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更迅速有效地传递和交流信息。
语言是人类交流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但是,由于人的听力有限,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依靠有声语言,只能在较近距离内传递信息。
据说,公元前5世纪,波斯国王大流士曾专门挑选一批嗓音宏亮的家巨,到山顶上去喊话,以传达他的命令。
使用号角可以扩大声音可听的范围,这一简单办法直到现在还在某些偏僻地方被采用。
古代打仗,或者“击鼓而攻之”,或者“鸣金(古代金属制的打击乐器)收兵”,也都是用声音信号来传达指挥者的命令。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叫长勺之战。齐桓公3年(公元前683年),齐国进攻鲁国,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国谋士曹刿劝鲁庄公不要急于出击,等到齐军三次击鼓进攻均未奏效,因而锐气大减时,鲁军才击鼓而攻之,结果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这里,击鼓就是传达进攻命令的手段。
听觉之外,还可以利用人的视觉来传递信息。狼烟烽火就是一个例子。
这里我们讲一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当历史进入公元前781年、我国西周年代时,在军事通信方面,就常利用“烽火台”。这里顺便说一下,历史上许多新发明往往首先应用在军事上。
周宣王的时候,为防止西戎大军入侵,便在骊山之下,设置烟墩20多处、一旦发现敌军杀来,便放起狼烟,直冲天空。各地诸侯看到狼烟突起的警告,便发兵相救。这便是最早的有历史记载的“烽火台”通信。
到周幽王时,周幽王终日寻欢作乐,他为看到宠妃褒姒的开颜一笑,(褒姒虽然被立为正宫,压倒群芳,但平时少有笑容)竟然让他手下的士兵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骊山烽火冲天,以为大敌来临,便昼夜兼程,蜂拥而至。到达骊山,不见一个敌兵,只闻官中管弦之音,周幽王正与宠妃饮酒作乐。各路诸侯面面相观,十分气恼,卷旗收兵而回。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在楼上望见诸侯兵马被戏弄得忙来忙去,不觉拍手大笑。周幽王说:“爱妃一笑,百媚俱生。”便以千金赏给当时献计让褒姒一笑的人。“千金买笑”这句古语,便由此而来。
不久,西戎真的发兵杀到周幽王的京城,周幽王急忙命令士兵点燃烽火,但各路诸侯未派一兵一卒。西戎兵马杀人京城,周幽王从王宫后面乘车逃走,但被西戎一员大将俘获,杀死于车中。“烽火台”也由此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还有“烽火连三月”的诗句,意思是“烽火台”军事告急、兵荒马乱已连续三个月了。今天,当我们游览万里长城时,还可看到随着山势的连绵起伏,在一些军事制高点上有碉堡式的方形建筑,那便是古代为了报警而设置的“烽火台”。
“烽火台”军事通信,到了我国汉代有了很大发展:一是规模更大,每隔一定距离就建立一个“烽火台”,一有外敌侵入,白天放烟,夜间点火,接连不断的“烽火”此起彼伏,把紧急的军事情报相继传送过来。二是传信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例如入侵敌人1000以下,举一道“烽火”;2000以下举两道“烽火”;3000以下举三道“烽火”……汉武帝时,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征匈奴时,还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信号。“烽火”传送信息是很快的,仅一天时间,一些信息就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今辽宁省),气势十分雄伟壮观。
狼烟烽火当然,“烽火台”接力通信无论从传输内容上、还是从速度上都远远不能与电报相比。但是当时社会还没有电这一能源,没有电哪能有电报这一发明呢。所以,“烽火台”接力通信毕竟是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启示了今天的超短波接力通信电报的诞生。
国外也有用烟火传递信息的例子。
比如,据荷马史诗记载,希腊人在特洛伊城大捷,这胜利的消息就是通过烟火信号从伊利马姆传到希腊的。这是公元前1100年的事儿。
在远古时代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社会的生产不发达,生活很简单,需要记住或留传给后代的事情不多,只靠口传心记就解决问题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落越来越大,劳动和生活的内容日趋丰富,要记住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单靠通过语言来口传心记已经不行了,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能在头脑以外把事情记存下来的办法。
首先找到的是实物记事法。利用实物来记事,其中用得最普遍的“实物”是结绳,所以又叫“结绳记事”。
我国古书《易经》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说,古代都用结绳帮助记事,后世人们才用文字代替了结绳。
结绳怎样帮助记事呢?东汉一位经学家郑玄在注释《易经》时写道:“结绳为治,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就是说,事情大就打个大绳结,事情小就打个小绳结。
