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选择好你的目标,当下应该做什么

同样的忙碌,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依然为生计挣扎,是上帝不公平吗?当然不是。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箭靶的位置,你就永远无法射中它!”没有目标,你再忙碌也是白忙。当你醒悟时,自然会明白“选择好目标”的真正含义了。

1.“冲上火车之前”

要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明智者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前行,成功者坚持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不懈奋斗,他们最懂得奋斗前选择好目标是最为重要的道理。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拼才会成功,努力就有效果。但是很多人拼了,结果却输得很惨。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在没有选准目标时就盲目地往上冲了。

选择好目标后再往前冲不仅仅是指大事而言,它适用生活中任何事情。下面一则让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就是典例:

有三个男人一起前往火车站,但到达车站时,发现南下的火车已经开走了。虽然心中十分扫兴,但也没办法,只好等下一班火车。

于是三个男人就一起到“铁路餐厅”里吃东西、聊天,消磨时间。话匣子一开,三个男人七嘴八舌,谈得十分起劲,一下子把时间给忘了。当他们猛然想起时间到了时,就赶紧抓起行李,冲向站台。

此时,火车刚缓缓开动,于是三人急忙沿着站台追赶已渐渐加速的火车。前面两个人跑得速度比较快,跳上了最后一节车厢!但是第三个男人,因为行李比较重,跑得慢,所以没有赶上火车,只好气喘吁吁地看着两个朋友渐远而去!

突然,没赶上火车的男人忍不住大笑起来!

“你怎么了?没赶上火车,怎么还哈哈大笑呢?”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大惑不解。

“刚刚冲上火车的那两个人,是来为我送行的!”

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却反映出如果做任何事情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等待你的将是荒唐的失败。小事情闹出笑话,大多数情况下无伤大雅,但在人生大事上,这种错误只会让你无法弥补而致遗憾终生。

如果没有经过仔细思考或没有特定目标,只是冒冒失失地跟人往前冲,即使冲到最前面,也可能一事无成、徒劳无功。因此,拥有明确的目标是迈向成功的首要步骤。只有明确目标、方向,才不会匆匆忙忙地盲目“冲上火车”。

2.你到底能做什么

应仔细分析一下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可以在哪一方面能够成功。

有一位大学生,成绩一般,却过分拼命地学习,总想在班级得到第一名。他以为,只要用超人的努力,将别人娱乐、度假的时间全部用来学习,就一定能成功。但是,当他快要赶上第一名时,却永远无法从用脑过度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了。

一个人应该充分积蓄能量,并将它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如果你只有一种才能,你更应该淋漓尽致地发挥这项惟一的才能,而不要与那些有十项才能的人进行全方位的竞争。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车、敞篷货车、塑料水桶和一把漂亮的塑料铲子。在松软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时,他在沙箱中发现了一块大岩石。

小家伙开始挖掘岩石周围的沙子,企图把它从泥沙中弄出去。他是个很小的小男孩,而岩石却相当巨大。手脚并用,似乎没有费太大的力气,岩石便被他连推带滚地弄到了沙箱的边缘。不过,这时他才发现,他无法把岩石向上滚动翻过沙箱边墙。

小男孩下定决心,手推、肩扛、左摇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岩石发起冲击,可是,每当他刚刚觉得取得了一些进展的时候,岩石便滑脱了,重新掉进沙箱。

小男孩气得哼哼直叫,使出吃奶的力气猛推猛扛。但是,他得到的惟一回报便是岩石再次滚落回来,砸伤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伤心地哭了起来。这整个过程,男孩的父亲从起居室的窗户里看得一清二楚。当泪珠滚过孩子的脸庞时,父亲来到了孩子跟前。

父亲的话温和而坚定:“儿子,你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头丧气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经竭尽全力了,爸爸,我已经尽力了!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对,儿子,”父亲亲切地纠正道,“你并没有用尽你所有的力量。你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这时,另外一个路过的人说:“孩子,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请多发挥自己的长项吧!”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各有答案,但如果这不是一个小男孩,而是一个在工作中谋生的成人,我们更同意那位路人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在金融巨头摩根和钢铁大王卡内基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对你来说也许根本就无法完成。但你也许可以做到摩根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要紧的是,你应认真分析一下自己适合做什么,恰当地估计自己成功的可能性,这有助于你今后的事业发展。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表明,进取心是所有想拯救自己的人的领路人,正是进取心为他们的前进开辟了道路。但明确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应做之事是成功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通过有效的工作来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来实现自己克服危机的雄心壮志。在向上攀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并承受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艰辛。

其次,我们需要克服这个过程中的种种危机。我们是否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我们的回答是:“你当然可以克服危机。你完全有克服危机的潜力。但你最终是否一定能克服危机,就完全取决于你自己了。”

