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沟通:职业经理人的基本功

有一次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讲话,他不愧为沟通高手,将我们这些自认为沟通高手的人都忽悠得服服帖帖。后来回想他的讲话内容,发觉没有什么是我没听过的,我也可以讲,但我知道我讲出来的效果绝对差很远,为什么呢?我跟太太讨论这件事,最终的结论是,我的情商跟他相比差太远了。他讲话的功力很高,我们的招数相同,功力却不一样。

潜能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说过:“沟通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我认为,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应该有三种本领:1.能将复杂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2.能让对方感觉碰上了知音(会聆听);3.用的语言都是阳光的、积极的、鼓励式的,总的效果是让对方感觉很好,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

人类是群居动物,一起生活离不开沟通,沟通不善会导致很多问题,甚至是大灾难。对于职业人来说,沟通更是基本功,怎样将一个问题用正面的方式去沟通好,是职业经理人必备的能力。职业经理人首先要有能力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是容易的那10%,解决问题却是困难的90%,要靠大家的合作。找问题容易,让对方接受问题而且还愿意配合你解决才是真功夫。

将问题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当然容易,将问题包装好再沟通就困难多了。有的人的心态是:“反正将问题说出来我就算完成任务了,是否能解决就要看对方是否能接受了。”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办事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沟通方式不合适,大家的沟通就将都停留在情绪化层面上,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能力也没法发挥。

沟通不仅仅是说话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要坐飞机,也经常留心机场工作人员的服务细节。有一次下飞机时,看见一位地勤人员在指挥乘客转机,他站得歪歪斜斜的,手势也很不专业,脸上的表情就是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我看着他,突然想起“沟通大部分是情绪”这句话,这位地勤人员也是在与乘客沟通,但我相信他的肢体语言一定引起了乘客的反感,本来不错的用户体验可能就因为他的表现而打折扣了。

有的年轻人穿短裤背心去面试,样子十分随意,还没有开口,面试官可能就觉得你不重视这个面试,他对你的兴趣就会立刻消失。这种情况下,你说什么他都会从负面的角度去想,来证明他对你的负面感觉是正确的,所以你说什么都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说,沟通不仅仅是说话。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说法,一次完整的沟通当中,有70%是语气和肢体语言,实际的说话内容只占30%。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语气、肢体语言引起对方的反感,那你说话的内容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论穿着也好,动作也好,都是无声的语言,稍不注意就会“胡说八道”,导致沟通失败。

很多年轻人就有个误区,以为说话的内容决定一切,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所以他们常常会纳闷:“我有那么好的想法,为什么对方不接受呢?”因为沟通不光是靠说话内容,如果对方不喜欢你,他在情绪层面上已经关了门,你的内容再精彩也没有用,甚至会因为负面的情绪将你的内容扭曲,就算你有再好的内容也没有用武之地。

尊重没有贵贱之分

我以前上班的时候,偶尔会坐在前台旁边。有一次,有一位年轻的销售人员走过来,他没看见我,在和别的同事聊天。聊了一会儿后,他扭过头来,对前台的接待人员说了几句话,态度十分恶劣,但是看到我之后,他的态度马上就改变了。我心里很不舒服,于是就请他到我的办公室,说刚才看见一件事情,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下。我告诉他,对人的尊重是无条件的,不管对方是谁,只要他是人,我们就要尊重。

我一直认为,尊重别人是无条件的。在职场中面对相对基层的工作人员时,更要表现你的尊重。从我自己来讲,我跟我的直接下属反而比较不客气,因为大家都很熟悉了,很了解彼此的脾气。我对公司里面打扫卫生的、端茶倒水的阿姨倒是最客气的,因为她值得我们去尊重。更重要的是,她很需要我们对她的尊重。下次在公司见到保洁阿姨,向她问声好,对她笑一下,表现出你的尊重,这样做的时候,观察一下她有什么反应。

