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心态:职业经理人的内功

我年轻时练就了一身“刺猬功”,动不动满身刺就竖起来。其实对方没有任何敌意,甚至有时还是好意,但由于自己自卑,所以常常做出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反应。

那时候最难说出口的话就是“我错了,对不起”“这个我不懂,请你解释一下”。无论对方说什么,我的一切行为都是要证明我是对的、我是懂的,导致每次谈话都像一场辩论,目的就是要证明对方是错的。

外表装得充满自信,恰恰是因为没有内涵,这种虚假的自信还会变成自傲,是一种十分让人厌恶的行为。

如果你也是一只刺猬,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经验。我们常说心态决定一切,那么究竟什么是心态呢?看看古人发明的这个“态”(態)字,心字上面一个能字,可以理解为心的能力。心的能力决定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决定你对社会的影响,这个影响决定你的成败。心的能力就是帮你描述现实的能力,每个人眼中的现实不一样,是因为心的能力不一样。有的人看世界灰暗一片,整天躲在角落里抱怨,有的人看世界阳光一片,整天精力充沛地做事。

我认为做人要争取主动,心态是主动的,情绪则是被动的。宇宙如果都在我们心里,外面的天气又怎能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呢?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灰色的心态都不应该有生存的空间。

心态就是思维习惯

多年前学打高尔夫,觉得特别难,虽然我是个爱运动的人,但高尔夫球的要求和别的球不太一样。有人跟我说:“对你来说,打高尔夫球是一种新动作,你的肌肉没有这种动作的记忆,所以特别不习惯。要想让肌肉记住新的动作,就要重复一个动作49天,肌肉记住了这个动作,打起球来动作就流畅了。”

我从一本讲中风的书《奇迹》(My Stroke of Insight)中学到,“习惯”是大脑的习惯,是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合作,培养习惯就是让脑细胞、神经与肌肉合作。中风病人恢复身体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中风使身体忘记了以前的“习惯”,所以要重新学习讲话、走路等等,在康复过程中,中风病人需要很多鼓励才能顺利恢复健康。

我相信打球和中风的道理同样可以用在心态上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套思维习惯,这套习惯一直指挥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有人骂我,我会很不舒服,一定要骂回去,这就是一种习惯。养成新的心态(思维习惯)跟学习一种新的运动一样,必须不断练习(打球是练习动作,心态是练习思维)。

心态是思维习惯的结果,要培养健康的心态,就要养成健康的思维习惯。一切从自己的思维习惯开始,如果我们的思维习惯是消极的,凡事从负面的角度去想,行为也会表现得很消极,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觉得一切事情都没有希望;反过来,如果你是一个心态很积极的人,你的行为也一定充满活力,给人带来很阳光的感觉。

你是哪种心态

有一本书叫做《看见成长的自己》(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作者是卡罗尔·德韦克(Dr.Carol Dweck)。作者做了一个试验,观察人们是怎样面对失败的。她给参加试验的每个小孩一个十分困难的字谜,大部分小孩都愁眉苦脸的,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但其中少数几个小孩的反应就不一样,他们面对自己的“问题”会说“I love challenge”——我最喜欢挑战!

这个试验显示出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简称FM),另外一种是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简称GM)。根据德韦克的试验结果,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心态。固定心态的人相信三岁定八十,人的聪明才智是天生的,生出来聪明你就一定会成功,生出来不太聪明那你就没戏。

我小时候念书成绩很差,周围的人都说我没有用,幸好我没有相信他们。我在学校的时候数学很差,谁知道有一天会做工程师。讲这些不是要给自己脸上贴金,只是想说明:如果我可以,你们也可以,千万不要有那种固定心态,遇到一点点挫败就认命,说以后肯定没出息那样的话。

成长心态的人相信聪明才智是可以积累的,通过努力,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著名的高尔夫球星本·霍根(Ben Hogan) 小时候就是一个协调性很差的孩子,但是他通过后天的努力成为一代高尔夫球好手,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成长心态的典型表现就是,不因为自己有缺点而沮丧,而是关注怎样通过学习来改正缺点。所以面对同样的事情,这两种不同心态的人会有很不一样的反应。

你愿意相信哪一种?

