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策到户奔小康

“少生快富”进农家(一)

同心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许多人往往把贫困的原因归结为自然环境恶劣,实际上他们忽视了另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计划生育工作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然而,随着“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逐步实施,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却成了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工作。

同心县位于宁夏中南部干旱带腹地,是回族人口最多的县之一。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资源匮乏。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群众的生活十分艰苦,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用老百姓的话来形容,这里是“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山上不藏宝,地上难长草,喝水靠下雨,吃饭靠天好”。而造成人们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加之生存环境恶劣,又受到“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户依靠男劳动力来维持家庭生活,不生儿子不罢休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老百姓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困境。而从根本上改变山区群众贫困落后的面貌,就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吴忠市党委、政府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成为同心县历届县委、县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广大计生工作者探索解决的重大课题。为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国家花费了巨资,干部群众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不少家庭仍然靠“输血式”的扶贫救济过日子。由超生造成的贫困,再依靠政府扶贫救济,这种先造贫,再扶贫的路子,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形势发展的需要。

2000年4月,自治区实施“少生快富”扶贫试点工程的福音传到了山村,受到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看到了致富的前途。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就是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国家通过经济奖励的办法,提倡和鼓励政策允许生育三个孩子的农村少数民族夫妇少生一个孩子,对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元,同时,对“纯女户”提高奖励标准,将少数民族两女户的奖励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5000元。这一富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使同心县部分回族群众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大家“少生快富”的愿望非常强烈,许多育龄群众从切身利益上充分感受到“增粮不如减口,少生不如优生,少生可以减负,减负也是增收,只有增收才能致富”的正确性,激发了群众“少生快富”的积极性,在全县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计划生育工作氛围。

“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是一项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措施,可以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做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和鼓励农民少生,支持和帮助农民快富。不仅使农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使计划生育政策及时得到贯彻落实。

近年来,同心县丁塘镇金鸡村群众在“少生快富”工程项目的帮助下,启动了“快富列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丁塘镇金鸡村是一个纯回民村,全村共有85户420人,人均耕地仅为3亩。近年来,当地“少生快富”项目户群众充分利用奖励资金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商贸流通等“短、平、快”项目。目前,实施“少生快富”的项目户中,有12户发展了种植业和养殖业,搞商贸流通、劳务输出。通过政府和项目户的“互动”,以及其他项目的扶持,这些项目户很快成了村上的示范户、富裕户。

丁塘镇金鸡村村支书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金鸡村2000年实行‘少生快富’工程,到2002年已经有5户‘少生快富’户,其中就有两户是一胎的。2003年有4户,今年又增加了3户。老百姓在‘少生快富’工程当中也尝到了甜头,他们既执行了国家的基本国策,又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致富资金,也知道了娃娃少了负担轻。‘少生快富’工程的确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人们都希望这项工程在我们这个地方继续实施下去。”

马玉桂老人今年62岁,虽已年过花甲,但她深受孩子多之害,为了使孩子们不重蹈覆辙,她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鼓励3个儿媳做了绝育手术,使3个儿子走上了致富路,成为当地传为一时的佳话。

2000年,“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工作进入金鸡村,当马玉桂将“少生快富”的情况打听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时,老人的眼睛亮了,心也亮了,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动员自己的几个儿媳赶快去做绝育手术。刚开始,儿子和儿媳妇都不理解,埋怨老人说:“如果我们结扎了,人家会说我们靠挨刀的钱来发家。”老人语重心长地说:“儿多母受苦,我已经尝了子孙多的苦头,现在不像过去,儿孙多了门户大,不怕别人欺负,如今有这样好的政策,我们还怕什么,赶快到乡上做绝育手术去。”在老人的劝说下,儿媳妇做了结扎手术。马玉桂老人的大儿子马秀志生了两个男孩,三儿子马秀国生了一男一女,兄弟二人用县上奖励的资金各自买了5只羊,搞起了养殖业。四儿子生了一个男孩,用奖励的2000元钱盖了两间新房。过去马玉桂一家人均收入不到500元,现在一下子拿到这么多钱,对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而更令他们兄弟几个高兴的是:2003年10月,自治区政府又有了新的奖励政策,老大、老三又拿到了自治区奖励的3000元,老四拿到了5000元。如今老大盖了牛棚又买了4头牛,老三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跑运输,老四正在筹备资金准备办一个养鸡场,哥仨人均收入都已超过了2000元。到了农闲时节,老人还鼓励孩子们出去打工,家里的活计都由几个媳妇来料理,现在仅外出打工每个人的年收入就近4000元。看到几个儿子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马玉桂老人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掩饰不住的喜悦洋溢在她的脸上,她逢人就说“:计划生育就是好,要不是响应党的号召,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明年,打算让几个儿子都种上苜蓿,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把日子过得更富裕一些。”

提起当初劝说4个儿媳做结扎手术的事,马玉桂老人说:“我想着我那个时候养得多,养了7个太苦了,娃们穿不上,吃不上,生活过不去。后来村上号召着说是结扎呢,我给儿子说,你赶紧结扎,养上两个就行了。他开始不同意,说我们(生的)少得很。我说你妈养了你们这么多,太辛苦了,你们吃不好,穿不好,人家上大学了,你们念不上书,光在地里受苦着呢,你们养上两个能吃好,穿好。”

说到“少生快富”工程带来的实惠,马玉桂老人兴奋地说:“大儿子买了4头牛,养了8只羊,你看给大儿子带来了多少好处。老三就买了这个四轮子,你看有多大好处,那时候就没有,这都是计划生育带来的幸福。以后的打算那就更好了,越来越好了,我的4个儿子盖房子,让娃娃好好上学,娃也想往着上好学校呢。”