好印象从握手开始

几年前,思科总部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给我们讲话,公司组织我和其他一些同事欢迎他。

当他走到我面前和我握手的时候,总共可能就一两秒钟,很短暂,但我的感觉是,就在这一两秒钟之内,克林顿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仿佛他把所有的专注都放在了我身上,这种感觉非常好。当然,当他和下一个人握手的时候,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对我来讲,那一次的体验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难得的是他很用心,就在这一两秒钟之内,你会感觉到他是在用心跟你沟通。

握手是陌生人之间的第一次身体接触,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这短短的几秒钟十分关键,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喜欢程度。握手是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的友好。然而有些人在握手的时候,将手一伸,伸出去之后一点儿力气都没有,握完手之后就重重地放下,对方和你握手的时候就好像握了一条死鱼一样。这样的肢体语言只会告诉对方:“我对你一点兴趣也没有,我对这件事情也没兴趣。”这样的沟通显然是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

讲话不是艺术是沟通

我在加拿大工作的时候,有一位同事是从英国来的,我们是同一个部门的,所以彼此比较熟。有一次我们聊到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区别,他认为美国人是不会讲英式英语的。他说,美式英语是为了沟通,所以要简单,英式英语则是用来表现语言水平的,如果听不懂,是因为你文化水平低。

但后来我发觉他的观点并不完全代表英国人的文化,英国女皇的讲话就很简单好懂。

有一次在光华学院讲完课后,有一位同学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回来后一直在思考,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位同学说:“至少有五六次,你说完上半句我就已经猜到你下半句要说什么了。”我当时愣了下,感觉到他的意思是说我水平太低了,要不然怎么总能让他猜到我要说什么呢?

我当时的回答是:“你这样说的话,那我就成功了,因为我的目标是沟通,就是要让你听懂。”后来经过再三思考,我更加肯定这个答案。如果我讲课总是让对方猜不到、听不懂,那我就是失败的。在我的“学习的四个阶段”里面,听懂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实践,实践之后才能说是真的懂了,但如果连听懂都做不到,那讲这些课就真是在浪费生命了。

负责任地问问题

问问题是沟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需要鼓励的,但同样重要的,你的问题要经过准备,不要动嘴不动脑地问,要用负责任的态度去问。问题的答案是否有质量,要看问题问得是否到位,一个没有质量的问题必然会得到一个没有质量的答案。

我年轻的时候就很不喜欢问问题,听不懂也不问,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卑而导致有点自负吧,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怕受伤害,这是一种典型的固定心态。后来成熟了点,知道问问题是好事,就开始学着问问题,但问得很没有水平,属于那种不经过思考的问题,张嘴就问,问题一点也不具体,让对方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回答,于是常常将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浪费了。

一个有质量的问题是经过自己思考、用心去问的结果。问题应该是具体的,要让对方听懂,也能回答,出发点是将自己存疑的地方搞清楚。善于提问是学会聆听的一部分,也是让沟通持续下去的良好开端。

多说好话不是虚伪

记得一次在某大学讲课的时候,我讲到一点:跟人沟通的时候,要多注意对方的优点,不要整天注意别人的缺点,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你说他的缺点。如果你总是说别人的缺点,你会不讨人喜欢。如果大家都讨厌你、避开你,最后就没办法和别人沟通。所以我当时就说,要多称赞别人,比如“你今天穿得不错,精神很好”之类的。

我讲的时候有一个学员突然举手,他问:“老师,这样是不是有点儿虚伪?”当时我也愣了一下,因为我从来没这样想过。

我是这样回答他的:“假设昨天晚上你感冒发烧了,很不舒服,你母亲就熬夜照料你,不敢睡觉,怕你病重,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上你的感冒有所好转,但是她熬了一夜,十分憔悴。早上你醒来,看到母亲为你准备好了早饭,满脸倦容地坐在那里。这时候,你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你可以说:‘妈妈,谢谢您,昨天您辛苦了,早饭很好吃。您放心吧,我现在没事了,您去休息吧。’第二种,你可以说:‘妈妈,为什么你脸色这么差?真难看。’”

