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府采风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考察花卉基地

1月26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视察北京林业大学小汤山花卉生产基地。他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花卉产业既能推动经济建设,又能丰富人们生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培育出更多的市场欢迎的花卉新品种,不断研究和改进花卉养护技术,使花卉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受周生贤局长委托,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杨继平陪同视察,并介绍了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北林大小汤山基地建有现代化连栋智能温室4.5万平方米,主要从事中高档盆花的现代化、规模化、商品化、标准化生产以及花卉新品种的开发、引进及推广,主要产品有大花蕙兰、蝴蝶兰、仙客来等百余个品种,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名优花卉生产基地之一。

张思卿饶有兴致地查看了基地的各种花卉产品,对基地的建设规模、花卉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强调说,花卉产业具有多种功能,不但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够丰富人民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张思卿仔细询问了基地花卉产品的销售情况。他指出,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花卉成了人们日常用品之一,花卉产业蓬勃发展。花卉的研究者和生产者要尽量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花卉消费需求,经常研究花卉市场,深入研究消费心理,不断推出花卉新品种和新技术。

听了北林大花卉专家介绍的有关花卉养护知识之后,张思卿说,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如今养花的人越来越多了,但许多花都养不好。一方面要加大花卉养护知识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推出容易养护的花卉产品。既要生产大量的高档花卉,又要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张思卿说,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重要的花卉人才和花卉研究基地,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在花卉产业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

《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1月27日

教育部任命吴斌为北林大党委书记

1月6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前往北京林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任命吴斌同志为该校新一任党委书记。胡汉斌同志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学校的领导职务。

今年48岁的吴斌,是北京林业大学自己培养出来的干部,曾在学校学习工作过13年。他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农学论文博士,教授职称。曾任北林大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中心副主任、国际合作处处长等职。1995年11月调林业部任国际合作司司长助理、副司长等职。2001年4月至今,任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正局级。在国家林业局从事管理工作时,科研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国家林业局正式推荐吴斌同志来北林大工作。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责成专门考察小组对其进行了组织考察。

吴启迪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林业院校的排头兵,在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起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她代表教育部对北京林业大学提出3点希望: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前进;第二,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第三,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吴启迪说,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高学府。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10年来的发展与建设,学校的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特色鲜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实力雄厚,成绩显著;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有力地保证了学校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的顺利进行。

50年来,北京林业大学为国家培养3万多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其中许多同志已成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等众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业务骨干与管理骨干,为国家林业和生态环境的科技教育发展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向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日报》2004年1月14日第六版

《科学时报》2004年1月20日第B1版

新华网2004年1月7日

林学家尹伟伦出任北林大校长

7月12日,林学家尹伟伦出任新一届北京林业大学校长。

尹伟伦教授是我国林学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承担着大量的科研课题研究,先后获国家发明奖等10多个奖项。他是北林大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1982年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曾任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常务副校长(正局级)等职。曾获 “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并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他的教学和科研领域为植物生理和生物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抗旱抗盐机理、林木生长发育调控及转基因育种。主编教材与著作有《国际杨树研究新进展》,《中国松树主要树种栽培生理生态与技术》等。主持课题有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科技日报》2004年7月22日第七版

《科学时报》2004年7月20日第B1版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搭建林业高教科研新平台——访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

今年2月,吴斌教授就任我国最高绿色学府北京林业大学的党委书记。上任伊始,他调研了全校所有的学院,和数百位专家、教师座谈,走访了京内外相关的部门,然后组织了一次全校范围的、持续的、深入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大讨论。在总结调研结果和集中专家教师智慧的基础上,他全面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搭建林业高教科研新平台”的办学新理念。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北林大的任务

吴斌书记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和完整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对我国的发展方式是一个重要的调整。高等学校要自觉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国家宏观发展中来考虑。如果脱离了国家发展的形势,学校就难以确立一个明确的办学目标。

吴书记说,“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条,是为我们北京林业大学提出的。我们研究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除了其经济利用以外,更重要的是生态修复和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生存环境。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思考北林大的教育和研究如何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观”。

认真思考高教形势带来的机遇

吴书记指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教育水平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正成为世界各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占据国际竞争有利位置而采取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化、信息化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集知识传授、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

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以解决结构性矛盾和质量效益为重点的、增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需要在进一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强优质服务上下功夫。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确保稳定的能力,自觉适应维护稳定大局并加快发展的需要。

吴书记说,中央的人才强国战略,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强校战略和关于高校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新要求,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学校以学生为本,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等教育,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课程结构设置、教学质量、教师为人师表等进行全方位的认真思考。

吴书记看到,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竞争的领域拓展到了生源竞争、师资竞争、品牌竞争、科学研究条件竞争等各个方面。教育的竞争也已经拓展到国际间。如果不积极地应对这种竞争,毫无疑问,学校将被淘汰出局。这种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学校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的竞争力如何?

