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健康和饮食

食物和碳排放

首先,食物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其次,食物在包装、运输、储存、烹饪等各个环节都会排放二氧化碳。有资料显示: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年大概要吃掉90千克面粉和谷物,相当于排放72千克二氧化碳;270千克奶制品,相当于排放253.8千克二氧化碳;88千克肉,相当于排放3212千克二氧化碳;113千克鸡蛋,相当于排放678千克二氧化碳;320千克水果和蔬菜,相当于排放1312千克二氧化碳。

把这些食物加到一起,一个成年人一年要吃掉近881千克食物,共排放5527.8千克二氧化碳。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如果按照5000亿吨二氧化碳可让地球升温1℃计算,大约不到14年就可使全球升温1℃。

1.运输食物的碳排放

居民食用的食物中,很大部分并非产自本地,而是通过不同的方式从外地运输来的。运输方式因使用火车、汽车、飞机等不同交通工具而产生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同里程的飞机运输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汽车运输的3倍左右。因此,从国外或地区外空运食品将会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2.生产食物的碳排放

目前城市居民食用的食物通常是在农场或养殖场中集中培育的,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适度的温度和光照,因此农场或养殖场必须使用燃料或电力来维持。例如,英国每年维持农场运行需排放55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植物耕作、肥料的生产与运输、动物自身排放、饲料被动物食用等都会释放不同数量的二氧化碳。例如,每千克肥料对应了6.7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这其中包括了肥料生产和肥料运输的碳排放。

3.浪费食物导致的碳排放

每浪费0.5千克粮食(以米饭为例),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约0.5千克,而浪费畜产品要比浪费粮食造成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每浪费0.5千克的猪肉,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0.7千克。这些被浪费的食物在掩埋后,有可能继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浪费水的行为,同样会带来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每浪费1千克自来水,将增加约50克二氧化碳排放。如果被浪费的是开水,将额外增加约35克二氧化碳排放。而这些被浪费的水往往最后混入到生活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4.包装和储存食物的碳排放

在超市中购买的食品绝大多数都有外包装,包装材料包括塑料、纸、铝制品等。在这些包装材料中,铝制材料是生产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每生产1千克铝材料需要排放24.7千克二氧化碳。另外,每生产1个塑料袋会排放0.1克二氧化碳。虽然生产单个塑料袋的碳排放量很小,但塑料袋使用量极大,积少成多,总的碳排放量也不可小看。而且塑料不易分解,大量使用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据统计,仅北京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就有约83万吨,其中6万吨为过度包装物。

有的食品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往往追求过度包装。每使用l千克的过度包装纸,将排放3.5千克二氧化碳。

在食物的储存方面,冷冻食品通常保存在冰柜里,因而耗费大量的电能。每用1度电,约向大气排放1千克二氧化碳。因此,过多购买和食用冷冻食品,等于排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

5.烹饪食物的碳排放

烹饪食物时因使用的能源种类不同,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有所不同。使用1度电(火力发电)烹饪食物要排放约1千克二氧化碳,但如果改用天然气,获得相同的热量却能减少0.8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不良的烹饪方式,也会导致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烧烤是一种碳排放量较大的烹饪方式,烧烤一次可排放4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

6.不良的饮食习惯所导致的碳排放

现代社会,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感受到的各方面压力增大,因此许多人将精神寄托在烟酒,甚至发展到烟酒不离身,结果不但损害身体健康,还造成对气候的破坏。多喝一瓶啤酒将增加0.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多喝一两白酒将增加0.1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而每天多抽一支烟,每人每年将会因此增加0.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

食物的高低碳之分

大量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比谷物类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更多。因此,高碳食物和低碳食物,可以靠食物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和主要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多少来区分。

我们平时所消耗的食物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劳动方式、消耗各种资源来生产的。在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耗能低、排放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少的即可被称为低碳食物,反之就是高碳食物。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计算:生产l千克的牛肉,需要10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鸡、鸭肉,需要2.1~3千克的谷物;生产1千克的猪肉,需要4~5.5千克的谷物;同时,生产1千克牛肉相当于排放36.4千克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肥料相当于释放340克的二氧化硫和59克的磷酸盐,耗费1.69亿焦耳(相当于470度电)的能量,足以让1个100瓦的灯泡持续点亮20天。由此也可以看出,生产肉类食物的耗能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多,是高碳食物,而谷类等碳水化合物则是低碳食物。

另有研究表明,在这些肉类中,以同样的重量单位来比较,生产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大约是生产鸡肉的13倍、是生产马铃薯的57倍。牛肉消费量仍在迅速上升,人口增加与更高的肉类摄取量都是原因。要生产美国民众一年所吃的牛肉,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与一部车行驶2900千米所排的温室气体一样多。

目前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超过了交通运输业和工业,处于第一位,占到了18%。畜牧业同时还造成了水资源浪费、空气污染、水污染、物种的消亡等。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06年末提出了一份名为《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不断扩大的畜牧业已经成为环境的一个噩梦,对环境的影响相当的广泛。由于畜牧业需要使用大量的土地,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使得土地退化;由于森林的砍伐,变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加上饲料的生产、化肥和动物粪便的分解、动物产品在冷冻、处理和运输过程中燃料的使用等,这些现在都已然成为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多吃素食