两种说法都是事实,没有一个是编造出来的,但是你只能选择一个,你会选择哪个呢?所有事情一定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好的,也有坏的;有黑的,也有白的。你选择做什么、说什么,决定权在你手里。

会讲故事更有说服力

有一本书叫《一分钟经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里面的内容对我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这本书很薄,内容很简单,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达管理的理念,读起来轻松有趣。

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也一样,讲故事是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技巧。光听理论很沉闷,但如果通过故事讲出来,接受程度就大大地提高了。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很多名人讲话都包含很多小故事,因为故事比理论好听、好懂。

通过故事来沟通是最有效的,很多沟通高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比如乔布斯的创新秘诀中有一点就是“能讲动听的故事”。苹果的产品发布会就像一场震撼人心的流行音乐会,乔布斯讲话的过程中,台下不断掌声雷动,因为他讲故事的功力是世界一流的。他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好故事,再好的创新也没有用。

所以,我们要习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传达信息。面试的过程也一样,面试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双方面的互信,所以讲话不能吹牛,不要泛泛而谈,要用细节来说明你是亲身经历过的,如果在回答问题时用具体案例(亲历的简短故事)作说明,就更具说服力。

没意见才是最大的风险

我跟一位年轻的CEO聊天,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他说有一次他准备开一个很重要的会,于是提前跟几个副总裁商量如何去开这个会。谁知道有一两个副总裁当时就提出来,不如不开这个会,把开会的钱用到别的地方。他听完很生气,说:“有没有搞错,我们现在应该讨论怎么开这会,你们却提出来不要开会,这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听完之后对他说:“你说的也有道理,但是下次如果别人给你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先不要急着把他压下去,因为就算你最后还是决定要开会,结果还是一样的。所以不要急着把他们压下去,说我们不应该谈这个,应该好好听一下他认为不该开这个会的理由。”

要将企业内部的沟通扼杀掉很容易,只要不对任何事情提出反馈,沟通很快就会停顿下来。有人给你提出相反意见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你一定要捍卫并且鼓励这种行为。也许你听完之后,还是会做出和之前一样的决定,但是至少你鼓励了对方,下次他还是会给你提出许多意见。一个公司如果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其实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一样的,但是你多听了一两个意见,这对你以后的决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别被冷面孔吓到

我在加拿大找到第三份工作时,突然调来一位新上司。这位新上司有点儿特别,他不像典型的加拿大人一样客气,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不太友善。他跟我说话的时候从来不看着我;而我说话的时候,他则看着别的地方,还不停地抽烟。所以一开始我觉得他可能不太喜欢我,这给我带来了很大压力。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想办法留下来,把工作做好,另一个就是离开,最后我的决定当然是留下来。六个月之后,我做得很好了,我也忘记了是怎么样转变过来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我跟随这位上司工作了三年多,是我在加拿大做的几份工作里面时间最长的一份。

这三年中发生了什么,我现在说不出来、也想不清楚,反正大家后来都能很好地沟通。原来他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不友善。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熟悉了,他就和我谈心。我才知道,原来他并不是不喜欢我,而是因为他很害羞,虽然他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还是不习惯跟陌生人打交道。另外,我又是他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以前从来没跟中国人打过交道。这两个原因导致他一开始跟我沟通的时候都不敢看我,让我误以为他不喜欢我。说开之后,误会就消除了,此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配合得很好。

不再惧怕打cold call

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是某家保险公司推销保险的业务员打来的,我特别温柔地对女孩说我没有买保险的需要。我特别温柔不是因为对方是女孩子,当然这也是一点原因,重要的是我知道打这些cold call 对很多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尽量不要太打击她。