性格不易改变,心态可以培养

我常常说心态很重要,于是有人就问我:“你的心态是怎么培养的?”后来回想,心态的确是可以培养的。从心理学角度看,心态就是一种自我暗示,如果你要改变它,就要通过一种行为不断地提醒自己,慢慢地,心态就会随着你的行为改变,然后新的心态就会主导你的行为。

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有点儿困难,就好像明明想哭,却硬要站起来唱歌。这么说虽然有点儿夸张,但是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方法、一种行为,通过方法和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心态。

当身体感冒时,我们可以用心情来调整;当心情感冒时,也可以试试用身体语言来调整。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如果身体做出快乐的动作,心情也会受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大家不妨试试。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心态是我们行为的主宰,而反过来,行为也可以影响心态。

多年前,我的领导风格很“强势”。开会的时候,常常是我的一言堂,宣布完计划之后,就盯着每个人去执行。后来发觉这样不行,会累死自己,团队也没法成长。于是就决定要学着多听取大家的意见,要养成聆听的习惯。

我强逼自己开会的时候不发言,或尽量少发言。刚开始的时候真不容易,总是忍不住想说话,而且就算不说话的时候,我也没有好好地听别人说话,我只是在等机会开口而已。后来慢慢习惯了不发言之后,我才发觉我能“听”到别人说话了,还发现了很多新的想法。有了这个发现后,我更进一步地连讨论都不参与,直接让下一级管理层去决定,有些会我干脆不参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下来,我发觉我开始看见其他的细节,开始做应该做的事。

改变的过程真不容易,面临的考验包括你的耐性、包容、信任、聆听和授权等。因为我不去开会(行为的改变),所以不得不信任下属的能力(心态的改变)。要改变心态,一定要找出相关的行为作为改变的目标,然后培养新的行为习惯,当行为养成了习惯,你的心态也就改变过来了。

心态是内功,修炼要有耐心

我年轻时学过武术,当时不太讲究实战,所以整天练的都是花拳绣腿,满脑子都是招式。后来去学注重实战的空手道,一上场脑子里一片空白,半招也使不出来。

我从学武中领悟了不少管理上的道理,比如,招数是外在行为,功力却是来自内心,是心态。早期看了很多讲管理理念的书,满脑子都是管理招数,但能用上的其实不多,所以合适的管理理念加上“执行”才是适用的管理之道。学管理要先学好正确的管理行为,慢慢地通过这些行为培养出正确的管理心态,之后管理行为就可以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了。

现在满大街都是讲管理的书,大部分讲的都是术,不是道。术和道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方便面,三分钟就可以吃完,后者却是营养炖汤,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品尝。

同样的道理,心态既然是内功,修炼就需要有耐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不同的人与事在破坏我们的心态,所以就需要每天维护心态,不能放松,不能失控。

健康的身体要靠健康的生活习惯来维持:吃有营养的食物,睡眠充足,坚持运动。健康的心态也需要有健康的精神生活:看健康的书,交心态好的朋友,不断提醒自己保持健康的心态。心态的改变固然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的努力,但一定会令你受益匪浅,有了健康积极的心态,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让自己没时间焦虑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面对焦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故事吧。

有一天早上我睡醒后,突然发觉右眼视力变差了很多,看什么都是模糊一片,当时真的很害怕,焦虑情绪一下子就涌上心头。我马上坐下来,思考自己当下需要做什么,自己正处在怎样的状况下,很快我就做出了决定。我当时在上海,而我有一个熟悉的眼科医生在香港,所以我马上取消了所有活动,准备回香港看医生。

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我就立刻联系香港的医生,然后订了机票。同时,我还跑到附近商场的眼镜店检查了一下视力,检查人员也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反正我的视力是丢了一大半,因此我更坚定了马上回香港的想法。我发现,当我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马上去实施自己的计划时,我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行动上,于是就没有时间焦虑了。

卡内基提出过解决焦虑的三个步骤,包括:1.搜集事实(get the facts);2.分析事实(analyze the facts);3.下决定然后执行(arrive at a decision and act on that decision)。哥伦比亚大学的赫伯特·霍克斯(Herbert Hawkes)就是用这个方法帮助20万学生解决了焦虑问题。

霍克斯认为,引起焦虑的最大原因就是不得不在没有足够事实的情况下做出决定,因为没有足够的事实数据,就会想象出很多可能发生的结果,由于无法预知确切的结果,所以产生了焦虑。但当你集中注意力去搜集事实时,你就不会有时间去焦虑,而当你有了足够的事实数据之后,结果自然就清晰了,焦虑的问题可能已经不存在了。

