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传染病1

第一节 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剖检特征是败血症的变化,脾脏显著增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

【病原及其流行】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不运动,可形成卵圆或圆形的芽孢。常随着病羊带血的排泄物,病死动物尸体的血、肉、皮、脏器等而污染外界环境,形成芽孢。当羊采食含炭疽芽孢的饲料和饮水后通过消化道而感染;也可经皮肤伤口和呼吸道感染;或被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而感染。本病有一定的地区性,呈散发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季多见。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有的可达14天,绵羊可以短至12~24小时。羊多为急性发作,表现为突然倒地,全身痉挛,磨牙,站立时摇摆不稳;体温升高到42℃,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天然孔流出带有气泡的黑红色液体,于几分钟内死亡。病程发展稍慢者,常出现兴奋不安,呼吸迫促,黏膜发绀,精神沉郁,卧地不起,天然孔流出血水等症状,在数小时内死亡。有的羊只出现体温升高和腹痛等症状。

【病理变化】

患炭疽病的病死羊禁止解剖,只有在具备严格的防护、隔离、消毒条件下,方可剖检。最急性死亡的病例腹部臌胀,尸僵不全,口、鼻、肛门流血样泡沫或不凝固的血液。头、颈、腹下皮肤胶样浸润,并可扩散到肌肉深层。血凝不良,暗红色,煤焦油状,脾脏肿大,比正常的肿大3~5倍,质地脆,暗红色,切面充满煤焦油样的脾髓和血液。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为深红至暗红色。肺脏充血,水肿。胃肠道有出血性、坏死性炎症变化,有时可在肠黏膜上出现炭疽痈。心包及心内、外膜出血,气管及支气管充有大量血样泡沫。胸腹腔有血样渗出物。尸体极易腐败。

【诊断】

临床诊断炭疽病病变典型,易辨认,故结合临床病学调查不难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检验

镜检取临死前或死亡后不久的病死羊的血液和误剖杀剥皮羊的心、血、肝、脾、淋巴结,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大量革兰氏阳性的粗大杆菌,菌体两端较平整或稍凹陷,多为短链状或竹节状,菌体外有红色膜。

分离培养采取误剖检羊的肝、淋巴结,划线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平板在37℃的温度下孵育过夜或24小时后检查,见有圆形、整齐、表面光滑而黏稠的菌落及不产生溶血现象的可疑菌落。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见有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相同的杆菌。

动物接种试验取误剖检羊的肝、脾、淋巴结2~3g,剪成小块,加少量灭菌生理盐水,研磨,再加灭菌生理盐水稀释5~10倍,过滤,取上清液接种于3只小白鼠的腹腔内,每只0.2ml。接种小白鼠于18~20小时死亡,取腹腔渗出液涂片,染色,镜检,见有与病死羊病料中完全相同的杆菌。

环状沉淀反应取误剖检羊的肝、淋巴结1~5g,在乳钵内研磨,加5~10倍的生理盐水,在试管内煮沸30~40分钟,过滤,获得透明带黄色的沉淀原。按重叠法进行试验,在两液体接触面出现清晰白色沉淀环者判为阳性。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可确诊当地羊发生的疫病为炭疽。

【防治】

隔离病羊,用抗炭疽血清40~100ml,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青霉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4天;也可用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2g,肌肉注射,连用3~5天。

隔离可疑羊只,紧急接种抗炭疽血清20~50ml。对健康羊只和羊场周围地区的易感动物,用炭疽芽孢疫苗免疫接种。

封锁发病的羊场,将病羊的尸体连皮一起深埋或烧毁。对羊场及用具、圈舍进行彻底消毒。

非安全区,每年的6~7月份接种1次炭疽芽孢疫苗。

第二节 恶性水肿

恶性水肿是由梭菌引起的一种创伤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局部发生急性炎症,伴有水肿、发热和全身性毒血症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主要为腐败梭菌,而水肿梭菌、魏氏梭菌、溶组织梭菌等也可参与致病。腐败梭菌为严格厌氧菌,菌体粗大,两端圆钝,呈革兰氏阳性,可形成芽孢,菌体呈梭状,周身有鞭毛,能运动。病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绵羊多在有外伤,如去势、断尾、分娩、抵伤、外科手术时,因消毒不严而被感染。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2~72小时。病羊多表现为精神萎靡,虚弱,呼吸困难;反刍停止,腹胀、腹痛、腹泻、脱水,乃至昏迷、休克;在创伤部常发生广泛的炎性水肿,肿胀部灼热、疼痛;病羊眼结膜发绀,心跳加快,体温升高至41℃以上,可发生跛行,卧地不起。死前精神沉郁,臀部肌肉震颤,步态不稳;轻微腹泻,呼吸困难;两后肢弥漫性水肿呈暗褐色,会阴水肿,阴道黏膜潮红,并迅速蔓延至腹下、腹部、乳房,以致发生运动障碍和全身症状;注射部呈暗褐色,皮下组织疏松,手压柔软,有捻发音。切开肿胀部、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内有大量淡黄色或红褐色液体浸润并流出,含有少量气泡,气味腥臭。