我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打第一个cold call是怎样的场景。我先将要讲的话写在纸上,还在旁边画一个大笑脸(据说这样接电话的对方会感觉到你在微笑)。当时还没有手机,所以都是打到公司去找潜在客户,但大部分电话都被秘书枪毙了,一天之内能跟七八个客户通话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因此,打cold call 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方法,因为通常你不认识对方,不知道他的脾气,不知道他会如何回答你。压力的确很大,但最坏又能怎样,最多就是对方挂电话而已。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每次想到cold call ,电话就会突然变成千斤之物,所以我对打cold call 的业务员特别同情。但是如果你积累了很多次打cold call的经验,以后就不会再害怕了,你的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都会有很大提升。

零反馈是沟通杀手

几年前我在韩国坐出租车,司机听我说完目的地后,扭过头来看着我,脸上带着微笑,点头表示他听到了,然后才开车。他一句话都没有说,但他的肢体语言让我知道,他很欢迎我,也知道我要去的地方。

我以前的一位上司正相反,这个人有很多优点,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他听你讲话时不能集中精神。有一次我跟他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还没说两句话,他的眼神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跟他熟悉之后,我才知道这是因为他的思维比较活跃,听你说话的时候常常产生一些想法。但是如果别人不知道他的这个特点,就会给人一种很不尊重对方的感觉,因为他完全不给你任何反馈。

零反馈是沟通的第一大杀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倾听和肯定。当然,给予反馈并不局限于用语言来表达,别忘了,沟通当中有70%是语气和肢体语言的沟通。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学着通过肢体语言来告诉对方你已经听到,而且有兴趣听下去,比如身体前倾、适时地点头和微笑,最关键是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用心聆听。如果对方有很多话要说,你只需要用肢体语言来鼓励他,适当的时候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确保他不会跑题,但千万不要随意打断对方。

别拿亲近的人出气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太太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拿自己的丈夫出气,她觉得丈夫是自己最亲的人,心里不高兴只有跟他才能说出来。

从这位太太的角度来讲,她这么做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你最亲近的人可能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人,因为他最在乎你说的话。如果你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对他说一些很难听的话,这种伤害比陌生人对他发脾气更大。

我们与陌生人沟通时会用一个“过滤器”来听对方说话,所以对方的恶语相向对你的伤害程度会相对低一些。但面对自己熟悉的人时,这个“过滤器”就不太管用。所以同样的一句话,对后者的杀伤力就会大很多,所以不要以为和亲近的人沟通就可以不太客气,与自己的下属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

每个人都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可以将心里的不愉快说出来,但是不要骂别人、拿别人出气。最亲近的人不是你出气的对象,你可以跟他分享心里的郁闷,但不能用迁怒的方式来表达,直接说出心中的烦恼或许是更好的方式。

吵架是负能量的发泄

在公司开会时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大家讨论一个重要问题,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双方互相攻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深入讨论之后,发现大家的观点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一方在谈策略,另一方在谈执行,虽然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但讨论的内容层面不一样,结果就好像吵架一样,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我认为吵架是一种负能量的发泄,是在用情绪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只是单方面的发泄,很难达到沟通的效果。

世界上很少有事情有绝对的错与对之分,全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事情。然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吵架就是因为双方都要证明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这种吵架有意义吗?

要避免吵架也很容易,先来一招换位思考(调整心态),再来一招不怕丢脸(诚心道歉),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失去攻击的动力,甚至会晕几秒钟,不信的话可以试试。

批评要用正面的表达

一次在清华大学讲课,有一位男同学问我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我半开玩笑地说我娶了一位好太太,很多女同学听了笑得特别开心。那我太太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我说她是我信心的来源,她从来不批评我,我在家是从不会做错事的。她对我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因为她知道我在外面工作,整天有人批评我,回家了就不需要她再来批评。这时候男同学的笑声就特别响亮。

