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7.嘉年华的大嗓门

环球嘉年华源于古埃及的庆祝活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巡回式移动游乐场,人们在震耳欲聋的摇滚乐声中享受着惊险刺激的大型游戏。

然而2004年,北京环球嘉年华的“大嗓门”却让周围居民夜不能寐。嘉年华每天发出的强劲音乐令他们一家心惊肉跳,夜晚游客的尖声惊叫更让他难以入睡。

显然,嘉年华的做法妨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这38户近200名经历了“心惊肉跳”的居民实在无法忍耐嘉年华的噪声,终于联合起来,开始同环球嘉年华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谈判。

谈判进行得异常艰苦。区政府、环保局、信访办、老山街道居委会、雕塑公园、居民代表以及嘉年华都参加了这项旷日持久的谈判,最终的结果是:按照《国家赔偿法》,嘉年华给每户每月60元补助,两个半月共计150元的适度补偿。嘉年华带来的污染能够明显地感到,因此人们也能够提出赔偿的要求,尽管150元并不足以补偿睡眠,但至少会让嘉年华将这些社会成本考虑在内。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嘉年华给周围居民带来的这种负面影响被称作“外部性”,它表示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最先提出这个问题的是20世纪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30岁时年轻的庇古接任他的老师马歇尔出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不仅创立了福利经济学成为一代大师,而且开创了研究市场失灵问题的先河。

20世纪初的一天,列车在绿草如茵的英格兰大地上飞驰,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他发现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于是他开始了思考,最后将这种市场经济无力解决的问题称为“外部性问题”。

按照经济学的解释,“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厂家或者消费者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厂家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生活中,公路两旁的居民往往不得不承受汽车噪音,汽车尾气排放等一系列让人痛苦的事件。

38.获取赔偿

外部性有好有坏,比如,养蜂人的蜜蜂为苹果花进行授粉,而果园主以花蜜的形式向养蜂人的蜜蜂提供了食物,人们称之为好的外部性,再比如,公园旁的居民能够获得免费的“景观”就是好的外部性,而公路旁的居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痛苦,这就是坏的外部性。

有时外部性还有些意想不到的好处。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同游日本。他们在高速列车上想起了庇古当年的感慨,于是好奇地询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受到列车的损害而减产,列车员的回答着实令人吃了一惊,恰恰相反,飞速驶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收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赶鸟费”。可是,好的外部性问题常常被人淡忘,人们记住的常常是那些不好的。

在庇古所处的时代,人们只是从习惯的角度出发认为,造成某种损害的一方应受指责,要么通过有效手段减少影响,要么赔偿损失。比如,假定有一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了周围5户居民晾晒的衣服,每户由此受损。现在有两个解决方法:

方案一:工厂花150元给工厂烟囱安装除尘器;

方案二:给每一户买1台值50元的烘干机,5户共需250元。

如果在市场的作用下,工厂或居民都会自动采取150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样最节省,但如果除尘器的价格是1000元,那么企业就会选择方案二,而嘉年华一定也曾经考虑过这两个补偿方案,肯定是因为消除噪声设备十分昂贵才会选择给居民进行补偿的。

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提出,对那些影响公共环境的污染活动要进行适当的“处罚”,比如向这些企业征收一定的“税”,以此对社会进行补偿,人们把这种税称为“庇古税”。

人们总是对那些能够看得见的事情做出明确的结论,比如,游乐场的大嗓门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居民们提出了赔偿的请求,可公路旁的居民们大多选择自己安装隔音玻璃,却很少对“公路”提出索赔,再深一步,每辆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才是“公路外部性”的元凶,那么他们是不是该补偿那些公路旁的居民呢?

39.灯塔的故事———公共产品的提供

在一个靠海的渔港村落里住了两三百个人,大部分的人都是靠出海捕鱼维生。港口附近礁石险恶,船只一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没而人财两失。如果这些村民都觉得该盖一座灯塔,好在雾里夜里指引迷津;如果大家对于灯塔的位置、高度、材料、维护也都毫无异议,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钱找出来,分摊盖灯塔的费用?村民们怎么样分摊这些费用比较好呢?

