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东方金字塔”之美誉的西夏王陵,是西夏历代帝王及王公贵戚的陵寝之所。它位于贺兰山东麓,东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三十五公里。西夏陵区南起银巴(银川——巴音浩特)公路,北至泉齐沟,东西约五公里,南北十公里。在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着岗丘垄阜的自然起落,布列着九座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一座座土黄色的陵台,高大得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延伸,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规模同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巩县的“宋陵”相媲美。
西夏博物馆得天独厚地利用了这一历史遗存,以皇家陵园为背景,座落在西夏陵区的三号陵园东南侧,是收藏西夏历史文物,汇集西夏文化,进行宣传教育和西夏学研究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给我们研究西夏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历史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自1988年1月,西夏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又被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西夏王陵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国家文物局、自治区、银川市的主要领导曾多次到西夏陵进行考察论证,确定了在加强西夏陵区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建设旅游区的指导方针、原则和范围,提出了在西夏陵区建立国际性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的综合规划设想,编制设计了与西夏陵区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相协调,具有西夏历史文化特色的旅游开发项目。同时,对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工作计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其他规划,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设想。9月,在西夏陵区管理所,距三号陵东南侧五百米处,设立了四个陈列室,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展板为主。陈列室的开放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前来参观的游客对西夏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期间,陈列室前后接待了一大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他们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和1995年先后在西夏陵召开了全国西夏研究学术讨论会和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共聚一堂,盛况空前。但是,多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西夏陵管理体制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投资渠道不畅,经费严重短缺,保护和开发的工作进展十分艰难,陈列室简陋的设施及奇缺的文物和资料未能形成一定规模。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体制改革的层层深入,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事业的大力兴起,西夏王陵受到区市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12月,市政府成立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和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隶属市政府直接领导的正处级事业单位。这一重大举措不仅理顺了关系,健全了机构,解决了管理体制,而且对西夏陵区今后的保护、管理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4月,银川市市委、市政府会议决定在西夏王陵筹建西夏博物馆。西夏博物馆于97年8月8日动工兴建,在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工程项目由自治区城乡建委设计院设计,在设计和定位上,经过多次考察和专家反复论证,严格按照三号陵区总体规划,做到位置适中,与外部环境和谐,使用合理,造型别致,突出西夏文化的特色。特别是银川市确定该馆为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的献礼项目后,建设者们更是精神振奋,战严寒,搏酷署,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以惊人的建设速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历时一年,于1998年8月底竣工。
为了赶进度,抢时间,博物馆的布展筹备工作几乎与工期同步进行。我们聘请了西夏研究方面的专家,会同设计人员组成了一支精干的设计班子。他们先后赴上海、北京、陕西、甘肃等16家博物馆参观学习,博采众长。结合本馆实际,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遵循文博专业规律,确立了突出“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的陈列指导思想,由许成、王月星、武端芬同志撰写了《西夏博物馆陈列内容与形式设计大纲》和《方案》。5月18日,召开了专家论证会。专家领导对博物馆的陈列方案、内容、形式等进行了审评,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设想,一再强调要真实地反映西夏历史,揭示西夏历史文化内涵,建成最具反映西夏历史的一流博物馆。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力量,抽调人员,分赴五个省区和十四个市县征集、仿制、借展文物,并向众多专家借展资料、文稿,做到定数量,定品种,定时间,定要求。工作人员长途奔波,足迹遍布西夏古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布展人员从展柜、展台,甚至每一块展板、每一个图表和文字说明都力求达到制作精细,不出差错。特别是对大型模型、绘画、人物雕塑公开向社会聘请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担任。在造型、体量、布局、色彩等方面经过无数次修改,努力达到历史的真实与艺术效果的完美统一。一幅幅场景都再现了西夏历史的不同侧面,一组组展品都闪烁着西夏文化的文明之光,一件件文物都记录着西夏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在制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下,仅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布展制作工作。在自治区四十大庆庆典之际,西夏博物馆以崭新的姿态如期向世人开放。
