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书包中的经济学
李毅,刘金石,刘袁正

1.奇怪的高尔夫球

一个牧师、一个心理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他们三人决定去打一场高尔夫球。他们不幸排在了两个很慢的人后面。这两人不仅只有一个球童,而且还几乎花了所有的时间来摆布他们的球并且打得很业余。到了第6洞,三个人开始大声抱怨要求两个慢手快一点并发誓要报复。牧师说:“圣母玛丽亚,我祈求他们在打下一杆之前得到报应。”心理学家说:“我发誓会有人慢慢来打高尔夫。”经济学家却说:“我真的不想花这么多时间来打一场高尔夫球。”到第9洞时,他们还在慢腾腾地打,于是心理学家走到球童面前要求自己先打过去。球童说好,但接着又解释说,那两位是盲人,是从消防队退休下来的,他们都是在一场大火中为救人而变成盲人的,希望心理学家等三人不要太大声抱怨。牧师被感动了,他说:“我真是不该诅咒两个瞎子。”心理学家也感动了,他说:“我受过良好教养要帮助他人,我不该因两位盲人打球慢而抱怨他们。”经济学家犹豫了一下,最后他走到球童身后说:“听着,下一次可否让他们在晚上来打球?”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经济学家思考问题时,首先考虑的是效率问题。什么是效率呢?简单地说就是要让资源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不能有浪费和闲置。当牧师、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在等前面两人打球的时候,牧师和心理学家在埋怨,但经济学家认为这是浪费了时间。当得知两人是消防英雄时,牧师和心理学家在悔恨,但经济学家却提出了建议,希望消防英雄能晚上来打球,因为这会使得资源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2.稀缺与选择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有一次他的几个学生向他请教人生的真谛。当时正好是秋季果子成熟的季节,于是苏格拉底把学生们带到一个果林边,指着前边的果林对自己的学生说:“你们顺着这条果林的路,一直走到尽头,选择一枚你们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交给我,但是不许走回头路,而且每人只有一次机会。我将在路的尽头等你们。”

学生听了,当时很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叫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件事再简单不过了,仅仅是选出一枚最大的果子而已。但是学生都不敢反驳老师,因为在他们眼里老师一直是一位圣人,这样做必定有他的道理。

学生们陆续出发了,一路上他们都在认真的选择,当他们走到路的尽头的时候,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

“你们是否已经找到自己想要的果实了?”苏格拉底问。

但是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都不敢回答。

此时苏格拉底微微一笑,再次问道:“怎么了,我的孩子们,你们选到自己那枚满意的果实了吗?”

“老师,请让我再选一次吧”,一个学生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说道:“我刚开始走进果林,就发现了一枚很大很好的果实,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所以我放弃了,继续往前找,但是直到终点我才发现原来第一次看到那枚果实才是最大最好的,但是已经没法回头了”。

此时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就摘下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以后我才发现,林子里比我摘得更大更好的果子多得是。老师,请让我回头再重新选择一次吧!”

“老师,请让我们再选一次吧!”学生们一起请求。

“孩子们,人生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人生的真谛就是如此啊。”苏格拉底说道。

人生就是如此。我们时时刻刻都会面临选择,而给我们能得到的机会却是稍纵即逝。这在经济学上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的钱是有限的,我们的机会是有限的,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资源都是有限的。而这些东西对我们却非常有用,于是我们就不得不面临选择的问题,让这些有限而有用的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就是经济学面临的基本问题。所以有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学称为有关“选择”的学科。

3.木碗与宝石——物依稀为贵

从前,有一个穷人家徒四壁,家里唯一能用的就是一只旧木碗。于是,他每天带着这只旧木碗四处流浪。穷人听说在国外干苦力比国内赚得多,就坐上了去国外打工的渔船。不幸的是,渔船在航行中遇到了特大风浪,被大海吞没了。船上的人几乎都淹死了。穷人抱着一根大木头,才得活了下来。穷人被海水冲到一个小岛上,岛上的酋长看见穷人的木碗,感到非常新奇,便用全岛最好的宝石换走了木碗,还派人把穷人送回了家。一个富翁听到了穷人的奇遇,心中暗想,“一只木碗都能换回这么多宝石,如果我送去很多可口的食品,该换回多少宝贝呀!”富翁装了满满一船山珍海味和美酒,坐船来到穷人去过的小岛。酋长接受了富人送来的礼物,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声称要送给他最珍贵的东西。富人心中暗自得意。一抬头,富人猛然看见酋长双手捧着的“珍贵礼物”,不由得楞住了:它居然是穷人用过的那只旧木碗!

看了这个民间故事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个木碗可以换那么多宝石呢?在我们的生活中看到的不都是宝石比木碗贵几千倍吗?这可以在我们的一句古话“物以稀为贵”中找到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钻石非常稀少,而木碗却到处都是,所以钻石的价格远远高于木碗。而在故事中的海岛上,情况却完全相反:钻石数量很多,木碗却从未见过。因此,海岛上木碗的价格远远高于钻石。其实这种经济现象就是所谓的“物以稀为贵”。再举个例来说吧!生活中水比宝石有用得多,而且,人们离开宝石可以,但是离开水就活不下去。那为什么宝石比水贵得多呢?这其实和本故事是一个道理,即生活中水比较多,而宝石比较少。

4.石油真的会用完吗?