果蔬类、谷物类食物富含各种有益于人身体健康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多多食用会让你的身体更加健康。除此之外,生产1千克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生产1千克牛肉所排放二氧化碳量的1/9。

1.周间素食

一些研究表明,人类的生理结构更适于素食。这从生理结构尤其是消化系统的构成可以看出来。素食是饮食方式中的一种,是一种不食肉、家禽、鱼等动物产品的行为。一些比较激进的素食者极端排斥动物产品,不食用那些来自动物的产品,也不从事与杀生有关的职业。食肉动物的消化道很短,其小肠的长度一般只有身体(仅只躯干)长度的3倍左右,这种结构能将腐败的肉食和因此而产生的毒素尽快地排出体外,避免这些毒素进入血液。

与此相反,由于素食动物所吃的植物的叶子、根茎和果实等的腐败速度远远慢于动物的肉,因此素食动物的消化道一般都很长,小肠的长度通常约为躯干长度的十几倍,为的是可以将食物充分地消化吸收。而人类的小肠长达人体躯干的12倍,从这点看,我们的生理结构特点接近于素食动物,也就是说素食才是同我们的生理结构特点相适应的饮食方式。

现代的很多研究还表明,以动物肉为食对人身体健康害处很大。比如,肉食中所含的大量的尿酸、尿素等含氮化合物可以导致痛风、肾病和关节炎等疾病。另外动物本身的疾病也是防不胜防的,比如口蹄疫、疯牛病等,它们往往能感染人体,使人类也面临同样疾病的威胁。《大英百科全书》指出:动物尸体的血液和组织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包括尿酸和其他有害的废物。这些物质残留在动物肉中被人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结构,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素食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有时素食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重的考验,所以一种健康而又不是那么严格的素食方式诞生了。美国一家生态环境博客的创建人格拉汉姆·希尔提倡一种被称为“周间素食”的素食方式。

格拉汉姆·希尔对某些环保理念很熟悉,“食肉会增加死亡风险,令养殖场残酷对待动物,畜牧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比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量还大,生产肉类消耗的水要比蔬菜多100倍。”但是素食对他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所以他采取了折中方式,即“周间素食”。顾名思义,周一到周五不吃任何有肉的东西,周末可以自由选择。不管怎样,一周中有五天不吃肉,等于削减了其70%的肉类摄入量。即使吃肉的话,也尽量吃鱼肉等白肉,不仅对身体健康,还能够较低限度地影响生态环境。

还有更温和的素食方式,即可以每周只挑一天吃素,也可以是两天或者更多。2009年5月,比利时根特市成为世界上首个“每周吃素一天”的素食城市,政府将每周四设为“每周无肉日”,以降低牲畜饲养对环境的影响。德国不莱梅市则是德国第一个宣布“每周一日素食”的城市,每周四自助餐店与餐厅都要提供素食,食堂、餐馆、医院与学校都要放弃肉食。2010年4月,美国旧金山市也宣布每周一为“素食日”。虽然这和完全的素食主义者没法相比,但是积少成多,总体上的素食效果还是不错的。

“每周吃素一天!”这对于经常东奔西走的商务人士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些精明的饭店老板甚至为商务宴请设计了“素食商务宴”,清淡适口的素食,美味又养生,深受商务人士的欢迎。他们每日觥筹交错,表面风光无比,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要么日渐发福,要么暗疾缠身。吃素一天,可以使他们被大鱼大肉油腻得不行的肠胃放松一下。

2.多吃大豆取代肉食

明朝时来到中国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实地考察研究了29年之后写下了一部著作——《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说:“食用蔬菜的种类和质量与栽培植物的种植情况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使用的数量都要比欧洲人的通常数量多得多。事实上,老百姓中有很多人是终生完全素食的,或者因为它们贫穷而不得不如此,或者因为某种宗教原因而接受这种生活习惯。”

不管什么原因,中国古代人似乎有以蔬菜为主的素食习惯,那么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是如何摄取的呢?研究饮食文化多年的赵荣光教授在《中国传统膳食结构中的大豆与中国菽文化》一文中,通过对中国人的饮食历史的梳理,发现中国古代一般是以素食为主的,其中所需的蛋白质通过豆类制品可以获得。用今天的标准衡量,这是十分健康环保的饮食习惯。事实证明:食用大豆以及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豆奶等,是一种既营养又低碳的饮食方式。大豆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5%~40%,营养价值与牛肉相当,但大豆与牛肉相比无疑低碳得多。

据美国犹他州大学肯·奥尔森教授研究发现:甲烷最初从牛的瘤胃分泌出来进入循环系统,一部分通过打嗝或者放屁排出体外,成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其加温效应却是二氧化碳的20余倍。此外,牛的排泄物也能产生出100多种污染气体。

