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传染病2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菌是气肿疽梭菌,专厌氧性,为大杆菌,两端钝圆,周身有鞭毛,易被普通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之中。本病自然感染主要侵害黄牛,而绵羊、山羊亦有发病。绵羊多为创伤感染发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本病多发生于潮湿的山谷和低湿的沼泽地区,常见于夏季。

【临床病状】

潜伏期3~5天,最短1~2天,最长7~9天。绵羊多为创伤感染,初期食欲停止,体温升高至41℃以上,跛行;患部肌肉肿胀,灼热,疼痛;局部皮肤发生暗黑色坏死,触压病部其下发出捻发音,切开局部可流出污秽的红褐色带泡沫的液体。肿胀多发生于胸部、颈部、臀部,四肢亦有发生。常在1~3日内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多膨胀,鼻孔流出血样泡沫,按压肌肉丰满处有捻发音。病灶局部皮肤坏死,剥开皮肤,其下有红色或金黄色胶样浸润,并夹杂气泡。肌肉切面呈污棕色,或有灰红色、淡黄色、黑色条纹。胸腹腔有微红或深棕色浆液,心包积液,心内、外膜有出血斑,心肌变性,肺水肿,淋巴结肿胀出血。肝脏切面有大小不等的棕色坏死灶,因组织产气,而形成海绵状。胃肠呈炎症变化。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本病应注意与恶性水肿、巴氏杆菌病、炭疽相鉴别。

【防治】

烧毁尸体,消毒现场,净化牧场,减少病原传播。

免疫接种,可用气肿疽明矾菌苗和气肿疽甲醛菌苗,皮下注射1ml。在病流行期间可使用抗气肿疽血清,皮下注射15ml。

在发病初期,可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显著。患部可按外科方法处理,局部消毒,并切开肿胀部排液,净化创面,注意全身治疗。

第十八节 羊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以间歇性腹泻、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副结核分枝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具有抗酸性、染色等特点,与结核杆菌相似。该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牧场、圈舍中可存活数月,对热抵抗力差,用10%漂白粉能很快将其杀死。病菌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肠道黏膜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通过粪便污染饮水和饲草,进而感染健康羊使之发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数月至数年。病羊体重逐渐减轻,表现为间歇性或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稀糊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病程延至数月,病羊瘦弱,脱毛,衰竭,卧地。病至末期可并发肺炎,转归多以死亡而告终。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皮下脂肪消失,肌肉颜色变淡。腹腔有清澈的渗出液,肠系膜和肾囊脂肪呈胶冻样,胃肠浆膜瘀血。病变主要出现在消化道、回肠和盲肠,结肠黏膜肥厚,形成皱褶,像脑皮质的回纹。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坚硬,微苍白,呈粗索状,切面水肿呈灰白色。肝脏微肿,变脆,有黄土色分区。

【诊断】

分别无菌采集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心、血、肝、脾、肺和肠内容物进行实验室检验。

细菌学检验对所采集的所有病料分别做革兰氏染色和萋—尼二氏抗酸染色,镜检,只在肠系膜淋巴结、肠黏膜和肠内容物中检出革兰氏阳性,成丛排列、无荚膜、无鞭毛、无芽孢的短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而在其他病料中未检出此类型的菌体。

动物接种试验取肠系膜淋巴结肉汤增菌液(每只1ml)接种到1~1.5月龄的仔兔腹腔内,3周后剖检接种兔,可见到腹膜、肠浆膜有谷粒大小的副结核结节。

【防治】

羊副结核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了预防本病的蔓延,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定期检疫。每年可用变态反应法检疫,对羊群作4次检疫。凡出现临床症状或变态反应阳性的羊只,应予以淘汰。感染严重的羊群,必须淘汰宰杀病羊,调整羊群结构,建立健康羊群。对病羊群用过的圈舍、栏栅,要在清理粪便、搞好卫生、彻底消毒后才可使用。

应用中药进行治疗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处方如下:大枫子、苍耳、滑石各12g,木别子3g,金毛狗脊9g,赤石脂15g,肉桂、升麻、葛根、枸杞各6g,煎水,另加硫磺6g,1次灌服,连用5天。

第十九节 羊弯杆菌病

羊弯杆菌病,原名牛、羊弧菌病,是由弯杆菌属中的胎儿弯杆菌诸亚种引起的一种反刍动物的传染病。该病使羊发生暂时性不育和流产。

【病原及其流行】

胎儿弯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呈细长弯曲杆状。在老龄培养物中呈球形或螺旋长丝状。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病母羊和带菌母羊为主要的传染源。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在传染过程中,常具有在一个地区流行1~2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后,暂时停止,1~2年后又重新发病的规律。

【临床症状】

怀孕母羊多于产前1~2个月发生流产,分娩出死羔或弱羔。流产率在20%~25%,严重者达70%。多数母羊流产无先兆性症状。有的羊流产前后,仅从阴户流出分泌物,大多数病羊可迅速恢复,但有的病羊因死亡的胎儿在子宫内滞留,可继发子宫内膜炎和腹膜炎而致死亡,病死率约为5%。