这是教师的第一堂课,是一门选修课程——经济学原理。

教师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的讲程。

“孩子们,据统计现在地球上还有6583000000千加仑的石油,而我们现在每年用掉150000千加仑的石油。那么,我们多长时间会用完地球上的石油呢?”

“给大家十秒时间。”老师说道。

十秒钟后,老师问道:“是多少?”

没有人回答得出。

教师说:“再给大家十秒种”。结果还是没有人答得出。

这时,一个孩子被教师注意到了,他显出了满脸的担忧和担心。

于是教师问道:“大家都在计算,你为什么不算呢?”

孩子回答道:“我在想是否可以少用一点呢?或者再到新的地方多找一点呢?”

孩子的回答,让老师笑了。

教师说道:“你知道吗?这就是你应该学习经济学的原因。”

“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答案了。”

“答案是永远也不会用完!”

“为什么呢?”大家不解地问道。

教师笑了笑,接着说道:

“如果我有一个大仓库,里面装着很多很多的开心果,我很好客。因此,你们每个人都可到免费到我的仓库里吃开心果,而且还可以带你们的朋友一起来吃。只是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把吃完的果壳都留在仓库里。我再问你们,什么时侯这个仓库里的开心果会被吃得一颗不剩呢?”

那位同学立即站起来,回答道:“永远也不会”。脸上充满了阳光和笑容。

老师也对他报以真诚的微笑:“答对了!”

“为什么会是用不完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情况,在开始时你们一定会觉得很好,再也不用花你们自已的零用钱去买它了,并带着伙伴经常光顾,还把这消息介绍给其它的朋友,于是来吃开心果的人越来越多,而仓库里的开心果也越来越快少,果壳却越来越多了。而且,随着果壳的增加,大家发现开心果越来越难找了。于是,你们开始权衡。是来这儿花很大精力和很多的时间,吃上几口很少的免费开心果呢,还是用钱到外面的商店买呢?”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选择到商店购买而不再来这里继续寻找了。致使那些难以寻找的开心果被永远的存留了下来。”

这个故事说明,当获取一种商品或资源的成本超过另一种时,人们会自然地选择更经济和节约的方式来达到目标。因此,对于石油也是如此,当人们开采石油的难度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另一些能源必然会被选择并取代石油。就像现在,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不断开发和探索新的能源,比如太阳能、核能等。

5.秀才、木匠和农夫———社会分工

有一天,一个秀才、一个木匠和一个农夫同桌吃饭。木匠和秀才看不起农夫,有意把他晾在一边。木匠对秀才说:“我斧来砍,刨来盖,做的桌椅谁不爱,先生你请菜又请菜!”秀才听了,很高兴,马上就回敬说:“我笔来写,纸来盖,做的文章谁不爱,师傅你请菜又请菜!”两人互相恭维,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把那个农夫孤零零冷落在一旁。农夫越来越生气,想了想,站起来大声说:“我犁来翻,耙来盖,种出的五谷谁不爱?你敢不吃我的饭,我就敢不吃你的菜!”听了农夫这么一说,秀才和木匠知道失礼了,连忙向农夫道歉,请他吃菜。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分工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社会分工的优势就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大约在18世纪70年代的时候,即便你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如果你家里缝衣服的缝衣针坏了,那么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重新磨一根,要么去集市重新买一根。如果想靠自己重新打磨一根,那么你辛苦劳作一整天大概也只能造出20根针,如果我们按照每天工作10小时来计算的话,那么你打磨针的速度是每半小时打磨一根针。但你翻开历史书,你就会发现在18世纪的时候,生产针的工人并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完成生产任务的。当时的工人们发现,团结协作共同生产远比自己一个人生产要有效率。他们把生产的过程分为许多小工序,每个工人负责其中一部分。在当时的生产技术下,通过这样一种劳动分工,10个人一天就可以制造48000根针,平均下来也就是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根针,这足足是依靠自己单独生产的240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直伴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我们发现,社会越往前发展,分工就会越精细化。分工协作的思想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例如我们要举办一次文艺晚会,如果我们让擅长跳舞的同学去表演跳舞、擅长唱歌的表演唱歌、擅长表达的去当主持,只要每个同学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去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文艺晚会就一定能够办得精彩。

6.读书还是打球——机会成本

在迈克·乔丹创造的篮球神话之后,湖人队王牌球星科比俨然成为NBA最具有王者气质的球星。稍微了解一点NBA的观众都知道,科比是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而进入NBA打球的。不过科比不读大学并不是他考不上。科比在读高中时就是篮球明星,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但他决定不读大学而直接进入NBA打球。在那里,他预期四年中可以赚一千万美元。

一模一样的例子还有姚明。姚明没有上大学,而是选择与休斯顿火箭队签了3年两千万美元的合同,加上他做广告的收入,他每年的实际收入大约都能在千万美元之上,成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体育明星。

在此,我必须得声明了,我要说的根本不是教唆同学们放弃上大学。我要说的是,单从经济学角度看,科比和姚明的选择说明他们懂得什么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它不仅包括付出的物质资料,还包括为之放弃的其他某些机会。当然,一般而言,并非所有放弃的选项都是机会成本,只有被放弃的选项中价值最高的一项才是机会成本。

对于科比和姚明而言,在最适合打球的年龄中,读大学的机会成本,除了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年的学费之外,就是在NBA打球而获得的巨大名利。这个成本实在是很大的,所以他们放弃读书而选择打球就是很明智的事情。

