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情系计生终不悔

育龄妇女的“贴心人”——记同心县第一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队长傅玉梅

傅玉梅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回族女大夫。1961年参加工作时,她只有初小文化程度。1973年到自治区附属医院进修时,她是进修人员中唯一的一个初小文化程度的护理员,学起来非常吃力。怀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和对计划生育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傅玉梅想到了家乡缺医少药,妇女多发病、常见病给姐妹们带来的痛苦;想到了由于人口出生率高,而不能脱贫致富的山区人民,她鼓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虚心请教,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掌握了妇科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所有的进修课程,由原来的护理员晋升为中级妇产科医生,而且成为我县计生战线上的一名骨干大夫。

1979年,傅玉梅担任了同心县妇幼保健所所长,同时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提出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当时,我县成立了专门的计生机构,开始大张旗鼓的宣传、实施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傅玉梅自然就成为宣传、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负责人,成为全县第一个女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队长。计划生育工作本身就难搞,而在同心这样一个回族聚居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当地群众有“多子多福”的陋习,对手术感到恐惧,加上宗教方面的禁忌,一时间,群众对计划生育“谈虎色变”,对计划生育政策也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党的政策必须执行,但民族感情不能伤害。傅玉梅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挨家挨户到农民家中走访,宣传节育手术的科学道理和计划生育的好处。每到一处回族聚居的村落,她总要先拜访有影响的阿訇,向他们讲解节制生育的道理和意义。阿訇们被她的热忱和执著所打动,有的在清真寺里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有的动员亲属带头做节育手术,工作局面逐渐打开。

1982年,傅玉梅到原城关乡庙儿岭村开展计生工作,当时,除了村支部书记和几名支部委员报名为爱人做手术外,其他群众都不愿做。傅玉梅就和他们促膝谈心,用人口多,娃娃受罪,大人受累,不利于国家和个人,生活不能富裕等观念进行宣传教育。有的群众顾虑手术后会留下后遗症,傅玉梅就让她们看自己做绝育手术后留下的刀口“现身说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1983年3月份,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城关乡就完成绝育手术1451例,使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原城关乡黑家套子的村民们一提起傅大夫,都赞不绝口,因为,当初正是傅大夫耐心给她们做工作,她们才做了绝育手术,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作为全县第一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队队长,30多年来,傅玉梅走遍了同心的山山川川,沟沟岔岔,她把对工作的热情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都凝聚在一刀、一剪、一针、一线上,把第一百例、第一千例手术都当作第一例来做。当时的计划生育手术大部分都在农村进行,由于条件差,设备简陋,手术采用大切口,手术后要7天才能拆线,还需要住院,对受术者的损伤较大,危险性也相对较高。傅玉梅在坚持严格把好术前检查关、器械消毒关、手术操作关和术后随访关的同时,潜心研究,独创了一套稳、准、轻、巧的手术方法。该手术只用10多分钟,切口只有2厘米长,被专家称为“输卵管结扎小切口皮下缝合术”,简称“小切口”。其手术以切口小、出血少、不住院、恢复快等特点,受到山区群众的一致好评,并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傅玉梅也因此成为驰名区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专家。1984年,傅玉梅曾受聘到巴基斯坦进行技术交流。

1979年,傅玉梅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多次被自治区、吴忠市评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1983年,她荣幸地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我县计划生育服务队连年被评为全区优秀服务队。1993年,原国务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珮云前来视察工作时,称我县女子技术服务队为“乌兰牧骑”式的女子手术队。

在刚开始做“小切口”手术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技术人员不足,一个手术队往往要承担好几个乡的手术工作任务。由于工作量大、任务重,常常是这个村的手术还没做完,那个村接手术队的人已经在门口等着了;这儿的手术刚结束,那儿便已经将手术器械搬上车准备出发了。有时候,由于手术集中,常常20多例手术连在一起做,在手术台前一站就是一天。手术最多的时候,傅玉梅一天做了43例结扎手术,一天站下来,腿都肿了,同志们劝她休息,可她却说:“基层工作难做,基层的群众不容易,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才使她们接受手术,不能拿累作为借口,而将群众丢在一边,如果因为这样影响了工作那是万万不应该的。”就这样,凭着对工作的执著和热爱,她常常白天做手术,晚上忙着给手术器械消毒,制作棉球,为第二天的工作做准备。

有一次,傅玉梅在新庄集乡做手术时,传来她孩子前臂粉碎性骨折的消息,大家劝她回去照顾孩子,此时,作为母亲的她恨不能飞回到孩子身边,可是想到她一走,这里的手术就会停下来,耽误全乡的手术工作;想到受术者对她的信任和期待,她怎么也不能离开手术台。于是,她托人捎话给丈夫:照顾好孩子,抓紧治疗。而她自己却又站在手术台前投入到工作中。傅玉梅常说“:我的这把手术刀,要为党解愁,为国分忧,多做一例手术,就多作一份贡献。”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搞好计划生育工作,她经常奔走在山大沟深的山区村社,一下去就是几个月,从未讲过条件,提过困难。

傅玉梅的丈夫马希良说:“当时,妇科女医生就她一个人,我们县很大,卫生技术人员又缺乏,所以,她每次下乡都是好几个月,一年在家的时间也就是三四个月。当时孩子都比较小,就只好找了个亲戚照看着,我是又当爹又当妈,还要全力支持她把工作做好。想到这项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因此,我们从各个方面尽量给予她方便和支持。”

在30多年的计生工作中,傅玉梅做了几万例节育手术,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她认为,一张手术台牵系着千百人的心,手术一旦发生事故,不但给受术者带来痛苦,还会影响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为了培养新生力量,她经常为新同志举办培训讲座,以老带新,以岗代训,言传身教,耐心讲解,使新同志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她先后共带出几十名业务能手,这些后起之秀,目前已成为我县计划生育手术队的主力军。

谈到对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看法时,傅玉梅说:“我搞计划生育工作是从1973年开始的,到现在已30多年了,我感到欣慰的一点是,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作,我们县上做计划生育结扎手术的人,已从原来的我一个人,逐渐扩大到现在的十几个手术队,计生队伍壮大了,工作量也大了,而且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了。”

同心县计生服务站副站长白小平曾说过:傅大夫是一名技术水平很高,对女性“四术”有着精心研究的业务能手,我将以她为榜样,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再接再厉,把同心县的计生工作搞得更好。

同心县服务站站长杨晓英跟随傅大夫多年,在生活上、工作中,都得到过傅大夫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悉心指导,现在的杨晓英已从一名普通的手术队员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面对记者的采访,杨晓英说,她将会带领服务站的姐妹们把傅大夫的这种技术和精神永远传递下去。

现如今,年愈花甲的傅玉梅虽然已退休在家,可那扯不断的计生情,永远牵着她的心,她便又主动担负起培训计划生育服务人员的任务。每当手术队员空闲时,都会去培训中心向她请教、学习,而她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队员们,她说,我虽然老了,退休在家了,可全县的计划生育事业还将长久的进行下去,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只希望将我在计划生育岗位这么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因为她们的肩上还背负着全县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傅玉梅,一个平凡的女性,凭着对计划生育事业的热爱和执著,默默奉献在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前沿,从而使得她的一生拥有了光荣与骄傲。在这位令人尊重的老计生人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心系百姓、乐于奉献的精神。无论处在哪个时代,何种岗位,她都会成为时代的骄子,国家的栋梁。

轮椅上的牵挂——记原下马关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站长周桂芳

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竟使她爱上了人称“天下第一难”的计划生育工作。从1974年至今已整整30年了,有10年左右的时间她是在那沟壑纵横的山区农村里走村串户度过的。已说不清这些年她究竟进过多少人家的门,吃过多少人家的饭,只有那些大山里淳朴的农民兄弟姐妹知道她、了解她,她就是同心县下马关镇计划生育服务站老站长周桂芳。怀着对她的敬意,我们栏目组对她进行了采访。

