尽礼,臣下才会为国君竭尽忠心。国君能够内外无私,君臣才能上下互相信任。君上不信任臣下,就无法指挥臣下;臣下不信任君上,就不能服君上。‘信’做为一种道德品质,其作用是很大的。”

“从前齐桓公问管仲说:‘我要是使酒在杯中变酸,使肉在桌上腐烂,对霸业有影响吗?’管仲说:‘这当然不是好事,但对霸业起不了多大危害。’桓公问:‘那么怎样才会影响霸业呢?’管仲说:‘不能识别人才,将有损于霸业;能识贤而不能用贤,有损于霸业;能任人而不能信人,有损于霸业;就是能信任却又使小人从中捣乱,也有损于霸业。’”

“晋国派穆伯攻打鼓城,攻了一年多,没有攻下。馈间伦说:‘鼓国的啬夫我认识。请不用劳累将士,鼓城就唾手可得。’穆伯没有答应他。左右的人问道:‘不折一枪,不伤一卒,鼓城就可以到手,您为什么不干?’穆伯说:‘馈间伦这个人,是个奸佞不仁的小人。若让他攻下鼓城,我可以不奖赏他吗?如果赏他,就是赏奸佞小人。奸佞小人得志,就是使晋国之士都舍仁义而为奸佞,就是攻下了鼓城,又于晋国何补呢?’”

“穆伯,是列国的一个大夫;管仲,是霸主的辅佐,他们尚且能够看重信用,远避佞人,更何况是富有四海,德冠千古的圣明之君,怎能让巍巍盛德有所间断呢?”

“若想使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对他们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才能好善而厌恶,赏罚分明。这样,小人才能弃绝其奸,君子才能自强不息。如此一来,无为而治的大好局面还会远吗?如果好善而不能启用善人,厌恶而又不能斥退恶人;有罪不罚,有功不赏;长此以往,国家存亡,尚不可保,还如何希望帝业长存呢?”

点评:

对于个人,诚信是人生的命脉;对于国家,诚信是治国的根基。人若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一切;国家要是失去了诚信,那么亡国的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2.言不宿诺,千里赴约

何为诚信?就是要说真话,道实情,守信用,说到做到。“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这种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精神流传后代,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炎黄子孙的骨随之中。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诚信二字的份量可谓沉甸甸的。

卓公行,三国时期浙江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为人笃信,言不宿诺”,这就是后人对这位坚守诚信,从不食言的历史人物的高度评价。他与人约会,纵然遇到暴风急雨,雷电冰雪,从来都是如期到达。

卓公行曾客居建业(今江苏南京),因思乡心切,便向太傅诸葛恪告辞。诸葛恪,字元逊,三国时期吴国名臣诸葛瑾长子,与卓公行关系密切。诸葛恪问他什么时候能返回,卓公行说:“某日一定回来亲自拜见您!”

到了约定的日子,诸葛恪以主人的身份大宴宾客,等着为卓公行洗尘接风。时间到了,赴会的宾客觉得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上“道阻江湖,风波难必”,很难说不会遇到什么风险,不一定能按期到达,没必要再等了。只有诸葛恪面含微笑,默然不语。不一会儿,卓公行风尘仆仆地按时来到了,所有的宾客都很诧异,不相信世界上竟有这样千里如期的信士。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轨,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卓公行千里赴约,路途上肯定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唯其历艰难险阻而千里如期,才体现了卓公行言而有信的高贵品质。史书说卓公行“为人笃信,言不宿诺”,看来,也只有他才配得上这样的称谓。

点评:

“为人笃信,言不宿诺。”这是世人对卓公行的高度评价。可见,诚信才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正所谓“一诺千金”莫过于此。

3.成大事者必重一字--“信”

诚信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肯定得不到人的信任,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乃至自己的亲人都不会相信你,最终你将成为孤家寡人,一事无成。相反,如果人们彼此讲求诚信,它所激发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诚信就像一辆直通车,选择的是沟通心灵的最佳路径,唤起的是一种彼此发自肺腑的认同感。正如孙子兵法所说“上下同欲者胜”,讲的就这种神奇力量产生的结果。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曹魏的名将。

