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病的前期预防措施
为了从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等建设项目的“源头”实施管理,《职业病防治法》确定了预评价制度:
可行性论证阶段。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需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工程验收前,建设单位做好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
预评价制度主要是为避免新建项目再走“先危害,后治理”的老路,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控制职业危害。
2.职业多发病指的是什么
职业病与职业多发病
职业病专家指出,一些媒体把出租车司机等人的胃病,媒体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等人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统称为职业病,其实是不准确的。由于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很多,现在还不能将其划归职业病范围,只能称为职业相关疾病或职业多发病。
我国目前法定职业病共10类115种。10类分别为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其特点是有明确的病因,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病因和临床表现均有特异性。
职业多发病的特点则在于,职业因素可以促使疾病的发生和加重,是多种发病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直接致病因素,或者职业因素只是诱因和加重因素,其他职业人群也会发生这种疾病。调离职业或改善劳动条件后,该病可以缓解或停止发展。其病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如从事脑力劳动和紧张作业的司机、售票员、报务员、会计、电话接线员、统计人员,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出租司机的胃病患病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高温工人高血压的检出率远远高于非高温工作者等。
中青年成了胃病“主力军”
专家指出,现代人由于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强大的工作压力,大部分人的胃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山西省人民医院消化病专家说,在消化门诊中,功能性的消化疾病占了40%左右,中青年较多,一般查不出什么器质性毛病,但消化道症状却实实在在地存在。
城市上班族中得肠胃病的越来越多,这跟现代人的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加快、精神负担重、生活不规律有很大关系。医生们通常把它叫做功能性胃肠病。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渐渐地,不少人发现肠胃功能退化,胃口变差了,本来感觉很饿,但没吃几口就已经饱了。
“电脑病”患者与日俱增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笔纸记录的工作方式被电脑取代,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脑族在享受电脑带来的高速便捷时,频频遭遇“电脑病”困扰。职业病专家指出,报社记者和编辑、网络设计师等长期以电脑为主要工具,堪称“电脑病”的“高危人群”。
医学界将长期进行电脑操作造成的这种眼、手、腕功能性损伤,称为“反复紧张性损伤症”。专家指出,电脑工作人员因长时间精力集中于屏幕,而电脑屏幕亮度长时间不变,字迹密集,加上室内光线不合适等因素,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如果工作过程中不注意调节视力,就会造成眼睛疲劳以及视力下降。同时,电脑操作人员长时间从事数据输入、键盘打印,反复单一的动作幅度变化小,需要相当大的静态支持力,这就使部分神经肌肉组织呈紧张状态,时间长久就引起手、腕、臂甚至肩部的肌腱发炎、疼痛,有时可累及腱鞘和肌肉组织。
专家指出,“电脑病”虽不会造成生命危险,却不容小觑,它会引发身体其他方面的连锁疾病,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装修工是面临室内污染危机的弱势群体
室内装修会带来污染,豪华装修可“装”出致癌环境。对此逐渐了解的城市人如今开始利用各种方式避开或排除污染。而大小医院越来越多的装修工中毒事件表明,一大批以装修为职业的工人们正不得不饱受污染之苦。
装修工作业时中毒晕倒的情况,原因就是家庭装修和建筑行业所使用的油漆、稀料、防水材料等,多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有害溶剂,在通风不畅的情况下会使接触者出现皮肤黏膜刺激感、神经系统及肝、肾、造血系统等损害,严重者当场就可能因心功能衰竭死亡。长期从事装修行业的工人,由于常在污染浓度较高的环境工作和生活,还可能出现便血及白血病等症状。
3.工作繁忙导致哪些“职业病”
脑力劳动综合症
脑力劳动者如教师、工程师、作家等的颈、肩、背经常会有酸痛、麻沉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职业病”。有的学者曾统计指出,人的头的重量约占体重的4.7%,约在5~10公斤之间,长期坐着读书,伏案工作,会使颈、肩部肌肉处于牵拉,紧张状态,久了便会产生疲劳、僵硬、痉挛,甚至小关节变形,从而刺激神经,产生痛、麻、沉的症状。针对各部位的酸痛,患者应尽早正视问题,否则一旦恶化,可能演变成骨骼退化。血管也可能因长期被肌肉压着,变窄而无法再正常供氧给肌肉。当病情变成“不可逆”时,便难以根治,而且患者可能因难熬痛楚而丧失工作能力。提醒人们不可以为自己还年轻就不会犯病。因为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这些以往属于老年人的病患都趋向年轻化。
脑力劳动者要防止以上“职业病”,最好是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最简便的锻炼方法是每坐两小时左右,就做一做肩部放松操。
肩部放松操的做法是:挺胸站立,两脚平行同肩宽,肩部尽可能向上方耸起,一耸一落,共做20次为一组;或者两肩胛骨尽量向脊柱中间靠拢停住一会儿,再放松,20次为一组,可做两至三组。经常低头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还要注意锻炼颈肩背部肌肉。简单的方法是低头、仰头、向左右转动头部、双肩做回环动作。
的士司机综合症
“别人羡慕我挣得多,可他们不知道这份工作有多累!”出租车公司的明女士这样诉苦。已经44岁的明女士开出租车已经有6个年头了。因为开出租车,饮食不方便,经常冷热不均,最终落下了胃病。其实,的姐的职业病岂止这一个,据介绍,开出租车还易患肩周炎、腰肌劳损、痔疮等病。
为避免汽油中毒,不要用嘴吸油管或直接用手在汽油中洗配件;注意饮食要有规律;不要过度疲劳,经常活动肩部、腰部、腿部;平时加强锻炼,多做些自我按摩。
硅谷综合症
提到IT,许多人大概会首先想到,这是一个很酷的职业:高薪、自由……他们玩命地工作,大把大把地挣钱。如果你也是个IT人,那你可就得悠着点儿了。一个名为“硅谷综合症”的幽灵正在IT人中游荡,并正侵蚀着越来越多IT人的健康。你愿用健康去换钱吗?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些操作向着高速、单一、重复的特点发展,强迫体位在操作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操作计算机时,由于键盘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必须背屈一定角度,这时腕部便处于强迫体位。长期处于强迫姿势,必然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的疾患,特别是女性由于一些身体方面的特殊原因,更容易受到此病的困扰。其中,计算机操作时所累及的主要部位有腰、颈、肩、肘、腕部。专家们把这种IT时代的“富贵病”称为“硅谷综合症”。