马少贵、马秀英夫妇对“少生快富”工程颇有感触。马少贵的老父亲一共生了4男4女,大儿子今年已40多岁,而小儿子今年才22岁,为了拉扯儿女,老人操碎了心。为了攒钱给小儿子结婚,如今老人还在外打工。看到这些,作为儿女着实难受,为了改变困境,马少贵常年在外打工,马秀英在家拉扯孩子,可是几年过去了,生活还是那么贫穷。2000年4月份,当时马少贵还在八营打工,马秀英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孩子生下9天就因病住进了医院,儿子的住院费用使得这个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所有的担子都落在了马秀英的肩上。正在此时,马秀英听到“少生快富”项目正在实施,于是她就自愿报名做了绝育手术,成为金鸡村第一个结扎的妇女。拿到奖励的3000元钱后,马秀英的担子轻了许多,等丈夫回来后,看到自己舒适的家时,才知道是“少生快富”工程项目帮助了他的家庭。当年,夫妻俩就买了2头牛,喂了半年,卖掉后,净赚了2500元。尝到甜头的马少贵去年又花了5000元,买了3头牛,等出栏的时候,估计又能赚3000元。现在,马少贵一家一年收入达8000元,日子过得很富裕。

马秀英深有感触地说:“我爹生了8个,娶媳妇都娶的不得消停,这个政策就是好,我生了两个,现在牛也养着呢,我就为了供养娃好好念书。”

马成强夫妇对“少生”能“快富”有切身体会。自己的父亲马启彪一生只生了3个儿女,生活过得很富裕。而自己的大爹多子多女,为了能够使儿女都能成个家,老人辛苦了一辈子,如今还得出外打工,攒钱给小儿子娶媳妇。看到这些,马成强夫妇深深地感到,儿女太多只能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就在马成强的媳妇胡美丽生完小孩4个月后,她就主动加入到“少生快富”行列中,目前马成强夫妇幸福的日子让本村同龄人非常羡慕。联想到父辈们的生活,马成强说“:如果生的太多,生活就贫困;生的少,经济(状况)就好些。拿我们爹和我们大爹来说,我们大爹有五个儿子,现在四个娶了(媳妇),一个还没娶,我大爹只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现在我们家里,我姐和我姐夫是卖白米的,我哥现在在河西开了两个铺子,我在家里种个田,有时我在外头做点生意,做不上就在家里闲呆着,也不用出去打工,自己种着几亩地,日子也不紧张。”

对此,胡美丽也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感觉生两个对我来说轻松点,我们周围的邻居有生三四个的,感觉很辛苦。再过三四年我就更好了,大的一上学,小的就能离开手了,我们打算在河西开个铺子,以后日子就更好过了。”

在金鸡村,像马玉桂、马成强、马少贵这样的家庭在婚育观念上已经发生了转变,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子多福”的老皇历已经过时了“少生”才能“快富”。同时,通过计划生育能够把妇女从频繁的生育负担中解脱出来,从事生产劳动,成为家庭致富的主力。现如今,全村出现了“妻子”做丈夫的思想工作,夫妻双双做老人的思想工作,积极参与“少生快富”工程的新风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县人口与计生工作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特别是“少生快富”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作凸显佳绩。但是,在一个以回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贫困县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还只是刚刚开了个头,随着婚育新风走进千家万户,广大群众在“少生快富”的路上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

“少生快富”进农家(二)

预旺古城,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这里曾经有“预旺城,米粮川,四街八巷赛长安”的美誉。1936年,西征红军曾在这里设立总指挥部,共和国的几位元帅和大将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而今,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预旺城仍然摆脱不了贫瘠干旱的命运,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和靠天吃饭的落后农业生产模式,使全镇3万多人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制约,呈现出贫困人口多,耕地面积少,荒山丘陵多,人均收入少的局面。北关村是预旺镇的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少生快富”工程走进北关村后,北关村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北关村是预旺镇的一个纯回民村,现有人口2230人443户,全村耕地面积6600亩,人均耕地仅为3亩,遇到大旱之年,群众的生活就更加艰难。人口增长过快,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2000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在贫困地区率先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用奖励“少生”代替处罚“多生”,即规定:凡符合政策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或两个孩子并做绝育手术的夫妇,给予一次性奖励,并引导、帮助他们把奖励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勤劳致富。“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给预旺镇北关村群众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使“少生”和“快富”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进一步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受到奖励扶助的农民家庭增加了收入,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预旺镇副镇长杨志勇:过去搞计划生育工作难度比较大,阻力也比较大。自从2000年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以来,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显著转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明显提高。就拿去年北关村来说,自觉实行二胎结扎的人员就达到40多例,群众通过实施“少生快富”这个项目,从事养殖业、种植业以及商品流通等其他产业。正如群众所说,过去的“多子多福”不如现在的“少生快富”。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各项教育宣传工作的逐步开展和各种计划生育相配套的优先优惠政策的实施,群众的婚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少生快富”项目被越来越多的育龄群众所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旺的西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已走向区外,受到了南方顾客的青睐,同时也涌现出了苏永忠、马连忠、马彦忠等一批“少生快富”的典型。到过预旺的人都知道黄河宾馆,其实黄河宾馆的业主苏永忠就是个“少生快富”的典型。现年41岁的苏永忠只有两个孩子,生育第二胎后媳妇马梅花就结扎了。由于孩子少、拖累小,苏永忠夫妻俩把精力都放在做生意上,他们曾经经营过小卖部,也在外面包干过零工,日子过得很富裕。2000年,苏永忠开设了黄河宾馆,在经营中,他以诚信服务吸引了八方来客,火红的生意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今年,预旺镇区进行改造,苏永忠又投资30多万元在惠平公路旁建起了高档宾馆,事业越做越大。

苏永忠:我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是“少生快富”工程帮助了我,如果我生的孩子多,就没有精力发展经济。跟我的同龄人相比,他们生的孩子多,没有精力发展经济,所以他们的条件就没有我好。