张辽有一个时期和他的护军武周有隔阂。后来,他通过刺史温恹想和胡质交好,胡质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张辽在外边见到胡质,问:末将一心一意想同您交好,为什么您对我如此冷漠呢?胡质说:“古人之交也,多取知其不贪,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武周)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辍于口,今以睚眦之恨,反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愿也。”张辽听了胡质的话,很有感悟,于是又和武周复交,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张辽闻过改过,不计前嫌,主动承担责任和武周重归于好,是很难得的。朋友之交,贵在知心,如果仅以睚眦之恨,即反成嫌隙,就不是道义之交。以实而论,朋友之间,也不会事事相合,也会发生龃龉和矛盾,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胡质说得好:“古人之交,多取知其不贪,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这里主要是一个“信”字--信任。如果对朋友有基本的信任,就不会因睚眦之怨而产生嫌隙。即便是发生嫌隙,也能主动承担责任而互相谅解,这样才能更增进友谊,在事业上获得更多的帮助。

点评: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和诚意。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才是我们生命永久的伴侣。

4.莫做奸商害人--害人胜于害自己

从古至今,人格信誉一直是每个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肯定会取得成功,肯定会被世人所敬仰。一个人如果经常食言,欺骗别人,久而久之他肯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与信任。诚信是做人的起点,也是做人的归宿,离开诚信二字,就没资格谈情感,气节和教养。

孟信是南北朝时北朝的一个小商人,除了经商之外,也兼务农,由于收入有限,日子过得十分窘迫。有一天,孟信出远门去做小生意。在他出门这几天,家中断了粮,妻子和孩子围着锅台转来转去,都没有什么好主意。真是祸不单行。这时,家中惟一的一头耕牛也病了,看样子很快就会死的。孟信的儿子和他的母亲商量说:“既然牛已经有病,不如趁它还没死,牵到集市上把它卖掉,好换点钱买粮度日。”孟信的妻子想了想说:“如今也只好这么办了。”孟信的儿子把牛牵到了集市上,由于这头牛几天没有耕地了,外表一看与好牛一样,竟以不错的价钱卖给了一位邻村的农民。孟信的儿子在集市上用卖牛的钱买了些粮食回家里,母子俩都很高兴。孟信在外地做生意赚了点钱,便匆匆忙忙往家里赶,一路上还盘算着,用做生意赚来的钱置办些家什。孟信回到家里,与妻儿团聚,十分高兴。但当儿子把卖牛的事对他说了以后,孟信当即训斥道:“你怎么能将一头快要病死的牛卖给别人呢?”儿子被父亲训斥得不敢抬头。孟信接着说道:“你卖掉的不仅仅是一头快要病死的牛,而是卖掉了自家的名声和信誉。”儿子听后也深感内疚。孟信主张把钱退还给买牛的人,把病牛牵回来,找兽医抓紧医治。他的妻子说:“卖牛的钱已经用了一部分买粮充饥了。”孟信说:“那就把我做生意赚的钱补进去,把牛牵回来吧!”于是父子俩便到邻村去找买牛的农民。找到了买牛的农民,孟信父子俩说明缘由,把卖牛得的钱并加上这几天喂牛的草料钱,一并交给了买牛的农民,而且一再向买牛的农民赔礼道歉,然后把牛牵了回来。买牛的农民感激不尽,见人便说孟信诚实无欺。孟信的美名很快传遍了乡里,深受人们称赞。孟信在乡里之间建立起来了信誉。使他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最后也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点评:

信誉是经营之本,在某种意义上说,信誉又是企业和经营者的无形资产。因此,从古至今,凡是真正的经营者都把信誉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孟信不以病牛充好牛,因此树立起了很高的信誉,生意日益兴旺,那也就是情礼之中的事情了。

5.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孔子说:“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孔子还说:“遵从的诺言若是符合道义,就可以履行。”孟子也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意思是说为了成就大的事业,一些小的方面可以不必计较。正如司马迁所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由此看来,应当看重的是是否合乎道义,至于诺言,则不一定非要履行。

