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皇太极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爱新觉罗氏。天命元年(1616年)封和硕贝勒,在四大贝勒中依序称四贝勒。十一年继位后金汗后,分编满洲贵族所属部分“奴仆”为“民户”。颁布保护农业的法令。积极吸收汉族文化,翻译汉文书籍。仿明官制,设立六部,同时废除四大贝勒共理政务旧制,自掌三旗(正黄、镶黄、正蓝),加强专制统治。天聪十年(1636年),改后金为清,称皇帝,年号崇德。又增编“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继续完成对今黑龙江和吉林东境女真各部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对东北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统治。为夺取全国政权,曾屡次对明用兵。

皇太极的名字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父亲努尔哈赤的特意取名,竟和汉族皇位继承人的皇太子的音相似,而蒙古人把王位继承人叫做台吉,并习惯于在台吉前面加上黄、红等颜色名称,也与皇太极的音相似。用宿命一点的话来说,皇太极刚一出生,就注定他必然是将来清王朝的第二个皇帝。

皇太极的生母叶赫纳喇氏很受努尔哈赤的恩宠。子以母贵,她所生的儿子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疼爱,在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皇太极是很早就接受教育的一个。以至于在努尔哈赤军中众多的战将几乎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只有皇太极够得上一个粗通文墨的“秀才”。

由于连年烽烟不息,父兄经常出征作战,皇太极7岁以后,努尔哈赤就把大部分家政交给了他。努尔哈赤拥有众多的妻妾、子女、奴仆和财产,并且当时国事和家事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要处理这样繁杂的家政,对皇太极来说是副不轻的担子,也是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而皇太极根本无须父亲多加指点,就能把繁杂的事务干得井然有序。

公元1612年秋,年方21岁的皇太极第一次跟随父兄出征作战,从此以后逐渐成为父亲麾下一员能征善战的大将。皇太极也在戎马生涯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军事才干。

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称帝后,命令年青的皇太极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等四人负责管理国家政务。皇太极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逐渐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一位得力助手,努尔哈赤也逐渐将皇太极作为自己的继承人着力培养。

等到努尔哈赤死后,深得父亲信任和兄弟爱戴的皇太极顺理成章地于公元1626年继承父亲的帝位,是为清太宗。

皇太极即位以后,首先着手解决的,便是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问题。在努尔哈赤统治后期,由于努尔哈赤坚持执行对敢于抗拒的汉人一律格杀勿论的政策,使女真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到后来,努尔哈赤甚至下令,女真人要出行就必须10人以上结伴同行,不得单身出门,否则要罚银。为此,皇太极上台后,首先把女真族改为满州族,以改变历史上女真人与汉族的对立仇恨。随后又颁布法令,满人、汉人享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权利。同时,皇太极还对奴隶制庄园拖克索进行改革,规定每个庄园只能拥有8个农奴,其他汉人都必须解放成为民户。为了进一步笼络统治地区的汉人,皇太极又于公元1631年颁布实施了《离主条例》,规定凡是私逃的农奴一律不追究,这个规定得到了汉人的极大拥护。皇太极还于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为后金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皇太极还选拔任用了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其中范文程受到皇太极的重用,成为皇太极手下最有名的谋臣。

这些措施的实行,很快消除了统治区域内汉族人民的反抗情绪,使后金政权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

皇太极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他继承并发展了努尔哈赤的经济政策,还加强整顿吏治,使得后金在皇太极统治的短短10余年时间内国力飞速提高,拥有了与明王朝相抗衡的经济实力。

皇太极在继承了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以后,进一步对八旗制度加以完善。他充分利用了蒙、汉归附的充足兵源,建立了与满族八旗大体相同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惟一不同的是满族八旗的旗主是实行世袭制,而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主则由皇太极任命,并可随时撤换。皇太极还将所有兵权收归自己,三大八旗都由皇太极亲自指挥和调遣。

这时的皇太极,已经越来越像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他对后金“八王共治”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削弱其手中的权力。所谓“八王共治”,即由八旗旗主组成议政会议,也就是国家的决策机构。所有军政大事都必须在议政会议上通过集体定夺,对汗还有废立的权利。皇太极对其进行的第一项改革,便是在八旗中各旗设一名总管旗务的大臣,后来又增设佐管大臣和调遣大臣,分别管理民政、司法和军事事务,分散了八旗旗主的权力。公元1629年,皇太极在议政会议上又宣布免去三大贝勒轮流执政的权力,由此夺走了三大贝勒的特权,也使得“八王共治”的局面瓦解,皇太极顺利地加强了权力。公元1635年,后金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从蒙古苏泰太后手中得到了传国玉玺,于是皇太极便在群臣的拥戴下,于公元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仿照明朝官制,初步建立了清王朝的行政机构,清朝由此建立。