既然灯塔是让渔船趋福避祸,就依船只数平均分摊好了!

可是,船只有大有小;船只大的船员往往比较多,享受到的好处比较多。所以,依船员人数分摊可能比较好!

可是,船员多少不一定是好的指标,该看渔获量。捞得的鱼多,收入较多,自然能负担比较多的费用。所以,依渔获量来分摊比较好!

可是,以哪一段时间的渔获量为准呢?要算出渔获量还得有人秤重和记录,谁来做呢?而且,不打渔的村民也间接地享受到美味的海鲜,也应该负担一部分的成本。所以,依全村人口数平均分摊最公平!

可是,如果有人是素食主义者,不吃鱼;难道也应该出钱吗?

可是,即使素食主义者自己不吃鱼,他的妻子儿女还是会吃鱼,所以还是该按全村人口平均分摊。

可是,如果这个素食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身主义者,没有妻子儿女,怎么办?还是船只数为准比较好;船只数是明确可循,不会有争议!

可是,如果有人反对:虽然家里有两艘船,却只有在白天出海捕鱼,傍晚之前就回到港里。所以,根本用不上灯塔,为什么要分摊?或者,有人表示:即使是按正常时段出海,入夜之后才回港,但是,因为是老手,所以港里港外哪里有礁石,早就一清二楚,闭上眼睛就能把船开回港里,当然也就用不上灯塔!好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勉强)同意,都好(也许决定是自由乐捐)!可是,由谁来收钱呢?在这个没有乡公所和村里长的村落里,谁来负责挨家挨户地收钱保管呢?好吧,如果有人自告奋勇,或有人众望所归、勉为其难地出面为大家服务,总算可以把问题解决了!

可是,即使当初大家说好各自负担多少,如果有人事后赖皮,或有意无意地拖延时日,就是不付钱,怎么办?大家是不是愿意赋予这个“公仆”某些像纠举、惩罚等“公权力”呢?

灯塔的例子很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社会在处理“公共财产”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灯塔所绽放的光芒德泽广被、让过往的船只均蒙其利。可是,其他的东西像食物水果一个人消费了之后别人就不能再消费;灯塔的光线却不是这样,多一艘船享用不会使光芒减少。而且,你在商店里付了钱才能得到食物水果;可是,即使你不付钱,还是可以享有灯塔的指引,别人很难因为你不付钱而把你排除在灯塔的光线之外。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要在自己家附近的街道设一盏路灯,钱要由街坊邻居一起分摊、地点要由大家商量决定;那么,又如何分担成本,又不引起人们的不满。

40.滥竽充数——“搭便车”行为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是经济学中关于“搭便车”行为的真实写照。经济学中的“搭便车”问题最初是指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上的问题。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产品,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比如说,一个城市要修建一个广场,政府宣布由同意修建的市民交钱来修建这个广场。那么有的市民就会故意说不同意,从而,避免了交钱。可是当广场修建好了以后,这些人又会免费享用到广场带来的服务。更为广泛的是:搭便车者指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却避开为此支付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他没有付出劳动,而享受了其他乐师的劳动成果。南郭先生“搭便车”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齐宣王没有对乐师进行有效的监督。

41.公地的悲剧

《郁离子》是明朝刘伯温所写得一部寓言散文集,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大意是:瓠里子从吴国返回粤地去,吴相国要派人送他,说:“派的人会自己选择官府的船而过河。”送的人还未到,此时停泊在水中的船有上千只,瓠里子想自己选择一只官船,但不能识别。送的人来了,瓠里子问他说:“有这么多船,怎么选择呢?”那人回答说:“这太容易了,只要看到那破篷断橹而又挂着旧帆的就是官船。”瓠里子按他说的果然找到了官船。

同样悲剧也出现在英国公共牧场的草地上。

1968年,美国学者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故事尽管简单,但是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学道理呢?经济学家为我们做出了深刻的解释。在经济学中,公有产权是指由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利益的一种产权,与之相对的,私有产权则明确了使用、转移和交换财产的独占权。当人们能够将劳动成果转化为私人财产时,人们就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更加精明地工作,显然私有产权会鼓励更明智的管理。

