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优良校风对好习惯培养的作用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精神。这灵魂,这精神就是立国立业之本。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育人的地方,也应该有一个优良的校风。并且,在全民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每个人在由家庭进入社会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培养和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是孕育优良社会风气的摇篮,现在的校风即是将来社会风气的雏形。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用极大的热情,百倍的努力,培养好校风,摒弃坏校风。

第一节优良校风的意义及其作用

校风,顾名思义,是指学校的风气。风气有正有邪,有好有坏。风气好,学校教育任务便能顺利完成,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兴趣爱好能得以充分施展;风气不好,歪风邪气抬头,好学生就可能变坏,生源也可能流失。所以家长送子女上学,特别看重这所学校校风好不好,最怕把子女送到风气不好的学校去。

校风作为观念形态,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又是有形的、摸得着的。校园之内,是整洁干净,还是凌乱污秽,门窗玻璃是完好无损,还是残缺不全,都可窥见校风之一斑。教师的言谈举止,学生的衣着仪表,还有花草树木,课堂内外,寝室内务,就餐秩序等等,也无不跟校风有关。

好的校风,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勤学好问,遵规守纪,尊师敬长,助人为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诚实守信等;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身上,就是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优良的校风,是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是师生员工言行举止的准绳和拼搏奋斗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培养和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 优良校风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最为重要。”学校的特点往往是学生不断流动,每学年都要送旧迎新,且老生多新生少。一所学校,一旦形成了优良的校风,有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工作、学习、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某些学生的某些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是在什么时候,是如何形成很难说清,它通常是“耳濡目染”的结果。

二、优良校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所学校一旦有了井然的教学秩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生活作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严谨刻苦的学习氛围,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这对学生的成长,无疑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会相互感染,并会得到社会舆论的赞扬。而得到社会好评的学校,学校上下必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这样,师生员工又会进一步相互共勉,努力维护集体荣誉,促进学校更大发展。

三、优良校风具有极大的凝聚作用

凝聚力,也就是所谓的“向心力”,是任何一个有战斗力的集体都必须要拥有的。有了它就能把全体成员的力量聚集在一块,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一个校风好的学校,校风便是无声的命令,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齐心协力,出色完成教育教育教学任务。

总之,充分认识优良校风的意义及其作用,就可以减少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阻力,就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培养孩子的优良习惯。

第二节优良校风的培养途径

优良校风的形成是学校长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多方面教育的结果,是管理效能的综合体现。我们务必要在“培养”上下功夫,并且长期坚持不懈。

一、带头培养良好的领导作风

凡是提倡一种好风气,培养一所好校风,一定要讲清道理,并要学校领导起带头模范作用。这就需要好的学校领导作风。好的学校领导作风首先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作风。是非曲直,如实对待。其次,要有平易近人的作风。与教职工或学生相处,不摆架子,不高高在上,真诚倾听不同呼声。第三,要有办事公道的作风。不记旧怨,不徇私情。第四,要有身体力行的作风。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宋代“岳家军”的治军经验是“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可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重要。要求教职工做到的事情校领导应带头做到,要求教职工遵守的校规校纪,校领导模范执行。

二、精心培养优良教风。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要加强校风建设关键就在于教风建设,而教风建设又取决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求全校教职工:

一是要有高尚的师德。“师者,人之模范也”。德是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个教师首先要树立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风气,并具有光明磊落的胸襟,真诚坦率的态度,有错必纠的精神,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

二是要严谨治学,敬业爱生。严谨治学对教师而言就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学识修养,严以律己,一丝不苟。敬业爱生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是爱教育事业。而只有有了爱,我们才能真正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目标。

三是接受终身教育,实践终身学习。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教师不能只拿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为明天服务。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我们始终要求教师立足本职、本岗、本校,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加强学习,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钻研与探讨,不断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以便能适应新形势,保持新优势,扮演新角色,成为新教师。

三、踏实培养优良学风

学风,即学习或做学问的作风,它是学生学习或做学问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倾向。优良的学风是经过长期不懈努力,逐步养成的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品格,是推动学习进步和达到理想学习目标的保证。而不良学风一旦形成,对学习的消极影响也是深刻且持久的。因此,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踏实的优良学风。

一是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坚定的学习目标

我们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如射箭一样,必须先有目标,然后才能“有的放矢”。而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先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才能订出计划,循序渐近,否则,糊里糊涂是学不好的。事实上,学有成就的人与常人最大的不同之处,也许就在于他们每一天都生活有目标。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想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在生活中抱有目标是最重要的必需条件”。

一培养学生拥有优良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他还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健康向上的校风形成的保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一丝不苟地培养学生具有认真阅读的习惯,努力遵循课堂学习“四环节”的习惯(即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独立作用),勤做笔记的习惯,书写正确清楚,卷面保持整洁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善于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等等。常言道,坏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反之,好的习惯势力,便是一种可喜的势力。培养优良学风,就是花时间培养优良习惯。

