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

1.怎样理解职业的含义

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世界上的职业千千万万,每一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不同的人才需要具备不同的职业素质。

职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要根据社会分工,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工作。由此,就出现了以分工为显著特征的多种职业。

所谓职业,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产和个人谋生的需要,在社会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一定专门性业务工作。通过这个专门性业务工作,对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集团承担一定的职责。在阶级社会,职业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区分,凡是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就是正当的职业;反之,就是不正当的职业。

职业有着三种社会性质和地位:一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二是每种职业都意味着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利;三是每种职业都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职业的这三方面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必然要在道德上、素质上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职业是社会整体或国家利益、职业服务对象的公众利益、行业集体利益和从业者个人利益等几种基本利益的交会点、结合部,职业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又是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职业内在的道德内容。

2.如何追求完善的道德

人类社会是由客观和主观两个世界构成的。人类的主观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变化万端的现象系统,包括诸如素质、能力、意识、信仰、思想、观念、知识、修养、心理、情感、性格等各种意识形态。在这个系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居于核心位置、起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具有的特殊属性。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它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道德,从道德精神,到道德规范,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直接指挥和支配思想行为的文化指令,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因此,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显示出的力量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也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良好的愿望,诱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憧憬和设计大同世界。道德远远比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内涵要深刻得多,外延要广泛得多,价值要重大得多。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道德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思想境界,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内在力量。其主要表现为: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

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天性和良心指引下,不断认识社会产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勾画人类最终将要到达的理想的、美好的未来世界,道德为人类实践活动指明前进目标。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发动机”

在社会历史环境和物质技术条件完全相同的前提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一个人,发展不发展、怎样去发展、发展得如何,决定于内在主观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决定于精神支柱、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行路标”

人们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沉淀,形成了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上的行进目标、行进标准、行进规范、行进位置和行进轨迹,规划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保证和促进社会顺利发展。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盘”

人们不断根据自己的行进过程及其产生的效果、碰到的障碍、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和选择自己的行进方向、行进路线、行进速度,为最终建设公正、合理的社会而不懈奋斗。

道德是人类前进的“交通警”

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掌握着正义、公理、价值等伦理道德武器,并通过思想、理论、意识、观念、行动、示范、交流、舆论、氛围、批评、斗争等媒介,扬长避短、扬善惩恶、扬清激浊,建立和巩固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道德不完全是“通过主体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总和”,而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蕴含、赋予、创造的富有积极、健康、向上意义的精神价值。内心感悟而自觉奉行只是道德规范与其他规范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人类社会的所有规范都与伦理道德有关,甚至可以说都渊源于人类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和阐释,都贯穿着伦理道德的精神和原则。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内容、特点和规律,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本身来考察和说明,只能从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来考察和说明。人类社会运动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的思想行为上,思想行为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伦理道德上,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人类对自我的存在、价值、权利、责任、义务的自觉意识和认知程度上。

3.道德的特性是什么

道德属意识形态领域,它与其他上层建筑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调节手段的特殊性

道德的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国家强行制定和强制推行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教育、习俗及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自觉约束、自我节制、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的调节作用虽然不需要强制执行机构,但道德评价却贯穿于道德作用的全过程。道德评价是通过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良心道德品质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道德调节作用也具有精神上的强制性一面,但它同法律规范、管理规范等硬性规范的强制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不道德的行为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群众的批评、良心的责备,形成一种强大的意识力量的压力,要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

道德作用的广泛性

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其作用贯穿于人类各个社会形态,广泛地存在于社会关系的各个领域。道德作为独立的意识形态,所涉及的范围比政治、法律、宗教等更为广泛。道德作用的广泛性,要求人人都要讲道德,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

历史上各时代的道德都有其层次和序列,不论哪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都体现出多层次性特点。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各种关系之中。在一个阶级内部、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决定了道德规范的层次性。为此,我们应根据道德规范多层次性这个特点,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

道德内容的阶级性和继承性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阶级利益也必然不同。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

阶级社会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反映,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一切阶级都是从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确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

