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出远古的新材料——陶瓷

中国和陶瓷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人类自从会使用火以来,知道泥土烧过后会变硬且能保持一定形状。考古证明,中国在八九千年前就会制造陶器。最初人们把涂有粘土的篮子进行火烧,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用来煮东西吃,以后开始用粘土制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如盛水的壶、缸、盂;煮食的鼎、釜、罐;储存东西的瓮、坛、尊;洗涤用的盆之类,统称为陶器。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许多陶器,证明我国是世界上会制造陶器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有时发现捏好的陶器坯料在高温下烧结时,其中容易熔化的部分会化成玻璃状的粘液把坯料中的小空穴堵死,烧成后不会再吸收水分,轻轻敲打能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就是最早的瓷器。但在烧瓷器时,如果温度掌握不好,稍稍过一点,瓷器会变形或烧裂。所以烧瓷器在当时是一项很难的技术。中国早在商代就会烧制瓷器。尽管中国的瓷器后来传到西方,但没有一个国家会仿制。“洋人”看到瓷器后非常惊奇,甚至流传这样一种说法:“中国人把石膏、鸡蛋清和贝壳粉混在一起,然后在地下埋80~100年,就变出了瓷器。”把瓷器说得十分神奇。

由于只有中国才会制作瓷器,外国人把它称为“中国器具”,至今,西方仍把瓷器叫作“china”。“china”在英文中就是“中国”的意思。由于中国的瓷器质量优良,曾远销世界各国,70年代未,在韩国木浦湾发现了一艘几百年前的沉船,沉船中就有大量中国元朝时期的古瓷。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二是烧结温度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低,在900℃~1200℃就能烧成,有的甚至只在700℃烧制。瓷器则要在1300℃以上。陶器的原料以粘土为主,加入适量的长石和石英。瓷器的原料按坯体中的主熔剂分为:长石质瓷器(即长石、石英和高岭土),绢云母质瓷器(即绢云母、石英和高岭土),骨灰瓷(即磷酸盐、长石、石英和高岭土)和滑石质瓷(即滑石、长石和高岭土)等。陶器的断面粗糙、疏松,气孔率大;而瓷器的断面光洁致密。

普通陶瓷生性脆弱

陶瓷给人的印象总是脆弱得很:一只瓷碗,掉在地上,就会“粉身碎骨”。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对陶瓷进行悉心研究后发现,它之所以如此脆弱,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通常为800℃~1000℃,因此气孔率比较高。在陶器碎片的断面上,少年朋友们不难看到许多小孔洞,且组成陶器的颗粒也比较粗大。瓷器的烧成温度虽然要比陶器高得多(通常为1200℃~1400℃),组成的结构也比陶器细密多了,少年朋友们用肉眼可能看不出有什么细微的缺陷,但是,如果你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在瓷器碎片的断面上,就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细微的伤痕、裂纹、气孔和夹杂物。要是你把瓷器碎片放在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下,那么,你还可以发现瓷器在晶体结构方面的缺陷,例如空位、位错等。而所有这些细微的裂纹、气孔、夹杂物、晶体缺陷和表面伤痕,都可能成为陶瓷裂纹的发源地。

第二,由于陶瓷属于脆性材料,一旦出现裂纹,它不像金属那样具有塑性变形能力,所以,只好“打破沙锅纹到底”了。至于在热冲击的条件下,由于陶瓷的导热性较差,热膨胀系数大,热应力由此增加,因此,裂纹的扩展速度更会进一步加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用沙锅炖(煮)食物,只能用文火慢慢加温,要是一开始就用猛火急烧,就会出现沙锅炸裂事故。即使是烧好后,也不能用水急冷。

新颖陶瓷

所谓新颖陶瓷,必须克服普通陶瓷脆性这一缺点。经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现在人们终于找到了克服陶瓷脆性的药方。