我一直很反对批评,因为我相信人需要鼓励才能成才,而不是批评。我认为成功应该是鼓励出来的而不是批评出来的,我不太赞同那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做法。批评是一种效率很低的沟通手段,它只能做到:1.令对方从冷静变为情绪化;2.发泄情绪,通过批评别人来证明你高人一等;3.将一个很理性的讨论变为情绪的碰撞。

我认为批评的目的不是发泄自己心里的不快,而是为了让对方将事情做好,这个出发点很关键。我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要建立信任,要让对方知道你说的一切都是为了将事情做好,而非人身攻击。所以批评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负面的词,有效的沟通必须是正面的。我同意批评有时还是必要的,但关键是内容,如果包括建设性的改善方法,再配合适当的沟通手段,批评就是很有效的沟通工具,但绝对要避免那种只找对方错处的批评方式。

此外,批评对方做的事之前,要先问问自己,你批评的是这件事情不应该做,还是你对别人做事情的方法看不顺眼,如果是后者,那最好忍一忍,因为你做事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

沟通就是执行力

在一个论坛上,有人问我什么是执行力,我脱口而出:“沟通就是执行力。”在今天这个社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执行力通常都是指团队的执行力。一个团队要有很强的执行力,一定要有很清晰的目标,具备非零和博弈的心态,再加上一流的默契,而以上所说的每一项都离不开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良好的沟通机制则是建立默契的关键。而且,要将沟通机制运用于从基层到高层的所有员工,建立开放而双向的沟通环境,才能使企业具备强有力的执行力。

我认为管理不外就是沟通,一家沟通顺畅的企业一定是执行力很强的企业。我们甚至可以在沟通前面加上“简单”两个字,大家觉得有道理吗?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让大家理解的理论永远都是理论,没有执行的可能性。

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

一栋典型的办公楼里,基层员工们都焦急地望着大会议室的门口,因为老板们都在里面开会,他们都得等着自己的老板签字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工作,所以大家都等着老板们中场休息,然后一拥而上抓住机会请他们签字。这种情况在企业里面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企业病。

开会原本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当开会变成习惯后,大家就渐渐地不再问为什么开这个会了。如果你不去开会,别人会说你不支持他们的工作,所以即使大家心里觉得不需要开会,也不敢说出来,结果全公司就没完没了地整天开会,开会就变成一种企业文化了。每次领导一开会,公司的内耗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每次有人提议开会我都要问清楚有没有这个必要,如果一定要开,能否用电话会议来解决,反正一定要把开会带来的内耗减至最少。

开会既然是为了解决问题,那就需要搞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就是解决问题要经过的四个步骤:1.定义问题;2.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3.找到几种可能解决的方案;4.决定采取某一种解决方案。根据问题的复杂性,每一个步骤可能都要单独开一个会。

重要的是,开会时要清楚地了解开会的目的,是定义问题,还是分析问题的原因,或者是寻找解决办法。最糟糕的,是在不同步骤之间来回反复,这种会就会开得没完没了。

领导应该和员工谈什么

思科一直都有一个开放沟通的文化,就是说员工可以与任何层级的领导单独谈话。这种沟通方式在公司里面是受到鼓励的,但这种谈话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就是说应该有所谈有所不谈,否则就会给组织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与内耗。

我每次与员工谈话的时候都会坚持以下原则:

1.聆听员工对公司的正面与负面的意见;

2.当员工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只能听,不能表态,但要鼓励员工将这些要求向他的直接上司表达;

3.利用这个机会分享一下公司最近的发展情况和趋势,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4.指出员工最近做的一些值得表扬的事情(这个要预先准备),利用这个机会再次宣扬企业文化;

5.千万不要有帮助员工解决问题的心态,避免养成员工的依赖性,员工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引导他自己提出解决方案。

通常,一个部门里面我会跟数位员工沟通,将听到的情况做个总结,然后与部门的直接领导沟通,要求他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做出一个判断,并做出一个行动计划来满足一部分合理要求,与员工沟通并执行到底。

