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日常行为的心理分析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行为心理学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创建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谓行为心理学,也就是通过行为分析心理,通晓了这些知识,会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了解自己的内心,并帮助我们分析周围人的行为和个性。

言辞谦恭的人怀着什么样的心理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所用的语言可以拉近或推远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事实上,任何人际交往都是在交际双方所构成的心理距离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距离能够使人际交往取得成功。如果你想使你的人际交往能够顺利愉快地进行下去,那么有分寸地使用恭敬的语言是很有必要的。这些谦恭的语言要依时间、场合、目的而微妙地表达,适当地加以运用。俗话说“过犹不及”,如果你在人际交往中所用的言辞过于谦恭,反而显得十分肤浅,给人一种很虚假的感觉,从而使他人对你持有戒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与他人最初交往的时候,会使用到一些谦恭的言辞,如“您”“请”“劳驾”“谢谢”“辛苦了”“请多多关照”等敬语。由于双方不是很了解,所以都会在言辞上彬彬有礼、小心翼翼。而如果加深了进一步的交往,已经变得较为熟悉了,双方就会忽略掉这些敬语,而是直接用日常语言进行有效地交流。所以通过对话,就能察觉到谈话双方关系已经到了何种程度。比如一对男女朋友,才开始见面的时候,双方都会用一些敬语,男性一般会表现得很有礼貌,而女性也会显得十分矜持,而一旦他们的恋爱关系确定了下来,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久了,就会省掉那些“繁文缛节”,彼此有什么话就直接说出来。他们之间使用的语言都是极为亲昵的话语,甚至有的语言已经成为了他们爱情秘密的一部分,旁人是听不出所以然来的。另外,我们在日常交谈中,也常能通过对敬语的使用而判断出彼此之间的关系。

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过分谦恭的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总是低声下气或用恭敬的语言、赞美的口气说话。你与他们初次交往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对方是不好意思的缘故,虽然感觉怪怪的,但绝不会对他们产生厌恶。然而随着你们交往的日益深入,你就会逐渐察觉这种人的态度,而且会气恼不已。这时你对他的评价大多变为:“这家伙原来是个口是心非、表面恭敬,却一直对我有戒心的人!”总而言之,那些对你过分谦恭的人往往是对你持有戒心。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你们之间有了新的障碍

日本语意学家桦岛忠夫说:“敬语显示出人际关系的密疏、身份、势力,一旦使用不当或者错误,便扰乱了应有的彼此关系。”因此,如果是在那种无关紧要或很熟悉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使用敬语。不过,如果是在很亲密的人际关系中,有人突然使用恭敬语言对你说话,那就得小心了。是否在你们之间出现了新的障碍?有可能是你无意之中把他得罪了而毫不知情,但是对方却对你产生了距离感,于是在言词上利用“敬语”来疏远你。

2.对你怀有敌意如果在交谈中对方常常无意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双方之间心理距离很大,关系比较疏远。而如果对方过分地使用敬语,就表示对你怀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戒心。例如,当一个女人对男人说话时,使用过多的敬语,绝对不是对他的一种尊敬,反而表示的是一种敌意,她有可能表达出来的意思是“我对你一点感觉也没有!”或是“我根本不想和你这样的男人接近”;等等。

如果你与有些人已经交往很久了,彼此了解也很深刻。但是,他依然在运用客气与亲切的措辞,说话的语气十分谨慎,甚至会过多地使用很多恭敬的语言,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是心里有苦闷,就是心中对你怀有敌意。

3.企图控制对方

如果有人在与你交往的时候,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那是因为他们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你的心里,突破你的防备心理。实际上,他们之所以产生这种行为,其心理动机在于企图控制你,实现自己居高临下地与你进行交流的目的。