首先,从改善内部结构着手。研究表明,在氧化锆陶瓷的原料中,添加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未,经高温烧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便生成两种晶体,它们叫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陶瓷受到外力作用时,四方晶体便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膨胀”。由于晶体的体积急速增大,进而可阻止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这样,陶瓷就不会破裂了。

其次,可在改善陶瓷的表面状态方面下功夫。一般说来,陶瓷的断裂大都从表面的缺陷开始,因此,改善陶瓷的表面状态,犹如为防止陶瓷的破损设下了第一道屏障。具体方法为:通过化学或机械抛光技术消除陶瓷的表面缺陷;对氮化硅、碳化硅等非氧化物,只要通过控制表面氧化技术,便可消除表面缺陷或者使裂纹尖端变钝;通过热处理也可达到表面强化和增韧的目的。

第三,将纤维均匀地分布于陶瓷原料之中,以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其原理与我们在石灰中加入纸筋相类似。这是因为,将纤维加入陶瓷原料之中,具有三大作用:①纤维不易拉断,在工作时可承担大部分外加负荷,从而减轻了陶瓷的负担,进而使裂纹不易产生;②纤维与陶瓷体结合在一起以后、具有很大的摩擦力,于是,陶瓷的韧性可大大提高;③即使陶瓷内出现了细微裂纹,纤维也能将它们紧紧拉住,不至于进一步扩展开来。

新颖陶瓷可以制作成陶瓷榔头、陶瓷菜刀、陶瓷剪刀等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具。从外观上看,这些陶瓷制品与普通的钢铁制品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毫无钢铁的成分。“新颖陶瓷”又称“韧性陶瓷”。

韧性陶瓷除了不怕撞击不怕摔打的优点以外,还具有强度大、硬度高、不怕化学腐蚀等优点。它除了可以制作榔头和刀剪以外,还可以制造开瓶器、螺丝刀、斧头、锯子等器具。

至于说到这些新产品的长处,那是显而易见的:用陶瓷菜刀切食物,不会在食物上留下令人讨厌的铁腥味,它特别适合于切生吃的食物和熟食;陶瓷剪刀的锋利程度不亚于钢制剪刀,可以用来裁剪纸张、绸布等。由于它不会带磁性,因此特别适宜于剪接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

新颖陶瓷产品韧性陶瓷还可以用来制做手表壳,制造加工金属用的切削工具、防弹盔甲、人造骨骼和关节呢。不过,材料科学家对韧性陶瓷最感兴趣的是利用它代替金属材料制造发动机。

去污陶瓷

1988年,欧洲共同体国家为了响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倡议,经过长达六年的协商后,一致同意各国共同努力减少大气污染,其中包括减少有害气体氧化氮的排放。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希腊、卢森堡等十二个国家还签订了保证书,保证到1998年要使氧化氮的排放量比1980年减少33%。

英国是工业发达国家,汽车、飞机和各种火力发电厂在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尤其是飞机排放的氧化氮对大气的影响不可轻视。人们或许奇怪,飞机烧的是汽油,怎么会排放氧化氮呢?这引起了英国剑桥大学材料科学系的研究人员比尔·克莱格的兴趣,并参与了弄清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研究。首先他和他的同事弄清楚了为什么飞机烧汽油会排放出氧化氮的奥秘。原来它和航空发动机所用的材料有关。一般的航空发动机的涡轮叶片都是用耐热合金制造的,但耐热合金在温度达到1000℃以上时,强度就会降低变软。而驱动涡轮叶片的火焰气体温度却高达2000℃。为了使涡轮叶片不变软,现在采用的方法是吹一层冷空气膜把炽热的火焰和叶片表面隔离开来,同时冷却叶片。但是在冷却空气膜和火焰接触混合后,温度会立即升高到1800~1900℃。在如此高的温度下,空气中的氮和氧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氮这种有害气体。

