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02章 逃离“不好意思”的怪圈,解开心理谜团

“不好意思”心理就是一个怪圈,一旦陷进似乎就无法自拔,不管我们说话还是做事都会因别人的评价而有所顾忌。其实,很多时候,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不是焦点,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人。所以,卸下心中的包袱,以轻松的心态面对生活,这样我们才会体味到生活的快乐。

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

焦点效应,也叫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简单地说,人类往往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而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焦点效应的体验,这种心理状态让我们过度关注自我,过分在意聚会或者工作集会时周围人对我的关注程度。基于焦点效应心理,我们会因为聚会上站在角落或者弄洒了饮料而自认为很失败。我们总是觉得社会聚焦灯会格外关注自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假如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注意我们把饮料弄洒或其他尴尬场景的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所以我们完全没必要紧张。

你是否曾因为在某一次派对上把饮料洒了一身而懊恼很久;你是否曾在公众场合摔倒,然后在几秒内快速爬起来,还要装得若无其事?假如你的答案是“是”,那恭喜你,你已经是焦点效应的群体成员了。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让康奈尔大学的一名学生穿上某名牌T恤,然后进入教室,穿T恤的学生事先估计会有50%的同学注意到他的T恤。不过,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通过这个实验表明,我们总觉得别人对我们格外关注,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对自我的感觉却是占据了我们世界的重要位置,在不知不觉间,我们放大了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而通过自我的关注,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突出程度。

小资是一名歌手。以前,她也有过抱怨,每次上节目,她都会抱怨:“自己太辛苦,实在受不压力太大的生活。有时候,为了讨好歌迷、媒体,我一年发行两张专辑,但是,自己又想把工作做得更好,这样的工作量简直令我崩溃。”以前的工作时间安排得很紧,如果白天上通告做宣传,晚上,还要去录音棚完成下一张专辑的录制,这样的生活节奏超出了小资可以承受的范围,每天,她都感觉很累,而且心中的怨气无处诉说。最后,在内心快要崩溃的时候,她选择了退出歌坛。

在四年的休息时间里,小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说:“以前大家都是看我怎么变化,现在我是用自己的脚步来看大家的改变。虽然,现在,我年纪大了,似乎变得老了一些,但是,年龄并不是我能掩盖的东西,我也想永远年轻,但是我懂得这就是时间给我的礼物。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大一份礼物是不用费劲去证明,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着自己的步伐,在以后的时间里,如果我能完全坚持自己的选择,那就是最好的生活。”或许,年龄对于小资来说,似乎大了一些,但是,这样一个年龄却是不需要讨好任何人的。最近,小资复出了。在工作上,她已经与唱片公司达成了一致的意见,不需要拿任何事情炒作新闻,同时,不需要为了赢得名气而故意报唱片的数字,自己可以自由自在地唱歌,这是小资最喜欢的一种状态。

她这样告诉所有的媒体:“我不需要讨好所有的人,我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句话,令所有的媒体工作者既羡慕又嫉妒,因为,对于媒体工作者而言,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讨好所有的人,从而承受委屈和放弃自尊。每天,都有许多人为了人际交往,为了生存而讨好他人,他们这样感到很累,甚至,感到心力透支。到底为了什么,我们需要对身边所有的人尽力讨好呢?切忌,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重要了。

焦点效应,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举个例子,同学聚会时拿出集体照片,每个人第一时间都是找到自己。当我们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来,而且每个人都希望成为焦点,被众人评论。若是和初次见面的人一起用餐,不小心把酒杯打翻,在夹菜过程中出现了失误,这时我们都会很尴尬,会觉得别人都在看自己的笑话。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即便不那么强烈也会觉得不好意思,那接下来的举动就会变得小心翼翼。这都是正常的表现,因为我们都很想在初次见面时给他人留下好印象,然而,真相就是自己没那么重要,完全没必要那么紧张。

1.不要“好人缘”,委屈了自己去讨好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羡慕那种所谓的“好人缘”,似乎每个人跟他都能聊到一块儿去。更关键的是,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大家的心思而来的,他没有理由不受到大家的喜欢。在公司,上司说这个方案不行,他一句话不说,马上改成了上司喜欢的方案;挑剔的同事说,你今天的打扮好像不太和谐,第二天,他就真的换了一套符合同事眼光的服饰;在家里,爸妈说,你新交的男朋友没有固定的工作,她就真的决定与男友分手,重新找了一个让父母觉得满意的男朋友。在这个过程我们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讨好身边的人而已,我们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2.不需要成为焦点,自己喜欢才重要