生气时不要做任何决定

我从一本书里面看到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有一只心爱的猎鹰,多年来一直跟着他打猎。有一次打猎途中成吉思汗感到十分口渴,看到前面有一条小小的溪流,就走过去,拿起一个碗将水盛起来准备要喝。然而这时候,猎鹰飞过来将碗打翻了。成吉思汗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一次拿起碗来盛水,没想到猎鹰又飞过来将碗打翻。成吉思汗有点儿生气了,对猎鹰说:“你再来一次,我就杀掉你。”说完又将水盛满了准备喝,可是猎鹰又过来将水打翻。这次成吉思汗真的很生气,就将跟随多年的猎鹰杀了。

然后,他继续前行,来到了溪水的源头。他注意到水里有一条死蛇,再细看一下,是一条毒蛇。这下他明白了,原来猎鹰是在保护他,因为这条死了的毒蛇的毒液,都淌进了溪水里。猎鹰看见了毒蛇,所以每一次成吉思汗要喝水的时候,就将水打翻。到了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才知道错怪了猎鹰,但是已经太迟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重要的决定,千万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跟随成吉思汗多年的猎鹰,一直对他很忠心,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做不合逻辑的事呢?在他决定杀死猎鹰之前,应该很冷静地分析一下,多了解一些情况,如果他能够稍微冷静下来,我相信他可能就不会做出这个错误决定了。

发脾气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态失控的表现,是很丢脸的事,既然我们那么爱面子,就应该多控制一下。下次生气的时候,出去走两圈再回来。我以前生气的时候就喜欢写电子邮件,将恶气都写进去,但不发出去,过几天再回过头来看这些邮件,就会很冷静地看待事情了,这时就可以把邮件删掉了。大家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找借口是掩盖思维惰性

我一个人逛街,特别是逛商场的时候,常常迷路。我就一直告诉自己,我是没有方向感的人。我跟我太太在一起的时候,我太太也这样说。她在的时候,我的确是没有方向感的。

有一次我突然想起,我在国外念书时以及后来出来工作的时候,方向感好像没有什么问题。我能很顺利地开车到达目的地,不能说方向感特别好,但至少不会迷路。那么到底区别在哪里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以前因为自己要开车,所以去什么地方,都会先做一些准备,比如看地图。而且,只要迷路一次,就会加深印象,下次就不会再迷路了。所以现在回想一下,因为很长时间没有开车了,没有记路这个习惯了,如果跟太太一起出去逛街,也完全不去记路了,就慢慢养成了一种不记路、不辨认方向的思维习惯。

这个习惯养成之后,当我发觉自己迷路时,我不会认为是因为不看地图、不记路而迷路,而是会找一个借口,就说是因为自己没有方向感,所以就不去想真实的原因了。这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惰性,很快找一个借口就让事情过去了,心想:反正我也没打算去改善,没有方向感就没有方向感,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可能就要自问一下,究竟自己是否希望改善。如果根本不希望改善的话,你一定很容易就找到借口,事情就这样算了。但是如果这件事情是你希望去改善的,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你一定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之前没能做到只是因为你没有决心,没有希望改变这个事情的想法,所以你就随便找一个借口,基本上都是骗自己。其实找借口不去做某事不是坏事,关键是你选择对什么样的事情说“不”。

经历不分好坏

有一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到一些不好的经历。我当时就在琢磨:什么经历是不好的?可能在经历一件事的时候,我曾觉得这个过程不好,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每一个经历都只是一个经历,没有好坏之分。就像一个人,今天的你就是你过去所有经历积累起来的一个结果,所以经历没有好坏之分,经历就是经历。

我还认为,经历越多越好。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怎么样,所以我就一边上学一边打工,不仅暑假要打工,平常上学也要打工,挺累的。我做的工作也不是什么技术活,就是厨房里最基本的扫地、倒垃圾之类的粗活。当时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特殊的经历。

不管做什么,你体验过的事情都只是一个经历而已。所以对我来讲,经历没有好坏之分。不要觉得这个工作我嫌弃,那个工作我不愿意做。每一份工作,都是一次经历的机会,都要尽量抓住。