一走进周桂芳老人干净整洁的小院,就能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气氛。院子里鲜花簇拥,茂盛的葡萄树搭成了长长的走廊。她面色红润,精神焕发,交谈中始终笑声不断,显示出周桂芳老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要不是坐在轮椅上,谁又能知道她因长年工作,积劳成疾,已是疾病缠身,生活全靠老伴照顾。尽管如此,老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深深感染着我们。

自1964年起,周桂芳便开始从事卫生、妇幼工作。在工作中,她坚持自学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当地群众“信得过”的大夫。1974年,她兼搞计划生育工作,从那一天起,她就对计划生育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扔下嗷嗷待哺的孩子、体弱多病的丈夫和年迈的父母,一头扎进计划生育工作。20多年来,她亲自主刀做绝育手术10340例,放环术5000多例,人流术3000多例,术后随访、治愈妇科疾病无数,先后16次被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三级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

面对镜头,周桂芳说:“1964年,我搞的是卫生工作和妇幼工作。1974年兼搞计划生育工作。那时候,同心县还没有成立计生委,是各个乡想搞就搞,有人员就搞。那会儿我们没经验,不知道计划生育咋搞。下去后整天就拿着报纸边宣传边搞,刚开始是以放环为主。到1976年、1977年就开始做节育手术了,那时我生下儿子不到半岁,就送到他奶奶家去了,家里没有吃的,奶奶就一天给涮(冲)点糖水,泡点馍馍吃,我把娃娃放下就走了。那时候做手术你们不知道有多艰难,不像现在做完手术就走了。那时候,做了还要拆线,你不知道拆线的痛苦。我家里有一张我拆线时候照的相,是我从红城水大队院子往出走时会计给我照的。那时候我骑自行车,从红城水到我们沈家滩丁家渠,来回要一百里,赶黑要把那些庄子(里)手术对象的线全拆完。我骑的是车子,把我累的要死。到每个庄子还害怕狗咬,包往车子上一放,还不敢背,背上怕丢了。因为一次走折腰沟拆线时,我连人带车滚到沟里面了。当时人爬了起来,骑上车子就走,把包丢了。以后再下乡,我就把包放到车子上。那个时候太难了。到最后有了正规的手术队(情况)就好了。1978年计生委成立了,有了领导,有了车,有集体了,工作就好干多了。”

20世纪70年代初,同心县计划生育工作刚刚起步,山区农民不仅物质生活贫困,而且精神生活更为贫乏。“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统观念像一条苦藤紧紧束缚着山区农民,结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面对这种现象,周桂芳的心情很沉重。她了解山里人的心情,更理解这大山里女人的痛苦,她懂得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艰难,更懂得一个乡村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分量。初次带手术队进山,群众不理解,乡村干部脚不离地的跑了好几天,好话说了一箩筐,就是动员不来一名手术对象。而一些群众还在背后骂她们是“屠户队”,“狗咬没人挡,吃饭没人让”,手术队里的一些姑娘们暗地里没少流泪。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周桂芳亲自登门做工作,用自己是独生女,成家后对两家老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红火和睦等事实现身说教,让老百姓从心底里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后来,终于说服了一些山里人,结扎的事好办了,但山里妇女最担心的是手术的疼痛和可能引发的各种后遗症。为此,她一方面不断提高手术质量,认真准备和精心做好每一例手术;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进行术后跟踪复诊,并积极宣传结扎手术的好处,解除了山里人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作为一名普通的计生工作者,周桂芳走遍了同心县的山川沟岔,她精湛娴熟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山区妇女和众多弟子的尊敬和好评。

手术队长梁占萍告诉记者:“当时我刚参加工作跟上周大夫,觉得这个人一天好精神的,一天做二十几个手术还那么精神,我都佩服,觉得这人咋这么精神。”

手术队长倪秉兰说“:她早晨喝点稀饭,二十几个手术她能坚持下来,我就坚持不下来。等到中午的时候,我实在坚持不下来,她硬硬就往下坚持,坚持做完手术。她说群众在外面等着呢,群众等得也很辛苦,一个手术都不能耽误。她的手术做得特别快、特别好,也做的特别轻。”

由于长期站立做手术,又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周桂芳患上了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静脉炎、胆结石等疾病,先后做了两次手术。1987年3月,当她带队在马高庄乡张家井村做手术时,静脉炎复发,下肢麻木肿痛,行走困难,进出都要人搀扶。大家不忍心她这个样子继续做手术,坚持要送她回去治疗。可就在这时,许多约定的手术对象闻讯,一下子改变了主意,工作又陷入僵局。看到大家辛苦忙碌的身影,周桂芳咬咬牙,继续坚持工作。

提起当年的事周桂芳记忆犹新:“1988年下乡,在张家井村腿疼的动不了,连地都下不了,出出进进都要人背,(当时是)小艾背的我,把我疼得没办法了,车又进不来,接不了我,就那样也走不开。群众听说我走呢,又来了些做手术的,我疼得没办法,准备就在炕头上做。正准备做呢,王芳来了,我一下眼睛都亮了,我说快把我扶到炕上,我不行了,实在不行了。那时候得的是静脉炎,疼的纯粹动不了,疼得我呀一步都走不动。出来后大家就把我抬到车子上,(做手术的)那个女人都哭了。后来有一年,她还来看过我。”

手术队长倪秉兰对此深有感触:“很多年以前,那个时候,走的路都是羊肠小道,当时都用毛驴车拉器械,有时候,沟呀洼呀上不去,人就得把器械背上;有时候雪下得太厚,有些地方上不去,你只能把器械背上,送到地点(目的地),转回来再背这些,再去送,脚跟手冻得真不知道往哪里放,手冻得肿肿的都脱了皮了,就到那种地步了。”

那一次周桂芳被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做了手术,因当时手术队人员紧缺,4个月后,她又拖着病体回到了工作第一线。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周桂芳先后多次受到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的表彰。1994年,她被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部评为“全国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

由于周桂芳长期带病坚持工作,从1999年开始,病痛已使她站立不稳,无法正常行走,到北京市天坛医院就医,被诊断为“神经侧索硬化”,已无法治疗。如今的周桂芳生活已不能自理,全靠老伴照顾。

周桂芳老伴心疼地说“:她现在病了几年了,身体也不行了,一天的起居,个人梳洗都不能自理,穿鞋都有困难,早、晚穿脱衣服多半都要靠我,照顾她一个人吃力得很,靠儿女,四个娃娃都工作了,银川的三个,在同心的一个,都不在身边。老婆子这个重担(需要人侍候),现在就落在我一个人身上了,家里雇了一个做饭的也有两年多了,我呢,就左右不离她,一早的梳洗,一黑的睡觉,一天的大小便,乱七八糟的,喝个水,拿个东西,确实是痛苦得很。有时候我在院子里(收拾)个园子,屋里没有人照顾了,我就给她买了个哨子,她喊我时一吹哨子,我就听见了。因为她现在中气不足说话声音太小,喊人时把她累的,别人还听不见。她现在这个病,唉!啥时候能好呢,看起来她这个病是好不了了。我下了很大的决心,再没有人那就靠我吧,尽我的力量我把她照顾到啥程度就算啥。再一个(我们也共同生活了几十年了),娃娃都出去了都不在身边,这个家里面,我要不管就没人管了。她现在每天都是以泪洗面,提起伤心的事她就哭,她说她过去光考虑工作了,把身体弄垮了,实际上也就是这么回事。”

多少年过去了,无数被她治愈妇科疾病的妇女没有忘记她,下马关镇的干部职工更没有忘记她,周桂芳老人的精神始终鼓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计生人。

面对我们的采访,干部和群众是这样评价她的。

镇干部:退休之前,她在工作中,为人处事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楷模。虽然说她现在疾病缠身,但她那种精神永远鼓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使我们在工作中每干一件事情,都能想到周大夫,想到她对待工作的态度。虽然她现在不在岗位上,但她那种精神,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以周大夫为榜样。

群众:她对病人从来都没有耍过态度,真的,这个人确实好,多重的病人她都亲自检查,亲自做,群众对她的反映相当好。那个时候,生活条件都不好,(群众)对她的评价很高。她现在不能动弹了,去她家看病的人还是很多,正是因为她态度各方面都好(的缘故)。