法国作家拉伯雷说:“外表态度上的礼节,只要稍具知识即能充分做到;而若是想表现出内在的道德品行,则必须具备更好的气质。”很多人无论是言辞方面还是行为方面,总是恭恭敬敬,这种情况也可以说是由于其某种气质的欠缺。当然,我们在与人进行交往的时候,有分寸地使用敬语,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之一。但是,“殷勤过度,反而无礼”,人与人之间的礼貌,有其固定的形式、程式以及语言措辞,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如果对方突然对你过分的谦恭,那么你一定得小心了,他已经对你开始怀有戒心了。

为什么有人喜欢爆粗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各个场合,都会听见一些粗口,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就这样顺势进入我们的耳中。其实,说“粗口”是和说话者本身的成长环境,家庭的潜移默化以及个人的修养,还有内在和外在的文化素质是否协调统一分不开的。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说“粗口”,有各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习惯,有可能是一种愤怒地言语表达,有可能是一种素质的低下,有可能纯粹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还有可能是游戏的心理。当然,对于不同的粗口有不同的心理意义。

1.出于习惯

在现实社会中,说“粗口”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是一种习惯,当然也与个人素质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有时候“粗口”不一定等于读书少,或者没教养。比如很多淳朴的劳动人民,虽然经常说“粗口”但是他们的心底是善良的。他们说的“粗口”已经融合进生活中了,成为了一种习惯,成为了表达他们喜怒哀乐的语言媒介。所以,这一部分人说“粗口”是一种习惯,就像是口头禅一样。在某种情况下,他们是不自觉地说粗口,对别人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2.愤怒的表达

有人说:“名人,斯文的人,在说到‘小人’时已经无法用什么词来形容了。”因此,在这时候用“粗口”比较贴切。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国台湾名人李敖,读书非常多,可以说是“满腹经纶”,但是在谈到中国台湾政府里面的“小人”的时候,还是忍不住要讲“粗口”,听众对此的反映是“热烈鼓掌”,认为李敖说出了民众的心声。当然,生活中的李敖也不讲“粗口”。而有些说粗口的人,只是自制力不够,口不择言。

3.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

人们聚在一起,特别是很多男人,比较容易说一些“有伤大雅”的粗话,而他们尤其偏爱涉及禁忌的词汇,如“傻×”等与性行为有关的语言,或“放屁”等牵涉排泄物的词汇。在他们看来,好像只有说几句“粗口”才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其实,他们说粗口的主要原因是内心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现实中,有些人,谈吐文雅,外表斯文,可内心却是险恶,肮脏的。他们在平时的表现是彬彬有礼、恪守规矩,不轻易动怒。而在某些时候喜欢口出秽言的人,他们主要是属于心理某些方面存在着偏执的人。他们在平时就显得焦躁不安,内心有众多不满的情绪,却没有办法来发泄,所以一天、两天之后,经过长年累月,只要碰到偶发事件,一旦他们逮到机会,不论何时、何地、何人,他们一样照说不误。有时候,即使说话的人不是存心的,但对听者来说,心里却很不好受。这种因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粗言恶语,说话的人在说出口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会带来哪些后果,至于是否会伤害到别人,他们更不会考虑到了。

4.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如果从温文尔雅的女人口中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粗口,这是让人十分难以理解的。但是近几年来,女性亦毫不逊色于男人,也学会了爆粗口,甚至变得更加厉害,有的女人说得出比男人说的更露骨更难听。其实,这就好似妇女解放运动时期极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如果我们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现象,就会明白其心理动机是希望表现得像男人一样,其实就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她们会想“为什么男人可以说,而我们不能说”,于是,他们也像男人一样说粗口,以寻求一种与男人并驾齐驱的感觉。

5.只是种游戏

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也爱说粗话。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孩子们在父母面前说粗话,毫无疑问,一定会受到父母的训斥。所以,这时候粗话就只能变成孩子们和同伴之间在互相游戏时的用语。孩子们都知道“那种话”并没有恶意,只是一种游戏,而这种游戏可以让他们顺利摆脱父母教训的逆反心理。在小伙伴面前自由地说“粗口”,甚至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像大人一样说话,自己看起来也像个大人。