北关村村民马连忠对“少生快富”的认识也很到位,马连忠认为,孩子多了就是负担重,要对孩子负责,必须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才能适应社会需求。2003年,马连忠的媳妇在生育了第二个孩子后,听到镇干部宣传讲解“少生快富”工程的好处和享受的优惠政策后,夫妻俩经过商量,认为“少生快富”不但免费落实了节育措施,减轻了多生一个孩子带来的负担,而且更是解决了搞养殖业缺少资金的难题。如果参与“少生快富”工程就可以享受到3000元的奖励资金和其他优惠政策,的确是件好事。第二天,他俩便主动申请报了名,做了绝育手术,成为北关村“少生快富”工程项目户之一,当年他就利用3000元的奖励资金,搞起了牛的贩运和屠宰。马连忠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经济收入十分可观。夫妻俩非常感激“少生快富”工程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逢人便宣传“少生快富”工程的好处。

马连忠:自从“少生快富”(工程)进了我们村,我想了很多很多,最后我还是觉得结扎了好一点,为啥呢?因为结扎了以后,娃娃一少,以后上学,干啥也好,也不受罪。自从结扎后,我们家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就拿我父亲来说,就生了我们兄弟两个,跟我们庄上同龄人相比,我们幸福多了。到现在还有五十几岁六十几岁的老汉在地里干活,像我父亲这几年就没下过地、干过农活。

北关村村民马彦忠积极引导两个儿子转变生育观念,劝说儿媳主动做绝育手术的事情,已成为当地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马彦忠今年52岁,家中靠3辆拖拉机耕地挣钱创收,生活得十分幸福。按照马彦忠的话说:凭我的家庭收入,养活几个孙子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不能那么做。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要积极听党的话,为国家作贡献;从小的方面讲,为了今后的家庭生活,必须要少生、优生才能有发展,如果我的孩子多,我的生活条件肯定不如现在。

马彦忠:我觉得“少生快富”是很好的政策。过去呢,像我这一辈人生的娃娃多,连累大,现在呢,都只生一个或者是两个。就我这个大儿子来说,现在生了两个孩子,媳妇也愿意结扎,儿子也同意结扎,我们也同意按党的政策走,有些人说我们爱上这几个钱了,其实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为了钱,这个事情是按共产党的政策办事。凭我的条件来说,再养一个孩子还是可以的,完全可以养活,但是我要按党的政策办事,我觉得党的这个计划生育政策是特别好的政策,对我们农民是非常有利的。我这个小儿子现在生了两胎,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也打算结扎,但是我这个媳妇有结核病,到了秋天病情一有好转,我们还是按党的政策办事,还是结扎,按党的政策走。

典型就是榜样,在苏永忠、马连忠、马彦忠等一批“少生快富”项目户的带动下,从2000年到2004年,北关村相继有47对夫妇参加了“少生快富”工程。他们通过养殖业、种植业和商贸流通等行业,都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人均收入达到了1200元。他们摒弃了传统的生育观,走少生、文明、快富之路,使当地群众再次看到贫困地区实施“少生快富”工程的好处和深远意义。

北关村支部书记李自强:有些娃娃多的家庭特别累,现在这娃娃一多,各方面都撵不上去,娃娃生得少,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各方面都上去了,第一年奖励1000元,以后又补了3000元,有些人就拿这4000元买牛、买羊,现在都发展起来了,盖了新房子。

现在的北关村是全县文明示范村,村里人充分利用镇区优势和地理交通之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动更新观念,特别是生育观念,一改传统的“多子多福”,快步迈入了“少生快富”工程的行列,他们或经商务工,或搞种养业,个个都成了市场能手、经济能人。

如今,预旺镇北关村共有47对夫妻参加了“少生快富”工程,他们生活得十分幸福,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今天,预旺镇的经济正在稳步发展,城镇面貌正在发生着变化,繁华的集市贸易再现了当年四街八巷赛长安的盛况,我们由衷地感叹:“少生快富”不仅能富一家富一村,更能造福一方。

走进汪家塬

初秋的张家塬乡透着丝丝的凉意,微风时时送来五谷的清香。我们踏着金秋走进了张家塬乡计划生育合格村汪家塬。海拔1800米的汪家塬村是张家塬乡的一个偏远山村,它三面环沟,四面环山,是个纯汉民的村子。全村总人口1803人,已婚育龄妇女130人,耕地面积10300亩。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众多的人口曾经让汪家塬人饱尝了贫穷和艰辛。

建国前,汪家塬村的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的状态,增长缓慢。1949年至1979年,人口出生处于无政府状态,增长很快。1979年,全村总人口达到1300人左右,30年中年平均出生率均在40‰左右。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耕地逐年减少,尽管农业生产发展较快,但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但与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还加剧了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等方面的紧张局面,严重制约了汪家塬村的发展。贫困落后的阴影多年来一直笼罩着几辈人辛勤耕作的这片黄土地,群众的生活始终在温饱线上徘徊,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已迫在眉睫。1980年我县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原则。县委、县政府及各级组织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党政工作的计划日程,使这个村的人口生育由原来的“无政府”状态转为有计划的生育。群众意识到了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基本国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汪家塬村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张家塬乡党委书记陈保清:我乡的汪家塬村在全乡来说是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因为这个村在计划生育这方面来说,从1975年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了,计划生育能够及早地在这个地方实行,其原因就是(这里的人)文化素质比较高。根据这30年的计划生育(情况)来看,1975年开始做了计划生育手术的有些家庭到现在人口素质以及娃娃的就业问题都是相当好的。人口的数量降了下来,而人口的素质却提高了。这个村的学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现在有学生近700人。通过计划生育把人口降下来了,同时也使人们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素质的提高都重视了。汪家塬村作为全乡的小康试点村,人均收入现在达到1400多元了。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地方的农业收入也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劳务输出占一定的比例。这个村的劳务输出跟其他村的不一样,他们出去就说是不行的,(干的)也是瓦工、驾驶员这一类的技术性的(工作)。所以,计划生育在我们乡,尤其是这个村来说,真正起到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也真正体会到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优越性了。

