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昆剧表演训练

1.昆曲的音乐唱腔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难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和超绝的魅力紧密相关。

昆曲本身的艺术特点,分别表现在它的音乐唱腔、演唱风格、乐器配置、表演手段、舞台美术等几个方面。

昆山腔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兼收并蓄,音域非常广泛。

昆曲演唱的特色是由“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的,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

后来,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拍,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不同。但在昆山腔长期吸收北曲演唱的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的混用。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他宫调的合适曲子,从而达成艺术的完整性。

2.昆曲的演唱风格

在演唱风格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昆曲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都有许多变化,一切皆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3.昆曲的乐器配置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

其中,管乐有笛、箫、唢呐等,弦乐有琵琶、三弦、月琴等,打击乐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堂鼓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使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

另外,昆曲伴奏还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4.昆曲的表演手段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1.表演身段昆曲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与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与戏配合,成为故事性较强的折子戏。

代表性剧目如《西川图·芦花荡》《精忠记·扫秦》《拜月亭·踏伞》《宝剑记·夜奔》《连环记·问探》《虎囊弹·山亭》等。

2.表演念白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5.昆曲的舞台美术

昆曲的舞台美术是随着它自身勃兴而发展起来的一门造型艺术,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决定了昆曲的舞台美术着重在人物造型和舞台布景两个方面下工夫。

1.人物造型昆曲在人物造型上,包括服装打扮、色彩装饰,以及脸谱的使用三个方面。

昆曲演出以明清传奇剧本为主体。从传奇中注明剧中人物的穿戴来看,式样已很丰富。巾冠类有:冕旅、幞头、晋巾、唐巾、方巾、束发冠,不伦帽等;衣着类有:红袍、青袍、圆领、布衣,破衣,绣袄,裙以及鞋、靴和厚底靴等。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曲的有些服装还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也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昆曲服饰色彩与古代色彩观念有紧密联系。昆曲上下五色系统是中国传统五色观念的延续,它的形成与话本、小说等俗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昆曲服饰纹饰除了体现等级外,更体现了明代纹样写实化和寓意吉祥的特点。明清昆曲戏衣中大量采用当时日益商品化的顾绣和苏绣工艺,而纹绣针法经过手工艺人们不断改进也更加适合舞台展示。

昆曲脸谱用于净、丑两行。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生角孙悟空、旦角钟无盐。

昆曲脸谱形成于明代嘉隆年间,并一直保留着这一特殊的化妆形式,它对全国其他各地兄弟剧种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戏剧舞台上,昆曲脸谱可说是最古老的一种。当然,现在的样式与色彩,与明代的情形有许多不同,但毕竟还是衣钵相传,比较接近。

昆曲脸谱的特点是简洁朴素,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并且综合了写实与象征,图案化与漫画化等表现手法,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脸谱,可以恰当的表现剧中人物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

昆曲脸谱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继承元代戏曲的固有传统,如《蕉柏记》的呼延灼,注明净,黑脸,《目连救母》扮黑面赵元帅等。属于神仙鬼怪的脸谱,除红、白、黑三色,更用蓝、绿、紫等色,图案性很强,且有恐怖感,和一般净或丑的脸谱有严格区别。

另外,昆曲的净丑等行当,也都有丰富的脸谱,就是在生旦等行当中,也有少数角色采用了脸谱,都很有特色。

2.舞台布景昆曲的舞台布景极为简单。一般用一桌两椅,附加帐子,布围之类。

桌子可象征性地代表山坡或楼台,椅子可用作高台、门洞等。但是剧作家和演员在可能条件下还是作过一些大胆的尝试。

如在李渔的《蜃中楼》第五出中规定,演出时先扎一设计精巧的蜃楼,放在台后,当演出时先从后台放出一股烟雾,这时迅速将蜃楼搬出,等烟雾消散,蜃楼自然出现,并嘱告演者万勿草草。《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不少场子也指出,需要使用特定的舞台布景,以便衬托、表现剧情和人物。

昆曲舞台美术的成就,主要在于用多种手段,突出剧中人物的造型;其中利用舞台装置只是次要的一个方面。到了现代,这一方面才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总之,昆曲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经形成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位,许多地方戏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艺术养分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这个角度讲,昆曲艺术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6.昆曲的角色行当

任何一个剧种都离不开角色行当,昆曲这个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博大精深的古老艺术,对于行当的划分则更为细致,更具特色。

昆曲对行当的划分有其自己的架构,有人认为昆曲是四大行当,即生、旦、净、丑。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现代的昆曲应为五大行当,即生、旦、净、末、丑。下面就对其进行一一介绍吧!

(一)明朝以前

这个时期是指昆曲的昆山腔时期与水磨调形成,以及昆曲以剧情的形式登上舞台的这个阶段。

因为早期昆曲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曲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时期,昆曲吸收了元杂剧之分行法,将原以“贴”扮老年妇女改为老旦,其他角色行当则和昆曲的初创时期一致。

(二)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清朝康熙到乾隆早期,这段时间是昆曲最为鼎盛的时期。

清朝康熙年间,昆曲角色行当依然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体制。

乾隆年间,昆曲折子戏最盛,表演艺术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刻画人物而设的角色行当体制,也有了新的突破。这时的江湖十二角色,分别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

其中,前面七行是“男角色”,后面四行是“女角色”,最后一行“杂”是用于戏曲中打诨的角色,男女均可以担任。

后来,在南方昆曲中,艺人们以小生和旦角为主要角色,把这两门分得更为细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或者穷生和雉尾生五类;旦行则下分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和六旦六类。