42.GDP—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GDP被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称之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观察经济发展的卫星云图,可以反映经济的整体运行情况”。

既然GDP如此之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GDP呢?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北京时间2010年1月21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国民经济数据。初步核算,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7%,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按照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中间价计算,约为49092.81亿美元。

通常你要判断一个人在事业及生活当中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水平。因为具有较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一国经济是富裕还是贫穷时,通常我们都是考查这个国家的GDP总量水平,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别国的差距,我们还欠缺些什么。因此GDP 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总体的产出能力和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但对单个的居民来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也称作“人均GDP,才是反映居民平均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也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国家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3.美国总统赚多少钱——物价指数

1931年,美国总统胡佛的年薪是7.5万美元,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年薪是20万美元。在这近70年间,美国总统的工资是增加了呢?还是减少了?

如果仅仅从货币量来看,美国总统的工资当然是增加了。但是我们知道,在比较收入时,重要的不是货币量是多少,而是这些货币量能买到多少东西,即货币的购买力或货币的价值。用货币量衡量的工资是名义工资,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工资是实际工资。我们在比较不同年份美国总统的工资时应该比较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

当名义工资为既定时,实际工资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即名义工资量除以物价水平为实际工资。衡量物价水平的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朗指标。要比较不同年份美国总统的工资,首先要知道物价指数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物价指数的计算。假设计算物价指数时只包括面包和矿泉水两种物品,其中面包4个,矿泉水2瓶(面包是矿泉水的两倍,即面包加权数为0.67,矿泉水为0.33)。在2000年,面包的价格为l元,矿泉水的价格为2元,在2001年,面包的价格为2元,矿泉水的价格为3元。

在2000年,这两种物品的费用(或支出)为:1元×4+2元×2=8元。在2001年,这两种物品的费用(或支出)为:2元×4十3元×2=14元。

以2000年为基年,物价指数为100,即8元/8元×100=100。2001年的物价指数为14元/8元×100=175。

从2000年到2001年,物价指数上升了75,即与2000年相比,2001年的通货膨胀率为75%。(如果2001年的物价指数低于2000年,则可以说,与2000年相比,2001年发生了通货紧缩)。

当然,我们用这个简单的例子只是要说明计算物价指数的基本方法。在实际计算中所包括的物品与劳务要多得多,加权数与价格的确定也要复杂得多。消费物价指数反映不同年份居民消费的物品与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变动。所包括的物品与劳务有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具体名目及各种物品的加权数由统计机构根据一定的标准选定。

要比较不同年份美国总统的工资,我们就必须知道这一时期物价指数的变动。根据实际资料,以1992年为基年,消费物价指数为100,则1931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8.7,而199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为107.6,因此,物价水平上升了12.4倍。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计算按1995年美元购买力的1931年时胡佛总统的工资:

1995年胡佛的工资=1931年的名义工资x1995年消费物价指数/1931年的物价指数=20x107.6/8.7=92.7586万美元。这就是说,胡佛的实际工资是克林顿的4.6倍,克林顿的工资仅为胡佛的21%。这近70年间美国总统的实际工资大大下降了。

44.克鲁格曼的预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外交》杂志上撰文,指出东南亚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是没有牢固基础的“纸老虎”,迟早要崩损。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入(劳动与资本)增加带动的缺乏技术进步。此论一出,引起许多人士,尤其是东南亚人士的激烈反对。不幸的是他说对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这个地区的严重经济衰退。至今经济学家对这个事件仍然众说纷坛。但有一点已为所有的人所接受:没有技术进步就没有持久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自从经济学产生以来,经济学家就关注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研究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就是增长问题。在这些年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把经济增长的原因归为三类:一是制度;二是投入,主要指劳动与资本的增加;三是技术进步,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理沦所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增长的中心。