克莱格和他的伙伴们想,要去掉氧化氮,首先要废除用空气冷却叶片这种原始方法。但如果不用冷却空气就必须提高叶片的耐热温度。可是现在最好的耐热合金也只能耐1100℃左右的高温。于是他们就想利用能耐1500℃以上高温的陶瓷制造涡轮叶片。但是现在大多数陶瓷都很脆,一碰就碎。怎样才能得到又硬又不脆的陶瓷呢?克莱格想起了蜗牛。他知道,别看蜗牛的肉软乎乎的,可它背上背的那个薄薄的壳却硬而不脆。蜗牛壳为何有此特性呢?克莱格用显微镜观察了蜗牛壳的结构。结果发现蜗牛壳是由许多碳酸钙层和薄薄的蛋白质层交替地组成的,就像千层饼似的结构。那些碳酸钙层虽硬而脆,但它们之间夹着的蛋白质却那么柔韧,即使有一两层碳酸钙碰裂了,但夹在其中的蛋白质层能挡住这些裂纹扩大延伸,因此整个蜗牛壳就又硬又不脆。

于是克莱格在1994年仿照蜗牛壳的结构生产了一种千层饼似的层状材料,是用150微米厚的碳化硅陶瓷片和5微米厚的石墨片交替地叠加,再加热加压而成的。这种石墨层软而耐热,即使受到碰撞,它能分散碰撞时的应力并防止已开裂的个别碳化硅层的裂纹扩大。现在克莱格已经制成了这种蜗牛壳结构式的材料,并在航空发动机的燃烧室内成功地进行了试验。果然使氧化氮的排放量大大减少。

有“知觉”的陶瓷

大家知道,传感器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遥感技术必不可少的敏感元件。敏感元件主要依靠一类叫敏感陶瓷材料来制造。敏感陶瓷材料品种繁多,难以数计。有电敏、光敏、声敏、磁敏、热敏、气敏、湿敏陶瓷材料等许多类型。它们是获得各种信息、感知并传递信息的关键材料,是实现自动控制的重要物质基础。敏感陶瓷材料在自动控制仪表中就相当于人的五官,起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器官的作用。在防止火灾、煤气中毒、工程事故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990年11月4日,《北京晚报》报道了一条消息,说的是原苏联大马戏团来京演出时,住在北京国际饭店,马戏团招募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客房内吸烟,随手把未熄灭的火柴梗扔进纸篓后离去,结果引着了地毯,幸亏装在室内的烟雾报警器鸣叫,才避免了一起重大的火灾。

烟雾报警器为什么能报警呢?靠的就是烟雾传感器中气敏陶瓷材料。它的特点就是只要它与一氧化碳和烟雾一类的气体一接触,其电阻就立即发生显著变化。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把气敏陶瓷材料作的传感器装在室内或厨房内,并和一个报警电路连接起来,当室内的烟雾达到千分之几的时候,电路中的电阻就会发生变化而自动接通报警器。

50年代末,在英国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一辆在中途抛锚的汽车被困在暴风雪中等待救援时,司机为了取暖就用发动机开动暖气。不料由于发动机内的燃料燃烧不充分,排出的废气中有一氧化碳进入车内,结果司机和乘客全部中毒而死。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英国运输部门研究了一种人工鼻。这种人工鼻和汽车上的一个自动报警系统相连,当汽车内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含量一旦达到危险程度时,警铃就会响声大作,告诉司机:危险!

这种人工鼻实际上和烟雾报警器很相似,也是用气敏陶瓷材料制造的。人工鼻约30厘米长,对二氧化碳一类有毒气体的嗅觉灵敏度甚至超过嗅觉非常灵敏的狗和猪。除在汽车上使用外,也可以安装在住宅、工厂和其他车辆中,以监测有毒气体对人类的危害。气敏陶瓷材料中最敏感的是二氧化锡,它一遇到一氧化碳或烟雾,其电阻率就发生变化。有些气敏陶瓷材料,如氧化锌、氧化铁对液化气中的主要成分丁烷、丙烷及天然气中的主要成分甲烷也很灵敏。在厨房中装上用氧化物陶瓷制成的煤气泄漏报警器,就可以防止因煤气泄漏引起的危险。

压电陶瓷

说到能量转换,少年朋友们大都容易理解。例如,电灯把电能转化成为光能和热能;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抽到山坡的梯田上;大坝下的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然而,你可知道,有一种压电陶瓷,它能使机械能和电能互相转换,为我们做许许多多有益的事情呢。

压电现象是100多年前居里兄弟研究石英时发现的。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压电陶瓷,是一种先进功能陶瓷,它具有压电效应。

那么,什么是压电效应呢?