【病理变化】

流产的胎儿皮下水肿,呈败血症变化,胎儿皮肤呈暗红色,肝脏有坏死病灶。母羊常可见有子宫炎、腹膜炎和子宫积脓。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分析。

【防治】

产羔季节要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制度,隔离分群,对病羊进行治疗。对流产的胎儿、胎衣及污物要深埋或焚烧。彻底消毒被污染的场所。禁止出售病羊,避免病原扩散。

应用四环素、氯霉素进行治疗;亦可用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5~10mg,分2次灌服。流产母羊发生全身症状者,宜输液强心,解除自体中毒,可用10%葡萄糖溶液250ml、10%氯化钙溶液10ml、10%樟脑磺酸钠3ml,1次静脉注射。用10%氯化钠溶液100ml,冲洗子宫,然后投放0.2g氯霉素胶囊于子宫腔内。

第二十节 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又名红眼病)

本病是山羊和绵羊的一种常见病,夏季多发。临床特征是结膜充血、发炎,流泪及其分泌物增多。

【病原及其流行】

该病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作为病原的微生物有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立克次氏体、李氏杆菌等。到目前,一般认为主要由衣原体引起。该病一般通过已感染的动物或传染物质引起同种动物感染;也可通过蚊蝇或某种飞蛾等机械传染;患畜的分泌物,如鼻液、泪、奶及尿的污染物也能传播该病。该病多发生在蚊、蝇较多的炎热季节。一般是在5~10月份,以放牧期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日。病程20~30日。初期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检查眼部可见到结膜血管充血、红肿。角膜表面粗糙,周围血管充血、舒张,或在角膜上出现灰白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亦发生溃疡,形成角膜瘢痕。角膜软化穿孔时,造成晶状体脱落。常见一眼发病,有时两眼也可同时发病,一侧轻,另一侧严重。严重者眼球因角膜破裂,进而感染,发生眼球化脓,并可继发脑炎,此时病羊体温升高,食欲废绝,卧地不起。病羊一般无全身症状,很少有发热反应。多数病羊可以自愈。若感染衣原体时,病羊可出现关节炎而发生跛行。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眼部结膜和角膜部位的病理变化,而无其他器官组织的病理解剖学特殊变化。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可以确诊。

【防治】

预防将病羊立即隔离,及早治疗。彻底清扫圈栏,进行消毒,杀灭蝇虫。划区放牧,严禁将健康羊与病羊混群。

治疗先用2%~3%硼酸或淡盐水洗眼2~3次,清除分泌物和其他异物。然后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或青霉素、金霉素眼膏点眼,或用青霉素溶液洗眼,连用3~5天。

每千克体重用磺胺嘧啶钠溶液0.07g肌肉注射;夏枯草30g煎汤灌服;50%葡萄糖溶液洗眼,每天2次。

病毒灵5ml、地塞米松5ml、乐百兽2ml,混合液滴眼,每天3次,连用5天。

角膜混浊或形成角膜翳者,用“拨云散”吹入眼内,每天2次,连用5天。为加速角膜混浊吸收也可以采用普鲁卡因自家血液疗法:取患羊颈静脉血3ml,加入1%普鲁卡因2ml、青霉素20万单位混匀(防止凝血),分别缓慢于上下眼睑皮下注射。

第二十一节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名烂肺病,是山羊特发的高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肺与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性炎症。多呈急性和慢性经过,发病后死亡率较高。

【病原及其流行】

该病的病原为丝状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主要存在于发病羊的肺、胸水和纵隔淋巴结中。常随呼吸道分泌物排菌。主要通过空气、被污染的灰尘传播。当羊只营养不良,受寒感冒时,因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呈地方性流行,以冬季发病为多。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咳嗽,流出浆性鼻涕;4~5天后,咳嗽加重,流黏性或铁锈色鼻涕。胸部听诊出现支气管呼吸音及摩擦音;叩诊呈浊音,病变多在一侧,触摸胸部表现疼痛。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至41℃~42℃,高热稽留,拱背。孕羊流产,瘤胃臌气,眼睑肿胀,口腔溃烂,唇、乳房皮肤发疹。濒死期体温降至常温以下。病程7~15天。

【病理变化】

病变多出现在胸部,胸腔有淡黄色积液,一侧或两侧性肺炎。肺发生肝变,切面呈大理石状外观,肺间质变宽,水肿。胸腔有纤维蛋白性渗出,胸膜变厚,表面粗糙,胸膜、肺、心包膜互相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液,心肌松软。肝脏、脾脏肿大,胆囊积有大量胆汁,肾脏肿大,被膜下有点状出血。化脓菌继发感染,可见化脓性肺炎。

【诊断】

临床诊断本病仅见于山羊,当羊群中出现体温升高、咳嗽、流黏脓性或铁锈色的鼻液的病羊,并陆续死亡,剖检主要呈现胸膜肺炎病变,并常为一侧性的,其他脏器无特殊病变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取肺的病变部位作触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细小、纤细,呈球形、双球形、线状、螺旋状、半月状等各种形态的革兰氏阴性微生物。