不同阶级的道德,体现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一切阶级的道德,无不是该阶级的一种特殊思想工具。

道德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道德准则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前进过程。阶级社会中各阶级的道德除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内容之外,还有某些一致及相似之处,即人们必须普遍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如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劳动人民勤劳节俭、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反抗外敌侵略的高尚美德等。所以,坚持道德的阶级性,并不排除道德的继承性。当然,这种继承性是在对前人道德遗产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即汲取道德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糟粕部分。

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启迪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积极思想和规范,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同时还要抵御和消除腐朽道德观念对我们的进攻和腐蚀。

4.道德有哪些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充分肯定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即道德的能动作用。其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能促使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

在人类历史上,由新的经济基础产生的一定道德,总是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论证、宣传新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和正义性,抨击旧的经济基础的落后性和非正义性,谴责不利于和危害新的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使新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巩固。而当旧的经济基础趋向灭亡并被新的经济基础代替后,由旧的经济基础产生的道德往往还要作为一种习惯势力和腐朽思想同新的经济基础和新的道德进行较量,以阻碍和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如当前社会上滋生的腐败现象,正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剥削阶级道德腐蚀人们灵魂的结果。可见,道德对社会发展可起积极促进作用,也可起消极阻碍作用。

道德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任何阶级道德都体现着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并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各个阶级都把道德作为一种特殊思想工具,通过道德的宣传教育,使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规范变为本阶级成员的内心信念,自觉改造自己的道德义务,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同时,利用本阶级道德的统治地位,对敌对阶级的成员施加影响,转变他们的道德观念,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纳入本阶级道德规范的轨道。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能动因素。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

道德能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一定社会的道德,包括公共生活准则,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维持人们交往的正常进行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5.职工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是一种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素质作为人所具有的内在特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点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职工素质等,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它们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目前,社会上使用的素质概念多是指广义的素质。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因素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一个先天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有音乐天赋的人如果后天得不到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人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同时使之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职工素质教育对于提高我国职工队伍素质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职业素质的特征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在一定的生理、心理的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品质。

一般来说,职业素质主要有以下特征:

是人先天的生理心理与后天获得的辩证统一

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中,先天的禀赋是前提,它提供了人的发展的主体可能性;环境是条件,它为主体可能性发展提供机会。实践中对人所提出的发展需求与人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素质发展的动力,教育则在人的素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是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职业素质尽管总是处在不断提高、完善过程中,但一旦形成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否则就称不上什么素质。素质之所以稳定,则是由于它在主体身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即解剖的生理结构和知情意行的心理结构。人的现有素质具有可发展性,可以提高,也可以再塑造,处在量的积累和质的变化之中。

是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

职业素质是稳定的,形成后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素质具有内在性。职业素质又是可实证的,它在一定的环境条件或机遇下可以表现于外,在这个意义上职业素质又具有现实性。

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群体职业素质是由个体职业素质构成的,没有个体职业素质便没有群体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群体职业素质状况又是个体职业素质成长的土壤,是个体职业素质成长的环境。这样,个体职业素质必然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

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各种职业素质是构成整体职业素质的要素。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取决于要素的水平及要素之间结构的合理性。

7.职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品质素质

思想品质是认识社会、成为社会认可的人所必需的素质。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尊敬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有社会公德,对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有责任感,能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思想品质的高低关系到在工作岗位能否成为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人才,能否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做贡献。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青年人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思想还不成熟,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正面教育,也容易受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是职业劳动者的首要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履行自己职责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和道德准则。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总是同社会发生职业上的联系。随着这种联系的发展,社会出现了调整本职业内部关系和本职业与其他职业关系的特殊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尽管社会上的职业多种多样,职业道德原则规范各有特色,但是从各种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中可以概括出一些共同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这些基本要求和规范是每一个人就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从事职业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技能,而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必须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求职立业的必要准备,是从事职业活动的需要,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愈丰富,对技术技能形成的指导性就越强,就能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减少摸索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就业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每一个人只有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求职立业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才能适应职业的要求。

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指职业劳动者所应当具备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文化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对职工来讲,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成才的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求知和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