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十五”、“211工程”建设、“985工程”二期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多项重点建设计划,发展高等教育。这些举措都为学校的发展和参与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认真思考,拿出对策,应对挑战,争取主动。

能否抓住林业大发展的机遇

吴书记认为,北京林业大学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要参与竞争,要办好学校,就必须了解林业形势、林业的需求和林业发展的目标。从去年开始,国家对林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调整,林业发展实现重大转变,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要抓住林业大发展的机遇,仔细分析林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研究林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对国家林业发展的形势做深入的分析,找准学校的切入点,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主战场,才能有力地推进学校的事业。如果游离于林业发展主战场以外,学校就难以发展。

吴书记指出,我国林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我国的树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能形成较大木材生产量的树种并不多。我国的木材种质资源可谓不少,但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为这个事业提供了多少个能形成较大生产能力的种源?

造林是资源培育的技术环节。对造林技术问题的思考,我们许多时候发言不够。比如造林方式,我国多数地方简单地把造林理解为人工造林,完全忽略了自然恢复的价值。这样的问题,需要用事实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说服决策者,避免错误的决策。

我国的森林,特别是人工林的生长量非常低。并不是自然资源不好,而是培育技术不好,是培育的思想不好。作为林业高校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我们应该对此有所作为。

吴书记在大会上提问在场的教师:我国的森林资源利用率只有40%。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1年就可以多产3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相当于10个大林业局的木材量。这是不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应不应该主动去研究?

吴书记说,林业上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给我校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也为学校进一步研究林业行业的发展,开拓林业高等教育研究的空间提供了机会。如何抓住林业大发展的机遇,需要大家认真地思考。

找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

经过50余年的建设,特别是抓住了几次大的机遇,北京林业大学的发展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吴书记说,这些成绩是学校新的起点,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如何在这些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学校的发展,需要加紧筹划。

他说,在发展的同时,学校积累、产生和暴露了一些问题。学校在办学特色、办学层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模式、发展规划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吴书记认为,办学特色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优势还不够突出,学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学校服务林业行业的贡献能力有待加强;学科实力参差不齐,缺乏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学校校园狭窄,发展空间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大师级拔尖人才,距离人才强校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学校管理体制内部衔接融通不畅,管理层次还不够明确,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科技论文数量还不多,质量还不高。

吴书记强调,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然就要落后,就会被淘汰出局。只有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学校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的重托。

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科创新平台

身为专家型的校领导,吴书记十分清楚:一流人才来自一流学科,一流成果从一流学科产生。学校只有创建一流的学科,才能形成学校强有力的竞争力。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局面,如何构建学校教育科技创新平台?吴书记的答案是,搭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科技创新平台。

吴书记说,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如何协调人与自然两者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林业大学,作为林业教育科技工作者,需要认真地思考。

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平台上,应该积极开拓六个领域:

第一是资源领域。资源是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没有资源培育,没有资源作为基础,所有发展都无从谈起。森林资源培育是北京林业大学的强项,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第二是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生态系统管理直接与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密切联系。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特别是以林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有1200多个。北京林业大学在这个领域里有较强的学科,可以有所作为。

第三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发展。全国已经有26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在沙化状态下。北京林业大学相关学科将瞄准如何修复、遏制土地退化这些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第四是人居环境领域。目前我国的城市总量有622个,按照规划,在未来的20多年有2亿多人将转移到城市。国家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城市化。城市的数量要增加,城市的环境质量要改变,城市的布局要调整,新的城市要建设。北京林业大学有园林、景观规划、室内设计等学科,占领这个制高点,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是生态材料领域。在全球石化材料资源严重短缺和污染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与环境友好的材料,已成为大趋势。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的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生产健康的、绿色的、环保的材料,做好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提供绿色服务的文章。

第六是生态文化领域。如何形成新的消费观、价值观,引导消费,培养社会的认同,发展和保护自然,减少污染,把循环经济的思想渗入到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态伦理和生态哲学建设,培养学生的绿色人文精神,引起社会对自然的关注。这些方面都是北京林业大学努力的空间。