将病料接种于10%羊血清的琼脂培养基中培养,可见很小的水滴状圆形菌落,菌落中央有乳头状突起,菌落中心向下长入培养基中,用铂金耳不易刮下。

将该菌落接种于糖发酵管中,在37℃下培养48小时,能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及半乳糖,不发酵甘露醇、阿拉伯糖,不产生靛基质,能产生硫化氢。

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抗原在聚乙烯微量滴定板上进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

【防治】

严禁从病区购进羊只,坚持自繁自养。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对假定健康羊应分群饲养。对被病菌污染的环境、用具等应进行消毒处理。

每年定期使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接种,5月龄以下的羊只,皮下或肌肉注射3ml,6月龄以上的羊只注射5ml。如果当地羊群发病系由羊肺炎支原体引起,可使用羊肺炎支原体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

治疗用新砷凡纳明,5月龄以下的羊只用0.1g,5月龄以上羊只用0.25~0.3g,溶解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必要时隔4~9日再注射1次。此外,亦可使用土霉素或氯霉素进行治疗。

第二十二节 羊快疫

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主要见于绵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经消化道感染,如果经伤口感染则会引起恶性水肿。临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皱胃出血、炎性损害等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腐败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的厌氧大杆菌,会产生多种毒素,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在每年春末至秋季的阴雨季节多发。发病羊的年龄多在6个月至2岁之间。绵羊最易感染,山羊也有易感性,但较少发病。羊只在气候突变、圈舍泥泞的环境中及营养较差、饲喂冰冻或被污染的草料的情况下可诱发本病。常呈散发。

【临床症状】

病羊常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便突然死亡。所以常可遇到患羊在放牧时死于牧场上或早晨发现时已死于圈舍内的情况。有的病羊死前表现疝痛,腹胀,结膜发绀,磨牙,最后痉挛而死。病程长者表现为虚弱,食欲废绝,离群独站,不愿走动,结膜苍白,鼻端干燥,体温升高达41℃左右,腹痛,磨牙,口流带血泡沫,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粪便恶臭,粪中混有血丝和黏液,最后昏迷。病程极为短促,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只有少数可痊愈。

【病理变化】

死于本病的羊只尸体迅速腐败,天然孔流出血样液体。可视黏膜充血、呈蓝紫色,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胸腔、心包腔、腹腔积有淡红色液体。肝脏肿大,呈黏土色,其浆膜下可见到黑红色界限明显的斑点,切面有淡黄色的病灶。前胃黏膜自行脱落,并附着在胃内容物上;瓣胃内溶物干涸,形如薄石片,挤压不易破碎;皱胃呈出血性炎症变化,黏膜充血肿胀,在胃底部及幽门部附近,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坏死区。肠道充气,黏膜充血、出血,严重者出现坏死和溃疡,一般情况下肠道的这种变化比肠毒血症轻。肾脏软化。另外,还可见有心内、外膜出血,心肌颜色变淡,并有出血斑点。肺出血为紫红色。因病羊死后迅速腐败,成群分布的病灶不易辨认,故本病又被称为“坏死性肝炎”。因胆囊肿胀,有的地区将本病称为“胆胀病”。

【诊断】

临床诊断本病发病突然,死亡快,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因此,应根据流行病学并结合病理剖检变化来判定,注意检查病死羊只的真胃、十二指肠、肝脏、心内外膜等的特征性病变。确诊仍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类症鉴别本病应注意与羊肠毒血症、羊黑疫、羊炭疽等疾病进行鉴别。

羊肠毒血症春末、夏初和秋收季节为多发期,主要感染2~12个月龄膘情较好的绵羊,病羊体温一般正常。剖检见胆囊肿大1~3倍,肾脏软化,全身淋巴结肿大。肾等实质器官涂片可见D型魏氏梭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

羊黑疫一般多发生于秋季(8~10月份),常呈散发。以2~4岁营养状况较好的肥胖羊只多发。体温升高。剖检病死羊只,可见其皮肤发黑,肝脏表面和深部均有直径数厘米、界限清晰的淡黄色或草绿色圆形的坏死灶。脾脏肿大。肝坏死灶边缘组织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以及两端钝圆、粗大的B型诺维氏梭菌。

羊炭疽多见于成年羊和营养不良的羊只,多发于春、秋两季。体温升高,血凝不全,脾脏肿大。血液和脏器涂片见有荚膜的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

【防治】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消除一切可能诱发此病的不利因素。

在该病的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注射菌苗进行预防。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三联菌苗,羊快疫、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黑疫五联菌苗。前者对半岁以下的羊,1次皮下注射5~8ml;半岁以上的羊,1次皮下注射8~10ml。后者一律皮下注射5ml,免疫期为6~9个月。在对同群或其他绵羊紧急预防接种的同时,每只羊灌服0.5%高锰酸钾溶液250ml,或者灌服2%硫酸铜溶液100ml。

在本病发生严重时,要严格隔离病羊,健康羊群及时转移放牧地,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受寒感冒,避免让羊只采食冰冻饲料。对病羊严禁屠宰和剥皮利用。尸体及排泄物在消毒后要深埋。被污染的棚圈、地面和用具,用20%漂白粉或3%火碱溶液消毒。