技术技能素质

技术技能是指职业劳动者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所谓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的方式,如阅读、心算、解题、作文等方面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又叫动作技能,指书写、打字、演奏乐器、使用生产工具等等,主要是借助骨骼、肌肉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部动作。当这些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并近于自动化时,就成为动作技能。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统一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

掌握技术技能是就业的基本条件。每个人都应把掌握专业技术技能作为自己学习的任务。要想将学到的专业技术理论转化为技能,离不开动手能力。如果动手能力不强,只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就等于纸上谈兵,是不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只有理论知识而无实际动手能力的人将被淘汰。

掌握技术技能也是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在本职岗位上作贡献的需要。专业技术技能的形成不仅是领会、巩固和应用知识的重要条件,而且对于劳动者智能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活动中所需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技术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者在本岗位发挥作用的程度。因此,要使自己能在职业活动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

体能、心理素质

人的体能即人的生理素质,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的心理素质主要是后天影响的结果。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开朗的性格,开阔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情绪,源于健康的身体。

所谓生理素质,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体形态和生理功能上的特征,包括生理解剖特征,如身高、体重、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的特征等;还包括生理机能特征,如运动素质、反应速度、负荷限度、应急水平、适应能力、抵抗能力等。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在一定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主体努力、外在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心理、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心理素质的好坏体现在心理状态的正常与否、个体心理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三个方面,体现在个体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状态之中。一个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心理状态、健康的心理品质、较强的心理能力。

在人的整个素质体系中,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身体素质等一起构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完整体系。它不仅渗透和辐射到其他素质之中,影响和制约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是其他素质形成的基础。无论是政治思想的确立、优良品德的陶冶,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身体素质的增强,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8.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作用

职业道德是从职业活动中引申出来的、与人类的职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人们的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职业素质的灵魂。

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社会分工及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类的职业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种职业越来越繁多,形成了社会中错综复杂的职业关系。而职业关系作为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道德习俗和道德传统产生重大的影响。各种职业生活、职业活动,不仅反映社会道德状况,而且对于个人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

(1)由于职业分工的不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不同,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对人生道路的具体选择。尽管一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最根本的是取决于其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对社会提出的历史任务的理解,然而从事的职业实践又影响着其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理想、志向的确定。

(2)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基本利益,也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这些不同的地位、利益、权利和义务必然决定着人们的职业心理,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形成特殊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良心。职业良心的形成,使人们不仅能够根据职业的整体利益评价他人的行为,而且也能遵照自己的责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对发生在本职本行的高尚行为感到光荣,对发生在本职本行的恶劣行为感到耻辱,而且对自己的过失感到职业良心的谴责。

(3)由于各种职业的对象、活动条件和社会方式不同,同行业内部的相互影响,必然影响着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情操,形成特殊的品格和作风,决定人们行为发展的特殊方面。虽然这方面如兴趣、爱好等不全是道德问题,但是它们却包含着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问题,反映着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上的特殊性。由此可见,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由于各种职业的具体利益的不同,具体职业活动对象、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习惯。

因此,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本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或者说,职业道德就是调整职业、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多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它以职业分工为基础,同实践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职业道德不是脱离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而独立存在的。作为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道德在各种职业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和具体贯彻,这就是说,职业道德一方面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和行为调节上的多样性和具体性,另一方面又只是一定阶级或社会的道德在人们特定活动限度内的职业化。因此,在理解职业道德概念时,既要注意它与职业生活的联系,重视它的特殊性及其调节行为的特殊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它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一致性。

9.职业道德有什么特点

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一样,都有道德规范,都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维系的,这是共性。但职业道德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领域和行为调节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行业性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职业的责任、义务和专业内容决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随着职业活动的复杂化,它的内容和要求也将随之发展和完善。每一种职业道德规范只适用于一定的职业活动领域。如医生的道德规范主要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营业员的道德规范主要是公平买卖、信誉第一等。一般说来,职业道德的行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调节他们同所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调节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继承性