我们曾见过这样一种精巧的机器,它可以在钢板上打洞而没有噪音。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靠的是它的一个巨大的平衡轮。这个平衡轮为完成任务储存了巨大的能量、速度和动力。一旦将平衡轮从这台机器上移走,整台机器就会散架。在这里,平衡轮就是机器的关键零件。同理,对一个人来讲,常识和判断力就是平衡轮。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两点,有再大的愿望也仅仅只是愿望而已。

朗费罗曾经说:“应仔细地分析一下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看清自己可以在哪一方面赢得成功。”

权衡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些什么,避免制定过高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技能,你都应该力争在该领域处于优势位置,而不应强求自己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善于做事的人应懂得,无论有多大的进取心,无论有多强的力量,用一种才能去做需要十种才能的工作是不可能的。

3.你在忙什么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讲述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确有此事,唐朝玄奘大师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取回佛经。但我们今天不讲神话,而是要讲一个与唐僧取经有关的寓言故事。

唐僧前往西天取经时所骑的白马本是长安城中一家磨坊里的一匹普通白马。此马本亦无什么出众之处,只不过一生下来就在磨坊里干活,身强体健,耐苦耐劳,且老老实实,从不捣乱。玄奘大师想:西天路途遥远,去时要当坐骑,回来时要负重驮经书,况且自己的骑术又不是很好,还是挑选一匹老老实实的马吧。选来选去,就选上了这匹磨坊里的普通白马。

这一去,就是17年。待唐僧返回东土大唐时,已是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匹白马,也成了取经的功臣,被誉为“大唐第一名马”。白马衣锦还乡,来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驴子和老马围着白马,听白马讲取经途中的见闻以及今日的荣耀,大家艳羡不已。

白马很平静地说:“各位,我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一步一步西去东回而已。这17年间,大家也没闲着,只不过你们是在家门口来回打转。其实,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们走过的路还是一般长,也一样的辛苦。”

众驴子和马都不言语了。是啊,自己也没闲着啊,怎么人家就成了“成功人士”,有荣誉有地位,自己还是老样子呢?

诸位,不知你看完这个故事做何感想?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段话:“大学毕业十几年后,人到中年,都各自安定了下来,同学聚会也多了起来。而这次聚会规模最大,我们这几届的同学,到会者有100多人。当年同窗好友,上铺下铺,没什么大的区别,最多你家境好些多吃两顿‘小炒’;他学习成绩好些,老师让他当个班干部。可十几年的光阴过去,如今的差别就很大了:高我两届的一位同学刚当选为某直辖市的副市长;高我一届的一位同学有几家上市公司;我同班的一位同学已有数千万的身价,功成身退,早早地过着半退休的生活……”

同学聚会的到会者,要么是重感情的;要么是自我感觉混得不错的;一些自我感觉不好的就少有音信了。大家当年都差不多,今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固然有运气、机会等等偶然因素,但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呢?

大家都没闲着,可别人在忙什么?你又在忙什么?

美国有家调查机构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跟踪调查。他们在一所著名大学(好像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中选取了40个人,其中20个有明确的事业目标,而另外20个则没有明确的目标,决定先找份工作,赚了钱再说。结果,20年后,前20名学生中有18个成了百万富翁,后20个学生中仅有1个成为百万富翁。

差别即在于此。有的人从头至尾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为成就一番事业而奋斗;而有的人身不由己,随波逐流。大家一样的辛苦忙碌,谁也没闲着,甚至你比他还忙还累,可收获却大不相同。

当然,如何选定方向和目标也很重要。一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二则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发展趋势,争取能将自己的方向目标与社会的主流趋势结合起来。置身于哪种行业很关键,总不能人家在主旋律中高歌猛进,你在夕阳产业中垂死挣扎吧?否则,同样是忙碌,结果又会不同。如今那些发展得不错的人,要么是很早投入证券金融行业,要么置身于高新技术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他们每天忙碌的都是成千上万元的大生意。而另外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同学,每天关心的无外乎柴米油盐、领导的脸色或出没于文山会海……

“碌碌无为”这个成语可能我们在小学时就用它造过句子,但是否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碌碌,忙得不可开交,但却是“无为”,太可怕了。很多时候我们恐怕都没有把什么叫作“忙”的真正的定义弄清楚。忙是什么呢?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连续不断地努力的生存状态。忙碌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充实,让我们回忆起来觉得自己对得起时间对得起自己。但是,如果你只是为了不闲着去忙,只是为了向人表明自己“很重要”而去忙,那么无非是自己欺骗自己罢了。

记得台湾著名歌手李宗盛曾在一首歌中这样唱:“忙、忙、忙,忙得没有了方向,忙得没有了主张……”其实,瞎忙的人就像放入一条轨道中身不由己的一个物件,一个被抽打着而转动的陀螺,陷入这种状态而不清楚自己在干些什么。