经常说错话的人有着什么样的心理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他们都会尽量为自己找一些借口,表示自己所说的那些言语是因为“不小心”,并“不是真心的”,但实际上,那不小心说错的话才是他真正想说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那些常常会说错话的人,我们可以推断为大部分是习惯隐藏真正的自己,是个表里不一的人,而且,他们心中很强烈地禁止自己把这些真心话说出来。但是,有时候越想克制,却往往在不经意间随口说出。他们在说错话的那一瞬间,面部表情是极为不自然的,而且有些人还会马上及时补救,想挽回说出的话,怎奈越解释越黑,这时候,我们就会明白原来他是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说错、听错或者是写错等“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在无意识中说出奇怪的话的经历。当那些违背本意的话语脱口而出后,我们才追悔莫及。但是,这时候,你会发现,那些看似说错的话,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所以,在生活中那些经常说错话的人,其实就是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通常都有这样一些想法:“这件事绝对不能讲出来”“这事决不能弄错,非小心不可”。其实,当你越这么想的时候,就越容易将它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想压抑它,就越容易流露出来。例如,奥地利下议院院长,在宣告会议即将开始时,一不留神说成了“议会结束”。由于他知道这个议会顺利进展的困难度颇高,所以议长在心中便存在着“希望会议尽早结束”的愿望。而他本人意识中清楚地知道议会一定要进行,但在潜意识里又有恐惧、不想面对的心理,两者互相矛盾、冲突,因而不经意间说出了错误的话。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喜欢唠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爱唠叨的人,他们经常会抱怨说这个没有做好,那件事情哪里又出了差错。从早到晚,他们的嘴巴似乎就没有休息过。他们总是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进行挑剔,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这类爱唠叨的人都是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苛求十全十美,见不得任何一点瑕疵。于是,当生活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由此生出一些抱怨、唠叨。

为什么有人特别喜欢唠叨、发牢骚呢?其实,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他们一遇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自然也就觉得有满腹的牢骚,喜欢唠叨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上班族喜欢在喝酒时发牢骚,有时候真是唠叨个没完没了,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大多会就生活、工作上的事情进行唠叨:“我们老板的脾气真差,恨不得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按他的想法去做,事实上很多时候他明明知道自己是错的,还希望我们坚持下去”或者是“那家伙真是令人讨厌,既然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就早说嘛,现在将事情搞成这样子才来找我们,真是一点也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在他们心里,更希望生活能够按他们的想法来进行,这样才能够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那些经常对生活充满抱怨,喜欢唠叨的人,大多是属于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凡事都要求高水平、高理想,并时常在脑海中描绘完美的蓝图。由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别,于是就对现实生活充满了抱怨,自然也就开始唠叨不断了。一般来说,那些喜欢唠叨的人,通常是希望自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甚至于成天沉迷于幻想的世界中,对于现实的问题则采取漠视的态度。

1.有些自以为是

这些经常唠叨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总认为自己是最完美、不会出错的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类型的人非常难相处。他们总是充满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表现完美无缺,因此常会愤世嫉俗地认为:他们怎么总是这样,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的什么事情都不能够让自己满意。其实,如果他们能够早一点认清事实,了解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们就会对别人少一点苛求,少一点唠叨了。

2.大多怀才不遇

在那些喜欢唠叨的人之中,很多都是怀才不遇的人。他们本身是很有能力的,但因为人际关系不好,而被周围的人所孤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无法取得更为长远的发展。而他们的人际关系差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他们喜欢唠叨,但是没有谁愿意听别人的唠叨,也没有人受得了整天唠叨的人。因此当身边的人受不了他唠叨的时候,就会一个一个地离开,最后只剩下自己孤单一人时,才警觉到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人。

