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航空趣话古代航空理想与神话传说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凭着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和火药。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从雪花、树叶飘落,云彩流动,狂风中飞沙走石等自然现象,以及天空中的飞鸟、昆虫等的飞行活动产生联想,得到飞行的启示而向往飞行。但是,古代生产力非常落后,生产方式也极为简单,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因而飞行的愿望无法实现,只有寄托于神话。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奇妙、动人的航空神话传说。这些航空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古代人类社会文化,而且孕育了后代航空技术的萌发。

传说我们的始祖黄帝就是骑着龙飞到天上去做神仙的,征服洪水的大禹也曾驾着龙到天空游览。在公元前10世纪周朝国王周穆王乘坐一辆“黄金碧玉车”,以日行万里的速度飞往西方访问“瑶池金田”西王母。传说天上有仙,称为天仙。天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飞行云中。仙人王子乔骑的是白鹤。春秋时候秦国的国君秦穆公的女婿是乘龙的肖史,他能在天空自由地飞来飞去。

根据民间传说编著的《山海经)书中,有不少“人鸟一体”的怪异插图,如羽民国、人面鸦等。这些带有浓厚神秘色采的怪异图,是古人想借飞鸟来实现飞行愿望的一种飞行想象图。

我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说的是后羿从西天王母娘娘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夫妻分吃,可以长生不老。谁知后羿的妻子嫦娥偷着一人吃了,结果她就不由自主地飞上天空,一直升到月宫里。这不仅是航空神话,而且也是航天神话。这说明古代的中国人,不仅有航空的理想,甚至还有登上月球,征服宇宙的愿望。这些神奇、动人的航空神话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产的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而且激励着人们去探索人类飞行的奥秘。

羽民国人面鸦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0~前278年),在《离骚》中想象自己驾着由飞龙拉着的车,在天空飞行,朵朵云彩就像一面面旗帜,在他车旁迎风飘扬,凤凰一边唱着歌,一边随他在空中飞翔。他飞过巍峨的昆仑山,飞过一望无际的流沙河,最后到达天边的西海。

《庄子·逍遥游》里,说列子由于得风仙之道,因而能够驾风不费力地在空中飞行,把想象中的飞行与风联系起来,说明古人已预见到飞行与风有密切的关系。

诗人李白(701~762年)的《天台晓望》诗里有:“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瀛。”

诗人杜甫(712~770年)的《彭衙行》诗里有:“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文学家韩愈(768—824年)的《调张藉》诗里有:“我愿生双翅,扑逐出八荒。”

唐朝的李白、杜甫和韩愈,在他们的诗里都希望人能像鸟一样生羽毛、长翅膀,在空中飞行。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1037~1102年)的《金山妙高台》诗里有:“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意思是,我想驾着飞车,去东海寻访赤松子,三万里水路,到蓬莱可真不容易啊!

神话故事《西游记》里描写的天兵天将、妖魔鬼怪等都能腾云驾雾在空中飞行。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是十万八千里。

我国甘肃敦煌石窟里的壁画飞天,其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着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或飞天伎乐。按佛经的描述,飞天的形象似人非人,头上长角,并不美。但经过艺术家之手,却成了形貌俊美韵天男天女。这些生动活泼,千姿百态的飞天,身披天衣,环绕彩带,飞腾之状犹如游龙翔风,彩云飘扬。这是人们向往飞行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式表示了古人向往空中飞行的愿望,并广为传播。可以说,古人航空理想由来已久。

古人在探索飞行的过程中,想象中的飞行器,最早的可能要算“飞车”了。

《山海经·海外西经》里有:“奇肱国善制飞车,游行半空,日可万里。”

《帝王世纪》里有:“奇肱氏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飞车至于豫州。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十年,东风至,汤复作车,遣之去。”