虽然很多人并不懂得机会成本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理性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出的选择往往是考虑到机会成本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等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8万元,养鸡的机会成本为9万元,养鸭的机会成本也为9万元。而他的最终决策一般都是在这块新获得的土地上养猪,因为养猪给他带来的收益最大,为9万元。

而对一个学生而言,你可以选择去网吧玩游戏或者在教室学习。你去玩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在教室学习,同样在教室学习的机会成本恰恰是放弃去网吧玩游戏所获得的快乐。

7.“覆水难收”——沉没成本

应该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作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

在经济学中我们引入了沉没成本的概念,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关于“不可收回”的概念,可用《汉书·朱买臣传》中“覆水难收”的故事解释。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决定离开他嫁给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

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很多人挤在街道两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当她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威风凛凛地走过来时,她不禁为以前离开他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其实,“覆水难收”就是一种沉没成本。举例来说,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而且不能退票。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觉得很不好看,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电影票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

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第一种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第二种是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了钱,所以不应该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作的决定不是后悔买了票,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不计沉没成本也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付出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是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是非理性的,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痛苦。

所以,应该承认现实,勇敢地承认自己过去言行的对与错,把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视为昨天经营人生的坏账损失,今天经营人生的沉没成本。以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今天,这样才是一种健康的、快乐的、向前看的人生态度,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才可能轻装上阵,才可能有新的成功。

8.我们为什么会在网上购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其实有许多企业都不关心消费者的等待排队的时间。比如,我们买车票需要排队等待,要是过年过节的,还可能要排一两个小时的队;我们去交手机费也需要排队等候;我们上医院看病更是要等好长时间才能轮到自己,有时候甚至要提前好几天预约。

事实上,时间是有价值的。2000年美国奎斯特电信公司赔偿了消费者2.7亿美元,来补偿消费者因安装设备的时候延迟而等待的时间。也就是说,他们为消费者排队所花的时间付了钱。

我们还可以举例说明我们每个人的时间价值有多大。

假设某个消费者的年薪是10万美元,她一年工作2000个小时,那么她的时间价值就是每个小时50美元。

如果她决定去书店购买一本《哈利波特全集》,价格是20美元。那么她需要开车去书店、停车、买书、开车回来,总共可能需要1个小时。则她买书的成本总共是50+20=70美元。

但是假如她在网上购买,其实只需要花6分钟就能买到这本书了,此时时间价值是5美元(每小时时间价值是50美元相当于每6分钟的时间价值是5美元),加上20美元书费和4.5美元邮寄费,她在网上买书的总成本是29.5美元,比去书店买要便宜40.50(70—29.5=40.5)美元。所以,作为理性的消费者,这个人会选择在网上购书。

正因为如此,网上虚拟商店才会在现在这么火爆。事实上,大多数网上零售商的商业战略都是尽可能以节约消费者的时间来吸引顾客,因为商家知道时间就是价值。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机会成本的概念,时间是具有成本的。网络能够在这个世纪这么发达,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比如我们在淘宝网上购物,不但便宜还能节约我们大部分去书店买书的时间。我们在网上浏览新闻,能节省去买报纸的时间,能节省去买报纸的成本,同时还能获得更新的新闻。

9.天生我才必有用——比较优势理论

朋友甲和乙正在穿过森林,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只老虎,这时只见甲赶紧从背包里拿出跑鞋换上,乙看到甲很是不屑,轻蔑的说:“你以为你换上跑鞋就能跑过老虎了?”甲看了看一脸轻蔑表情的乙,不屑的说:“跑不过老虎不要紧,只要能跑得过你就行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在经济学中,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就反映了上面的思想。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呢?我们来看一个假象的例子假设美国投入一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5件,或者电子产品10件。

而中国同样投入一个劳动力能分别生产衣服3件,或者电子产品5件。

两者对比一下,无论制衣与电子产品加工,中国的效率均赶不上美国,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制衣、电子行业均会被美国同行挤掉?

让我们来算一下。

在美国多生产一件衣服必须放弃2件电子产品。

在中国多生产一件衣服,只须放弃5/3件电子产品。

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人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比中国要高;反过来说,美国人生产电子产品的机会成本比中国人要低。聪明的美国人会发现,对美国最有利的战略不是凭借技术优势将中国所有的行业都挤掉。恰恰相反,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对美国最有利的做法是集中生产自己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而将机会成本高的产品交给中国去生产,这样做对于双方都有好处。

我们接着看:假设中美双方在这两个行业中各投入10个劳动力,则美国可以生产出50件衣服和100件电子产品;中国可以生产出30件衣服和50件电子产品,最后两个国家共生产了80件衣服和150件电子产品。

前面说过,中国生产衣服具有相对的优势,而美国生产电子产品具有相对的优势。那么我们看看如果每个国家都把较多的劳动投入到自己相对有优势的地方,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结果会怎么样呢?

