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11~13世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西夏文化是党项民族吸收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的西夏博物馆中,荟萃了西夏文化遗存的精品。展览以实物、图表、绘画、影印图照、模型、声光等手段,展示西夏历史文化,使这座民族历史博物馆更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基地和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一、中国主要文物景点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渊源流长。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大自然为我们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壮丽河山,历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美丽的人文景观,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不胜枚举,堪称世界一流,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旅游观光者。
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留下了为数众多、绚丽辉煌的文物古迹以及雄伟壮观的风景名胜。
北京的紫禁城首推我国古代建筑之精华,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万里长城是世界著名的古代伟大建筑之一,蜿蜒曲折,气壮山河,为中外游人所向往。驰名中外的明十三陵绝无仅有。天津的独乐寺主体建筑山门与观音阁为研究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典范作品。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避署山庄令人心旷神怡。山海关地势险要,扼东北、华北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晋祠建筑宏伟,古木耸立,景色宜人,“周柏隋槐、难忘泉、宋塑侍女像”构成了“晋祠三绝”。我国佛教“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吸收了中外艺术精华,以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而闻名世界。昭君墓的“晨如峰,午如神,酋如纵”,一日三变,成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一去紫石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乃真实写照。成吉思汗陵好像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其主人的丰功伟绩。沈阳故宫富丽堂皇,是仅次于北京故宫之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洞沟古墓群雄浑高峻,有“东方金字塔”之誉。极乐寺典雅壮观,为“冰城一绝”。“奇秀甲于江南”的豫园,园中有园,扑朔迷离,布局严整。玉佛寺飞檐耸脊,所供玉佛,玉质晶莹透剔,巧夺天工,举世无双。明孝陵规模宠大,蔚为壮观。灵隐寺为中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构思别出心裁,雕塑技艺精湛,为同类作品中之最精美者。保国寺大殿纯系木质结构,不用一钉。木件在结构上作了极为巧妙的安排,留有多种形状的空档,空气通过其中后变为旋风,又产生一种独特的声波,形成“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的罕见奇迹。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是一座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至极顶可北望长江,南眺黄山。南隐寺傍山依海,风景壮美,寺中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其中“佛”字高一丈有四,笔力遒劲,气势磅礴。台湾的龙山寺部署紧凑,结构严谨,饰物遍布全寺而无一空隙。滕王阁遗址集历代文人骚客诗词数百首,遗憾的是被北洋军阀焚于一旦。千佛山中古木参天,危崖竖壁,花繁如茂,景色迷人,不乏虔诚者云集于此。我国三大古宫殿建筑群之一的孔庙,气势雄浑,建筑精美,有“中国第二碑林”之称。龙门石窟是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其刀法布局,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奉天寺的卢合那佛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堪称石雕艺术奇观。少林寺名杨天下,成为“武林之尊”的代名词,一时博得“天下第一刹”的美誉。武当山是我国唯一的一座纯粹的道教圣地,位居五岳之上,被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誉为“天下第一山”。另一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古朴稳重,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说。陈家祠艺术建筑群以布局平整、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被誉为“南方建筑艺术明珠”。妈阁庙普济院和蓬峰庙构成了澳门地区的三大古庙,其建筑古朴典雅,风格独特。香港新界的万佛寺,佛像形姿各异,神态极为生动,不愧为寺庙之精品。