大豆还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低碳作用。以大豆豆粕为原料,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环保材料提取出来的大豆纤维,就被应用到2010的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建造上。如瑞士馆最外部的幕帷主要就是由大豆纤维制成的,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使得大豆在世博会上成了低碳急先锋。

和所有绿色植物一样,大豆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净化空气。但是大豆的另一项低碳本领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就是固氮。有关研究表明,氮肥和农家肥会释放氧化亚氮,其储热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96倍,能在大气中保持114年之久,可以想象氧化亚氮比二氧化碳对环境的破坏力更大。大豆的根部分布着很多特殊的有根瘤菌,这些根瘤菌正是利用了空气中的大量大气这种最廉价的原料来满足大豆生长过程中氮元素的需要。

虽然大豆有诸多好处,但是过量种植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大约3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国东部的农民掌握了大豆种植的技术。1765年,北美开始种植大豆,现在在北美洲,大豆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大麦。在美国,大豆是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农作物。自1950年以来,美国本土用于种植玉米的地域一直没有改变,而大豆种植区域却已经扩大了5倍。在巴西,大豆种植更加广泛,其种植区域甚至开始入侵到亚马孙雨林,对雨林造成威胁。森林就像地球的肺一样,一旦破坏,是很难用其他手段弥补的。

如何在宏观层面上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人类面临的又一课题。

巴西政府曾经承诺到2020年,减少80%的森林砍伐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过到目前为止,大豆需求增长和雨林保护之间的冲突还是非常严重的。从微观层面看,大豆无论是作为食物还是加工产品都有相当大的低碳优势,但也正因如此,才导致大豆的过度种植,反而影响了低碳效率。

减少牛奶的碳排放

喝牛奶的好处如今已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通常在每100克牛奶中含水分87克,蛋白质3.3克,脂肪4克,碳水化合物5克,钙120毫克,磷93毫克,铁0.2毫克等,可供热量69千卡。牛奶中的钙磷比例非常高,利于钙的吸收,所以牛奶已经成为人体钙的最佳来源。另外牛奶中还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全部氨基酸,消化率可高达98%,这是其他食物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牛奶正逐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普及开来。营养丰富、容易吸收、物美价廉、食用方便,使牛奶成为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白色血液”。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三,被设为“国际牛奶日”,由此可见人们对牛奶的喜爱。可是牛奶也不是一种完美的食物,它对人体健康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从环保角度看,结果恐怕就不那么美妙了。

因为奶业可以说是整个农业领域中碳足迹最大的,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气体——氧化亚氮对温室效应“贡献”更多,其储热能力甚至达到了二氧化碳的296倍,更能在大气中保持114年之久。而且牛是反刍动物,在反刍过程中,会排放出一些甲烷,甲烷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更厉害,其温室效应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3倍。更要命的是,它极其顽固,甚至可在大气中保持9~15年,而且还不算牛奶生产过程中那些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量。

许多商家正是因为认识到了牛奶的超量碳排放,都积极行动起来,正在把它转变成商机。还有一些商家着眼于牛奶的技术转化,出奇招参与低碳行动。比如,英国大型连锁超市集团Tesco(乐购)公司宣布将开始采用牛奶碳足迹标识,成为英国最早标出牛奶碳足迹的零售商。Tesco超市中所有的那些自有品牌的牛奶,将全部标识出碳足迹,在未来,Tesco超市还将对更多商品采取碳足迹标识。

浙江诸暨锦裕袜业成功开发出用牛奶纤维等新型低碳环保材料制成的袜子,虽然价格高了点儿,但是这样满足了消费者当下的低碳消费心理,导致牛奶袜子价格一路看涨。董事长金瑜介绍说:牛奶纤维是以牛奶为基本原料制成的新型动物蛋白纤维,因此含有17种与人体皮肤极为接近的氨基酸,穿上牛奶纤维的袜子以后就相当于在身上加上了一层皮肤一样。

现在,许多人对牛奶包装的回收利用产生了兴趣。上海林派环保科技公司就研发出一种新科技成果,那就是利用牛奶盒包装做成的产品来替代木材。公司负责人说:“这种材料几乎可替代任何木制产品。小到一支笔,大到装修材料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制造的垃圾桶已经在世博会上亮相,并且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相关人士评价说:“造型更新颖、标识更清晰,寿命也比传统材质的垃圾桶更长,与世博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理念完全相吻合’。”来自瑞典利乐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乳业在强劲增长,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国乳制品生产量已经达到1593.17万吨,同比增长44.1%,其中液态奶生产达到1355.48万吨,同比增长46.9%。也就是说中国每年被丢弃的牛奶利乐包装有上百亿个,而利乐包装的碳排放量通常是60~90克/升,更让人忧虑的是这些牛奶利乐包装要持续一年才能被大自然进行分解。这些包装既增加了碳排放,还污染环境,有些商家就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少吃肉食