当你在点燃煤气灶或热水器时,就有一种压电陶瓷已悄悄地为你服务了一次。生产厂家在这类压电点火装置内,藏着一块压电陶瓷,当用户按下点火装置的弹簧时,传动装置就把压力施加在压电陶瓷上,使它产生很高的电压,进而将电能引向燃气的出口放电,于是,燃气就被电火花点燃了。压电陶瓷的这种功能就叫做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的原理是,如果对压电陶瓷施加压力,它便会产生电位差(称之为正压电效应),反之施加电压,则产生机械应力(称为逆压电效应)。如果压力是一种高频震动,则产生的就是高频电流。而高频电信号加在压电陶瓷上时,则产生高频声信号(机械震动),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超声波信号。也就是说,压电陶瓷具有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和逆转换的功能,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确实非常有意思。

压电陶瓷的用途十分广泛。据粗略统计,压电陶瓷至少有20多种用途。让我们仅举几例:

近年来,煤气公司出售的一种新式的电子打火机,就是应用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制成的。有些少年朋友假如在中午要自己把饭菜热一下,你一定有这方面的“经验”:只要用大拇指压一下打火机上的按钮,压电陶瓷即产生高电压,形成火花放电,从而点燃煤气。当压电陶瓷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放电时,陶瓷本身不会消耗,也几乎没有磨损,可以长久使用下去。所以,压电打火机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寿命长。据煤气公司销售人员介绍,一把压电打火机可使用30万次以上。以每年使用3000次计算,约可以使用100年。

地震这一自然现象,一直显得异常狰狞可畏。地球每年发生的地震大约有几百万次,其中人能感觉到的约为几万次,约占1%。20世纪以来,已发生10次破坏性大地震,其中有4次发生在中国。

压电打火机大地震一旦发生,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因此,地震预报十分重要。由于压电陶瓷的压电效应非常灵敏,能精确地测出地壳内细微的变化,甚至可以检测到10多米外昆虫拍打翅膀引起的空气振动,所以,压电地震仪能精确地测出地震强度。由于压电陶瓷能测定声波的传播方向,因此,压电地震仪还能告诉人们地震的方位和距离。有压电地震仪来预报地震,人们可以放心多了。

在军事上,人们在制造穿甲弹的时候,常常把压电陶瓷安装在弹头部位。只要穿甲弹一击中坦克,炸药就会被压电陶瓷产生的高压电点燃而爆炸,把坦克炸得粉碎。

此外,通过正压电效应,把机械振动转换为交流电信号,可用来制造压电拾音器、扬声器、蜂鸣器、超声波接收探头等,其中电子音乐贺卡就是这种器件的实例。反之,通过逆压电效应,将交流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可用于制造超声波发射仪、压电扬声器、录像机和录音机的传动装置以及超声波清洗剂。另外,许多高转换效率、高灵敏度的声波发射和接收的压电器件正服役于超声波的水下探测仪,材料的超声波无损探伤仪,探测海洋中鱼群的规模、种类、密集程度、方位和距离,潜水艇位置的水下声纳,超声波断层摄影装置,大功率超声波碎石仪等各种仪器。

压电陶瓷具有加工成型方便、成本低、压电特性便于控制等特点,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前景不可估量。