专家建议,电脑操作员应保持良好的姿势来预防职业病。确保操作员使用键盘时手腕尽量是平的(既不仰屈,也不下折)和直的(既不向左边扭,也不向右边扭)。肘关节的折角(上臂内面和前臂的夹角)在90度或更大,以避免肘部的神经受到挤压。在使用鼠标时,手腕尽可能是直的,上臂和肘是尽量靠近身体的,尽量放松的,避免过度前伸。确保操作员是靠着椅背坐着的,感觉姿势是放松的,有一个设计合理的靠背。检查双足是否平放在地面或者垫脚上。确保头颈是尽量伸直的。确保操作员是正对着字母键盘的。要调整键盘的位置使字母键盘正对着自己(让B键正对自己身体的中线)。
此外,经常和短暂的休息是防止疲劳的好主意。您不妨做做下面的休息:
(1)眼睛的休息:每过15分钟,您都应该暂时把视线从显示器上移开,花1到2分钟去望望远处的景色,最好是那些20英尺以外东西。这会使您眼部的肌肉得到放松。另外,快速地眨眼几秒钟,可以恢复眼膜的活力和清除眼睛表面的灰尘。
(2)随时的小休息:大多数的击键作业都是间发性的而不是一直连续的。在击键活动的间隔里,您应该注意让您的手处于放松的、平放的和伸直的姿势。
(3)活动活动:做些伸展运动或者一些轻柔些的运动来释放您的肌肉疲劳。
工作场所抑郁症
30岁的陈女士刚刚生了儿子,休完产假后上班,一边要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又要应付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她感觉真的有些应付不了了。“我刚工作了一个月,体重就下降了3公斤,每天都觉得睡不够,还经常跟老公吵架,有时真想死了算了!”陈女士简直沮丧到了极点。
其实,陈女士是得了工作场所抑郁症——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或是疲劳、睡不着、吃不下、体重下降……进一步发展成没有心情进行日常活动,无法集中精神做事。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脾气暴躁、坐立不安,甚至还可能产生自杀的念头。易患人群为孕妇和为人妻、为人母、为人下属的职业女性。
据介绍,科技进步所形成的资讯饱和、全球化的速度、机能失调的办公室、工作过量和工作不稳定,都是导致抑郁的主要因素。这是继心脏病之后,第二种最有可能使员工失去工作能力的疾病。如果不采取行动,专家预测,这种疾病蔓延的速度之快,将足以在2020年之前超越公路意外、艾滋病和暴力,成为员工早夭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轻微的抑郁症,可通过各种放松活动、有氧运动来释放,要适度地调适自己的生活目标,学习自己控制生活中的压力。病症如果较深,则要尽早接受治疗。
主妇综合症
在家“上班”的主妇,其实是职业伤害相当多的族群,从肩颈、腰、背到手肘、手腕,问题绝不比任何一种职业工作者来得少。
40岁的王女士由于单位不景气,就提前退休,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近期,她总觉得颈肩痛、腰背痛、手肘痛,到医院检查,大夫说她是因为长时间低着头做洗菜、切菜、炒菜、烫衣服、缝纫、扫地、拖地等工作,由于肌肉长期紧绷,形成颈肩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除了接受复健治疗以改善疼痛症状外,最根本的办法只有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不动,再加上局部热敷,也会有很大的帮助。长时间弯腰导致腰背痛,除了过度劳动之外,不良的姿势更是引发身体不适的主因。
改善工作方式,使用较好的工具,或是改变工作习惯都是必要的。例如:炒菜锅、汤锅等最好用较轻、较小型的,使用时以双手提起为佳,以免手部、肘部,甚至肩关节扭伤;开罐器、开瓶器等应有较大的把手,甚至不妨使用电动开罐器,可以节省力气,并避免手腕扭伤,或手肘肌腱炎。
4.冬季如何预防职业病
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变冷,室内工作场所多关闭门窗。一些作业场所由于没有使用通风设施,致使其间的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排出,给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冬季门窗关闭,一些作业场所通风设施不好,大量毒素聚集在空气中,时间一长,在此环境下工作的人便容易患上职业病。因为一些职业病的临床表现并不明显,有些人即使得病也不易发觉,比如尘肺病,它是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一种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病人较痛苦。这种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如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专家提醒职业工作者,上岗前要了解所从事的工作是否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如存在,要采取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同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工作时,不要封闭门窗,注意使用通风设施和开窗通风,使有害物质及时被排出,不在室内聚积;不要为保暖而在工作场所食宿,饮食起居要和工作场所分开。另外,接触棉尘者更不要在工作环境吸烟。如纺织工人吸烟,烟雾可加速破坏人体抵抗力和上呼吸道的清除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促进支气管炎形成。
5.职业病在劳动过程中的预防
防治职业病的关键是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职业病防治法》对职业病的防护,作出以下规定: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储存,用人单位应当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
劳动者因调换岗位或者工作内容改变而从事合同中未事先告知的存在职业危害危险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告知劳动者有关职业危害、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内容,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危害的作业。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危害检测、评估。
发现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后,方可重新开工。
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含放射性物质的原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中应当载明与职业危害相关的事项和职业卫生防护、应急救治等措施;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6.尘肺病的预防措施
因长期吸入一定量的生产性粉尘,使肺部产生弥漫性纤维化或者结节的肺部疾患,即尘肺病。在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把尘肺病列为第一大类职业病,共分为13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和其他尘肺。
尘肺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矽肺病人。矽肺是因吸入大量含有游离二氧化硅(旧称矽)的粉尘而引发的。矽肺是尘肺中病变进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矽肺一般是在接触矽尘后5~10年,有些发病者的工龄达15~20年。
患了矽肺病,即使离开矽尘作业,病变仍有可能发展。矽肺的纤维化病变是很难逆转的,现在没有使其消除的方法和药物。
我国是尘肺病大国,发病率越来越高,新患病人数以每年近2万的速度增长。2002年底尘肺病人竟高达55万人,等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尘肺病人数的总和。
防治尘肺病应该采取下列措施:
组织措施
有粉尘作业的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防尘机构,严格执行有关防止粉尘危害的规定,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建立粉尘监测制度,对有石英、石棉等危害性严重的粉尘作业,每3个月监测一次;对有其他粉尘作业的场所每半年监测一次。对广大职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防尘工作的认识,群策群力治理粉尘。