齐国攻打燕国,夺得了十座城池。燕王派苏秦出使游说齐王,齐国把十座城池又归还给燕国。苏秦回到燕国后,国内有人在燕王面前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卖国贼,一向翻云覆雨,恐怕将来他会作乱。”燕王内心也有意疏远他,不想再重用他了。苏秦恐怕被加罪,入见燕王说:“我原本只是东周王城郊外的一个粗人,没有一点功劳,而大王却在宗庙之内隆重地授予了我官职,在朝廷内给予我很高的礼遇。而今,我为大王退去齐国的军队,收回了十城的国土,建立了大功,本应加深大王对我的信任才对。可我如今归来,大王却并不加官晋爵给我,看来有人用不守信用的罪名在您面前诬蔑过我。我的不守信用,却正是大王的福分啊!要是我像古代的尾生、伯夷、曾参那样讲求信义,身兼三人的高洁品行来侍奉大王,您觉得怎样?”燕王说:“那当然好啦!”苏秦说:“要是有这样品行的臣子,就不会来侍奉您了。若我像曾参一样孝敬父母,不离父母身边,连在外面过夜都不肯,又怎会不远千里来侍奉弱小的燕国,效忠地位并不稳固的国王呢?若我如伯夷-样清廉,为了道义之名而不愿做孤竹国国君的继承人,也不去当周武王的臣子,而甘心饿死在首阳山,您又怎能让我步行千里到齐国游说,建功立业获取功名富贵呢?若像尾生一样守信用,宁愿淹死在桥梁柱子上,也决不失约。这样的人,他怎肯极力吹捧燕国、秦国的声威而吓退齐国强大的军队呢?”

苏秦又说:“讲信义,是为了修治自己的品行,而不是替别人效力的,是为了保全自我而不是为建功立业的。但夏、商、周三代圣王相继而起,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等相继称霸,都不是只为保全自我,您以为保全自我是对的吗?”燕王说:“忠诚守信又有什么过错呢?”苏秦回答说:“您不太明白,我给您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在远处做官的邻居,他的妻子有了外遇,丈夫快回家时,情夫很担忧,但妻子却说:‘不用担心,我已经给他备好药酒了。’两天后,丈夫回来了,妻子便让侍妾捧着药酒给他喝。侍妾心知这是药酒,给男主人喝下去,会毒死他;但说出真相吧,女主人就会被赶出家门,便假装跌倒,摔碎了药酒瓶。男主人大怒,狠狠地抽了侍妾一顿鞭子。如此忠心耿耿,仍被主人鞭打,这就是过分忠诚的不幸啊!我所做的事,正好和那侍妾倒掉药酒一样,也是好心难得好报啊。再说,我侍奉您,是想用崇高道义为国谋利,如今却获罪,恐怕今后来侍奉您的人,再没有谁敢遵从崇高的道义了。再说,我游说齐王的时候,并没有欺骗他,这样待我,以后还有谁替您游说齐王,还有谁像我这样诚挚,就算有尧舜一般聪慧的人,也不敢听从他的话了。”燕王说:“说得对。”于是重新又给苏秦很高的礼遇。

楚国围攻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的国君派解扬出使宋国,告诉宋国不要投降,让他对宋国说:“晋国已全军出动,就要赶到了。”但在路上却被郑国俘获,献给了楚国,楚王用厚礼收买解扬,让他对宋国传达与使命相反的话。解扬答应了。待到解扬登上攻城的楼车,唤出宋国的人,传达的却仍旧是晋国国君的话。楚王要杀他,并派使者对他说:“您已经答应了我,却又违背了您的许诺,为什么这样说呢?休怪我不讲信用,谁叫您背弃诺言呢,我也只好请您立即上断头台。”解扬答说:“我早就听说过这样的道理说:‘君王制定并正确发布的命令就是义,臣子遵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臣子讲信用的前提是必须遵行君主之义,如此行事对国家有利。所以臣子的一切谋划,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遵守这种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国家,是卿大夫的本份。国君发布的命令,不能前后矛盾,臣下也不能执行这种命令。您想用财物收买我,说明您不懂这个道理。我既然从君主那里接受命令出使宋国,便只有一死报国,决不让君命毁在我的手里,哪能被财富收买呢?我之所以假意应允您,是为了不辱使命,虽然要牺牲自己却能完成君命,是做臣下的福分,我们君主能有忠信之臣,我作为臣下能够完成使命,是死得其所,还有什么苛求呢!’”楚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便让他回了晋国。

楚国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去官府告发,宰相说:“一定要杀了他!”认为他虽然忠于国君却对父亲不孝,所以把儿子抓起来治了罪:因为他一方面是国君的忠臣,另一方面却是父亲的逆子。鲁国有一个人跟随国君去打仗,打几次逃儿次。孔子问他为什么逃跑,他回答说:“我家中有老父亲,若是我死在战场上了,就没人赡养他了。”孔子认为他是孝子,向国君举荐,他因此被重用。由此看来,是父亲的孝子的同时,却又是国家的逃兵。因此宰相杀了告发父亲的人,楚国的坏人却未见减少,听到孔子的称赞导致鲁国的人容易投降。由此可知,上层与下层的利益差异如此之大。所以国君想既允许百姓利己,又让国家获得福泽,必然难以实现。