有人说她好,因为她心里始终装着山里人;也有人说她傻,因为她苦坏了身体,拖累了家人。但她说:“苦也罢、傻也罢,心里实诚。”这就是周桂芳,一个让我们感动的周桂芳。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一)

主持人:关注计生,关爱健康,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人口与计生》节目。

我手中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本期节目的主人公,曾经在马高庄乡走村串户工作的镜头。这里再为大家介绍一个旧工作包,它曾经与照片上的主人风雨相伴了24年,在这个包里面,我们还发现了一些东西,就是以前马高庄乡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统计表。最后,还有一样东西不用我介绍,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这是一个人的工作成绩和荣誉(主持人翻开一张证书),获奖证书上的名字,就是我们本期节目的主人公,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

今天,我们把马存国和他的老伴锁玉莲请到了我们的演播室。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讲述,透过这份浓浓的亲情,去感受马存国对计生工作的执著和热爱,从而打开他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了解一个计生家庭对计生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一个用情……奉献计生的贴心人;

她,一个为爱……守候家庭的知心人;

他(她)们,用共同的爱,演绎一段感人的故事。

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正在讲述……

主持人:老马,你好!我想问一下,你干计生工作这么多年了,(那么)当初你在选择这份职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你坚持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24年呢?

马存国:我是1980年参加工作的,1981年11月担任了马高庄乡的计划生育专干,在没担任专干之前,我在马高庄乡上工作,经常下乡和老百姓打交道,在走家串户了解民情的基础上,我发现我们农村之所以贫穷,一个原因是自然条件比较差,再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生的孩子比较多。我觉得,从我个人来说,改变马高庄乡的自然条件是不可能的,但是搞计划生育少生几个孩子是完全可以的,我就选择了这项工作,搞了这份工作。(而且)哪一任领导来都鼓励我干好这项工作。因为刚搞这个工作时,老百姓不能接受,但是搞了几年以后,老百姓原先不接受的,认识不清的,也逐步理解了,认识了这项工作。我对这份工作(的)认识非常明确,因为我考虑这项工作对老百姓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

主持人:能坚持这么多年,这其中应该也离不开家人对你的支持吧?

马存国:在我搞这项工作的20多年里,我爱人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她替我承担了家里的全部家务事情。比如,照顾孩子、种地、犁地等,整个家务活就要靠她来承担,她对我工作(的)支持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你干计生工作的这20年里,有过苦、有过累,当然也有过传奇的经历。在1984年的时候,手术队进驻张家井村,你有过一夜之间翻山爬沟来回60多公里为手术队去背汽油的事,是吗?

马存国:对。

主持人:当时是怎么一回事?

马存国:1984年以前,我们马高庄乡还没有拉(通)上电,包括乡政府也没有通电。手术队下乡做手术都配备的是小型汽油发电机。当时从乡政府走的时候我们带了点汽油,然后就逐村开始做计划生育手术,做过几个村的手术后,就到了张家井村。这时候,因为做了一天的手术,汽油(已经)用完了,那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当时没有汽油就直接影响工作,我决定立即回乡政府拿汽油。回去的路上要过两道沟和三座大山。过第一道沟的时候日头(太阳)还没落,到阴洼村沙滩沟沿上的时候又响起雷声了,大雨也已经开始下了。那阵子我想,不过去要耽误第二天的手术,过去,我(又)害怕走到半路山洪下来咋办。那会我既害怕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又害怕山洪下来。最后想,反正从沟底里跑过去,也就几分钟,只要跑过沟,我就不害怕了,没有危险了。当时我跑到沟底的时候雨下得更大,就在我上到半沟坡时山洪下来了,滑的我已经没办法上坡了,就用两只手从泥路爬着上去了。

到乡政府后,我感觉特别的困、特别的累,觉得自己累得没办法了,(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睡了一会儿之后,忽然觉得有点冷,就给惊醒了,我一看表已经两点多钟了。我一考虑明天赶早还要把汽油送上去,我现在咋还能睡呢。我赶紧(起来)把准备工作做好,把汽油背上往回赶,到了张家井已经是早上六点多钟了,那一阵子起来早的同志已经在洗脸,起来迟的还在睡觉,我已经把汽油送到了张家井。乏的那阵子确实好像是脚也拿不动,手也拿不动,人就乏的一点劲也没有了,连饭都懒得吃了。

主持人:在这20多年里,老马一直忙,忙的都顾不上管家了。一切的家务活、农活都是马存国的老伴锁玉莲一个人来承担,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从他们的邻居和乡亲们那儿听到有关锁玉莲“半夜犁地”的笑话,现在就请她给大家讲讲当时是怎么回事。

锁玉莲:人家(马存国)一天纯粹在乡上一蹲,给乡上干活着呢,哪(指望)还给我干活呢。我们家所有的活都是我一个人干,也没指望他做什么,都是我一个做。就说夏天犁地,一说起犁地我就愁开了,(地离我们家)还远着呢,五里路呢。再一个那时还有狼、野狐子(狐狸)呢,我也害怕。唉!走吧,害怕了害怕,睡了一阵子糊里糊涂就起来了,我也没管时间就犁地去了,把牲口在地里套上就犁呀犁呀,越犁我越害怕,我说今天咋干了这么多活,天还没亮,也没有个时间,也不知道啥时候了。反正我就犁着,犁到地的那一头了,我说,唉!我也不犁了,这个老家伙也不回来了,一年犁这点地烦心死了,我经常是一个人干,孩子还小着,犁着犁着我就想,这今儿(今天)黑了(晚上)让狼给吃了咋办,我害怕的挡不住了。看看天也快亮了,我说,啊哟!这今儿(今天)我把五六亩地都犁完了,天咋才亮,我看也过来人了,就到前面把牲口卸了,朝前走了一截子,碰上我们队上犁地的,问我说:锁玉莲你咋今儿(今天)把牲口卸掉的这么早,我说我今天不知道时间,糊里糊涂的就犁地去了,人家(马存国)也没在,我已经犁完了,回来就卸下了。

主持人:那会儿你恨他吗?

锁玉莲:恨老马呢,我就是好恨他的,那一阵子最恨他了,我那一阵子想,要是他回来,我也不要他了,我们娘儿们不要他了。要他干啥,犁地没他,家里干所有的活计都没有他,使唤钱也还是个见不上。那阵子不想犁了,也不指(望)他,就是气得很,好生气的。

主持人:老马干计生工作这么多年了,先后受到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的各种奖励。这个是银南地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还有一个是自治区级的,这个是全区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这些荣誉证书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那么)这些荣誉证书是老马你辛苦多年的工作成绩,在这些荣誉的背后,老伴锁玉莲却给你承担着一个家。俗话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有你妻子的一半。今天借着这个机会,当着妻子的面,当着我们的面,你最想对她说的是什么?

马存国:我干计划生育工作这20多年来,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家里所有的家务活她都一个人承担了。她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累,我觉得很对不起他,我觉得她为我付出的太多了,我给她的太少太少了。我非常感谢她,对不起她。(马存国含泪、躹躬)

主持人:实际上,作为一个女人来说,担负起一定的家务活也没什么。但是,同时担负起家务活、农活,还有子女的教育,有时候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那么,这么多年了,时间一长,难免也会有一些抱怨,你抱怨过他吗?

锁玉莲:抱怨呢咋不抱怨,那时候我气得不行,我把他恨死了。我就说,这个老家伙一天干啥呢家都不回来,我们牛有病了他也不回来。我把牛拉到街上看病去,牛肚子吃的那么大,拉到医生那儿去看,他说你们这个牛不行了。我就气的嚎(哭)开了,我说我们一家子就指着这个牛活着呢,一个牛也好几千块钱呢,牛得病了叫我可咋办呢,我就追到马高庄乡上喊他去了。到了乡政府我就说,牛胀了,你们见马存国了吗?别人还笑话我咋这么说,都说没见着,直到现在还当个笑话说着呢。我说马存国到哪儿去了,总没死吧!我就气得这么骂着,人家说你咋这么骂呢,我那阵子气的,我们牛眼望着(眼看就要)死了,肚子吃的那么大。

主持人:老马,你对老伴的这些抱怨,(能)理解吗?