我们生活的最初点,似乎都是在讨好所有的人,让自己成为焦点,而从来没有讨好过自己。事实上,我们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你不需要讨好所有的人,只有自己喜欢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在你的生活里,没有任何人来分担你的烦恼、愤怒。

贴标签效应:我,正如我思

贴标签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从心理学角度说,之所以会出现“贴标签”,其实是因为标签有定性引导的作用,不管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假如我们给一个人贴标签,那结果往往就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心理学家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然后按照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外一些被试者则不贴标签。后来再次要求他们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也就是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要捐得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当然,假如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就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假如我们给自己贴上的标签是懦弱的,那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举动就是懦弱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确实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被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因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对他们不进行过多的说教,而尤其强调犯人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3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怎样服从指挥,怎么勇敢等。最后,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丝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写的那样服从指挥。

研究那些所谓的成功者的成长经历,发现他们对自我都有一种积极的认识和评价,换言之,就是给自己贴上了一张积极的标签,从而产生一种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魔力,即使他们在认清了自己的现状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奋勇前进的斗志,而这也是他们必须依赖的精神动力。

有一天,著名的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接待了一位走投无路、风尘仆仆的流浪者。那人一进门就对安东尼说:“我来这儿,是想见见这本书的作者。”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本《自信心》,这本书是安东尼多年以前写的。安东尼微笑着请流浪者坐下,那人激动地说:“是命运之神在昨天下午把这本书放入了我的口袋中,因为当时我已经决定要跳进密西根湖,了此残生,我已经看破了一切,我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所有的人都已经抛弃了我,包括万能的上帝,不过,当我看到了这本书,我的内心有了新的变化,我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本书陪伴我度过了昨天晚上,我下定了决心,只要我能见到这本书的作者,他一定能帮助我重新振作起来,现在,我来了,我想知道你能帮助我什么呢?”安东尼打量着流浪者,发现他眼神茫然、满脸皱纹、神态紧张,他已经无可救药了,但是,安东尼不忍心对他这样说。

安东尼思索了一会儿,说:“虽然我没有办法帮助你,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介绍你去见本大楼的一个人,他可以帮助你东山再起,重新赢回原本属于你的一切。”听了安东尼的话,流浪者跳了起来,他抓住安东尼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儿上,请你带我去见这个人!”安东尼带着他来到进行个性分析的心理实验室,面对着一块好像挂在门口的窗帘布,安东尼将窗帘布拉开,露出一面高大的镜子,流浪者看到了自己,安东尼指着镜子说:“就是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你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当作你从前并不认识他,否则,你只能跳进密西根湖了,只要你有勇气重新认识自己,你就能成为你想做的那个人。”流浪者仔细打量自己,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几天后,安东尼在街上碰到了那个人,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流浪汉了,而是成了西装革履的绅士,后来,那个人真的东山再起,成了芝加哥的富翁。

每个人都梦想过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是科学家,也许是医生或者律师,不过,大多数人宁愿梦想着,而不实践着,甚至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救赎。事实上,做自己希望成为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相信自己,给自己贴上积极梦想的标签,朝着梦想勇敢地奋进,那么,我们就真的能够成为我们所希望的那个人。

不管我们所遇的场合多么严肃,都需要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不要给自己贴上胆小怯弱的标签,一旦你这样认为,渐渐地,你就真的会成为那样的人。假如你暗示一切都会好,那我们就真的会成为标签上所写的那样的人。

许多人都有消极的心理,他们自卑而懦弱,总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成不了大器。结果,就在这一次次消极的心理暗示中,他们真的成了那种无所事事的闲人。假如我们给予自己的都是积极的心理暗示,那自己就真的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欣赏自己,别不好意思