【病理变化】

尸体剖检可见发病部位呈弥漫性水肿,皮下有污黄色液体浸润,散发腐败的酸臭味,并产生气泡。肌肉变成灰白色或暗棕色,切面有气泡产生。实质器官肝、肾、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和肾脏混浊肿胀,并有灰黄色病灶。腹腔、心包积有多量的淡黄或黄色略带红色的液体。

【诊断】

肝表面触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大量无关节的长丝状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水肿液涂片,见到呈短链的大杆菌。无菌采取水肿液或病变肝组织,接种于萄葡糖琼脂培养基上,在37℃下,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3~4天,结果,需氧培养者无菌生长,而厌氧培养者有菌落形成。菌落呈半透明,淡灰色,微隆起,有不规则的网状分枝从中央向四周延伸,边缘不齐。培养菌镜检,呈细长棒状大杆菌,革兰氏阳性。

【防治】

预防严防外伤发生,重视外伤治疗。在进行外科手术和注射时,注意消毒,坚持无菌操作,加强术后护理。深埋或烧毁病羊的尸体。

治疗因本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故应对病羊尽快进行全身和局部治疗。

全身治疗可应用青霉素80万单位、链霉素1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将四环素100万单位、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10%安钠咖2ml,混合,1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

局部治疗磺胺类药物对本病亦有良好的效果。局部处理,可切开扩创,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冲洗,净化创面,撒布磺胺碘仿合剂,其配方为磺胺粉9份,碘仿1份,研细即可。

中药治疗亦可灌服中药清热败毒。蒲公英、银花各30g,甘草、山枝、当归、元参、车前子各15g,黄芩9g,赤芍60g,煎水灌服,每日1剂,连用3天。

第三节 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或某部位肌群持续性痉挛,对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是破伤风杆菌,该菌是一种大型厌氧性革兰氏阳性菌。多见于羊只在阉割、断尾、断脐、剪伤皮肤、产道撕裂、公羊角斗抵伤、外科手术时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亦见于蹄部或头部被硬刺刺伤后感染破伤风杆菌而发生。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性。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4~6天,发病后,患羊首先出现掉群,头、颈、腰背部肌肉强直,采食、吞咽困难,头颈活动不灵活,行动迟缓等症状。严重时不能自主卧下及站起,第三眼睑突出,瞳孔散大,两眼呆滞。随后表现为体温升高,四肢强直,运步强拘,牙关紧闭,四肢分开站立呈“木马状”。当受到光线、车鸣声、震动声等外界刺激时,痉挛症状加重。病羊口流涎液,不能饮水,反刍停止,瘤胃臌气。死亡率很高。

【病理变化】

尸体僵硬,心肌变性,肺脏瘀血水肿,脊髓和脊髓膜充血或出血,实质器官和肠浆膜有出血点。

【诊断】

根据本病的特殊临床症状结合有创伤史,可以确诊。

【防治】

预防在断尾、剪毛、配种、产羔前,可给羊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接羔时,要严格对羔羊脐部进行消毒。平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并对羊舍进行定期消毒。

治疗首先将病羊置于安静处,避免强光刺激。然后清理伤口,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伤口,清除脓汁、坏死组织及污物,缝合伤口,静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肌肉注射青霉素120万单位,每日1次,连用5天。若惊厥严重,肌肉强直,用20%硫酸镁溶液50ml或用盐酸氯丙嗪5ml,肌肉注射,每日2次。另外,可用5%葡萄糖溶液1000ml、15%乌洛托品100ml,1次静脉注射。

第四节 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家畜发生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以组织坏死(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以致内脏形成迁移性坏死灶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为坏死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土壤、粪便、尸体等中。此外,还常存在于健康动物的口腔、肠道、外生殖道等处。本病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组织,也可经血液侵入组织或器官中,形成继发性坏死病变。绵羊最易感染,常发生腐蹄病;羔羊经脐感染,而形成脐炎。

本病多发生于沼泽地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性,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腐蹄病。病初跛行,患肢不能负重,喜卧地,严重者有全身症状。体温升高至39.5℃~41℃,心率加快,呼吸次数增多。病蹄从趾(指)间隙、蹄冠、蹄缘、蹄踵部开始红肿、灼热、疼痛,并出现蜂窝织炎,形成脓肿,而后破溃,挤压肿烂部有发臭的棕黑色或黏稠棕褐色的脓样物流出。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蔓延至滑液囊、腱、韧带、关节和骨,以致蹄匣或趾脱落。

绵羔羊可发生唇疮,在鼻、唇、眼部,甚至在口腔发生溃疡和水泡,随后形成棕黑色痂块。轻症病例能很快恢复,重症病例若治疗不及时,可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性病灶,演变成脓毒败血症,而造成死亡。