都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而20多年前,在汪家塬这样一个思想落后的地区推行计划生育则更是难上加难。1980年,汪家塬开始大规模地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者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动员,党员、团员、村干部带头,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采取以结扎、放环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当年全村做结扎手术的就有30余人,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刹住了,为汪家塬村的计划生育工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马进远、石俊梅老两口是汪家塬村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计生户。1978年,石俊梅当选为汪家塬村党支部书记,当年正赶上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国策,石俊梅便挑起了汪家塬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重担。那时,她既是计划生育宣传员又是一名妇女干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带头做了绝育手术,为打开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起到了带头作用。由于工作出色,1979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由于孩子少,负担轻,条件好,孩子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今他们的3个孩子都已大学毕业,老两口现在是汪家塬村最富裕的家庭之一,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马进远、石俊梅:现在,我们好了。我们老两口过上田园生活了,再不下地干活了,大儿子的工作在银川区建二公司,是工程总指挥,盖楼的;老二分到同心县药监局,嫌工资低不愿意干,跑出去搞营销,一月给的5000多元钱。三儿子毕业后他大哥给办到银川六中让教书,因为我们大儿子工资太高了,一年将近11万,三儿子一看,不愿教书了,在他大哥工地上包工呢,包些工领着工人在那里搞建筑。

汪家塬村会计王克斌:我们汪家塬村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对计划生育工作是很重视的,不管乡上布置什么任务都是尽力完成。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相当高(到位),他们把重视计划生育看作是重视教育。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要抓教育,娃娃有了科学知识,等于有了财富。从75(1975)年搞计划生育到现在,我们汪家塬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已经有二三百人了,光研究生就有十多个。像高中生基本普遍了,家家基本上都有高中生,初中生现在普及了,没有辍学儿童。汪家塬村(人)对计划生育的认识很明确,不要人催不要人赶,群众就自觉到这个地方搞计划生育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计划生育“三为主”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即,计划生育以宣传教育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计划生育同发展经济相结合,同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和广大计生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先后在汪家塬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实现了广大群众生育观念从过去被动实行计划生育到自觉和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的根本性转变。

尚玉明、张月是对年轻夫妇,他们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只生了两个孩子就采取了绝育措施。在他们看来,实行计划生育也是自己自觉要做的事情,因为他父母亲也是结扎户,他们已深深地认识到了孩子少的好处。

尚玉明:我父母生了我们兄妹三个就结扎了。我1996年结婚,当初我就想以后娃娃就生的少一点,有两个就行了,生了一个丫头、一个儿子以后就做了绝育手术。我们汪家塬,像我们这一代还有上一代对教育(都)特别的重视,我考虑养得少一点,娃娃接受(的)教育会相对好一点。我想不管怎样,我们的娃娃首先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例子。娃娃少了,接受(的)教育好了,将来考一个好的学校,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信息员刘瑞娥:在我们汪家塬,我作为一个信息员,搞计划生育时各家各户都是主动的,能结扎的主动结扎,能放环的主动放环,服药的主动服药,对我们的工作比较支持,不需要督促,有的自己就来了。我们刚才碰上的张东如,听说计划生育手术队来了,就主动来找我,说是生了一个娃娃,已经几个月了,让给她带个环。

为了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体现计划生育的优越性,汪家塬村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大胆进行探索创新,以经常性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为主线,找准新时期农民在移民搬迁、抗旱救灾、脱贫致富等工作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将计划生育工作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投资力度,对计划生育户在帮扶项目上优先安排,救济资金上重点倾斜,并及时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跟踪指导,确保了计划生育户无灾先富,有灾无忧,使利益导向作用更加明显,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汪家塬村的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计生户张淑红:党的政策好,我生在毛井乡老区,我们姊妹八个。为了生活放弃了上学的机会,有的是文盲,有的只上了几天小学,在现在这个社会上,实在是啥都干不了。所以,我们结婚后夫妇商量只生两胎,一方面是为了少生优育;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下一代人的素质,使孩子将来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金色的夕阳洒满温暖的农家小院,沉甸甸的谷穗预示着丰收和幸福,这一切似乎将人们带到了汪家塬美好的明天。从开始搞计划生育到现在,汪家塬有300多人做了绝育手术,计划生育率提高了,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100多元达到了现在的1400元。现在全村共有运输车辆12辆,蔬菜种植区100多亩,新建校舍42间,修建公路14公里,90%以上的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住过的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过去那个被称为“汪家塬,全村没有200元”的村子,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

干部带头政策暖心——王团镇罗家河湾村计划生育工作有成效

2006年,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战,能不能完成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任务,关键和难点还是在农村。

王团镇罗家河湾村因为思想宣传到位,工作措施具体,方式方法灵活,计划生育工作走在了各村、各社的前头,也为全县正在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这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2006年春节刚过,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便开始了紧张有序地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了2006年计划生育攻坚年的工作当中。

尤其是王团镇,计划生育工作的警钟已经敲响。在2005年的计划生育考核中,王团镇因计划生育率、政策外多孩率、当年生育妇女节育措施落实及时率、村级报告册和宣传工作指标在全县排名靠后,被县委、县政府给予“黄牌警告”,王团镇计划生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现实,新年伊始,王团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思路,制定措施。副县长、王团镇党委书记马宁专门主持召开全镇计划生育工作会议,认真落实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把计划生育工作列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领导,组织实施,要求全镇在年底必须摘掉计划生育“黄牌警告”的牌子。镇政府与各村、社层层签订了工作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了镇、村两级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责任,确保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为了把全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做细、做扎实,从2006年2月8日起,由分管领导带队,镇政府组织全镇干部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对全镇的育龄妇女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排查登记,做到了底子清、对象明、数字准,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具体工作中,王团镇采取村干部包村、包户、包人的办法,实行责任到村,任务到户,对象到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全力配合王团镇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及时下派两个手术队,由乡(镇)主要领导带队,进村入户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按照排查登记的情况,王团镇逐村逐社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对符合绝育手术条件的育龄妇女一律进行结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确保了逐村进行、整村推进。

截至2006年9月,王团镇已完成20个村的绝育手术467例,完成放环719例,其中罗家河湾村完成绝育手术32例,相当于部分乡(镇)工作任务的一半,在全镇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走进罗家河湾村,这里村容整洁、民风淳朴,到处是一片春耕春播的繁忙景象。全村1825人,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开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大搞劳务输出,逐渐甩掉了贫困的帽子,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