如果一个人太自卑,看自己哪里都是缺点,那么,他内心的怨气恐怕是发泄不完的,每天的生活除了自卑就是自卑。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己,而患人之不己知。”对于一个人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不够了解自己,更为关键的是,不懂得欣赏和肯定自己,因为有时候那些莫名其妙的怒火其实是源于内心的自卑。他们习惯对自己挑剔,总是觉得这里不满意,那里也不如意,诸如,身高不够高,身材不够性感,脸蛋不够漂亮,家庭条件不够好,等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自卑的理由。对此,心理专家建议我们学会肯定并欣赏自己,千万不要自卑。

有一个衣衫不整、蓬头垢面的女孩,她长得很美,不过,总是表现得满脸怨气。有人跟她聊天,她也显得心不在焉,聊天的人都沉默了。有一天,一位心理学家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您说什么?”姑娘有些不相信地看着对方,美丽的大眼睛里有泪,但更多的是惊喜。原来,在生活中,她每天所面对的都是同学的嘲笑、母亲的责骂,在这种生活中,她已经失去了自信,而自卑则成为她怨气的根源。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可能在我们的身上存在一些可爱的缺陷,但是,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那都是我们自己,我们首先应该接受并欣赏自己。即使某一方面做不到绝对的完美,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本没有必要把它作为自卑的理由,否则,除了生气,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其他的事情。

林黛玉刚刚进荣国府的时候,对她就有一句评语:“心较比干多一窍。”后来,林黛玉看到史湘云挂了金麒麟,宝玉最近也得到了一个金麒麟,林黛玉便开始生气:“便恐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于是,林黛玉便去偷听,结果却听到了宝玉厌烦史湘云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到这样的话,心中想:“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则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说,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有一次看戏,大家都看出那个演小旦的有点像林黛玉,只是都不肯说,史湘云却是快人快语,一下子就说了出来,林黛玉感觉自己受辱了,马上就生气了。怕黛玉生气,宝玉使眼色给史湘云,本来宝玉是一片好意,黛玉却更加生气。

后来,黛玉说起宝琴来,想到自己没有姊妹,不免心生怨气,又哭了。宝玉忙劝道:“你又自寻烦恼了,你瞧瞧,今年比去年越发瘦了,你还不保养,每天好好的,你必是自寻烦恼,哭一会儿,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得心酸,眼泪却好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说道:“这是你平时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

林黛玉也明白,自己的病是因性情所起,但是,她没有为之作出改变,真是令人叹息。虽然,林黛玉各方面条件都不差,但是,父母都已不在人世,自己又寄人篱下,心中未免有点自卑,这成了其怨气的根源。在林黛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是:既才华出众,又多疑多惧。很多时候,她不懂得欣赏自己,自然没有办法快乐起来,怨气越来越重,最终成了一种病。几年前,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因患乳腺癌去世,中医有这样一种说法:乳腺癌是因为气郁于胸。或许,陈晓旭扮演林黛玉入戏太深,或许天性使然,她的性格与林黛玉十分相似,因而,也早早香消玉殒。

1.自己就是与众不同

索菲亚·罗兰刚刚进入演艺圈,制片商给予了善意的“建议”:“如果你真的想干这一行,就得把鼻子和臀部‘动一动’。”但是,肯定并欣赏自己的索菲亚却拒绝了这样的建议,她说:“我懂得我的外形和那些已经成名的女演员不一样,她们都相貌出众,五官端正,而我却不是这样,我的脸毛病很多,但这些毛病加在一起反而更加有魅力,说实在的,我的脸确实与众不同,但是,我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索菲亚的自我欣赏与肯定并没有令大家失望,后来,她被誉为世界上最具自然美的人。

2.夸夸自己

无论自己有着多么独特的缺点,都不要嫌弃它,我们需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因为这个世界不需要大众化的美,而需要独特的美。在这一点上,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信自己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请学会欣赏与肯定自己吧!

