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作战篇

本篇是在接上篇“庙算”之后的用兵,即“先计而后战”之战。主要通过对战争依赖于经济的分析,论证了速战速胜的指导思想及其重要性,进而提出了达到速战速胜目的的有效方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原典】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1),驰车千驷(2),革车千乘(3),带甲(4)十万,千里馈粮(5),则内外(6)之费,宾客之用(7),胶漆之材(8),车甲之奉(9),日费千金(10),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

(1)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2)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即快速轻便的战车;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作量词,千驷即千辆战车。(3)革车千乘: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用皮革缝制的篷车,是古代重型兵车,主要用于运载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乘,辆。(4)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5)千里馈粮:馈,馈送、供应。意为跋涉千里辗转运送粮食。(6)内外:内,指后方;外,指军队所在地,即前方。(7)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的费用。(8)胶漆之材:通指制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9)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开销。车甲,车辆、盔甲。奉,同“俸”,指费用。(10)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开支巨大。举:出动。

【译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兵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准备好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耗资巨大,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为“将”要重后勤

兵强马壮无疑是取得作战胜利的前提,人要吃饭,马要食草,损坏了的兵器装备要有及时的补充,由此必须有切实可靠的后方勤务。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孙武是独具慧眼的,他在兵书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武的这段话,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昭示着这样一个战争信条:军队无后勤,则不战自亡。

历史证明,没有经济条件与经济资源,是无法取得战争胜利的。古今中外战争都是政治、军事与经济的竞赛,战争对经济的依赖性是较强的。经济是实施战争的基础,战争严格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只有在充足的物质条件保证下,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同时,战争又会严重地破坏经济,致使国家处于困境而无力再实施战争。孙武通过对战争费用的实际考察,认为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战争极大地依赖于后勤,只有物资齐备,方可兴众举师征伐。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攻占徽州后,亲自到石门山拜访老儒朱升,请教夺取天下的计策。朱升高瞻远瞩地送给他一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就是说,要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不称王。朱元璋认为老儒的话很有道理,即提出了一个在两淮、江南地区“积粮训兵,待时而动”的行动计划。

“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按照老儒朱升的提示,朱元璋首先抓紧军队建设,提高军队的作战本领,尤其重视军事纪律的训练和整顿,强调“惠受加于民,法度行于军”。同时,朱元璋大抓农业生产。他设置营田司,任命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并且还抽出一部分将士,在战事之余开荒屯田;推行民兵制度,组织农村壮丁,一面练武,一面耕种。这样一来,军队的后勤军需有了保障,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援贫苦百姓,改变了军队历来吃粮靠百姓的习惯,深受百姓的欢迎。

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朱元璋还礼贤下士,广揽人才。刘基、叶琛、宋濂、章溢四大名士被聘至应天,朱元璋称他们为“四先生”,特筑礼贤馆,给他们居住。

此外,朱元璋为了避免树大招风、较早暴露自己,防止在自己力量脆弱的时候被吃掉,他在形式上一直对小明王保持臣属关系,用的还是宋政权的龙凤年号,打的还是红巾军的红色战旗,连斗争的口号也不改变。直到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发布文告,第一句话仍是“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表示自己仍是小明王的臣属。朱元璋经过如此数年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开拓疆土,巩固根据地,在外人毫不留意的情况下,培养了一支足以与元军相匹敌的军事力量。