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如无头苍蝇,行业位置不对,总在做无用之功。忙,有什么用呢?每天24小时,大家都努力。白马随唐僧步步朝西,十万八千里走了个来回;而其他的众马驴原地转圈,终其一生,也未能有千里之行。

4.人生要有自己的目标

很多人都知道长江的源头在青海的唐古拉山,但我们更该知道,只有源头的水是不可能汇成长江的,而那些被公认的长江源头的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经考证,那是由高原雪峰上一点一滴融化的雪水汇聚而成的。

美国总统亨利·威尔逊从小在极其困苦的家庭里长大,他在给人做学徒工的星星点点的空闲里,用微薄的收入购置了几千本书并全部读完。

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里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如果放在威尔逊手里都能做些什么呢?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永远也不能成功的重要原因吧。

时间、金钱、智慧,在我们的生命里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怎样去充分利用它,让其最大限度地为我们服务呢?我们利用好时间、金钱和智慧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在我们的生活中应重视管理时间。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而其中又有1/3的时间在睡大觉做美梦,在孩提时的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学习时间是纯消费的,还要有至少十几年的老年时光。那么,我们真正用到事业上的时间还有多少?怎么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间,将点滴的时间积累起来,再尽量从那些对事业无益的事务里挤些时间出来。试想一下,我们要是每天积攒出1小时的时间,累计起来,就等于我们的生命在每年延长了15天,依此算下去,数目可观。

在金钱的利用上同样如此。很多商业巨子都不会轻易地浪费一分钱,只要看准了投资机会,他们就可以用他们积累的财富去创效益,以赢得更高的回报。

智慧的积累是漫长的过程,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智慧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实践积累,甚至是用失败和挫折兑换而得到的。真正的成功者永远不会说自己是成熟者,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而且他们总在不断地追求进步和提高。

那么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上来,我们聚集每个小时而为天,积攒每个铜板而为钱,积累智慧经验而为知识,我们积累这些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我们自己实现最终的目标做准备。也可以这样说,不管你给自己树立的目标是什么,想要实现它都需要这三个条件:时间、金钱、智慧!

小目标的接力过程亦是如此。我接触的很多校园学子都会在寒暑假里去餐馆或工地打工。他干好每天的工作,让老板满意,能领到薪金是个小目标;而到学校去交学费能学到知识并得到学位证书是中目标;将来能到社会上做一番事业就是大目标。

给自己设定的每个小目标,它们的起步和完成都是一个积累过程,都是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的。

考上大学一直都是春子的理想,由于家庭困难,在春子真的以优异成绩考上某学院时,家里却拿不出几千元的学费。春子对家里说:“真的拿不出钱就去卖血攒钱交学费,以后靠勤工俭学补齐。”看到这样的决心,亲邻都帮忙凑了些,终于使春子去了学校。由于春子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他将每一秒时间、每一分钱都用到学习上。毕业时,班上的同学就数春子成绩好,可经济条件上却没有比春子更差的了。同学们逛街、看电影、跳舞的时间都被春子利用到学习上,3年的大学生活更使春子懂得了积累的力量,也正因为春子用积累起来的时间得到了超群的知识,才使春子被北京某科研所录用。他说这远没有达到他的目标,他还要升本、考研,为自己将来更高的目标打基础。他说:“只要懂得利用和积累自己具备的条件,什么事都不难做到的。”

由此可见,春子的小目标已经很牢固。我们相信,他不管给自己树立多么大的目标,只要在每个小目标上能扎实完美地完成,那他的大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树立目标和实施过程中,谁都不可能不经历任何阶段而一步登天。小目标的积累过程很重要,根基不稳如何能建大厦?

因此,认真地做好今天的事,就是在给明天奠定基础。记住,成功,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来的。

树立目标永远是重要的,航海没有航标灯和经纬仪就会迷失方向,我们在人生海洋中的奋斗也是如此。切记必须要有自己的目标。

5.定位自我,保持真我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社会人际关系学的角度讲,人都处在两个层次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每一个人都归属于一定的民族、阶级或党派,生活在一定的国度,处于人际间的宏观关系之中;二是每一个人都有亲属、同事、上下级和业务联系等关系,处于人际间的微观关系中。每个人总是要同时以“宏观身份”和“微观身份”来对待和处理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不管是国家同国家之间的冲突与联合,阶级同阶级之间的抗争与妥协,还是个人同集体的对立与协调;不管是人们痛苦的离别,还是快乐的团聚;是深深的思念,还是暗暗的诅咒;是善意的劝告,还是恶意的挑拨;是残酷的争斗,还是友好的合作;是虚伪的应对,还是真诚的共处;是冷漠的相待,还是热情的交往……所有这些,都在人际间发生、发展、变化。也正是这些人际间的悲欢离合、冷暖亲疏,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卷,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社会。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首先要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