全镇计划生育工作动员会召开后,罗家河湾村村委班子立即召开村委会,把计划生育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结合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千名干部下乡进村活动,采取主动上门、宣传教育的方式开展工作。村干部和包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动员工作,用政策引导、用道理说服、用典型带动、用真情感动,帮助群众算经济账、明白账,把宣传工作做到家,做到人。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刷写国策墙、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计划生育舆论氛围。

在耐心的说服教育中,一些思想进步、觉悟高、致富愿望强烈的妇女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主动要求采取节育措施,在全村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村民马义荣、余小花夫妇结婚10多年来,一家4口人的生活全靠丈夫外出打工挣钱来维持。今年开春,手术队进村后,余小花主动要求做了绝育手术。不久,他们便拿到了计划生育“少生快富”项目奖励的3000元钱,夫妻俩打算用这笔钱买牛搞养殖,逐步改变生活状况。

马义荣:我们村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娃娃生得一多,土地又这么少,生活过得不行,我一年就出去打工,种地也很少,乡上计生干部来(我家)宣传“少生快富”,我们就主动去结扎了。我当农民了,娃娃再也不能当农民了,要让他们以后念书,长大比我强些。

余小花:少生几个孩子,(生活)好过些,比起那些生三个四个的人(家),我们的日子比他们还好些。

在推进罗家河湾村计划生育工作中,镇、村两级干部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从亲属做起,从朋友做起,逐步打开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

万事开头难,计划生育手术队到罗家河湾村的5天时间里,只有2名妇女做了绝育手术。很多人在等待观望,这时,村民贺凤玲成了全村人关注的焦点人物,因为大家都知道带领手术队进村开展工作的镇干部是她的亲哥哥,贺凤玲是否做绝育手术,成了能否打开全村计划生育工作局面的关键。镇、村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整工作思路,把计划生育的对象首先放在了亲戚朋友当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带了十几年环的贺凤玲在当镇干部的哥哥的劝说下带头做了绝育手术,在她手术后的第二天,便有很多妇女主动采取了绝育措施。

贺凤玲夫妇:今年手术队进村以后,村里有些人不愿做手术,(好多人)一听是贺凤玲的哥哥带的手术队,(都说)首先把贺凤玲结扎了,我们才结扎,他们不结扎,我们放环也不结扎。最后贺镇长来(我们家)做工作,做了四次工作我们才同意做结扎的。村子里的人一天到晚就看着我们,结果我们去做了结扎手术以后,这儿手术队的门前开始排队做结扎,有的人在这儿做不上,还跑到县城去做,几天下来,就把计划生育工作(局面)打开了,不是的话,刚开始(的)五天,计划生育(工作)在这个村开展不起来。

村民马丽的家庭条件较好,在罗家河湾村算得上是幸福之家,全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后,当村主任的大伯亲自上门给马丽讲解计划生育的好处和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实惠,通过耐心的劝说、教育,马丽高高兴兴走上了手术台,为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一些等待观望的群众消除了侥幸心理,主动采取了节育措施。

马丽:我生了一个男孩,两个丫头,我本来就打算不生了,儿子都六岁了,我不会再生的了。我大爹(村主任)追得挡不住,最后给我公公和婆婆说了几次,到我这儿又劝了几次,我给他说了,我不生了,我都带了几年环了,我不想结扎了。后来,婆婆和家里人都给我做工作,我大爹给我也说了,我是她的侄儿媳妇,意思让我带个头,他的工作也好做了。

镇、村两级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打开了罗家河湾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新局面,手术队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镇、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她们既是医护员,又是计划生育宣传员,根据摸底掌握的信息,选准典型对象,做通思想工作,使其主动采取绝育措施,并及时兑现营养补助费,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确保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罗家河湾村是同心县在开展计划生育攻坚年当中,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典型村,他们所采取的一些好的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经验值得宣传推广,这既是镇、村两级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真诚服务群众的结果,也是群众逐步理解计划生育,支持计划生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目前,王团镇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计划生育整村推进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有了罗家河湾村这样的好典型,镇党委一班人也有信心、有决心在2006年9月底以前,摘掉王团镇计划生育“黄牌警告”的牌子。

优惠政策惠泽群众(一)

近年来,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逐步建立健全,许多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在我县逐步得到了落实,尤其是“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真正体会到了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实惠。

少生快富致富路

实施“少生快富”工程,是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扶贫开发工作的机制创新。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稳定现行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奖励的办法,提倡和鼓励政策允许生育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农民夫妇少生一个孩子。对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夫妇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并引导和帮助其家庭将奖励资金用于生产致富项目。自2000年,“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在我县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已有6年多的时间。截至2006年9月,全县共有3300多对夫妇参与了“少生快富”工程,落实“少生快富”奖励资金1000多万元,使全县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2元,“少生快富”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人口总数增速减缓,人口出生率稳中有降。

从“惩罚多生”到“奖励少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方法、措施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真正实现了服务群众的目的。参与“少生快富”项目的每个家庭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韦州镇河湾村的马学军是当地的开学阿訇,6年前,“少生快富”工程在韦州实施试点工程后,他成了第一批“少生快富”工程的受益人。当年,他们兄弟姐妹共4人都参与了“少生快富”工程,每人拿到了县政府奖励的1000元,随后,国家又为他们兑现了“少生快富”奖励资金3000元。作为当地知名的宗教人士,马学军不仅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而且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和带动了全村更多的人参与到“少生快富”工程中来。

马学军:我是一个宗教界人士,是个阿訇。从伊斯兰教方面来说,伊斯兰教也不希望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贫穷地活,也不提倡过多地生孩子。所以,当2000年6月份镇上要求我们结扎的时候,我们夫妇二人和我们的老人商量以后就做了结扎手术。我们这个家族里面,2000年里一次性做了4个计划生育手术,而且都是两胎结扎,我们都是响应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自从“少生快富”工程实施以来,韦州镇河湾村共有140户家庭参与了“少生快富”工程,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在韦州镇,类似马学军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在这之前,孩子多的拖累,家庭收入的微薄,曾经让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少生快富”工程实施后,这些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对“少生快富”工程赞不绝口。