自己不是圣人,犯错是正常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总有失误的时候,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就是永远的成功者;一个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所以,一个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许多人忍受不了自己的错误,总觉得不好意思,习惯于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错误,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不可自拔,甚至,他们不能原谅自己。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犯错,没什么了不起,不要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错误,自己生自己的气。既然,错误已经犯了,我们所要的就是想办法弥补错误,完善自己,以免再犯类似的错误。一些爱生气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不能够容忍自己犯错误,从而导致内心的烦恼、不满情绪不断滋生。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不要为自己标榜上“成功者”的印记,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既然避免不了犯错误,就要尝试着接受那个犯错的自己,学会原谅自己,不要纠结在自责中,平复内心的情绪,懂得知错就改,这样,我们才能凡事不纠结。

有一天,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人走在库法市场上,他的脸被晒得黝黑,而且,还残留着战场上的痕迹。市场里坐着一个无聊的商人,他看到那个高大的人走过来,便想逗逗他,以显示自己的搞笑本领。于是,商人将垃圾扔向那个过路人,但是,那个高大的过路人并没有因此而生气,继续迈着稳健的步伐朝前走去。

当那个人走远以后,旁边的人问那无聊的商人:“你知道刚才你侮辱的人是谁吗?”商人笑着回答:“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从这里经过,我哪有心思去认识他呀?难道你认识这人?”旁边的人立即惊呼:“你连这人都不认识!刚才走过去的就是著名的军队首领——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商人涨红了脸,似乎不太相信:“是真的吗?他是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就是那个敌人听到他的声音不但四肢发抖,连狮子见到他都会胆战心惊的马力克吗?”旁边的人再次肯定地回答:“对,正是他。”商人惊恐地说:“哎呀!我真该死,我竟做了这样的傻事,他肯定会下令严厉地惩罚我。”

想到关于马力克·艾施图尔·纳哈尔的传言,商人心惊胆战,深深自责刚才的错误。他马上关了店门,整个人蜷缩在被子里,等着马力克的惩罚。可是,一天过去了,马力克没有来,一周过去了,马力克还是没有来。虽然,马力克并没有出现,但是,商人内心的恐惧却越来越重,他不能原谅自己的过错。邻居们都来劝慰:“马力克将军是多么有修养的人,怎么会跟你计较呢?”商人还是摇摇头,整个人看上去既憔悴又疲惫。

商人已经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即使马力克原谅了他,但他仍打不开那个心结,难逃自责的痛苦。心理学家表示:那些无法原谅自己错误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有着严格苛求的人。而商人之所以无法原谅自己,是源于内心的害怕,他不断自责之前所犯下的错误,是因为害怕受到相应的严厉惩罚。

约翰尼·卡特是著名的灵魂歌手,有谁知道他曾经也犯过一次错误呢?在约翰尼·卡特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感到自己的身体似乎被拖垮了。为了保证演出,每天,他需要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还需要服用“兴奋剂”来维持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后来,卡特的坏习惯越来越严重,一位行政司法长官对他说:“约翰尼·卡特,今天我要把你的钱和麻醉药还给你,因为你比别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想干的事,这就是你的钱和麻醉药,你现在就把这些药片扔掉吧,否则,你就去麻醉自己,毁灭自己,你自己作出选择吧!”那一瞬间,卡特醒悟了,然而,自己的过错能赢得歌迷的原谅吗?卡特并不知道,但是,他明白,只有自己才能原谅自己。于是,他开始戒毒,经过了长时间的坚持,他成功了,重新回到了久别的舞台。在那里,他赢得了所有歌迷的原谅,不过,每每说起过去的回忆,卡特总不忘说一句:“我并没有放大我的错误,我只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别人,我可以改正错误。”的确,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样一句话:犯错并不是一件特别严重的事情,别不好意思犯错,原谅自己吧!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有永远的伤害呢?其实,大多时候是由于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对待自己,原谅自己无意或有意犯下的错误,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们开启一扇窗户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1.学会宽容自己

一个人需要学会宽容,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素质。而且,首先,我们将宽容的就是自己,这样我们才有更宽广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如果连自己都宽容不了,我们又怎么能原谅别人的错误呢?有人说,能够宽容自己的人,他们更容易融洽人际关系。

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家,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里这样写道:“通过对全球120名成功人士的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而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宽容的心,所以,人际关系才会那么好。”而且,那些取得瞩目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总是波折不断,或许,他们曾经也犯了不少错误,但是,他们懂得原谅自己,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最后,他们才赢得了成功。试想,如果他们总是纠结自己曾经所犯的错误,那么,他们就会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余生。