技术措施
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努力做到清洁生产。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基本上消除生产场所的粉尘危害,尘肺病患者很少。我国是尘肺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很多单位总结出防尘的经验:改用代用品;采用风力管道输送粉状物料、湿式作业法、密封舱式作业法、撤除扬尘装置等。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防护措施
当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未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下时,加强防护成为最后一道防线了。
个人防护是被动的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降低或者消除粉尘的浓度。个人防护措施有:配戴防尘口罩,能够截留大量粉尘。粉尘作业的人要注意,下班后必须洗澡,洗掉身上的粉尘,工作服要勤洗、勤换。
卫生保健措施
必须加强对从事粉尘作业的劳动者的体检,没有经过体检和未成年人不准从事粉尘作业。患有肺结核病、严重心血管病和慢性上呼吸道支气管疾病的人不准从事粉尘作业。从事矽尘、棉尘作业的劳动者更要注意体检。从事粉尘作业的劳动者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要到空气新鲜的地方锻炼,定期疗养。为了增强营养,应多吃含蛋白质、维生素较高的食物。
7.不容忽视的职业性皮肤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皮肤常常是困扰爱美心灵的幽魂。有多少青年男女为青春痘而苦恼,更有不少皮肤病患者为寻因求治而四处奔波,往往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身边的“杀手”——职业性有害因素。
何谓职业性皮肤病
职业性皮肤病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化学、物理、生物等职业性有害因素为主要发病原因而引起的皮肤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新化学物质和新材料的机会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出来的职业性皮肤病问题也越来越常见。据报道,在某些生产过程中长期接触氯酚、焦油、机械润滑油、石油、石蜡等化学物质的生产工人中,其职业性痤疮发生率可达15%以上;而在从事炭黑生产的工人中,其职业性痤疮发生率竟高达60%以上。职业性皮肤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
职业性皮肤病的临床类型与致病原因
根据职业性皮肤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主要致病原因大致可将职业性皮肤病分为以下几类:
职业性皮炎。包括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放射性皮炎等类型。主要是因接触化学物质、紫外线、放射线等有毒有害物所致。
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包括职业性黑皮病和职业性白斑两大类,其中职业性黑皮病主要是指长期接触煤焦油、石油分溜产品、橡胶添加济、某些颜料、染料及其中间体等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慢性皮肤色素沉着为主的皮肤病。职业性白斑则是指长期接触苯基酚、烷基酚类等化学物质而引起的皮肤色素脱失斑。
职业性痤疮。是指由煤焦油、氯化物等引起的痤疮样皮损。
职业性溃疡。是指铬、铍、砷等化合物引起的鸟眼型溃疡。
职业性疣赘。是指长期接触沥青、焦油、页岩油等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扁平疣、寻常疣或乳头瘤样皮损。
其他类。主要包括职业性角化过度、皲裂、职业化痒疹、职业性浸渍、糜烂、职业性毛发改变、职业性指甲改变等。主要是由各类化学、生物因素所致。
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
由于职业性皮肤病因素众多,在临床上表现各异,往往同一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而同一临床表现又可由不同致病因素引起。并且大多数职业性皮肤病又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所以在临床上很容易被误诊和漏诊,因此建议可疑患者一定要尽早地去当地职业病防治所就诊。
职业病的诊断程序和要求有别于普通疾病,有其严格的规定。首先患者必须带上单位出具的职业史证明材料,在通过一些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后,还得由当地职业病诊断专家小组集体讨论来确诊,并开出专门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方可生效。
鉴于职业性皮肤病与工作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的首要办法就是要暂时脱离产生致病因素的岗位,避免继续接触;其他治疗办法多无特殊可言,一般采取对症、消炎等皮肤病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就很好。其根治措施还在于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防毒效果,以及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
8.常见职业性皮肤病的分辨
皮炎、湿疹型
是职业性皮肤病的最常见型。病因可为刺激性或过敏性。炎症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多种酸、碱、金属盐、有机溶剂、石油制品、染料、树脂(天然或合成)、橡胶、药物等均能致病。液体接触物的发病部位多在手指、手背或前臂;气雾接触物多在眼睑、面部、颈部及手背;粉尘接触物多在肩、颈部、躯干及四肢遮盖而易摩擦的部位。
痤疮、毛囊炎型
病原多为煤焦油和石油加工产品如矿物油、沥青、石蜡等。青年工人和皮脂分泌旺盛者易发。部位主要在四肢伸侧,故与痤疮的好发于面部不同。
化学灼伤型
发生于皮肤、粘膜。病因长期接触低浓度原发刺激物、氟化物、铬酸盐、砷化物、氯化锌、碳酸钙等。皮肤多先有微小擦伤。溃疡圆或椭圆,小而深,表面有干燥的灰黑色痂,边缘隆起,整个溃疡形似鸡眼。
脓疱疹型
病因为锑粉、砷化物及苯胺等。
皮肤干燥皲裂型
病因长期接触脂肪溶剂、碱类、放射线、机械刺激等。多见于手掌、指端、指掌关节掌面皮肤。
角化过度型
病因长期接触砷、煤焦油、沥青及高沸点矿物渍。角化过度重者可成为疣状增生损害,甚至恶变为鳞状细胞癌。
色素改变型
一种是接触煤焦油、沥青等光敏感物后发生光毒性皮炎,炎消后遗留局限性色素沉淀;另一种叫中毒性黑皮病,是长期接触包括吸入煤焦油和石油加工产品引起的。面颊部、颈部、上肢、躯干有青灰色网状色素沉着,伴乏力厌食等症状。
毛发指甲变化型
长期接触铊、砷、氯丁二烯及放射线可致脱发;长期接触生石灰(氧化钙)或其他弱碱类可使指甲变匙状或扁平;漂白粉可使指甲变脆、变薄、变暗。
风团型
对苯二胺、某些抗生素可致荨麻疹,但少见。
其他
有些皮肤变化(皮征)与一定的职业接触有关。例如长期摩擦和压迫处可生胼胝;粉末和粉尘可沉着于接触部位。如煤沉着于煤矿工人皮肤上,面粉沉着于面粉工人皮肤上等;印染工人的皮肤、指甲被染成各种颜色;洗衣工指甲变薄、变软;炼钢工人面部和手背有表浅毛细血管扩张;石匠和爆破工人因矿物微粒进入皮肤而成文身等。以上这些情况对劳动虽无大碍,但却有碍观瞻,也应适当处理包括给予必要的照顾。
9.科学安排膳食预防职业危害
在一些劳动强度大、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金属的工种中,职业危害性较大。但是,职工在做好劳动保护的同时,如能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可有效地预防、减轻职业病的危害。
首先需要提醒的是,接触有害物质的人员,应该要保证有足够水的摄入量,用以稀释毒物在机体组织和体液内的浓度,促进毒物及其代谢产物随尿液排出人体体外,以减轻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接触铅物质人员的饮食