除了亚洲,古代非洲、大洋洲、南美洲也有很多地方的民族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有些民族通过绳子的不同颜色和绳结的不同打法,可以记下不少不同的事情。
结绳记事比如,有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是用一条很粗的绳子,粗绳上拴着颜色和长短不同的像缨子一样的细绳子,其上打着很多的结头:黑结头意味着死亡、灾祸、惊吓;白结头表示银子或和平;红结头表示危险或战争;黄结头是指金子或贡礼;绿结头代表谷物。结头离粗绳子越近,表示事情越紧要。
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文化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其中之一就是没有文字。
不过,我们也可以说印加人有“文字”,这种“文字”与众不同地隐含在用羊毛或棉纱绳记事的方式中。而且已经达到了相当复杂“高级”的程度。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人口统计到库存物品,从收受贡品的帐目到口头流传的历史故事和传说,都靠用拴在一根主绳上的第二、第三级细绳的位置和颜色,以及这些细绳上结头的排列记录了下来。
印加人用绳结的10种基本位置来表示不同的数目。虽然绳结只是用来记事而不是用来计算,但在记事的逻辑方式中也包含了算术的概念——加法、等分法、划分为不相等的几部分、按比例划分、整数相乘、整数分数相乘等。
印加人的文化没有消失,它至今仍是南美安第斯山脉操奇楚亚语的印第安人的生活基础。
用结绳来表达某种信息的做法,我们现在也可以在某些地方或某些场合下见到:
马提尼克岛上的妇女,都爱戴头巾,这头巾不仅用来保护头部,而且可以通过头巾上的结子来传递信息:如果头巾的一个角向上翘着,那就表明戴头巾的姑娘还没有结婚,希望有人来向她求婚;如果头巾扎成4个角,朝着4个方向,那就表明这个女子已经结婚了,但如有人邀请她跳舞,她是不会拒绝的……
在海军里,用各色旗子组成的整套旗语作为交流信息的“无声语言”,这也可以看成是古代结绳记事的“变种”。与结绳记事差不多的还有编贝记事。贝是五颜六色的贝壳,编贝是把贝壳串在一根绳子上,编贝记事就是利用不同颜色的贝壳,通过不同的编串方法来表达不同的意思。
古人有时也用实物象征来传递信息。比如,美洲印第安人用箭头表示方向,用短斧表示战争,用烟管象征和平。在南亚苏门答腊,盐意味着友谊,辣椒则有愤怒或仇恨的含意。
但是,所有这些方法,只能表示很少很简单的意思,用来帮助头脑记住某些事情还可以,用来记录和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太不方便了。
怎么办呢?
有办法的,不用实物,而用画画。
画画在今天是一种艺术,可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却是用来记载某种事情的工具。
用来记事的图画虽然也画着动物或人像,但那是非常简单、非常粗糙的。
比方说,猎人出去打猎,打到了一头鹿,他便把鹿的样子简单勾划出来,同伴们看了,就知道他猎获到了一头鹿。
同样,画狗指的是狗,画野猪指的是野猪。如果要说“打猎”,那恐怕就得画几个猎人围攻几只野兽来表示。
用图画记事,确实要比结绳记事方便,而且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要说明的事物画成图形,既简单,又形象,一看就明白,很容易记住,也不大会乱套。
但是,开始图画只是描绘事物,表现自然,不能直接、准确地表达画画者的思想感情,也不跟语言发生任何联系,所以它还不算文字,而只是文字的前驱。
后来,在日益发展的生产劳动中,在频繁的战争和相互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各个部落形形色色的语言逐渐地“混合”起来,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语言。”
有了“统一的语言”,人们就有可能把用来记事的图画跟语言挂起钩来。比如,有人画了一头牛,大家见了就都叫它“牛”;有人画了一座山,大家见了就都叫它“山”。这样,有了图画,有了统一的语言,对代表同一意思的图画又有了统一的固定的叫法,记事的图画就逐渐演变成为“文字的图画”了。
我们把这种文字叫做“图画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无论是埃及的圣书字(也叫埃及象形文字,多半用在碑铭上),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像钉头或箭头,也叫锲形文字,刻在石头或泥版上),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写在一种树皮纸或鹿皮上),还是我国的原始汉字,都是“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是一种图画性很强的早期文字,也叫象形文字。它看起来像图画,但比图画简单,代表了语言中的词,且有一定的意义和读音。
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形象逼真,书写的人要写出某个词,就直接画出这个词的图形,人们看到这个图形就能认出它所代表的事物。
古埃及人表示蛇就画条蛇,表示鱼就画尾鱼。古巴比仑人表示鸟就画出简单的鸟形,表示星就画出星星放出光芒的形状。中国人画个侧立的人形表示“人”字,画个张开的嘴表示“口”字。
因为象形文字通过形象直接代表概念,所以许多地方、许多民族的象形文字有相似之处,尽管读音可能大不相同。
比如,古埃及文字中的山字同我国古汉字中的山字很接近,古埃及文字中的水字与我国古汉字中的水字也差不多。
