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恒热,寒带常寒,一年四季气温变化不大。但在中纬度温带大陆地区。冬若寒带,夏如热带,气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例如北京1月平均气温为—47℃,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58℃,冬夏月平均气温相差305℃;极端最高气温(426℃)和极端最低气温(—274℃)之差更高达700℃之多。
在这种冬冷夏热气候下,生物各有其适应的办法。许多树木冬季落叶;蛇蛙之类动物进洞冬眠;燕子等候鸟则万里迁徙,一年两家;既不能迁徙又不能冬眠的动物则在秋末换上一身新毛,也能安全过冬。可是人类则不同,既不能迁徙,又不能冬眠,身上也不能长毛。因此,只能依靠改变居住条件和服装来保持冬夏季节中人体的热量平衡,达到感觉舒适。因此,“冬戴皮棉夏赤膊”乃气候所迫。当然,“赤膊”仅仅是比喻衣服穿得很少,不是真正赤膊。
在温带气候区里,由于冬冷而夏热,因此春秋十分短促,衣服更换也十分迅速。以京津地区为例,大约4月上旬脱下棉衣,过了五一节就可以穿单衣了;9月上中旬还能穿短袖单衣,但10月中旬冷空气一到,就有人穿棉衣了。
“早穿皮袄午穿纱”指的是,由于气温昼夜变化剧烈,造成一天中衣服的迅速更迭。在内陆干旱地区里,白天太阳热量几乎全部用来升高地面和大气的温度(水分蒸发耗热量极少),温度猛升;夜间地面向太空辐射热量而冷却,因天上无云,地面和大气降温十分迅速。例如吐鲁番盆地西缘的托克逊,9月份午后最高气温平均257℃,有些日子可以升到30℃以上(最高曾达368℃),确实可以穿“纱”,但清晨最低气温平均只有93℃,有些日子可以降到0~5℃(最低曾降到—51℃),这种温度下不穿棉衣是很冷的。
我国的青藏高原河谷之中,气温昼夜变化比吐鲁番还大。这是因为这里海拔四五千米,大气层的重量只有海平面上的50%~60%。大气被子薄了,白天阳光穿过大气层时受到的减弱也少,而夜晚地面向宇宙空间的散热冷却速度又因大气层薄而加快。例如西藏海拔4300米高的定日县城,年平均气温昼夜相差高达169℃,比吐鲁番还大26℃,一年之中平均又以12月天气最晴好而昼夜温差最大,月平均昼夜温差达207℃(吐鲁番以9月165℃为最大温差)。1967年1月13日,该日午后最高气温71℃,而清晨最低气温只有—235℃,昼夜温差高达306℃!藏民们适应这种气候的办法是穿藏袍。白天气温稍高时他们袒露右臂(也有认为这是取释迎牟尼讲经时的装束);再热时双臂露出,两袖别在腰带上。藏袍很长,展开后晚上可当睡袋。高原上天气变化无常,大风、雨、雪、冰雹说到就到,藏族牧民常年游牧在外,全靠藏袍抵挡。
我国川西南凉山彝族人民适应当地气候的典型服装叫察尔瓦。一般用2千克左右羊毛编织而成。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及膝。这种察尔瓦衣服穿脱方便,冬夏随身,很适应这里冬夏温差并不很大,但一晴即热,一阴就冷的天气变化。另外这里海拔2000米左右,高山河谷里晴天的气温昼夜变化也很大。
非洲南部有个叫莱索托的小国,全境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特别是居民密集的河谷盆地,气温日变化也很大,而冬夏温差却较小,气候有点像凉山的气候。但那里的人们一年四季干脆披毛毯。由于毛毯图案众多,色彩鲜艳,因而和新颖美观的草帽一起,成了莱索托的“两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