接触铅物质的一般是采铅、冶炼、印刷铸字、搪瓷、油漆人员等。他们最好每天喝上2~3杯牛奶,并且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类、蛋类、及豆类、豆类制品,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能够与铅结合形成一种不可溶性的化合物,维生素C又可与铅物质结合形成溶解度低的抗坏血酸盐,水果中的果胶物质可使肠道中的铅物质沉淀,从而减少机体对铅的吸收。
接触苯作物质人员的饮食
接触苯物质的有香料制造、药物、橡胶、染料、油漆及鞋类制造等行业的工作人员。这排些人适应安高蛋白、高糖、低脂肪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鱼、乳类、动物肝脏,兔肉、糖类、豆制品、西红柿、橘子等。因为高蛋白的饮食可以促进苯的氧化,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高糖类可以促进苯衍生物的排出;维生素C可以缩短凝血时间,防止白细胞降低;控制脂肪食量,可以减少苯在体内的积蓄和吸收。
接触汞物质人员的饮食
从事矿业中的汞矿开采以及油量计、气压表、荧光灯、整流器、温度计、石英灯等产品的生产人员,因为他们经常接触汞物质,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C的食物,如胡萝卜、动物肝脏、瘦肉、蛋类等。
接触锰物质人员的饮食
对于从事陶瓷、电焊条、干电池等作业的有关人员,由于他们经常接触锰、应该多吃些含铁元素丰富的食品,例如瘦肉、动物肝脏、红薯、芹菜、黄豆及豆类制品等。
高温作业者的饮食
从事轧钢、铸造、熔炼等高温作业的人员,除了多喝水以外,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例如肉、鱼、动物肝脏、蛋类、卷心菜、西红柿。
高噪声作业者的饮食
对于从事凿岩机、砂轮机、电站、纺织、车辆驾驶等高噪声作业的有关人员。如果能够注意到在膳食中多补充维生素类营养,尤其是维生素B类,对于预防听觉器官的损伤,改善听力,减轻噪声疲劳等大有益处,比如瘦肉、蛋类、西红柿、萝卜、芹菜、动物肝脏、水果等等。
其他作业的饮食
粉尘作业人员常吃些猪血,接触砷等有毒物质者,可在平时的膳食中多安排些砂糖;接触磷物质的人员应该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瓜果、蔬菜,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含较多钙质的食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应该多吃些蛋类、豆类及豆制品、奶类等含蛋白质高的食品。
10.选择食物预防职业病
职业病是工作环境、习惯、方式等因素综合促成的结果。除了必要的劳动保护以外,有选择地多食用适当的食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职业病的发生。
摄影、X光拍片和微机操作人员:由于经常接触放射线,应多吃高蛋白食品,以补充因放射线损害引起的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多饮些绿茶,有利于加快体内放射线物质的排泄;还应多食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汞矿开采作业及气压表、油墨、石英灯、整流器制造人员:由于经常接触汞,应常食用柑橘、胡萝卜、玉米等食物,因为这类食物内含有大量的果胶物质,能与汞结合,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排除体内的汞离子;还应多食富含维生素B1的食物。
印刷、铸造、电焊、玻璃、搪瓷等作业人员:由于与“铅”物质接触较多,应多吃含酸较高的蛋、瘦肉、鱼类、泥鳅、等食物。多食碳水化合物,抑制铅的吸收,多食富含钙、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骨头汤、虾、豆制品、发菜、动物血等,减少铅蓄积。
陶瓷、干电池等生产人员:由于常与锰接触,应多食富含铁的食物,以免引起缺铁性贫血。
炼油、油漆、染料等生产人员:因经常与苯接触,应多选食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纺织、铸造、翻砂、教师等与粉尘打交道的人员:应多吃猪血。纺织业等接触纤维的人员还应多食黑木耳,以帮助消化纤维类物质。
农药、化肥等生产人员:常接触磷,应多食蛋白质,以提高抗磷能力。
轧钢、窑业等高温工种人员:除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1、B2、C外,还应食入一定量的盐等。
振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体内的维生素B消耗量很大,应多食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米糠、麦麸,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听力,预防听觉器官的损伤。此外,振动及噪声通过植物神经系统,能抑制胃肠功能及消化腺的正常分泌,使人的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腹胀等,故应食易于消化、能促进食欲的营养丰富的食物。
用脑者:宜偏食蛋黄、动物脑、禽类、牛奶、莲子、苹果、金针菇等,多摄取蛋白质、糖、卵磷脂、钙、铁、维生素B族等养分,以利于补充脑力消耗、增智健脑。
野外作业者:膳食宜量多质好,并常饮水。冷天可偏食羊肉、牛肉、狗肉、鱼、辣椒、姜等高脂、高热量饮食,以利补充体力和流汗的消耗、抗风御寒。
在高温环境下劳动的人员:由于机体大量出汗,体内钢、钾大量丧失,除了补充足量的水和盐分外,最好多吃一些含钾较丰富的食品,如黄豆、青豆、绿豆、马铃薯、菠菜、柿饼、香蕉等。高温环境中,人体维生素消耗量增加,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可从汗水中流失,其中以维生素C流失较多,应多吃一些绿叶蔬菜、枣和柑橘类水果。
11.在高温作业中保护自己的方法
根据气象条件的特点,高温作业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气温高、热辐射强烈、相对湿度较低。例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钢、炼铁等作业。
高温、高湿作业:气温高、湿度大。例如,纺织工业的印染车间,轻工业的造纸等作业。
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建筑施工、造船业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生理变化,超过了人体能适应的限度,引起各种病理性病变。
高温作业引起人体的疾病,一是急性致热疾患,如中暑;二是慢性致热疾患,例如耐热能力减弱等慢性后遗症、生理功能失调等。
预防高温作业采取的措施有:
技术措施
隔绝热源:利用水或者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绝,使其吸收一部分热量,减少温度。隔绝热源一般采用循环冷却水系统、水帘等,隔热罩、墙、室等,用涂料、石棉等直接包裹,用锡箔等把热源反射回去。
通风:用自然风或者机械风通风,降低温度。
卫生保健措施
劳动者戴防热面罩、护目镜、鞋帽、手套等。
饮料中含1%~3%的食用盐。饮食搭配应多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入暑前体检。对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皮肤大面积烧伤、汗腺功能障碍等劳动者,应减轻工作,甚至调离岗位。
组织措施
贯彻防暑降温的法令、法规,单位负责人应该制定措施和方法,将防暑降温工作落到实处。
安排作息时间,延长午休时间、不安排加班加点等,让高温作业工人休息好,睡眠充足。
持续接触热源后的休息时间不准少于15分钟,休息时要脱离热环境。
12.在高温作业中的防中暑措施
在高温季节里或高温环境中劳动和工作,易发生中暑。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中暑是中枢神经调节失常的结果。具体地讲,就是当外界温度过高(大多数超38℃),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散热发生障碍,身体只能靠出汗散热,如果此时汗的蒸发亦受影响,散热有困难,热便在体内积蓄。尤其是在劳动的时候,体内产热量增加,热的积蓄更多。当积蓄的热量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限度时,就会发生中暑。