经济增长过程的一个特点是生产率的提高。亚当·斯密把生产率的提高归因于分工和资本积累,这其中包含了技术进步。但明确把技术进步作为增长重要因素之一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新古典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等人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对增长贡献的大小。根据这一估算,技术进步在增长中的作用为一半以上,即经济增长率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经济学家把技术进步确定为包括知识进展、资源配置改善以及规模经济等。80年代之后出现的新增长理论提出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样体现了技术进步。

经济学家们建立了不同的新经济增长模型,这些模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劳动、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说明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中心地位。这一点已得到公认,并指导各国经济增长政策的制定。

克鲁格曼之所以认为东南经济增长是“纸老虎”就是因为这种增长来自劳动与资本的大量增加。仅仅依靠投入来增长,增长必然放慢,甚至衰退。克鲁格曼指出,东南亚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明显,没有起到应有的中心作用。这些国家与地区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即使像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主要技术仍然是引进的,缺乏原创造性。像这样的增长,即使没有各种复杂因素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迟早要出问题。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说,技术进步是增长的中心已无人怀疑了,21世纪将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占领技术制高点才有经济增长点。我们该怎么办就一目了然了。

初读克鲁格曼的文章时总让我们感到有点不快,似乎他总和咱亚洲人过不去,可是抛开感情色彩,冷静想一想他那冷酷的分析,你得到的启示一定不少。这也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吧。

45.经济增长之宏观调控

1929年出现了席卷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经济学家对此无可奈何,因为这次危机打破了对传统经济学的认识,英国这时出现—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叫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就是著名的《通论》。这本书是经济学历史的—个里程碑,凯恩斯说,那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经济这么萧条,股市这么低迷,失业这么严重,你们没招,我行。我的这招叫“看得见的手”。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没钱;就发国债,用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提升。他讲过一个“挖坑”的典故,他说:雇两百人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了,这叫创造就业机会,你想,这创造了就业机会了吗?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把铁锹;当他发铁锹的时候,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工了,当他发铁锹还的发给工人工资,这时食品消费都有了。等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了的时候,还得发两百把铁锹,还得发工资,他举这样一个浅显的例子,是想说明当一国经济萧条时,政府有办法,政府应该出来做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抡起来,让经济从大萧条中摆脱出来,说到凯恩斯,他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凯恩斯小时候是个数学神童,成绩非常奸,获得剑桥大学奖学金,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数学系读书。可是当第一学期下来后、他没能考上第一名,才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神童:他想,既然自己不能名列第—,就决定不做数学家。那做什么好呢?就去当文官吧,可以周游世界。于是,他决定选择当文官之路。英国的文官考试非常严格,当他做出这个抉择时,他要去旁听很多课、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文官资格。他有幸旁听厂英国另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的“经济学原理”课程。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著名的教授、凯恩斯坐在后面旁听,同学们也没有往意到他、教授也没有注意到他。可是当他把考卷交上去之后,马歇尔教授看到这份考卷时,突然发现—了他这个天才。马歇尔在答卷上这样写道:“这是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答卷深信你今后的话发展前途,绝不止一个经济学而已!如果你能成为那样大的经济学家,我将深感欣慰。”

当经济不好的时候,国家可以加大财政赤字、发行公情,把经济刺激起来,政府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凯恩斯认为供给不会自动创造需求,政府要去刺激需求、拉动经济,靠“看得见的手”、靠国家干预来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正是从他开始、西方国家的经济真的在他的理论指导下开始复苏,美国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开始,采用了他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建了很多基础设施,修了很多铁路,铺了很多公路,使美国经济起飞得这么快。