对病程稍长的病羊,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次80万~160万单位,每日2次;磺胺嘧啶内服,每次5~6g,每日2次,连服3~4次;内服10%~20%石灰乳,1次50~100ml,连服1~2次。同时配合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第二十三节 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羊快疫”,是由于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是绵羊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临床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软化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阳性厌氧粗大杆菌,可形成荚膜,故称“产气荚膜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芽孢会污染饲草、饮水和青嫩多汁的草料,从而诱发本病。羊只的发病年龄不等,从几个月到6岁左右;在常发区,两岁以下的羊只,尤以4~12个月龄的羔羊发病率较高。本病多呈散发,在一个疫群内的流行时间多为1个月至50天左右。春、秋季节多发。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病羊腹部极度膨胀,腹痛,口吐白沫,倒地后发生痉挛,很快死亡。病羊在临死前,步态不稳,呼吸加快,全身肌肉颤抖,磨牙,侧身倒地,体温一般不高,四肢及耳尖发冷。多死于夜间,次日早晨才被发现。

病情缓慢者,起初厌食,反刍、嗳气停止,流涎,腹部膨大,腹痛,排稀粪。粪便恶臭,呈黄褐色,糊状或水样,其中混有黏液或血丝,1~2天后死亡。

【病理变化】

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呈紫红色,切面有血液流出。肝脏肿大,呈灰褐色半熟状,质地脆弱,被膜下有点状或带状出血。胆囊肿大。此外,较为特殊的变化是肠道,小肠黏膜充血、出血,重病者整个肠段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故本病又被称为“血肠子病”。幼龄羊一侧或两侧肾脏软化,如稀泥样。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急性淋巴结炎,切面湿润,髓质部分呈黑褐色。

【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流行特点及病理剖检有血灌肠、肾软、体腔积液等特征性病变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进行微生物学检查,以判断肠内容物中有无毒素存在。

实验室检查采取病羊回肠内容物,加1~3倍生理盐水稀释,用滤纸滤过,给家兔耳静脉注射2~3ml,若在10分钟内死亡,证明肠内容物中含有较强的毒素;如果毒素含量低,家兔于注射后半个小时至1个小时卧下,呈轻度昏迷,呼吸加快,1小时后可能恢复正常。为确定菌型,可用标准魏氏梭菌抗毒素与肠内容物滤液做中和试验。

类症鉴别本病须与羊快疫、羊猝狙、羊链球菌病、羊炭疽加以鉴别。

羊快疫多于早春、秋冬季节发生于6~8个月龄的绵羊,膘情较好者多发。体温一般正常,剖检血凝不良。肝被膜触片革兰氏染色见有无关节长丝状的阳性腐败梭菌。

羊猝狙多于冬、春季节发生于1~2岁的绵羊,山羊也可感染。多发生在低洼、沼泽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或称“C型产气荚膜杆菌”)。

羊链球菌病多于冬、春季节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绵羊,山羊少见。营养不良者多发。病羊体温升高至41℃以上。呼吸异常困难,有黏性、脓性鼻液,咳嗽。剖检见咽喉肿大,肺有炎症,脾脏和胆囊肿大,心血、脏器组织涂片有带荚膜、呈双球形的革兰氏染色阳性菌。

羊炭疽见羊快疫类症鉴别。

【防治】

发病时立即转移牧场。

在常发地区及每年流行之前用羊三联菌苗(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羊梭菌病四防氢氧化铝菌苗(羊快疫、羊猝狙、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厌氧菌氢氧化铝甲醛五联苗(羊快疫、羊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黑疫)进行预防接种。

加强饲养管理,放牧时避免羊只过食嫩草。常喂食盐,少喂精料,使羊只多运动。注意精、粗、青料的搭配。在夏初应减少抢青,在秋末尽量到草黄较晚的地方放牧,在农区要少投喂菜根、菜叶等多汁饲料。

用抗生素或磺胺药,结合强心、镇静对症治疗。病羊每只灌服0.5%高锰酸钾250ml;用磺胺脒治疗每千克体重0.3~0.5g,每日1次,连用2~3天,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也可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次0.5~0.75g,每日2~3次;或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ml,小羊50~80ml。

第二十四节 羊猝狙

羊猝狙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临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为C型魏氏梭菌,该菌两端稍钝圆,不游动,在动物体内有荚膜。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饲料及粪便中。经消化道感染,在小肠(十二指肠和空肠)里繁殖,产生β毒素,引起发病。常见于低洼、沼泽地区。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常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本病常见于成年绵羊,且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病程短促,未见有任何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病羊表现掉群,卧地,烦躁不安,机体衰弱,全身痉挛,在数小时内死亡。(死亡是由于毒素侵害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所致)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和循环系统。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也可在不同肠段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由于细菌和毒素的作用,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见胸腔、腹腔和心包腔大量积液,积液可形成纤维素絮块。浆膜上有点状出血。死后8小时,骨骼肌肌间隙积聚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