怎样才能预防中暑呢?主要方法是:防止烈日下曝晒,作业环境要保持通风,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穿白色或浅色衣服。在劳动和工作时,戴上草帽或安全帽。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清淡,不宜多食浓煎味厚或过分油腻的食品。居室要清凉通风,应避免长时间在高温下劳动。另外,还要保证睡眠时间充足。要节制房事,因房事过度,可使人体虚损,以至暑邪乘虚而入,容易发生中暑。在劳动时可随身携带一些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常用防暑药品。仁丹可每隔3~4个小时服4~8粒;清凉油可每隔1~2小时在额部或太阳穴处涂擦一次。如有头晕、头痛、恶心。胃肠不适等症状,可服十滴水半瓶到一瓶。在平时还可多饮用清热解毒的清凉饮料,如绿豆汤等。还可以吃些西瓜,一方面补充体液,一方面清热解暑,中医称其为“天然白虎汤”。
如果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用防暑药品、清凉饮料或防暑药膳,防止病情继续发展。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将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些,用温水擦洗全身,或用凉水敷头部。有条件的,还可以用酒精擦拭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散热,也可以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如病人神志清楚,可让其多饮用一些凉茶或糖盐水。
13.谨防职业振动病
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呈往复的机械运动叫振动。在生产过程中,因为设备运转、撞击或运输工具行驶等产生的振动即生产性振动。
振动病是法定职业病,指的是人体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而引起的疾病。振动病又叫气锤病、职业性雷诺氏症和血管神经症等。其临床表现为手麻、发僵、疼痛、四肢无力、关节痛、头痛、头昏、易疲劳和记忆力减退等,最常见的症状是手麻。
病症较重者,手遇冷时,手指出现缺血发白。严重时,全手发白、发凉,手指变形,发绀,肌肉萎缩。
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振动源
(1)高速旋转机械:砂轮机、抛光机、磨光机和钻孔机等。
(2)交通工具或者农业机械:汽车、飞机、船舶、摩托车、收割机和脱粒机等。
(3)其他机械:铸件落砂机、谷类脱粒机等。
(4)风动工具:铆钉机、凿岩机、打桩机、风锤和风铲等。
(5)电动工具:电钻、电锤和电锯等。
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加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减少手持振动工具的作业。例如,用液压机、焊接等替代电动工具、铆接等。
限制使用风动工具。
(2)安排适当的工间休息:根据振动的频率和加速度对劳动者接触振动的时间进行一定的限制。
(3)提高室温和避免寒冷:避免寒冷是防止诱发雷诺氏症的重要措施。操作人员在室内工作时,车间温度尽可能维持在16℃以上。严冬季节在室外作业时,使振动工具把柄的温度保持在40~60℃,操作者很少患白指病。经常用热水浸手,使手部血管处于舒张状态,防止白指病。
(4)个人防护:发放双层衬垫手套或者衬垫泡沫塑料手套,减振和保暖。
(5)隔离操作:建造厂房地基时要注意防振,产生强烈振动的设备安装在隔离的基础上。设备的基础与建筑物的地基间用钢弹簧、橡胶减振器等隔离。有振动源的车间不要安排在楼上,以水泥地板为宜。机械的撞击部件加上阻尼衬垫。
14.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措施
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生产性噪声分为三类: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机械性噪声包括球磨机噪声、剪板机噪声、机车噪声和纺布机噪声等。
空气动力性噪声包括风机噪声、燃气轮机噪声、排气锅炉放空时的噪声等。
电磁性噪声包括发电机噪声、变压器噪声等。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国内外现都已把职业性耳聋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强烈的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常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
患有职业性耳聋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难很好地与别人交换意见,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无法很好地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更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戏曲。特别是到了晚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将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分贝(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与此同时,噪声对健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将大大减弱。因此,职业噪声危害的控制往往总是与听力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了有效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在完善法规,执行听力保护计划,加强监察,研究开发低噪声产品。噪声控制新技术以及高性能护耳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有关噪声标准法规,自70年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当前有些国家规定职业噪声暴露标准为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90分贝,但多数国家规定为85分贝(A)。总的趋势是要过渡到85分贝(A)。但不管是规定90分贝(A)或85分贝(A)对噪声超过85分贝的生产场所都要求对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发给工人护耳器,告诉工人所在工作场所的噪声级和工人听力检查结果,对工人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等,以预防职业噪声造成的危害。由于在噪声方面有法规标准要求,对职业性耳聋的赔偿也有明确的规定,执行又比较严,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相对也比较高,因而职业噪声危害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
我国有关职业噪声的法规标准目前尚很不完善,“职业听力保护规定”的颁布仍在审议之中,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四条:
噪声源的控制
以无声或者低声的工具代替高噪声的工具。例如,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焊接代替铆接等。
噪声传播的控制
吸声:用多孔、透气的材料装饰在房间内。
消声:消声器安装在设备的气流管道上,减弱空气动力性噪声。
隔声:将发声的物体封闭起来。
隔振:在振动设备上设立隔振装置,消除辐射噪声。
阻尼:用阻尼材料涂在噪声辐射体的表面,增加声能的消耗,降低噪声。
噪声接收的控制
使用耳塞、耳罩、防声帽盔等隔声,隔声效果良好。安排休息时间,使劳动者暂时脱离噪声环境,减轻噪声危害。
卫生保健措施
接触噪声的劳动者应该进行定期体检。对听力下降者,予以治疗,重症者调离岗位。有明显的听觉器官疾病、心血管病、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不准参与有强烈噪声的作业。