透光陶瓷

喜欢蟋蟀的少年朋友都知道,蟋蟀习惯于生活在阴暗和潮湿的环境之中,所以,一旦捉到蟋蟀,就应将它们饲养在瓦盆内。之所以这么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瓦盆不透光。陶瓷的生产工艺比瓦盆要复杂得多,因此,它的透光性也就比瓦盆要差好多好多。

近三四十年来,陶瓷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已开发出一批能透光的先进陶瓷。

20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有位陶瓷专家和他的助手们正在实验室里为研制透明陶瓷而勤奋地工作着。当一位助手从炉内取出一片烧制好的陶瓷样品时,稍一疏忽,那一小片样品正好落在实验桌上一本翻开的书上。这时,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透过陶瓷样品,书上的文字清晰可见。这本来就是他们实验的最后目的。经过无数次失败,现在终于研制成功了。年轻的助手们怎能不欢呼雀跃!他们一边把帽子抛向天空,一边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透光陶瓷这时,以治学严谨而著称的陶瓷专家抑制住内心的激动,让助手们通过显微镜验证一下。经过仔细检查,这片陶瓷样品完全合乎规格。在1957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陶瓷专家郑重地向同行们宣布:世界上第一片透光陶瓷诞生了。

那么,从陶瓷罐中漆黑一片到能使陶瓷透光,需要攻克哪些技术难关呢?

陶瓷专家经过悉心研究后发现,陶瓷之所以不透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陶瓷中有许许多多细微的气孔。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一束光线照射到陶瓷表面时,由于陶瓷中的微小气孔对光线具有极强的散射能力,致使大部分光线分散到四面八方,最后被陶瓷所吸收。这就意味着,微小气孔是光线通过陶瓷的“拦路虎”。只有赶走这只“拦路虎”,才能使光线在陶瓷中畅通无阻。

为了赶走微气孔这只“拦路虎”,陶瓷专家和助手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

第一,选用上好的原料。烧制陶瓷所用的原材料,它们的纯度和细度都相当高,而且颗粒十分均匀。经检测表明,原料的纯度为9999%,平均颗粒的尺寸为03微米,太大太小的颗粒一概去除。

第二,控制陶瓷结晶的形成速率。在透光陶瓷研制过程中,科学家们减缓了陶瓷结晶过程中晶粒的形成速度。由于晶粒的缓慢挤压,进而将微气孔彻底赶跑。

第三,形成真空条件。为了在陶瓷体中不存在气孔,要减少加热炉中的气体,能抽成真空当然更好。这是因为,在加热炉中几乎没有气体,所以,这就等于隔绝了陶瓷中形成微气孔的源头。

透光陶瓷用于军事工业,主要是在导弹方面大显身手。

少年朋友,特别是男性少年朋友大都喜欢阅读有关现代武器装备的书籍和文章。大家都知道响尾蛇导弹具有跟踪目标的本领吧!

的确,响尾蛇导弹的这种本领是向响尾蛇学来的。动物学家告诉我们:在响尾蛇眼与鼻孔之间有一个凹陷的“颊窝”,在这一“颊窝”内有一层薄膜,在薄膜上布满着神经末梢和一种叫绒粒体的细胞器,这一细胞器能随着温度的变化而膨胀和收缩,周围温度只要有千分之一度的微妙变化,它就能感觉出来。在漆黑的夜间,响尾蛇之所以能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像闪电般地吞食田鼠,靠的就是这一个灵敏的细胞器。

军事科学家从响尾蛇捕食那儿得到启示,只要在导弹头部安装一个灵敏的感受器,不就可以自动引向目标了吗?于是,军事科学家为导弹头部设计并研制了一个红外线探测器,这一探测器的任务就是发现、捕获从敌机那儿辐射出来的哪怕是极其微弱的红外线,对于敌机发动机喷射出来的高温燃气,那当然更不在话下。不过,为了抵挡导弹飞行过程中的高速气流以及雨雪的冲刷,在导弹头部的探测器上,需要有一个防护罩,这个防护罩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硬度。那是因为,高速飞行过程的导弹,它头部的表面温度可超过几千摄氏度。这就是说,对防护罩材料的要求之一,必须能够耐超高温。