随着朱元璋势力的一天天强大,原先的盟友为了争夺利益,也逐渐变成了对头,变成了朱元璋改朝换代的强大阻力。于是,朱元璋在同元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同时,不得不清除盘踞在周围的敌对势力。四周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部,以陈友谅部的势力最大。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攻下了南京外围的重镇太平,杀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花云。他还在太平立国,自称皇帝,并调集舟师,从江州向东直指应天,声称此役有张士诚配合,攻陷应天,指日可待。在陈友谅的嚣张气焰面前,朱元璋的部将感到局势紧张。有的主张出城决一死战,有的主张弃城转移,也有的主张献城投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朱元璋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便问站在一边默不作声的刘基。刘基斩钉截铁地回答:先斩主降者和言逃者,才能破敌获胜。他说:陈友谅劫主称帝,骄横一世,其心时刻不忘金陵。现在气势汹汹,顺江东下,乃是向我示威,逼我退让。我们不能让其得逞,只有坚决抵抗。他又说:常言道,后举者胜,陈友谅虽兵骄将悍,但他们行军千里来犯我,既是疲军,又是不义,而我们后发制人,以逸待劳,待敌深入后,我以伏兵击之,自当必胜。这一仗对我们来说关系重大,一定要打好。刘基的一番话,坚定了朱元璋抗击的决心,他采纳了刘基的计策,巧出奇兵打败了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不仅取得了保卫应天的胜利,还一鼓作气地收复了太平,巩固了金陵这块根据地。

接着,朱元璋又采纳了刘基的建议,决定先征陈友谅,再攻张士诚,在全面胜利的道路上迈出了举足轻重的一步。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战死。消灭陈友谅势力以后,朱元璋马不停蹄,立即又挥戈东进,征伐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攻占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张士诚走投无路,自缢身之。自此,长江中下游地区尽归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在围攻张士诚的同时,派大将廖永安去滁州假意迎接小明王至应天,从瓜州(今江苏六合东南)渡江时,廖乘机把船弄翻,使小明王溺死江中。这样,又为朱元璋以后的登基扫清了一个绊脚石。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制伏了浙江的方国珍,平定了福建的陈友定,又乘胜南进攻克了广东、广西。在实现了整个南部中国除四川、云南外的统一后,不失时机地调集精锐部队实施北伐,同元朝政权展开了最后的大决战。

北伐战争按照朱元璋的计划顺利实施了。当年(1367年)十一月,徐达率军推进到山东,平定了山东全境;继而兵分两路,又胜利进军河南,所向披靡,元朝将领纷纷归附。至第二年(1368年)三四月间,北伐军包围元大都的战略已告完成。

朱元璋在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下,在后方稳步地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做好了战前的物质储备,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时他的实力已经是无人能敌了。他在这个过程中,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充分体现出他出色的战略决策意识。

军事后勤,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对战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足的物资保障是实施战争的前提条件。在做事情之前如果能充分准备,就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典】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1),攻城则力屈(2),久暴师则国用不足(3)。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4),则诸侯乘其弊而起(5),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6)。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7)。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8)。故不尽知用兵之害(9)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10)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艹忌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注释】

(1)久则钝兵挫锐:言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2)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3)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曝”(音“铺”),露在日光下,文中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4)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言力量耗尽,经济枯竭。(5)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6)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7)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宁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力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8)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国家的情况,未曾有过。(9)不尽知用兵之害:不尽知,不完全了解;害:危害,害处。(10)利:利益,好处。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征集兵员。因粮于敌:因,依靠、凭借。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急于丘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地方行政单位征集军赋,一丘为一百二十八家。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的将领;务,务求,力图。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秆一石: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译文】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入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资财枯竭。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就地取材,以战养战

战争依赖于经济。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粮草供应不上。综观古代历次著名战役,为将者无不视后勤补给(特别是粮草)为生命之源、胜利之本。拿破仑远征莫斯科,俄国人坚壁清野,使得拿破仑在粮食告罄、御寒无衣的情况下,惨败而归。现代战争,如越南战争,美国耗费了近千亿美元,大伤国家元气,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孙子为解决后方补给和战场需要的矛盾,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反映了他取之于敌、用之于战、以战养战的战略思想。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闰九月,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进,由砀县(今河南永城东北)出发,攻克成武(今山东成武县)。刘邦的部队以砀山起义军为基础,加上征集来的陈胜、项梁的散卒,总兵力还不满一万人。十二月,刘邦引兵至栗邑(今河南夏邑县),收编了刚武侯的反秦力量四千余人,并与魏将皇欣、武满共同打击秦军,连获小胜。当时,秦军主力已由章邯带到巨鹿与项羽交战,由于秦军在黄河以南机动部队很少,而且连荥阳、洛阳、开封、南阳、函谷关、武关的重镇险塞都没有增兵防守,这就给了刘邦西进以可乘之机。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9年)二月,刘邦北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遇到彭越率领反秦的农民起义军,两军协力攻城未克,刘邦乃引兵西进。

