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普希金诗选》

〔俄国〕亚历山大·普希金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年),19世纪俄国的伟大诗人。他出生在莫斯科一个古老贵族家庭。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这一期间,他写下了《自由颂》、《致恰阿达耶夫》、《乡村》等歌颂自由的诗篇,在社会各阶层中流传,引起极大反响。1831年2月,普希金和莫斯科一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罗娃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法国公使馆流氓丹特士在公开场合无耻地追求普希金的妻子,诗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与丹特士决斗。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身负重伤,两天之后与世长辞。

19世纪初期,在欧洲东部的俄罗斯帝国,无论在社会政治或文学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传入这个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国家,引起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深远地影响了俄国人民的解放运动。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标志着俄国贵族革命的开始。起义失败后,沙皇尼古拉一世实行残酷的恐怖统治,扼杀一切民主力量,疯狂地镇压人民的反抗。这种形势不能不引起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普希金的忧虑。于是,他把自己的眼光转向了历史,力图从历史经验中找到解决社会现实矛盾的钥匙,这是他创作的社会基础。

普希金一生的创作,就是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间俄罗斯社会前进运动的形象的历史,是一幅映照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生动的长卷。

《普希金诗选》写就了一部俄国社会的发展历史。写于1817年的《自由颂》是在一位十二月革命党人的家里完成的。诗人希望专制制度早日结束它的罪恶统治,作为一个伟大的自由主义者,他在诗中猛烈地抨击农奴制度和沙皇统治阶级的丑恶,表达了对自由的热烈呼唤,它鲜明地表露了诗人的政治立场,是他的自由宣言。正是这首诗激起了无数革命者的昂扬斗志,也震惊了沙皇,使统治者们望而生畏。

普希金诗歌中的另外一个主要内容是对生活的歌颂和对人生感受的记录。年轻的诗人具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展现了年轻人的天性,但是他同样历经坎坷,对爱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智慧的观察眼光和独到体验。

爱情的纯真是年轻诗人心中永远的向往。年幼的时候,普希金就对社交圈中的女性产生了懵懂的向往。他曾经说:“我对自己所见到的漂亮女性,多多少少都有一种爱慕之情。”当他被流放于南方的时候,他同当地将军的几个女儿相处得非常愉快,由此写了很多赞美少女的诗歌,在一首诗中他这样赞美一位少女的眼睛:明亮的眸子如同白昼阳光。

漆黑的眼球恰似黑夜一样。还有一首爱情诗可以说是诗人的代表作——《致克恩》,这是诗人写给自己的一位恋人以作为告别的礼物。作者在这首著名的诗中不仅刻画出了一个为爱情痴狂的形象,而且用诗句对身处爱情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刻画,让读者不禁在一读之下回忆起自己初恋时那种最难忘的甜蜜和幸福。

普希金的诗首先是真诚的。

普希金的爱情诗,有时像他在《我曾经爱过你》里表达得那样温存而深情,有时也会显得平和而淡漠,如《在自己祖国的蓝天下……》。

无论淡漠或深情,他都十分坦诚,不夸大粉饰,不耍弄效果。他的爱情诗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或刻骨铭心,或转瞬即逝,或深刻或清浅,但都毫无伪饰。普希金诗的魅力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天才,也源于他的真诚。天才使人震慑和折服,真诚才会真正感动人的心灵。

普希金的真诚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爱情诗中。普希金的诗作散发着一股贵族气息,这在他的早期诗作中更为鲜明。“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他年青的缪斯,在爱情和懒惰中,共同度过了一生。”

平和温柔的格调,这是他抒情诗的又一特点。在生命的浮沉幻化中,诗人既有欢欣又有悲伤,但总的基调是平静温和的,不是生生死死、大喜大恸,显露着普希金的个性与气质。他既不像雪莱那样理想主义,也不像拜伦那样欲望强烈、情感激愤。无论是悲伤或欢欣,诗人都把它作为生命的赐予而以全副身心去体味,在悲喜浮沉的情感轮回中承受着并实现着自己的生命。 vqD+hblVtel2tBDikh9yIZjXyrmSV4AWFmZUBSV3mbjsAk0mt8Mc1FxxN5u8qC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