研究、比较表明,能承担这一任务的非透光陶瓷莫属。只有它,最适合于制造响尾蛇导弹头部探测器的防护罩。

本世纪30年代初,人们就已经获悉:利用钠蒸气放电可以获得一种高效率的光源。但是,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一种新颖的灯具无法进入实用阶段。这是因为,钠蒸气放电会产生超过1000℃的高温,在本书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谈到,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它有很强的腐蚀性,而用玻璃制成的灯管又过不了高温关,由于一时找不到一种两全齐美(既耐高温又不怕腐蚀)的合适的灯管材料,因此,研制高压钠灯的计划只好搁浅。

1957年,世界上第一块透光(又称透明)陶瓷的问世,使研制高压钠灯的计划才得以实施。研究表明,透光陶瓷的熔点高达2050℃,而且在1600℃的环境下能不受钠蒸气的腐蚀,它又可以通过95%的光线。具备了这些条件,真可谓是“万事齐全,只欠东风。”经过有关科学家的努力,高压钠灯终于在1960年呱呱坠地,后经过不断改进,得到了实际应用。

我们说高压钠灯是一种发光效率很高的电光源,让我们与其他一些灯具进行比较。经测试表明,普通白炽灯的发光效率只有10流明/瓦,高压汞灯的发光效率为50~60流明/瓦,而高压钠灯的发光效率高达110~120流明/瓦。这就是说,在同样功率的情况下,一盏高压钠灯能抵两盏高压汞灯用,而且光色柔和、银白。在高压钠灯下看物体清晰,不刺眼。对于河道纵横交错的地区以及沿海城市来说,这种新颖灯具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高压钠灯的光线能透过浓雾而不被散射,因此,作为汽车的前灯特别合适。

还值得一提的是,高压钠灯的平均寿命长达1~2万小时,比高压汞灯的寿命长两倍,比普通白炽灯高10倍以上,是目前使用寿命最长的灯。

除了可研制高压钠灯以外,透光陶瓷还适用于研制其他新颖灯具,例如钾灯、铷灯、铯灯以及金属卤化物灯等。

夏日,骄阳似火,要是戴上一副墨镜,就舒服多了。是的,强烈的阳光,会使你睁不开眼。假如你正好从焊接工人身旁走过,而他正在那儿焊接刚刚安装起来的人行天桥的扶手,这时,当你的眼晴受到电弧强光的刺激后,会一时看不清周围的东西。如果戴着墨镜,电弧的强光对你的眼睛就不会造成什么干扰了。电焊工人在操作时,都要戴上面罩,这种面罩的作用与墨镜大体相似。现在已经很清楚,墨镜有养目和避免强光线刺眼的作用。

说到强烈光对眼睛的刺激,当原子弹爆炸时,情况就更严重了——强烈的光辐射会使人看不清东西,甚至变得寸步难行。但是,核试验工作人员重任在肩,他们必须注视着原子弹爆炸的全过程。而在爆炸着的准备阶段,他们又有许多事情要做。那时,又不能戴着墨镜操作。从按下按钮——原子弹爆炸——到出现光辐射,总共不过3秒钟时间。这就是说,等原子弹引爆之后再戴墨镜,显然是来不及了。

我们罗嗦了这么多,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在军事国防上,在工业战线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能自动调光的护目镜。这种护目镜在遇到强光时能自动迅速变暗,当危险光消失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明亮状态。现在,有了透光陶瓷,人们便可梦想成真了:有一种透光陶瓷能透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讲得形象一点,在陶瓷护目镜的镜片中,有一套自动化关闭、开启系统。有了这种新颖护目镜,电焊工人在操作时,就不必一手拿着面罩,一手拿着焊枪——进行电焊时,把面罩戴上;电焊一结束,再拿下面罩。有了这种护目镜,核试验工作人员就可以戴着它进行核爆炸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了。