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历史上连续下来的职业活动具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一定社会的职业道德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种继承性常常表现为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和职业语言等。如古往今来,教师的道德规范都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一道德规范,是教育工作领域所特有的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反映。但是不同社会形态的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相对的,它要受当时经济关系的制约和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原则的影响。因而,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师道德规范又呈现差异性。

多样性和适用性

社会上有多少种职业,就会有多少种职业道德。各种职业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总结、概括、提炼出来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内容也不断调整、补充。因此,职业道德具有多样性。

各种职业为便于指导工作和实施职业行为,大多根据本职业的特点要求,采用一些诸如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生活公约等简明适用、简便易行的形式,使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化,既生动活泼,又易于实践。正因为如此,职业道德对从事职业活动的人们的道德行为就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约束力。

10.发挥职业道德有什么作用

人们要满足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并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因此,在整个社会的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占有重要的地位。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是整个道德建设的基础。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职业活动行为的选择和贡献大小,具有积极的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

职业道德是调节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人在社会活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差别,各职业之间、各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还存在着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因此,为了调节职业活动中职业集体与社会整体之间、职业集体之间、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持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的基本一致,以保障各个社会领域中各种职业的顺利发展,除了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之外,还应当对各种不同职业或职业集体中的劳动者,分别提出一些本职业人员应该遵守的具体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这种特殊要求,不仅仅是专业和技能方面的,而且还有行为的道德调节方面的。因此说,职业道德是调节职业活动中各种关系、各种利益矛盾的特殊手段,是调整职业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起着重要作用,是对各个职业集体、各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

职业道德所调整的职业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集体内部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职业关系主要包括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领导和被领导之间的关系。对这种关系需要用职业道德来调节,通过这种调节,要求职业内部的工作者,为了同一目标和正当利益和谐地工作,即各部门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彼此兼顾,以全局利益为重;同事之间要团结一致、平等互助、礼貌相待、和睦相处,有助于增进感情、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上级关心下级,下级要尊重服从上级,这样才能防止内耗的产生,使一定职业生活呈现出整体的文明礼貌与和谐发展的可喜局面,共同完成好一定职业所要履行的社会职责。二是本职业与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就是一定职业的劳动者与该职业以外其他职业人员或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关系。职业道德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是从本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使职业劳动者尽职尽责,更好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之所需,解决社会其他群众之所急。任何职业劳动者,都必须讲求职业道德,尽力满足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要求,给它的职业对象以方便,保证它的职业服务对象的利益,维护这项职业工作的信誉和尊严。职业道德贯彻的怎样直接影响该职业的生存和发展,哪种职业为社会、为服务对象服务得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哪种职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其发展就要受社会的制约。当然,职业道德必须要和一定的法律法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良好的社会作用。

职业道德是从事职业活动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其形成和发展直接受到职业活动的影响,是职业活动对人们行为的客观要求。职业活动是职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包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按照职业要求从事业务活动,履行工作职责,使得职业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得以实现。在职业活动中,每一种职业都有它自己的生产或服务对象,都有各自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同的利益和义务。因此,对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应提出不同的职业要求,规定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如医生和法官的职业不同,职责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因而各自的职业道德也各不相同。作为医生的道德应该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法官的道德则是刚直不阿、清正廉明。职业道德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具体规定了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在从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使从事该职业的人明确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对的,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职业行为是错的,是不应该做的,以此为标准,用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以保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

职业道德是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

职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方面的活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仅对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现代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劳动者形成高尚职业理想和情操的关键。一个人是否成才,是否对社会有贡献,主要依靠在职业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职业道德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它使人们初步形成的一般道德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使它们的道德品质逐渐成熟,从而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趋向。它规定具体职业的社会责任,指导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岗位上,确立具体的生活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养成具体的道德品质。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成才,常常不在于他是否有优越的客观条件,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学习、培养和锻炼各种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和情操,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道德能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社会风尚是人们精神面貌和现实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作为职业道德本身要受社会风尚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风尚发挥影响。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行各业相互联系。职业道德风貌本身就是社会道德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能否普遍地遵守职业道德,对于社会生活的稳定,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人们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自觉地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彼此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方便他人、热情服务,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目的,那么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道德风尚。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象地把商业服务比喻为社会道德风尚的“窗口”,把医务人员称为“白衣天使”,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的例证。相反,如果人们不讲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盛行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就会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产生尔虞我诈、见利忘义等种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职业道德状况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自觉地按职业道德的要求去做,就会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友爱和谐、公正诚实的良好社会风气,从而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11.职业道德的发展历程