为什么有的人喝醉了喜欢打电话

生活中,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喝醉酒的人,常常会猛打电话,并且会在不适合打电话的时间打电话,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些人的心理,是希望能和更多的人交往、沟通,借以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我们经常可以在夜晚的街道上,看到一些醉汉漫无目的地闲逛,有时也可以看到他们无缘无故地骚扰行人,这些行为,无非是想诉说自己的孤独而已。所以,那些醉酒后喜欢打电话的人,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怀。

酒醉后的人,经常会自以为想起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打电话想给别人说一说,而且他们打电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但是接电话的人,却经常会被他那些所谓的理由弄得哭笑不得,特别是半夜三更接到电话,更是令人感到不胜厌烦。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呢?

1.有些喝酒的人本身就是孤独的

其实,那些去靠买醉来发泄不满情绪的人,本身就是孤独的。我们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进行调节或者是向朋友诉说。那些喝酒的人,希望靠酒精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忘记痛苦,他们的内心是极为孤独的。他们或许三五个朋友一起喝酒,虽然身边的人很多,但心中的苦闷却无处诉说,所以只好喝醉之后,到处打电话来发泄自己憋屈的情绪。

2.渴望得到朋友的关怀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这些人的举动就可知道,在喝醉酒时打电话的人需要他人的关怀,尤其是来自朋友或最为亲密的人的关怀。那些借酒麻醉自己的人,为了使自己身心得到解脱,摆脱所在群体给他带来的束缚,所以会作出深夜打电话来博取别人注意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是为了发泄平常内心的不满情绪和苦闷烦恼,或者借机发泄平常和上司、同事间的不愉快。虽然他们看起来,好似无意识,但是他们心里有更为清晰的渴望,那就是获得朋友或亲密的人的安慰,所以他们的无礼举动,多半都是针对自己关系亲密的朋友或亲人。

通过日积月累起来的不满情绪和心理紧张,一旦脱离群体时,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进行释放。而这种感觉,平常是被压抑的,所以借着酒醉,内心就想挣脱束缚。于是,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感和郁闷情绪,渴望得到来自别人的一些关怀和注意力,只好打电话给他的朋友,这就是其行为产生的心理动机。

3.非常识的行为

其实,喝醉酒打电话是一种“非常识的行为”,因为喝醉酒的人已经不具备与人交往应有的常识,所以才会在不适当的时候打电话,比如深夜一两点,而且,他们还会说些不同于平常的话语,例如他们会说:“我现在正在喝酒,你给我马上过来,我会一直等到你来陪我为止……”

当你接到这种电话时,即便置之不理将电话挂断,对方还是会坚持再打来,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你真是太不够意思了,对我一点儿都不关心!”等,说一些令人厌恶的话,如果再加上电话里夹杂着吵闹、酒醉的杂乱声,更会让接电话的人情绪恶劣。

为什么身边总有人喜欢请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喜欢请客,动不动就说“这次我请你们”,或者很豪爽地说“想吃点什么,随便点,今天我请客”。当他们表露出请客的欲望时,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感显得尤为突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请客的经济能力,因为只要自己有钱请客,就可以在朋友或同事面前显示自己有能力的一面,所以,那些大凡喜欢经常请客的人都拥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满足欲望。

小李是公司里公认的慷慨人物,主要原因就是他经常请客。经常看到他在下班后,邀请着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们去吃饭或是到酒吧去玩。通常情况下,一般都是由小李买单。其实,大家一起出去吃喝玩乐,消费完全可以AA制,最初同事也都建议说费用大家平摊。但是,每当买单的时候,小李就显得特别热情地说:“我来吧!今天玩得很高兴,我请客!”