当刘邦经过高阳(今河南杞县西南)时,有一位名郦食其的老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讨厌儒生,就很随便地说:“让他进来。”郦食其一见刘邦如此傲慢无礼,于是也不下跪,只是躬身作了个揖。刘邦头也不抬,像没看见一样。郦食其就高声道:“足下带兵到此,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还是帮助各路义军灭秦?”刘邦听他如此问话,便大怒道:“哪里来的书呆子,普天下的人在秦的暴政下受苦已够长久了,各路义军这才联合起来攻秦,怎么说是帮助秦打各路义军呢?”郦食其道:“既然要配合各路义军消灭暴秦,那么,你接见长者就不应该这样傲慢无礼。”刘邦听他出语非凡,立即站起来,整理好衣帽,恭恭敬敬地扶老人上座,虚心向他求教。郦食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阐述了六国成败的原因。刘邦非常佩服,就问他怎样才能战胜强秦。

郦食其笑笑,然后说:“足下兵马不足万人,要直接深入秦地作战,就好比将头伸入虎口,危险得很!”

刘邦正为自己孤军作战、后勤补给困难重重而一筹莫展,急忙向郦食其求教,道:“刘邦才疏智浅,请先生指教。”

郦食其道:“兵法云‘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将军为什么不到秦军的粮仓中去取运粮食呢?”

刘邦见郦食其话中有话,于是更加恭敬地向郦食其请教。郦食其慢吞吞地说:“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大粮仓——陈留县城,那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足够将军一万人马食用两年有余,将军何不挥师先取陈留,以解后顾之忧!”

刘邦道:“还请先生明示刘邦夺取陈留的妙计。”

郦食其道:“我与陈留县令相识多年,愿凭三寸之舌去劝说他归附将军,如若不从,请将军夜间带兵攻城,我在城里做内应。”

刘邦连连致谢。

郦食其告别刘邦,径至陈留县城。县令见是故人,盛宴相待。席间,郦食其纵谈天下大势,以利害得失示以县令,不料县令却慷慨陈词,愿与陈留共存亡。于是,郦食其便大谈守城之计,县令高兴起来,连连与郦食其“干杯”,不久就喝得酩酊大醉。

郦食其灌醉县令,到了夜半时分,悄悄跑到城门下,打开城门,放刘邦的人马进入城中。

刘邦命手下打开粮仓,果然看见粮食堆积如山,当即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刘邦的部队有了足够的军粮,西进途中,不抢不掠,深得百姓拥护,队伍不断扩大。

三月,刘邦西攻开封未克,与秦将杨熊战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和曲遇(今河南中牟县),大破之,杨熊被迫败走荥阳。四月,刘邦攻占颍川(今河南禹县),然后北攻平阴(今河南孟津县东),封锁黄河渡口,由此南下与秦军战于洛阳东。洛阳东一战,刘邦失利,南出辗辕(今河南偃师县东南)险道,退往阳城(今河南登封)。这时,张良率韩国之兵跟随着刘邦。

六月,刘邦和张良南下,大败秦南阳郡守吕齿,吕齿退守宛邑(今河南南阳县)。刘邦急欲由武关进入关中,想绕过宛邑西进。张良说:“你只知急于入关,却不知秦军兵力尚多,据险自守。如今不攻下宛邑,宛邑守军从背后袭击我们,强大的秦军在前面阻击我们,太危险了。”于是,刘邦连夜引军绕道回来,把宛邑重重包围。吕齿无力抵抗,被迫投降。七月,刘邦由宛邑继续西进,连拔胡阳(今河南唐河县南)、郦析(今河南内乡县)等地,直逼关中东南门户武关(今河南西峡境内)。