如果美国人将16个劳动力投入电子产品,剩下的4个人生产衣服。那么美国可以生产160件电子产品和20件衣服。而中国则让20个人专门生产衣服,则中国可以生产60件衣服,而没有生产电子产品。现在两国一共可以生产80件衣服和160件电子产品。

我们看到最后的结果是衣服总的数量不变,而电子产品数量增加了。如果两国进行相互贸易,那么现在中国拿出30件衣服去交换美国55件电子产品,则美国最后有50件衣服和105件电子产品,而中国有30件衣服和55件电子产品。我们看到交换后的结果比最初的情况(美国的50件衣服和100件电子产品;中国的30件衣服和50件电子产品)对两国来说都要变得更好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理论。

这种思想从古到今都一致被运用着。田忌赛马故事就反映了这一比较优势原理。田忌所代表的一方的上、中、下三批马,每个层次的质量都劣于齐王的马。但是,田忌用完全没有优势的下马对齐王有完全优势的上马,再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上马对付齐王的中马,用拥有相对比较优势中马对付齐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比赛。

比较优势告诉我们:哪怕你样样都落后于他人,但不要灰心和丧气;天生我才必有用,因为你总有自己的相对优势。请记住:只要你认准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学习,充分发挥你的比较优势,就会在社会上找到属于你的空间。毕竟现代社会是一个各尽所能,各自展现出自己的比较优势,人人能有发展空间的社会。

10.贸易可以让每个人生活的更好

正如与文字和车轮一样,贸易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尽管在今天的世界上,即便在世界上最宣扬自由的国度里,我们仍然能听到政治家们在讨论贸易保护政策,但是显然,更加自由通畅的贸易将代替保护主义而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效率和福利。

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运用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解释了这一原理: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牧牛人和种土豆的农民。如果两个人“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双方都只能消费各自的产品;相反,两个人进行贸易,则双方会在合理的价格下实现“双赢”——这是一个在今天的谈判桌上最常听见的词汇,在这里却绝非一个外交辞令。

即使在国内,如果没有贸易,想像一下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南方人经常吃的再普通不过的香蕉,对住在北方的人来说,则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毕竟,如果想在北方种植香蕉,其成本是巨大的;而且能不能结出果实都还很难肯定。

对住在南方的人而言,如果没有贸易,新疆的葡萄干对于他们来说也只能在梦中品尝了。

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贸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之中。你身上穿的衣服是由制衣厂的工人做的,你每天吃的饭菜也是由农民种植生产的,你看的书是由印刷厂工人印制的等。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下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你好像什么也没有做,只是享受着由贸易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被要求专注于他所擅长的那一份工作,并从他的工作中得到报酬,然后用他所得到的报酬来换取他所需要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不用对所需要的每一件生活用品亲力亲为的原因。

由于有贸易的存在,我们可以用我们努力得到的报酬,来换取美国的可口可乐,日本索尼公司产的游戏机,巴西种植的咖啡豆,法国的葡萄酒,瑞士的手表等。如果所有的东西都靠我们自己做的话,我们的生活可能永远都会停留在仅仅是为满足我们自身的温饱而整日奔波里,而不是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中。

11.看不见的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新建的小区,随着居民的不断入住,与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商店、餐馆、理发店、菜市场等都会逐步地建立起来。这些服务设施并不是一开始就计划好了的,而是随着入住居民的增多,这一新建小区有了对这些服务设施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商业机会,于是,一些想从中得到利益的人便参与到了为这些居民的服务中来。这样,依托于这一小区的市场便自发的形成了。

这一自发形成的市场给小区的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市场的建立者并不是仅仅出于为他人服务的目的,而是希望从中获得利益,他们在为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增进了小区居民的福利。市场的自发形成好像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

“看不见的手”是由著名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斯密认为,每个人都应利用好自己的资本,使之产生最大的价值。从主观上讲,这个人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更不知道他实际上增加了多少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利益所得,但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而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想追求的东西。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却无意识地增进的社会利益,其效果比真地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要好。斯密之所以提出了这一论断,认为人们都有“利己心”,是“利己心”驱使着人们去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得到了利益,那么社会也就得到了财富,因为财富是所有国民对必需品和享用品的消费。这就是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实质。

12.囚徒困境

警察抓了两名一起作案的小偷嫌疑犯。由于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两个被抓的嫌疑犯就是小偷,所以除非他们自己认罪,否则法官是不可以给他们定罪的。

那么,现在警察该怎么审讯才能让小偷更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呢?

很显然,我们不能让两个小偷放在一起审讯,因为如果这样的话,小偷们就可以一唱一和,串通好来一起说谎话,来蒙骗警察。

让我们来看一下,分开审讯怎么样。这样至少能保证在审讯的时候小偷不会串通,如果他们说的话不一致,警察很容易就能知道有人在说谎并且查到事实真相。但是,小偷们也可以一起坚决否认自己犯罪的事实,特别是小偷知道招供后会被严惩的情况下。所以,假如招供不但没有好处还会被判以重刑的话,小偷们一定会一起否认事实。

那么,警察应该怎么做呢?警察设计了这样一种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把罪犯分开审讯并且规定:(1)如果他们都否认自己偷东西的话,那么警察会把他们每人都关押15天;(2)如果一个小偷招供,另外一个不招供的话,招供的那个小偷马上就可以被释放,但是不认罪的那位小偷要被关押30天;(3)如果两个罪犯都招供,警察会关押他们20天。

这样设计,小偷会怎么办呢?为便于描述,暂且给这两个小偷取名为A和B。

A肯定会想:无论B怎么选择,我选择认罪对我来说都是好的。这是因为:如果A认罪B不认罪,则A就可以马上被释放,这比A和B都不认罪被关押15天要好得多;即使B也认罪,这时候A、B都会被关押20天,这也比A不认罪B认罪好,因为A不认罪的结局是B释放而A要被关押30天,比20天要多。