对某一具体的噪声问题而言,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经济条件和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应鼓励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措施,从声源或传播路径上来降低生产场所的噪声。但是,尚有许多场所,从经济或技术上考虑,目前还不可能采用声源降噪或声传播路径降噪的措施,这些场所应及时采用个人防护措施来控制噪声的危害。再如,有些车间的机械设备或管道很多、很复杂,而受噪声影响的操作工人却较少,这种情况下,暂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的办法来解决噪声问题要经济得多。另外,还有些地方虽然在声源上或声传播路径上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但噪声级仍未能降到85分贝(A)至90分贝(A)以下,其所遗留的问题应当借助护耳器来补充解决。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即使在业余活动的场合,只要有强噪声存在,护耳器也可大派用场。使用护耳器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办法。国外有关噪声的法规标准一般都明文规定:在噪声达到或超过90分贝(A)的场合,工人必须使用护耳器;任何人(包括工厂的上司、来厂参观的贵宾)只要进入该场所,也都必须佩带上护耳器;对那些对噪声较敏感的工人,即使在85分贝(A)至90分贝(A)的环境下工作,也必须使用护耳器。
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护耳器的使用在我国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许许多多的地方早就应当使用护耳器,但至今仍没有采用。因此,应当提高对使用护耳器意义的认识。
15.职工意外伤亡事故的处理
发生伤亡事故后,工会要做好以下工作:
协助用人单位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督促负伤者和现场有关人员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
协助事故调查组调查,提供有关证据,反映职工对事故处理的要求,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的处理等提出建议。
协助车间主任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若与用人单位在工伤待遇等方面发生争议,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工会主席要给予帮助,向基层工会反映情况。
16.职工颅脑受伤后的救护
头脑受到外力打击引起的外伤,即颅脑外伤,是比较严重的损伤,甚至死亡。临床症状为昏迷时间长,或者二次昏迷,头剧烈疼痛,呕吐等。
遇到颅脑外伤患者,应火速送附近医院,要注意保持其呼吸道的通畅。
17.职工腹部受伤后怎样救护
腹腔内有肝、脾、胃、肠、膀胱等器官。腹部外伤时以上脏器有受到损伤的可能性,腹腔内出血和腹腔炎容易造成死亡。
腹部外伤的症状为剧烈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排尿困难等。
腹部外伤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若有内脏脱出,应先用干将毛巾或者纱布盖好,用一饭碗扣住毛巾后,再送于腹部包扎。
18.职工骨折后的救护方法
骨折的急救方法为:保持呼吸道顺畅,防止休克,有大出血者,立即止血,不要运送骨折未固定的患者。运送脊椎骨折患者时,要注意防止损伤脊髓;开放性骨折,局部要消毒处理,拿纱布把伤口裹好,暴露在外的骨头不能送回组织内。
19.职业中毒对生理系统的危害
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长期过量接触毒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短期内接触较高浓度的毒物可引起亚急性中毒。由于毒物作用特点不同,有些毒物在生产条件下只引起慢性中毒,如铅、锰中毒;而有些毒物常可引起急性中毒,如甲烷、一氧化碳、氯气等。由于毒物的毒作用特点不同,表现上差异较大,且毒物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作概括性介绍。
神经系统
慢性中毒早期常见神经衰弱综合症和精神症状,一般为功能性改变,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铅、锰中毒可损伤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炎。震颤常见于锰中毒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重症中毒时可发生脑水肿。
呼吸系统
一次吸入某些气体可引起窒息,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炎症,可出现鼻炎、鼻中隔穿孔、咽炎、支气管炎等上呼吸道炎症。吸入大量刺激性气体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病变,如化学性肺水肿和肺炎。
血液系统
许多毒物对血液系统能够造成损害,根据不同的毒性作用,常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高铁血红蛋白以及白血病等。铅可引起低血色素贫血,苯及三硝基甲苯等毒物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发展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组织缺氧。
消化系统
毒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多种多样。汞盐、砷等毒物大量经口进入时,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与出血性肠胃炎。铅及铊中毒时,可出现剧烈的持续性的腹绞痛,并有口腔溃疡、牙龈肿胀,牙齿松动等症状。长期吸入酸雾,牙釉质破坏、脱落,称为酸蚀症。吸入大量氟气,牙齿上出现棕色斑点,牙质脆弱,称为氟斑牙。许多损害肝脏的毒物,如四氯化碳、溴苯、三硝基甲苯等,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病。
泌尿系统
汞、铀、砷化氢、乙二醇等可引起中毒性肾病。如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症和肾小管综合症等。
其他
生产性毒物还可引起皮肤、眼睛、骨骼病变。
许多化学物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毛囊炎。接触铬、铍的工人皮肤易发生溃疡,如长期接触焦油、沥青、砷等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甚至诱发皮肤癌。酸、碱等腐蚀性化学物质可引起刺激性眼炎,严重者可引起化学性灼伤,溴甲烷、有机汞、甲醇等中毒,可发生视神经萎缩,以至失明。有些工业毒物还可诱发白内障。
20.职业中毒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在工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化学物质,有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称为“生产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发生的病变,称为“职业中毒”。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受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的疾病,叫“职业病”。因此,对职业中毒须严加防治和预防。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气体、蒸气或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等异常情况下,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经进入人体,成为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毒物的毒性