本病的防治可参照羊快疫与羊肠毒血症。

第二十六节 羊黑疫

羊黑疫是由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绵羊、山羊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俗名传染性、坏死性肝炎。本病的特征是肝实质的坏死病灶。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为B型诺维氏梭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本病可使1岁以上的绵羊感染,并且常以肥胖的2~4岁绵羊发病最多。本病主要发生于夏季肝片吸虫流行的潮湿地区,当羊采食了被细菌污染的饲料后,细菌便随牧草进入羊的胃肠道,通过胃肠壁进入肝脏,以芽孢的形式潜伏于肝脏中,当未成熟的游走肝片吸虫损伤肝细胞时,存在于该处的芽孢迅速繁殖,产生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发生毒血症,进而损害神经和其他器官的组织细胞,导致急性休克而死亡。

【临床症状】

病羊突然死亡,少数病例的病程可拖延1~2天。病羊表现掉群,食欲废绝,体温升高(41.5℃左右),昏睡,俯卧,呼吸困难等症状。死亡前无挣扎痛苦的表现。

【病理变化】

尸体皮下静脉充血明显,皮肤显暗黑色外观,胸部皮下组织水肿。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左心室心内膜有点状出血。皱胃幽门部和小肠部充血和出血明显。肝脏充血肿胀,表面有数目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呈灰黄色、不整齐的圆形,周边有一鲜红色的充血带,直径为2~3厘米。肝脏的这种坏死变化很特殊,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本病应与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羊炭疽相鉴别。

【防治】

预防此病的关键是控制肝片吸虫的感染。发病时,迅速将羊群移至干燥地区。可用羊厌氧菌五联苗(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羔羊痢疾、羊黑疫)5ml,肌肉注射,免疫期1年;亦可用抗诺维氏梭菌血清治疗。

第二十七节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溃疡为特征。本病常可使羔羊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魏氏梭菌可通过羔羊吮乳、人工补奶环节或羊的粪便进入羔羊的消化道,使羔羊感染本病。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羔羊抵抗力降低,细菌在小肠(特别是在蛔肠)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主要是β毒素),引起发病。本病除经消化道传染外,也可通过脐和伤口侵入羊的体内。母羊孕期营养不良,春乏饥饿,人工补奶不定时、定量以及奶温忽热忽凉都是造成羔羊发病的诱因。

本病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又以2~3日内的羔羊发病率最高,7日龄以上羔羊的很少发病。纯种培育出生的品种羊适应性差,发病率、死亡率高。土种羊相对来讲较少发病。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1~2天。病羔羊体温微升或正常,精神不振,被毛粗乱,孤立在羊舍一边,低头弓背,不想吃奶,眼睑肿胀,呼吸、脉搏增快。不久则发生持续性腹泻,粪便恶臭,开始为糊状,后变为水样,含有气泡、黏液和血液;粪便颜色不一,有黄、绿、黄绿、灰白等色。到病的后期,常因虚弱、脱水、酸中毒而死亡。病程一般为2~3天。本病病程很短,若不及时救治,常在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内死亡。

【病理变化】

死亡病羔羊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在消化道,第四胃内往往存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胃黏膜水肿充血,有出血斑点;小肠黏膜充血发红,有的有出血点,病程较长的还可能有溃疡;有的肠内容物呈血色,大肠的变化与小肠类似,但程度较轻;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肝常肿大而稍软,呈紫红色;心包积液,心内膜有时有出血点;肺常有充血区域或瘀斑。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

在长期防治该病的过程中,广大兽医工作者已总结出了一整套防治措施。即抓“膘”、“暖”、“奶”、“消”、“治”等防治措施。

预防

膘大力搞好母羊抓膘、保膘工作,使所产羔羊体格健壮,抗病力强。

暖加强保暖工作。兴建棚圈,并在每年产羔前修补严密。放牧过程中产下的羔羊,应尽快放入毡包,防止受冷。由于纯种培育羊和杂种羊(尤其是高代杂种羊)不适应寒冷的气候,应尽可能做到留圈产羔,并设法提高羊舍温度,保持羊圈干燥。在寒冷的产羔季节,切勿用消毒液消毒羊舍,否则会造成羔羊受冻生病。圈内的粪层有良好的保暖作用,不应铲去。

奶合理哺乳。避免羔羊饥饱不均,譬如将羔羊留圈而母羊由早到晚在外放牧,就会出现羔羊在饿了一天之后,等母羊回圈时又饱吃一顿的情况,这样会使羔羊生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根据条件,实行母羊圈边放牧,中午回圈奶羔一次的做法;或给母羊补饲,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若能创造条件让母羊产羔后留圈舍饲数日,则更为有利。

消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少本病的发生。对于易受羔羊痢疾危害的纯种及杂种羊群,最好能设置保暖较好并隔成小栏的育羔圈。专门圈养产后7~10日内的母羊和羔羊,每栏以能圈10~20对母羊和羔羊为宜,轮流交替使用。一旦栏内有羔羊发生下痢,除应将病羔和母羊立即移至专设的病羔圈之外,还应将其余未生病的羔羊和母羊转入另一栏,原来的小栏,须经消毒处理后再用。

治即药物预防。于羊羔出生后12小时内灌服土霉素0.15~0.2g,每日1次,连服3天,有预防本病的效果。

治疗对病羔要做到及早发现、仔细护理、积极治疗。

治疗羔羊痢疾的方法很多,可依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和实际效果试验选用。给药之前,先用热炕灰揉揉羔羊的肚子,能起到减轻病症的作用。