同样的,B也会这么想。

所以最终的结局是小偷都会认罪,并且都会被判20天的监禁。但是这比他们都不认罪,被判关押15天的结果要差很多。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囚徒困境”。

在经济学中“囚徒困境”表达的是这样一种思想:有时候个人的自私与不合作,会使得事情的结果变糟。比如,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如果每个人都想表现自己多进几个球,那么结果往往是会输掉整场比赛,因为篮球光靠自己是打不赢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做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往往并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还得考虑别人会怎么选,如果合作比不合作来得好的话,应该尽力做好沟通,进行合作。

13.猎人与猎狗——关于激励的故事

一条猎狗追赶一只兔子,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牧羊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的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跑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

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捉不到的就没有饭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己没得吃。

可是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因为捉到大兔子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地,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

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的方法。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就下降得越利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地推移我们会变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

这是一个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关于激励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猎人想要猎狗多抓兔子,这样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而对于猎狗而言,抓兔子是很累的。他们既想要得到猎人给的食物,又想尽量少干活。在这样的情况下,猎人就必须激励猎狗。开始的时候,猎狗抓不到兔子就没得吃,所以,它们只好拼命抓兔。但是,当他们发现抓小兔可以偷懒时,它们又只抓小兔。但猎人把食物与重量联系在一起时,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猎狗也有老的一天,他们也会为自己老了做打算,于是要激励他们好好抓兔,猎人又答应保证他们的老年生活。这就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学校和生活中,也要有个目标,用这个目标来激励我们。但这个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我们实现不了,也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太低了,很容易实现,也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14.如何分配稀饭才体现公平——制度的功能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分食一锅稀饭,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他们尝试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最终形成了完善的制度。

他们共尝试了五种方法。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配稀饭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稀饭的人碗里的稀饭最多最好。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稀饭,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稀饭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稀饭。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稀饭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稀饭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稀饭分完时,稀饭早就凉了。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稀饭,但是分稀饭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稀饭。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稀饭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分稀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有一套好的制度,需要我们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领导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得多。这套机制,在经济学方面是用以说明整个经济系统就像一部大机器,通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实现总体功能。在国民经济的这个大系统中,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并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环节,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不仅存在有系统的联系,而且有特定的功能。只有在我们设计出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条件下,才能使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更好地运行,更好地发挥最佳的总体效应,使社会经济机体和谐健康地发展。

15.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我们经常在财经类新闻中听到的一个词,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和1之间。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通过这些关于基尼系数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基尼系数是一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分配的尺子,通过这把尺子,我们便能够清楚的知道,某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状况究竟是怎样的。

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这个国家的财富分配越不平等。当少数人拥有了一个国家绝大多数财富时,这个国家便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带来暴力、犯罪,甚至是社会的动荡。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保证财富公平合理的分配,是一个政府应尽的责任。

16.小屋奇遇——边际效用递减

有一天,一个女孩因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这首歌的吸引,来到了一间小屋,她被这首曲子深深的打动了,泪流满面想再听一遍;紧接着这首歌又自动播放了第二遍,她拍手称好;当歌曲放到第三遍时她哼着曲调,心满意足,打算离开。但这时却发现不知什么时候门已经被锁上了,她出不去了。而音乐又怎么都关不掉,于是她又坐下听着第四遍、第五遍、第六遍、第七遍后,她开始发呆;到第十遍后,她开始按捺不住,在屋内转个不停,试图掩住耳朵,或堵住音乐;到第二十遍后,她开始出现独自大吵、大叫、歇斯底里等非正常症状;第三十遍后,她出现了血压降低、体温下降、目光呆滞等生理症状;第五十遍后——她被抬着出来。到此故事并未结束。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响起周杰伦那首深沉的《千里之外》时,人们都会看到她目光呆滞,堵住耳朵,大声狂叫。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故事中的奇妙情况呢?这里涉及经济学中关于效用、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

效用指人们享用某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感。在本故事中就是指听歌给这个女孩带来的满意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意程度。在本故事中就是指每多听一遍歌曲给这个女孩带来的满意程度;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对某种物品的连续消费,多消费一单位该物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程度越来越低。在本故事中,随着听歌的遍数越来越多,女孩由开始的泪流满面到最后的一听到这首歌就发狂,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最好说明。

这个故事也许有点夸张,但是,在生活中,你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非常非常饿的时候,吃第一个馒头,会觉得很幸福;吃第二个馒头,也很幸福,但是不如吃第一个时那么强烈;吃第三四五个馒头时,幸福感会越来越少;当吃第十个馒头的时候,你会觉得异常的痛苦。再比如在你口渴的时候,你愿意花2元钱买一杯矿泉水,当你喝下这杯水之后,口不那么渴了,于是现在你只愿意以1元钱买第二杯水,喝下肚的时候,你已经不口渴了,也不愿花钱买水了,除非第三杯水白送给你喝。第三杯水下肚,你的肚子已经胀了,如果还要你喝第四杯,你不但不觉得爽,反而觉得难受。

也许你会说:“我特别喜欢吃某种东西,而且吃了十几年还是喜欢呢!这与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符呀?”事实上,这个规律的前提是你在某个时间连续不断一直吃。而且,边际效用递减也是当时的事,也许你以后还会喜欢吃,但是当连续吃的时候,你会对边际效用递减有所体会。

17.钻石与水的价格之谜——边际效用决定价格

如果有人问你:是水贵呢?还是钻石贵呢?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肯定是钻石呀!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呢?