由此便能明白,欺骗就是诚信,诡诈就是忠实,欺骗诡诈的行为正来源于忠实诚信的根本。

点评:

过去我们说过这样的话,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人民的残忍,现在是否可以这样说,对敌人的忠诚就是对人民的背叛,所谓“欺骗就是诚信,诡诈就是忠实,欺骗诡诈的行为正来源于忠实诚信的根本”,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是从根本意义上来讨论忠诚与诡诈的问题。当我们明白了这一思想后,我们的思想也许更会“解放”一些。

6.一诺千金,不违生死约

古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是说守信的重要。

人无信而不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作为一国之主,一军之帅,都必须以坚守信用为根本。孔明之所以能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关键就在于他始终坚持以“信守”为基本准则。曹操虽以奸诈而名,但他同样又有着守信的一面。

曹操打败吕布,同时俘获了为吕布出谋划策的陈宫,在杀陈宫及对待其家人的问题上,表现了曹操很讲信义的一面,当曹操听刘备之言决定杀吕布的时候,曹操转过头去,问陈宫道:“公常自以为智计有余,今天怎么弄到了这个地步呢?”

陈宫用眼睛瞪着吕布说:“只因他不听我的话,以至弄到这个地步。如果他能按我的想法去办,是不会被你活捉的。”

曹操笑着问:“你看今天这事该怎么办呢?”

陈宫平静地回答说:“我作为人臣却不忠,作为人子却不孝,理应当奔赴刑场就死。”

曹操惋惜道:“你去死了,你老母怎么办呢?”

陈宫长叹一声,说:“我听说打算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害死别人的父母的。我老母是死是活,只能由你来定夺,不是我能决定的!”

曹操又问:“那么你的妻子、孩子该怎么办呢?”

陈宫回答说:“我听说打算施仁政于天下的人,是不会杀绝别人的后代的。我妻子、孩子是死是活,也只能由你来定夺。”

曹操听了,不再说话。过了一会,陈宫要求道:“请把我拉出去处死,以彰明军法。”

说完自己往外走,军士怎么也阻拦不住。曹操见了,无计可施,只得流着眼泪在后面送行,陈宫竟然头也不回。曹操下令将吕布、高顺同时推出,一起缢杀。

曹操缢杀吕布等人后,将其首级送到许都示众,然后将其埋葬。他没有忘记陈宫的临终之言,特地将其老母迎来奉养,直到去世。其女儿长大后,又为其操办了出嫁事宜。对其家人的关心、照顾,比当初陈宫在世时还要周到。

遵守一个诺言,可以使别人对你建立起信心。破坏你的诺言,可能会使很多人对你丧失信心。曹操正是因为讲求诚信,一诺千金,才使自己具有了很高的威望,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

点评:

人无信而立,己能守信,人始信之;如其无信,人必不信。作为一国之主,一军之帅,都必须以坚守信用为根本。可见,诚信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7.反叛之将蔫有忠诚可言?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这里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取得别人的信任,有所作为,就应该诚信待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你待人友善,别人也会友善待你;你对人诚信,别人也会对你诚信。否则,“针尖对芒刺”,只会两败俱伤。

隋朝末年,天下纷乱,群雄并起。李世民与他的父亲李渊举兵反隋,他英勇善战,屡建战功,被封为秦王。一天,秦王李世民利用征战空隙出外打猎,与隋朝旧将,当时已自立为帝的王世充相遇。王世充见秦王带兵不多,便带着将士冲杀上来。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手持长槊,直奔李世民而来,李世民连忙拔剑相迎,可是短剑怎敌得过长槊,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这时,猛听得一声大吼,如同晴空霹雳,一员虎将跃马从斜刺里横插过来。一鞭就将单雄信打落马下,救了李世民一命。这员大将就是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原本是宋金刚部下。刘武周派宋金刚攻占太原、晋州、浍州等地。李世民率军抗击,第二年大败宋金刚于介休。宋金刚逃到突厥,尉迟敬德收集残兵八千,仍然坚守介休。李世民派人劝降,尉迟敬德就与寻相等人领兵向李世民投降,李世民部将屈突通等认为尉迟敬德这样的人不可靠,说不定哪一天会反叛,三番五次在李世民面前陈说。李世民说:“我正喜得良将,请你们不要再多言了。”不久,寻相叛变,屈突通、殷开山等人,将尉迟敬德囚禁起来,对李世民说:“尉迟敬德骁勇无比,留着他是个祸根,不如趁早杀了。否则,将来后悔莫及。”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还会落到寻相之后吗?现在他并没有走,可见根本没有反叛之意。”李世民命令释放了尉迟敬德,并把他带到自己的帐内,对他说:“请不要以此小嫌介意,我不会因猜疑而杀良士。”并取金相赠说:“你如果想离开我也没有关系,这些金子就权当路费吧。”尉迟敬德听了李世民的话,流着眼泪说:“大王如此相待,我非常感动,今后我只有更加忠心地跟着大王,以报知遇之恩!”正巧第二天,尉迟敬德便救了李世民的性命。