同年八月,刘邦率数万大军兵临武关。秦王朝在行将灭亡之前,内部矛盾加剧,秦相赵高逼杀秦二世,遣使与刘邦谈判,企图和刘邦瓜分关中。九月,立子婴为秦王,去帝号,子婴计杀赵高,遣将扼守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阻止起义军进一步西进。峣关前据峣岭,后靠蒉山,地势险要,是由武关北入咸阳的最后一关。张良认为不宜强攻,建议一面设疑兵,一面利诱峣关守将。秦峣关守将果然叛秦,并表示愿和刘邦一起进攻咸阳。张良又说:“只是守将欲叛降我们,恐怕其士卒未必随从。不如乘其松懈发动攻击。”刘邦接受这一建议,乘峣关守备疏忽之际,绕过峣关,翻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十月,刘邦率军进至灞上(今西安市东南)。秦王子婴无力再抵抗,于是手捧皇帝玉玺,“素车白马”出城,向刘邦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因粮于敌”是孙武重要的军事经济思想。这种“就地取材,以战养战”的办法,与商业活动中“借地生财”、“借钱生钱”是一致的。在商业经营中,“因粮于敌”也是一个重要策略。

冲锋陷阵,激励士气

【原典】

故杀敌者,怒也(1);取敌之利者,货也(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3),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4)。

【注释】

(1)杀敌者,怒也:怒,激励士气。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2)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用财货奖赏的意思。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货奖赏。(3)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4)更其旌旗:更,更换。此句意为在缴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

【译文】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应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把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

背水一战,鼓励士气

孙武反复倡导说,在夺取了敌人的资财后,就要分出一部分奖励部下,是为“掠乡分众”;在攻取土地后,就要分给有功者,是为“廓地分利”。这样可以达到激励士气的良好效果。激励士气的方法有智愚高下之分,掌握好其分寸尺度,灵活发挥,机智应用,可以让士兵拿出他们最大的力量,拼死效力。

公元前204年,韩信平定了魏国之后,黄河以北还有赵、代两个诸侯国。韩信向刘邦提出一个消灭这两个诸侯国、夺取齐地、迂回包抄项羽的作战计划。

刘邦采纳了韩信的这一意见,拨给他三万精兵,并派张耳去协助他。

韩信击破代国后,项羽正在猛攻荥阳。荥阳告急,刘邦只好把韩信的精兵都调到那里去,以加强荥阳的防守,而给韩信留下来的大部分是刚征集来的新兵,人数也只有几万,但韩信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计划。

这一年的秋天,韩信领兵抵达太行山,进逼赵国。

赵国实有十多万军队,但号称20万。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听说韩信率领汉军来了,便把军队部署在赵国西面的一个隘口——井陉口。

井陉口是太行山8个隘口之一。它的西面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建议陈余说:“韩信攻灭代国,乘胜而来,锐气正盛,我们应该避开他的锋芒。”

接着,他向陈余献计说:“汉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是从远道而来,粮草得从千里以外运来。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无法并行通过。我带3万人马,抄近路夺取他们的粮草,并且堵住汉军的退路。您则率大军,深沟高垒,坚守不战。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这样不出10天,我们就会取胜。”

李左车的这个计谋着实厉害。谁料想陈余是个书呆子,他骄傲自大,却又书生气十足。听了李左车的话,他不以为然地笑了几声,说:“讲道义的军队不使用诈谋奇计。何况兵法上不是早就说过‘兵力是敌人的十倍就围歼它;兵力比敌人多一倍,就可以交战吗?’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几万,其实不过几千人。他们从千里之外来攻打我们,已经极度疲劳了。像这样弱小的军队我们都避开不打,以后遇到强大的敌人那又该怎么办?再说,各路诸侯也会讥笑我们胆小,就会轻举妄动来进攻我们。”