马存国:我非常理解她。由于我干的这个工作比较忙,家里的一切事情全靠她,全靠我的老伴,犁地、耧播、照顾孩子,所有事情都要靠老伴,我确实在这些事情上对不起她。有时自己想起来不要说我对不起她,我觉得自己都对不住自己。我确实有些事情做得不好,不是我这个人不顾家,确确实实工作忙的我脱不开身。因为马高庄乡几千户一万多口人,整个计划生育工作,所有的调查摸底就要靠我一个人去做,确实工作忙的脱不开身。2004年的4月8号,手术队在郭家岔村搞结扎手术的时候,我们当时在刘兴满家做工作,往他家跑了三四次,工作都做不通,最后一次基本上快做通的时候,家里突然打来了电话,说我父亲病得很重,让我马上回家去。当时郭家岔村手机没信号,家里人把电话打到了乡政府,乡政府又把电话打到郭家岔村的村主任家,村主任家里人跑来告诉了我。因为我走的时候父亲就有病,我当时考虑事情不会这么突然,再说刘兴满家我们已经跑了几趟了,现在工作基本上快做通了。我那一阵子一边考虑父亲的病不会太严重,一边考虑这个工作以前做不通现在快做通了,我就说不管怎么样,我把这个工作做通以后再回家。那一阵子有好多我们一块儿的同志催我说,家里打电话催你,说你父亲病大(重)得很,你这个人咋这么凉(粗心),你赶紧往回走。我说,不要紧吧,我们把这个手术做完了我就走。就在做手术的时候,村主任家里人又跑来找我,说是家里接二连三的打电话,叫你赶紧回去,你这个人咋回事,打了好几次电话了,到现在你还没走开。那一阵子手术已经快做完了,我就马上起身。直接到乡政府去了,到乡政府以后,见了我们的乡长,乡长当时说,你赶紧往回走,你父亲家里已经打了几次电话,叫你赶紧回去,说你父亲病大(重)得很,快不行了,你赶紧回去。我心里一下子慌了,唉!(现在想起来,觉得)太遗憾了。那时,我老父亲80多岁了,在临终的时候,(不知)我是不是能赶回去见上面,还能不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我赶忙把摩托车骑上,急急忙忙往回赶。那是阳历的3月份,沟里正发水,泥大得很,稀泥淌着呢,车骑到泥里轱辘就陷到里面了,我推也推不动,搡又搡不动,没办法,我把摩托车扔到沟里就跑着回去了。回去一看,父亲那一阵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我到跟前喊了一声我的大(父亲),我回来了,我回来迟了。那一阵我大(父亲)刚看了我一眼,头一摆(偏),淌了一股子眼泪,就咽气了。(泪流满面)

主持人:这些年,老马一直忙他的工作,你怨过,也嚷过。但是,到最后对马存国的工作最终还是理解了,也支持了,也不怨了,是吗?

锁玉莲:唉!我生我女儿的时候,是二月里,人家搞结扎去了,我生丫头月份满了,也不见人家回来,我家里还是一个人。我说不回来算了,我一个了就一个吧!当时生的时候,肚子疼开了我就喊我妈,我妈骂着呢,说这个马存国有多忙的活儿么,你生娃娃都不回来。养下娃娃三天后,我妈带了个信叫他回来了,人家回来在窗子上一探,问我妈大人好着吗,我妈说你今儿走吗?人家说我就走呢,搞结扎着呢,还忙着呢。我妈也就没吭声,人家就走了。

主持人:当时伤心吗?

锁玉莲:(哭起来)伤心呢,咋不伤心,人家走了我就哭。我妈说你月子里不要哭了。那会儿特别伤心,别人家生个娃娃男人都在呢,我们这男人都没在家,真的伤心呢,我妈走了我还偷着嚎(哭)。后来,马存国回来我就骂他:人家说是养娃娃是缸边上跑马呢,我要是完了(死了)可咋办呢,他也没言喘(说话),我也就悄悄忍了。马存国说我们干工作这么忙,咋还能顾得上你生娃娃的事。我说那你就干工作去,工作忙得很就一直干去,我也不气了,你干去。一说我还就生气,不说了我还不气,你不要回来我还不生气。

他就干的那一行,也不怨他了。本身他干的那个活计也可怜得很。啊哟!别说大人,娃娃见了都骂,我们都不敢出去,真的都不敢出去,人家都骂呢,说,唉!他们男人都干的啥活嘛,得罪人的活计。我就悄悄偷着走了,人家骂咱们,咱们也悄悄装个不知道,你骂去。哎!儿子走到别人跟前也挨骂呢,说你爸干的那个活计是得罪人的活计,干的啥活计嘛!我们儿子悄悄回来给我说,人家骂我爸爸呢,我说骂了叫骂去,骂也骂不过,说啥也说不过,你爸爸没在,我也一个人,叫骂去吧。

主持人:听说老马非常疼爱孙子,而在这份疼爱中,似乎还包含着深深的内疚,为什么?

马存国:因为那个时候可能年轻,对子女的事情由于工作忙可以说都没有管,所有的事情(都)靠我的老伴。后来有了这个孙子,对孙子要比(对)自己的儿女疼得多,我这个小孙子生下以后病比较多,一感冒就要急速送到医院打针、输液。从一岁多一直到六七岁,我一般从家里走的时候都要提前把感冒药给娃娃买足,这里一发烧,就要忙忙的喂药,如果没有药,一发起烧来,就抽风,一抽风,头一歪,嘴里的白沫子就咕咚咕咚的冒出来了,不知道的人害怕死了。那时候,我不在,给孙子留下了病根,确实对不起孙子,上对不起老人,下对不起妻子儿女,包括我的孙子。

主持人:我们在录制这期节目之前,采访了你们的儿媳,她是这样说的。

儿媳:我没结婚、当丫头的时候和我们婆婆家是邻居,那时候,就看着我婆婆一个人在地里干活,别人家地里干活的人多得很,(她家)就她一个人在地里。把我娶到他们家里来之后,她在外面干完活,家里面还有个我,回到家还能吃上个饭。以前我没来的时候,她的儿子女儿都在上学,不见我老公公,回来她还要自己做饭,要给女儿儿子把饭做好放下,中午又走了。我来这10年,很少见我公公回来,见面的次数少,在外面的时间多,大多数在外面,很少回来。

主持人:儿媳妇对你是又体贴又同情,但是据我了解,你对老马也是既体贴又同情。

锁玉莲:有啥办法。人家就干的那个工作,反正他这一辈子也不容易,我觉得也可怜。(夫妻对视)

马存国:平常我们手术队下乡的时候,我也会给家里留几个零花钱,家里有个啥事情,孙子有病买个药,平常买个菜干个啥。可是,我留下的钱走了以后女人总舍不得花,她总想着去给我买一双袜子或者积攒着买一身好衣服叫我穿上。她说,我在家穿破一点无所谓,你在外面工作,接触的人比较多,你穿好一点我看见了也高兴。有时,我下乡时天气(还挺)暖和,(可不一会儿)天气(就)变了,她虽然在家里忙家务,可心里还一直惦记着我,有上去的人她总是想办法把衣服给我带上来。有时,晚上在煤油灯下给我做一双布鞋带上来,从各个方面我的女人确实为我付出得太多,我确实非常感激她。

主持人:错过了孙子生病时的困难,错过了妻子分娩时的孤独,错过了父亲临终时的无奈。一生的三次错过,让马存国对家有一份深深的歉疚,但他并没有失去太多。相反,他得到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相濡以沫20多年的妻子,她以莫大的包容和善良为马存国守候着一个宁静的港湾,24年,一个短暂而又漫长的日子。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推进,马存国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陪伴妻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如今,在马高庄乡有一千多计划生育户走上了致富之路,在这一千多个家庭的每一份幸福中都有马存国的一滴汗水,在这一千多个家庭的每一份温馨中也都有锁玉莲的一份支持。在这里,我们真心地祝愿他们这份真情长在,祝愿他们共同牵手直到永远。

好了,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好政策的引路人——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二)

主持人:20多年前,在山区农村,计划生育还被称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工作机制的创新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少生快富”工作的实施,让越来越多的山区老百姓真正认识到了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好处,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也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好政策”,计生人被称作是好政策的引路人。马存国就是其中的一位,24年来,他一直坚守在计划生育工作的最基层,把党的计划生育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

今天,我们采访组就来到了马存国工作、生活过的马高庄乡,一起来感受计划生育工作给山区老百姓都带来了哪些变化?马存国又是怎样一位引路人呢?