同样是水与钻石,为什么在水极其稀缺的沙漠,有时候水会比钻石贵呢?还有就是为什么同样是海里的鱼,在靠海地区和在内陆地区的价格差距那么大呢?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问题。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更有用的水比没什么用的钻石更贵呢?这就涉及了经济学中的“价值悖论”。价值悖论又称价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有些东西效用很小,但价格却很高。这种现象与传统的价格理论不一致。“价值悖论”是亚当·斯密在两百多年前提出的,直至边际效用理论提出后才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水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但我们对某种物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也就越小。我们用的水很多,因此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购买的钻石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大了。由于价格由边际效用决定,所以,钻石价格高,水价格低。或者说,人们愿为边际效用高的钻石支付高价格,为边际效用低的水支付低价格。

不难看出边际效用和物品的稀缺性有关。“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高。

18.流行的“裤洞风”——示范效应

一天,某明星应邀参加某栏目演出,由于特殊原因而迟到了。当主持人宣布由他出场的时候,他匆忙中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刮破了一个大洞,但来不及多想,他依然充满自信地走上台去。一首歌完毕,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衣服的状况,专注用心地和观众作交流和互动,不时地引起台下观众热情的掌声。最终,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演出非常成功,而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衣服上的洞也成为“粉丝”们的新宠,一些痴迷的观众为了效仿他的服装,还故意将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剪出破洞。精明的商家瞄准了这个有利的商机,顺应歌迷们的心愿,迅速推出了带着“破洞”的服装,并美其名曰“乞丐服”。于是,一股乞丐服的风暴汹涌而来,购买乞丐服的人络绎不绝,以青年人居多。

其实上面的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示范效应的奇妙作用。示范效应,即向别人学习的现象。它实际是出于动物的本能(包括高级动物人和普通动物)。比如,猴子喜欢吃桃子,可是它们从来都不会洗桃子。人们找一个小猴子并教会它吃桃子之前先把桃子洗干净再吃。一段时间以后,再把这个小猴子放进猴群,当它吃桃子的时候就会先洗干净再吃,可结果其他猴子不仅不学它的方法,反而还会排斥它。人们又找了一个猴王,教它吃桃子之前先洗干净。之后再把这个猴王放回猴群,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众猴子纷纷效仿,洗完桃子再吃成为了猴子世界的一种时尚标志。

人类的示范效应正是根源于这种动物本能,并由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渐渐演变形成。示范效应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也许,故事中那位明星没有想到自己一次无意的错误,竟能引起如此大的市场波动,而歌迷们更没有想到也不可能知道的是,自己的这种消费时尚竟来源于偶像的一个意外疏忽。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商家高价邀请明星作自己产品代言人的特殊用意了。“明星”成了通向消费者的桥梁、连接消费者的纽带,是商家促进销售的“法宝”。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其实这些商家利用的是“示范效应”。现实社会中,这种示范效应比比皆是,时尚消费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楚王好细腰”,就不会出现减肥产品,没有明星的意外“收获”,就不会有乞丐服的出现。所以,“示范效应”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消费市场背后一只促进经济发展的“无形的手”。

19.我为什么这么爱攀比呢?

一次出差,小娜与同事小刘同行。出差空隙,小娜和小刘到当地的商场去购物,小刘的出手大方给了小娜不小的触动。“平时购物,自己一般都是选择中等价位的产品,普通的衣服一般在几百元,很少有上千元的;购买化妆品,也是挑一些自己可以承受的二线品牌,既实惠质量也不差。”可是与和自己收入相当的小刘相比,小娜不由得感叹,觉得自己太节省了。“小刘出手很大方,上千元的化妆品,上千元的衬衫,上万元的皮包,她买起来似乎眼睛都不眨,还连呼当地的商场比上海的便宜,动员自己一起血拼。”可是在小娜看来,这些打折后的商品尽管比上海的便宜一些,也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消费能力。但小娜心想“本来是同事,而且自我和小刘的收入差不多,我要是太寒酸不是被别人笑话?”出于爱面子的心理,小娜也放开胆子花掉自己近一个月的收入,购买了一件名牌衣服。其实小娜是受了小刘示范效应的影响。

从商场回来,小娜就后悔了。和小刘的单身生活不一样,小娜已经结婚,每个月还要和丈夫一起偿还一笔不小的房屋贷款,可是买一件衣服就花掉了自己一个月的薪水,想想下个月去偿还信用卡的情景,小娜就开始有点担忧。

其实偶尔购买了一件“名牌商品”也算不了什么大事,对小娜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消费行为受到了自己之外因素的影响。“人们之间难免不进行攀比,想想同事和自己的收入差不多,购物时那么干脆,心里就开始有点不平衡,为什么不能像同事那样把自己的消费水平提高一个档次呢?”由此可见,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但受收人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其他人,尤其是那些收入与其相近的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同龄人之间也经常发生。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班上一个男生买了一双安踏的运动鞋,也许,你也会去买一双一样的或者更好的;也许,你的同学买了一个OPPO MP4,虽然你家里比较困难买不起,但是,因为攀比心理你买了一个。

示范效应往往是双向的,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像这个故事中的小娜打肿脸充胖子就是攀比心理在作怪。这就是一种坏的示范效应。但是,比如说,你的同桌特别爱学习,这使得你不甘落后也努力学习,这就是一种好的示范效应。