确定自己的角色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给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定位。

卡耐基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教训:

当我由密苏里州的乡下到纽约去的时候,我进了美国戏剧学院,希望能做一个演员。我当时有一个自以为非常聪明的想法——一条到达成功的捷径,这个想法非常之简单,非常之完美,所以我不懂得为什么成千上万富有野心的人居然没有发现这一点。这个想法是这样的:我要去学当年那些有名的演员怎样演戏,学会他们的优点,然后把每一个人的长处学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名演员。多么愚蠢!多么荒谬!我居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模仿别人,最后终于明白,我一定得维持本色,我不可能变成任何人。

这次痛苦的经验,应该能教给我长久难忘的一课才对,可是其实不然。我并没有学乖,我太笨了,希望那是所有关于公开演说的书本中最好的一本。在写那本书的时候,我又有了和以前演戏时一样的笨想法。我打算把很多其他作者的观念,都“借”过来放在那本书里使那一本书能包罗万象。于是我去买了十几本有关公开演说的书,花了一年时间把它们的概念写进我的书里,可是最后我再一次地发现我又做了一件傻事:这种把别人的观念整个凑在一起而写成的东西非常做作,非常沉闷,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下去。所以,我把一年的心血都丢进了废纸篓里,整个的重新开始。这一回我对自己说:“你一定得维持你自己的本色,不论你的错误有多少,能力多么的有限,你都不可能变成别人。”于是我不再试着做其他所有人的综合体,而卷起我的袖子来,做了我最先就该做的那件事:我写了一本关于公开演说的教科书,完全以我自己的经验、观察,以一个演说家和一个演说教师的身份来写。

卡耐基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终于明确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从他自己的角度来从事社会活动。

人对自己角色的确定,一方面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是他人评价,同时也是由社会分工确定的。所以,人的社会角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每个人都要根据角色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够在社交中受到欢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有些人在台上的时候,很得意,一旦下了台,就灰溜溜的不知所为。相反,有些人自以为很能干却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整天牢骚满腹,一生就在这种牢骚中度过。这些人都是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社会角色,难以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导致人生失败。

其实,人对自己角色的认同,就能使人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与周围的人建立友好的关系。

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诗,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欣赏、借鉴。

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松

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

但须是溪边最好的一小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灌木一丛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片绿草

让公路上也有几分欢娱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只麝香鹿,就做一条鲈鱼

但须做湖里最好的一条鱼

我们不能都做船长,我们得做海员

世上的事情,多得做不完

工作有大的,也有小的

我们该做的工作,就在你的手边

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

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

不能凭大小来断定你的输赢

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

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你才能在社会的舞台上成功地表现自己。

6.找到属于你的天地

每个人都应当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和天地,不要把他人成功的家园当成了自己的栖息地。

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张海迪的事例最能说明志存高远而且不屈服命运的斗志将使人拥有无限能量。

1960年张海迪在幼儿园的一次文艺表演中突然跌倒,经医生反复检查后,诊断为脊髓血管瘤。10岁前曾动过3次大手术,摘除了6块椎板,严重高位截瘫,自第二胸椎以下全部失去知觉。1970年,海迪随父母下放至农村。由于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常受病痛的折磨,为了缓解百姓的痛苦,张海迪自学了针灸,为百姓带去了福音。

1973年,随父母迁到莘县后,张海迪曾有一段时间待业在家。她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专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免费为病人医治疾病,同时,她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并自学了外语,为以后的文学翻译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她被分配到莘县广播站当无线电修理工。1983年,调至山东聊城地区文联创作室工作至今。

多年以来,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同病残做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她自修了小学、中学的主要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她还用自学的医药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达一万多人次,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被群众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被团中央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张海迪已出版译著《海边诊所》、《丽贝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著有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在日本、韩国出版。1992年获中国作家协会庄重文学奖,1994年获全国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3年张海迪获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之所以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她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一块适合自己生长、发展的土壤。

“张氏医寓”的开业,使莘县城关镇卫生院发现张海迪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卫生院于1975年将她聘为临时工,并且单独为她设了一个科室——针灸科。有了初步的落脚点之后,张海迪觉得要在事业上有所突破,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还必须发展自己的专长。她认为对于所学的东西不能浅尝辄止,一定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突破口,把追求的目标建立在与自己的条件、才能相当的基础上。

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有没有长处?最大的长处又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她进行苦苦思索。后来她认定自己的长处是记忆力强,多少东西一旦印入自己的脑海会经久不忘。“对!就学外语,学习了外语,通过对世界的了解扩大我对生活的感受,将来我还可以搞翻译,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张海迪对自己有兴趣的学问进行了一番尝试和筛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突破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绿洲。

