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贰 计谋与治兵

行火有因,烟火必具

春秋时,齐国有田开疆、古冶于、公孙捷三勇士,很得国君齐景公的宠爱。这三人结为异姓兄弟,自诩为“齐国三杰”。他们仗着有功,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甚至对齐王也经常“你我”相称。于是,乱臣陈无字、梁邱据等乘机把他们收买过去,阴谋推翻齐王,夺取齐国政权。

齐国的相国晏婴眼见这股恶势力逐渐壮大,危害国政,忧心如焚。他明白奸党的力量在于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无人能敌;同时如果明着把三人干掉,但他们正得宠,又怕齐王不依从,会弄巧成拙。思来想去,一直没有条件,便迟迟不敢动手。

有一天,邻邦的国君鲁昭公带着臣子叔孙诺来访问,会见齐景公后,景公立即设宴款待他们。相国晏婴担任司礼,文武官员全体列席,以壮威仪。三位勇士也全副武装奉陪左右,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骄态。晏婴心中一喜:除掉三人的机会终于来了!

酒过三巡,晏婴上前奏道:“日下御园里的桃熟了,难得有此盛会,可否摘些请宾客尝鲜?”

景公点头应允,即派掌园官去摘取。晏婴却说:“此桃是难得的仙果,必要我亲自去监摘,这才显得庄重。”不一会儿,金桃摘回来了,装在盘子里,每个碗口般大,红艳艳、香喷喷的。

景公一见就问:“只有这么几个吗?”

晏婴答道:“树上还有几个未成熟,只可摘回这六个。”

两位国王、叔孙诺、晏婴各吃了一个。

盘里还剩下两个桃子。晏婴复请示景公,传谕两旁文武官员,让各人自报功绩,功劳深重者得食此桃。

勇士公孙捷立即挺身而出,激昂地自夸起来,唾沫横飞地说:“从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猎,亲手打死了一只吊眼的白额虎,解了主公的危难,这功劳大不大呢?”

晏婴连忙说:“这是擎天保驾之功,应该受赐!”

公孙捷很快抢一桃在手,几口就咽下肚里去了,还翻开傲眼向左右横扫了一下。

古冶子也忙站起来说:“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当年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九里,斩妖龟之头,救回主上一命,你看这功劳怎么样?”

景公接口就说:“真是难能可贵,那次若不是将军舍身相救,怕一船人都要溺死了!”说着,便把剩下的桃和酒赐给了他。古冶子接桃在手,也毫不客气地屹了起来。

这时,另一位勇士田开疆气冲冲地发起牢骚来了。他说:“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国,俘虏了五百多人,逼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纷纷上表朝贡,为国家奠定了盟主地位。这算不算功劳?能不能受赐呢?”说完,把眼光四下一扫,似要把各同僚压低一寸。

晏婴立刻回奏景公说:“原来,田将军的功劳,确比公孙捷和古冶子两位将军大十倍。但可惜桃已赐完了,可否先赐一杯酒,待桃成熟时补赐呢?”

景公也安慰田开疆说:“田将军!算来你的功劳最大,可惜你说得太迟……”

田开疆却听不下去了,气愤地按剑大声嚷了起来:“斩龟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为国家跋涉千里,血战沙场,反被冷落,而且在两国君臣之前受此侮辱,为人耻笑!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立即拔剑自刎而死。

公孙捷大吃一惊,亦拔剑而出,说:“我们功小而得到赏赐,田将军功大,反而吃不着桃,于情于理,绝对说不过去!”顺手一剑,就把自己结果了。

古冶子也跳了出来,拔剑在手激动得几乎发狂地说:“我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今两人已亡,我岂可独生?”话刚说完,人头已经落地,景公想制止也来不及了。

晏婴运用“行火有因”的谋略,及时创造条件,惹出了古冶子等三人的“心火”,不露痕迹地顺利除掉了对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远交近攻,利从近取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而周天子的地位,实际上已被架空。这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郑庄公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巧妙地运用“远交近攻”谋略,取得了霸主地位。