【病理变化】

死于坏死杆菌病的羊只,除体表有病变外,一般在内脏也有蔓延性或转移性坏死灶。病变多发生于蹄趾间、蹄冠、蹄踵部的皮肤,可波及滑液囊、腱、韧带和骨。病初局部皮肤红肿,继而发生坏死,形成溃疡。坏死物呈黄灰或黄褐色,恶臭污秽,并可形成黑褐色痂皮,在痂皮下坏死过程可向深层组织扩散,最后导致蹄壳脱落和坏死性骨炎。当肺脏中形成坏死性病变时,就会引起坏死性、化脓性胸膜肺炎。当肝脏中形成坏死性病变时,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肝脏表面或深部散布有黄白色、质地坚实、外周有红晕、大小不等的坏死灶。羔羊可形成脐坏疽和脐孔周围相邻处的纤维素性腹膜炎。

【诊断】

依据患病的部位、坏死组织的特殊变化、臭味以及因病变而引起的机能障碍等,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诊。

【防治】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精心护理羊只,经常保持圈舍的清洁与干燥。发现外伤应及时处理。

治疗一旦发现病羊,应对全群进行检查,并隔离病羊,清除圈粪,进行消毒处理。对羊群可用6%福尔马林溶液或10%硫酸铜溶液泡蹄,每周1次。

对病羊亦可先进行泡蹄消毒,用高锰酸钾粉填充蹄底孔或洞腔,给软组织涂擦松馏油、鱼石脂软膏。必要时可给患部撒放磺胺碘仿粉,用绷带包扎。当发生转移性病灶时,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连用5天;亦可用6%双氯酚溶液涂擦局部,每日1次。

第五节 羔羊大肠杆菌病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为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中等大小,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本病多发生于出生数日或不满4周龄的羔羊;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羔羊也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在深秋雨季、冬春季节及气候不良时多发生。羔羊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性营养不良;羊舍阴暗潮湿、污秽、通风不良,均能促使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潜伏期数小时甚至1~2天。按病的性质可分为败血型和肠型。

败血型体温升高达41℃~42℃,病羔精神委顿,眼结膜潮红,呼吸浅表,脉搏细弱,表现神经症状,头弯向一侧,四肢僵硬,运步失调,视力障碍。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羊头向后仰,四肢做划水动作。口流清涎,四肢冰凉。有些病例的病羔羊关节肿胀,腹痛。严重者卧地,体躯发软,昏迷。继发肺炎后呼吸困难。很少或无腹泻,常常于12小时内死亡。从病羔的内脏中可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据报道,羔羊于3~8个月可发生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发病急,死亡率高。

肠型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至40.5℃或41℃,紧接着出现下痢,其后体温下降或略升高。粪便先为半液状,后为稀状,呈黄色或灰黄色,含有气泡,且混有血液和黏液。病羔腹痛、拱背、咩叫、努责,虚弱卧地,后期病羔极度消瘦、衰竭,如不及时治疗,可经24~36小时死亡,死亡率达15%~75%。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后肢及肛门周围粘满粪便。皱胃空虚或存有凝结乳块,内容物酸臭。败血型者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或有纤维蛋白性渗出液;关节肿大,内含纤维素性脓性渗出液。脑充血或出血,大脑沟常含有大量脓性渗出物。肠型者严重脱水,皱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灰色,半液状,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有的肺呈小叶性肺炎变化。

【诊断】

染色镜检取病死羔羊的血液或肠内容物,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红色、单个、散在的短杆菌。

分离培养用灭菌接种环蘸取少量血液或肠内容物,分别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培养基上,温箱培养24小时后观察可见:在琼脂培养基上长出无色、半透明、中等大小的露滴样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深红色、中等大小、不透明、边缘整齐、低凸、湿润的菌落。

生化试验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乳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MR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

【防治】

预防重点在于加强饲养管理,对孕羊进行配合日粮的饲喂,以增强羔羊的体质和抗病力。改善羊场的卫生状况,保持圈舍干燥、通风、阳光充足,消灭蝇虫。对哺乳羔羊做到定时、定量、定温,注意奶具的清洁卫生。

治疗可用氯霉素或土霉素0.2~0.5g、胃蛋白酶2g、稀盐酸3ml,加水20ml,1次灌服,每日1次,连用3~5天;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3g、次硝酸铋0.2g,混合,加水适量,1次灌服,每日2次,连用3天。

脱水者可用5%葡萄糖溶液300ml、11.2%乳酸钠5ml或5%碳酸氢钠1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也可用口服盐液(配方: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加水1000ml),每只羔羊每次补充80~150ml,用橡皮导管送入胃中。

病重者以肠泻为主要症状,可用四逆汤:附子、甘草各2克,干姜3g,煎水,另加磺胺胍0.5g,每日1次,灌服,效果较好。

第六节 羊沙门氏菌病

羊沙门氏菌病是由羊流产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发绵羊流产和羔羊副伤寒两种病。发病孕羊以流产为主,而羔羊则以败血病和肠炎为主。