李世民在那天获救后,对尉迟敬德说:“昨天诸将都怀疑你会反叛,唯独我不相信,将你保了下来,没想到今天你就救了我的命。”

秦王李世民经年披甲作战,每战都招募了不少骁将。太子李建成心怀妒忌,又怕秦王夺自己的储位,想招诱秦王府的骁将,以扩充自己的势力。太子认为秦王府中的尉迟敬德最为骁勇,就写信给他并送去一车子金银器具,希望尉迟敬德能背离秦王,跟随自己。尉迟敬德看了太子的信,拜辞说:“我出身微贱,一直陷落在贼寇之地,后来幸遇秦王,得到他的信任和提携,我准备以自己的生命报答他的恩典。我向来没有为殿下效过力,岂敢无功受禄!如果我接受殿下的惠赐,不就是心怀二意了吗?这种徇利弃忠的行为,恐怕连殿下也是不以为然的。”尉迟敬德把这件事报告了秦王。李世民听后感叹地说:“你对我一片忠心,使我深为感动。可今后,你恐怕不会太平了,当处处小心才是。”果然太子和齐王李元吉合谋,派人暗害尉迟敬德,刺客畏其忠勇而不敢下手。后来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和秦王的积怨越来越深,最后,终于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尉迟敬德等人的帮助下,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取得了胜利,接替了李渊登上皇位。

点评:

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而以真心换来的忠诚却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诚信比一切智谋更为有利,只有学会了真诚的去对待别人,那么,你的人生之旅才会一帆风顺。

8.“得黄斤百,不如得季布诺”

一个诚实的人的基本条件就是要遵守诺言。如果你要深受别人的欢迎,你绝对不可以食言。一个遵守诺言的人所说的话,人们可以毫无疑问的相信。承诺的力量是帮助你实现成功的一股很强大的推进力。遵守诺言的最佳方式,就是轻易不要许诺。但是只要你许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季布,秦汉之际楚国人,以不轻然许诺、严守信义为人称道。

季布早年事奉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多次率兵困窘汉王刘邦。项羽失败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声称有敢把季布藏匿在家的,罪及三族。季布不得已,逃到鲁国,在朱家当了佣人。朱家知道季布是贤人,就去见汝阴侯夏侯婴,希望他劝说高祖不要“以私怨求一人”。汝阴侯照办了,刘邦遂赦免了季布的罪过,任命他为郎中。

惠帝时,季布做中郎将。一次,单于写信侮谩吕后,吕后大怒,召集诸将商议对策。上将军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都曲意逢迎吕后的旨意,赞同樊哙的建议。季布却说:“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谀!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季布这一席话,说得殿上的文武大臣十分震恐。吕后拂然退朝,再也不提出击匈奴的事情了。

文帝时,季布做河东郡守。有人举荐季布,认为他很有才能,文帝就召见了他,想让他做御史大夫。这时,又有人说季布虽然勇敢,但喜欢酗酒,使人不容易接近。文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季布到了京城,留在行邸一个月,文帝召见完了就命令他还郡。季布上奏说:臣没有什么功劳,却得到恩宠,所以在河东等您治罪。现在陛下无缘无故把臣召来,一定有人拿臣欺骗陛下。如今我来了,并未接受任何事情,就让我原路打回,这一定是有人在陛下面前诋毁臣,陛下“以一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担心天下有识之士听到这件事,会对陛下有看法。文帝听了,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他才惭愧地对季布说:“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季布为项羽部将时,多次冲锋陷阵,胜敌拔旗。仕汉后,他忠诚直言,为君臣敬畏。当时人们都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这是当时人们对季布遵节守信的最高评价。

点评:

世界上没有比诚信更困难的事情,也没有比迎奉更容易的事情。裴多菲曾说:“我宁愿以诚实获得一百个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 zW7zhC5dFuQmStaSt0qwd4v9vkOXyYSlsuZX8eBGhjBQ8AQxUxdg6hLg5xEFoNF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