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媒镜鉴:国外权威解读新闻传播教育
钟新,周树华

2006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钟新副教授给我看了这本外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和教授访谈录的大样,并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序。我做了一辈子新闻教育工作,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苦恼。这次,能有机会通过这本书,间接学习外国同行的办学经验,看看人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确实是件有趣的事。因此,我欣然接受为本书写序的任务。

说到新闻教育,我不禁联想起一件事:

1929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瓦尔特·威廉斯(Dr.Walter Williams)应邀来华访问。他在北京大学的一次讲演中说:“中国是第一个发明印刷术的国家,如果世界上没有印刷术的发明,今天就不会有新闻学了。”读了这段话,心中感概万千,我一方面为我们的国家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感到惭愧。自豪的是,如果没有印刷术的发明,就不可能出现印刷报纸;而没有报纸工作经验的总结,也就不会有新闻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国家为新闻学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惭愧的是,印刷术和纸张虽然是中国古代的发明,但是,最早发明印刷机和出版报纸的却不是我们国家。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比较长,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缺乏发展的土壤,而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个体农民对信息的需求量又不高,再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出版物仅仅停留在报纸的雏形——邸报、朝报、小报上。没有近代报纸,自然就谈不上报纸经验的总结,更谈不上什么新闻学了。

德国和美国可以说是在大学里讲授新闻学最早的国家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成立于1908年,到今天将近有100年的历史。众所周知,美国的报业是相当发达的,报业的繁荣和发展也推动了新闻学的发展。近百年来,他们在培养新闻工作者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办学经验。诚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教育思想等方面各有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本国国情,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这样做,既可以得到启发和帮助,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这本书记录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与国外20多所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和教授,就新闻传播教育问题进行的深入对话。这一系列访谈始于2002年,终于200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钟新博士和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周树华博士联合主持。他们还动员了20多位教师和学生参加采访、翻译、编辑整理的全过程。收入本书的26篇文稿中,除一、两篇外,其余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的。

通过深度访谈获得的这些资料是翔实可信的。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采访者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等方面,兼顾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院系。这样,读者既可以了解位于美国中部、历史最悠久、强调实务训练和理论研究并重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又可以了解位于美国东部、以研究传播理论见长的北卡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以及位在纽约、以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为主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读者既可以了解将招生规模限制在500人左右的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又可以了解学生人数达到三、四千人的宾州州立大学传播学院和密执根州立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不同办学情况。除美国的十多所大学外,他们还采访了加拿大、韩国、英国等几所大学,给了读者一个了解外国新闻传播教育更为开阔的视野。

本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些核心问题和热点问题: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面前,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认识传媒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21世纪,新闻传播教育怎样在新技术教育与思想培养及思维训练之间求得平衡?当处于急剧变动中的传媒业呼唤复合型人才的时候,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为未来的传媒人规划知识结构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当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要求传媒人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的时候,新闻传播教育该如何为未来的传媒人提供走向国际化的途径?当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难以满足教育实际需求的时候,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们又该如何充当学院的公关代表和资金筹措者的角色?如何在内部管理与资金募集之间求得平衡?如何寻找新的融资渠道?

外国同行对解答上述问题的不同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的学习、参考和借鉴意义的。例如,对于争论不休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界限问题,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迪恩·米尔斯教授从两者关注社会的不同角度,做了这样的解释:“新闻的使命是向公众提供信息并激发讨论。大众传播研究的使命是:将我们关于大众媒体与公众互动的理解告知公众。”是耶?非耶?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多少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外国新闻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在培养未来传媒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精神方面;在通过新闻传播媒介让社会变得更为美好方面;在技术、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样重要,实务训练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共识。当然,也有很多院长强调思维训练比技能训练更为重要,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美国的新闻院校各自根据自己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实务训练途径。有的学校自办商业媒体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而位于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系不设实验室,他们鼓励学生借助芝加哥这个传媒中心的大平台去体验真正的新闻工作。为了培养未来传媒人的国际视野,有的院校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之间在国际化的小环境中相互学习;有的院校把到国外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有的院校为教师到国外做学术访问创造必要的条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像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丹佛大学传播学院在跨学科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以我为主制订教学计划,这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在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方面,美国的新闻院校特别重视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实践的锻炼,并将之纳入到培养计划中,这是很有见地的。

学习和借鉴任何经验都不应脱离本国、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这是人所共知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会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才能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在学习外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经验上自然也不应例外。

最后,我衷心祝愿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战略机遇期,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的传媒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前院长、教授

2006年2月12日于人民大学静园 iQhtnN+ev0BvyqNHBCIiI9sDMRpS0aPU1POdesyAy1zxFzHHELjdvHcULeFRc7L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