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有的毒物只用几十毫克就可以产生中毒作用,称为“剧毒”物质;有的则需几克或几十克,称“中等毒”或“低毒”物质。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质代替毒性大的物质,譬如在合成农药杀虫剂时,常设法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寻找杀虫效力高、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虽毒性较高,但因其不易挥发,在生产中造成中毒机会较少。所以,在预防工作中应先解决毒性大而易挥发的物质的防护问题。
毒物进入人体的量
健康人体对毒物具有完善的防御能力,当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时,机体可动员神经质防御力量,对毒物进行水解,还能进行氧化或结合反应,发挥自身的解毒作用。然而,当大量毒物侵入时,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以至引起中毒。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毒物吸入人体所引起,为了减少毒物进入人体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这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
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况
毒物的毒性和进入人体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如果对毒物无恐惧感,在毒物面前处于无所谓状态,因而放弃对毒物的预防,不积极改造作业环境,则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必然增多。而健康状况不良(如明显的肝病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则使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
21.急性和慢性职业中毒的表现
职业中毒的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有些毒物只有急性中毒而无慢性中毒。在工业生产中以慢性中毒较为多见,急性中毒多在事故情况下发生。
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时间内过量毒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病变。例如吸入过量硫化氢后引起的昏迷、死亡或使用有机磷农药时皮肤严重沾染所造成的急性胆碱酯酶抑制等。有些毒物的急性中毒,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明显地出现症状(如光气中毒),因此,易被忽视,应引起注意。
化工行业急性中毒的毒物
(1)化肥行业:氨、一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氟化氢、磷化氢等;
(2)硫酸、纯碱行业:二氧化化硫、三氧化硫、氨;
(3)氯碱行业:氯、氯化氢;
(4)农药行业:三氯化磷、三氯乙醛、氯、氮氧化物、三氯硫磷、磷化氢、氯化氢、光气、硫化氢等;
(5)涂料行业:光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氰化氢、苯类等;
(6)有机合成溶剂助剂行业:氯、氯化氢、甲醛、有机氟、醛、苯类、二氧化硫、三氯化磷、丙烯醛等;
(7)无机盐行业:氯磷酸蒸气、磷化氢、氟化氢、氮氧化物等;
(8)橡胶加工行业:二氧化硫、汽油、苯、二甲苯等;
(9)化学矿山行业: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氢。
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毒物有八类
(1)麻醉性毒物:甲醇、汽油。
(2)窒息性毒物:硫化氢、一氧化碳。
(3)溶血性毒物:砷化氢、二硝基苯。
(4)神经性毒物:有机铅、有机磷。
(5)腐蚀性毒物:硫酸二甲酯、苯酚。
(6)刺激性毒物:氯、光气、二氧化硫。
(7)致热性毒物:氧化锌、氧化镉。
(8)致敏性毒物:对苯二胺、甲苯二异氰酸酯。
慢性中毒是由较小量的毒物,经常或反复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病变,常在从事有关生产数月,以至数年后才逐渐发生明显症状。长期在显著地超过毒物最高容许浓度的环境下操作,而又不注意防护措施者,容易产生慢性中毒。
慢性汞中毒的行业有氯碱行业、染料行业、化肥行业、涂料行业;慢性铅中毒的行业有氯碱行业、橡胶行业、涂料行业、化学试剂行业、塑料行业、石油机械行业。
22.职业中毒的预防措施
在新建、扩建、改建厂房,或采用新工艺、使用新原料前,应认真考虑预防职业病的问题,认真做好卫生设计工作,对已投产的厂房应从以下措施着手。
生产技术
(1)大搞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这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途经,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和消除某些职业性毒害。例如:化工生产中的反应釜常因密闭性能不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有害气体大量逸出。现在,颜料生产中,将液相反应改为固相反应,消除液态物蒸发所造成的毒害。又如,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2)综合利用。开展废气、废水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变“三废”为“三宝”,不仅可回收化工原料,而且大大减少毒物的危害。
技术措施
增加通风排气设备,如制漆作业点的局部排气柜,将有毒气体局限化并及时排出;对少数高毒物质,必须采取严格密闭,隔离式操作,以避免或减少直接接触。
预防措施
(1)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网。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方面大力协作,建立一个专业防治机构以及劳动保护专职人员组成的防护网,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2)建立空气中毒物浓度测定制度。定期测定,以提供改进预防措施的依据。
(3)建立工作前体检、定期体检制度。工作前体检在于防止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不适于该工作,如有明显肝病的人,不宜从事接触四氯化碳的工作;血液系统明显异常的人,不宜从事接触铅、苯工作等。定期体检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毒物对人体的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4)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种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面具、袖套、眼镜等。
(5)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平时要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受到毒物侵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起人体各部器官、组织的旺盛机能和抗病因素,易于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23.电磁辐射的伤害表现在哪里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会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色、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当电磁波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污染。
一些受到较强或较久电磁波辐射的人,已经有了病态表现,主要反映在: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激动,失眠;
(3)视觉系统的影响:为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影响视力;