2.放过自己

有的人,他们没有办法原谅自己的过错,或者深陷自责当中不能自拔,主要原因是对自己要求太严格,或者说,之前给大家的印象太美好,一旦犯错就对印象造成了破坏,他就认为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于是不断地自责,甚至,有的人会为自己人生的某一次错误而忏悔一生。

不要将自己定义为一个悲观的人

马克·吐温说:“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是,小小的烦恼,只要一开头,就会渐渐地变成比原来厉害无数倍的烦恼。”对于那些有着悲观心境的人来说,就恰似心中长了一颗毒瘤,哪怕是生活中一点小小的烦恼,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每天增加一点点不愉快,毒瘤在消极情绪的养分下不停地生长,直到有一天,毒瘤化脓,开始散发出阵阵恶臭,而他已经被悲观所吞噬了。悲观,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面对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可能悲观,然而,许多人尚未意识到悲观的危害性。有的人甚至认为,悲观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抑郁症。可是,据心理学家观察,长时间的悲观心境,会让一个人感到失望,丧失心智,他长期生活中在阴影里,变得气郁沉沉。所以,远离悲观,调整自己的情绪,走出悲观的阴霾,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有两位年轻人到同一家公司求职,经理把第一位求职者叫到办公室,问道:“你觉得你原来的公司怎么样?”求职者满脸阴郁,漫不经心地回答:“唉,那里糟透了,同事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我们部门的经理十分蛮横,总是欺压我们,整个公司都显得死气沉沉,生活在那种环境里,我感到十分压抑,所以,我想换个理想的办公环境。”经理微笑着说:“我们这里恐怕不是你理想的乐土。”于是,那位满面愁容的年轻人走了出去。

第二个求职者被问了同样一个问题,他却笑着回答:“我们那里挺好的,同事们待人很热情,互相帮助,经理也平易近人,关心我们,整个公司气氛十分融洽,我在那里工作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发挥我的特长,我还真不想离开那里。”经理笑吟吟地说:“恭喜你,你被录取了。”

前者是悲观者,他生活的天空始终笼罩着乌云,因此,他看任何人和事都是阴郁的,一份多么美好的生活摆在他面前,他却认为“糟糕透了”;后者是典型的乐观者,阳光始终照射着他的生活,即使再糟糕的生活在他看来,也是十分美好的。悲观者看不到未来和希望,所以,他遭遇了求职的失败。或许,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失败在等着他,除非他能换一种心境。

有两个人,一个叫“乐观”,一个叫“悲观”,两人一起洗手。刚开始的时候,有人端来了一盆清水,两个人都洗了手,但洗过之后水还是干净的,“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赃物都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过去了,两个人又一起洗手,洗完了发现盘里的清水变脏了,“悲观”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手怎么这么脏?”“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啊,瞧,我把手上的脏东西全部洗掉了!”同样的结果,不同的心态,那么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拥有悲观心境的人,他们一味地抱怨,他们所看到的总是事情的灰暗面,哪怕到了春天,他们所看到的依然是折断了的残枝,或者是墙角的垃圾;拥有乐观心境的人,他们懂得感恩,在他们的眼里到处是春天。悲观的心境,只会让自己气郁沉沉;乐观的心态,会让自己感受到阳光般的快乐。

1.学会拥抱阳光

里根小时候是一个乐观的孩子。有一次,爸爸妈妈送给里根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一会儿,他们来到里根的门口,发现里根正兴奋地用一把铲子挖着马粪,看到爸爸妈妈来了,里根高兴地叫道:“爸爸,这里有这么多马粪,附近一定会有一匹漂亮的小马,我要把这些马粪清理干净,一会儿小马就来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悲观的心境就像是漂浮在天空中的乌云,它遮住了生活的阳光,长此下去,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气郁沉沉。所以,远离悲观,释放心中的怨气,让阳光照进生活中。