职业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职业道德的形成以社会分工为前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们集群谋生,还没有职业的区别,因而也没有职业道德。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分工,形成了一些职业集团。这些职业集团长期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活动,承担着不同的职业责任,产生了各自的职业利益和需要,形成了因行业不同而发生的职业联系和职业关系。为了调节各种职业间的关系,就逐渐萌发了职业道德的要求。开始,这些特殊的道德要求往往溶化在整个社会风俗习惯中。所以,职业道德在原始社会末期,尚处于萌芽阶段。

在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随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工和分立也逐渐形成。人们从事着比原始社会更稳定多样的职业活动。这些分工既有强烈的阶级界限,又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可见,奴隶社会不仅出现了调整阶级关系的阶级道德,还出现了调整行业和职业关系的职业道德。但职业道德在奴隶社会,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12.职业道德的发展轨迹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道德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在封建地主的土地上有一定的耕作自主权,农民为了自身的利益,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忠厚朴实等农民的道德规范。其次是手工业,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仍依附于自然经济,但相对独立性增大,出现了行会组织,各行会都有独立的章程,既严密保护其成员从事该项手艺的特殊利益,也规定了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再次是商业,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不仅国内有较发达的商品市场,而且也出现了较频繁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与此相适应,普遍成立了商会,逐步形成了买卖公平、诚实守信、货真价实等商业的道德观念。经济领域中职业道德的发展,也促使官吏、军人、医生、教师等道德规范的形成。但是,由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加之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不仅使职业道德增添了鲜明的封建等级色彩,而且使各种职业道德的发展受到宗法和血缘关系的制约,因而,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具有小生产意识的保守性特点。

进入资本主义之后,职业道德得到极快的发展。自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开始,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具体,社会职业空前增多。同时,由于打破了封建行会制度和宗族对职业活动的干涉和束缚,这就为职业道德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资本主义社会,除保持和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的职业道德外,又形成了诸如律师、经理、记者、艺术家、工程师等新的职业和职业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利己主义。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必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职业道德愈来愈系统化和规范化,达到以往任何社会形态都无法比拟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各种职业道德都要受私有制的制约,受金钱观念的支配。因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渗透于各种职业道德中,使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矛盾性和虚伪性。因此,我们在认识资本主义职业道德时,一方面要批判其利己主义原则,另一方面要吸收其合理的思想和规范。同时,还应把资本主义职业道德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团结、诚实、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区别开来。

13.职业与职业道德有什么联系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职业活动的产物。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职业活动的水平提高和创新活动。

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是社会主义分工的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分工也随之越来越细,并相应出现许多新的行业和职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社会主义的职业分工与资本主义的职业分工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的职业活动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职业活动的根本目的,一般说来是为了私人的或者职业集团的私利。因此,职业集团的私利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社会的一定利益对于从事职业活动的个人或集团来说,是次要的,自己的私利才是根本的、决定一切的。与此相反,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由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因而,社会上各种职业只是分工不同,没有不可调和的利害冲突。社会主义的利益与从事职业活动的个人或职业集团的利益,以及职业活动中各方面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在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关系。因此,从全社会范围来看,职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具体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职业活动在性质和目的上的根本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和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本质区别。