墨镜家族中的这位新成员,为需要在强光下工作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陶瓷轴承

轴承可分为三种:滚动轴承、滑动轴承和电磁轴承。

滚动轴承是一种高度标准化的机械零件,有着多种尺寸规格和精度等级的系列型号,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满足各种机械对轴承的要求。由于滚动轴承的维护十分简便,因此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滚动轴承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在有相对运动的两个套圈之间放置有滚动体,因此,滚动轴承较之滑动轴承具有摩擦系数小、消耗功率少、效率高的优点。

讲得通俗一点,滚动轴承一般由外圈、内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过去通常用合金钢制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陶瓷滚动轴承已经问世。经试用表明,陶瓷滚动轴承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由于陶瓷几乎不怕腐蚀,所以,陶瓷滚动轴承适宜于在布满腐蚀性介质的恶劣条件下作业。

第二,由于陶瓷滚动小球的密度比钢低,重量更要轻得多,因此转动时对外圈的离心作用可降低40%,进而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第三,陶瓷受热胀冷缩的影响比钢小,因而在轴承的间隙一定时,可允许轴承在温差变化较为剧烈的环境中工作。

第四,由于陶瓷的弹性模量比钢高,受力时不易变形,因此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并达到较高的精度。

国外已开发成功了在高温条件下采用固体润滑剂的陶瓷滚动轴承,也有利用液体或油脂润滑的特种钢与陶瓷组合而成的滚动轴承或全陶瓷滚动轴承。

至于谈到陶瓷滚动轴承的制造材料,主要采用氮化硅陶瓷。据有关资料报道,现代陶瓷中崛起的两颗新星——氮化硅和碳化硅都具有惊人的耐高温性能。氮化硅陶瓷在1400摄氏度,碳化硅陶瓷在1700摄氏度时,强度仍高达每平方厘米7000千克,而大多数金属这时早已软化或熔化成液体了。

陶瓷的特异功能

到了现代社会,陶瓷已经得到更大的发展,并在工业和科学技术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这些陶瓷称为先进陶瓷或精细陶瓷。它们代表陶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先进陶瓷的主要成分和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化合物不同,是指用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硫化物和其他无机非金属材料制作的陶瓷。先进陶瓷有许多“特异功能”,比如有的具有良好的绝缘性,有的则具有半导体性能,有些还能导电,有些甚至在一定温度下具有超导性,即完全没有电阻。有些陶瓷有一种奇特的性能,在它上面加上压力,它就能产生电压,称为压电陶瓷。

还有一些陶瓷对电、磁、光线、声音、温度冷热、潮湿等外界条件的变化很敏感,称为敏感陶瓷,可用来制造各种传感器元件。先进陶瓷还具有一般陶瓷通常具有的耐热、耐磨、高硬度、抗氧化等性能。先进陶瓷的成分也和用天然无机化合物(如硅酸盐化合物,陶土、瓷土等)烧结出的传统陶瓷有很大不同。而是以精制的高纯度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如各种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硼化物、硅化物或其他无机非金属)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工艺方法烧结出来的。

不会破损的陶瓷锤子

陶瓷在人类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它给人的印象总是很脆的。比如,一只瓷碗掉在地上,就会“粉身碎骨”。那么,用陶瓷去做锤子,不怕它“以卵击石”吗?