西夏博物馆占地面积5300平方米,立体建筑长65米,宽37米,高20米,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各类展厅9个,陈列面积1883平方米。博物馆座东朝西,淡黄色的墙面,呈亭台楼阁式,正面及侧面斜墙装饰上、下两层浅龛,为西夏佛塔密檐式造型,屋顶建有五座亭台,呈八角攒尖顶,意承西夏建筑之遗风,颇具鲜明的西夏特色。整体建筑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气势,又与陵区角台、碑亭、阙台等原有建筑遗址遥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
西夏博物馆荟萃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真实形象地揭示了西夏王国的兴衰历史。馆内陈列的《西夏历史文物展》和《西夏研究成果展》,运用实物、图表、绘画、影印图照、模型、声光等手段,力求全面展示西夏历史文化,使这座民族历史博物馆更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成为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基地和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西夏历史文物展》分党项西迁与西夏的兴起,西夏的政治、法律、军事,西夏社会经济,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西夏王陵等六个部分。西夏王朝是以我国古代党项族为主体于公元1038年建立的地方封建割据政权,统辖宁夏、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等广大地区近二百年之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发展水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西夏历史文物展》精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西夏文物671件,主要有雕龙石柱、迦陵频伽、硫璃鸱吻、西夏文碑、石雕人像座、佛经、佛画、铁甲衣、西夏瓷器、官印等。精心仿制了国宝级西夏文物鎏金铜牛、木缘塔、武威护国寺感应塔碑等。展览还配以大型沙盘模型,人物雕像、图板、照片等辅助展品。以10:1的比例复制了维修前的宏佛塔原型。在二楼天井四壁精选临摹了八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这些都增强了西夏历史文物陈列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西夏研究成果展》分西夏故地考古发现与研究,国内历代学术界研究成果,国际学术界研究成果三大部分。展出专著、论文、杂志、文章等413册(篇),配以文字图版、照片等辅助展品,集中展示了中外历史考古界、民族学界的一大批专家学者经过长期刻苦钻研,在西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文化等研究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以及我国西夏遗址的考古发掘,西夏建筑维修,西夏石窟艺术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反映了西夏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夏博物馆的建成是我区文博事业的一件大事,填补了我国没有西夏专题博物馆的空白,也结束了银川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博物馆的历史。我们特邀了我国著名书法家钱君匋先生为西夏博物馆题名。馆碑正面为“西夏博物馆”,背面为“以史为鉴”。该馆的落成引起了国内新闻界、文博界的极大关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文物报》、《宁夏日报》、《银川晚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消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连续三天予以报道,中央1台“新闻联播”节目,宁夏电视台“宁夏新闻”节目也作了专题报道。在甘肃省张掖市召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98年会上,对银川市政府投资建设西夏博物馆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为宣传宁夏,宣传银川起了积极作用。
西夏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每天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接待的国内外游客不计其数。游客们的声声赞誉、阵阵掌声,使我们感到一些欣慰。博物馆在讲解过程中,根据不同层面的游客,相应采用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讲解形式,努力做到文明、大方、耐心、细致。博物馆及时编写了《西夏博物馆讲解词》(说明本),《西夏博物馆解说词》(使用本),《西夏博物馆展品说明》,规范了讲解语言,提高了讲解水平,受到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为了充分加强馆际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博物馆还开辟了一个机动展厅,准备经常性地举办专题文物展和其它形式的文化展览,增强文化氛围,拓展知识面,使文化的外延和内涵都能得到有机的统一。相继举办了“贺兰山岩画拓片展”,“地中海三国行”摄影图片展,固原博物馆“精品文物展”,中日友好“西夏文书法展”,“三号陵出土文物展”,“红旗漫卷西风”革命文物展,反响很大,从而活跃了博物馆的工作。
西夏博物馆犹如一棵小树,还很稚嫩,还需要全社会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来浇灌,来培育。但是,我们走的是自己的路,我们将不辱使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勤奋的工作热情,为弘扬祖国民族历史文化,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使西夏博物馆这棵小树成长得更加根深叶茂,郁郁葱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