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年),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既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德国民族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并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年轻时代生活的反射。他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父亲做过当地参议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善于讲故事,培养了歌德的文学爱好。歌德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做过律师,在魏玛公国当过枢密顾问、部长和首相。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值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日趋崩溃,革命力量不断高涨,使歌德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创作出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讲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作品深深震撼了与歌德同时代年轻人的心灵,他们不但模仿作品主人公“维特”的言谈举止以及衣着服饰,甚至于同样因失恋而轻易结束了自己青春的生命。为此,歌德不得不在该书再版时的扉页上题诗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难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耳语,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不要步我后尘。”据说,当年横扫欧洲大陆的拿破仑皇帝即便是烽火连天的征战也不忘将其带在身边,以便随时阅读。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地位之高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于1774年出版,当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过渡时期。18世纪70年代,德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展,一种狂热的个人主义的反抗情绪高涨,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渴望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一批崇尚感情、歌颂自然、反对专制暴政、揭露黑暗社会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在这些作品中的一个,它处处都展现着“犴飙突进”的精神。

书中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他高高兴兴告别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目的是逃避由于自己多情而欠下的一笔永远无法偿还的感情债。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生活情调和自然景色无不感到浓厚的兴趣,在他眼里,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然而,绿蒂早已订婚,维特为摆脱绿蒂的未婚夫给他造成的痛苦与烦恼,听从朋友的劝告,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

维特在离山村很远的地方找到一个工作——在公使馆当秘书。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在同事中他也寻觅不到志同道合者,这一切也使他产生许多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的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更使他高兴的是,他在一次散步时认识了一位在迂腐环境中仍不失其自然天性的可爱姑娘封·B小姐。他们谈得十分投机,维特爱上了她,尽管她有个不讨人喜欢的姑妈。

在经历了一次闹得满城风雨的公使馆事件后,维特深感公使馆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于是决心离开黑暗、腐败、虚伪的官场。此后,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维特一直怀念着绿蒂,于是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维特自身在工作上、社会上、爱情上处处碰壁之后,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的他,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与烦恼。

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了一股“少年维特热”。作品之所以有如此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揭露了上流社会的污浊庸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不可跨越的等级制度,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批判,反映了已经觉醒却仍软弱的德国进步青年的精神苦闷。

这部小说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它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写法(穿插在维特书信中的“编者致读者”除外)。这种叙述方法非常适合于这部小说着重抒发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特点。维特是个受到新思潮影响又有文艺才能的青年,他对爱情的追求、事业的希望和理想的憧憬,都因腐朽堕落的社会现实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在他内心深处必然会激起层层浪花,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由主人公以书信体的第一人称形式自述,可以不受任何外在拘束,自由地表达,尽情地宣泄。第二,这部小说在抒发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塑造维特这个多情善感的青年形象时,还借助于大自然景物的描写。维特书信中不乏风景描写的神采文字,这既是他思想性格的一种鲜明特征——狂飙突进运动青年,受到卢梭“返回自然”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和自然相通,接近大自然会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是他自我抒发思想感情的需要。维特在舞会上听绿蒂说她已和阿尔伯特订婚,接着是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借此烘托他的“心烦意乱”。这类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法,也是这部小说艺术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两百多年来,这部小说以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和悲愤感伤的情调,深深震撼了一代代读者的心。 +L1EHtSurbTCLOLPo/19rLis54giXf8U6UAiOinqC6PWClk9OAjnlR0EmDkbEa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