原来,科学家们在对陶瓷进行研究后发现,陶瓷里面往往存在着一些细微裂纹,当它受到诸如撞击、敲打等外力作用时,这些细微裂纹便会不断扩展,汇集起来,变成粗大的裂纹,以致最后“粉身碎骨”。如果不让陶瓷中的细微裂纹扩展开来,就可以制成一种打不碎的陶瓷了。有人把这种新产品称为韧性陶瓷,也有人称它为陶瓷钢。

陶瓷锤子不会破损的奥秘在于:在氧化锆陶瓷的原料中,人们又添加了少量的氧化钇、氧化镁、氧化钙等粉末。经高温烧制成氧化锆陶瓷后,其中的氧化锆变成了两种晶体,它们分别叫立方晶体和四方晶体。当它在外力作用下,四方晶体就会变成一种单斜晶体,体积迅速增大。由于晶体体积的增大,从而阻止了陶瓷中原先存在的细微裂纹的扩展。这样,陶瓷锤子就不会破裂了。

陶瓷钢除了具有不脆的优点外,还具有强度大、硬度高和不怕腐蚀等性能。因此,它除了可以制成陶瓷锤子以外,还可以制成菜刀、剪刀、螺丝刀、锯子、斧头等用具。

体积小效率高的陶瓷发动机

用陶瓷制造发动机是当代材料科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不久前,美国将陶瓷发动机安装到坦克上,做了如下试验:在演习场200米的起跑线上,停放着两辆坦克,一辆是装有500马力的钢质柴油发动机,另一辆是装有同等马力的陶瓷发动机。有趣的是,钢质发动机坦克在充分预热运转后,经过26秒钟到达终点,而陶瓷发动机坦克只用了19秒钟。显而易见,陶瓷发动机坦克不仅比钢质发动机坦克快了7秒钟,而且无须预热运转。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中国、美国和日本将陶瓷发动机装到大客车上,进行了长距离实车试验。由于陶瓷能耐很高的温度,用它制造的发动机可以不要冷却供水系统,因而使发动机的体积大大缩小,重量大大减轻。陶瓷发动机最突出的优点是,发动机的热效率可达到50%左右,用同样多的燃料,可使汽车多跑30%的路程。所以,陶瓷发动机被称为节能型发动机。

采用工程陶瓷的燃气轮机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工程陶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特种陶瓷,并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如手表外壳、人工骨、高速切削刀具、汽车部件等。特种陶瓷按用途分,利用它电气特性的称为电陶瓷,而利用机械特性的就称为工程陶瓷。

燃气轮机为什么要采用工程陶瓷?

燃气轮机是一种先进的动力机械,它的核心部件是由静叶片和转子组成的涡轮。运行时,从燃烧室出来的高温高压燃气通过静叶片高速喷到转子叶片上,使转子高速旋转而产生动力。燃气温度越高,产生的动力越大,效率就越高,燃料也越省。可是,目前利用超高温合金制成的涡轮,即使加上复杂昂贵的冷却技术,最高使用温度极限也不得超过1150℃,从而限制了燃气轮机效率的提高。而现代工程陶瓷中崛起的两颗新星——氮化硅陶瓷和碳化硅陶瓷却具有惊人的耐高温性能。氮化硅陶瓷在1400℃,碳化硅陶瓷在1700℃时,强度都高达70兆帕。用它们制作涡轮叶片,可把燃气温度提高到1370℃以上,使燃气轮机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工程陶瓷成了制造燃气轮机的最佳选择。

永不褪色的陶瓷照片

1991年,日本富士胶卷公司与一家窑业公司合作,开发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张陶瓷照片。

这种陶瓷照片是使用硬度仅次于金刚石的陶瓷作为基色,用无机质的釉药在它表面形成照片图像,然后在高温下上彩。

由于陶瓷照片使用无机质的色素在高温下烧成,所以,无论在太阳光曝和烈焰的高热下,或者置于海水之中,都不会褪色,而且不易受损。研究人员在使用日光照射试验机的测试中发现,即使经历1200小时也未发生任何变化,就是在一些有机溶剂中也不会变化。

据有关专家称,陶瓷照片的用途很广,纪念照片、纪念碑、道路标志等等方面它均可发挥独特的效用,还可用于房屋尤其是易沾水房间墙壁装饰的特色陶瓷砖等方面。 QUqMp3dgtrmAQsfbKGt4WZ7E0Stv0BWu7JDOiweNYIFCjsyndr2Zp9nky1PIUGh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