土霉素0.2~0.3g,或加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每日2次。

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钡0.2g、重碳酸钠0.2g,或再加呋喃西林0.1~0.2g,加水灌服,每日3次。

先灌服含福尔马林0.5%的6%硫酸镁溶液30~60ml;6~8小时后再灌服1%过锰酸钾溶液10~20ml,每日2次。

呋喃西林0.5g、磺胺胍2.5g、次硝酸铋6.0g,加水100ml混合,灌服,每次4~5ml,每日2次。

病初灌服增减承气汤20~30ml,6~8小时后改服增减乌梅汤,每次30ml,每日1~2次。对已下痢两天以上的病羔,一开始即灌服增减乌梅汤。

增减承气汤:大黄、黄芪、焦山枝、枳实、厚朴、青皮、甘草各6g,朴硝15g(另包),将前七味药研碎,加水400ml,煎汤150ml,再加入朴硝使其溶解。

增减乌梅汤:乌梅(去核)、炒黄连、黄芪、郁金、炙甘草各9g,柯子肉、焦山楂各12g,神曲、泽泻各7g,干柿饼(切碎)1个,将上述药研碎,加水400ml,煎汤150ml,红糖1两为引。

在选用上述药的同时,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0ml;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50~100ml;食欲不好的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g、浓盐酸5ml、陈皮酊30ml、水100ml)10ml或番木鳖酊0.5ml,每日1次;对于有兴奋症状的急性病例,用水合氯醛0.1~0.2g,加水灌服,必要时4小时后重服1次;并发肺炎的,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各40万单位溶解,肌肉注射,每日2次。

第二十八节 羊链球菌病

羊链球菌病是由羊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常以颌下淋巴结肿大、咽喉肿胀、各脏器出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羊溶血性链球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均可生长。本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可存在于病羊的各个脏器组织之中,而在鼻液、鼻腔、气管和肺中最多。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自然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其次是皮肤创伤。

【临床症状】

病程短,最急性者24小时内死亡,一般为1~3天,延至5天者少见。初期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不佳,拒食,反刍停止。眼结膜充血、流泪,有脓性分泌物。鼻腔分泌物为黏脓性。咽喉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口流泡沫状涎液。呼吸短促,每分钟50~60次,心跳每分钟130次左右,便血。怀孕羊多数流产。此外,见有头部和乳房发生肿胀,临死前磨牙,抽搐,惊厥等症状。

【病理变化】

常见有各脏器的广泛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喉和气管出血,肺脏水肿、出血,出现肝变区。胸腹腔和心包有积液。各脏器浆膜表面附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心内、外膜出血。肝肿大,呈泥土色,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肿大2~4倍。肾脏变软,有贫血性梗塞区。浆膜、大网膜、肠系膜、胃肠黏膜肿胀和出血。膀胱内膜出血。

【实验室检验】

染色镜检无菌采取病死羊的血液、肺、肝、脾、肾样品,制成涂片,分别用革兰氏染色、瑞氏染色镜检,发现有革兰氏阳性球形菌,呈单个、成对或短链状存在;瑞氏染色,肝、脾病料涂片中可见有荚膜,多为成对或3~5个短链状排列的球形菌。在组织涂片中,该细菌的分布比较集中。

细菌分离培养无菌采取肝、脾、肾病料,同时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出细小透明的露滴状菌落;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无色、透明,有β型溶血环的露滴状菌落。

药敏试验该菌对青霉素、链霉素高度敏感,对氟哌酸、新霉素、阿莫西林不敏感。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验。

【防治】

预防及时隔离病羊,加强饲养管理,增加营养,以增强羊只的抵抗力。

在发病羊群周围的水源、牧场、圈舍等环境中撒布草木灰、生石灰消毒;羊粪堆积发酵,羊圈内用30g/L来苏尔或30g/L烧碱消毒;将牧场遗留的尸骨、皮毛等物进行深埋或焚烧。

预防免疫可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菌苗,不论大小羊每只皮下注射3ml。3月龄的羔羊首次免疫后,隔2~3周再接种注射1次。还可给未发病的羊只注射青霉素,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治疗用青霉素对同群处在潜伏期的病羊进行治疗,每日肌肉注射1~2次,连用3~5天,口服健胃、助消化药物进行辅助治疗,疗效明显,7天后病羊基本痊愈;但对患病后期的羊,治疗效果不明显。

待全群病羊痊愈或最后1只病羊死亡后1个月,经彻底消毒后,才可解除疫区封锁。

第二十九节 羊传染性脓包

羊口疮,又名传染性脓包坏死性皮炎,是绵羊和山羊常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羔羊可呈群发。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3~6月龄羔羊易感染,呈群发流行。本病多发生于秋季,无性别和品种差异。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干燥的病理材料在冰箱中传染力可保持3年以上。在有本病存在的羊群中,可多年连续发生本病。可因直接接触而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羊台、饲养用具、草场、饲料、饮水等间接感染。感染途径是皮肤、黏膜,主要是皮肤和黏膜的损伤(例如炎症、带芒刺的植物或饲料所致的刺伤、擦伤、咬伤、潮湿环境或坚硬不平的道路所致的肢端损伤等)。