失败,也是一个选择

“失败不是一个选择”这句话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喜欢使用高压手段的管理者都很喜欢这句话,我曾经也喜欢过,这句话到现在还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美国热播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MythBusters)主持人亚当·萨维奇(Adam Savage)常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就是“失败常常都是一个选择”,与我们常说的“失败不是一个选择”是完全相反的。亚当不只说失败是一个选择,甚至会说失败是一件好事。比如,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不相信失败是一个选择,固执地将宝贵的资源投入到一个没有成功机会的项目里面,那就是给你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事实上我们是不可能永远不失败的,除非你什么都不去尝试,只要尝试去做点事情,失败的确常常是一个选择。关键是要懂得何时应该放弃,何时应该坚持,这就要凭个人的把握了。从现在的社会环境去理解,我们可以说,一切的失败都是成功,因为至少你行动了,你尝试了,你尽力了。在这个过程里面,你会获得很多体验,这些都是你未来成功的基础,每次失败的经验总结都会提高你下一次成功的概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失败的确是件好事。

美国人常说“Give yourself a break”,我翻译成“放自己一马”,这是我做人的态度。做人就是要把握平衡,什么事情都有两个极端,要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就需要在每件事物上都把握平衡。

我们整天都在鞭策自己,家人也会施加压力,社会也在要求我们不断进步。然而弓拉得太紧也是会断的,所以适当的时候还是要放自己一马。那到底什么时候才应该放自己一马呢?这个就因人而异了,这个问题的把握只能靠自己,这个时候就要听从自己的内心了。

年轻人要有耐性,特别是对自己,要给自己时间成长。很多时候家人以及其他人都会给我们压力,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足够的理解,年轻人一定要有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成功是急不来的。

你在挫折的哪个阶段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挫折的文章,我自己很认同其中的说法。

文章里说,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经过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逃避现实”,比如有些人会抱怨:“这件事情怎么可以发生在我身上呢!”有些人甚至会永远陷在这种情绪当中,始终不愿意接受现实。第二个阶段是“情绪低落”,就是受害人心态,整天怨天尤人,觉得全天下的人都对不起自己。到了第三个阶段“总结教训”,就开始有一些正面的心态了,会主动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但如果不能将总结付诸行动,那这次挫折就算是白体验了。第四个阶段是“再度向前”,就是将上一个阶段的经验总结付诸行动。

有些人整天逃避困难,什么都不敢做;有些人始终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还有些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而有些人却会利用挫折这个学习机会,锻炼心态,提升能力。

大多数人面对挫折都只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只有少数人才能走完四个阶段。人生总是充满挫折,这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成长必经的一部分。当挫折来临时,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将这四个阶段尽快走完,重新站起来,继续往前,就像小孩学习走路一样,跌倒了就爬起来,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永远不应该忘记。

如何走出迷茫阴霾

一次在讲课的时候,有位同学问:“为什么我总是感到很迷茫?”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迷茫是因为对自己手上的工作不满意,认为不理想,但理想在哪里,自己又说不清楚,结果就不用心去做手头的工作,整天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我建议你将手上的事情看成是最理想的,用心做好,时间到了,更理想的机会就出现了。”

后来在与“迷茫一族”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觉迷茫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闭眼”迷茫,就是关起门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什么都看不见;第二种是“开眼”迷茫,觉得周围好像都是机会,什么都想做,结果搞晕了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越来越迷茫。前者要睁开眼睛,走出去;后者要学会舍得,学会专注。有多种选择本来是好事,但如果不懂“要舍才会得”的道理,结果可能就是整天徘徊在选择之间,无所适从,陷入迷茫状态。

企业的发展也是一样,很多时候会看不清楚前方,但企业又不能停止前进,只能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对迷茫没有恐惧感,能耐心等候机会,能在迷茫中继续摸索前进,这些都是优秀职业经理人的必备素质。

如果你正处于迷茫之中,没有关系,先接受它,然后走出去,迷茫总会过去的,但下一次也还会再来,这就是人生。

帮忙也要有方法

“谁要你多管闲事!”“不要猫哭老鼠,假好心!”——这些话都在表达对“假好心”的反感。事实上真的有那么多“假好心”吗?我相信不是的,我相信大部分都是真好心,但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太恰当,结果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乐于助人是好事,但我认为帮助别人有几条重要的原则一定要记住,否则就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1.帮助别人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别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有些人一时冲动,帮了别人之后,自己也变成需要帮助的人,结果反而变得很被动。