“少生快富”户一:我觉得“少生快富”这个工程挺好的,(我们用)国家奖励的3000元钱,又借了点钱开了这个铺子,我男的在外面包工,我就开了这个铺子,生活也不亚于他们城市的双职工。

“少生快富”户二:我当时结扎时也没有想别的,就觉得两个孩子够了,不愿意要第三个了,国家正好又实行了“少生快富”的政策,我正好赶上了,所以我就结扎了。

“少生快富”户三:我是第一批“少生快富”户,刚开始思谋着娃娃一多,总是不好,于这个家庭各个方面都不好。娃娃少了,肯定就吃得好,穿得好。我觉得这个政策对农民非常好,结扎了还给3000块钱,现在我思谋着,娃娃一大,就不连累我了,办光阴(过日子)也有了精力了。

丁塘镇计生办主任康英俊担任丁塘镇计划生育专干已经有15个年头了,谈起这个话题,感慨颇多。

康英俊:过去我们搞计划生育主要是依靠强硬的政策,原因是老百姓的生育观念落后,“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思想还是比较严重。自从2000年全县开展“少生快富”工程以来,老百姓(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我们的宣传方法)主要是以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带动广大的农村妇女。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全镇“少生快富”户已达到576户。“少生快富”这个工程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还是比较多的,拿到钱后,老百姓家里盖了牛棚,又养了牛。我们镇上主要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捆绑(等措施),从养殖业、种植业(上),对这个计划生育户(进行)重点扶持。

从“少生快富”工程中尝到甜头的农民由衷地赞叹党的政策好,“人多好干活”的思想逐渐变为“人少好发展”的观念,那些“少生快富”典型户带动了一大批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农村,还有很多盼望早日脱贫致富的家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到“少生快富”项目工程中来,就必须加大对“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政策的宣传力度。

“少生快富”项目户具备的条件有四个:①夫妇双方均为农业户口;②自愿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③1990年以来符合计划生育政策,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家庭,少生户家庭和纯女户家庭;④夫妇双方必须达到法定结婚生育年龄,生育间隔期必须满四年。

“少生快富”工程项目的工作程序有八个:①本人及家属提出申请;②乡镇人民政府批准;③落实长效绝育措施;④逐级审核后,项目户与政府签订合同书;⑤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⑥兑现奖励资金(持本人户口簿、身份证、合同书、荣誉证书、绝育手术证明、存折领取通知单方可领取);⑦对项目户实行免费跟踪服务;⑧建立档案,纳入微机管理。

对于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村育龄夫妇,按照“少生快富”项目户的奖励标准,将给予3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奖励资金,具体内容为:

1.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生育一个孩子,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

2.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生育两个孩子的少数民族,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

3.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生育两个女孩的少数民族,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4.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自愿生育三个女孩的少数民族和生育两个女孩的汉族夫妇采取永久性绝育措施的,一次性奖励3000元。

独生子女有保障

独生子女家庭为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在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20年来,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负担减轻,子女健康成长,生活富裕,为周边群众树立了榜样,并成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活教材”。这些真实的典型教育了广大群众,现在许多符合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都主动放弃机会,不再生育,极大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我国连续30多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结果,使中国飞驰的人口列车逐渐减速,减少了大量新增人口,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贡献最大,因此,也受到特别的关注和照顾。

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我国也对独生子女家庭制定了优待和奖励政策。我县在落实这项政策时,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2003年100号文件的规定执行。文件中明确规定:自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每月奖励独生子女保健费十二元,发到子女满十四周岁止。

在韦州镇农贸市场做服装生意的马洛平、海吉英夫妇,只有一个独生女儿,今年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与同龄孩子相比,她的生活条件十分优越。两年前,他们就被列为“少生快富”项目户,今年,夫妻俩又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海吉英:对于我来说,我觉得我身体不好,生上一个就行了,生得多了拖累大得很。一般来说,农村人都得生两到三个娃娃,我也是农村人,但我觉得生一个也就行了。如果条件不行,生得多了,还要给娃娃吃上、穿上呢,困难就大咧。现在我这个女儿比起别的娃,在穿上、吃上条件算是最好的。

马洛平:现在我的积蓄就是用来开铺子,再积蓄点资金,将来供养娃娃上大学。老了也不用愁了,政府现在给养老保险金,将来有奖励扶助呢。

对于城市居民来讲,独生子女父母可享受以下优待和奖励: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工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可以增加产假四十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十天,工资、奖金照发。夫妻不在一地的,除探亲假外,另外给予男方护理假三十天,享受探亲假待遇。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女方,在产假期满后抚育婴儿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单位给予六个月的哺乳假,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

对于农村居民来讲,在受教育方面,独生子女也受到特殊照顾:一是贫困地区发放中、小学助学金时,对农村独生子女的发放金额高于其他学生百分之三十。二是农村独生子女参加高中招生(含职业高中)考试的,给予加分的照顾;农村独生子女参加大、中专招生考试,报自治区属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优惠政策惠泽群众(二)

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给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使计划生育工作能够顺利向前推进。2005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使那些曾经为计划生育工作作出过贡献的老人解除了后顾之忧,实现了老有所养的愿望。

奖励扶助暖心窝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是指在现行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由政府出资,针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在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奖励扶助的一项基本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这项奖励制度对于生活在农村,没有基本生活保障的老年人来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几年前,那些还在为自己后半生的生活担忧的农村老人,如今像吃了颗定心丸,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帮他们解决了养老问题。

家住预旺镇南塬村的胡生华、马秀莲夫妇就是其中的两位,两位老人一生只生育了一个女儿,早年一直为自己的养老问题担忧。后来,他们为女儿挑选了一个诚实可靠的小伙子当入赘女婿,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生活并不宽裕的女儿女婿。