(4)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
(5)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对儿童甚至还可能诱发白血病;
(6)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有关研究表明,电磁波的致病效应随着磁场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率超过10万赫兹以上,可对人体造成潜在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久,电磁波的干扰,使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发生变化,给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等有害代谢物,甚至使脑细胞的DNA密码排列错乱,制造出一些非生理性的神经递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24.如何预防电磁辐射的伤害
关于电磁污染标准的学界争论还在继续,但我们还需在各种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作为这世界上平凡而弱小生命的一员,人们又该如何预防并减轻电磁辐射对自身的伤害呢?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1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上眼睛的方式,以减少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影响。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最好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因为此时可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也会产生辐射积累。
(5)对各种电器的使用,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眼睛离电视荧光屏的距离,一般为荧光屏宽度的5倍左右;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机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
(6)消费者如果长期涉身于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应注意采取以下自我保护措施:
居住、工作在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佩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经常使用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以及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人群,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孕妇、儿童、老人及病患者,有条件的应配备针对电磁辐射的屏蔽服,将电磁辐射最大限度地阻挡在身体之外。
电视、电脑等有显示屏的电器设备可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使用者还可佩戴防辐射眼镜,以防止屏幕辐射出的电磁波直接作用于人体。
手机接触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为此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后或电话两次铃声间歇中再接听电话。
电视、电脑等电器的屏幕产生的辐射会导致人体皮肤干燥缺水,加速皮肤老化,严重的会导致皮肤癌,所以,在使用完上述电器后及时洗脸。
多食用一些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油菜、海带、卷心菜、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以利于调节人体电磁场紊乱状态,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25.引起化学灼伤的物资有哪些
什么是化学灼伤
凡是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身体,引起局部皮肤组织损伤,并通过受损的皮肤组织导致全身病理生理改变,甚至伴有化学性中度的病理过程,成为化学灼伤。包括:
(1)体表化学灼伤;
(2)呼吸道灼伤;
(3)消化道化学灼伤;
(4)眼化学灼伤。
化学致伤情况分类
(1)单纯性化学灼伤,即仅化学性因素致伤者,包括:一种或一种以上化学物质所致的化学灼伤;以化学灼伤为主,合并一定程度的化学物质中毒。此类单纯性化学灼伤,多见于化工生产中物料的跑、冒、滴、漏,以及化学物质在运输、储存、装罐过程中所造成的溅染。
(2)复合性化学灼伤,即致伤因素中,化学性因素和物理性因素同时存在造成的复合性损伤。包括:热力烧伤合并化学物质灼伤或中毒;机械性外伤合并化学灼伤或中毒。复合伤多发生在对带压力、带热化工设备进行安装、检修时或发生于化工生产中的爆炸性事故,或发生在消防队员在化工车间的灭火过程中。
引起化学灼伤的常见物质
(1)酸类,包括无机酸(硫酸、铬酸、硝酸等)和有机酸(醋酸、草酸等);
(2)碱类,包括无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铵等)和有机碱(乙醇胺、甲基胺等);
(3)某些元素单质及其盐类,例如磷及磷盐、锑及锑盐、砷及砷盐等;
(4)有机物,直链有机化合物,如乙炔、乙醛、丙酮等,环状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酚、高分子化合物等。
26.怎样防治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的特点
化学灼伤与热力烧伤有许多相同的改变,但化学灼伤又有化学致伤物所造成的特殊病理变化:
(1)皮肤组织接触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可导致组织蛋白变性、凝固,局部形成灼伤焦痂;
(2)脂肪组织不断溶解、破坏,损伤不断向深层扩展,组织再生极为困难;
(3)破坏组织的胶体状态和通透性,局部充血;
(4)破坏与麻痹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出现皮肤感觉麻木或痛觉过敏等;
(5)许多化学致伤物质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性变态反应,如沥青灼伤后出现的“光敏现象”;
(6)破坏酶系统或产生毒性物质,如锌灼伤后产生的锌蛋白可能引起“金属铸造热”样反应。
化学灼伤的防治
轻、中度化学灼伤应防治休克,一般不需输液,可口服烧伤饮料,不伴颅脑损伤的伤员可给予镇静剂、止痛剂。局部进行创面清理,采取暴露疗法或包扎疗法,III度创面自然脱痂或手术切痂植皮。
重度化学灼伤主要防止化学灼伤性休克,重视早期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掌握液体需要量,休克期间断应用利尿剂,对呼吸道灼伤诱发的灼伤性休克,气管切开,使用机械呼吸器,监测血气指标。
灼伤感染是灼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可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保护创面清洁,调整液体量,早期切痂、植皮,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发生,重症患者送危重抢救病房监护治疗。
此外,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可给予完全胃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对严重病例可进行同种类化学物质灼伤康复血清注射,可增强免疫能力,对大面积化学灼伤或呼吸道灼伤,给予高压氧舱治疗,可减少创面渗出,提高植皮成活率,使全身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获得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