当时,郑国的近邻宋国、卫国与郑国结怨很深,矛盾非常尖锐,郑国随时都有被夹击而亡的危险。

郑国在外交方面,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先后与邾、鲁等国结成盟国,不久,又与实力强大的齐国订立盟约。

公元前719年,宋、卫两国联合陈、蔡两国共同攻打郑国,鲁国也派兵前来助战,将郑国的东门围困了五天五夜。虽未被攻下,但郑国已经感到自己与鲁国的关系还存在问题,便千方百计要与鲁国重修旧好,以共同来对付宋、卫两国。

公元前717年,郑国以替邾国报仇为名,发兵攻打宋国。同时,向鲁国积极发动外交攻势,主动派使臣到鲁国去,商议把郑国在鲁国境内的一些权益归还给鲁国。这一举动果然奏效,鲁、郑两国重归于好。齐国则出面调停郑国和宋国的关系,郑庄公当即表示尊重齐国的意见,暂时与宋国修好。齐国因此也加深了对郑国的友好之情。

公元前714年,郑庄公又以不朝拜周天子为由,代替周天子之令攻打宋国。郑、齐、鲁三国派重兵很快地攻占了宋国的大片国土。而宋、卫两国的军队避开联军的锋芒,乘虚攻人郑国。郑庄公把攻占的宋国土地全部送给了齐国和鲁国,以巩固远邻的关系,并迅速回兵,大败宋、卫大军。郑国乘胜追击,击败了宋国,卫国被迫求和。

从此,郑国在远邻的帮助下,实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修道不败,保法必胜

齐威王是战国时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在人们对他长期的阿谀奉承下,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的地方了,对别人的意见也不愿意听了。于是,策士邹忌经过认真思考后,给他讲了个小故事:

有一天早上,邹忌自己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的徐公比,哪一个更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得上他,因而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更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聊天,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谁更美?”客人说:“徐公当然不如您美啊!”

说到这里,邹忌感慨地对威王说:“我的确远远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因为偏爱我,我的妾因为怕我,我的客人因为对我有所求,便都说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国土纵横上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宫里的妃子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堂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想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深了。”

齐王听了大受启发,十分高兴,于是下令:“大小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赏;书面规劝我的,受中等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王宫门口与院子里好像闹市一样。几个月后,要隔些时候才有人偶然进言规劝。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讲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情,也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表示拜服。这就是由于正确运用了“修道保法”谋略的结果。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战国末期,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脚步显然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六国灭,四海一”的新历史时代已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露出了曙光。

公元前229年,秦派将军王翦攻打赵国,第二年就消灭了赵国。公元前226年,秦军又消灭了燕国,将燕王赶到了辽东。次年,秦军在回师途中又消灭了魏国。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在楚国的作战也几乎没有失手过。一切似乎都进行得那么顺利、如意。

秦国的一个年轻将军名叫李信的在对燕国的战争中,曾经以数千军追逐燕太子丹,一直追到了衍水(今辽东一带),最终打败燕军并杀死太子丹。这件功劳让秦始皇对李信印象颇好,认为他十分英勇。于是秦始皇问李信:“我想进攻并消灭楚国,对于将军来说,估计用多少兵力可以呢?”

作为常胜将军的李信也颇为自信地回答:“平灭楚国,用二十万人即可。”

秦始皇就此军国大事又问了王翦,王翦却说:“要消灭楚国,非用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人的军队,需要多大的军费开支与国力支持,秦始皇当然明白。于是说:“王将军您老了,怎么胆气不足了!而李将军果断有气势、雄壮勇敢,他的话是对的。”

秦始皇遂在公元前224年派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大军南下讨伐楚国。王翦因为意见不被采纳,遂称病回老家休养去了。