尽管如此,他们的心里仍不踏实。2005年3月,奖励扶助政策在我县正式实施后,胡生华夫妇成了第一批(共111人)享受该项政策的老人,他们每年都能按时领到政府发放的每人600元的奖励扶助金。当计生干部将奖励扶助金存折及光荣证送到他们手里后,周围的乡亲们无不羡慕他们。现如今,两位老人整天乐呵呵的,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

与胡生华住在同一村的马金芳老人生有四个儿女,但她并没有享受到“多子多福”所带来的幸福。如今,近60岁的人了,为了生活,每天还在街头摆摊买菜、下地种田,为一家人的生活辛苦奔波。

马金芳夫妇:(如果)养上两个娃,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出嫁一个女儿,娶一个媳妇,这就挺轻松。像我们家,我养(生)了四个娃,出嫁了一个女儿,娶了一个媳妇子,现在还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媳妇,按我们这地方的规矩,说不花钱至少也得八万左右。他们一年打工,挣上不是一千,就是个两千,好一点也就是两千多,啥时候才能把媳妇娶上呢!和现在的人比起来,我们原来就是生得多了,现在真是吃力得很,这一阵子我吃力死了,就是为了这些个娃娃,如果儿子的媳妇一娶,我就不吃力了,(这么辛苦)主要就是为了儿女。

60岁,的确到了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是,能像胡生华老人那样幸运的农村老人并不多。今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将会享受到奖励扶助政策带来的实惠。

奖励扶助对象的基本条件是: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至2001年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或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年满60周岁。

凡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在下一年度满60岁并要求进入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的人,应在每年的5月31日前,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和登记。

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对象,按照奖励扶助金发放的标准,按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已超过60周岁的,以该制度在我区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一年发放两次。

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程序有五项:首先是由本人提出申请;再由村民委员会审议并张榜公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初审并张榜公示;县(市、区)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并公示;地级市人口计生委、自治区人口计生委、国家人口计生委备案。县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奖励扶助对象进行年审。

捆绑政策实惠多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我县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的过程中,在充分实施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各项扶贫优惠捆绑政策。各部门在政策方面、资金方面,向计划生育户倾斜,通过各项资金的捆绑使用,扶持带动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生产,使他们成为小康路上的引路人。

2006年6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了丁塘镇吴家河湾村,绿色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吴海一家人正在地里精心耕耘着生活的希望。2005年,吴海兄弟俩都被列为“少生快富”项目户,各拿到了3000元的奖励资金。在村上的帮助下,吴海又争取到了县畜牧局800元的圈棚建设资金,新建了一座牛棚,搞起了养殖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吴家河湾村村民吴海:我们实施(参加)“少生快富”工程以后,得到了村上许多优惠政策,“少生快富”奖励了3000元钱,我修建了牛棚,然后又买了4头牛。两头育肥以后卖了,剩了两头,还买了车,然后还盖了房子。村上给了我们很多的照顾,包括灌溉等各方面,把我们放在前面,总的来说很好。

吴家河湾村还制定各项优先优惠政策扶持“少生快富”项目户,如为“少生快富”项目户担保,争取小额贷款发展生产;在枸杞种植、水田浇灌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帮助扶持计划生育户率先脱贫致富。

吴家河湾村村支书吴富成:“少生快富”是国家的惠农政策,确确实实在我们村起到了发家致富的作用。尤其是今年,通过“少生快富”(工程)使我们计划生育户得到了实惠。在这次建设圈棚的过程中,我们村上首先考虑两胎结扎的计划生育户,给他们优先照顾。今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村又实施了小额信贷。这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还是重点扶持项目户和计划生育户。首先是考虑计划生育户,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发家致富。

把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独生子女等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与各种扶贫资金以及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增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计划生育家庭早日脱贫致富是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有力措施。人劳、扶贫、教育、民政、农业等部门为计划生育“三户”制定了优惠政策,确保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惠。

民政部门对计生贫困户给予了制度性和临时性的救助,在发放救灾救济款、危房改造款和低保时,应向农村“少生快富”户、独生子女户和奖励扶助户倾斜。

教育部门对独生子女户的孩子在县内中考中给予增加20分的照顾。

扶贫部门要保证扶贫项目区内30%的资金用于计划生育“三户”,并对计划生育贫困户实行项目优先扶持政策。

工商、税务部门要对计划生育“三户”中从事个体经营和开办企业的,设立绿色办照通道,优先受理,优先发照,给予适当的税费减免照顾。

农业、科技、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要优先对计划生育“三户”进行“阳光工程”培训,在项目区内的计划生育户优先安排农资补助、温棚建设、退耕还林(草)、以工代赈、养殖圈棚、井窖工程、节水灌溉等项目。

劳动就业部门要对计划生育“三户”及其子女的就业培训及劳务输出给予优先安排。

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在落实救助贫困母亲、贫困大学生、小额信贷、“春蕾计划”等相关项目时,项目实施区要优先安排计划生育“三户”。

财政部门除将正常的计划生育事业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外,还每年再安排专项资金20万元,保证给每名实施绝育手术的妇女补助100元资金。

卫生部门要对计划生育“三户”免收就医时的挂号费。

各乡(镇)要制定针对计划生育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形成捆绑政策,因地制宜,通过利益导向机制促进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河西镇多策并举,深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2006年是同心县“计划生育攻坚年”,河西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攻坚克难,采取多种措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同心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0多年来,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把婚育新风送进了千家万户,而且帮助3000多个家庭走上了“少生快富”的道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巩固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将2006年确定为“计划生育攻坚年”,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自2006年年初,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乡(镇)积极行动起来,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计划生育攻坚战役。河西镇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强化责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全面展开计划生育工作。截至6月底,全镇已完成结扎手术302例,放环434例,分别完成总任务的102%和72%。