事实上,肉食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若长期吃素,即可完全抵消家庭水电与煤气的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据联合国2008年的一项评估:畜牧业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50%。生产1千克的肉,会排放36.4千克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开车3小时。只要吃一份牛排,排放的二氧化碳,就相当于开车半小时,或是让1个100瓦灯连续点亮将近3周。一个肉食者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近1500千克,而素食者只有430千克。另外,过量食用肉类食物,还会导致诸如心血管病、糖尿病、肾、癌症等众多疾病。所以,为了低碳,为了环保,也为了自身的健康,一定要减少肉食。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每年的3月20日是国际无肉日。减少食用肉类并不是叫大家不吃肉,而是尽可能地少吃。国际无肉日开始于1985年,号召全世界人民在这一天里珍爱动物,不吃肉。

1.少吃牛肉

牛肉是现代人普及性肉类消费品,对改善人的体质做出了极大贡献,不过,鲜为人知的是,牛肉生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日本京都大学在内的研究机构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以目前日本集中式生产1千克的牛肉的过程中,会产生36.4千克的二氧化碳,而产生这1千克牛肉所消耗的能源,足以让1个100瓦的白炽灯持续亮上20天,这也相当于开着车在街上跑3个小时的污染量。

据芝加哥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因为肉类生产需要各种能源并排放温室气体,所以平均每位美国人仅仅因吃肉每年就向大气排放了1.5吨的二氧化碳。动物方面,产生的温室气体差不多有90%来自奶牛。牛在消化过程中(如反刍、打嗝、排气等)会产生温室气体。奶牛同时也是出了名的“排污大户”,它们的粪便排泄量在各种家畜中是最多的。一头体重500~600千克的成年奶牛,每天排粪高达30~50千克,排尿则为15~25千克,这些排泄物会释放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

除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之外,牛肉生产链的另一个环节也必须引起重视。为了提供肉产品,目前地球上20%的土地是牧场,过量放牧已经使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导致每年大量的肥沃土壤流失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许多耕地和森林被占用。

《新有机种植者》的作者艾略特·科尔曼和《华盛顿邮报》园艺专栏作家芭芭拉·达姆罗施是两位蔬菜素食的提倡者,近年来他们在美国缅因州一座沿海农场养起牛来。他们认为这是关爱地球的一种做法。他们说:“牧草是多年生植物,将牛和其他反刍家畜在草场上轮牧,家畜吃掉牧草可以加速新旧草交替,促进新草生长;同时家畜踩踏草场,有助于肥料和其他腐烂有机物深入土壤,形成肥沃的腐殖土。另外,牧草的根部能够留住水分和微生物,保持土壤健康,而健康的土壤可以将二氧化碳封存在土地里,使其无法进入大气层”。

一些国家的政府针对牛产生的污染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地处南半球的新西兰政府决定,凡饲养牲畜的农场主在今后都要为牲畜排放的臭气缴税,即家畜的“打嗝税”“屁税”和“污物税”。新西兰政府认为,牛羊排放的臭气中含有大量甲烷,甲烷会损害地球臭氧层,由此加速地球升温。此举每年可为政府筹集约840万新西兰元收入,将专项用于减少牲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北欧的丹麦财政委员会提出,准备向农民和农场主征收“气候税”,这是一项针对奶牛和猪放屁时产生的甲烷气体而征收的费用。中国政府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如杭州市政协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的黄允宝教授就建议将“鼓励市民减少吃肉”作为减碳举措纳入杭州的节能减排环保规划。

2.红肉换白肉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白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出白色的肉,如鸡肉、鸭肉等禽类的肉,以及鱼、虾等海鲜类动物的肉。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就呈现出红色的肉,这种肉的肌肉颜色暗红,纹理较深,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红肉和白肉对人类慢性病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喜欢吃红肉的人群患结肠癌、乳腺癌、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危险性较高,而吃白肉可以降低患这些疾病的风险,延长寿命。

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消费者中吃红肉越多的人,结肠癌发病率越高。按红肉摄入量多少分组,摄入量最高组的结肠癌相对危险性比最低组高70%。以每周食用5次以上红肉的男性与每月食用红肉不足一次者对照,前者的结肠癌相对危险性比后者高2.57倍。相反,多食乳品、家禽和植物性脂肪的人群,患肠癌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地中海地区希腊的克里特岛和意大利南部的萨卡人,20世纪60年代的慢性病发病率为世界最低,寿命也最长。只是因为传统的地中海膳食中的红肉很少。克里特岛人60年代每周平均只吃红肉1次,而吃其他动物性食物(奶类、禽肉)比红肉多。美国的另一项研究表明:与经常吃鸡肉、鱼肉和蔬菜的妇女相比,常吃红肉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更大。经过对14291名妇女长达6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吃红肉多的妇女比吃红肉少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多。

红肉的特点是肌肉纤维粗硬、脂肪含量较高,而白肉肌肉纤维细腻、脂肪含量较低,而且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也较高。每100克猪肉中脂肪含量高达30.3克,而每100克鸡肉中脂肪的含量为10克左右,仅相当于猪肉的1/3。红肉的脂肪中多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却比较低,如牛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仅占脂肪总量的6.5%。在鸡肉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占24.7%,几乎是牛肉的4倍。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白肉比红肉更好一些。