没有英语教材,张海迪就把“文革”前的旧英语课本整章整本地抄下来。她煞费苦心,自己“编”了一本奇特的英语教科书:一个厚厚的大本子,里面贴满了她平时搜集的印有英文说明的糖纸、药品说明书、袜子标签、烟盒、食品包装等。她说,读这样的“书”,学得快、记得牢。她逢人就问,慢慢地把一些字母串起来。

没有英语环境,张海迪就充分利用自己的房间,她在书桌上、书架上、床单上写满了英语单词、语句,凡是能用手够得着的墙上也贴得密密麻麻。在张海迪的书桌上摆着一个泥塑的会摇头的“小县官”,那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过去工作累了,她常常摆弄它,与之逗乐,现在,却在它相应的部位上全写上了英文单词。

在时间的利用上,张海迪更是分秒必争。有时,她一边吃饭,一边念念有词地背诵,有几次竟然把笔插进饭碗里。她本无喝茶的习惯,但为了学习,每天晚上都要沏一壶又苦又涩、像中药汤那样的难以下咽的酽茶,借以提神。她还给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当天背不熟规定的单词数,就自己打自己的板子。为了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她甚至使用兴奋神经的药物。

艰苦学习,对于身体健全的人来说,只是精力的聚集、体力的消耗,劳累了只需要稍事休息便可得到恢复和补充。而张海迪的学习,却远不止于此。她有时连续坐上几个小时,上身疼痛难忍尚可用顽强的意志来征服,而三分之二的下身却麻木得如同一块木墩子。总用一种姿式久不活动,生出一个个褥疮,这一处感染化脓未封口,另一处又开始溃烂,张海迪就趴在床上,用肘支撑上身,翘着头,看书写字。为了攻克英语这座火焰山,张海迪那有知觉的部分肢体,付出的是血的代价。她读啊,写啊……张海迪用过的英语练习本,摞起来有两尺多高,她的英语水平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达到了高中毕业的标准。

任何人的身上都有一定的长处,我们要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把它挖掘出来,在确定突破口的时候更应该充分地利用这种优势。张海迪没有选择成为运动员、舞蹈家作为人生目标,因为这些需要健全的体魄;她也没有把美术、绘画作为理想追求,因为这些又需要外出体验生活。针对自己记忆力强、空余时间多的特点,张海迪选择了英语学习作为自己的突破口,这完全是张海迪个人能力与条件所能企及的。

选择了突破口之后,一定要下功夫去钻研,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张海迪自己动手编写英语课本、创造学习环境,都是在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操作步骤上,张海迪为自己制订了计划,每天强迫自己完成规定的任务,这样就把一个大的目标进行了细化,既不会产生畏难情绪,也不会“今日待明日,明日待后日”地拖延下去。更为可贵的是,张海迪能够克服病痛的折磨,用自己顽强的意志攻克英语学习的难关,可谓“有志者,事竟成”。

从张海迪的成功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只要我们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在选择突破口之后,能够集中精力、时间去追求既定的目标,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客观地说,想要成功发展并不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但要成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设定成功发展的目标,定位成功。

别人成功的路自己当然可以走,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走。有些路对他人来说可能是铺满鲜花的大道,但对你就是充满了荆棘的陷阱。因为,人的先天差别虽然很小,但人是一种社会存在,人的差异更多的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你和他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你就会和别人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着你不能随随便便就踏上任意一条成功的道路。你需要三思,待明确地知道了自己的绿洲在哪里后再行动不迟。

所以,不管你对自己定位的发展领域是什么,也不管它是大是小,只要它是你的绿洲,是你熟悉的领域,而且能够为社会带来财富,为他人造福,你就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世上万物,皆有所用。尽管你卑微,尽管你渺小,但你有你的价值。你的价值就是把你的一份光、一份热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你也许不能成为亿万富翁,不能聚来亿万财富,但你能添砖加瓦;你也许不能一展歌喉,但你能带来快乐;你也许不能在运动场上拼搏,但你能以你健壮的体魄发出更多的热;你也许不能发明创造,但没有众人智慧的积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你的发展计划也不过是一场白日梦。

一个人要发展、要成功,首先就要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也就是寻找到一个突破口,而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必须与自身的条件与周围的环境紧密结合。优良的种子只有在宜林地区才能尽快长成参天大树。找到突破口之后,还要下功夫利用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专长,那种蜻蜓点水似的行为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7.实现目标,应张弛有序

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首先就要设立明确而合理的目标,并且要在发展过程中恰当地做出调整和修正,找出最适合事业发展的目标。

没有目标,任何行动都将失去实际的意义;有目标的生活,人生的行动才有的放矢,当然,它的前提是目标必须是具体的。有人曾提出目标制定的具体化(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行性(Attainable)、切实性(Realistic)、可追踪性(Trasckabk)模式,即SMART模式。在这几个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可行性和切实性,只有几方面兼顾,目标的实现才可以张弛有致,切实可行。