14.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道德,是调整社会主义职业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继承了历史上各种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具有一切职业道德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征,但它又同以往的一切职业道德有着本质不同。它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在各行各业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充实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承接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职业实践中逐渐充实起来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也是继承以往社会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结果。没有这种继承,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就不会产生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虽然职业道德反映了剥削阶级的利益,但是各种职业道德又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所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应把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容继承下来,成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具体地说,首先要继承反映职业共同特点的一些道德规范和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优良传统。如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尽管在不同时代可以有不同内容,但它却始终是人们称颂的美德。其次,要继承以往职业道德学说中有价值的东西,只要人人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模范遵守和维护党纪国法,遵守社会道德,勤政廉洁,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发生变化。再次,要继承历史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我国,从建国初期到现在,随着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逐渐形成或初步形成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仅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为广大职工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是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进一步清除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形成比较稳定的,有条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使每个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明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明确必须遵守的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本职业的道德规范。使整个社会能够形成一个“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良好社会大环境,又能够形成以某个行业或单位为基础的良好的小环境。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各种职业活动的发展,职业道德将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15.职业道德的原则

所谓职业道德原则,是指社会对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职业道德的最本质规范。它贯穿于其他一切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而其他的具体道德规范则是道德原则的展开和补充。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从根本上指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职业特点结合起来,用以调节职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的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其实质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的关系。因此,尽管职业活动千差万别,但是每个劳动者都应遵循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行为遵循的原则主要是个入主义、利己主义。“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就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信条。资本家在商业活动中也很讲信誉,提出“顾客第一”,“信誉第一”,但他们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集体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是区别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和资本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实现共同的理想,就必须用集体主义思想把人民团结起来,把力量凝聚起来。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都尽职尽责,提供优质服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体利益即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一般是代表局部利益和目前利益。因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的利益和需要同时也就是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和需要,维护集体利益同时也就是维护每个成员的共同的根本利益。但这绝不是说二者在任何时候都没有矛盾。相反,矛盾在职业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这是因为,社会的集体利益是从全局上,从长远上代表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每个人由于情况不同,又有着许多局部的、目前的利益,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事事、人人都同时得到满足,这样就会出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就应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刻维护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同时兼顾劳动者的个人利益,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1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特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历史上职业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除了与以往职业道德有共同点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征:

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上的,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反过来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又有推动作用。这就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其他社会的职业道德的根本区别,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特征。以往的职业道德则是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总是受着私有制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不但克服了旧职业道德所具有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行为主义和平均主义,而且摆脱了小生产的自私自利、狭隘保守和自由散漫等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因而各行业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助、协作的关系。这和同行是冤家,同行之间互相倾轧的职业道德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它通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每个劳动者,在各自的职业活动中,都要按照职业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实践社会主义道德。

要靠人们自觉地建立和遵守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崭新的职业道德,它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自觉的努力,才能建立和发展起来。要对广大干部和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明确本职业对整个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明确每个人工作的好坏与整个社会的关系,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履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如果不对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教育,那么,他们当中就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产生小团体主义,滋长“金钱至上”、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错误思想和行为。近几年,各个行业制定了一些体现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的公约、守则等,这是建立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的有效措施。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为了指导人们的职业实践活动,因此,要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必须自觉地按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17.职业道德的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职业道德要求是有层次性的,也就是说,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还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同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还存在,人们在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反映在职业道德上必然呈现出层次性来。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职业劳动态度和劳动目的上。对于一般的职工群众,要求树立诚实的劳动态度,积极创造,勇于进取,爱岗敬业,通过劳动等正当手段致富,通过公平竞争取胜,当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服从集体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做到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只要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能够达到或基本达到这些要求,就是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的人,应当受到社会的肯定和尊敬。对于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以及领导干部则要求具有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把自己的职业劳动和整个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应该具有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劳动不计较报酬,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到公而忘私,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按劳分配对于先进分子就不适用了,更不等于说可以把这种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作为政策去要求先进分子。对于先进分子的劳动和工作仍然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作为先进分子本人来说,则应有这种道德要求。对于广大共产党员来说则应努力履行自己入党时的誓言,根据共产党员的标准,自觉地、不计报酬地为党和人民工作,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的层次性还表现在遵循职业道德的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上的差别。有一些职业道德要求,对一般职工来说,只要求他们不违反就可以了,而对于先进分子,不仅要求他们不违反,而且要求他们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整个事业联系起来,更加自觉地、积极主动地贯彻执行。比如,一般群众只要做到遵纪守法,就是符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但对先进分子来说,则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敢于同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同时,还要求他们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表率,并带领广大职工一起遵循。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具有层次性,并不等于说不存在一般的、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社会主义各行各业的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于各行各业的职业劳动者来说,都是必须遵循的。有些职业道德要求,看起来很高,但却是职业劳动者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比如对财会人员来说,廉洁奉公就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不贪污,不挪用公款等等,是一个财会人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不管他是共产党员还是一般群众,都是必须坚决遵循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层次性并不是相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基本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道德要求的高低不同,理想境界不同以及自觉性的程度不同。对先进分子来说,低层次的道德要求是起码应做到的,而且,要在履行这些道德要求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的精神。对于一般群众来说,不能用高层次的要求去规范他们的行为,只能要求他们遵守那些一般的道德要求,但是,高层次的要求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群众敢于与违法犯罪现象作斗争,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更有很多群众为了现代化事业在默默地奉献。我们提倡和宣传共产主义的道德,把它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遵守一般道德要求进而接受高层次的共产主义道德要求。把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才能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职业劳动者团结一致,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8.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有什么联系