白肉中的鱼肉也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吃鱼可以健脑补脑,也得益于ω—3脂肪酸。孕妇多吃鱼,可以把DHA传给胎儿,从而使胎儿的大脑发育更完善,生育一个聪明宝宝的机会也就更大了。

鱼肉的脂肪含量低,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量的80%,对防治心血管疾病大有裨益。有资料显示,每周至少吃一次鱼的人相比每月吃鱼少于一次的人,发生心脏猝死的概率减少了50%。这得益于一种叫ω—3脂肪酸的物质。ω—3脂肪酸由DHA和EPA两种特殊的脂肪酸组成。红肉(尤其是牛肉)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极大。一般情况下,由于饲养牛类以及其他家畜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红色肉类的碳排放量达到了鸡肉和鱼肉的2.5倍。每生产1千克鸡肉需要消耗粮食2.3千克,而每生产1千克猪肉需消耗粮食5.9千克,每生产1千克牛肉所消耗的粮食达到了13千克,还要加上30千克的草料。更加糟糕的是,牛、猪等牲畜在饲养过程中会释放甲烷,而它们的粪便,则会释放氧化亚氮。如果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影响,白肉也是更好的选择。

德国的一家健康杂志指出,如果饮食中有三成热量是来自红肉(猪、牛、羊等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肉类)或乳制品,那么一年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1485.1千克。而对应的白肉(鸡、鸭、鱼等)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54.2千克。

所以说,吃白肉比吃红肉更健康、更低碳。但是也不是说让所有的人都极端到一点不吃的地步,毕竟红肉中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B12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尤其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是很重要的。有专家建议,吃红肉时搭配粗粮,能降低胆固醇,丰富的膳食纤维还能增加肠的蠕动,帮助及时排出有害物质。另外,在吃法上讲究一些,也可以起到白肉效果,如在家做红肉时,可以先将红肉略煮,再放入冰箱冷冻至白色的脂肪凝固,然后将白脂去除,重新烹调,可极大降低脂肪摄入。

减少奢侈浪费

在中国,有些人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总喜欢讲排场、比消费,明明只有3个人,偏偏要点5个人的菜,还总爱点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要知道消费并不代表要浪费,不管在家或是在外面吃都是一样的,粮食都是“粒粒皆辛苦”,并且要消耗大量能源才能到我们的餐桌上,我们有什么理由要去浪费呢?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国,更是一个粮食浪费大国。要知道,每消耗l千克粮食大约会排放二氧化碳0.94千克。低碳饮食倡导人们能在家吃就不去餐厅,即使是在餐厅就餐也要做到点菜适量,避免“面子消费”和奢侈浪费,吃不完的请打包“兜着走”。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因为浪费是陋习,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根据碳足迹计算公式:人均每浪费1千克粮食,全国一年就将浪费24.1万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61.2万吨。按这个标准计算,以目前的浪费情况,全国每年至少浪费了723万吨标准煤,多排放二氧化碳1836万吨。

据调查,在中国大学中,平均每个食堂一天要浪费粮食750千克。按照全国121所重点大学,487所普通高校,每所学校2个食堂计算,全国高校1天就要浪费粮食456.8吨,1个月浪费1.38万吨,1年浪费16.5万吨。这还不算专科、中专和中学的食堂,不算各类单位的餐厅,不算全国大大小小的酒店和饭馆。如果将这些统统算上,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高达400亿千克,人均浪费粮食达30余千克。

因此,无论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看,珍惜粮食,杜绝浪费,都应该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和责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节省粮食呢?

1.每餐只吃八分饱

“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这句古话是很有道理的。美国科学家曾用200只猴子进行过一个实验:让100只猴子,随意地吃;对另外100只猴子,则采取定时定量供应,而且每次只让它们吃七八分饱。结果,10年后,敞开肚皮吃的那100只猴子中死了一半,活下来的也个个大腹便便,多患有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而另外吃七八分饱的那100只猴子,仅死了12只,其余88只大都健康、苗条、精神矍铄,很少生病。科学家进一步的跟踪调查证明,所有高寿的猴子都是只吃七八分饱。猴子是这样,人亦如此。

每餐不加节制地吃,吃得沟满壕平,肚子溜圆,会加重肠胃和其他内脏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患消化不良、胰腺炎、心脑血管疾病;相反,只吃七八分饱,肠胃等脏器就会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身体最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少吃一点呢?

只吃七八分饱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节省宝贵的粮食,减少粮食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和垃圾处理等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保护环境。

那么,如何掌握七八分的度量呢?很简单,当你离开餐桌时,觉得还稍稍有点饿,感觉还想再吃一点点,就是七八分饱。

2.不要随意扔剩饭剩菜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下饭店的次数也多了,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点了一桌子菜,结果并没有吃多少,还剩下许多。怎么办?丢下不管?答案很简单:吃不了的兜着走。要知道:世界上还有近1/5的人食不果腹,海地还有相当一部分平民靠吃掺了泥土的自制饼干充饥,塞内加尔等许多非洲国家的人还只能一天吃一顿饭,世界上每5秒钟就会有一个儿童死于饥饿,2009年全球有10亿人在饥饿中睡觉。这样看来,浪费粮食无异于犯罪。那么,剩饭剩菜吃不了,应该怎么办呢?打包,可是在朋友面前打包,对于那些特别爱面子的中国人来说,似乎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其实,这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