李信率领一支军队进攻楚国的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恬率领部分人马进攻另一地,进展都十分顺利,大败楚军。李信随即又南下进攻鄢郢(今安徽寿县),再次打败楚军,于是李信率领军队向西,与蒙恬的军队在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会合。楚军却因此尾随上来,追击秦军三天三夜不解甲,也迫使秦军三天三夜没有得到安宁和休息。由于兵力不足,将士不能轮换休息,遂大败于楚军,且损失惨重。失败的秦军只得从楚国撤退了。

秦始皇听到前线的军队失败了,大发雷霆,只好亲自前往频阳,向将军王翦道歉说:“寡人因为不用将军您的计策,果然使我们秦军受到了羞辱。现在听说楚军天天向西推进,将军您就忍心抛弃我吗?”

王翦却推辞道:“老臣我身体多病,神志错乱,希望大王再选择其他有才能的将军。”

秦始皇说:“罢了罢了,请将军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王翦见推辞不掉,就说:“大王您一定要用我,我是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随即答应下来,并亲自为王翦送行到灞上。王翦带领六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虽然楚国出动了全国的军队来抵御,楚军最终还是失败,楚国也被消灭。

王翦消灭楚国一战,是充分考虑了楚国的实力才确定用多少兵力的。

基于对楚军力量和秦军力量的分析,知道对付楚国,不是区区少量军队就可以的,必须使用大军,才能彻底击垮楚军,达到消灭楚军的目的。

法令彰明,赏罚有信

战国时卫国人吴起,到魏国受到魏武侯的信任,当上了将军。他认为,兵不在多,“以治为胜”,也就是要治理得好,使全军遵章守纪,训练有素。

有一次,魏武侯问吴起说:“军队依靠什么打胜仗?”

吴起回答说:“要靠治理得好。”

武侯又问:“难道不在于人多吗?”

吴起肯定地回答说:“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严,鸣锣不收兵,擂鼓不冲锋,即使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处呢?”因此,吴起建议武侯对有战功的将士要加倍赏赐;对临阵逃脱的要重重地惩罚;对死难将士的家属,每年都要派人慰问,加以抚恤。

吴起特别强调军队必须服从命令,认为这是治理好军队的前提,不然的话,部队平时就要发生混乱,战时就要打败仗。只有守信用,讲政策,明法令,才能做到你发号施令,将士们坚决执行。你兴师动众,将士们乐于替你出征;交兵接刃,将士们乐于为你拼命。

对这一点,吴起本人也身体力行。吴起在镇守西河时,秦国有个小小的烽火亭垒在临近魏国的边境,妨碍农民耕作,吴起打算拔掉这个钉子,可又不值得动用大军。于是,他把一个车辕靠在城北门外的墙根下,下达命令说:“有谁把它搬到南门外去,就赏给他好田好住宅。”开始谁也不动,后来有人大胆地去搬了。等那人回来后,吴起果然按照许诺赏了他。不久,吴起又将一担豆子放在城东门外,命令说:“有谁把它挑到西门外去,同样赏给他好田好住宅。”话未说完,人们抢着挑。吴起看到大家对他的命令十分信任了,就在这以后的一天,他下命令说:“明天要攻烽火亭了,谁先登上亭子,就让他担任大夫的职务,并且赏给他好田好住宅。”命令一下,人们争先恐后地向前冲去,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把烽火亭拔除了。

还有一次,魏国与秦国打仗,两军尚未交锋,一个士兵不等吴起下令就非常迅速地冲过去,砍了两个敌人的脑袋回来,吴起却立即把他杀了。事后掌管军法的官吏对他说:“这小伙子勇敢杀敌,杀掉太可惜了。”

吴起严肃地说:“勇敢倒是真勇敢,可是没有我的命令,任意行动,非杀不可。”

据说吴起制定的政策祛令实行了三年,魏国的士兵听到秦军入侵的消息,就主动穿戴盔甲,做好准备,只待一声令下,就奋起抗敌。

心威于刑,不可不严

周景王18年(公元前527年),齐景公拜穰苴为大将,命令他带领兵马前去抵御晋国和燕国的进犯。

穰苴向景公奏道:“臣出身微寒,您骤然提拔我为大将,恐怕人心不服,请求派一位您最亲近的大臣做监军,才能镇慑人心,令出必行!”