【临床症状】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三型,即唇型、蹄型、外阴型,也偶见有混合型。

唇型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绵羊羔及山羊羔,是本病的主要病型。一般在唇部、口角和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很快便形成大麻籽大的小结节,继而成为水泡和脓包,脓包破溃后结成黄棕褐色的疣状硬痂,牢固地附着在真皮层的红色乳头状增生物上,这种瘀块可经10~14天脱落而痊愈。严重病例,由于不断产生的丘疹、水疮、脓包、痂垢,并互相融合,使整个口唇周围及颜面、眼睑和耳廓皮部,形成大面积龟裂、易出血的污秽垢痂。痂下伴以肉芽组织增生,严重影响采食。同时,常因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而继发感染,导致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

口黏膜亦常受害(有时仅见口黏膜病变)。在唇内面、齿龈、颊、口黏膜、舌和软腭上,发生被红晕所围绕的灰白色水泡,继而变成脓包和烂斑,或愈合而康复;或恶化而形成大面积溃疡。且往往有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并发生伴有恶臭的深部组织坏死。有时甚至可见部分舌的坏死脱落。少数严重病例可因继发性肺炎而死亡。

蹄型几乎发生在绵羊。通常单独发生(偶有混合型)在1~4肢的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出现痘样湿疹。从丘疹到扁平水泡,再发展为脓包,直至破裂后形成溃疡。有继发感染时即成为腐蹄病。病期缠绵,严重者因衰弱而死亡或因败血病而死亡。

外阴型较少见。在公羊,阴鞘肿胀,阴鞘口及阴茎上发生小脓包和溃疡。在母羊,有黏性或脓性阴道分泌物,阴唇及其附近皮肤肿胀并有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同时或者单独发生疱疹、烂斑和痂块。

【病理变化】

病变开始为表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充血、水肿。接着表皮细胞增长并发生水泡变性,使表皮层增厚并向表面隆突,真皮充血,渗出加重;真皮内充血的血管周围见大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随着中性粒细胞向表皮移行并聚集在表皮的水泡内,水泡逐渐转变为脓疮。可见,病变的特征性变化在真皮部分。

【诊断】

临床诊断根据临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典型病例,特别是病羊口角周围有增生性桑葚状凸起,可作出初步诊断。

类症鉴别本病应与羊痘、溃疡性皮炎、坏死杆菌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羊痘有明显的体温变化;全身反应严重,结节呈圆形凸出表面,界线明显,呈脐状;在四肢内侧和体表其他皮肤较薄的部位可见到痘疹的发展过程。

溃疡性皮炎主要侵害1岁以上的羊,损伤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以溃疡为主,不形成疣状痂。

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而无水泡、脓包的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必要时应作细菌学检查和动物实验进行鉴别。

实验室检验取唇部病变皮肤,以2.5%戊二醛固定后加工脱水,树脂包埋,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在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可见到散在的、形如痘病毒的颗粒,大小约为290nm×160nm。

【防治】

预防病羊(包括潜伏期及痊愈后数周的羊只)是主要的传染源,它们主要从病变部渗出液排毒。因此,应做到:加强饲养管理,保护黏膜、皮肤不受伤;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买畜产品;做好消毒工作;做好引进羊只时的检疫;发病时做好污染环境的消毒。特别注意羊台、饲养用具、病羊体表和蹄部的消毒。消毒剂可参照“羊痘”一节。

治疗病羊应在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亦可用传染性、脓包性皮炎活菌,划线按种免疫。

对患口疮的羊用强力消毒灵,按1∶300的比例配成溶液喷洗鼻、唇、口腔,每日1次,连用3天。

治疗方法也可参照“羊痘”和“口蹄疫”两节。

第三十节 蓝舌病

蓝舌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主要见于绵羊。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口和唇糜烂性炎症,蹄冠炎和肌炎。由于病羊长期发育不良,并发生死亡、胎儿畸形、羊毛损坏等情况,往往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是蓝舌病病毒,病毒颗粒能在宿主细胞的脑浆里繁殖。病毒非常稳定。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通过库蠓传播。绵羊感染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感,哺乳期羔羊有一定的抵抗力。本病的发生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与各种库蠓的传播有关。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8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0.5℃~41.5℃,稽留2~3日。常常在体温升高后不久,出现厌食,精神沉郁等症状。上唇肿胀,水肿可延至面耳部,口流涎,口腔黏膜充血呈青紫色。随即可显示唇、齿龈、颊、舌黏膜糜烂,致使吞咽困难。口腔出现溃疡,局部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继发感染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口腔恶臭。鼻流脓性分泌物,结痂后阻塞空气流通,可致呼吸困难和鼻鼾声。蹄冠和蹄叶发炎,表现为跛行,膝行,卧地不动。病羊消瘦、衰弱、便秘或腹泻,有时下痢带血。早期出现白细胞减少症。病程一般为6~14天。至6~8周后蹄部病变可恢复。发病率为30%~40%,病死率为2%~30%,高者达90%。多并发肺炎和胃肠炎而死亡。