2.悲观者没办法赢得成功

或许,谁也不会想到,美国最著名的总统之一——林肯曾经竟然是抑郁症患者。当时,林肯在患抑郁症期间,曾说了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现在我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如果我个人的感觉能平均分配到世界上每个家庭中,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有一张笑脸,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好起来,我现在这样真是很无奈,对我来说,或者死去,或者好起来,别无他路。”幸运的是,最后,林肯战胜了抑郁症,成功地当选了美国的总统。事实上,悲观给我们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有着悲观心境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他都没有获得成功。甚至,悲观的心境还会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其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别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可能就是那一粒等待被发现的金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处处与他人比较,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似乎这辈子自己真的一事无成。事实上,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命运都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这是容不得怀疑的,我们所需要的做就是欣赏自己,认清自己的价值。比较,它所带给我们的只是失落、沮丧、烦恼、生气,更为关键的是,比较之后,我们会变得不自信,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不要处处比较,为自己增添烦恼,其实,我们就是那独一无二的“宝藏”。

约翰上中学时,由于平时学习不积极,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是倒数。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师说:“你已经无可救药了。”身边的同学也看不起他,约翰感到十分沮丧,他觉得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有一天,老师在班里兴奋地宣布,将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到班上做实验。约翰心想,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不过,约翰从同学那里了解到,这位学者是研究人才心理学的,据说他有一台神奇的仪器,能预测出谁未来会获得成功。约翰有点生气,心想:这和我更没有关系,我成绩这么差,未来怎么可能获得成功,成功只属于那些成绩好的同学。这样想着,约翰干脆出门玩去了。

在同学们殷切的眼神中,著名学者终于来了。老师神秘地点了5个同学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了“约翰”,约翰感到十分紧张:难道自己又要受批评?来到了办公室,那位著名的学者讲话了:“孩子们,我仔细研究了你们的档案和家庭以及现在的学习情况,我认为你们5个人将来是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吧。”约翰感到一阵眩晕,以为自己听错了,可是,看着在场人的表情,约翰知道这是真的。原来自己与那些成绩优秀的人是一样的,约翰的成绩很快就上来了,再也没有人说他是无可救药了。

由于约翰学习不积极,成绩很糟糕,而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他,约翰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或许,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约翰常常与那些所谓的尖子生比较,结果,越比较越泄气,内心的怨气让他开始“破罐子破摔”。所以,当老师宣布著名的学者要来的时候,约翰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划分为“失败者”这一行列,而这样的结论正是从长期的比较中得出来的。没想到,著名学者的巧妙暗示却成了约翰走向成功的助推器,通过学者的话语,约翰明白了,原来自己才是独一无二的人才。对此,约翰的内心受到了鼓励,不再泄气,不再抱怨,不再比较,他开始朝着成功的方向前进。

一位学者正值风烛残年,感觉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他想考验和点化一下自己那位看起来很不错的助手。于是,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直到目前我还没有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出一位,好吗?”助手坚定地回答说:“好的,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于是,这位助手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来为老师寻找继承人,然而,每次他领来的人都被学者婉言谢绝了。有一次,已经病入膏肓的学者挣扎着坐起来,拍着助手的肩膀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半年之后,眼看学者就要告别人世,但最优秀的人还是没有找到,助手十分惭愧,泪流满面地对老师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学者叹息着说道:“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总是与他人相比较,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挖掘和重用自己……”话还没有说完,学者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那位助手一辈子都活在了深深的自责之中,他因为自卑而辜负了老师的愿望。

比较的根源是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才想通过比较来找回自信,可是,大多数人在比较中不仅没能找回自信,反而变得自卑。甚至,在比较的过程中,当他们意识自己远远不如别人时,他们的心中是充满怨气和愤怒的,最后,他们只能成为庸庸碌碌的人。

1.不要陷入比较的旋涡中

智者与庸者的差别在于,智者从来不与他人比较,他们相信自己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庸者总是沉迷于比较游戏中,他们在比较中丢失自我,满腹怨气,最后,他们成了平庸的人。

2.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

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最优秀的那一个,事实上,我们真的可以成为那样的人。没有谁能预测你不能成功,既然没有办法否定这一事实,为什么不试一试呢?相反,如果在你在生活中,总是习惯与别人比较,不相信自己,逐渐忽略自己、迷失自己,或许,未来的你将一事无成,而且,你的余生将在烦恼和抱怨中度过。上帝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宝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无限的潜力和能力,不要去比较,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挖掘自己的宝藏,其实你就是独一无二的。 KqztnirC9vijx6h5oepecHDjfzkQKf0fyRHZBIdBDsR02Fx2kJyCtX+kNHLx/8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