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对SMART模式进行灵活性的调整,随时修正目标中不切合实际的因素。我们不妨把目标定得高远一些,把战略性的目光放在未来,改变思维上的某些习惯定势,努力去尝试新的方法,放弃眼前的某些既得利益。如果能适时调整手法并且正确地应用它,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敢于挑战目标,是实现成功的第一步,美国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有句名言:“凡是我能够做的,我都想尝试。”在约翰·戈达德15岁的时候,他就把他这一辈子想干的大事列了一个表。那时的他,是洛杉矶郊区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他把那张表题名为“一生的志愿”。表上列着: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他把每一项都编了号,一共有127个目标。

当戈达德把梦想庄严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就开始抓紧一切时间来实现它们。

在他16岁那年,他决定到佐治亚州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格莱兹去探险。这是他首次完成了表上的一个项目,他还学会了只戴面罩不穿潜水服到深水潜游,学会了开拖拉机,并且买了一匹马。

20岁时,他已经在加勒比海、爱琴海和红海里潜过水了。他还成为了一名空军驾驶员,在欧洲上空做过33次战斗飞行。他21岁时,已经到21个国家旅行过。

22岁刚满,他就在危地马拉的丛林深处,发现了一座玛雅文化的古庙。同一年,他就成为“洛杉矶探险家俱乐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成员。接着,他就筹备实现自己宏伟壮志的头号目标——探索尼罗河。

在他26岁那年,他和另外两名探险家一道乘坐一只仅27千克的小皮艇,在长达6600多公里的尼罗河航行。经过了无数次的天灾人祸,在10个月之后,他们终于从尼罗河口划入了蔚蓝色的地中海。

紧接着尼罗河探险之后,戈达德开始接连不断地加速完成他的目标:1954年他乘筏漂流了整个科罗拉多河;1956年探查了长达4700公里的全部刚果河;他在南美的荒原、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与那些食人生番、割取活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人一起生活过;他爬上阿拉拉特峰和乞力马扎罗山;驾驶超音速两倍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写成了一本书《乘皮艇下尼罗河》;他结了婚,并生了5个孩子。他开始从事人类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萌发了拍电影和当演说家的念头。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通过讲演和拍片,为下一步的探险筹措了资金。

将近60岁时,戈达德依然显得年轻、漂亮,他不仅是一个经历过无数次探险和远征的老手,还是电影制片人、作家和演说家。戈达德已经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几乎获得了一个探险家所能享有的全部荣誉,其中包括成为英国皇家地理协会会员和纽约探险家俱乐部的成员。沿途,他还受到过许多人士的亲切会见。他说:“我非常想做出一番事业来。我对一切都极有兴趣:旅行、医学、音乐、文学……我都想干,还想去鼓励别人。我制定了那张奋斗的蓝图,心中有了目标,我就会感到时刻都有事做。我也知道,周围的人往往墨守成规,他们从不冒险,从不敢在任何一个方面向自己挑战,我决心不走这条老路。”

戈达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征途中,有过18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些经历教我学会了百倍地珍惜生活,凡是我能做的,我都想尝试。”他说,“人们往往活了一辈子,却从未表现出过巨大的勇气、力量和耐力。但是,我发现当你想到自己反正要完了的时候,你会突然产生惊人的力量和控制力,而过去你做梦也没想到过,自己体内竟蕴藏着这样巨大的潜力。当你这样经历过之后,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都升华到另一个境界之中了。”

他指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去努力实现他们。‘一生的志愿’是我在年纪很轻的时候立下的,它反映了一个少年人的志趣,其中当然有些事情我不再想做了,像攀登埃佛勒斯峰或当‘人猿泰山’那样的影星。制定奋斗目标往往是这样,有些事可能力不从心,不能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全部的追求。检查一下你的生活并向自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能够再活一年,那么我准备做的事还是继续我的愿望,从现在开始做起!”

一个敢于面对变幻莫测的生活和未来,并且努力地向自己的目标靠近的人,当然他的生活中会充满传奇的冒险,甚至要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有一点不可否定,只有经历过失败的人,他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更强。

实现目标,应张弛有秩,目标应切实可行。

8.设计自己,做最擅长的事

今天,人们开始比以往更多地考虑从为数众多的可能性中为自己选择职业。职业选择的过程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将个人特点与工作需求最大限度地相匹配的过程。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也总存在着一些更适于他做的工作。