柳候祠有“荔子碑”,文赞柳候,韩愈赋诗,苏轼亲笔,人称“三绝碑”。东坡书院是宋代文豪苏东坡被贬海南度过流放生活的地方,中有载酒亭、载酒堂、书屋等建筑。金佛山为巴蜀四大名山之一,以奇特的自然山峦、林壑而著称,其“二泉映辉”、“潮水泉一碗水泉”、“金佛晚霞”、“白云朝霞”令人神往。成都的武候祠里也有一块“三绝碑”,宰相裴度撰文,著名书法家柳公绰手书,名匠鲁建刻字为诸葛亮而建。历经九十载才完工的乐山大佛依岩端坐,俯视大渡河、青依江和岷江三江,尤为壮观。黔灵山造型奇特,建筑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座落在“春城”之中的大观楼,为文人墨客赋诗论文的雅集之地,前门柱上有清乾隆年间孙髯翁所撰180字长联,闻名全国。耸立在“世界屋脊”之上的布达拉宫规模宠大,依山垒砌,极尽富丽豪华,为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宝库。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兵马俑,俑像体魄魁伟姿态英武,神情各异,显示了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持最完好的瑰丽壮观的艺术宝库。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修建的塔尔寺,几乎历代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都去朝拜这块圣地,全寺金碧辉煌,气派极大,有三绝著称——“酥油花、壁画、堆绣”。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盛极一时的见证,更使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富有神秘性。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最早的大型千佛洞,与敦煌、龙门、云岗齐名,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二、宁夏主要文物景点
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宁夏,面积仅有六万六千平方公里,是我国大陆上最小的一个省区,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省级回族自治区。宁夏平原自古就是富饶的黄河灌区,这里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早在远古时代,古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遍布宁夏境内的岩画形象地记载了古人类在这片富庶土地上生产、生活的过程。灵武的“水洞沟”遗址向人们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的奥秘。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大批的移民到宁夏,开凿“秦渠”,屯垦拓边,繁衍生息。公元11~13世纪,党项族在这里建立西夏王国,形成我国宋、夏、辽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朝时期,由大食、波斯等地东来的“回回客”开始迁入宁夏。明朝时期,大批回回被安置在这里“屯戍”。到了清朝,设立了宁夏府,1929年建立了宁夏省。
一百零八塔 座落在青铜峡水库西岸峻峭的山崖上,为一巨大的塔群,因塔数总计为一百零八座,故而得名。塔群座西朝东,背山面水,随山势由上而下错落有序,呈一、三、三、五、五、七、九……奇数排列,平面布局呈等边三角形。塔群的总体布局别具匠心,格局独特。它的单体结构均有差异,最上边的单塔,形制最大,高3.5米,塔基呈方形,为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身为宝瓶式,塔顶为宝珠式,东辟有龛门。其余各列塔高均为2.5米,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宝,珠式塔顶。塔体形制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二至四层,塔身为八角鼓腹锥状;五至六层,塔身呈葫芦状;七至十二层,塔身呈宝瓶状。
一百零八塔是一种实心喇嘛塔,塔心正中立竖木,内填土坯,外砌以砖,塔体外表涂白灰。塔基下曾出土有西夏文题记的帛书。西夏时期,国内风行佛教和喇嘛教,各名山大川营建了许多寺庙,据考证一百零八塔为西夏时期修建。
高庙 位于中卫县城内,为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于一庙,造型独特的建筑群。此建筑群重楼叠阁,飞檐相啄,犹如凤凰展翅。
高庙座北朝南,建筑面积达15107平方米。建筑群的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主体建筑和辅助建筑间,有飞桥相连,紧凑而富于变化。
大小殿内共有各类泥雕神像174座,造型各异极其精美。前院为保安寺,是佛教供奉之处。一进山门,有小牌坊一座,下面是大雄殿。大殿正中,塑释迦牟尼像,左右塑文殊、普贤像,东西两壁塑十八罗汉。大雄殿东侧为地藏宫,西侧为三露宫,并均有配殿各三间,塑有六万佛及二十四诸天神。通过大殿,沿殿后二十四级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南天门,东为东天池,西为西天池。正面为朱陵宫,中间有一砖雕牌坊,上雕有唐僧取经的各种形象。坊下有地狱宫,宫内绘有各种怪兽,青面獠牙,面目狰狞。再拾级而上,进入主庙,其正面有一座六角三顶的钟楼,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塑太白金星像,中层塑观音神像,下层绘二十八宿。主庙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正面是五狱,东配三宫殿,西配祖师殿;中层正中塑玉皇像,后为大成殿;下层正面为谣池宫,东西两侧为三教宫。主庙底层两侧为文武楼,东楼塑有文昌像,骑的是石像怪兽;西楼有关公铜像,骑赤兔追风马。文武楼下层为龙王宫,塑有四海龙王。