2.不要帮对方做具体的事,只需提出你的意见,最后一定要他自己亲自去做,不然下次他还是会来找你替他做。

3.一个人要接受别人的帮忙,多少会产生一些自卑感。所以帮助别人时要特别注意,否则容易让对方觉得你看不起他,彼此间的隔阂就产生了。

4.千万不要期望对方有感谢的行动,没有很正常,有才是意外。

求同存异是一种合力

一位广东省的官员参加了我们在美国的一个培训项目,他说这次培训让他对美国人产生了一个新的看法,他用两句话描述了他的感受——美国人很可爱;美国人很可怕。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他给我说了以下的场景:四位老师同台讲同一个题目,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同,但意见不同并没有影响他们谈论自己的观点。他们没有因为有不同意见而影响合作,这就是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是“可怕”之处(居然可以做到这样)。在职场中,同事之间往往因为对事情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论,而争论又很容易变成私人恩怨,于是就产生了大量的内耗。我们的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优质人才,这种内耗是不可以接受的浪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跟其他人合作,才能将我们的生产力发挥到最大化。美谚有云:“We agree to disagree”,类似我们所说的求同存异,就是一种很有力的合作心态,这种心态会使我们的生产力大大地提高。

摆正自己的位置

我曾参加过很多次经济论坛,大多数时候我只是参与讨论的嘉宾之一,所以感觉很轻松。有一次我被邀请做主持人,我发觉我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为主持人,我自己的看法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关键是要让嘉宾发表他们的意见,让讨论热烈起来。

我也见过一些很不称职的主持人,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的嘉宾却没有太多机会发言,这种论坛会让观众和嘉宾都很难受。

一个人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场合)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工作要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不同的心态。

在企业里,许多员工调动岗位的时候,通常只是注意自己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很少注意到心态上也需要改变。结果就出现许多与岗位不配套的行为,甚至出现龙门踢前锋的局面,给企业增加了许多的内耗。此外,心态如果不摆正,就会影响你对事情的判断,导致行动上的偏差,最后没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你反而会怀疑自己的做事能力。

你的心态与你的工作岗位匹配吗?

心态决定职场环境

我做过很多不同的岗位,但无论是什么岗位,我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公司对我的要求,然后将这个要求转化成我自己的工作理想。这就解决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问题,因为是我自己的理想,所以就很有动力,很快就进入“怎样去做”的思考阶段,然后就去“执行”。

很多年轻人常常抱怨职场环境不好,其实我认为职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这个世界上没有特别理想的企业,也没有特别理想的领导行为,员工的行为也不见得很理想,关键是你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个不太理想的环境,这个就是成功的秘诀。如果环境都那么理想,也就不需要什么健康心态,不需要发掘正能量了。

在同一个环境里,有人疑神疑鬼,整天在惶恐中过日子,也有人乐天知命,每天都笑嘻嘻地做事,这就是心态造成的差别。你可能改变不了物理的环境,但心理的环境绝对是你可以操控的。

作为员工,不要对公司或者老板抱有太多期望,特别是那些不太现实的期望,否则你会整天专注于公司怎样对你、老板怎样对你,而忘了你应该为公司做些什么有价值的事情。专注于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唯一的选择。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不一定是坏事

有一位网友告诉我,说他认识一个人,在公司里基本上什么都愿意做,别人叫他做什么他都不抱怨,都很乐意去接受。后来这个人越来越成功,去过两家上市公司,赚了不少钱。于是这位网友问我,他的成功是不是因为心态,我说绝对是因为心态。

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又想起另外一个故事,是在《读者文摘》里面看到的。一位退休的跨国公司总经理说自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跑堂小弟出身,能坐到总经理的位置是因为他有一个“垃圾桶哲理”。就是说,所有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都愿意接过来做,而且做得很开心。他的心态就是,将自己当做各种事情的“垃圾桶”。就是因为这种态度,他长期处理大大小小的“垃圾”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态与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带给别人很多快乐,这种做事方法让他多了很多学习机会,多了很多历练机会。

老实讲,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关键就是看你是不是有更多的机会历练自己,你历练的时间是不是比别人多。如果你的态度很端正,每一份工作都会给你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有时候,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坏事。所以在工作上不要嫌这个、嫌那个的,做事不要怕吃亏,运用这种做事的方法,最后赢的是自己。