河西镇是同心县的北大门,距县城18公里,2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地带。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开发建设和利用,昔日的荒滩戈壁已变成今日的肥沃良田。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绿色,赋予了生命,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从山区搬迁来的农民纷纷落户河西,在这里扎下根,辛勤耕耘着这片热土。随着河西镇灌区生产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镇域面积达494.24平方公里,辖21个村委会,83个自然村,7985户共37390人。由于人口基数大、镇域跨度大,加之群众计划生育思想认识比较模糊,长期以来,河西镇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计划生育工作相对滞后。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针对全镇历年来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的实际,2006年,河西镇按照同心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多次召开班子、镇、村、社干部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的计划生育专题会议,认真分析镇情,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酝酿、讨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生育工作实施方案,使镇、村两级干部深刻领会了县委、县政府有关计划生育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工作任务、具体措施和完成的时间。随后,各村相继召开了计划生育工作大会,将计划生育工作的目的、意义宣传到户,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并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河西镇副镇长马吉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2006年年初,镇政府在与各村签订计划生育管理目标责任书的同时,就安排干部进村入户,对我镇6753名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做到了对象清、底子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有以下做法: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把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宣传到户,营造浓厚的计划生育氛围。

第二,接送计划生育手术对象、送“六个一”食物等措施的实施,把人性化的关怀和服务体现到计划生育工作当中。

第三,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先难后易,先多胎后平胎。手术队无论到哪个村,只有做完登记在册的最后一例手术才能撤离。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排除了一切阻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四,项目进户,重点扶持。把小额信贷、一池三改、圈棚建设和铡草机等项目和实物重点向计划生育户倾斜,极大地调动了老百姓计划生育的积极性。我镇石坝村、艾家湾村、李沿子村先后出现了排队结扎和等候结扎的场景。截至6月22日,我们共完成计划生育绝育手术305例,放环434例,分别完成年度下达任务的101.7%和72.3%,为我镇创建“一无”乡(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工作中,河西镇确保做到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和措施方法三到位。

在组织领导方面,河西镇采取镇、村、社“三级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措施,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分片抓,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联抓体系。先后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计划生育“三结合”领导小组和“少生快富”领导小组,并选举产生了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全面协调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在制度建设方面,河西镇以效绩考核和责任追究为重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与各村、社逐级签订了《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制定了具体措施,将计划生育纳入年终检查的内容予以考核,并按年度实行奖罚措施,把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岗,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同时,河西镇还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工作定期报告制度,对履职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共同研究,限期整改。先后制定了《计划生育工作制度》《计划生育主管领导职责》《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职责》《计划生育目标考核制度》等25项制度,确保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完成。

在措施方法方面,河西镇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有关优先优惠政策,对计生户给予了多方扶持帮助,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优先享受低保政策和临时性的救灾款物。

在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过程中,河西镇把劳务输出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计划生育户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优先为计划生育户提供固定的打工信息,优先安排计划生育户外出打工。

为确保计划生育工作经费落到实处,河西镇在办公经费十分短缺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3万元,保证了计划生育对象及时得到扶持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做通计生对象的思想工作,河西镇两次下派干部深入农户家中,从侧面了解情况,准确掌握信息,及时沟通思想。通过讲政策、说道理,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驻村手术队考虑到群众白天忙于生产的实际,利用晚间休息时间,为计划生育对象实施手术,尽量为计划生育对象提供方便。

针对全镇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计划生育工作难点户,河西镇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采取耐心说服教育等办法攻坚克难,加大对难点户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变了他们的观念,使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

在整村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过程中,河西镇领导班子结合各村的不同实际,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办法,逐步打开了工作局面,使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石坝村今年完成计划生育绝育手术54例。村支部对计划生育户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和照顾,不仅在供水和提供枸杞苗木上优先考虑分配,而且在小额信贷资金支持上也注重向计生户倾斜。

村民杨文全一家两代都是计划生育户,全村计划生育工作刚一开展,他便动员儿媳妇做了绝育手术。随后,村上便为他们担保争取到小额信贷资金8000元。他家用这8000元钱从山东购买了4只基础母牛,逐步发展养殖业。如今,杨文全家的牛棚里已经有了8头牛,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

杨文全老汉:我动员我的儿媳妇、儿子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采取绝育措施,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我们计划生育户给予了许多照顾。从我这一代,老婆结扎以后,我们就尝到了甜头。现在,乡上扶持计划生育户养牛,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

2006年,河西镇对计划生育任务完成得比较好的村,优先安排了各方面的项目投入。桃山村是全镇“一池三改”工程项目中受益者最多的一个村。村民周其仁既是计划生育的带头人,又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自实行计划生育后,他在有关项目工程的扶持下,建起了圈棚,养了牛,又安了沼气池,后来,自己又买了割草机、铡草机,用上了太阳能灶,日子过得幸福而又充实。

河西镇艾家湾村在挂职村干部的引导、宣传、教育下,全村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全村有7户自愿结扎,步入了“少生快富”户行列。由于宣传到位,群众对计划生育认识明确,并积极参与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艾家湾村村民杨雪花:我养了6个孩子,累害大得很。娶了3个媳妇,娶这个媳妇子还借了几万元的账,到现在都没还清。从我个人的经历证明,娃娃一多累害大,国家有“少生快富”这个政策呢,我就让两个媳妇一个人生上两个就行了。

杨雪花的儿媳妇何小燕:我们想着少生一个、两个,让娃娃吃好点、穿好点,让我们的经济负担也轻一点。以后我们年龄大了,负担也不重,就两个孩子嘛,负担也没多大,我是申请结扎的,打算再也不要了。

李沿子村是河西镇人口最少,计划生育工作完成率最高的一个行政村、村干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以身作则,从亲戚朋友做起,打开全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局面,使全村计划生育工作超额完成了40%。

李沿子村村支书马成忠告诉记者:2006年,李沿子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时候困难特别大,最后我们村干部走家串户,从自身做起。我的女儿是取环结扎,村委会主任的侄儿媳妇和兄弟媳妇也是取环结扎。村干部带头了,老百姓(的想法就)有了变化了,大部分二胎的带环,三胎的结扎。今年我们李沿子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办法总比困难多,河西镇能做到的,相信其他乡(镇)也应该能做到。 KfC+y1NwT3qWNKD2Ih1gLJbudjCE8T4NaBApMLaxRsbNUGR4Yn2jftKeQDxgIq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