整个建筑群的墙壁走廊、门窗格扇,均刻有字画图案,各种花卉或珍禽异兽无所不有,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镇河塔 位于灵武市东5华里处,俗称东塔,是一座八角楼阁式砖塔,共有11层,通高43.61米。塔身每层逐级收缩,愈往上收缩愈甚,因而呈现出立体线条较明朗的艺术效果。塔顶是硫璃砖雕须弥座,上托绿色琉璃的宝瓶形塔刹。塔身以迭涩砖出檐,每层挑檐的转角处,悬铁铎上挂风铃。塔室加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原有木梯可盘旋而上。
1962年11月,在塔顶发现铜佛一尊,外罩铜塔,从铜佛腹内发现藏文经三十一卷。据纸的质地和书写内容为元代遗物,此塔可考始建于元代以前。
须弥山石窟 座落在固原市西北的须弥山南麓,为北魏、隋、唐以至宋、明代各个时期开凿的石窟,洞窟有一百三十二处。
洞窟分别开凿在山麓的东南向崖面上,呈扇面形展开,由南至北自然形成八个区域,即“大佛寺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阁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窟区”、“黑石沟区”,其中“子孙宫”、“圆光寺”、“相阁寺”、“桃花洞”四个区的洞窟特别集中,为窟群的中心区域,随着山势的迂耷,延伸达数公里。
须弥山最大的佛像有19米高,耳朵有两人高,眼窝直径有一米多,为释迦牟尼雕像。坐佛面部丰满,慈眉善目,耳垂至肩,比云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龙门石窟的奉先寺舍那佛还高,且完全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雕琢出来的,充分呈示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博大的胸怀。
须弥山石窟有唐、宋、西夏、金、明代的题记和明代的碑刻。这些碑刻、题记,使我们对石窟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给我们研究每个朝代的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资料。
璎珞宝塔 位于固原市东北约百余里的冯庄和小岔乡交界处。
宝塔前临深涧,北靠山坡。其平面呈八角形,为七层楼阁式砖塔,通高20米。面东辟有券门,高1米,以条石砌筑。每层造涩砖牙檐,每面正中及塔楼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三升砖雕的斗拱。第七层置有上仰莲瓣形刹座,承托八面覆斗形十三璇相轮,相轮之上置圆形刹顶。整个塔整体为仿木结构,塔室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楼层结构,原有木梯可攀上塔顶。
在璎珞宝塔第二层的背壁上,嵌有一长方形石匾,刻“璎珞宝塔”四个大字,下方落款是“嘉靖三十年三月初一日立”,由此可知此塔的始建年代。
武当庙 位于大武口市区西北数里的武当山山坡上,又称寿福寺、北寺。
武当庙坐南面北,左右对称,为一个由前后四进院落组成的建筑群体。走进山门,穿过过殿,相继排列着观音楼、无量殿、宝塔、大佛殿等。这些建筑均位于这一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上,两侧建有钟楼、鼓楼、五佛殿、五蕃殿等。山门、观音楼为二层歇山顶建筑,最高处是五层宝塔,高低错落,前后有级,庄重威严,雄伟壮观。钟楼、鼓楼是二层十字歇山顶的亭式建筑,重檐飞脊,玲珑剔透。大佛殿前的宝塔是一座高约20米的砖砌五层楼阁式塔,平面方形,四壁门洞山轩,使塔身形成众多的棱角,其结构与银川市著名的海宝塔十分相似,整个寺院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端庄秀丽,朴素典雅。
武当庙始建于清康熙末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康济寺塔 位于同心县大罗山东麓的韦州乡,始建于西夏。
该塔高约42米,是一座八角十三层重檐式砖塔。塔身除第一层较高以外,二层以上檐与檐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最高一层每面设有佛龛,塔顶为八面桃形攒尖式刹顶。塔南面辟有券门,高1.95米。进入塔室,里面原有八角空心木板楼梯,可以登梯上顶,现已残损。塔四周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构成了“金顶塔身铜铃响”的宁夏一景。
三、银川市主要文物景点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古城。它西有巍峨的贺兰山为屏,东有北去的黄河绕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塞北黄土高原上,其最早为北羌等民族的活动区,后为古用武之地,分合迁徙,代有异同,历史建置,行政隶属所辖区域变动甚频。因此,名胜古迹散落甚多,现存近六十处,构成了名城银川特有的旅游资源。
西夏王陵 在银川市境内所有文化遗存中,规模最大,文物最多,最能集中反映西夏文化特点的,是俗称“昊王坟”的西夏王陵。
它是古都银川历史文明的见证,也是名城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我们研究西夏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文化形态的宝库。陵墓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制是党项族文化、佛教文化和汉族文化融汇贯通的反映。帝陵和陪葬墓在规模、布局和形体风格上的差异,是西夏社会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陵墓建筑遗迹和大量出土的各种建筑构件,则反映了西夏的建筑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发掘出土的铜牛、石马、铁剑、人像碑座、人物石雕以及各种金银、铜铁器、碑刻残片等,又反映了西夏的雕刻技术、冶铸工艺、文字特点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它在我们认识西夏文化面貌上的重大作用,是任何其他西夏文化遗产所无法取代的。