他和他,曾经是要好多年的同窗好友,在情面和原则面前,他们有了分歧……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是马高庄乡的赵家树村——马存国曾经生活了23年的家乡。今天的赵家树村已不同于往日的旧模样,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透着喜气,透着幸福。2004年,这个村的人均收入已接近1300元,而人口出生率已从1980年的33.1‰下降到了现在的18.2‰,是全乡实行计划生育最好的一个村。人口数量的降低,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使赵家树村在奔向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了的赵家树村人都不会忘记一个人,那就是马存国。1982年,刚刚担任计生专干的马存国回到老家赵家树村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骂也挨过,气也受过,让人戳脊梁骨的寒心日子也熬过来了。当赵家树村人把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一半归功于他时,马存国黑瘦的脸上洋溢着憨厚的笑容。他至今还记得他的第一个工作对象,那就是当年的同窗好友马彦仁。

现场采访

主持人:你和马存国是一起读书、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说说那时候你们的关系有多好?

马彦仁:我俩从娃娃的时候就关系好,在学校里念书的时候也好,我俩一起上学,他在我家里一起吃一起住,或者有时候我(撵)到他家里去住。有时候在小卖铺买点啥,象(比如)买个本子(啥的),他也用我也用,一直关系特别好。1975年他搬到沟滩村去了,我们有好长时间没有再见,后来,我到外面打工去了,几乎就不见面了。

主持人:马存国从这个村子搬出去以后,第一次去你家里是什么时候?

马彦仁:第一次他到我们家里来,好像是1982年的时候。我俩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见了面挺亲热的。他到我们家里时,我们(正)吃着饭呢,他说,老同学,我要给你点为难呢。我说啥为难。他说,是要让你老婆做绝育手术呢。那会儿,计划生育特别紧张,他要叫我女人起个带头作用呢。

马存国画外音:马彦仁是我的老同学,也是我的家乡人。当时,对赵家树村来说计划生育是个难点,我就选择了马彦仁家作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第一家。

主持人:老同学见面了,会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

马彦仁:他给我说了,叫我给我女人做工作,动员她做绝育手术。我给他说,我们村子现在还有(生)四胎都没有结扎(的),为啥要让我三胎(的)结扎呢。我就没有答应这个事情,最后他走了。(后来)他又来了,他来我就说,老同学这个事情我想不通,你和我关系这么好,我觉得你在这一方面要对我优惠,我还想再多生一个孩子呢。你对我这样,我有点想不通。后来,他又来给我做工作,我就和他再没谈话,我说你走,不要来了,以后再说。我还想叫我女人再生一胎呢,我才一个男孩子,我思想上想不通,我不愿意结扎。我俩关系这么好,你为啥要让我带头呢。他三番五次的到我家里来,非要让我女人起个带头作用,其实我还不算超生,我才一个男娃娃,两个女的,三个娃娃么,不算超生。

马存国画外音:1982年的时候,是计划生育堵多胎生育的时候,为啥我给马彦仁做工作呢,马彦仁也没有超生,我给马彦仁做工作的意思就是,因为他和我是老同学,他的工作做不通意味着以后就要超生,而且老同学的工作做不通,做其他人的工作难度就大了,我就三番五次的到他家,抓住马彦仁不放。

主持人:你当时对马存国说的“以后再说”是什么意思?

马彦仁:当时不算超生,但只有一个男孩,想着以后能在老同学的庇护下再生个男孩。

主持人:知道当时你爱人做节育手术这一行动给多少人带了好头吗?

马彦仁:(生)三胎的,我女人结扎是第一个,结扎完以后,我们村子上就结扎了20个人。那一年,我女人还在县上因为这件事领了个奖状,还有一件衣服,回来后全家人特别高兴。

23年前的一张奖状成了马彦仁夫妇一生珍藏的荣誉,在这份荣誉的带动下,当年全村有40多户超生户和观望户相继做了绝育手术。在这份荣誉的鼓励下,从“多子多福”观念中转变过来的赵家树人开始筹划着自己的幸福生活。

现场采访

主持人:我看到这张保存了23年的奖状还是崭新的,说明你们老两口把这份荣誉看得非常重,今天回过头来再想想,还怨不怨马存国?

马彦仁:哪能怨老马?现在我们特别感谢老马。从我们村子上来说,说实话我们现在就一个儿子,但从房子上,从他们娃娃的状况上比,我们确实要感谢老马呢,你看他们现在有多累。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很消停,我的儿子结婚的时候,房子是全村最好的,和现在比较都可以说是很好的。

主持人:在赵家树村当了32年村支书的马彦林,提起马存国的为人也是由衷的敬佩。

马彦林:他这人性格比较好。群众发了脾气,他不发脾气(不生气),一次思想工作做不通,做第二次;第二次工作做不通,就做第三次,三趟五回的,总的来说总能达到计划生育的目的。拿我们赵家树村来说,全村通过这几年(计划生育),一年少生30多个孩子,这20多年,最少也少生四五百个孩子。这几年群众的思想也理顺了,只要够胎次,还有不够胎次的,都落实(了)相应的政策。现在二胎的我们村上也结扎了三例。现在我们赵家树,家家都盖起了瓦房,男人出去打工,女人在家搞养殖业,喂几个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把党的计生政策引到了千家万户,所以说,我们村的经济发展与马存国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他和她们,相知,相处,因为理解、支持,转变了两代人的生活观念。

与赵家树村相比,邱渠村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持久的干旱使小村庄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灰色。普通的农家小院简单而又朴素,尽管没有红砖绿瓦的映衬,但这个村子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风却又不得不让人钦佩。在我们走访的几家农户里,他们重视子女教育,盼望儿女成材的迫切心情,非常令人感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成了全村人的共识。

村民马兰花的家是计划生育手术队的“老根据地”了,在她老伴当村支书的那些年里,马存国常常带手术队的同志在这儿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提起计划生育的好处,婆媳二人深有同感。

现场采访

主持人:手术队住在你家那会儿,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马兰花:我们家是个手术点,整个手术队在这儿驻扎着呢。(刚开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时)马存国也犯了一些难着呢,为了做工作,他也吃了很多力(非常吃力)。别人饭都吃罢(完)了,他还在给人家做工作。我们饭都吃罢了,他才回来吃点饭,吃完后别人都还休息着呢,他又去给人家做工作去了。其实也犯难得很,人家骂他的时候,他就悄悄的不吭声,然后再去给人家做工作,说计划生育怎么怎么好,娃娃少了吃得好,穿得好,就继续给人家做工作。

主持人:经历这些年,您是怎么理解计划生育这个政策的?

马兰花:我总想着,这个计划生育是个好事情,对农民来讲,我认为是最好的。养那么多娃娃,吃不饱,穿不暖的,为个啥,计划生育是最好的政策。养得多了也让人烦心得很,咱们农民,少了总好一点,娃娃少了对他这个家庭也好,娃娃有(上)个好学校,以后能上个大学,娘老子也感到高兴和光荣。马存国在计划生育(工作)上也真正是尽心尽力了。政策再好,还要有个领头的人;火车再跑得快,也得有个头来带啊。

主持人:当初马存国是怎样给你们做工作的?