这里,旦行中的作旦是能扮演成男孩子的,四旦又可以称作刺杀旦,五旦也可以称作闺门旦,六旦也叫贴旦。

(三)衰落时期

进入乾隆末年,昆曲基本上就走上了衰落的道路,这个时候,随着昆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其角色分工也越来越细致。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昆曲角色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并且,以后的昆曲角色行当也以此为准。

1.生行主要指扮演青年的男子,因此也称作小生,在此阶段的昆曲中,生行又分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四个家门。

官生又称冠生,所扮角色大多是青年的为官者,其表演特点是气宇轩昂、舒展恢宏。

官生有大小之别,扮演帝王、高官的官生称为大官生,反之,扮演小官的为官青年则称为小官生。小官生小嗓的运用较大官生为多,例如《长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写》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荆钗记》中的王十朋、《金雀记》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

巾生指扮演年轻的风流书生,一般是指还没有求到功名的年轻书生,且往往是爱情故事的主角,因此,这类角色多戴方斤或必正巾。

巾生与官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清洒飘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结合,假嗓成分较大,清脆悦耳,而官生在表演上则要洒脱大方。另一方面,如果是大官生,则更要求富于气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结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时更高的音域,以洪亮为美。

鞋皮生也叫穷生,是专门扮演穷人的男性角色,演员要表现出一副贫穷潦倒的模样,并且,家门规定此类演员的鞋后跟必须蹋着趿在脚上。

雉尾生指头戴紫金冠,加插两根雉尾的小生,也是一种扮演男青年能武的角色。此类角色要求嗓音刚劲,又须能开打。同是雉尾生,因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情节内容,在表演及表现形式上也是不一样的。如周瑜、吕布等。

2.旦行指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在此阶段的昆曲中,旦行也细分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在实际的戏曲中还有一个贴旦,一共为七个家门。

老旦指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也兼演太监之类丧失男性特征的男子。

正旦指扮演已婚或中年妇女,或者是身份比较贫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金锁记》中的窦娥、《货郎旦》中的张三姑等。在昆曲中,正旦角色多以悲怆凄恻的表演为主。在表演上,正旦侧重朴实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喷口都要有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宽厚,音量也要求较大。正旦剧目颇丰富,所扮演各类人物性格均具鲜明特点,为演员提供了宽广的表演空间。

作旦主要指扮演男性童子和青少年的女性角色。

四旦又叫刺杀旦,在传统昆曲中,没有武旦,却有刺杀旦,这类演员需要具备武功方面的戏,和其他戏曲中的武旦角色大致相同,指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将和江湖人物中的各类女侠,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刺杀旦简称刺旦,又因为“刺”与“四”同音,因此在昆曲中,被称为四旦。

五旦指扮演成年的青年女子,而且多指如窈窕淑女、大家闺秀等人物。因这类角色都身在深闺,因此又叫作闺门旦。

六旦通常指扮演年轻活泼,身份比五旦较为低下的青年女子,但又不是丫环一类的人物。

贴旦多指紧跟在主要旦角身边的丫环、侍妾等人物,也指村姑、贫女等。

3.净行净行主要是指扮演的演员需要用油彩将面部绘画得很复杂的一类人物,如包拯、项羽、曹操等人物。

昆曲中,净行分大面、白面以及从白面中分出的邋遢白面等三个家门。

大面脸谱以红、黑二色为主的男性正面人物,因此,昆曲行家们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如关羽、赵匡胤、李逵、尉迟恭、阎王、达摩老祖等。

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但白面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角色,有时也扮女角等。

邋遢白面是指除面部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这样的扮演角色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似于打诨式的人物。

4.末行末行指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数扮演者会挂胡须。在昆曲中,末行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等三个家门。

老生指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在昆曲中,老生不分文武,如《宝剑记》的林冲,《麒麟阁》的秦琼等。

末一般指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曲演出整部传奇之第一个人物出,一般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指年老持重者角色,其扮演对象比较广泛,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末脚所戴胡须也是从黑三到白满,与老生相同。

5.丑行一般指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在昆曲中,丑行又分为副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官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副又称二面,多扮演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帮闲之类人物。昆曲以前的南戏和元杂剧都没有这样的行当,由于副行的出现,昆曲把丑行的表演范围,扩大到上层社会的衣冠缙绅之中。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是奸刁刻毒,表里不一,表演上多强调其冷的一面,称之为冷水二面。

丑行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因其排列于二面之后,也称三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如《寻亲记》的茶博士,《渔家乐》的万家春。

昆曲丑角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丑行和二面一样,也可扮演妇女,如《风筝误》年轻的千金詹爱娟,《荆钗记》中的张姑母。丑角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贯》的娄阿鼠。

6.杂行是昆曲五大行外一个家门,主要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太监、宫女、龙套等。

传统昆曲职业班社,一般只需18个演员,俗称“十八顶网巾”,只有极少数大班社有27名演员。一般班社只要十个家门齐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门接近的演员来替代。这十个基本家门被称为“十大庭柱”,他们是:净、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决定演出质量的是净、老生、官生、正旦四个家门。

昆曲的各个行当在表演上都有一套自己的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ol6tp3tHaJrdA485zVAPx7mbKjAaRki9DK5ONwnHbbAIQ319GFlxW8WWQOAmAy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