努力创办高水平林业大学

在谈到近期学校工作的重点时,吴书记说,首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审视、修订、细化和完善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发展规划。

规模扩大后,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吴书记认为,质量就是生命。没有质量的数量比没有数量更糟糕,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吴书记指出,人才是大学办学的第一要素和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是学校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永恒的主题。应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设置评价体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解决学术浮躁,让每位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不仅要培养拔尖人才、领军人物,还要注重团队的创建。

“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机制。能否建立起高效、科学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起与学校深化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效。”吴书记说,学校将建立一套具有强烈约束力的管理制度,对管理手段进行合理地调整。

学校将从全局出发,合理整合、调配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本着坚持开放、实现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原则,力争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教学科研用房的有效整合,为科研和教学提供一流的设备、信息、工作空间以及工作氛围。

吴书记强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培养人文精神。这是大学的责任。学生没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就难以适应社会竞争。要使他们具有高远的理想、坚韧的毅力和宽广的胸怀。

吴书记说,要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在国际上没有声音,没有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就无从谈起创办国际知名的大学。

对于未来,吴书记充满信心: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一定能够把学校发展推向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从而为建设高水平的多科性研究型林业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新闻》2005年1月1日

邀院士为学校发展战略出谋划策

12月7日,北京林业大学举办院士论坛,邀请沈国舫等13位院士对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出谋划策。该校制定了2010年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综合办学实力力争在2010年进入全国高等院校前60名,在2020年进入全国高等院校前50名。

北京林业大学经过52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多科性、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国内较高水平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林业大学的有利条件。在未来6年内,将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学科继续保持领先;森林经理、农林经济管理、森林保护等学科跻身全国重点学科行列。同时在部分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做到有重大突破,出现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院士们对学校发展规划中的办学定位、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学校精神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院士认为,作为林业高等学府,北京林业大学应始终把服务于林业和生态建设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

《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12月13日第一版

院士纵论林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前不久,10位院士聚集在北京林业大学,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出谋划策。院士们对我国林业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十分关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沈国舫院士: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沈院士是这次论坛的主持者。他说,学校定位一定要明确。对于北京林业大学而言,“高水平”,要坚持在国内同类院校中保持高水平,努力成为同类院校的排头兵,实现同类院校中的国际知名。“多科性”,要坚持以主干优势学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研究型”要逐步实现,先从教学型转向研究教学型,再逐步向研究型转变。充分挖掘潜力,坚持中国特色,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要体现在研究领域深厚、研究力量雄厚、研究经费充足、研究成果丰富等方面。学校的特色表述需要进一步斟酌,要紧紧围绕林业来展开。

在新的形势下,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发展中注意处理好四大关系。一是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学校空间狭小,办学规模不宜过大;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坚持全面的质量观。二是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一般性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保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重点性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要着力培养出类拔萃的创新性人才。三是各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重点学科努力增强再生和更新发展的能力,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般性学科的质量要确保。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四是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之间的关系。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并重,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引进人才要慎重,培养人才要积极。

石元春院士:不断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

石元春,两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土壤学家。

石院士在发言中强调,发展战略规划内容要全面,重点要突出,要提出具体的重点优先发展领域。

在谈到学校定位时,石院士建议:办学特色要突出。认真总结学校的办学特色,采取切实措施体现和强化办学特色,要有具体的措施和计划;在丰富学科门类的同时,要突出主体学科和优势学科;创建研究型大学要有相应的指标。研究生规模必须扩大,提高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充分发挥研究生在创新团队中的作用;争取更多的研究经费,满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要认真分析生源问题,培养过程的问题、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问题。大学培养人才,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加强,学术氛围的建设。

石院士指出,学校办学要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适应需求,转变观念,寻找发展的机遇。大学是学校自身和环境之间的综合体现。林业发展需要进行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建设、生物质能源建设,其中有很多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研究。要审时度势,广泛了解林业发展的新动向,适应林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挖掘林业的新理念,突出办学重点,提高办学质量。

要深入系统地思考学校办学当中的深层次问题,找准问题的症结。比如说学生的学风问题、教师的浮躁问题、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等等。

汪懋华院士:抓住林业建设大好机遇

汪懋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工程学家。

汪院士指出,要抓住林业建设的大好机遇,洞悉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的发展动向,找准学校的定位,重新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确定发展重点,形成清晰的整体思路。