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所以每一次出去玩都是小李一个人买单。有的同事见有便宜可占便不再言语买单的事情,并且乐意享受这样的待遇;而有的同事老是感觉小李一个人买单显得自己很不如人,于是干脆在下次出去玩的时候找借口避开了。

而小李本人呢?其实也是有苦说不出,由于自己追求一种满足感、虚荣感,为了能在同事们面前表现出大方慷慨,自己不得不在日常开支中节省一点。

小李之所以特别爱请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获得一种满足感。对他来说,虽然用于请客的开销很大,但是每次请客的时候,他还是对那种内心获得一种满足感欲罢不能。他宁愿自己在平时节省一点,或者根本没有多少钱,但是依然乐意请别人吃喝玩乐。

此外,我们可以观察那些被请客的一方。一般来说,被请客的一方通常有两种心理:一种是别人请客,自己不用掏腰包,表面上是自己占了便宜,但是让对方付钱,显得别人很有能力,一对比就很容易形成自卑感,反而不能痛快地享受;还有另一种被请客的心理,那就是认为别人请客让自己痛快享受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人大多都是不愿自掏腰包的吝啬鬼。此外,他们还有另一种用意,那就是从小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依赖别人的心理。

对于每个人来说,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是从与母亲那里开始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向母亲撒娇的经验和权利,而这种依赖、撒娇的态度一旦固定成型,长大成人后在现实生活中也容易出现,有时就体现在接受别人请客的满足感中。而那些喜欢请客的人,即便他们的立场是出于好意,是主动邀请对方一起吃饭,但其心态和接受自己好意的对方也是一样的,这样一种心理与那些过度保护孩子的母亲的心理是非常相似的。

很多母亲会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甚至达到溺爱的程度,她们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好,母亲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她们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当母亲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她们也受到了自己父母的呵护,那种受呵护的心理满足感一直伴随着她们,等到自己做了母亲,她们就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欲望满足的对象。我们看见这样的母亲都不禁为她的母爱所感动,但是她的实际行为是企图通过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来满足其心理欲望。而那些喜欢请客的人,和喜欢被人请客的人凑在一起,就如同过分保护孩子的母亲与向母亲撒娇的孩子一样,他们彼此各有所需,分别都得到满足了。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买罐装食品

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很多人喜欢买罐装食品,他们在逛超市的时候,总是对那些罐装食品有兴趣,而不屑于那些散装的食品。他们的购物车里,总是塞满了罐装啤酒、盒装的牛奶、桶装的方便面,他们甚至乐意吃一些盒饭而不愿意进餐馆。其实,这类人的防范意识很重,他们在心里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范围的认定,一旦超出了他们生活的界限,他们就会不予理睬,不愿意去接受,而是愿意坚持自己固定形成的想法。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乘客会买一大堆罐装啤酒、果汁或盒饭入站乘火车。而他们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他们会说:“这会比在车上买便宜”或“如果在途中想吃东西的时候怎么办,可以事先做些准备”。事实上,这类人的行为直接透露了他们较重的防范意识,他们的购买行为,潜藏着很多内在复杂的心理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有过恐慌的经历

第一种是曾经有过恐慌经历的人,比如说曾经有过缺粮的经历,他们可能在以前经常会担心第二天没有饭吃,并且这样的恐慌感是随时会出现的,尤其是在面对很多食物的时候。所以,他们为了寻求一种安全感,为了消除自己内心的那种随时出现的恐慌感,宁愿多买一些物品放在身边以防万一,而罐装食物的易于方便携带的特性,使得它是最恰当的选择。他们会在外出时,经常提醒自己防患于未然,这样便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2.寻找安全感

第二种是离开家外出旅行的人。对这些人而言,家是一个可供居住的舒适场所,更是一个长久依赖直到老死的地方。而离开家外出旅游,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无所适从,丧失了内心的安全感。于是,他们想通过买一些罐装食品来重新获取一种安全感。这表明他们对于家以外的世界,时刻怀着防范的心理。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是心灵的港湾。在心理上,人们依赖家庭的程度,就如同幼时依赖母亲的乳房般。当你经过一天忙碌的工作,回到温馨气氛的家里,立即就会获得一种较为稳定的安全感;如果一个人不能依靠家庭,不能依赖家庭,那么他就没有心灵上的一种归宿感,甚至感觉无法生存。所以对他们而言,家庭是其可以获取安全感的地方,也是可以确认爱的地方。