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主要指两点,即第一要循序渐进,第二要诚实。循序渐进,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夯实基础。并且要正视基础,所谓“不怕起点低,就怕不识底”,告诫学生“今天就是明天的基础,上节课就是下节课的基础”,要讲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诚实就是真不能假。教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要求平时作业与考试要独立完成,严禁抄袭,教师要严格监考,杜绝弄虚作假行为发生。

五、培养学生勤奋刻苦精神

2000年春,江泽民总书记曾发表过题为《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文,他在文中语重心长地谈到:“学校与家庭要求和鼓励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确实“少小须勤学”、“学问勤中得”,“一勤天下无难事”。就像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所说的:“勤奋二字,对学好基本功意义极大。勤,就是要多读多写;奋,就是要努力,要有较高的目标,要有严格的自我要求。做到这一点,就能日就高明、得心应手。”为此,我们反复向学生强调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学生不能在“学与不学”的问题上迟疑犹豫,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是“如何学”以及“如何学得更好”!

第三节建章立制,优化校园环境

一、塑规立矩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校风建设需要科学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且要长久坚持。因此,一个良好的校风、优良传统要能坚持下去,且代代相传,除了靠坚持不懈的宣传、说服和教育外,还需要建章立制,即要有一套具体而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要实行科学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真正做到“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而且全校师生都应按章办事,不可搞特殊化。我们努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切实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了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和行为常规,对学校的“二堂一室”(即课堂、食堂、寝室)更是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当然,制度不在乎多,也不在乎把规矩订得很高,而贵在坚持和严格执行。常言道,“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或“徒法不足以自行”。因此,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我们经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并发动全体师生参与管理,对做得好的人或事及时表扬,对做的不好的人或事,及时批评教育,坚持好的修正错的,千方百计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努力优化校园环境

环境,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精神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和良好风气的形成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很重视这个问题。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这个意思。他们还进一步提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的主张,以至于历史上有“孟母三迁”,“千万买邻”等佳话流传。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为此,我们要求狠抓校容、校貌、校纪建设。校容、校貌、校纪既体现学校的物质环境又体现学校的精神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状况和学校秩序。试想一所学校校园环境整洁幽雅,秩序井然,怎能不激起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珍惜青春呢?为此,我们不折不扣地按照局里的要求“用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布置校园”,“让悠扬的歌声环绕校园”,“以优良教风、学风振兴校园”,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鞭策。

校风是校园之魂,是校园精神的集中体现。优良校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我们将继续努力“抓教风、促学风、兴校风”。

第四节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一、“家庭教育”不等于“家庭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逼着年幼的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孩子的自主休闲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了;有的父母担心学校“减负”影响孩子升学分数,自己给孩子“增负”,家庭成了为学校“补漏”的“第二课堂”……在学习的重压之下,孩子们点点滴滴的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形成,并在不知不觉之中威胁着他们的身体健康。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究其原因,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和学校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关颖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应当与学校配合“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不得加重其学习负担。”事实上,父母角色“错位”的结果是,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所谓“强己所难”。

二、家长打骂易催化孩子不良心理与行为

在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项调查中,有26.4%的父母认同“孩子有错时,打他也是为了孩子好”的说法,46.4%表示“不太同意”但也有同意的成分,只有27.2%明确表示“很不同意”。全国“中小学生人身伤害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有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

关颖分析认为,许多父母面对孩子的不尽如人意的言行,情急之下打骂孩子,或许主观上是为了孩子好,但在客观上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和行为的扭曲。一项对未成年犯的调查显示,在家里被“经常打骂”的孩子,具有冷酷、暴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最为明显;有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等不良行为的比例均高于没有被经常打骂的孩子。

关颖指出,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就是站在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和人格尊严的立场上,对我国多少年来固有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观念的否定,是对父母凭借孩子对成年人在人身和经济等方面的依赖,任意伤害孩子行为的限制。

三、巧用心理效应实施家教

1.巧用“禁果效应”

学会反弹琵琶“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而去偷吃,结果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忌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禁果效应”。

经常看到1岁多的孩子,妈妈对他说:“不要扔奶瓶啊。”结果孩子听后马上“啪”把奶瓶扔了。“不要把那积木放进嘴里!”孩子听后马上把积木塞嘴里。妈妈的“不要”最后都成了提醒孩子“要”。

有次,我还看到令人心痛的一幕:一个3岁的女孩大冬天把鞋子脱了在地上走,她妈妈为了叫她把鞋子穿上,手拿小树枝打她:“你穿不穿?”“不穿?!不穿?!……”每说一个“不穿”就把树枝抽下去,女孩痛哭着喊:“不要打,不要打……”可是任凭妈妈怎么打,就是不穿鞋子。