【病原及其流行】

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土壤、饲料、饮水、粪尿、流产胎儿及附属物中均含有本菌,常经消化道感染。本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孕羊多在晚冬和早春发病。

【临床症状】

该病的发生与羊的健康状态、年龄、应激因子和侵入途径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临床常见有如下两种类型。

下痢型病羊食欲减退,腹泻,粪中带血,并有恶臭气味。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委顿,虚弱,呆立,拱背。继而卧地,昏迷,最终因衰竭而死亡。发病率约为30%,死亡率约为25%。

绵羊流产型病羊精神沉郁,拒食,体温升高到40℃~41℃,部分羊发生腹泻,脱水。病羊产出的羔羊,多体弱消瘦,精神萎靡,卧地不起,并发生下痢,往往于1~7天内死亡。怀孕羊常在妊娠的最后两个月内流产。疾病暴发1次,可持续10~15天,流产率和病死率在60%左右。

【病理变化】

下痢羔羊体弱消瘦,肛门周围粘满粪便。严重脱水,皱胃和肠道空虚,黏膜充血,胃内充满液体。肠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和胆囊黏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心内、外膜有小血出点。

流产或死产的胎儿以及产后一周内死亡的羔羊,常表现败血症状:组织水肿、充血,肝脾肿大,并有灰色病灶。胎盘水肿、出血。死亡母羊有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腔内残留坏死组织、浆液性渗出物和滞留的胎盘。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涂片镜检无菌采取病(死)羊的肝、脾、心、血、粪便、肠系膜淋巴结以及阴道分泌物、胎盘或胎儿组织的病料。制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镜检。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为两端钝圆或卵圆的小杆菌,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分离培养将采取到的上述病料,接种于沙门氏菌增菌培养基上或直接用病料划线于SS、DHL等培养基上。同时再接种到麦康凯鉴别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沙门氏菌的菌落一般为无色透明或半透明,中等大小,边缘整齐、光滑、湿润,中心稍隆起,有的菌株因产生硫化氢而在SS、DHL等琼脂上形成中心为黑色的菌落。

生化试验挑选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上,经培养24小时后,若斜面不变色,仅试管底层产酸或产酸产气,或底层产硫化氢(变黑),可初步确定为沙门氏菌。

【防治】

预防应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防止饲料和饮水被病原污染。注意给羔羊保暖,及早喂给羔羊初乳。发现病羊应立即隔离,清除被病羊污染的废弃物,消毒圈舍,及时对病羊进行治疗。

治疗可用抗菌素,如氯霉素、土霉素和新霉素,羔羊每千克体重30~50mg,分3次灌服;成年羊每千克体重10~3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成年羊和羔羊也可用痢特灵,每千克体重10mg,分2次灌服,连续用药5天;种羊可用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三价抗血清5ml,1次皮下注射。

第七节 羊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各种畜禽的一种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的总称。绵羊被感染称为绵羊巴氏杆菌病,又名出血性败血症。临床主要以急性经过、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杆菌,不形成芽孢,也无运动性。普通染料都可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瑞特氏、姬姆萨氏法染色镜检,菌形为卵圆形,两端着色深,很像并列的两个球菌。

本病多发于幼龄绵羊和羔羊,山羊不易感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绵羊易感,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常以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形式出现。

最急性者,多发于哺乳羔羊。突然发病,表现为虚弱、寒战、呼吸困难,往往呈一过性发作,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

急性者,精神极度沉郁,拒食,体温升高至41℃~42℃。咳嗽,呼吸短促,鼻孔有出血,并流出黏性分泌物。眼结膜潮红。有时在颈部、胸下部发生水肿。病初便秘,后期腹泻,有时粪便呈血水样。病羊常在2~5日内,因严重腹泻脱水而死亡。

慢性者,病程稍长,病羊食欲减退,消瘦,咳嗽,呼吸困难。伴发角膜炎。有时在颈部、胸下部发生水肿。粪便稀软,恶臭。濒死期极度衰弱,四肢厥冷,体温下降。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的病羊,可见皮下液体浸润和点状出血。胸腔内有淡黄色渗出物,气管和支气管出血、瘀血,以及小点出血和肝变。脾脏不肿大,胃肠道黏膜出血、浆膜斑点状出血。病程较长者除消瘦外,常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心包炎和肝坏死。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防治】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出现病羊和可疑病羊时,应立即隔离治疗。对有发病史的羊群,要进行免疫,接种疫苗。

治疗庆大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新霉素、氟哌酸以及磺胺类药物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氯霉素每千克体重30mg;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500单位;氟哌酸每千克体重4~8ml;20%新明磺钠20ml,或20%磺胺嘧啶钠5~10ml,均可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天。