而那些在火车站购买大量罐装的方便食品的人,本来已经过惯了家中舒适的生活,一旦离开了家,就等于幼儿离开了母亲的乳房般而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在心里极力寻求另外一种可以代替家庭的安全感,而购买大量的罐装食品正好可以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会对旁边的人说:“只要一旅行,我的食欲就特别好。”从这些话里,其实可以发现这种购买欲望所带来的影响。

3.满足自己的欲望

第三种是参加团体旅游或全家出外旅行时,购买大量食物的行为。当我们出外游玩时,就等于离开了现实的严肃生活,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的松懈,让自己获得一种愉快的心情。越是快乐的旅行,就越容易勾起人们的食欲。从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来说,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急于想从罐装食品、方便食品中获得一种安全感。

为什么有的人笑容里藏着刀

一般来说,那些笑里藏刀的人,都把自己真实的目的掩埋得很深,你不可能一下子就发现它。而且他伪装的外表,很容易会获得你的信任和好感。他可能会利用甜言蜜语跟你套近乎,目的是窃取你的劳动成果;他可能经常在你面前装得可怜兮兮,目的是让你主动让出升职的名额;他可能在你面前把你赞得飘飘然,你在激动之下把什么都告诉他,他却在背后拿你不经意透露的信息去跟老板告密;他可能表面对你赞赏有加,却在背后用讽刺的话来奚落你;他可能热心肠地邀请你跟他一起负责某项任务,目的是在出问题时让你背黑锅;他可能经常给你小恩小惠,却在关键的时候勒索你一大把。

毕加索和勃拉克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勃拉克很沮丧,他把一幅画作坏了,有不少人对那幅画的评价都不好。勃拉克自言自语道:“真想把这幅画毁掉。”“别,别毁了它。”毕加索眯着眼睛,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并不停地赞叹:“这幅画真是太棒了!”勃拉克开始有点将信将疑:“真的吗?”毕竟是朋友,又是个行家,毕加索的话让勃拉克动摇了。“当然,你把它送给我,我拿我的作品与你换,如何?”毕加索很肯定地说。最后,毕加索换回了那幅画。

几天后,一些朋友去勃拉克的画室,他们看到了毕加索的那幅画挂在勃拉克画室最显眼的位置。勃拉克感动地说:“这是毕加索的作品。他送我的,真是美极了!”这些朋友也去了毕加索的画室,他们诧异地看见勃拉克的“杰作”与毕加索的名作并排而挂。毕加索语带不屑地介绍:“你们看看,这就是勃拉克画的东西。”

毕加索的言外之意就是:“勃拉克的画算什么东西,怎么能跟我的画相提并论。”我们再仔细比较一下,毕加索前后态度的变化。毕加索眯着眼睛,在勃拉克那幅失败作品前踱来踱去,大加赞赏的行为是不是太虚伪了呢?

在生活中,也经常看见有人以这样夸张、不切实际的表演来迷惑我们。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人际交往时要以诚相待,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让你的诚信成了他人利用的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慧眼”看穿笑容背后的那把刀。一般来说,笑里藏刀的人有以下三个特征。

1.神态表情有异样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那些笑里藏刀的人,就是“整天低着头”“不敢去正视别人的眼睛”“目光萎缩隐藏”。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很多笑里藏刀的人脸皮已经厚到不会轻易心虚了。

但他们还是有一些特征的,主要表现在神态表情上面。比如,笑起来的时候,显得不够放松,举止轻浮,言语中有一些不检点的成分;眼光虽然看似真诚,但是却没有办法长期定位;他们所说的话都是经过大脑认真思考的,生怕一个不小心说错话。