陈余断然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韩信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马上率领军队,开到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半夜里,韩信开始布置作战任务。他挑选了2000名手脚灵活的骑兵,每人带着一面汉军的红旗,趁天黑,悄悄地从山间小路绕到赵军大营侧后方隐蔽了起来。韩信对他们说:“你们埋伏在那里先不要动。等到我军后退,赵军离开军营追击我们时,你们就立即跑进赵军军营,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换上我们汉军的红旗。”

2000名骑兵秘密出发后不久,韩信又派出1万人马,开到了井陉口附近绵蔓河的东岸。

绵蔓河水深流急,汉军士兵们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水,一肚子疑惑。正在疑惑之时,韩信命令他们背靠河岸,摆成了一个“背水阵”,这使汉军将士们更加疑惑起来。

当赵军的将士们知道韩信在绵蔓河背水列阵,都讥笑起韩信来:

“都说韩信深通兵法,用兵如神,原来他就是这种水平啊!”

“连起码的用兵常识都不懂。他把军队驻在河边,我们一进攻,看他们往哪里退?”

“退到河里喝水去吧!哈哈哈……”

“韩信真是个大傻瓜!”

赵军军营里高兴万分。汉军将士也难免议论起来:平日足智多谋的韩大将,这次怎么想出这么个阵形,是不是一时糊涂了?

东方出现了鱼肚白,天渐渐地亮了,不平常的一天开始了。

汉军主力在韩信的亲自统率下,打着大将旗号,排列着队伍,朝井陉口开过来了。

陈余见此,兴奋地叫了起来:“来得太好了,我就是怕汉军主力不出来。今天一定叫韩信这小子有来无回!”

陈余一声令下,10万赵军将士在一片“活捉韩信、张耳”的叫喊声中,漫山遍野地朝汉军冲杀过来。

一阵厮杀之后,赵军人多势众,汉军看起来有点招架不住了。他们丢下旗鼓,在韩信、张耳的带领下,朝着绵蔓河方向退却。

赵军一见汉军撤退,紧追不放,正在这时,韩信带领主力部队退到绵蔓河边,跟原来背水列阵的1万汉军会合起来,回过头来,跟赵军重新展开了激战。

激战中,只听见韩信向汉军将士们高喊道:“我们后面就是急流滚滚的绵蔓河,没有任何退路。如果不奋力拼杀,顶住敌人,大家就会被赶下水中淹死。弟兄们,让我们跟赵军拼个你死我活吧!”

随着喊声,汉军的战鼓擂得震天响。只有拼死杀敌,才是唯一的活路。汉军士兵们个个奋力杀敌,把十万赵军死死地拖在了绵蔓河边。

战至半夜,原来埋伏在赵军军营附近的两千名汉军骑兵,一看到赵军倾巢而出,立即乘虚冲进了赵军军营。他们拔掉了赵军的全部旗帜,换上了带来的汉军旗帜。赵军军营一下子变成了汉军军营。

赵军将领陈余得知后,吃惊不小,但已经晚了。韩信乘机向赵军进行了反攻,杀得赵军落花流水,陈余当场被杀死,赵王也成了汉军的俘虏。

优秀的将帅善于鼓起部队高涨的士气,使士卒勇猛地冲锋陷阵杀敌立功。高明的领导者懂得激励下属,激励的办法很多,总的说来就是两种:一种是金钱,另一种是荣誉。荣誉的作用是在精神上,更容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胜敌而我益强

【原典】

车杂而乘之(1),卒善而养之(2),是谓胜敌而益强(3)。

【注释】

(1)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架、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2)卒善而养之:卒,俘虏、降卒。言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3)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

【译文】

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保证供给。也就是说,越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越强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子提出的“胜敌而益强”的对敌原则,其艺术就是:战胜敌人也就更加壮大自己。也就是揭子在《兵经》里所说的“借”字原理。

揭子说:“所谓的‘借’,就是指能借他人的力量壮大自己。”尤其在两军对阵时使用“借”法,才称得上巧妙。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够,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力量。直接杀敌有困难,就要设法在敌人内部制造矛盾,使其自相残杀;缺乏物资,就要设法夺取敌人的储备,便等于借用了敌人的物资;缺乏兵将,就要设法收服敌人的兵将为我所用;自己智谋不够用,就要设法借用敌人的智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韩信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原理的高人。