练好你的“金钟罩”,不要期望好老板

有一次我要换岗位,在原来的岗位上,我已经做了三年多,和团队相处得很好。我做事比较直接,我的同事不用担心我会在背后说他们什么坏话。如果我对谁不满意,我一定直截了当地跟他说,这一点大家都很了解。

所以我走的时候,大家都很舍不得。有一个同事对我说:“你走了之后我们怎么办?”他的意思是,他希望永远都有一个所谓的好老板可以一直跟随。我就告诉他,整天期望有一个好老板是不现实的。因为老板不是你选的,是别人选的。所以你要做的事情是,学会怎样与不同性格、不同做事方式的老板合作。

我跟他说:“我害了你。”为什么呢?因为跟我在一起的时候,他不用防范什么,我把这种防范叫“金钟罩”,跟着我的时候他就不用练他的金钟罩,也不用保护自己。但是我不知道他的新老板是什么样的性格,所以我提醒他们要上点儿心,因为每个人的做事风格不一样,不要还没开始做事就已经得罪人,这可不好办。

当年我也遇到过一些不太理想的老板,我可以选择整天抱怨,厌倦工作,也可以尽量专注,将工作做好,利用这个机会来磨炼自己在逆境里生存的能力。我选择了后者,因为前者是纵容负面心态,后者则是锻炼积极心态。

把“需要”的事变成“喜欢”的事

我们一生中会做两种事,一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一种是自己“需要”做的事。需要做的事是你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必须做的,比如工作、学习、做家务、运动……做你喜欢做的事会令你开心,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你需要做的事也是你喜欢做的事,如果是这样,那就恭喜你了。

但很多人都没有那么幸运,通常你喜欢做的事却不是需要做的事。在分配时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先做喜欢做的事,需要做的事却会排到最后,到了非做不可的时候才做。所以最后该做的事情都没做好,更加没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我小时候喜欢看武侠小说,不喜欢念书,所以平时都在看武侠小说,快考试的时候才逼着自己去看课本,哪能有好成绩。

做喜欢的事一定会充满激情,用心去做,但对需要做的事就可能会敷衍了事。有些年轻人白天还在上班就等着下班去玩,一玩就不睡觉,结果第二天没有精神做事,又无精打采地等下班,这种生活状态的结果显而易见。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把你需要做的事变成你喜欢做的事,到最后就只剩下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我发现,如果一件事情你能做得很好,你就会喜欢做,有点像良性循环,感觉越好你就越想做。但如果一件事你总是做不好,你一定不会喜欢做。所以关键就是努力将你需要做的事做好,慢慢地你就会爱上需要做的事。

用喜欢的心态去做你需要做的事情,坚持一段时间,你一定能做好这件事,最后它就会变成你喜欢做的事。

做重要的事,而不是紧急的事

很多年前我还是中层管理者,那个时候我每天忙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一段时间累得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这是很危险的。在国外很多人都这样,忙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突然间会从心理和生理上对一切事情都觉得无所谓,甚至可能从此离开职场,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因为知道有这种危险,所以当时我及时叫停了,停下来重新组织一下思路。当然,最后我还是恢复了正常状态。

我做了什么呢?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内容我都记不住了,就记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紧急的事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做重要的事情,而非紧急的事情。

就是这句话,让我做事情的方法完全改变了。我分析了自己过去的很多事情,发现很多事情都很重要,但是为什么当时没有做,往往没有答案。

所以,后来我做事的时候常常问自己,这件事情到底是否重要。当然,要判断一件事情是否重要,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做什么,你的方向是什么。有了方向之后,一件事情是否重要就很容易能够判断出来了。

忙不出错急出错

某天在地铁里下扶梯的时候,有位男士站在我后面,他的肢体语言告诉我他很焦急,我就让他先走,果然他急急忙忙地走过去了。当我慢慢走到站台的时候,却看到这位男士还在等车。

很多人都在做这种hurry up and wait(急急忙忙去等)的事,好像急急忙忙是一种习惯。举个例子,有很多朋友都喜欢赶飞机,就是不等到最后一分钟就不愿意去机场。大多数人都有这种习惯,所以我不太愿意和别人一起坐飞机,因为我喜欢提前到机场,在休息室做一些平时没有时间处理的事情,还可以上微博。早到机场还有机会处理一些突发事情,有两次我的证件出了点问题,但因为早到的关系最后并没有影响到登机。