20.鲸鱼油的故事——关于替代品

在电被发明用来照亮我们的房屋和街道之前,美国照明的主要来源是鲸鱼油。在那时,由于人们没有找到替代品(所谓替代品是指那些能够实现同种功能的其他产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我们就说这两种物品互为替代品。如豆浆与牛奶),整个世界的照明供给,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几乎完全地依赖捕鲸行业。

随着美国内战爆发,使得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而供给却急剧下降。人们每天所议论的只是鲸鱼油价格的上涨,每箱鲸鱼油从1823年的43美分一加仑涨至1866年的2.55美元一加仑的天价,人们甚至不敢在晚上阅读,以此来节约费用。鲸鱼油的高价使得人们开始减少对鲸鱼油的使用,各种“节能灯”被相继发明,并且人们纷纷开始保存鲸鱼油。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件事却很少有人注意:当鲸鱼油的价格一路上升的时候,企业家开发替代品的动力也上升了。在欧洲,从煤里蒸馏出来的煤气突然成为一种经济上可行的替代物,由此引起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那些追逐利润的商人们受到莫大的鼓舞,纷纷努力去开发廉价的能够提炼原油的工艺。

鲸鱼油的替代品很快出现在了市场上。1867年,煤油第一个成为鲸鱼油的廉价替代品。随后,1896年,每箱鲸鱼油的价格跌到几十年来的最低,鲸鱼油灯几乎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作为鲸鱼油替代品的煤油灯也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很快就被石油取代了。而现在我们使用最多的就是石油,就是因为这样石油价格才会那么高。目前,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开发的新能源,比如说太阳能,水能,核能,地热能,风能等都是石油的替代品。其实,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随声听与MP3,钢笔与圆珠笔等。

在这个故事中,价格对需求起了作用。在鲸鱼油价格升高的情况下,消费者通常会减少使用该产品,而供给者增加该产品的生产。并且,其他可替代能源就会被更为迅速地开发,比如煤油。在这里,鲸鱼油、煤油就互为替代品。

21.麦琪的礼物———关于互补品

德拉和吉姆夫妇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各有一件特别引以自豪的东西。一件是吉姆的金表,是他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的传家宝;另一件则是德拉的秀发。可是吉姆的金表没有一条像样的表链;而德拉的头发却没有漂亮的梳子与它作伴。在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

当吉姆回到家后,死死地盯着德拉。“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物,我无法过圣诞节。头发会再长起来——你不会介意,是吗?我非这么做不可。我的头发长得快极了。你肯定猜不着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美丽精致的礼物啊!”

“你已经把头发剪掉了?”吉姆吃力地问道,似乎他绞尽脑汁也没弄明白这明摆着的事实。

“剪掉卖了,”德拉说。“不管怎么说,你不也同样喜欢我吗?没了长发,我还是我嘛,对吗?”

吉姆古怪地四下望望这房间。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差不多是白痴似地问道。

“别找啦,”德拉说。“告诉你,我已经卖掉了,没有啦。”吉姆好像从恍惚之中醒来,把德拉紧紧地搂在怀里。吉姆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包,扔在桌上。

“别对我产生误会,德尔,”他说道,“无论剪发、修面,还是洗头,我以为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不过,你只要打开那包东西,就会明白刚才为什么使我楞头楞脑了。”

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解开绳子,打开纸包。紧接着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变成了女性神经质的泪水和哭泣。

这是因为摆在桌上的梳子——全套梳子,包括两鬓用的,后面的,样样俱全。那是很久以前德拉在百老汇的一个橱窗里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东西。这些美妙的发梳正好同她失去的美发相匹配。她明白,这套梳子实在太昂贵,对此,她仅仅是羡慕渴望,但从未想到过据为己有。现在,这一切居然属于她了,可惜那有资格佩戴这垂涎已久的装饰品的美丽长发已无影无踪了。

“漂亮吗,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现在,你每天可以看一百次时间了。把表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两手枕在头下,微微发笑。

“德尔,”他说,“让我们把圣诞礼物放在一边,保存一会儿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

上面讲的是一个夫妻为了给对方买礼物而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的故事。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涉及的却是互补品的概念。互补品是指共同满足一种欲望的两种商品,它们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在这个故事中,手表和表链是互补品;头发和梳子是互补品。由于吉姆卖掉了手表,那么表链对他来说就没有多大价值了;而德拉卖掉了头发,至少在头发长长以前那一套精美的梳子对他来说是没多大价值的。即互补品只有配套使用才有价值。

23.现代经济的细胞——企业

在新闻与报纸中,经常可以看到企业一词频繁的出现,如果你对企业一次依然陌生的话,那么你可以看一下放在你周围的东西,或许是一支铅笔,一瓶可乐,亦或是一台电视机,甚至是放在你面前的这本书,都是由特定的企业生产与销售的。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由企业组成。

企业可以很小,小到像你家周围只有一个人经营的小商店;也可以很大,大到像沃尔玛超市一样,在全球拥有将近200万名雇员。

我们常说的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企业通过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满足社会公众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根据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由于个体企业与合伙制企业往往比较小(如你家附近的小商店等),而且如果由于经营不善而出现债务缠身的话,企业的出资人将承担所有的负债,直到清偿债务为止。而公司制企业则有所不同,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来说,如果你投资了一部分钱给这家公司,从而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债务缠身的话,你的损失最多也就是你投入公司的那些钱而已,因此,由于公司制企业有这一极大的优点(当然其他优点也有很多),公司制企业逐渐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公司的出资人,即股东,你也许对经营企业并不是太在行,因此公司就需要聘请一些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企业能力的人来从事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这也即是现代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即拥有企业的人并不真正的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他人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下面是某公司组织结构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大概看到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结构。下面我们就对日常生活中最为频繁听到的几个词,如CEO、董事会做一下介绍。