皇太极在位期间,在充分研究了当前的军事形势后,确定了对明朝议和,先进攻朝鲜和蒙古,待朝鲜和蒙古被征服后,再挥师南下攻明的策略。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是非常正确的,皇太极首先征服朝鲜和蒙古,解决了后院起火的问题;并通过征伐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增强了清朝的实力;而且还通过战争扩大了兵源,锻炼了队伍的作战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皇太极首先征伐的是明朝的忠实盟友朝鲜。公元1627年,皇太极趁朝鲜内乱之机,派大军出征朝鲜。后金军队一路凯歌高奏,不久就攻占了义州、铁山等地,俘虏了朝鲜王妃、王子和宗室大臣,逼迫朝鲜国王出降,成为清的属国,并全歼了明朝派驻朝鲜的守军。通过讨伐朝鲜,皇太极既取得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迫使朝鲜纳贡称臣,又去掉了明朝的一个胳膊,将朝鲜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随后,皇太极又挥师西进,与蒙古科尔沁、喀喇沁和敖汉等部。联合出兵征讨漠南蒙古中实力最强的察哈尔部,连续两次击溃察哈尔部,逼使其首领额哲率部归降。从此,皇太极便控制了漠南蒙古。

同时,皇太极还采取招抚与军事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向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发展势力。在他恩威并用的策略指导下,当地部落纷纷前来归附,到公元1642年时,东自鄂霍次克海滨、西至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都成为清朝的管辖之地。这样,皇太极完全肃清了后方的异己力量,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明作战中来。

公元1628年,皇太极得知明天启帝死崇祯帝即位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大军南下,并绕过袁崇焕所镇守的宁远锦州防线,一举突入到北京城下,逼得崇祯帝不得不下令袁崇焕回师救援。皇太极深知袁崇焕统兵作战的能力,于是巧施离间计,让多疑的崇祯帝剥夺了袁崇焕的兵权,下狱治罪,并在第一年将其凌迟处死。得知袁崇焕的死讯后,皇太极先是拍手叫好,后又扼腕叹息,叫好是因为皇太极不费吹灰之力,便借崇祯之手除掉了皇太极的最大劲敌,叹息的是一代名将竟这样死去。皇太极用离间计除掉袁崇焕后,在北京城下一举击溃前来勤王的各路明军,攻克了永平、遵化、迁安和滦州等城,然后布置好永平等4城的防守后,班师回到沈阳。当时曾有大将劝皇太极乘胜一举攻陷北京城,但皇太极认为当时的明朝国力还比较强盛,并不可能将其消灭,于是他制定了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对边境人民大肆屠杀,以削弱明边防军乃至整个明朝的实力,同时也让边境地区百姓产生厌战情绪,然后再战而胜之。

此后,皇太极与明朝时和时战,派小股兵力不断骚扰明朝边境,使得明朝为增加“辽饷”而在国内横征暴敛,并因此而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这是皇太极始料未及的,得到明朝境内起义此起彼伏的消息后,皇太极竟兴奋得直说:“天佑大清,天佑大清!”于是皇太极又于公元1639年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松锦大战。

锦州位于辽西,是关外明军防御体系中的坚强堡垒。明朝在这里驻有大批兵力。以前虽曾放弃,后在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后,逐步收复。在锦州的周围,拱卫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公元1639年,皇太极开始了与明军长达两年的对峙。清军在强攻松山未果后,于公元1640年修筑义州城,在那里驻兵屯田,作为攻取锦州的前哨阵地。随后又陆续增调人马逼近锦州,将锦州城团团包围起来,逼迫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军队于公元1641年投降,龟缩在内城里的明军面临着十分危急的形势。崇祯帝得到前方求援的消息后,下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13万大军前来解锦州之围。富有作战经验的洪承畴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缓缓向锦州靠拢,但遭到崇祯的一再督促,洪承畴不得不加快进军速度,率大军抵达松山,并取得了多次胜利,夺回了锦州外城。清军接连失利的战报传到了沈阳,患有重病的皇太极心急如焚,于是决定亲率大军支援前线。

皇太极的御驾亲征大大鼓舞了清军的士气。皇太极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明军的阵势后,首先切断了明军的粮饷供应,把松山城和城外的明军一并包围起来。不久明军团军粮匮乏而军心动摇,许多将领都想突围奔回宁远,洪承畴只得孤注一掷,下令突围,结果遭到早有准备的清军封堵截杀,伤亡惨重,在短短的10天内,明13万大军损失殆尽,被斩杀的就多达5万余人。洪承畴只得率领1万多残兵困守松山城,后来洪承畴因副将夏承德降清,松山城破而被俘虏。经过皇太极千方百计地劝降后,洪承畴投降了清军,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也率部投降。历时两年多的松锦之战以皇太极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此后,明朝精兵良将损失殆尽,再加上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在明朝境内的一再折腾,明朝再无力量与清抗衡了,清军入关南下并统一全国已经是水到渠成。

可正当清军为南下灭明作着精心准备的时候,皇太极却因为所宠爱的妃子宸妃去世,悲伤过度,再加上他的精力已经被多年操劳政务和四处征战耗尽,这个清朝实际上的开国皇帝便在清军入关的前一年病逝,享年51岁。 NJJBDnoZ/n8RcEufDF1BdMBl+zRXFqJj8I7YLYqqNPAYFP1VAvK8gAhXR7911k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