海宝塔 在银川北郊有一座风格独特、全国罕见的佛塔——“海宝塔”,又称“黑宝塔”、“赫宝塔”,俗称北塔。相传为公元五世纪初大夏国赫连勃勃重修,始建年代无法考证。
海宝塔属于仿楼阁式砖塔,建造在砖砌的双层方形台基上。下层为塔基,边长19.7米;上层为塔座,高4.2米边,长约1.5米。塔基的东西有砖砌台阶可以登上塔座。塔座东西正中辟券门,券门前置卷栅歇山顶抱厦一间,券门内设左右暗道。其西壁正中龛内原供罗汉像,其南北两面设阶,均可登上塔座顶层。塔身共九层,十一级,总高53.9米。塔的平面呈方形,每面塔壁均有出轩,正中设券门式的明窗,塔身逐层有收缩,四面的明窗两侧各有一个拱券壁龛,壁龛面宽65厘米,进深80厘米,阴影对比效果强烈,其形制和明窗相同,每层塔挑出三层棱角牙子叠涩砖和三层叠砌砖檐。方形刹座上为桃形四角攒尖刹顶。塔座平面采用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层收缩,每层四面都有一个砖砌拱券通道,与出轩部分的券门相接,其方形空间以木梁板铺隔,缘木旋梯可登顶层。每层的四个塔角均悬有风铃,微风轻拂,风铃乍响,给静寂肃穆的古塔增添了生气。
海宝塔线条明朗,觚棱秀削,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并无相轮、华盖、宝珠之类,却甚为壮观。此形制实属罕见,是我国现存的楼阁式古塔建筑艺术中的瑰宝。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全国十六名塔之一。
承天寺塔 座落于银川市西南,俗称西塔,因建在承天寺内,故得名。这座八角形十一层楼阁式砖塔,底层边长5米,东西对边长约22米,通高64.5米,建造在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底层朝东有一门,通过宽 99厘米、长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
塔室方形,边长2.1米,进门迎面有一佛龛。室内各层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旋梯通至顶层。塔的一至三层不设窗洞,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向拱形窗洞,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拱形窗洞。最上一层设四明四暗的大型圆窗,没有窗洞的其余各层各面设有拱形壁龛,塔身的每层收缩较大,其轮廓呈角锥形,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三层牙砖。塔的十一层之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面有八角攒尖的绿色琉璃刹座,其上立塔刹。
承天寺塔是西夏大兴佛寺的继续,与凉州(甘肃武威)护国寺、甘州(甘肃张掖)卧佛寺同为西夏的佛教圣地,是我国目前唯一有修建年代记载的西夏古塔。1963年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玉皇阁 座落在银川市解放东街北侧,始建于明代,距今有500年的历史。
玉皇阁是一组建筑在长方形砖砌台座上的高台式建筑群体。台座长37米,宽8米, 夯土筑成,外包长条青砖,台座下部正中,辟有宽四至五米的拱形门洞,贯通南北大街。西北侧有台阶可登阁上。台座上中央为坐北朝南、高14.1米的二层重檐九脊歇山顶大殿。大殿前有卷棚顶小殿,左右两侧有两座对称的重檐式角亭。楼阁朱门绣户,雕梁画栋,重楼叠阁,重檐飞翘,窗户洞连,布局巧妙,建筑艺术精湛,是一座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古代建筑。整个建筑如同大鹏展翅,凌空欲飞,给人以美的享受。1963年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拜寺口双塔 位于银川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的拜寺口,地处贺兰山东麓,其三面环山,登塔向东可以俯瞰银川平原。两塔相距百米,建在向阳的山坡上,是宁夏境内一对西夏时期的唯一密檐式古塔。
东塔底面呈八角形,每边长2.5米。塔身作密檐十三层,高45米,第一层塔身较高,第二层以上檐与檐之间的塔身高度逐渐缩小,往上逐层加密。每层檐下有两个砖雕兽头,怒目圆睁。进了向南开的塔门,有一条宽0.5米、高2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在园形塔室内,通过厚壁空心式木板楼梯,有木梯可上下攀登。
西塔比东塔稍显丰满,外形相似,高十四层。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塔身檐下各面正中有一浅龛,龛内有佛像一尊,或坐或立,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龛的左右两侧饰以含念珠的砖雕兽头。神龛的左右上角塔身的转折处,又各塑佛像一尊,别具一格。
如此多的佛像和含念珠的兽头,使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塔顶刹座是一排排施以彩绘的仰莲组成,转角处各有力土一尊,挺腹昂头,俨然一副守护神的姿态。双塔虽无僧人念经礼佛,但这对姊妹塔那美丽神秘的风姿使人留连忘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宏佛塔 俗称“五澄塔”,位于贺兰县东北十余里的潘昶乡五澄村附近。