景公接受了穰苴的请求,派大夫庄贾做监军,命令他与穰苴一道领兵拒敌。

庄贾接受景公的授命后便问穰苴定于何日出兵?

穰苴回答说:“兵贵神速,出兵日期就定在明日午时吧!届时我将在军门恭候,务请准时到达,万不要误了行期啊!”说罢二人便分手了。

到了第二天午前,穰苴先到军中,命令士卒立木为表,观察日影,同时派人催促庄贾迅速前来军中报到。可庄贾却倚仗自己素受景公宠爱,骄气十足,加上自己授命为监军,职位与穰直相当,以为凡事可以自由做主,便全然不把穰苴的军令放在心上,任凭穰苴多次派人催促,他却只顾与亲友喝饯行酒,一直喝到日影西斜,还顾不上去军中报到。

却说这边校场上,穰苴久等庄贾不到,便决定不再等待了,他命令士兵将木表放倒,自己一人登坛誓师,严厉申明各项军纪号令。直到日薄西山,远远见到庄贾领着一班人,坐着高车大马,缓缓到来;到了军门,又被左右簇拥,走上将台。

穰苴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端坐在将台之上,一动也不动,神情极为严肃。等庄贾在将台就座之后,穰苴先厉声喝问一句:“监军为何迟到?”

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道:“这次远道出征,亲属故旧饯行,所以来迟了一步!”

穰苴见他回话之中丝毫没有愧疚之意,便更厉声责问道:“你作为监军,也是三军之将,应知受命之日,即应忘其家;在军中执行军纪号令,即应忘其亲;在前线冲锋陷阵,即应忘其身。今日敌国侵凌,边境骚动,主上寝食不安,以三军之众,托付你我二人,期望我等旦夕立功,解民倒悬,你却还有闲心与亲属故旧饮酒作乐呢?”

庄贾听了穰苴的责备,以为是小题大作,依然毫不介意地笑着说:“好在我还没有耽误行期,元帅何必如此认真?”

镶苴听了庄贾的狡辩,更是怒不可遏,厉声呵斥道:“你倚仗主上宠爱,胆敢怠慢军心,倘临阵作战,岂不贻误大事?”说着便问军政司:“按军法,整军誓师,迟到者该当何罪?”

军政司回答:“依军法,当斩首!”

庄贾听说一个“斩”字,才觉有些慌张,便想跑下台溜走。穰苴大喝一声,命令军士将庄贾拿下,立即推出辕门斩首示众。吓得庄贾魂飞魄丧,哀叫饶命。庄贾的从人连忙跑去宫中向景公求救。景公听说自己的宠臣即将问斩,大吃一惊,急命人持节前往军营,惟恐迟了不济于事。岂知这一切努力已属枉然,不等来到军营,庄贾的首级已经挂在辕门上了。使臣一时心急,冲进军营大门时竟没有看见。

这时,穰苴又令军士将使臣阻住,并再问军政司:“按军纪,军营之内,不得骑马驾车,此人身为主上使者,违犯军令,该当何罪?”

军政司回答说:“依军律也应斩首。”

吓得使臣面如土色,跪地求饶说:“我是奉君主之命而来,一切不干我的事呀!”