所以忙不一定要急,忙不会出错,急就会出错。急事不一定是重要的事,有节奏地做重要的事才是健康生活的根本。

个人>家庭>公司

几年前,一位老同事的父亲病重了,他担心父亲在世的时间不多了,希望在老家陪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但他当时正在负责一个很大的项目,而且已经到了紧要关头,所以他打电话向我请示。我当时就对他说:“父亲都没照顾好,谈什么生意,你去陪父亲吧。”

有一次与同事聊天,我问大家:“个人、家庭和公司,最重要的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我在场的原因吧,很多人都说公司最重要,也有些人说家庭最重要,但几乎没有人说个人最重要(可能有点不好意思)。后来我说,个人最重要,其次是家庭,最后才是公司,如果连自己都没有照顾好,哪有能力照顾家庭,哪有心情与精力去为公司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坐飞机的时候,安全手册就指出,如果遇上紧急情况,座位上方的氧气面罩会自动脱落下来,这时如果你有小孩在旁边,应该先给自己戴上,再给小孩戴上。

先照顾好自己不是自私。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如果你不能照顾好自己,你就会变为家庭的负担,从社会的角度也是一样,所以最基本的公民责任就是不要给社会带来负担。

销售是最佳入门职业

跟同学聊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位同学在大学里与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卖一些大家需要的小东西,但他很怕被老师和同学看见!这种心态很普遍,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认为销售不是一个很光彩的职业,也不是一个专业。

专业销售这个职业在中国的历史很短,所以积累的经验也不多。基于市场的高速增长,销售人员的需求量也很高。然而企业通常在销售培训方面相对弱一些,销售管理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很多销售人员的职业素质都不是很合格,结果是员工做得很辛苦,客户也觉得受罪,大众对销售这个职业的误区也在不断地加深。

在国外,销售这个职业有相当长的历史,相对成熟很多,很多成功的CEO都是销售出身,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思科的钱伯斯。销售其实是一个很锻炼人的职业,对心态和沟通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我认为销售是最佳的入门职业,是做管理层的一个很好的入门。

销售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并不只是一个工作,把销售做好了,到其他岗位也可以发挥得很好,甚至没有年龄与性别的局限。其实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去做,什么职业都可以做得出色,职业没有贵贱之分,最终能否成为这个职业的人才才是关键。

想成功,先帮助你的客户成功

一天下午无意间听到几个年轻人一边吃饭一边大骂自己的客户,他们可能都忘记谁是自己的上帝了。有许多销售人员都有这种心态,我相信这种心态很难令他们成为成功的销售人员。

我认识一个很厉害的销售,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他与我想象中的销售完全不一样,外表不出众,讲话也不流利。后来我发现了他成功的秘密——他是真心帮助客户成功,他做的一切都是从客户的角度来考虑,客户有需求,第一时间就找他,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成功。

我也做过销售,我的出发点就是替客户解决问题,我从来没有把签单当做第一目的,也从来不会让指标的压力扭曲我的行为。如果我帮不到客户,我宁愿自己完不成指标,也不会胡乱签单,我觉得这样才是长远的做法,如果要扭曲自己做事的风格去拿下单子的话,我不开心,客户也不会开心。对我来讲,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比完成指标更重要,因为指标是一时的,关系却是长远的。

有很多人讲,按照常理我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销售,因为我太不功利了,争取心不够强。但我认为,我应该将客户与伙伴的成功放在首位,他们没有成功之前,轮不到自己,所以目标要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放在自己身上。

我女儿进入职场之前也曾问过我什么是销售,我的答案就是,专心利用公司的资源来解决客户的问题。你要对你自己公司的产品有很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客户的需求有很深入的了解。当然实施起来会有很多运作上的问题,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讲清楚,但如果你能坚持把客户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帮助客户成功,你一定能赢得你应得的东西。

“达不到”的指标是最大的动力

销售有业绩指标,薪水会跟这个指标挂钩,很多人都认为销售指标是一种压力,甚至因为害怕这种压力,所以不敢去做销售。

1985年,我阴差阳错做起了销售,一做就是二十几年,我没感觉到销售指标对我有什么压力,我是这样做的:

第一,我会假设这个指标是合理的。一定要这样来假设,否则一切就都不成立了,因为如果要去做一件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情,那么神仙也救不了你。