建设多科性大学,一定要健全学校的学科门类,在努力增强主体学科实力的同时,围绕主体学科组建新的学科群。要明确主体的服务对象,坚持办学特色,为林业建设服好务。

研究型大学要建立相应的体制作为保障。发展各种研究机构,提供相应的基本保障,进行长期、持续、深入的科学研究。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主组建重点实验室,提高科研创新能力。重点扶持,科学定位,建好优势重点学科,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多学科发展,要找准突破口,理科、工科、人文学科的力量要加强。

汪院士认为非常重要的学科群有:林业生物学科群、环境生态学科群、城市园林学科群、林业资源学科群、林业工程与信息学科群、经济管理学科群。

办学必须坚持质量第一。规模要合理调整,充分考虑学校空间和资源的承载力。积极适应教育规模的扩大,加强教学改革力度,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吸引、培养和汇聚长江学者、杰出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马建章院士:准确理解一流大学的内涵

马建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野生动物学家。

马院士认为,一流大学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这样几方面:必须是研究型大学,科研能够代表国际前沿水平,有显著的科研成果、很高的学术声誉、浓厚的学术氛围;拥有包括一批院士、优秀拔尖人才在内的学术梯队和一流的学术大师,教师选拔制度严格,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科学研究经费比较充裕,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研究生是重要的科研创新力量;办学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明确;管理科学规范,具战略眼光;学生素质一流,师生比例合适;学科水平较高,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水平高,留学生比例较高;办学经费充足,校园设施完备,校园环境优良。

对于规划,马院士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他认为应对专业教师、基础公共课教师分类管理,专业教师的研究生比例必须超过90%,新任专业课教师须有博士学位;公共课教师的学历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本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双语教材,跟国际接轨;在学生中设立研究创新基地和基金,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舞台;成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提供固定编制,加强科学研究;积极扩大林科的范畴,发展交叉学科,丰富学科门类;加强体育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健全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体制,进一步加强竞争机制、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设;加强校务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等组织的咨询作用。

李文华院士:用新理念指导学校办学

李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资源生态和生态工程学家。

李院士指出,多科性大学同样需要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确定重点发展的领域。通过多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林业特色,使多学科和主干学科相互协调发展。多了解国际、国内的学科发展前沿,用新的理念指导办学实践。人才培养要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切实解决基础教学薄弱的问题。继续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基础性课程教学,使学生具备了解宏观发展、掌握宏观发展的动向。

李院士说,学校野外教学和科研基地建设基础比较差,不能适应科研、教学的需要。必须加强基地建设,努力使其中的重点基地进入行业和国家的台站建设网络,提高竞争力,对科研、教学发挥支撑作用。

李院士认为,林业高校应该认真研究林业发展的新领域,寻找林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林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证。林业出现了很多新的生长点,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林业教育和科研是大有前途的。生态建设、林业发展模式、生物能源等方面都有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北林要有突破,力争占领相关的研究阵地。 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老中青三结合,合理搭配队伍,建设完备的教师和学术队伍梯队。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重视各种辅助岗位的科学设置,加强团队建设。

冯宗炜院士:高度重视创新性研究

冯宗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生态学专家。

在冯院士看来,林业高校的办学内涵要不断发展,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办学,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搭建新的办学框架。

大学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而不能把大学办成纯粹的科研单位。要高度重视创新性研究,通过原创性的科研成果提升学校的实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使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互为促进。要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教师深入一线从事持续性研究,消除学术研究的浮躁现象。

蒋有绪院士:发展中坚持自身的特色

蒋有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森林生态学家。

蒋院士说,学校要学科特色鲜明,在发展中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要建设成“以时代对林业需求为聚焦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充分适应林业不断发展的内涵需求。发展战略规划不要受学科设置的约束,高度一定要够,特色要鲜明。规划要细化和深入,要明确学校具体的发展方向。认真思考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把学科发展的目标落在实处。

束怀瑞院士:努力克服各种短期行为

束怀瑞,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果树学家。

束院士指出,努力克服各种短期行为,坚持育人为本,把校园文明建设、校风建设放到重要位置,真正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

他建议将学校定位为“以林业科学为主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同时应该明确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