有这样一件事,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中国的一个地方政府派考察团去德国汉堡考察,驻当地的同事为他们接风洗尘。酒足饭饱之后,仍有1/3的菜没有吃掉,剩在桌面上。而这时,同在这家饭店用餐的几位德国老太太却追了出来,指责他们剩的菜太多,太浪费了。由于在国内多年养成的公款消费习惯,他们谁也没有当回事。考察团感到很好笑,觉得那些德国老太太多管闲事!其中一个人竟然用“我们花钱吃饭买单,剩多少,关你们什么事?”的话回复了德国老太太。德国老太太们听了更生气了,其中一人马上掏出手机拨打电话,叫来了当地社会保障机构的工作人员。问清楚情况后,这位工作人员居然拿出罚单,开出50马克的罚款,并郑重地告诫他们说:“需要吃多少,就点多少!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那么,从现在开始,收起虚荣心,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吃不了就兜着走吧。

德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仅是中国的5倍,人均收入却是中国的10倍,但是德国人却把节省粮食视为公民的一种法律责任。与其相比,我们实在有点自愧不如。

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使用一次性日用品开始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习惯。在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中,酒店提供一次性用品好像已经是约定俗成的事情了。

一次性日用品逐步侵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不知不觉间,生活中一次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免洗筷子、杯子、饭盒、牙刷……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曾经被西方一些国家视为消费领域的一次革命。这种消费方式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便利、卫生等诸多好处,但是也日渐显露出那种过度浪费资源的负面性。

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一次性用品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但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对一次性日用品的使用率在呈逐年下降趋势。许多大城市的酒店没有纸拖鞋、牙刷、牙膏等日用品,而且由顾客自带。餐厅里也看不见免洗碗盘。许多超市用大纸袋给顾客装东西,其目的就是降解塑料袋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据相关调查,像酒店的牙膏、牙刷、沐浴液等一套“六小件”日用品,虽然重量不到150克,可是造成的资源浪费极其惊人。入住的客人一天通常只使用1/4左右,其余的就连同包装一起扔掉了,第二天酒店再为客人更换新的。为了处理这种“六小件”垃圾,环卫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巨资。因为“六小件”的包装多为塑料,填埋在土壤中很难被降解,结果就成了城市的一大污染源。

那么到底该怎样摒弃掉“一次性”呢?专家给我们提了以下几点建议:

1.外出请自己携带餐具,不使用诸如一次性筷子类的餐具。

2.尽量少买那些瓶装水,使用那些可以重复使用的水具,比如水壶、水杯等。

3.尽量使用可再生用品。

4.减少使用一次性电池,选择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电池。

5.不要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要使用那些可以降解的塑料袋,而且不要把塑料袋扔在那些垃圾回收系统不完善的山区乡镇、野外等地方。

少喝袋装茶叶和咖啡

相对于塑料包装而言,一次性纸包装更容易降解,目前,许多入口的商品,都采用纸包装。但是,纸包装的大量使用同样也带来环保隐患。

一方面,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纳。另一方面,制作纸浆的过程中要耗水耗电,同时产生二氧化碳。

森林是最好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出1.62吨氧气。目前的纸包装多由木浆制成,而使用木浆就免不了对森林乱砍滥伐。目前,世界上平均每2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每10棵被砍伐的树木中,就有4棵被加工为纸浆。中国从2003年开始,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纸张消费国。2008年,中国共消费印刷用纸1852万吨。对森林的乱砍滥伐,直接会导致自然环境对二氧化碳的吸纳。根据计算统计,平均每生产1千克纸包装物,就会排放3.5千克二氧化碳。

所以,从环保的角度说,纸包装并不值得提倡,相反应该慎用纸包装产品。比如,喝袋装茶和咖啡就是一件很不利于环保的行为。

现在的袋装茶叶和咖啡很常见,因为其饮用的时候很方便,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殊不知,这样的习惯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很多垃圾,而且因为袋装茶叶和咖啡外包装多为纸质包装,如果回收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袋装茶叶为例,一般1盒袋装茶的总重量为80克,茶叶的重量为50克,那么纸盒、纸袋和茶包的重量就为30克。假设l盒袋装茶叶是25包,按照1天喝3包来算,可以喝8天,那么一个月就要喝4盒。这样一来一个月就会产生4个纸盒、100个纸袋和100个茶包。按照1千克包装会产生3.5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这么1盒茶叶外包装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约为0.11千克,如此计算,1年因喝袋装茶就会产生5.04千克二氧化碳。袋装咖啡也大致如此。所以,为了低碳,为了环保,还是选择灌装或桶装的茶叶和咖啡吧。

现在市面上形形色色的瓶装饮料可谓碳排放大户。其实,白开水是最解渴的饮料,它不含香料、色素、糖精和各种添加剂等,能带走人体内的有毒物质,更不会像饮料一样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另据研究表明,生产1瓶矿泉水的能耗是普通白开水的1500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瓶装水消耗的第三大国,2009年中国共消耗近1000万吨瓶装水,相当于排放了大约80万吨的二氧化碳。