第二,在接到指标之后,我会全心全意地想应该怎么去做。我一直相信,只要市场存在,没有发生一些导致市场份额下降甚至消失之类的大事情,那么,只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指标一定是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从来就没有觉得指标是多大的压力,反而是一种动力,它给我一个目标,我就争取达到。

这种心态是对是错,我不想去评论,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但是回想这么多年,我基本上没有太多完不成指标的时候,所以我认为用这种心态来看待销售指标会比较正面,也会少给自己增加一些无形的压力。

任何一个岗位都要做销售

一家企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一些客户的需求。首先,销售部门找到目标客户,经过销售人员的介绍,客户决定购买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如果客户对产品和服务表示满意,销售人员就可以继续介绍其他产品与服务给客户,销售流程又重新开始。

在理想状态下,这个流程会无止境地延续下去,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流程很少能够长期延续下去,问题出在哪里呢?可能出在任何一个环节。

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客户的体验,只要有一个环节没做好,整个客户体验循环可能就被破坏了,这种例子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出现。

要避免这种情况,首先就要认清楚一点,销售意识并不是销售部门所独有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有很强的销售意识,我就曾经要求我们的后勤部门全部接受销售培训。企业有必要将销售意识推广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因为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是改善客户整体体验的一部分。

后勤应该跑到最前线

有一次,一家很大的企业请我去跟他们的后勤员工聊聊天。他们后勤部门的员工都蛮年轻的,还有来自法务部、采购部和财务部的年轻人,都是想做点事情的人。

我给了他们这样一个建议:后勤不应该在后面,应该跑到最前线。这个说法我在很多年前就说过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当上公司总经理,就将当时所谓的后勤部门找到一起。我跟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站在后面,你们要站在销售的前面,帮助我们做生意。每一个部门都要帮助我们卖产品给客户,只是方法不一样,但是我们最后的目标是一致的。

举例子说,如果你是法务部的,不要等到销售人员要签合同的时候你才说这个合同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早一点告诉他呢?你可以提前通过客户的法务部拿到他们的标准合同,就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后勤部门不要等着销售人员带着问题找过来,而应自己预先把问题处理好,变成先头部队,这才是真正的增值。

很可惜很多后勤部门的员工真正当自己是后勤,甚至在后面还不勤,所以很多销售人员说,在公司内部面对的困难比在外面还要多、还要大。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后勤部门没做好工作。

所以后勤部门实在应该改个名字,应该叫“先勤”,对他们的要求和绩效评估也要改,要让他们跑到销售前面去,这样的话对双方都有好处。我认为后勤部门中真正想做点事情的年轻人也一定喜欢这样做,而不是整天坐在家里等事情找上门来。

听过一些刚毕业的学生的雄心壮志:“三年之内我要赚一个亿”“五年之内我要超过马云”……有雄心壮志是好事,但如果与现实相差太远,那还是先放在心里。正确的想法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能为社会贡献多少价值。如果这个价值是社会和市场认可的,赚钱就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关键是贡献你的价值,光说一些大话只会让人觉得你不靠谱。

有时候你并没有得罪任何人,但就是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工作,别人就得不到。虽然你跟他可能完全不认识,但是你却变成了他埋怨的对象。所以做人,谦虚是很重要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是没有意识到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后满街都会变成你的敌人。

每一个决定都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你过去的历史,包括辉煌的经历,也有惨淡的过往;二是你现在的心态,可以乐观,也可以悲观;三是你对将来的考虑,有短线的,也有长线的。一个优质的决定应该基于:1.过去正面的经验;2.现在乐观的心态;3.未来长远的考虑。

能力跟学历没有直接的关系,学历再高不一定有用,做事的态度才是根本。就是说,一定要很积极、很热心、有很多正能量。即使工作你不懂,也可以在岗位上学,这不是问题,主要是要有正确的态度。

年轻人因为缺乏经历,不自信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不足,但要看你怎样表现出来。因为想掩饰不自信,所以搭起围墙来,躲在里面,怕别人看出你的不足,这种心态是消极的,不可取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自负,是高傲,让人感觉很难接近。其实你可以选择接受自己经历不足的现实,承认自己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不怕尝试,不断求教,不懂就学,你会发觉这种心态会带给你真正的自信。 elrOxXBwmMI3jMup+43ZOQat1z3SQWtqbrtZAdqRpcdqkWUW1bfEnAxRqeE1Lrb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