宏佛塔造型独特,塔身和塔刹的高度大致相等,通高25米。塔身三层,平面呈八角形,底层高4米,每边长15米。南面辟有券门,高2.4米,宽0.95米,门楣上两侧用砖雕龙凤等花纹进行装饰。塔身每层之间有上下重檐,均叠涩出檐。下檐叠涩牙砖十二层,出檐1米左右,檐下每面饰有两组粗壮浑厚的砖雕斗拱,塔棱的转角处饰有一斗三开的砖雕斗拱,在挑檐转角处的斗拱之上,有悬挂风铃的木柄,现已残朽。上檐三层叠涩砖出檐很短,檐下每面和塔棱的转角处均饰有一斗一开的砖雕斗拱。三层塔身之上是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构成。刹座平面采用十字向内折二角的形式,往上逐层收缩;刹身呈宝瓶形,其上饰有三重相轮;刹顶为桃形攒尖式,南边大半残塌。塔室为厚壁空心,壁厚3米。
1991年10月,在维修宏佛塔过程中,从天宫内发现了大批西夏珍贵文物。由此可考,宏佛塔始建于西夏。
四、丝绸之路
斗转星移,日月回轮,丝绸古道已逐渐湮没在茫茫沙海之中。但,它是一条文明之路,进步之路,友谊之路。它东起长安(后延伸到洛阳),穿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出阳关西行,由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罗布泊、鄯善、若羌、且末、于田、和田、皮山、莎车、塔尔库尔干,越帕米尔,过大月氏,到安息;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吐鲁蕃、和硕、焉耆、库尔勒、轮台到库车,经拜城,过阿克苏、喀什、乌恰,越阿赖山,抵地中海东岸;出玉门关,向西北到哈密、吉木萨尔、乌鲁木齐、乌苏、霍城,渡伊梨河,经阿拉木图直达君士坦丁堡。这条横贯亚洲,连接非洲、欧洲万余里的古代商道,使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接轨;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和推动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使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每当人们提起这条举世闻名、博大深邃的道路时,自然就想起了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他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但有多少人知道“丝绸之路”的冠名却是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为,在他的《中国》一书中,把“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中国与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这一称谓既精确又形象,且富有诗意。丝绸之路确实像一条绚丽而坚韧的纽带,把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联结起来,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丝绸之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古代文明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它的形成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基础。丝绸之路的沿途,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就是这些古代文明发祥地,孕育和发展了丝绸之路。
今天,丝绸之路引起了中外学者和游人的极大兴趣。因为,在这条古商道上,无数蜚声中外的名胜古迹会使人为之倾倒,沿途粗犷、雄浑、壮阔的中国大西北的自然景观会使人陶醉,古代商旅们坚韧的毅力会使人折服,从而引起种种美的遐想。有关介绍丝绸之路的论述著作不断问世。这里就丝绸之路经过宁夏段的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历史上的丝绸古道,在今宁夏境内的路线大体有三条,一条是唐中叶凉州北道:从长安溯泾河往西北行,经陕西乾县、甘肃泾川、平凉进入今宁夏境内,再经三关口、开城到固原、海原、盐池又入甘肃境内。在靖远渡黄河,经景泰到达凉州。一条是唐末,五代到宋初的灵州道:从唐中叶起,吐蕃势力逐渐强大,侵占了渭河上游和宁夏六盘山地区,凉州北道不通,因而又开辟了“灵州道”。灵州是唐代的一个州,辖地大体相当于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包括银川在内。作为军事辖区,灵州又是朔方节度使所辖的一部分。新辟灵州道是从长安沿泾河上溯到陕西彬县,再向北经甘肃宁县、庆阳、环县到宁夏的灵州,从青铜峡过黄河经兰州到凉州。一条是元代六盘山至兰州新线:到了元朝,昔日灵州线虽然畅通,但因绕道太远,故又恢复了唐代的凉州北线。翻越六盘山经宁夏隆德县、甘肃会宁、定西、榆中到兰州,至凉州。
1981年10月在宁夏固原市西郊的北魏墓中,出土的一枚波斯银币,是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时代(公元447~483年)新铸成的B式银币。在墓主人下葬时期(公元477~499年之间),这种银币尚未在波斯国流通,而是皇帝“宫禁”之中的宝藏,显而易见,它是波斯使节从国外带来的珍品之一。