董事会是股东大会或企业职工股东大会这一权力机关的业务执行机关,负责公司或企业的业务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对公司股东大会或企业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股东大会或职工股东大会所作的有关公司或企业重大事项的决定,董事会必须执行。

我们常常听到的CEO,是首席执行官的英文缩写。作为一名CEO,他要对所有的事情负责,特别是在公司的启动阶段。作为一名CEO,他也要对公司的成败负责。所以公司运作、市场、战略、财务、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雇用、解聘及遵守安全法规、销售、公共关系等,这一切都落到了CEO的肩上。

CEO的职责范围就是他确确实实所做的每件事情,就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职责,并且有些事情是无法授权给他人的。如:创立企业文化、组建高层管理团队、融资途径,实际上,即便是授权本身也要由CEO完成。

23.大企业与小企业

先来看一下由《财富》杂志公布的2009年度世界500强中,营业收入排在前10位的公司。

美国中情局(CIA)2009年公布的世界各国及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榜中,排在第25位的奥地利的GDP仅为4324亿美元。如果将壳牌皇家石油公司看作一个国家的话,那么在2009年,它的营业收入将超过奥地利,从而排在第25位。即使是排在第10位的丰田汽车公司,其204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也超过了排在第45位的乌克兰的GDP(1980亿美元)。由此可见,现在的世界级大公司,其规模已经大到令人吃惊的地步,用富可敌国来形容这些公司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公司的规模为何要变得如此巨大呢?

要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先来想一下为什么人类远洋船只大多是大型的轮船而不是摩托艇?很大程度上,这是由海洋本身决定的。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如果燃料及食物足够,加上你有超人的毅力,选择摩托艇进行远洋航行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一旦遇到天气变坏,波涛汹涌的海洋或许就是摩托艇的葬身之地。而对于数以万吨计的巨轮来说,这点波涛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现代经济的企业而言,市场与海洋有很大的相似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政策变坏、利率变化、汇率变动等都像狂风巨浪一样冲击着处于市场竞争核心中的企业。为了面对如此频繁的冲击,企业不由自主的选择了扩大规模来实现自身的抗冲击能力。当然,不可忽视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由于其内部分工的明确化,加上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整合整条产业链,因此可以极大的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上的优势。企业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也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的难度及成本会极大的上升,一旦管理不善就有倒闭的危险,如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申请破产重组一样,大企业倒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企业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管理的难度及成本会极大的上升,一旦管理不善就有倒闭的危险,如百年历史的通用汽车申请破产重组一样,大企业倒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当然现实世界中,大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小企业。比如你经常光顾的小商店,吃早餐时去的小饭馆等,他们不像那些大企业一样,动辄上万的员工,还有数以亿计的营业额,它们或许只有一个人在经营,或许有几十个人经营,也许盈利并不多,只够维持一家人或几十个员工的生活。但这些小企业却是我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当然,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不可否认,正如摩托艇可以灵活地躲避前进中的障碍物,而泰坦尼克号虽然发现了冰川却依然难逃沉没的命运一样,小企业也有它自身的优势。由于规模小,小企业的转型便变得容易很多。比如如你家附近的新开的餐馆,有可能两三年之后就成了杂货店。而对于福特汽车公司来说,一百多年来它一直生产汽车。

24.要素与生产

想一下我们常用的铅笔是如何生产出来并最终到达我们手中的。一支再简单不过的铅笔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木头,漆,石墨,一丁点金属,还有一块橡皮。也许在你看来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或许简单到不值一提,而实际情况却难免让人大吃一惊。

生产一支铅笔所用的木材,首先要经过林场工人的种植,等树木长大之后再进行砍伐,然后将这些木材用车船等运输工具运到木材加工厂,加工成做铅笔所需要的规格尺寸,再运往铅笔厂。在此过程中各个环节还涉及的其他相关物品及产业,如种树用的铁锹,伐木用的锯子,运输用的车船等。为了简单起见,这里就不再表述了,因为实在是过于庞杂。

下面再来看一下石墨。产出的石墨首先要与粘土混合,然后经过一道道的工序最终生产出做铅笔用的铅芯。在这一过程中同样要有无数的机器、化学品、矿工、卡车司机等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而涂在铅笔外面的漆与安装橡皮所用的铁片包括橡皮本身的生产过程看起来并不比木材与石墨的生产过程简单。如此看来,生产一支普通的铅笔,其复杂程度是相当惊人的。

在一支普通的铅笔的生产过程之中,参与到铅笔生产的种种物资及劳动,被称为生产要素。现代经济学将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还是以一支普通的铅笔生产为例,为了生产这支铅笔,首先必须得有一些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来组织生产,由于他不能自己独自生产,因此他必须招聘工人进行生产,这样,劳动力便有了。而参与到生产中的木材、石墨等在经济学中属于土地的范畴,另外,生产铅笔还需要厂房和机器,而这正是经济学中所说的资本。 lANqeHXw+MRgYKxo9NH65PwzOZhRZ0t1YUkPQlp2gtbQfGNA8Ouwcm6ooAdHB9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