马兰花儿媳:那时候我们家也是个手术点,马叔那时候给我们讲政策,我们也听他的,他劝我们说生少了好。我生了两个儿子,大的上初中,小的上学前班。现在生多了确实不好,我们想着咋供养娃娃上学呢,那些生得多的还想着怎么让娃娃吃饱肚子。马叔经常给人做工作干啥的,我们庄子上一些人的家里,我们都没去过,马叔都跑遍了。那时候我婆婆就生了三个,觉着儿女少了还是省心,过得也富余,她也劝我们说,生少些光阴也过得好些,能供养着娃们上学,我们庄子上现在也有娃娃多的,吃不好、喝不好,生多了日子总是没有生少的日子好过,没办法比嘛。

他在没有路的山塬之上,踏出一条通往幸福的路,她们焦灼的目光找寻着这条路……

马兰花一家之所以能够过上幸福生活,是因为他们遇上了计划生育这个好政策,遇上了马存国这个计生政策的引路人。然而,对于那些没有赶上好政策的人来说,生活又是多么的不幸。沿着崎岖的山路,我们采访组一行又来到距离乡政府40公里的王团村。在计生服务对象陈尚阳夫妇的家里,我们见到了他70多岁的老母亲。老人单薄的身体就像院子里住了20多年的土窑一样,随时都有倒下的可能。子女多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让她的身心备受煎熬,这让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到心情沉重,也感到像马存国这样的计生干部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现场采访

主持人:老奶奶今年73岁了,身体看起来不怎么好,觉得怎么样?

陈尚阳的母亲:就是身体不好,我今年73岁了,说起来也不大,就是娃养(生)得太多了,把我遭成这样了。我养了6个儿子,2个女子,我生娃娃3天就下了炕,侍候娃们吃喝。那个时候,旧社会连一个鸡蛋都吃不上,还别说肉了,就那小米子米汤一天三顿地喝,就是吃那个把身体给吃垮了。生了这么多,遭了一身的病,娃娃受罪的到大都没有享上福。光阴没光阴,穷的叮当响。说是6个儿子,但一家比一家苦。我没享上一天的福,一直是个受罪的,苦了娃娃也跟上我受罪,日子没过到人前头。那个时候要有这么个好政策让我赶上,我也没这么苦,也就没那么多病,生上两个最好了。

主持人:相信老人刚才的一番话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话,没有赶上好政策这是命运的安排,那么如今赶上了好政策,就一定不能错过。

陈尚阳的妻子:我现在比起我婆婆那时候好多了,人也不受苦,不受累了,生少总没有生多那么苦,首先娃娃就没那么受罪。

主持人:您跟马存国是怎么认识的?

陈尚阳的母亲:马存国在我们这儿搞计划生育光我知道就20多年了。进来了就喊,老奶奶你好着吗,我说好着呢,好着呢。我眼睛有点不好,看不清人,认不来了,就听声。他那天进来问老奶奶你好着吗?我想这怕是马存国,我一问就是的,我说我认不来了听来声呢,他经常来问询问询儿媳妇,看结扎后好着么。马存国这个人确实好,前年,我们媳妇结扎了,我说结扎了连个买鸡蛋的钱都没有,咋办呢?他赶紧和康书记一商量把他们自己的60元钱给我了,说媳妇子结扎了先买点鸡蛋叫(让)吃着。去年又来,问起这个媳妇,我说咋结扎了肚子疼,给稍微检查一下。等到再一次来,叫人给检查了一下,他又给了我20元钱,说给媳妇先买点药叫(让)吃着。这个人确实好得很,你说他为了啥,他就是一心动员叫大家按党的政策走,一看我们困难,就心疼了,他把自己的钱掏出来给我们叫买点药吃。马存国一次一次来动员我们,就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计划生育这个政策确实好得很,马存国也给我们说了。我们现在一对比,少生的人家,娃娃享福,大人穿得好。我说我生了那么多,受了多少罪,那天还和我媳妇说,我活了70多岁,还没穿过个毛衣,媳妇还把我笑了一顿。

在同一个小院里,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两代人,因为遇到不同的政策,所以才有了不同的命运。老人的不幸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儿媳的幸运。在贫困山区,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等待着像马存国这样的人去帮助、去引导。

他,走千家万户,却与他们不沾亲也不带故,而他们却亲热地把他当成是“自家人”……

在马高庄乡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马存国年纪相仿的人,都称他为“存国”,而比他小一辈的年轻人,都亲切地称他为“爸爸”(叔叔)。由此可见,马存国在他们的心目中就像自家人一样亲,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系,是马存国24年来走千家、进万户,用真情换来的,也是党的计划生育政策温暖民心的结果。

王团村的罗小颜一家就是“少生快富”工程的受益者,他们说,如果不是马存国,他们还真不知道,计划生育有这么好的政策。

外景采访

主持人:当时知道不知道“少生快富”扶贫政策?

罗小彦的妻子:当时不知道。马叔搞计划生育到我们村上来,说是还给钱着呢。他头一次来我们还不同意,心里想再生一个丫头,来了几次我们都没同意。马叔说少生上个娃娃吃得好、穿得好,不受罪,上面说还给钱呢。最后我和我男的一商量就同意了,上面给的3000块钱,我们商量着开了一个铺子。以后再往这后面盖间房,铺子再往大开,想着铺子以后开大了,娃娃长大了还要念书,供养着两个娃娃念书,念成功。

马存国画外音:罗小彦生了两胎,他是“少生快富”户。罗小彦两口子的工作我跑了两次,都没做通。最后我了解到,主要原因可能在他的父母,父母不愿意叫结扎。最后我就去做老人的工作。因为罗存云和我的关系也相当好,我共去过他家三次,罗小彦那儿去过两次,一共去了五次,最后,通过逐步地讲政策,说“少生快富”还奖3000块钱以及各个方面政策的好处,他思想通了,最后,罗存云两口子把话吐了,罗小彦的妻子就把手术做了,做了以后给了3000块钱,他们又及时地办了一个小卖部,现在家庭情况非常好。

主持人:马存国上门做工作,当时是不是就同意了?

罗小彦的母亲:当时我们还有点不同意,咱们这农村人么死脑筋,我是养了三个男的,没有丫头,还想叫媳妇养个丫头。马存国就来做动员工作,说是现在这个社会,养得少,大人的负担也轻,对娃娃也好。第一次来说我没有同意,想叫媳妇再养个丫头,过了两三个月他又来了,说是你们想好了吗,我说还没有想好。第三次又来,我说要是本人愿意就叫做去。现在做了也好,给了3000块钱,开了个铺子,娃娃少,负担也轻,对我也有好处,不然我一直是个搞(带)娃娃的。现在有些(许多)人也想通了,马存国的动员工作做得好。

外景

主持人:马高庄乡的山路有多长,马存国走的路就有多长。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洒下的是马存国辛勤的汗水,铺就的是山区老百姓的幸福之路。

今天的节目到这就结束了,下期节目再见。

只为你过得更好——记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马存国(三)

主持人:计划生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从20多年前的“天下第一难”到今天的“少生快富”小康路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我县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更多的是人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好,马存国和许许多多的计生人一样,抱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初衷,一辈子努力实践着他们的诺言。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在马高庄乡连绵起伏的山塬上,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如同回族群众漫过的花儿一样千回百转。在这些数不清的山道中,有一条是马存国24年来风雨无阻踏出的一条计划生育服务路,更是马存国用辛勤汗水铺就的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马高庄乡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这里沟壑纵横,山塬起伏,全乡5200户25000人分散居住在大山深处。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难上加难,再加上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至今,马高庄乡还有一半的村庄没有通上公路,这里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尽管如此,在马存国的眼中,这里没有禁区、没有盲点。24年来,为了调查人口基本情况,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他所走过的路数以万计,他所进过的门约几万户,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马存国的心里牵挂着每一个服务对象,他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农户家的小院里,出现在村民的炕头上。为破除千年的旧俗,传播婚育新风,面对一双双冷漠的眼睛,马存国憨厚的笑容如同冬日里一缕阳光融化了一颗颗冰冷的心。他曾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做过思想工作,也曾给年轻的夫妇讲过计生政策。24年的基层工作,磨炼了他的意志,也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和他们之间,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解到支持,沟通让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群众对马存国的这份信任,是他24年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他以心换心、真情付出的回报。与马存国共事多年的同事是这样评价他的:

原马高庄乡计划生育专干赵应伟:他这个人为人忠厚,性情善良,在计划生育这个系统化的工作中,他不怕马高庄乡的山高路陡,不怕交通不便,进村入户,掌握基本情况,每一步他都是率先垂范,走在最前面。跟着他干工作,我的心中始终有一种紧张感,好像非常疲劳,承受不了这些工作。当时我思想上也产生了一些波动,但是马存国同志始终鼓励我:为党的工作你要任劳任怨,我比你还大三岁,我都能承受得了,你为啥承受不了。这些话他给我说过不是一次两次了。

马高庄乡计生办主任丁山:我到马高庄乡搞计划生育工作快5年了,这5年当中,可以说始终和马存国在一起生活、工作。在生活中他是我的一个好兄长,在工作上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同心县计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像马存国这样的计生人。因为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今天的甜蜜事业……

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增长过快,不但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同时也会加剧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的紧张局面,尤其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计划生育的意义更为重大。我县计划生育工作从起步到发展,只有短短的26年,但它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1981年,计划生育手术“输卵管结扎小切口皮下缝合术”技术在全国领先。1983年,我县建立了全区第一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992年,我县计划生育女子技术服务队被原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称作是“乌兰牧骑式”的女子技术服务队。1986年,计划生育被列入全县经济考核的指标之中。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荣耀,载入了计生事业的发展史中。

数据是检验成绩最有力的证明。1979年,我县人口出生率是42.0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13‰。2004年的时候,这两组数据分别减少到了15.66‰和12.42‰。全县32万回汉群众中,有近10万适龄妇女永久性地告别了产床,这是我县计划生育工作结出的硕果。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广大计生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分不开的,马存国就是其中的一位。

人们常说,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马存国在山大沟深的马高庄乡一干就是24年,这24年的艰辛与困苦除了他自己知道外,最了解他的还是那些当年与他并肩战斗的手术队的同志们。

外景采访

手术队队长周桂芳:马存国这个人,我觉得这些年在马高庄乡确实熬出来了,每次手术队去,他都非常配合,不管老同志去,还是新同志去,他都是一样的体贴,一样的关心照顾。我那年在马高庄乡下乡的时候,病得很(厉害),马存国对我的关心真是细致周到。有一次,我记得在马高庄乡张家井村,一个钉子户的工作难做得很,(双方)一下拿起铁锹打起架了,马存国就迎上去了。(后来)我还笑着说(马存国)小心锹来了把你的头砍掉了,看咋办呢。他说,(他)搞的就是这项工作。

手术队队长王春燕:我带队在马高庄乡(工作)也六七年了,那儿的路虽不好(走),(但)老专干的工作做得好,做得扎实。那路有多难走,他都不怕,而且尽走的是些羊肠小道。有时候他还拿个锹在前面给我们铲路,我们都在后面跟着。有一次我们在壕前门(地名)下乡,老专干说,你们先休息,我到那家子先摸底走,然后他一个人就去了,翻过沟摸底去了。过了一两个小时回来,夹着手术包就把我们带上,翻过沟去做那个手术去了,一去(手术)就做成功了。他做通一家的工作后,我们手术队一去就(把手术)做成功了。(当时)我想做这个手术要翻一道沟,(太辛苦了),但又想人家老专干老老的都过去了,工作都做通了,咱们就走吧。走的时候,他(帮我们)把手术包一抱,我们在后面一跟。我说(马存国)你咋这么能吃苦?山大沟深的为了一个(家庭)的工作,(还要)翻一道沟做那个手术。他说,我们搞的就是这么个工作,(手术队)来一次也不容易,风沙又大,路又这么难走,真是不容易,(我们)赶紧给做了去。有几次我们下乡回来,都晚上八九点钟了,饭都没吃,我们准备消毒,马存国说“:你们吃饭去我(来)消毒。”一干就是一两个钟头,干完他才休息。(第二天)早上,又早早起来喊门。每次(下乡)他都顾不上回家,家里打电话也好,带信也好,他(总是)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前面。(他)对手术队特别照顾,等手术队手术做完了才回家,家里的一切(都顾不上)管,老专干这个人反正我佩服得很。

看到乡亲们从低矮潮湿的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马存国的脸上有了笑容,他觉得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

在人们的记忆当中,马高庄乡的山是秃的,水是苦的,到处是一片荒芜,很少有人会留恋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马存国是个例外,他对生活、工作了半辈子的故土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惦记着他曾经帮助过的乡亲,也惦记着还需要帮助的群众。群众的困难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除了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外,他认定只有实行计划生育才能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

24年来,为了让乡亲们的生活好起来,马存国一心扑在计划生育工作上,经他做工作而做节育手术的达9000多例,经他亲手填写的各种人口与计划生育账、表、卡、册100多册,发放宣传品8万多份,发放计生用具不计其数。1982年,全乡人口出生率为39.90‰,增长率为34.30‰,群众计划生育观念落后,生活质量非常低。2004年,马高庄乡人口出生率降到了17.87‰,人口增长率下降到了15.11‰,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2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1215元。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是马高庄乡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也就是说,在这24年里,因为马存国的工作,马高庄乡至少少出生5000人,相当于现在的三个行政村。

如今,全乡大部分群众已经从低矮潮湿的窑洞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曾经光秃秃的山塬上也有了绿色的生命,长势正旺的柠条树正在吐蕊争春,生活逐渐好起来的马高庄乡人不再争着比谁家的孩子多,而是比谁家圈棚里的牛、羊多。

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马存国所做的一切也得了到社会的认可……

郭大湾村村支书郭选清:说到做工作,马存国搞计划生育工作和其他的人(相比),在群众当中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有些年轻人遇到钉子户就铆对铆地上茬(双方发生争执)了。可是他,一直是笑脸相迎,从来不发火,以党的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切身利益反复细致地做工作,直到做通。有一次,我记得他带着手术队到马家大山,正好遇上大雾天气。我们那个山上一般天气不好就容易迷路。(那天)他们(在马家大山)就迷路了。在山里转了大概一两个小时,当时,山上有大雾,还下着毛毛雨,最后到我们村主任家里时衣服都淋湿了,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吃了喝了一点,衣服还没干,(马存国)就立即行动,开始到各家各户(做工作)去了。所以说,他实实在在在计划生育这条战线上干了些工作,可以说真正地树立了一面旗帜。

马高庄乡党委书记马列宝:我们马高庄乡地处同心县城东部83公里处,和甘肃的环县接壤,是一个旱作农业大乡,全乡近500平方公里。这里山大沟深,而且道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的观念比较落后,开展各项工作难度都比较大,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难度尤其大。艰苦的环境留不住人,但是马存国同志投身于我乡计生工作,一干就是24年,为改变我乡群众的生育观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现在全乡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充分证明,留住的人一定能够改变艰苦的环境。我们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向马存国学习:一是学习他干工作贵在坚持;二是学习他非常热爱本职工作;三是学习他做群众工作讲求方法;四是学习他每到一处都能够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

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杨宗麒: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在我们贫困落后的同心开展起来更是困难重重,老百姓能不能接受我们的计划生育的各项方针政策,计生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计生专干,可以说,计生专干是我们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因为计生专干与老百姓心连心、心贴心,也是走得最近,关系最密切的人。一个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好不好,就看有没有一个好的计生专干,一个好的计生专干就等于是一所好的人口学校,是一个宣传员、讲解员、服务员。马高庄乡的计划生育工作这些年之所以做得这么好,就是因为有马存国这样一个好的计生专干,在马存国同志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同心计生人跑遍千山万沟,历经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实现少生千户万人的“五千五万”精神。所以,我们号召计生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都要向马存国同志学习,学习他扎根基层,为计生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高尚品质。