拿可乐来说,装可乐的铝罐来自澳大利亚的铝土矿,糖来自法国,还需要运输、销售、冷藏。这些过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都是很惊人的。

不抽烟、少喝酒

不算运输等带来的碳排放,平均每天抽2包烟就会排放二氧化碳0.042千克;喝1斤白酒会排放二氧化碳2千克;喝6瓶啤酒会排放二氧化碳1.2千克。抽烟有瘾,嗜酒如命,不但对身体没有好处,还会增加自己的碳足迹,造成环境污染。烟需要种植大量烟草来制造,酒也需要各种粮食来酿造,加上各自的生产、制造和运输等环节,碳排放量也是很大的。

1.不抽烟

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他人的健康,为了防止污染,劝大家还是少抽烟,最好是不抽烟。

抽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些人是为了商务上的应酬,有些人是觉得好玩,抽烟很酷。久而久之,就上瘾了。如果每天少抽1支烟,每人每年可节能约0.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37千克。如果全国3.5亿烟民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每年可节能约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

意大利国家核能和替代能源局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一年被丢弃的烟蒂含有约1800吨苯、甲醛、丙酮和甲苯等挥发性物质。另外烟蒂还含有致癌的焦油、多环芳香烃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报告还说,全球一年被丢弃的烟蒂约84.5万吨,其中含有约7800吨危险化学物质。该报告指出,烟蒂中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它具有强杀虫效果,特别是会对水生动物有严重危害。而全世界一年通过烟蒂进入自然环境的尼古丁约为324吨。

近年来,中国的相关研究也渐渐多起来。沈阳市健康教育所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沈阳有近三成的市民是烟民。那么沈阳776万人口中就约有258万人是烟民。如果按照每位烟民每天抽10支烟来计算,全沈阳的烟民一天就抽掉了2580万支香烟,相当于排放出774千克的一氧化碳。

那么,774千克的一氧化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城市中平均每1000辆汽车每天排放300千克一氧化碳。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下来,沈阳的烟民一天因抽烟排放的一氧化碳大约相当于2580辆机动车每天排出的一氧化碳量。

这仅仅是对沈阳一地的估算。那么全国呢?在第三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尹力透露说,中国目前吸烟人数超过3亿,约占全球烟民总数的1/3,受二手烟危害的人超过了5亿。所以,那些烟民们在烟雾缭绕之后,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你的一支烟也增加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呢?

抽烟多数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非常容易使一氧化碳产生聚集。例如,在一间30立方米左右的卧室里吸烟,如果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只要吸上10支烟,那么,就差不多可以让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十万分之一。人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导致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可以说,烟的危害是世界性的。

1987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但由于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无烟日仅仅是个象征,要想真正消除吸烟危害,还得在制度和细节上下功夫。中国有句话叫“积习难改”,所以光指望个人的戒烟决心是实现不了“无烟”的,而相关制度的规定就显得相当有必要。能少抽一支烟就少抽一支吧。如果等到政府推出强制措施或者开除高额罚单,那就有些晚了。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明令在公共场所、娱乐场所全面禁烟。一开始,香港烟民为争取他们吸烟的权利进行过抗争。香港政府面对巨大的压力坚决不向陋习退让,表现出巨大的决心。如果在香港街头禁烟区吸烟,不等一支烟吸完,就可能有便衣警察交给你一张你吸烟时的快照,而你则需要为这张照片付出1500港元的高额罚款。即使是在家吸烟,如果烟味飘进邻居家,那么你就有可能遭到投诉,伴随而来的还有1500港元的罚单。

重罚之下,香港的烟民终于逐渐养成了戒烟或少吸烟的习惯,香港的空气也比以前清新了许多。

2.饮酒要适度

在今天这个关系型社会里,酒更容易体现出它的价值,它就像催化剂出现在各种场合。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历史上,关于酒的诗词不计其数,见证了种种生活情态。但是,长期过量饮酒会对人的神经、心脑血管、胃、肝、肾等各脏器都有损害,酒能壮胆也能消磨人的意志,并且会使人情感淡漠,从而对家人、朋友和工作都不关心了。适度饮酒才是健康之本。

不为人知的是,酒对愈演愈烈的温室效应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人平均每月少喝1瓶啤酒,一年可节能约0.23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6千克。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可节能约29.7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如果每个人每年少喝0.5千克白酒,可节能约0.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如果全国2亿酒民都按此标准节酒,每年可节能约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只是因饮酒而产生的碳排放情况。酒的生产、包装和运输等环节,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仅以葡萄酒为例,现代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葡萄酒作为相对健康的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从葡萄到葡萄酒的再生过程,包括包装、运输、差旅、电力与燃油使用等,都有大量的碳排放。Zilzie酒品牌的总经理AndrewForbes说:“平均每个家庭每年产生24万气球的温室气体,1气球包括50克温室气体。我们预测,每个标准750毫升葡萄酒瓶将大约带来40气球的二氧化碳气体到大气中。”这是比较惊人的碳排放量。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许多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采取积极措施来减少、弥补或中和碳排放。“气候伙伴”所提供的碳化物抵消方案,包括以太阳能设备取代现有燃烧木头的炉子等方法。