46.通货膨胀与紧缩理论——“国会保姆经济”的故事

美国国会有一帮议员,为解决照看小孩的困难,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了一个互助俱乐部:该俱乐部制作一种专用票券,分发给每位成员。谁要有事外出,就把小孩托付给其他人照看,同时向对方支付一定的票券,而拿到票券的人,又可以在下次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在俱乐部里,因为各个家庭彼此信任,又确实存在调剂服务的需要,所以保姆票卷的使用,给大家都带来了方便,一直运作良好。到了某一天,有人准备外出度假,开始积蓄票券,问题就出现了。积蓄票券的人,为了将来度假时有大把票券可用,在努力向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尽量保持自己的票券不外流。这样做法的人不多时还无所谓,一旦大家都这样做时,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使其他人觉得自己手上的票券吃紧。这时候,如果大家都害怕自己的票券不够用,刻意减少外出,赚取票券的机会就会减少,而票券不好赚,大家又会特别珍惜手头的票券,更加不愿外出……如此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到最后造成了严重后果,互助俱乐部的活动陷于停滞,“保姆经济”全面萧条。

在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一个制度和要素都非常良好的经济体系,仅仅因为缺乏足够的交易媒质,就出现了事与愿违的困境。商业兴衰可能与实质经济的强弱无关,好的经济也可能出现衰退的问题。而解决的办法按照经济学家的意见就是增加票券的供给。结果是戏剧性的,票券积累越多的人,越愿意外出,于是保姆券越来越多,导致更多的人愿意外出,俱乐部重新迎来了繁荣。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通货紧缩通常被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同时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也会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在“保姆经济”的故事中,有人储藏票券造成票源紧张的时候,说白一点是钞票的数量不够,于是通货紧缩发生的时候,交易活动受到阻碍,价格水平趋于下降,同时影响到社会产出,此时,如果增加货币供应,确实能解决问题。不过,增发货币解决的是交易媒质不足,而不能解决社会实际需求的不足。进—步,如果增发货币过量方法不当,会造成价格信号紊乱和资源异常流动,破坏经济秩序,变成有害的通货膨胀。要避免通货紧缩,就不能不让货币增长,但货币增长又可能扰乱经济秩序,所以货币增长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比率,以美英为首的各发达工业国,大多公开奉行稳定增长的货币政策。当然,货币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同步,即通货膨胀为零,是最好不过的,但这基本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47.猎狗与失业

一个猎人养了几只猎狗,猎人每天都去猎取兔子,然后到集市上去卖钱。他的猎狗们也很卖力的工作,每天都能捉到几只兔子,日子过得很舒服;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问题出现了。因为这一段时间兔子有传染病,猎人已经卖不出去兔子了,即使猎人的价格看起来很诱人,但是还是无人问津,猎人很苦恼,但是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另谋出路,怎么办呢?猪人想:自己还有猎枪,不如去猎取别的动物。经过深思熟虑,猎人发现这一带的野鸭子很多,而且本地人也很喜欢吃鸭子。然后猪人就开始转换了自己的职业,去打野鸭子了。

问题是,这些猎狗怎么办呢?猎人曾试图让这些猎狗学会捕捉野鸭,但猎狗们似乎对捕捉野鸭没有兴趣,常常无功而返,养着它们的开支很大,猎人根本养不起这些猎狗。没办法,猎人狠狠心,终于决定把猎狗赶出家门,让他们自谋生路。猎狗们没有办法,只能离开猎人的家,自寻职业去了。

失业主要是指那些未被雇佣而又正在主动寻找工作,或正在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的人。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总劳动力人的比率,失业归为三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原因是人们在各地区之间、各种工作职位之间不停地变动,或者正在跨越生命周期中的某个阶段造成的。即使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也总合发生一些职业调整;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而劳动的供给又未能及时地做出调整,别这种不匹配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周期性失业出现在对劳动整体需求比较低的时候。当总支出和总产出下降时,失业在所有领域都明显上升。

故事中的猎狗因为主人不再打兔子而失业了,这属于结构性的失业,因为猎狗不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无法再继续工作下去,而猎人又不会养着吃闲饭的狗,这些猎狗只能失业而去另谋出路了。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如果对一种劳动的需求上升,对另一种劳动的需求下降,而劳动的供给又未能及时做出调整,则这种不匹配就有可能发生。

失业是社会经济的常见现象,但是却不是个好现象,经济学家说过,高失业率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之所以是经济问题,是因为它意味浪费有价值的资源。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是因为它会使失业人员面对收入减少的困境而痛苦挣扎。在高失业率时期,经济上的贫困令人无法承受,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家庭生活。