马存国的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计划生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不论是计划生育政策,还是计生服务技术和水平,都越来越人性化,充分体现了计划生育工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2000年,“少生快富”工程的实施,是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的一次重大改革,计划生育与扶贫工作的结合,让全县近3000户困难群众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2005年5月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在我县正式启动,全县74名60岁~72岁的老人享受到了每人每年600元的奖励扶助资金。计划生育的优惠政策正如春风化雨,悄悄地浸入人们的心中。

但是,任何一项新政策、新措施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等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实到计划生育对象的手中,能不能真正落实到那些计划生育家庭之中,让每一个应该受扶助的计生户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这是考验每一个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关键时刻,也是考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大课题。24年来,马存国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忠诚为党,真心为民的公仆精神,集中体现了计划生育工作者跑遍千山万沟,历经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实现少生千户万人的精神风貌。

作为一名基层计生工作者,马存国把党的好政策送进了千家万户,他是一名出色的计生人。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在执行党的政策时不打折扣,不出偏差,不偏亲厚友,不徇私枉法,不欺上瞒下,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马存国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为党、真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学习他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永葆先进的优良作风。

原同心县县委书记房全忠:马高庄乡计生专干马存国同志是我们同心计生战线上涌现出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多年来,他在普普通通的计划生育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马存国同志所在的岗位虽然平凡,但是他做工作一丝不苟,认真执行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党的计划生育政策,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学习马存国同志扎实工作、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全体共产党员,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都要向他学习,以全面推动同心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主持人:好了,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会抓计生的好支书——记韦州镇河湾村村支部书记马文俊

提起韦州镇的河湾村,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村支部书记马文俊,17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河湾村由贫穷逐步走向富裕,尤其是2001年“少生快富”工程在河湾村启动后,马文俊抢抓机遇,鼓励、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少生快富”的路子。

罗山脚下的韦州古城,自古人杰地灵,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勤劳耕作,终日忙碌奔波。河湾村也不例外,这是韦州镇的一个大村,全村590户2300口人,在温饱线上挣扎了几十年,终于在村支书马文俊的带领下,走上了“少生快富”的路子。昔日人人没吃穿的河湾村,如今变成了韦州镇的米粮川,山村巨变的背后,深藏着这位老支书的爱民心和爱民情。

17年前,马文俊在村民们期待的目光中走马上任,当上了河湾村的村支部书记。一穷二白的现状和村民们的信任让他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看到乡亲们的日子仍然过得清贫如水,马文俊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出困境,过上舒心的日子。在以后的工作中,这个目标不但成为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也成为他奋斗不懈的人生理想。

上任伊始,满腔热情的马文俊跑前忙后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他走家串户、调查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马文俊不仅掌握了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而且找到了全村贫穷的根源——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制约了河湾村的经济发展。马文俊多次召开支部班子会议,研究策略,制定措施,提出了“控制人口,狠抓生产,搞活经济”的发展思路。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河湾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是马文俊带领全村人走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更何况河湾村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早已在群众的心里根深蒂固,婚育观念落后的河湾人只认“养儿防老”这个死理,固执地保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接受马文俊的劝告。

1993年,当计划生育手术队又一次下乡来到河湾村时,村支书马文俊领着手术队跑了整整一天,也没有做成一例手术。有些人跟老马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是藏起来,就是走人。手术队跟着马文俊到处吃闭门羹,尽管他们苦口婆心地磨破了嘴皮子,还是没有一个人能听进去。

跑了一天,劝了一天,心力交瘁的马文俊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看到自己的两个小孙子正玩得高兴,心里忽然有了主意,他连夜给老伴和儿子做思想工作,让儿媳带头去做绝育手术。老马的一番苦心最终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第二天,马文俊亲自将手术队的同志接到家里给儿媳做了绝育手术。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不如做出样子给群众看。马文俊的这一举动,在全村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人们从心底里佩服马文俊的为人。看在眼里,服在心里,不用做过多的思想工作,许多群众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前来配合手术队的工作,当年就出现两胎结扎的群众4名。马文俊以身作则,这“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从此在河湾村打开了局面。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马文俊的二儿媳和三儿媳都在没有生够三胎的基础上提前做了绝育手术,成为河湾村婚育新风的带头人。在马文俊的坚持和努力下,从1995年至今,河湾村没有一户超生,计划生育任务在全镇完成得是最好的,多次被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

马文俊很自豪地说“:我们村是个大村,有500多户2000多口人。我搞计划生育工作是非常顺利的,群众也非常支持我,我们也做了一定的工作,先从村干部做起,从村干部的亲属做起。我本人更是起带头作用,三个儿子,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没有一个超生,并且还少生。所以,村干部作出表率,群众的思想也就通了,工作就好做了。”

2000年,“少生快富”项目试点在韦州镇启动,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奖励的办法,提倡和鼓励政策允许生育三个孩子的少数民族农民夫妇少生一个孩子,对自愿少生一个孩子并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给予一次性经济奖励,并引导帮助其家庭将奖励资金用于生产致富项目。计划生育工作与扶贫工作的有机结合,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有远见的马文俊了解到这一信息后,认定这是改变河湾村生活面貌的一次机遇。他多次到乡政府积极争取项目,在他的努力下,河湾村被确定为全县第一个“少生快富”试点村,河湾村人成为全县第一批“少生快富”项目的受益者。

“少生快富”项目在河湾村实施的第一年,全村就完成了回族两胎结扎48例,一胎结扎3例,其中纯女户结扎2例,为群众争取到项目资金57000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实行计划生育,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了河湾村人脱贫致富的步伐。

“少生快富”项目户马月说:“我是2001年结扎的,当时老人坚决不同意。我是从我的家庭考虑的,老人躺在床上十几年了,我男人经常不在家,做生意又不能照顾家里,家里所有的活都由我承担,所以,我坚持做了结扎手术。现在我的大孩子10岁,送到学校了,小的也上幼儿园了。给我奖励的4000元钱我买了6只羊,我的羊喂得好,每年每只羊下两茬羔,现在已经有20多只羊了,生活也轻松多了,娃娃往学校里一送,我光照顾老人,喂我那几十只羊,收入也还算可以。”

“少生快富”项目户苏云说:“2001年计划生育手术队下来时,我们家里女人有点不同意,老人也不同意。”我们支书三番五次来劝我们说共产党的政策现在好得很,“少生快富”项目还能给钱,我们就都同意结扎了。现在,我们的娃娃已经大了,经济上的困难也解决了很多。现在我们想起来,马支书确实为我们做了一件好事。”

2002年,马文俊在继续抓好项目试点工作的同时,依托河湾村靠近镇区的便利条件,鼓励河湾村人发展第三产业,搞活集镇商品流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人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靠种果树、种蔬菜,参与商品流通,一部分人将“少生快富”项目奖励的资金用于搞副业、搞特色产业,走经济创收的路子。全村出现了“少生育,快发展,多增收”的良好局面,河湾村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均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00元上升到了1600元,家家有了电视机、电话、摩托车,就连城里人用的手机,也成了河湾村人走向现代生活的标志之一。

河湾村计划生育信息员李慧花最能理解马文俊,她说:“对河湾村来说,(老支书)在计划生育上确确实实做了工作,如果不是支书带着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让自己的亲属带头,我们村上的计划生育工作不会像现在这样容易做。”

韦州镇副镇长苏国歧高兴地说:“随着河湾村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河湾村的经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只想多生子女,现在,群众都已转变了观念,都把心思用在了怎样发展经济、发家致富上,因此,河湾村出现了好多富裕户。过去好多家庭连电视机都没有,现在家家有了电视机、摩托车,甚至有些家庭还买了小轿车、大汽车。”

17年,河湾村由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幸福。17年,一个情系计划生育工作的老支书,走过了艰难坎坷的岁月,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的是累累的硕果。2000年,河湾村被韦州镇党委、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同心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评为“计划生育合格村”。马文俊也多次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一张张载满荣誉的奖励证书,是对马文俊工作的肯定。面对现实,他认为河湾村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远,他的心中正勾画着河湾村美好的未来。 DekTmgUicNlPrnn+ISmb/zhkqU03Lp/k2+U0/cek/f79OeJEvpcSXcjTPrYvpb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