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虚构:一种影像的表意
刘洁 |
本书由传媒大学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朱羽君
刘洁原是武汉大学新闻专业的教师,从事电视教学多年,也有过电视工作的实践,2003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记得第一次我问她的研究方向时,她毫不犹豫地说:研究电视纪录片的虚构语言。当时我沉吟了一下,没有马上回答。这些年来我一直研究电视新闻纪实语言,写过研究新时期中国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现代电视纪实、电视传播的人本化等方面的著作,“虚构”一词在我的著作中很少提及。虽然我对现代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对以拍电影方式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以摆布、重演、模拟、真实再现等手法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我也认为有它们生长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空间,有它们自身的美学价值。但我总偏爱以从现实生活流程中撷取素材、有着与真实时空同步的、声画一体的生活形态作为表述元素的纪录片,认为它更具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更具有电视媒介的特征。然而一看到刘洁谈起纪录片虚构语言时十分兴奋和激动的神情,听她说一直在为写这方面的论文做准备,作为一名导师,我明白兴趣是研究的动力,我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选择,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我便欣然同意,并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虚构”一词如果对它作宽泛的理解,它总是存在于纪录片的创作之中,我在《生活的重构——新时期电视纪实语言》一书中,就曾提到:电视虽有同步纪录生活原始形态的能力,但在电视纪实语言构建中,被纪录的生活内容,只是一些被选择的时空片断,只是一个叙事元素,必须经过叙事主体的精心排列、重组、并整合其他的元素,构建一个电视纪实语言的叙事系统,来传播信息。即便是极具电视传播特点的新闻现场直播,它也绝不会等同于生活现场,而是一种富有现场信息的叙事形态,它有不同机位对现场的选择,有现场导演对不同机位的切换,有现场记者的访问,演播室的串连,资料的插入,还可能有三维动画的图解等等,形成电视语言特有的叙事系统,有许多主观因素及思维的意象参与构建,同样是主观和客观的互动,是虚实相生的产品。说纪实与虚构共生,是有道理的。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总要有一个可以验证的“事实核心”作为一切叙述(包括虚构)的基础,这个事实“核心”再加上历史的、现实的存在“物证”,以及创作者的纪录精神与职业道德,就足以构成判断事实真实的基础。这“事实核心”也就自然地成了虚构的底线。但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形态,究竟不同于以信息、资讯为目的电视新闻纪实,它关注的是人,人的生存状态,它融入了创作者更多的主观因素,它寻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富有创造性的题材和样式的探索,这使纪录片行走于纪实与艺术之间,使它有以事实为核心进行虚构的可能和必然,这是刘洁重要的立论基础。
现实生活是一种真实的、客观的存在,然而创作主体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创作主体对生活的观照和主观的认知,也是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纪实作品提供的其实是这两方面的碰撞所产生的结果,创作者在纪录生活的同时,也纪录了创作者的认知、思维、心绪,创作者总是情不自禁,自然而然地借助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去外化他主观的思绪,用放大、提升,借喻等手段去处理这些主观因素,于是虚构的成分油然而生,在这一意义上,虚构总是包含在纪录片的影像之中的。
纪录片在叙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围绕一个事实核心,它可以从多种角度和多个视点去审视,用多种方法讲好故事,追求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比如表现过去了的事件,表现历史题材,明显地缺少了纪实的现场和真实的视听形象,纪录片又不可避免地要叙述那些故事,于是会有多种的手法来表述。有的由当事人,知情人、研究者来叙述,充分调动观众的听觉去召唤形象感:有的可以用真人真事的现场叙述和模拟;有的也可以凭借资料和想象,进行搬演;有的还如刘洁论文中所举的某个案例一样,只有一个“事实核心”,其余都是由演员来扮演,用音乐铺垫情绪氛围。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只要取得观众的认同,都应该是可行的,而且,随着创作者对以往单一创作模式的反叛情绪的高涨,随着观众对纪录片视觉形象的分辨力和解读能力的提高,随着观众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这种多样化的创作趋势在逐渐增强。在国外,纪录片正在走进影院,就必然用多样化手法来增强纪录片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商业的动机也助长了这一趋势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使过去隐藏在纪实大旗下的虚构得以张扬。近年来就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不同手法,不同风格,富有探索精神的电影、电视纪录片,这也为刘洁选择和研究纪录片的虚构语言课题,提供了实践基础。
人的想象力,人的意象思维是超越具象的,是人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存在,现代的纪录片创作者往往有一种冲动,要将其传达出来,这时他们会借助某种视听形态去搬演和模拟活跃在他们头脑中的想象和心理意象,这也是纪录片产生虚构思潮的又一种依据,何况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已给大众营造了一个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虚拟社区、虚拟人际关系,助长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力,数字技术又能提供完美的虚拟形象,形成了对纪录片虚构研究的学术语境。刘洁对纪录片虚构语言的研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将过去虚构的隐性存在,以锐利的语言彰显出来,为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铺垫理论基石,也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在肯定了这一研究课题之后,刘洁进入了潜心的研究阶段,三年来,她读了不少有关的著作,从她论文后附列的长长书单中,可以看出她的钻研精神,她从语言学、结构学、叙事学、艺术哲学等学科中吸收理论营养,同时紧紧联系着现代纪录片的实践。三年中她访问了不少现代纪录片人,了解他们的创作实践和心路历程,写作和发表过十余篇访谈文章,她积极参加国内有关纪录片的研讨会,中外纪录片的观摩会。在论文写作期间,她还拜访了一些国内知名的研究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的学者,这些学者给了她一些重要的启示,对她完成论文大有帮助。她的论文写作修改了三稿,此书是她完成博士论文答辩之后,又作了一定的修改润色而成。她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新锐的论述,读者可以从书中自己去评阅,我更欣赏的是她的学术勇气,她道出了一些纪录片人心中所想,而笔下尚无的话语:“‘纪录片的虚构’研究将应和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演进,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必须”,“其研究之重要在于:它是一个不断开拓我们对纪录片创作认知的途径,也是打破‘瓶颈’,不断探索纪录片实践的一种方向”。在论述这些观点时,她做到旁征博引,举例精当,词语流畅华丽,不管读者同意与否,但不能不承认她的论述自成体系,自圆其说,富有前卫精神,定会给电视纪录片人带来一种震撼。
2006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