第八节 羊土拉杆菌病

土拉杆菌病又名野兔热,是由土拉弗朗西斯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肌肉僵硬和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土拉弗朗西斯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多形态杆菌或球杆菌,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在土壤、水、肌肉和皮毛中可存活数十天,在尸体中可存活100天。野兔和其他野生啮齿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蜱等吸血昆虫亦可传染给羊只。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9天。病羊精神委顿,反射机能降低,后肢软弱或瘫痪,步态摇晃,体温升高达40.1℃~41℃,体表淋巴结肿大,2~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其后又常回升,一般8~15天痊愈,但体重减轻。孕羊常发生流产、死胎和难产。羔羊见有腹泻,脱水,贫血,兴奋不安或昏睡等症状,数小时死亡,死亡率很高。山羊少见,症状与绵羊相似。

【病理变化】

尸体表面有蜱寄生。组织贫血明显,在皮下和浆膜下分布着许多出血点,尤其以蜱侵袭部位及其附近更为明显。体表淋巴结肿大,有坏死和化脓灶。肝、脾肿大,有坏死结节,心内、外膜有小出血点。山羊脾肿大,肝有坏死灶,心外膜和肾上腺有小出血点。

【诊断】

根据体温反复变化这一特征和病理变化很容易确诊。

【防治】

药浴灭蜱,深埋或烧毁病死羊只和其他啮齿类野生动物的尸体,以免污染牧场、饲料和饮水。

使用链霉素进行治疗效果最好。每千克体重10mg,肌肉注射,每日2次。土霉素、金霉素效果也佳,每千克体重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第九节 布鲁氏杆菌病

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动物中牛、羊、猪最易感染,并且常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他畜禽。临床表现为病羊生殖器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各种器官组织的局部炎症、炎性坏死和化脓。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病原在我国发现的有羊布氏菌、流产布氏菌、猪布氏菌。本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荚膜和芽孢,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几乎各种畜禽均可感染,而牛是主要宿主,羊有一定的易感性,猪也可以感染。病畜和带菌动物,尤其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或分娩时,会将大量的布鲁氏杆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羊采食了被病原污染的饲料与饮水后而感染。

【临床症状】

羊只虽被感染,但在潜伏期不显症状,一般发生流产时,才被人们注意。流产是最显著的症状,流产前病羊食欲减退,口渴,精神委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有时掺杂血液。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的第3或第4个月内。此外还可能因患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亦可患乳房炎和支气管炎。公羊患睾丸炎、副睾和精索炎。母羊流产后可能出现胎衣不下和滞留,患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生乳房炎的母羊产乳量明显减少。早期流产的胎儿,在流产前已死亡;发育完全的胎儿流产后很衰弱,常很快死亡。山羊流产率有时高达40%~90%。

【病理变化】

检查胎衣,可见其绒毛膜下组织胶样浸润,并充血或出血,有的见有水肿和糜烂,其上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胎衣不下者,通常产道流血。胎儿的胃特别是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灰白色黏性絮状物,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出血或线状出血。发生关节炎时,腕、跗关节肿大,出现滑液囊炎病变。公羊睾丸硬结肿大,并出现坏死灶和化脓灶。肝、脾、肾出现坏死灶。有时可见到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变化及局部淋巴结肿大。

【诊断】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免疫荧光试验、琼扩试验,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及疫病流行情况使用不同的检验方法进行判定;也可分离、鉴定病原菌。

【防治】

对羊群每年应定期进行布鲁氏杆菌病的血清学检查,对阳性羊只扑杀淘汰,必要时隔离治疗。对圈舍、饲具等要彻底消毒。饲养人员注意做好防护工作,以防感染。给羊群接种19号菌苗进行预防。对病羊可选用四环素、链霉素、土霉素进行治疗。

第十节 结核病

结核病是指在动物组织中,形成以结核结节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病灶为特征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

【病原及其流行】

本病的主要病原为牛分枝杆菌、禽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本病的动物有牛、禽、猪、绵羊和山羊。常通过空气和饮水传播,亦可通过被病羊的粪尿等排泄物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传染给其他动物。乳腺结核可垂直传染给幼畜。此外,人结核病也可传染给羊。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会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症状】

绵羊及山羊的结核病极为少见。奶山羊、波尔山羊的结核病有报道。绵羊有感染牛型菌和禽型菌者。一般呈慢性经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羊消瘦,被毛粗乱或脱毛。体温在39℃以上,精神不振,无食欲,有饮欲。呼吸急促,深而快,有些喘。全身肌肉松弛,瘤胃听诊无蠕动音,用手触压,可感知瘤胃内有稀软的内容物。

【病理变化】

绵羊的结核病病灶多见于肺和胸部的淋巴结,肝和脾上亦常发生。肺和肺门淋巴结及肝、脾等,可见针头大或粟粒大的结核病灶,切面干酪样变或钙化。两肺脏的中部和上部及整个肝脏布满脓包,个体从枣大到核桃大不等,切开脓包,包内有豆腐渣样物质,浅灰黄色。空肠内有多个大拇指大到小拇指大的脓包,切开脓包,其内容物也为豆腐渣样物。环绕心脏的肺,也是脓包,切开后,包内充满了土黄色可流动的脓汁。心脏冠状沟上下处有明显的出血点,心肌质度变脆。