传说,成汤在位13年前(前1766~前1754年),西方有个奇肱国,奇肱国的人都是独臂,但心灵手巧,会猎取飞禽,还会制造飞车。人坐在飞车可以快速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有一次刮西风,把奇肱国的人和飞车刮到了汤的国都豫州。汤王把独臂人和飞车的到来视为不祥之兆,于是把飞车给毁了。过后,汤王觉得失礼,遂令工匠复制奇肱飞车。过了10年,有一次刮东风,又把奇肱国人和飞车刮回去了。要设计、制造这样的飞行器,可以想象一定会把当时的能工巧匠给难住。

可能是受鸟类飞行的启示,古人把飞行的愿望寄托于翅膀,幻想人能“生”翅膀,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有了翅膀就能飞行”,似乎减了古人的,“飞行理论”。于是在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中出现了带翅膀的人。这种带翼的人,在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就有了。同时,还有带翼的神龙、神虎、神马等等。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东汉时代坟墓——武氏石室,室内的。石壁刻有长着双翼、四翼和六翼,站立着或在空中飞行的人的图画。

河南南阳汉代画像石有一幅“雷公”车图,画像为雷公车,车下云气簇拥。车上树鼓,有羽葆和华盖。车上乘两人皆肩—生羽翼,车前有三翼虎,纤索挽引,云气飘飞,羽葆翻卷,加上三虎肢、体、尾在飞腾中拉成一线,有风驰电掣之感。另一幅“白虎、羽人”图,右刻翼虎,张口怒目,尾翘扬。后有羽人翼驰张,体前倾,臂前伸,追逐翼虎。还有一幅“应龙、羽人”图,右刻一应龙,两角,长舌吐伸,振翼作升腾状。龙尾之后有一羽人,细腰,修颈,背生两翼,回首遐望。这种带翅膀的人是古人向往、探索用翼飞行的最好例证。

(山海经)中有一幅超级怪异图——敦湖,可能是古人通过对人、兽、鸟三者的比较认识到:人的头脑比飞禽走兽发达,而野兽的力气比人、鸟都大,飞行离不开翅膀,因而创造出人面、兽身、鸟翼三合一的敦湖图。飞行器的基本要素是:控制、动力和翼。人面代表高等智慧,相当于飞行器操纵、控制系统;兽身表示力大无穷,相当于飞行器发动机;鸟翼象征展翅高飞,相当于飞行器的翼。可以说,“敦湖”是古人向往飞行,对人、兽、鸟三者的“部件”重新进行组合的最佳方案。

幻想“生”一双翅膀或自己制造一副翅膀来实现飞行的愿望,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也有。国外著名的传说:工程师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伊卡洛斯,被国王米诺斯监禁在克里特岛的一座迷宫中。代达罗斯和他的儿子用腊和羽毛为自己做了翅膀,从而逃了出来。代达罗斯用这副翅膀成功地飞到那不勒斯,而伊卡洛斯对这种新的飞行欣喜若狂,没有听他父亲的忠告,飞得离太阳太近,致使蜡翅膀融化,坠海身亡。另一位飞人,是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的能工巧匠韦兰。他为自己做了一件金属翼衣,并穿着这件翼衣飞行过。公元前9世纪,英国第九个国王——莎土比亚作品中李尔王的父亲布拉德,他给自己造了一副翼,并试图从特里纳万图姆(伦敦)的阿波罗宫出发,飞越该城上空。但他坠地摔死了。

《圣经》中的天使都生有一双翅膀,凭借这副翅膀,天使能天上、人间自由来往。是否具有飞行能力,成为天使与凡人的最根本的区别。可见,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对带翼的崇拜及依靠翅膀来飞行都是一致的。依靠翅膀来飞行的神话传说,在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重复地传播着。人类受鸟类飞行的启示,首先想到借助翅膀来飞行。但是,从带翅膀的人到研制成带翼的飞行器飞上天空,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漫长的过程。

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类实现在天空飞行的愿望,征服天空的历史,正是从神话开始的。 iOXZg39gWoAix0VDVFPV+ugwr8+GL7qjZX8AOqqa/bt9w2BHYefjzF6AX49FHU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