法国酒商莱克姆和德国的气候保护团体“气候伙伴”合作,一起测量葡萄园内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尝试降低葡萄园的碳排放量。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与哈尔滨市一家酒类经贸公司签订“碳补偿目标行动”协议,协议规定该经贸公司每年捐献12万元,用于种植1573棵成品树苗,对酿酒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植树补偿。

这些企业和组织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表率。一旦形成规模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那么,作为个体消费者,我们除了要做到少喝酒以减少碳排放外,还应该注意哪些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1.尽量购买本地的产品

当今社会,物流业发达,消费者可以在本地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那么我们可以在选择产品时,尽量购买当地产品,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因为外地酒需要一个运输环节,这里面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容忽略的,购买本地酒意味着更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选择简易包装的酒

“有来不往非礼也。”节日里亲朋好友间免不了有个人情走动,送酒经常是首选。在这时,人们通常有种“买椟还珠”的心理,即不大注重实用性,而是对包装的精美程度过分关注。商家恰恰抓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对酒实行过度包装,结果导致不必要的碳排放大大增加。选择简易包装,省钱又低碳环保。

比如,葡萄酒的酒盒,就有铜的、镀金的、皮的、木头的等。酒瓶子以厚重的玻璃瓶为主流,一个葡萄酒瓶子,特别是磨砂瓶子,它是经过化学作用才形成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国外有专家调查研究发现,葡萄酒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45%来自玻璃瓶和瓶塞等包装材料,18%来自葡萄酒的陆路运输,12%来自市场行销差旅和观光游客的活动,10%来自酿造过程。

不吃基因改造食品

转基因食品,通俗地讲是指通过基因工程这种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能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通常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转基因食品包括西红柿、大豆、玉米、大米、土豆等。

为了大家方便认识接受,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普通黄瓜里加入一种在南极生长的海鱼的抗冻基因,可以使该种食品在冬天保存更长的时间,从而大大延长它的保鲜期。这种新型黄瓜就是转基因食品。

现在人们对基因改造食品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基因改造食品就一直饱受争议。英国的一个研究机构曾经发表过一份报告,称基因改造技术很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食物营养结构的改变,进而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这一论断给大众带来了非常大的心理阴影。

这是因为基因改造食品可能存在着五大隐患:

营养问题。营养学家们担心这些外来基因会破坏食物中原有的营养成分,而破坏的方式是人们现在还不甚了解的。

过敏问题。食用那些基因改造食品,可能会使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也发生过敏反应。比方说,将玉米的某段基因加入到核桃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有可能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被转了基因的核桃也产生过敏。

毒性问题。一些学者提出,因为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人们预期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抗生素抵抗问题。当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中,那么这个基因就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吃了这种改良食物后,很可能会使身体产生抗药性。

环境问题。目前很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有毒的蛋白质。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育一些更具优点的农作物而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一些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此外,生态学家们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他物种有可能成为基因改造物种的受害者。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基因改造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们的排斥。细心留意食品广告就不难发现,不含基因改造成分现在悄然变成了一句宣传词。比如,酱油在其广告宣传中用上了“使用非基因改造大豆酿造”的语句,而面包企业则宣称“使用不含基因改造成分的天然谷物为原料”。不含基因改造成分现在似乎成了“安全”的代名词。

当前,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油等产品时,以品牌和价格为主要选择标准,并未留意“基因”问题。有数据显示,62.8%的人不知道自己食用的食物是否被进行过基因改造。

事实上,基因改造食品目前已经走进我们的厨房和餐桌,基因改造大豆、基因改造玉米等更是随处可见。尤其是食用油,相关数据显示,现在在超级市场销售的色拉油大都使用了基因改造大豆。而调和油所用的配料90%以上都是基因改造食品。

那么,面对现在基因改造食品越来越普遍的情况,我们究竟该吃还是不吃?

科学家说,一定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基因改造食品,不要完全戴着“有色眼镜”。如同人们搭乘飞机有危险一样,那么要求任何食品“零危险性”是不现实、不科学的。

基因改造作物的种植生产已有很多年,而且食用基因改造食品的人至少有10亿之多,但至今尚未发现基因改造食品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的实例。

那些负责任的科学家给了我们这样的建议:到现在为止,基因改造食品是安全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它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但是,一些老人、孩子及体弱多病者最好尽量不吃。

现在对于基因改造食品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知情权上。对于这些基因改造食品,强制性的标签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有特殊的标签来供识别,从而让消费者知道自己买下的哪些产品是基因改造食品。这是对消费者最起码的一个尊重——因为他们有知情权,也有选择权,对于那些基因改造食品,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吃还是不吃。 EcIKy1PCiK81jVKBPI+tWw8Oyie+VoLbTkYunqq2VUa2GJ/1FfCsm69iG3/H2u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