社会公德,是指由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公共道德,是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为维护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社会秩序,调节人们之间关系而形成的简单行为准则和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的范围和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指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公共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如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等。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一位公民最起码的要求,它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遵守社会公德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养成人们良好的道德习惯都具有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都是我国社会的主要规范和道德原则在特定社会关系领域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调节作用。职业道德是每个职工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而且职业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应当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共同相处和正常交往,使社会生活环境安定有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职业道德由于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因此,也就有了它自己特殊的社会作用。而社会公德所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它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守。所以,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并不矛盾,相反,如果人们职业道德水平很高,它就能使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相辅相成,职业道德是调整职业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对保证做好本职工作,协调与职业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而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忠于职守”。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公民,都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觉悟,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职业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那么,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将进一步提高,爱护公物、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将成为每个公民和职业劳动者的公共生活准则。反之,如果一个社会的每个公民,不讲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不尽职责,不能协调好职业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如个别人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既违背了职业道德中“公平竞争”的原则,使一些人蒙受经济损失,又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这也是对社会公德的一种亵渎。

总之,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都是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离开了社会公德,职业活动就无法进行,职业道德也难以实现。反过来说,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实践对社会公德同样具有推动作用。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在更高层次上包含体现着社会公德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遵守职业道德也就是遵守社会公德的具体体现。

19.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有什么联系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可以分成三大领域,这就是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这又构成了以社会分工或劳动分工为纽带的社会共同生活关系。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生活组织形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存在于家庭之中的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就是家庭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家庭道德,是以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帮助、志同道合、平等相亲为根本特点的,因此又可称为家庭美德。发扬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规定了全体公民应当发扬的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是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生活中,人们以职业道德作为职业和行业关系中的行为准则,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人们又用家庭中的道德来规范人们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中的行为。因此处理好职业道德与家庭道德的关系,对于调节人类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紧密。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而家庭道德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它们只是人们处理问题时的地点的不同和规范上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这两者之间的道德行为是不可分割的。一是家庭道德往往成为职业道德发展的助推力。一般来说,每个人在成年之前,往往要在家庭中生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家庭道德对每个人的影响,是职业道德形成的自然基础之一。而在日常生活中又可以看到,具有正确恋爱观的青年男女,绝大多数都把共同的志向和理想,作为爱情的基础,把有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作为爱与不爱和能否作为终身伴侣的最重要的条件。二是职业道德推动了家庭道德的进步。具有职业良心、注重职业荣誉和职业责任的人,往往在家庭生活中也表现得富于荣誉感和责任感,养成共同心理和习惯,开展劳动竞赛,比谁为国家做的贡献大,那么也会给家庭的团结和睦创造很好的条件。家庭本身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经营单位,这就使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Z8UrQJoT7Gj9uYWWkJNVgkSdqQAxNc3LNcTxpTbuKzSkQJRYxU0Ts3LZzUxHd1O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