【病理变化】

口腔出现糜烂和深红色区,舌、齿龈、硬腭、颊部黏膜发生水肿。绵羊的舌发绀如蓝舌状。瘤胃有暗红色区,表面上皮形成空泡性变和死亡。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肌肉出血,肌间有浆液和胶冻样浸润。重者皮肤毛囊周围出血,并有湿疹变化。蹄冠出现红点或红线,深层充血、出血。心内外膜、心肌、呼吸道和泌尿道黏膜有小出血点。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

目前无有效药物。对病羊应加强饲养管理,对症治疗。

应做好牧场的排水和灭蠓工作,坚持羊群药浴、驱虫;加强饲养管理,流行区每年接种疫苗。

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1%~3%硫酸铜、1%~2%明矾或碘甘油涂糜烂处,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

羊蹄患病时可先用3%克辽林或3%来苏尔清洗,再用木焦油凡士林(1∶1)、碘甘油或土霉素膏涂抹,然后用绷带包扎。

第三十一节 绵羊痒病

绵羊痒病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该病临床以潜伏期长,剧痒,头和颈部肌肉震颤,运动失调,衰弱和瘫痪为特征。本病又被称为“傻性脑炎”。

【病原及其流行】

该病的病原可能是一种具有奇特性质的微生物,它既不同于一般病毒,也不同于类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致病能力的糖蛋白,对不良理化因素的影响很稳定。各种羊均可发生痒病,但以英国萨福克品种绵羊的敏感性最高。一般发生于2~4岁的羊,而以3岁半的羊发病率最高。绵羊与山羊可通过接触传染。羊群被感染后,很难清除病原。羊只一旦被感染,便会引起死亡。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进出口羊只的检疫。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5年。早期,病羊精神沉郁、敏感,稍受外界刺激,则出现兴奋反应,头和颈部的局部随意肌颤动;平稳状态时,肌肉颤动稍缓和。发展期,病羊表现奇痒,常在槽具、栅栏、树干上摩擦背部、体侧、臀部,被摩擦部位皮肤表面的毛断裂或脱落。还可见到病羊啃咬自体可及部位的皮肤。皮肤仅发生机械性损伤,没有皮肤炎。当人去搔动病羊发痒部位的皮肤时,病羊可出现应答性发抖反应,低声咩叫。因视力丧失,常碰撞障碍物,母羊可导致流产。行走时共济失调,经常摔跤。病至后期,体温正常,采食无变化,但不能跨越障碍物。

本病应与螨病、梅迪病和维斯纳病相鉴别:螨病羊常长有疥疮;梅迪病主要发生慢性间质性肺炎,病羊表现呼吸困难;维斯纳病主要以脑膜炎和脑脊髓白质炎为特点。

【病理变化】

除尸体消瘦和皮肤脱毛、损伤外,常无肉眼可见变化。病理学组织变化常表现为神经元胞浆内有许多空泡形成。

【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诊断。

【防治】

严格检疫,若发现病羊和疑似病羊,应隔离封锁,全部扑杀。坚决不从病区引进种羊。

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生物制剂和药物。

第三十二节 病毒性关节炎——脑炎

山羊病毒性关节炎——脑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成年羊多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间或伴发间质性肺炎或间质性乳房炎。羔羊常呈现脑脊髓炎症状。

【病原及其流行】

自然条件下,只在山羊间互相传染发病,绵羊不感染。无年龄、性别、品系间的差异,但以成年羊感染居多,感染率为15%~81%。患病山羊和潜伏期隐性患羊及被污染的饲草、饲料、饮水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感染途径以消化道为主。感染母羊所生的羔羊当年发病率为16%~19%,病死率高达100%。

【临床症状】

分为三型:脑脊髓炎型、关节炎型和间质性肺炎型。多为独立发生,少数有交叉。但在剖检时,多数病例具有其中两型或三型的病理变化。

脑脊髓炎型潜伏期53~151天,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羔羊。有明显的季节性,80%的病例发生于3~8月间。发病初期病羊精神沉郁、跛行,进而四肢僵直或共济失调,一肢或数肢麻痹,卧地不起,四肢划动。有的病羊眼球震颤,惊恐,角弓反张,头颈歪斜或作圆圈运动。有的面神经麻痹,吞咽困难或双目失明。病程半年至1年,个别耐过病例留有后遗症,少数有肺炎或关节炎症状。

关节炎型发生于1岁以上的成年山羊,病程1~3年。典型症状是腕关节肿大和跛行,也可发生于膝关节和跗关节,俗称“大膝病”。病情逐渐加重或突然发生,病初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水肿、湿热、疼痛,有轻重不一的跛行,进而关节肿大如拳,活动不便,常见前肢跪行。

肺炎型较少见,无年龄限制,病程3~6个月。患羊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胸部叩诊有浊音,听诊有湿罗音。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确诊。

【防治】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疫苗。主要以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工作为主,在无病地区应提倡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购入。 um1K0uiHyhEi3Lb4Hr6XwUlZwPyv7F1nxOY/l93z9DjDAcUaT7W7ast9lw2h8js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