除了形象性的象形文字之外,还有象征性的象形文字,这样的象形文字也很象实物,但已经不代表实物,而只含有一种象征性的意思了。
举个例子,北美洲印第安人象征性的象形文字就代表着这样的意思:有角的蛇,表示生命;头朝下的动物或人,表示死亡;乌龟,表示幸福、长寿或成功;人手画成双翼,表示灵敏;弓箭,表示战争;两颗心连在一起,表示爱情;两人携手,表示友谊;交叉的两条蛇,表示危险;等等。
为了表示一件复杂的事情或者记述某一事件发生的经过,古人往往把许多单一的象形文字连在一起,看起来简直就像今天的连环画一样。
在美国苏必略湖附近的岩石上,人们发现有这样一连串的象形文字:5条长长的独木船,船上51根短线代表着51个人;一个骑马的人肯定是他们的首领,一头豹子也许是他的名字;一只乌龟和老鹰表示成功;3个拱弧里的3个圆圈也许是指太阳,表示3天时间;一条长角的蛇表示生命。
这样,这一组象形文字有可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有一天,一位名叫豹子的首领带了51个人乘5艘独木船去打仗,经过3天的战斗,打了个大胜仗,无一伤亡,都活着回来了。
当然,你也可以对这组象形文字做出另外的合乎情理的解释。
在古埃及留下的一块石碑上,雕刻着许许多多的象形文字:蛇、猫头鹰、鹞、鹅、鸟头的狮子、荷花、手、头、盘腿坐着的人、双手举在头上的人、甲虫、棕榈叶子,长长的一串跟书本上的字母一样,中间还夹杂着许多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环形等,多得数不胜数。
这是什么意思?当时人看得明白,现代人却难以理解。也许,那里面包含着古埃及某个氏族几个世纪的历史和他们的世俗风情吧!
象形文字比实物记事是先进多了,但仍有不足:一是书写象形(图形)文字比较困难、复杂,二是有些事物、概念用象形文字表达不了。
为了省事,我们的祖先慢慢地把象形文字写得越来越简单,往往只画出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用几根线条勾划出来就算完事。
这样,原始的象形文字经过几千年的使用和创造,终于日趋完善,在我国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汉字。
中国汉字是经历了一个集思广益、不断改进演化的过程,由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地分别地创造出来的。汉字是集体和时代的产物。
怎样创造数目如此众多的汉字?古人归纳为“六书”,也就是有六种造字的方法——“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这里只能简单介绍几种。
“象形”是字像实物,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方法,如:
雨像下雨的样子;
舟像船的形状;
瓜像瓜蔓下结一只瓜;
豕像一只猪的形状。
此外还有“口”“目”“耳”“山”“田”“水”等等一些字。它们开始也是照着实物的样子,用图画表现出来,后来经过几千年的传写和字体的变化,才演进成了今天这些字的样子。
前面已经说过,“象形”造字的方法最古老,也最方便。它开始像图画,但后来已不是图画,而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语言信息的书写符号了。
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但它们的数量不多,在成千上万个汉字中,象形字总共不过300多个。原因很简单,“象形”“象形”,得像实物的形状才行。但是,一来客观事物的形状千差万别,像不胜像;二来有许多事物根本像不出形,甚至是无形可像的。
“指事”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简单的符号,或者干脆用纯粹的符号来指明某一种事物或象征某一种意义。
同象形字一样,指事字也很少。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的事物或新的含意,这种造字方法叫“会意”。
美羊长得很大就是美;
明日月同时并存,概括全部光明。
还有,“鸣”由口和鸟合成,“耷”由大和耳合成,“忐忑”由上下和心合成,“森”由3棵树木合成,“晶”由3个太阳合成等等,都是会意字。
“会意”是辅助“象形”、“指事”的一种很重要的造字方法,汉字中的会意字有1600多个。
不过,文字要能很好地成为语言的辅助工具,还应该同语音发生联系,也就是文字本身要具备声音的标志。这种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就叫“形声”。
“柑”、“桔”、“梨”、“梅”等与树木有关的字,都是用“木”字作形旁的形声字;“溪”、“河”、“湖”、“洋”等与水有关的字,都是用“水”作形旁的形声字;“坪”、“评”、“苹”、“萍”等形声字用“平”作声旁;“淇”、“棋”、“琪”、“麒”等形声字用“其”作声旁。形旁跟字的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声旁仅仅起标音的作用,跟字的意义毫不相干。
“形声”造字法比较简便,只要把一个意符和一个音符拼合起来就能造出一个新字,人们用这种方法造出了数以万计的新字。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占绝对优势,约占百分之八九十。
就这样,我国的汉字越造越多,它们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而且也可以表示抽象的概念以及动作、行为等。
汉字不仅数量在不断增多,书写的形体——字体也发生了多次大的变化,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简体字的发展演变,才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