2.总喜欢与你保持一致

他们总是喜欢与你保持一致,因此常常自称跟你的经历出奇的“相似”,每当你说到一件事他就会附和说“我也是”,希望给你造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使你放松对他的防备。他处处总要跟你一致,比如,原本你们从内到外,都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但他总是殷勤地说:“咱们相似得就像亲兄弟啊!”而他们在你面前的惯用口头禅就是:“我跟你一样……”

3.总是表现得过分热心

他对你总是表现出过分的热情,总喜欢给你一些小甜头。当你遇到什么事情,他会主动提出帮助,但从没付诸实现过;他还会没有理由地拉拢你,依赖你,甚至自作主张地为你安排一些活动,喜欢说“咱们一起去……”表面听上去,他好像很热心,但实际上,却不是发自内心的。

一个人的声气透露着什么心理

人的声音包含多种要素,而声调是很重要的要素之一,说话的声调即声和气的综合。通常来说,那些说话比较大的声音,具有某种权威性,可以让别人沉默下去;然而,有些小的声音有时更能发挥作用,这是因为人们注意去听的缘故。当然,一个人声大声小都需要一些姿势辅助,这样效果才会更好。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声气会透露他的“生气”。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我们都可以从声气中识人,从对方的声气中辨别出对方此时此刻的情绪及性格特征。

1.轻声小气说话的人

在与人交谈时,这种声气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密切双方的关系。这是因为,轻声细气说话的人会常常表现出谦恭、谨慎与文雅,引起对方的好感。而且有时候,它还能避免一些可能会招致的麻烦。但如果用它来公开坚持意见、反驳别人或者维护正义和尊严,则是不可取的。

2.和声细气说话的人

“和声细气”,这种声和气,宛若涓涓细流,由人的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使用“和声细气”,常常是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的时候。和声细气地说话,可以展现出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若是“和声细气”说话的男人,他必定是厚道、宽容、胸襟开阔的;而若是“和声细气”说话的女人,她必定是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尤其是在抒发情感时,“和声细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

3.高声大气说话的人

人们用“高声大气”来召唤、鼓动、强调和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高声大气”通常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或者慷慨激昂的情绪,也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性格。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以粗犷、勇猛、爽直和坚贞的品质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他说话声如洪钟,尤其是在长板桥一役,为救赵云,张飞立马桥头,圆睁环眼,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吼声如雷,将曹军部将惊得肝胆欲裂,倒于马下。曹操见此情景回马而走。

4.唉声叹气说话的人一般来说,经常唉声叹气的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信心不强,缺乏勇气,一旦遭到失败,便灰心丧气,沮丧颓废,甚至从此一蹶不振。

孔子去齐国途中,听到一阵十分悲哀的哭声,于是对弟子说:“这个哭声虽然很悲伤,但不是悼念死人的哀声。”随后,孔子下了车,问起他的名字,他说他叫丘吾子。孔子又问:“这里不是悲哀的地方,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丘吾子长叹一声,回答说:“我一生有三大过错,现在年老了才深深觉悟到,但追悔莫及,因此痛苦。”

孔子不明就里,便一再追问,丘吾子才说:“我年少时爱好学习,周游天下,等回来时我的父母都死了,作为儿子竟不能为父母养老送终,这是第一过失;我做齐国臣子多年,齐君现在奢侈骄横,我多次劝谏都不被采纳,这是第二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不料到后来都绝交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去而不回的,是时间;不能见到的,是父母。我是个大失败者,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个世上?”说完,丘吾子投水而死。

一个人到了因悲伤而自杀的地步,他的哀情可想而知。而孔子正是从其“唉声叹气”的声气中识别出丘吾子的哭声不是为了死者,而是另有其他的原因,足可见孔子识人之能。 tgrxFGKLA9JwhzheBw9fiGvNUHf6Wn20TBG2Q7lEJPV/E5qePLLyzyZfgW74TRD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