穰苴说:“既是奉命而来,可以不斩首,但军法不可废,应毁车斩马,以代死罪。”使臣这才保全了一条性命,抱头鼠窜而去。

三军将士见穰苴执法如山,一个个不寒而栗,人人相互招呼务必严守军令,不得疏忽。一时间,军容严肃,士气大振,不等穰苴的兵马走出国境,晋军即已望风退走,燕军也渡河北归。穰苴领军乘胜追击,击杀万余人,燕军大败,愿意缴纳金银财物向齐国请和,齐军胜利班师之日,齐景公亲自到郊外劳军,并拜穰苴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兵权。

上智为间,必成大功

战国时期,私人收养情报人员十分盛行,其中魏公子信陵君最为突出。他平时对情报人员(食客)极好,不仅供养他们自己,遇到这些食客家中有事,信陵君还资助钱粮衣物给食客解决困难,大家都十分敬仰信陵君。于是,信陵君便将一些情报人员打入许多国家的内部,直接获取别国许多秘密情报。

《史记·信陵君传》记载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并说:“当时是,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由此可见魏信陵君“食客”所起的作用。信陵君通过这些“食客”广收各国情报,做到遇事先知,心中有数。

魏国原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强国,初立诸侯时,曾多次打败过秦、楚、齐,韩等列强。可是自魏惠王即位,开始走下坡路,国力大衰,屡屡受到其他诸侯国的侵扰。为此常常需要派人刺探别国动向,以便应付可能发生的入侵。

有一次信陵君同魏王正在下棋,突然北方边境传来报警的烽烟,说赵国的军队进犯魏国,已经过了边界。

魏王听后,推开棋盘,准备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可是信陵君却异常镇静,对魏王说:“这是赵王在打猎啊,并不是进犯我国,请大王不要紧张!”

魏王对此甚感惊奇,便问信陵君是如何知道赵王的事,信陵君答道:“臣有能探得赵王隐秘之事的人,赵王所为,他们立即报臣,臣以此知之。”

由于信陵君用食客以保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魏国被灭的速度。

打草惊蛇,查明敌情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想和安插在郑国内部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的都城。然而,大夫蹇叔却不赞同,他认为秦国离郑国较为遥远,这样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做好迎战准备,而且还可能会遭到别国的袭击。秦穆公不听劝阻,便派遣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

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倒会遭到晋国的伏击,只有到崤山去给你们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要前来袭击的情报之后,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显得十分疲惫。当部队经过晋国的崤山时,毫无提防之意。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可哪料到,晋国早已在崤山的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在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的小股部队,孟明视十分恼怒,便下令追击。当追至山谷险要处时,晋军突然不见踪影。

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的伏兵蜂拥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终因遭晋军的“打草惊蛇”之计而惨败。

无恃不来,无恃不攻

春秋末期,晋国的权臣智伯联合韩、魏两大家族,攻打赵氏家族。赵家族长赵襄子找来谋士张孟谈,向他请教防御的方法。

张孟谈回答说:“董阏于是先公赵简子的才臣,和尹锋一起治理晋阳时,一直因善政被人赞美,其遗风仍留传至今。先公曾说过,如果赵家有难,晋阳准备充分,不可离开晋阳太远。依我看,还是坚守晋阳为好。”于是赵襄子便转移到晋阳。

可是,等他们到了晋阳城后才发现,不但城郭崩坏,仓库没有存粮,府库没有金钱,兵器库没有武器;就连四周的村落,也没有任何防御设施。

赵襄子大感失望,对张孟谈说道:“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叫我如何御敌呢?”

张孟谈说:“圣人之治,储藏财物于民间,而不在库府;致力于教化人民,而不注重营造城郭。这样人民则无不心服。因此,如今下令要人民保留三年的生活必需品,而多余的金钱和粮食都必须交出,让那些年轻的人修筑城池,人民是会服从命令的。”赵襄子下令之后,第二天人民就送来了大量的粮食、金钱及兵器;五天后,城郭修理完毕,一切防备用具也都重新整治。

赵襄子了解了情况又说:“这里没有箭,该怎么办呢?”