韩信率军在井陉口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并俘虏了大批赵军。在泯水边斩了成安君,活捉了赵王歇。并传令下去,不可杀死广武君,如有人活捉了他,可赏赐千金。这时就有人把广武君绑了送到韩信的旗下,韩信立刻松了他的绑,请他面向东坐,自己执弟子之礼,坐东向西来跟他讲话。

韩信向广武君请问道:“在下想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怎样做才能成功呢?”广武君谦让地说:“臣听人说,打了败仗的将领,没有资格来谈英勇;亡了国的臣子,是不配来参与谋划长治久安之计的。现在我已是败军之将、亡国之臣,怎配得上跟您一道来商量国家大事呢?”韩信说:“在下也曾听说过:百里溪在虞国做官,而虞国亡国了;在秦国做相国,而秦国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并不是他在虞国愚笨,而到了秦就聪明起来了!主要在他的意见被秦国采用而不被虞国采用,虞君不听信他的意见,而秦君听从他的意见啊!假如当初成安君真的采纳了您的计策,像我韩信这样的庸才,早已被您生擒活捉了;就是因为他不听从您的话,所以才有机会让我韩信陪侍您。”

接着韩信又坚决地向广武君请教,说道:“在下完全听从您的计谋,希望您不要推辞!”广武君说:“当然,臣听人说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而愚者千虑,也会有所收获!所以说,即使是无知狂人的话,圣人也可以选择采纳。但是又恐怕臣所献的计策不一定适合,不过臣愿意献上愚见。至于成安君有百战百胜的计谋,然而一旦失算,所以部队在都城的附近打了败仗,以致身死于泯水之滨。现在将军用木筏涉过西河,俘虏了魏王,在阏与捉住了夏说,一战便攻破了井陉隘道,不到一个上午打败了20万赵军,杀了赵相成安君。威名传扬四海,威震天下,使得敌国的农夫们十分恐惧,都放下耕犁和锄头,只图眼前穿好些吃好些,侧着耳朵在等候着听您出兵的消息。像这些,都是将军您的长处啊!然而校尉们十分辛劳,士卒们已经十分疲乏,实在是很难叫他们再卖力作战了。现在将军您要想发动这一群疲乏困倦的军队驻扎到燕国坚固的城下,要跟他们战斗,恐怕会僵持很久,而又没有力量攻下它。如此情势,已被敌方知道得一清二楚,声势随之也削弱了。日子拖得久了,粮草一定就耗尽了。这时,较弱的燕国你还不能使他降服,而齐国一定来个坚壁清野,固守国境,而使自己强大起来。燕国和齐国与您的军队形成僵持局面,不能解决,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还是未见分明的!像这些,是将军这方面的短处啊!臣很愚笨,但鄙意以为您攻燕伐齐的打算是错的!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会利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别人的短处,而不是拿自己的短处去攻击别人的长处。”

韩信说:“那么我该怎样行动呢?”广武君回答说:“现在为您打算,不如解下盔甲武装,放下兵器,镇守赵国,安抚百姓,存恤遗孤。百里之内的地区,每天都可以送来牛和酒,以宴请您的将士,犒赏您的兵卒。而后向北移军,把部队驻守到通往燕国的路上,摆出要攻打燕国的架势,接着派一个辩士,送一封信过去,向燕国显示您的长处,燕国一定不敢不听从您的命令。用威势把燕国降服了之后,再派说客向东去劝降齐国,齐国一定听到消息就降服您了。即便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如何替齐国出主意了。这样一来,争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图谋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虚张声势,而后再采取实际行动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情况!”