【诊断】

用脓包中心豆腐渣样物涂片,用Zieh1—Neelsen抗酸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成堆的红色结核杆菌。

【防治】

加强检疫,发现阳性病羊要及时隔离治疗,并对场地、用具进行消毒。治疗可注射链霉素,并灌服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同时要注意饲养管理,加强营养。

第十一节 绵羊伪结核病

绵羊伪结核病又名干酪性淋巴结炎,是由伪结核棒状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临床上常以局部淋巴结发生化脓性、干酪样坏死病变为特征,有时也在肺、肝、脾、子宫角、乳房腺体深部肌肉等处发生大小不等的化脓灶,其内含有淡黄绿色的脓汁和干酪样物质。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为伪结核棒状杆菌,多形态,体短呈球状至杆状。革兰氏阳性,无鞭毛,没有芽孢。生长需氧性兼厌氧。本菌可经伤口或寄生虫幼虫的损伤脏器而感染动物,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多为散发性,较少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不定。病羊在初期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不被人们发现。成年羊感染后,起初,感染的部位发生炎症,后波及邻近的淋巴结,炎症部缓慢增大并化脓,脓汁初起稀薄,呈灰白色,后逐渐变为牙膏样、干酪样,脓肿被薄膜包裹,切面呈同心环状。脓肿多发生在肩前、股前的淋巴结。如果体内淋巴结或实质器官受到侵害时,病羊表现为逐渐消瘦、衰弱,呼吸加快,有时咳嗽,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减退,最终陷于恶病质而死亡。常在死后剖检时才能发现特征病灶。若四肢肌肉深层发病,则表现为跛行。

若感染羔羊,可引起羔羊化脓性关节炎,以腕关节、跗关节炎较为常见。

奶山羊感染本病,淋巴结脓肿会自行破溃,并使邻近处发生新的脓肿,有时还可形成瘘管。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毛焦,体表淋巴结肿大,切开肿胀的淋巴结,内含干酪样坏死物。在肺、肝、脾、肾和子宫角等处亦可见到大小不等、数目不一、孤立的脓肿。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无菌采取患羊未破脓肿内的脓汁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有少量G+球杆菌,散在或呈字形、“川”字形排列;无芽孢、荚膜等;抗酸染色阴性。

将无菌采取的脓汁分别接种于血平板、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培养皿上,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无肉眼可见菌落。48小时后,血平板培养皿上出现少量针尖大小的不透明菌落。60小时后,血平板培养皿上的菌落增大至直径1~2mm,干燥、凸起、不透明,菌落周围出现狭窄的溶血环;普通琼脂平板培养皿上出现少量针尖大小的灰白色菌落;麦康凯平板上无菌落生成。对各平板培养皿上的单个菌落进行涂片时,发现菌落极易推动,且松脆易碎,很难挑起。染色镜检,均可见G+球杆菌。挑取血平板上单个菌落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和10%犊牛血清肉汤中纯培养。24小时后,普通肉汤轻度混浊,血清肉汤混浊明显,且有白色菌膜出现。48小时后,血清肉汤变清,管底有颗粒样沉淀生成,菌膜增厚。

该菌可发酵葡萄糖、果糖、麦芽糖、蔗糖、甘露糖、半乳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棉籽糖、杨苷、木糖和阿拉伯糖;不液化明胶,不产生H2S;硝酸盐利用试验为阳性,柠檬酸盐利用试验、靛基质试验、VP试验均呈阴性;MR试验弱阳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呈阳性。

【防治】

预防日常应坚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定期用强力消毒灵(或消毒王)、菌毒敌等消毒剂带畜喷雾,消毒圈舍、槽具等。发现病羊立即隔离,并进行治疗。

治疗在发病初期可用青霉素80万单位,生理盐水10ml,溶解,肿胀部周围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磺胺类药物效果较佳,可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ml,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另外,早期也可应用0.5%黄色素10ml,1次静脉注射,可提高疗效。

中药可选用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5g,黄柏、黄芪各6g,山枝、黄药子、白药子各9g,煎水灌服,每日1剂,连用3天。

第十二节 羊李氏杆菌病(又名转圈病)

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传染病。各种动物和人均可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脑膜脑炎、败血病和妊娠母羊流产。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是李氏杆菌,是一种细长的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无荚膜,无芽孢,有鞭毛,能运动。

病羊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以及皮肤伤口感染,绵羊多发,山羊次之。呈散发性,以早春和冬季发病较多。发病率较低,死亡率较高。