1982年9月至12月,宁夏考古工作者在六盘山下的固原市南效发掘出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李贤夫妇的合葬墓,出土文物颇丰,特别是举世罕见的鎏金银壶等的出土,更为研究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增添了典型的实物例证,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鎏金银壶为典型的波斯萨珊王时期的手工艺制品,这样精美的波斯器物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其高三十七公分,细长颈,鸭嘴流,上腹细长,下腹圆鼓,单把,高圈足座。壶把两头铸两个兽头与壶身相接,上部铸一深目高鼻戴帽的胡人头像。壶颈腹相接处焊一周十三个突起的圆珠,形成一圈联珠纹饰,壶腹与高圈足座相接处也焊一周十一个突起的圆珠,又形成一圈联珠纹饰。足座下部再饰一周由二十个突起的圆珠组成的联珠纹饰。壶身腹部有凸起的人物图像,为男女相对的三组图案。三组图案人物的发式,衣纹用细线刻画,线条简练流畅,衣物紧贴其身,显得极薄。人物图像之下用细线雕刻一周水波纹,水波中两只海兽相向追逐一条鱼,鱼甩尾,跃出水面,形象栩栩如生。据考古专家考证,三组男女人物表现的是爱情故事。萨珊王朝的工艺品具有罗马风格,可能是被俘的罗马匠人在萨珊王朝制造的。这一鎏金银壶不仅是我国发现的唯一的一件,就是在世界上保存的萨珊王朝文物中也是极少见的,这对于研究中国与波斯的关系,波斯萨珊王朝与罗马的关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另外,还有一金戒指,上镶一青金石,青金石上微雕一双手,上举跳花绳的人像。还有一只伊朗出产的玻璃碗,质薄,晶莹剔透,为玻璃器皿中的上品。这三件外来品在原州这一丝绸之路的古道重镇上发现,看得出南北朝时期中西贸易的不断往来,成为中西友好交往的最好佐证。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族和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使我国西北边疆与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打开了人们的眼界,增强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联系。中国古代文化和创造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出到西方,西方的文化、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著名东方学学者长泽和俊先生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中,对丝绸之路的意义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丝绸之路之所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丝绸之路作为贯通亚非大陆的动脉,是世界史发展的中心;第二,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尤其是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过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花刺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从这个意义来讲,丝绸之路也可以说是求道之路;第三,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丝绸之路之所以受到众多人们的注意,主要是因为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动脉。
五、大型人像碑座雕塑
博物馆序厅设立的屏风,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该馆的风格,反映着该馆的主题,西夏博物馆抓住了西夏王陵这一大遗址中最具闪光点的作品,选用了根据西夏陵碑亭出土的人像碑座,放大十倍制作成屏风,宽4.3米,高3.8米。
在我国古代汉族聚集的广大地区,驮碑石多雕刻成龟状,意在象征“永垂”和“吉祥”,民间曾流传着摸摸石龟的头部可消灾免难的传说。而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却用人物形象雕成碑座,具有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本民族特点。党项民族许多雕塑已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境地,以人的面貌来创造神,赋予神的形象以人的体魄和人的思想感情之中,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折射。大型人像碑座雕塑形体健壮,精神饱满,以夸张的手法着意刻划力士负重的神态,具有力量和矫健的艺术魅力。袒胸露臂没有半点娇艳或羞怯,双乳直挺更显纯洁与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由于建立过西夏王朝的党项族是历史上已经消失的民族,用西夏文字记载的大量史料,大部已湮没无闻,我们也无法考证其真实的含义。但是,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西夏文化的母体是羌系文化已不言而喻。西夏是富有创新的民族,它必然在党项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汉族和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西夏文化。历史是人民缔造的,广大劳动人民用智慧的结晶推动着历史车轮的滚滚进程。西夏时期的能工巧匠,通过大胆的构思、精湛的技艺将西夏民族那种坚毅、顽强、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刻画了劳动人民勇于抗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西夏博物馆将人像碑座作为博物馆的象征,正是要人们永远铭刻西夏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文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西夏各族劳动人民对祖国古代文化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夏民族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淀积,于漫漫的春秋岁月里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