我们不赞成下面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可能在任何工作上获得成功,每种工作都可能由任何人做好。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很显然,一个有色盲的人就不能胜任从画家到化验员的许多种工作;许多人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局限,不能成为一名战斗机的驾驶员。另一种极端的观点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种最佳职业,对于每一种工作来说,都存在着一类最佳人选。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对于具有某种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说,他都可能在若干职业上获得成功。这些职业对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相似的要求。例如,对于一个思维敏捷、长于言谈、性格外向、喜好与人交往、有感染力的人来说,他既可能在政治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也可能在经济领域中获得成功,成为一位有名的企业家。对于某一种特定职业来说,也可能由具有非常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的人来完成。例如,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既可能像苏沃洛夫那样具有暴躁、外向的性格,也可能像库图佐夫那样具有稳重、内向的性格。

我们认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在几乎一切工作上都能得到满足,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只有很少的工作(如马路清扫工作)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即使是马路清扫这种几乎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也并不能给所有的人(甚至不能给多数人)带来满足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总有一些工作更适合他的特点;对于大多数工作来说,也总有一些更适于承担之人。为了获得职业上的成功,为了生活得更好,有必要更多地了解和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找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

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对于人才来说,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学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

科学的门类不同,需要的素质与才能也不同。比如:做一个杰出的临床医生,必须具有很好的记忆力;研究理论物理学,抽象思维能力不可少;一个数学家没有必要一定具备实际操作、设计和做实验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对于一个化学研究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天文学主要是一门观察科学,需要很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兴趣和长久细致进行观察的毅力。人的兴趣、才能、素质也是不同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一点,没能把自己的所长利用起来,你所从事的行业需要的素质和才能正是你所缺乏的,那么,你将会自我埋没。反之,如果你有自知之明,善于设计自己,从事你最擅长的工作,你就会获得成功。

一些遗传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

汤姆逊由于“那双笨拙的手”,在处理实验工具方面感到很烦恼,因此他的早年研究工作偏重于理论物理,较少涉及实验物理。后来,他找了一位在做实验及处理实验故障方面有惊人的能力的年轻助手,这样,他就避免了自己的缺陷,努力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珍妮·古多尔清楚地知道,她并没有过人的才智,但在研究野生动物方面,她有超人的毅力、浓厚的兴趣,而这正是干这一行所需要的。所以,她没有去攻数学、物理学,而是进到非洲深林里考察黑猩猩,终于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

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确定进攻方向。不要埋怨环境与条件,努力寻找有利条件;不能坐等机会,要自己创造条件;拿出成果来,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事情就会好办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不仅要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观察事物,也要善于观察自己,了解自己。

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都必须认识自己的潜能,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否则就很可能会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9.不断调整努力方向

发展是无穷无尽的。尽管在书籍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使用“终极”、“最终”这样的字眼,但人生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终极的发展目标。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两个贫苦的樵夫每天一起上山去砍柴。有一天,他们在山里发现了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远远高于木柴的价格,将这两大包棉花卖掉,足以使家人一两个月衣食无忧。于是,两人乐滋滋地背上了棉花,准备下山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个樵夫突然看见山路上扔着一大捆棉布。两人连忙上前细看,竟是上等的细布,足足有10多匹。那位首先看见棉布的樵夫欣喜之余,就跟自己的同伴商量,说一同放下肩上的棉花,改背棉布回家。

可他的那个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经走了许多路,好不容易走到了这里,再丢下棉花,先前自己的辛苦岂不是白辛苦了,他坚持不愿换上布匹。没办法,那位首先发现棉布的樵夫只好尽其所能背上了棉布,继续前进。

又走了一段路,肩背棉布的樵夫看见森林里闪闪发光,就走到近前看个仔细,原来是地上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子真正发财了。他连忙邀自己的同伴过来,劝说他扔掉棉花,一起背着黄金回去。

但他的同伴仍坚持原来的观点,棉花已经背了那么长的时间,扔掉了等于将自己的辛苦也扔掉了。并且说,那些黄金可能不是真的,不要白费了力气,免得到头来落个一场空。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背着两坛黄金,和那位舍不得棉花的同伴一起赶路回家。

可是,两人刚刚走到山下,一场大雨把两个在原野上的人浇成了落汤鸡。更为不幸的是,那个背着棉花的樵夫,再也背不动又湿又重的棉花,只好丢下一路上都舍不得丢掉的棉花,空着双手跟着那位背着两坛黄金的同伴回了家。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伪,你自然可以有你自己的观点,但是,那位放弃棉花背棉布、后又放弃棉布背黄金的樵夫的做法,起码能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只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才有可能是最后的成功者。

这就如我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考上大学,但考上大学后又会有新的目标出现。比如继续读硕士,读完硕士可能还会读博士、博士后等,但即使是博士后仍不会是我们人生的终极目标,有可能你又会将获得诺贝尔奖作为新的成功目标,等到新的目标成为现实,你的面前又有新的发展目标。

你的一次成功不过只是完成了一个小目标,你不能有半点的自满和骄傲,而应该立即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下一站,你该背上黄金回家!