【临床症状】

自然发病的潜伏期为14~21天,也见有60天以上者。病羊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拒食,多数病羊表现出脑炎症状,如转圈,不能自主倒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作游泳状姿势,面部神经麻痹,咬肌和咽喉麻痹等。羔羊多因急性败血病而迅速死亡,病死率较高。

【病理变化】

一般无特殊的肉眼变化。有神经症状的病羊,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稍浑浊,脑干变软,有小病灶,肝脏有小坏死灶或广泛坏死。临床表现败血症状明显者有败血症的变化。流产的母羊都具有子宫内膜充血和广泛坏死的变化,胎盘子叶水肿、出血和坏死。

【诊断】

根据病羊的转圈病以及孕羊发生流产等症状可以作出诊断。

该病应与具有神经症状的脑疾病相区别。脑包虫病也有斜走和转圈的症状,但病的发展缓慢,不传染给其他羊只。脑炎则有兴奋和抑郁交替发生的临床症状。另外,应与有流产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防治】

注意环境卫生,灭鼠保畜。应将发病地区(牧场)的病羊隔离治疗,尸体深埋或焚烧,并用5%来苏尔、菌敌净、漂白粉、氯胺丁等消毒剂对被污染的场地进行消毒。

治疗本病可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效果良好。对显神经症状的种羊可用氯丙嗪(冬眠灵)5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用醒脑静注射液,每次3ml,1日1~2次;六神丸10粒,1次灌服,可使病羊症状缓解。

第十三节 羊钩端螺旋体病

羊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血色素尿、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水肿等。羊感染后多呈隐性经过。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为钩端螺旋体,呈螺旋状或波浪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螺旋弯曲。大型螺旋体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用镀银法染色呈黑色。钩端螺旋体在水田、池塘、江河两岸、沼泽中可以存活数月或更长时间。本病可经皮肤、黏膜和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本病在夏、秋多雨季节以及气候温暖、潮湿污秽的环境下多发。

【临床症状】

潜伏期4~5天。一般为隐性感染,少数病例可见有发热症状。病羊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减退,反刍停止,黏膜黄染,口、鼻黏膜坏死,血尿,腹泻,粪便带血等症状。妊娠母羊多发生流产,身体消瘦。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口腔黏膜有溃疡,黏膜及皮下组织黄染,呈杏黄色。皮下胶样浸润及出血,肠黏膜及浆膜有大量出血,胸腹腔有黄色渗出物。肝脏通常肿大,质地松软,呈黄色。肾脏稍肿,皮质部散布有灰白色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膀胱积有红色或黄褐色尿液。

【诊断】

无菌采集血尿,剖检羊的肝、肾,进行化验室检验。分别制取血尿,制作肝、肾与生理盐水(1∶5~1∶10)的混悬液。经差数离心集菌,即将上述病料各取10ml,以每分钟1500r,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再以每分钟3000~4000r,离心1~2小时,然后取沉淀物做成压滴片,置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可看到钩端螺旋体如一长链,两端有钩,作回旋、扭曲或波浪式运动。用上述病料涂片,以甲醇固定,姬姆萨氏染色30分钟,置于油镜下观察,染色比较浅,菌体呈淡红紫色。

【防治】

发现病羊应立即隔离,治疗病羊和带菌羊。对牧场、圈舍、用具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

用链霉素和四环素族类药物治疗。链霉素100万单位、青霉素80万单位,溶解,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天;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0~2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5天。

中药可选用加减银壳散:金银花、连壳各12g,竹叶、生地各6g,芦根20g,荆芥、豆豉、知母、山枝、丹皮、薄荷、玄参各9g,石膏15g,煎水灌服,每日1剂,连用3天。

第十四节 羊痘

羊痘俗称羊天花,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病原及其流行】

病原为痘病毒,各种痘病毒均为双股CDNA病毒,多为砖形,亦有卵圆形者。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山羊和其他家畜。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疹之中,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绵羊痘是各种家畜痘病中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

【临床症状】

潜伏期4~20天。临床上可分为典型性经过和非典型性经过两种。

典型性经过表现为: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减退,伴以可视黏膜的卡他、脓性炎症。经1~2天后,在皮肤少毛部位或无毛部位开始发痘,皮肤上出现绿豆至豌豆大的淡红色圆形充血斑点,此期为红斑期。经1~2天,斑疹发展为豌豆大小,形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苍白色坚实结节,为期1~3天,此时为丘疹期。再经过5~7天,变为灰白色、扁平、中央凹陷的多室水泡,病羊体温降低,此期称为水泡期。水泡很快化脓,如脐状,化脓期间体温又可能升高,称为化脓期。其后,脓液渐渐干涸,形成黄褐或黑褐色的痂皮,7天左右痂皮脱落,留下苍白的斑痕。病期长达3~4周,多数可痊愈。

非典型经过不出现上述典型症状或经过。常发展到丘疹期而终止,即所谓“顿挫型”经过。当化脓期有坏死杆菌继发感染时,病变部痘疱融合,深达皮下乃至肌肉处形成坏疽性溃疡,发出恶臭气味,此为恶性经过,此期病死率可达17%,严重者达50%。羔羊可发生眼结膜、内脏器官的痘泡,并可继发肺炎、胃肠炎和脓血症。