韩信听了,说道:“好极了!”就照广武君的计策,派人到燕国去,燕国人听到了消息,立刻投降。韩信正是因为采取了广武君的建议,才取得了这一系列的胜利。

胜利之下,人非常容易轻躁,会看不见自己隐藏的弱点。汉军连连战捷,士气大盛,这对作战是很有利的。但是水满则溢,在连续作战的情况下,师劳兵疲,一旦受到挫伤,士气也很容易跌入低谷。广武君详细分析了优劣势所在,建议利用汉军连战连捷的声威,迫敌投降。即使燕国未降,休整后的汉军也一定是锐气十足,到那时再出兵,定能破燕了。

韩信“借敌制敌”的策略确实高明,在战胜了对手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个人的智慧与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要想战胜对手,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依靠他人之力,才能制定出高明的策略。

《兵经百字·借字》云:“己所难措,假手于人,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甚至以敌借敌,借敌之借,使敌不知而终为借,使敌既知而不得不为我借,叫借法巧也。”

兵贵胜,不贵久

【原典】

故兵贵(1)胜,不贵久。故知兵之将(2),生民之司命(3),国家安危之主也(4)。

【注释】

(1)贵:重在,贵在。(2)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3)生民之司命: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名,传说主宰生死,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4)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兵贵神速,以快制胜

孙子指出:作战应速决取胜。军队长期作战,会使国家经济发生困难或资财枯竭,对国家不利。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主张兵贵神速,以万钧雷霆之势,突然行动,快速进攻,夺取战争和作战的胜利。

速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速度就是力量。在方向、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速度与力量成正比。势速则难御。流水之所以能漂石,靠速度;飞鸟之所以能捕杀鼠兔,靠速度。有速度就有优势。我强敌弱,速进能胜;敌强我弱,速退能存。

关于兵贵神速的观点,孙子在《孙子兵法》中有多次论述,如《九地篇》说:“兵之情主速。”意思是:用兵之理,贵在神速。

关羽败走麦城,蜀将孟达坐视不救,对关羽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羽死后,孟达害怕刘备追究罪责,率亲信随从投降了魏国,被魏主曹丕封为建武将军、新城太守。

新城(今湖北房县)西南连蜀,东南连吴,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边防重镇。孟达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出任新城太守后,秘密派人与蜀、吴相勾结,妄图实现其野心。

当时,诸葛亮正准备再次兴兵伐魏,对孟达的叛变深恶痛绝。诸葛亮了解到孟达与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不和,就派人将孟达与蜀、吴相勾结的事情告诉申仪,打算借申仪之手铲除孟达。

申仪得知孟达勾结蜀、吴的消息,立即报告给了驻兵在宛县的司马懿。

司马懿素知孟达的为人,新城是战略要地,他对孟达更不放心,接到申仪的报告后,下定决心剿灭孟达。与此同时,孟达也探知申仪告发他的消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举旗反魏。在这节骨眼上,司马懿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上说魏帝和他都对孟达深信不疑,申仪之说纯系私怨,请他放下心来。孟达接信后,半喜半忧,对于是否立即反魏又犹豫起来。

司马懿给孟达的信不过是缓兵之计。信使才出发,他立即调兵遣将,亲率一支大军奔赴新城。司马懿的部属劝道:“这样大的一件事,不报告魏帝能行吗?”司马懿回答:“从宛县到洛阳800里,到新城1200里,信使往来最快也要一个月,兵贵神速,如报告魏帝那就什么事情都晚了。”

司马懿命令部队日夜兼程,轻装疾进,仅8天时间就兵临新城。

孟达大吃一惊,他没有做好防御司马懿的准备,新城之兵又不全是自己的嫡系,苦苦抵御了半个月,城破身亡。

司马懿神速进兵,剪除了叛将孟达,使魏国西南边境得以稳定。

兵贵神速。我强敌弱,速进能胜;敌强我弱,速退能存。兵贵神速讲的就是要以快制胜这一道理。难得的是时间,易失的是机会,这不仅是兵家的至理名言,更是人们做事的警世箴语。 2fFymG7rUtAYH56Vp3X9/s4ZC6xs/5xZ1nUjLxoEUQ2vjsLUE8OoeBTZhOo1ED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