人生如此,发展也是如此。当我们制订了成功发展的计划,然后将它付之于行动,你就在实现着你的成功发展计划,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当旧的目标实现了,你又会制定新的目标,制订新的发展计划,使你的发展能量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得到发挥,并以此达到人生的辉煌境界。

1946年,在战后的日本,两个年轻人靠着借来的527美元做资本,挂出了“东京通讯工业株式会社”的招牌,这就是当今日本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业公司之一索尼公司的前身。在不到60年的岁月中,索尼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终于跃居日本电子制造业的榜首。

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是一家酿酒厂老板的儿子。中学毕业之后,他不顾父亲要他继承祖业的愿望,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择了物理学专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海军服役,认识了专攻电器专业的井深大。从此,两个年轻人成为患难之交。盛田和井深大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等打完仗后要把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用于消费品领域的生产。战争结束后,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办起了一家小小的电子公司。

公司的条件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要打起雨伞才能投入工作。由于资金十分缺乏,他们的电子公司最初只能通过修理收音机来维持公司业务的运转。但由于盛田和井深大一开始就注意抓好质量关,因此他们的公司赢得了用户的信任。不过,钱虽然是赚了一点儿,但离真正地打开局面还差得很远。

1949年的某一天,井深大前往日本广播公司办事,在那里他偶尔看到了一架美国制造的磁带录音机。井深大不禁怦然心动,他马上意识到这种商品其中所蕴藏着的巨大潜力。回去之后,井深大和盛田一商量,就决定调整自己公司的业务方向,买下录音机的生产专利。

以当时索尼公司的条件和技术力量,制造录音机并不是很难,但是生产磁带是个大问题,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的市场是无法找到磁带的。他们经过一年的奋斗,终于生产出自己的磁带和录音机。然而可惜的是,这种录音机的价格高得惊人,每台竟达到了七万美元。于是,盛田和井深大召集公司全体成员,连续进行十多天的智囊大会战,终于找到了降低成本的办法。

录音机的生产取得了成功,但盛田和井深大这时又调整了自己的发展目标,已经在盘算着经营另外一种新的产品。

1952年,井深大听说美国人发明了晶体管,他十分感兴趣,就立刻与盛田飞赴美国考察。到美国之后,恰好西电公司以二万五千美元的价格出售该项产品的生产专利权,他们当机立断,立刻决定将其买下。经过几个月的奋战,世界上第一台袖珍晶体管收音机在盛田和井深大的公司里诞生了。由于晶体管的体积很小,以此生产制造的收音机可以装进口袋,所以,他们公司首批生产的二百万台收音机一下子被抢购一空,销售额正好是盛田和井深大当初在美国购买专利所花费用的一百倍。

为了给这种袖珍收音机起个好名字,盛田和井深大几经讨论,最后决定取拉丁文的“音”和英语中“可爱的孩子”之义,取名为SONY(索尼)。这个名字不但十分好记,而且还正如盛田所说的可以纪念他和井深大这“一对小顽童”兄弟般的友谊。从此以后,“SONY”(索尼)的名称响遍了全世界。

盛田和井深大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不过是想办个将电子学和工程学结合起来的用于消费品生产的小企业,而且一开始他们的公司主要业务就是修理收音机。但等到他们看到了进口的新的产品即磁带录音机之后,就调整改变了他们的发展目标,等到取得成功之后他们又一次一次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后来的电视机等新的产品就是这样在调整发展目标中不断地被开发研制出来的。

可以说,盛田和井深大创办的索尼公司,之所以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电子市场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跟他们这种不断进取、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大的关系。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奋斗、不断努力的发展过程。原有的目标实现了,这时候就需要制定新的目标,然后继续朝新的目标奋斗、努力、前进。也只有这样,人生才能不断前进,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

10.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片天地必须靠自己务实地去铺造,实实在在的成功永远属于自己,希望你造就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人目标的实现有许多路可走。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一步步铺就自己的成功之路。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年仅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电影史上十大卖座的影片中,他个人囊括四部。他是如何获得此等成就的?他的故事实在耐人寻味。

斯皮尔伯格在十二三岁时就知道,有一天他要成为电影导演。在他17岁那年,当他参观环球制片厂后,他的一生改变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参观活动,在他窥得全貌之后,当场就决定要怎么做。他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实际电影的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然后结束了参观。

对许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为止,但斯皮尔伯格可不一样,他有个性,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那次参观中,他知道得改变做法。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假装是那里的工作人员。他故意避开了大门守卫,找到一辆废弃的手拖车,用一块塑胶字母,在车门上拼成“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等字。然后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发展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敏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他拍的不错的片子,因而签订了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我们也要像斯皮尔伯格一样知道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善于学习,用恰当的手段,为自己铺就成功的道路。 r06+cwhlfpOOLZZRfaMDB5Ni4MyLEmvxvgsJN73y1bA0nE/G6wVgCesHW3A8Ks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