48.经济繁荣与衰退

冬季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一个小孩问妈妈:“天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烧煤?”妈妈告诉自己的孩子说:“因为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钱买煤。”

“爸爸为什么失业”小孩又问。

“因为煤太多了。”妈妈无奈地说。

这个故事发生在1929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期间,说明了当时经济危机对家庭生活造成的影响。1929年10月以前,美国一直是连续多年的经济繁荣,因为在近10年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规模增长了50%以上,年均工业增长近4%。当时的媒体和经济学家们面对迟迟不来的经济危机一片乐观,以为美国经济已经逃脱了经济危机的规制,不断地宣扬起永久繁荣的言论。当时的总统甚至向人民公开许诺,要实现“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

然而,另外—些不和谐的经济数据和现象却被忽略了。比如,美国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农村购买力不足。1919年时农场主的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6%,而在1929年只占全部国民收入的8.8%,农场主纷纷破产。此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1/3左右。贫富差距大幅度拉开,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美最大的16家财阀控制了整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3%,全国1/3的国民收入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在经济一片繁荣的背后,约60%的美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还挣扎在仅够维持温水平,更为严重的是,有21%的家庭年收入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与此同时,发财致富成了人们最大的梦想,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以及享乐之风盛行。相当一部分人终日沉醉于物质享乐之中,而精神生活则体现出浮躁和粗鄙,社会道德开始急剧走向沦丧。所有的达一切都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

这次的经济危机说明,如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的模式,发展到—定的阶段时,会遇到一个临界点,这就是1929年美国所经历的那个危机点。经济繁荣的背后很有可能蕴藏着经济衰退,而经济衰退也预示着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到来。

49.东南亚1997年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10月17日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直到2月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而这时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当今高度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国际游资也就是国际投机资金是一股庞大的势力。这股势力是由私人资本组成的,它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在世界各个相对比较开放的金融市场游动,对任何一个可能的投机机会都不轻易放过,1992年,英格兰银行曾为捍卫英镑与之对抗。1995年,这股势力曾在墨西哥兴风作浪。

金融危机发生后,人们会对经济未来形成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衰退并向世界各地区蔓延。

现如今,防范金融风险也是各个国家金融业发展的主题,从自身做起,金融危机一般都是和自身经济漏洞联系起来,因此,完善自身的结构,弥补漏洞,将大大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50.经济不玩过山车——经济周期理论

到过游乐场的人大多玩过过山车,一会猛冲上去,一会又狂掉下来,十分刺激。经济有时也像过山车,一会迅速扩张极其繁荣,一会急剧收缩严重衰退。经济学家把经济中类似过山车的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周期。不过,这种过山车可不好玩。经济学家追求的不是过山车式的忽上忽下,而是一种稳定状态。寻找经济波动原因,找出稳定之路,正是经济学家的任务。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扩张与衰退的交替。这种交替称为周期,实际上并没有规律,也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测。经济活动最高点称为顶点,是经济的极盛时期,但这个顶点也是经济向下的转折点,经济由此进入衰退。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是经济的最低时期,但这个谷底也是经济向上的转折点,经济由此进人扩张。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或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个周期。但每个周期有多长,扩张多长时间,衰退多长时间,什么时候出现顶点或谷底并没有规律可寻,也难以做出预期。

自从进入市场经济起,经济周期就出现了。早在19世纪经济学家就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进行了研究。所提出的理论不下几十种之多。战后经济周期仍然存在,尽管波动程度不像战前那样严重,但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仍不可忽视。所以,经济周期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

经济周期理论有两大类,一类称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在经济体系内,是由于市场机制调节的不完善性所引起的。另一类称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是由于外部冲击引起的。

各种不同的理论都能解释一些不同的经济周期现象,但至今为止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惟一正确的理论。看来各种经济周期理论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经济不玩过山车是所有经济学家的愿望,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点上有分歧。 TIMkcVO//dC6IZbv4WL048NrwdJYlYg4dcL36aqX6oYEY/Wfir1QSahOHOate2z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