束院士建议把“三步走”的战略具体化,提出“人才梯队、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具体发展指标。第一步要补缺,找出主要矛盾和差距,重点抓学校办学急需的任务;第二步考虑学科的延伸,以林为主,发展交叉的新兴学科,实现多科性大学;第三步用研究型大学的标准为指导,加强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重点加强管理机制改革。

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坚持以基地为依托,开展持续性的科研和教学,明确突破方向,不打游击战;认真总结50余年的办学经验,发挥传统优势,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不照搬国外的经验,尊重教育规律,不断继承、发展和创新。教学计划要有延续性,不能频繁改变。注重发挥老科学家的咨询作用。

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对优势学科的带头人培养要有系统的计划。认真处理师资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与优势学科的杰出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用超常规的手段引进真正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创造条件支持其开展工作。

作为果树专家,束院士建议把果树学纳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强化经济林研究,组织力量进行攻关。

林鹏院士: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建设

林鹏,中国工程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生态学家。

林院士认为,学校的定位必须坚持林业特色,符合学校实际。他建议将学校定位为“以林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国际知名、国内高水平的大学”。要积极抢占学科发展的制高点,如森林生物学、自然保护区学等。

建设大学,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建设。通过感情、事业和待遇留人,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科杰出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采取新机制进行管理,有些杰出人才可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同时处理好吸引高水平人才和使用现有人才的关系。摸清人才资源的情况,提出人才强校战略的具体指标,其中院士、长江学者、杰出基金人才等培育措施要到位。

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加强基础课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坚持院士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坚持从严治学,加强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要以长期性和持续性科研为目标,加强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要有具体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孟兆祯院士:人居环境绿化是特色

孟兆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风景园林学家。

孟兆祯院士说,要正确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大形势。20世纪是大建设和大破坏的世纪,21世纪要努力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当中,充分反映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为林业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人类对优良生态环境、和谐生存环境的向往,为以绿色为特色的北林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认真挖掘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底蕴,与时俱进的同时,还应坚持继往开来。

办学特色就是将各学科的亮点整合而成的。要把学校的办学特色落实到各学科的发展当中,以此为主导,拓宽学科发展思路。学校的学科特色就是人居环境绿化,具体包括森林培育、城乡绿化、城市园林。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学科体系。园林学科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生态健全、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绿地。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充分发挥有能力的、身体健康的校内外老教授的作用。积极争取引进占据学科领军人物地位的拔尖人才。园林学科能继承中国园林优良传统的人才匮乏,必须要认真思考。校园建设要科学规划,注重校园的文化底蕴。

〔相关链接〕

消化吸收院士的真知灼见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斌表示,要认真消化和吸收各位院士提出的真知灼见,努力适应学校发展面临的需求,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战略定位和办学特色,深入思考学校目标和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办学质量,做到“明确定位,坚持特色,凝练方向,强化质量,汇聚队伍,质量求生,科技强校”。他强调,学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学校将认真研究对环境资源消费、林产品和非木质产品消费的两方面需求,立足于服务林业的资源保护、资源培育和资源利用三大任务,争取在资源、生态系统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人居环境、生态材料、生态文化六个方面搭建教育科技创新平台,取得学校发展的新突破。

《科学新闻》2005第5期

《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1月7日

《中国环境报》2005年2月23日

“红绿相映”促德育

“红绿相映”,是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该校构建了大宣传、大德育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七育人”的工作新模式。

“红”,是以红色理论学习为引领,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方位塑造师生思想,唱响红色主旋律,巩固红色理论的指导地位;“绿”即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把握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绿色旋律,以绿色教育为载体,重视绿色文化建设,开展绿色实践,建设绿色传播阵地。

北京林业大学“大宣传”工作格局的体制是:党委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广泛参与,将红色的理论宣传渗透在绿色的办学实践之中。校党委坚持以“德育首位”和“全员德育”为理念,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贴近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为原则,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为主线,以“服务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成才需要”为落脚点,把德育贯穿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之中,整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格局,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各渠道协同作用、各环节紧密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良性互动”的局面。

在大德育格局中,德育工作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被动式为主动式,变强压式为引导式,变分块式为融合式,变单向式为网络式。

在发扬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传统的基础上,北林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育人、创新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形成了七育人的新模式。通过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平台、素质教育平台和先进文化建设平台等4个德育新平台,进一步拓展了德育工作的领域。

《科学时报》2004年11月16日 aJEvctRlaafThQfzMWfWmRCxMJGyBi4eRypI6Oer3se1f7b3R3AOb/7jhiP9vK7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