【病理变化】

除有上述体表所见的病变外,尸检瘤胃、皱胃的黏膜上,有大面积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白色坚实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者可形成糜烂或溃疡。口腔、舌面、咽喉部、肺表面、肠浆膜层亦有痘疹。肺部可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即皮肤和黏膜上产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为特征,结合病理变化可以作出诊断。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羊只的抵抗力。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入畜产品。引进的羊只需隔离检疫21天。

发生疫情应及时隔离、消毒,必要时进行封锁。封锁期为两个月。消毒剂可采用2%苛性碱、2%福尔马林溶液、30%草木灰水、10%~20%石灰乳剂或含2%有效氯的漂白粉液等。

两年内曾发生过羊痘的地区,以及受到羊痘威胁的羊群,均应进行羊痘苗免疫接种。有羊痘暴发时,对疫群中未发病的羊只及其周围的羊群进行痘苗的紧急接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扑灭措施之一。羊痘弱毒冻干苗,大、小羊一律尾部或股内侧皮下注射0.5ml,可获得一年的免疫力。

在加强饲养管理和隔离病羊的情况下,对病羊可进行如下治疗: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酊或紫药水;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充分冲洗之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有继发感染时,或为了防止并发症可使用抗菌素和磺胺药。

还应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如衰弱和心脏机能紊乱时,应用强心剂(口服结晶樟脑0.2~2g)等。贵重种羊或幼羔,早期应用免疫血清、痊愈血液或免疫羊全血肌肉注射,有一定疗效,可使症状减轻。

第十五节 口蹄疫

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具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以口腔黏膜及蹄部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病原及其流行】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的鼻病毒属。多为哺乳动物呼吸道寄生病毒,病毒呈圆形,具有多型和易变的特点。目前已知的有7种主型,65个亚型。各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互相免疫。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消化道传染,无明显的季节性,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周左右。病初病羊表现体温高,肌肉震颤,流涎,食欲下降,反刍减少或停止。常呈群发,口腔呈弥漫性口膜炎,水泡发生于硬腭和舌面。严重时可发生糜烂与溃疡。四肢的皮肤、蹄叉和趾(指)间产生水泡和糜烂,故显跛行。以上症状也可发生于乳房。羔羊可见有出血性胃肠炎,多因心肌炎而死亡。

【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皮肤等处出现水泡和溃烂外,还可见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烂斑和溃疡,皱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有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出血斑点,心肌切面有灰白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心脏似煮熟样。

【诊断】

临床症状是病羊的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疫病初期,病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达40℃~41℃,脉搏加快,接着出现流涎及其他前述症状。病羊多以蹄部症状为主,突然发生急性跛行。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最终确诊要通过实验室检查。

【防治】

发现疫情应立即封锁疫区,并报告有关主管部门。对病羊应处死、深埋或焚烧,对疫区及周围地区的易感动物接种流行株灭活FMD疫苗。加强羊群圈舍的防护消毒,可用2%的碱水对畜舍、用具进行消毒,亦可用强力消毒剂(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主原料的制剂)按1∶150~1∶400的浓度配成溶液进行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可配合应用抗菌素。

第十六节 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全身或局部麻痹而死亡。

【病原及其流行】

狂犬病的病原属于RNA型的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细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亦叫内基氏小体)。人和各种家畜都可能感染本病,羊被患狂犬病的犬咬伤后,可以发病。

【临床症状】

羊的狂犬病病例较少见。在询问病史时,患羊多有被狂犬咬伤的病史。本病的潜伏期平均30天,一般为20~60天。病初病羊精神沉郁,反刍减少,食欲降低。起卧不安,兴奋,性欲亢进,追赶其他羊只,跳越饲槽,冲抵障碍物,磨牙,流涎。末期发生麻痹。随着麻痹症状的出现,病羊表现伸颈,吞咽困难,口腔流涎,瘤胃臌气等症状,最终倒地不起,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无特异性变化。消瘦,有咬伤、裂伤,口腔和咽喉黏膜充血或溃烂,胃肠黏膜和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组织学检查有非化脓性脑炎,可在神经细胞的胞浆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防治】

扑灭野犬及拒不接受免疫的犬,家养犬应进行登记,定期注射疫苗。对疫区或受威胁地区的家畜和野生动物,应用狂犬弱毒苗和灭活苗进行预防接种,可避免该病的扩散、蔓延。羊只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后,应对其伤口涂擦5%碘酊,进行外科处理,如有条件,可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

第十七节 气肿疽

气肿疽是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肌肉肿胀,病变部产气,按压时有捻发音。 QFmIKKN0jNQM9v8qzBJStfeO3xhs29L3bI96mWra3sfqMU97+btvYExpDga1dmQ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