邻家7岁的君君总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踢足球,妈妈在多次警告无效后,对正在踢球的君君威胁道:“如果你把球踢到窗户上,我就揍你一顿。”不一会,“哗啦”一声,窗户玻璃碎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因为家长对孩子的威胁,只能诱发孩子的挑战性,孩子最终就以反抗家长意志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并不是胆小鬼。

“禁果效应”告诉我们:如果对被禁止的事情掖着捂着“捉迷藏”,孩子往往会寻根问底闯禁区,探个究竟试试看。因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宜硬性禁止,而应该注重引导。首先别把不好的东西当成禁果,人为地增加对孩子的吸引力。其次是要把孩子不喜欢而有价值的事情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2.巧用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赏识老爸”周弘说:家长应该用一种“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这样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因而,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善于发现孩子哪怕是微小的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例如,有个女孩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碌,便过去帮妈妈择菜。结果,她把菜叶弄得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便明褒暗贬地对孩子说:“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菜市场了。”因为妈妈这句冷嘲热讽的话,打击了孩子“尝试”的积极性。这个女孩从此不再帮妈妈择菜。而另一位聪明的母亲,在发现女儿淘气地将自己刚洗完的衣服放进水池里以后,只是惊喜地对女儿说:“宝贝,你真得长大了,能帮妈妈干活了。让妈妈教你洗衣服好吗?”结果,女儿兴致勃勃地学会了洗手帕,后来又学会了洗衣服。

在批评中,家长多给孩子一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孩子一阵春风,一场雨露,使孩子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假如孩子习惯撒谎,我们不妨在孩子说实话时表扬他,用表扬强化诚实,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假如孩子学习不够认真,我们也不必劈头一顿数落,不妨在孩子认真学习时,用表扬去巩固孩子的认真。……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孩子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进入健康成长的轨道。

3.巧用“爱抚效应”,激发孩子的情感

一个小女孩病了。第一次去看病时,是妈妈带她去的。在准备打针时,小女孩哭了。她怕痛。妈妈说:“孩子,不要怕,你只要趴在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着妈妈就不痛了。”妈妈边说边温柔地抚摸着女儿的头部和背部。果然,小女孩觉得那一针比想像中的痛减轻了许多。打完针后,她问妈妈:“是不是那痛转到您身上了?”妈妈点了点头。

小女孩第二次去打针,爸爸带她去。进了注射室,小女孩说:“爸爸,我想让您抱着我。”爸爸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就你麻烦,这么大的人了,打个针还用大人抱?去!去!去!自己趴到椅子上去!”

结果,还没打针,小女孩就“痛”得流出了眼泪。最后,当针尖打进小女孩身体时,她痛得大哭起来。同样是打针,小女孩趴在妈妈的怀里,享受着温情的语言和爱抚,就觉得不怎么痛,而独自趴到椅子上接受打针,小女孩就痛得受不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爱抚产生的感觉,可以使人的神经系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从而缓解紧张,改善情绪,增加自信,甚至还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爱抚,而应增加身体接触,经常用言语、动作、表情和姿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不妨微笑着摸摸孩子的发,抚抚孩子的肩,弹弹孩子身上的土(有时未必真有泥土),正正孩子的衣领(有时衣领未必歪斜),整整孩子的衣襟(有时衣服未必有熠皱)……特别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紧紧拉着他的手,注视着他的眼睛,对他说:“不管发生什么,你对我们都是最重要的,我们永远爱你,支持你!”这些细微的举止,会在孩子的脑海里泛起爱的波涛,既能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又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4.巧用“幽默效应”,化庄为谐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大都严肃多于宽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往往弄得非常对立。其实,风趣幽默的教育更能触动孩子活泼的天性,它不仅能使孩子免去在大人面前的拘谨,还能使孩子在轻松的笑声中受到刻骨铭心的启迪,在他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例如,有个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他的父亲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爸爸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孩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武器玩具。

前苏联著名诗人依尔·斯洛夫也是一个用幽默教子的高手。有次,诗人回到家,见一家人慌作一团,诗人母亲正在打电话向医院请求急救。原来诗人的小儿子舒拉为出风头,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诗人明白,墨水不至于使人中毒,用不着惊慌,这正是教育舒拉的好时机。于是,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带墨水的舌头,做了一个怪相。诗人一点不恼,从屋里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舒拉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一场虚惊就这样被诗人一句幽默冲淡了,并在家人的嬉笑中结束。舒拉原想以此成为家人的中心,但未能如愿。此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出风头的错误了。

由此可见,严厉的语言,严肃的面孔,让教育如同冰刀霜剑,容易刺伤孩子的心灵。家长不妨巧用幽默,化庄为谐,让教育变得平和亲切,容易接受。 avV22vaSUgwqpmRC+6cjXWqJTYh+n4kjZc3RI2m+z1dF28JmoKiCjHaA67pHhT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