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姓名:孔丘。别名:孔子、孔仲尼。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生卒年:公元前551-前479年。身份:教育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鲁源村)人,汉族,享年73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记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自二十多岁起,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国的问题,也经常发表见解,30岁时,已经很有名气了。
鲁昭公20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想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行使宰相的权利,使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的势力,拆毁三桓所建城堡,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祭祀,按照惯例要送祭肉给大夫们,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于是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到其他诸侯国去寻找出路,从此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众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六万石,但没有官职,不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十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天,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到了陈国,孔子师徒被服劳役的人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国派兵迎接孔子,才使其免于一死。孔子64岁那年又回到卫国。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行程数千里,传播自己的思想。鲁哀公继位后,孔子68岁带领众弟子回到鲁国,被尊为“国老”。一直到73岁去世,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与弟子切磋学问和著书立说上。孔子是《春秋》的编著者,《易》的注解者,《礼》、《乐》的修订者,《诗》、的编者。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思想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百姓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的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他的理论体系体现在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人不应该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固然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
在教育上,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的理论思想精髓,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专家品析】
孔子的人格修养、道德和思想精髓,孔子的苦难生活,对培养当代中小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很重要。接近孔子、研究孔子,对广大青少年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将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促进当代教育工作者自身专业的成长和师德修养,启发教育教师对学生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成才、提升当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