和高管沟通要抓住一两分钟的机会窗口

多年前我回到香港工作,有一次跟一位亚太区的高管聊天,他教了我一招。他说你去跟高管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他们的关注点,因为他们专注的时间很短,毕竟他们实在是太忙了,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跟高管沟通的话,他可能只给你一两分钟,最多三分钟的时间。这一两分钟就是你的机会窗口,你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事情讲清楚,否则你就会失去这次跟他沟通的机会。一旦你失去这次机会,可能就要等很长时间才有机会再和他沟通。

和高管沟通的机会往往是把双刃剑,沟通得好是好事,但如果沟通不好会就会变成坏事。一次沟通就好像给你拍了一张照片,这次的印象将长时间留在他们脑海里。

和高管沟通时,要说清楚三点:第一,你想和他沟通的问题是什么,要描述清楚,要具体;第二,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不要将问题扔过去,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最好提出一两个具体方案供他选择;第三,你需要他怎么帮忙。他听完了你的问题,也知道了你的想法,所以如果你能帮他很快做出一个决定,他会感谢你,会觉得这样的沟通是有效率的。

优质策略需要优质的沟通平台

我琢磨过这样一个问题,我做了三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回想一下,发觉无论在哪家公司,当我做到中高层以上的职位,需要做一些策略性的决定的时候,往往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平台与其他高管进行沟通。

我认为企业的策略层需要有一个沟通平台。很多公司的高管层会安排一些offsite meeting,也就是大家出去聊,但是基本上都是做回顾,就是看看公司情况怎么样,策略上必须要做一些什么调整,所以我觉得这方面挺欠缺的。

如今我们有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型和工具,我认为没有什么好坏之分,都能用,但是一定要将这些工具和模型变成管理机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变成管理层开会时必须要用到的一种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工具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够确保高管之间有一个沟通的平台。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谈公司愿景,你会发觉每个人对愿景的定义都不一样,甚至可能在一个团队里面,每个人对愿景的看法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怎么能够达成一致的策略?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层、策略层需要有一个沟通的平台、沟通的工具,让决策者将他们的意见充分地交流,然后得出一个最适当的、在当时是最优的策略。

下一次跟别人握手的时候,请用力,看着对方的眼睛,给对方足够的专注,让他觉得这两秒钟内你的世界里只有他。观察一下,以这样的握手开始的沟通,效果会不会更好。

声音大、语速快,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在讲话过程中适当地用一用是有效的,但一直保持这个状态就可能有反效果。应该是抑扬顿挫,而不是永远抑扬,也不是永远顿挫。

与人沟通有一条金科玉律:表扬对方时,人越多的地方越好,但要批评的话,一定要关起门来,否则即便出发点再正确,对方也会认为你是有意让他下不了台。

演讲就是做听众思维的导游,你一定不能让你的听众跑了,否则你就没有游可导了。你要带着你的听众去体验、去理解,去思考不同的“景点”。“景点”最好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内容不能太多,只要抓住几个关键信息,用很多故事将它们串联起来就可以了。

当你在企业里面给老板做介绍的时候,并不需要将你懂的东西都展现出来,每小时一千公里的语速将听众都搞晕了,让对方在最短时间内听懂核心信息才是真本事。如果你真的懂一个题目,你的语调和肢体语言自然会表达出你的自信,就像我们看见大海就绝对相信它会起浪,不用真的看见浪。

沟通是为了和人搞好关系,而不是得罪人。喜欢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所以沟通时最好多说别人好的一面,这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善意,是为了让别人心里舒服。你说的话让别人听了心里舒服,才有进一步沟通的可能,关系才有进步的空间。 S8GiY4a8HrXoj5XAXFApIxlK/f0GbxoarvQgv49sKUAiJxrs7uaz4qDfseu1+c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