张孟谈说:“董阏于治晋阳时,屋舍的旁边都种有大树,现在已经长到一丈高了,可以砍下来用了。”赵襄子立即将其砍下,制成箭杆,但有了箭杆而没有箭头,又该怎办?张孟谈又说:“董阏于在这里建筑的屋舍的柱子,都是炼铜打造成的,你尽管拆除下来使用就是了。”赵襄子马上用柱子上的铜,制造所需箭头。

不久,智伯的军队来攻,赵襄子出战迎敌,最终将智伯杀死,消灭了他率领的军队。在凯旋庆功宴上,赵襄子感叹地说:“亏得前人董阏于想得深远,真是有备无患啊!”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公元前512年,孙武经自己的好友伍子胥反复推荐,得到了吴王的接见。

见面以后,吴王称赞他说:“先生的兵法,寡人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啊。”

孙武谦逊地说:“草野之人,学疏才浅。承蒙君王夸奖,实不敢当。”

吴王说:“先生不必过谦,你的兵法确是前所未见,但看起来复杂多变,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当然可以。甚至能够试之于妇人!”吴王点头同意,便下令去挑选宫女,并同孙武约定了练兵的时间。

中午时分,孙武来到王宫后边的练兵场,把挑选来的180名宫女分为左右二队,指定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她们带领宫女们进行训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

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

众宫女觉得问得可笑,都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

孙武接着说:“向前,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听明白了吗?”

宫女们笑着回答:“听明白了。”

孙武宣讲完毕,就令军吏扛来执法的大斧,立在练兵场的一佣,并指着大斧,反复申明军法。准备妥当以后,孙武这才派人去请吴王来到看台上。

吴王漫不经心地向大臣们指东说西,耳边忽然响起一阵鼓声。这是命令“士卒”向右方前进。宫女们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势,听到鼓声,只觉得有趣、好玩,一个个掩口而笑,哪里还管什么号令不号令。

孙武见了严肃地说:“我宣讲规定还不够明确,你们对号令不熟悉。这是我的过错。”说罢,又把军法军令和操练的要领细细交待一遍,接着又特意训示两位队长,要求她们带头听从号令,带好队伍。

三令五申之后,孙武亲自操棰击鼓,命令“士卒”向左方前进。两位队长和宫女们你推我搡,仍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连剑盾也丢了,队形大乱。

孙武一见,心中大怒,厉声说道:“既然我已经宣讲明白,你们还明知故犯,就是你们的罪过。”说罢,就要按军法行事,下令处死两名队长。

坐在看台上的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大为惊骇,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

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执意要杀掉两位队长。吴王不忍心看着美人被处死,又不好发作,一气之下,拂袖而去。

孙武把吴王的两名爱姬斩首示众以后,又令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宫女们如同换了个人一样,鼓声令左,就一齐向左,鼓声令右,便一齐向右。不管鼓声如何指令,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人人全神贯注,紧张严肃;个个目不斜视,口不出声。

孙武见已训练整齐,就派人进宫去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训练好了,请吴王前去检阅。这样的军队,君王愿意怎么支配都行。就是让她们赴汤蹈火,也不成问题。”

吴王怒气未消,没好气地说:“让他回去休息,我不愿再去看了!”

孙武听了回话,淡然一笑,说:“君王只是喜好兵法上的词句,并不想真正去实行。”

吴王一连六天,没有再去过问孙武的事。孙武见如此,便准备到别地去。伍子胥得知孙武要走,立即跑进宫去,劝谏吴王说:“臣闻知,战争是凶险的事情,练兵总是要有罚惩的。为将的不能执法,就难以治军。君王正在用人之际,如果放走了孙武这样少有的将才,依靠谁去率兵伐楚,争霸天下呢?”经过伍子胥的开导,吴王又去亲自挽留孙武。

见面以后,孙武先是向吴王谢罪,接着便申述杀姬的理由。他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用众以威,责吏从严,只要三军遵纪守法,听从号令。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一番解释,吴王怒气消散,便丢掉杀姬之恨,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教导下,吴军很快便成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部队。

借尸还魂,以图再起

由于秦王朝长期实行暴政,加之秦二世的昏庸腐败,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当时,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强烈愿望,但苦于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者和夺取胜利的谋略。而最早树起义旗的陈胜义军,则搞得有声有色,取得赫赫的战果。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陈胜能够适时运用“借尸还魂”的计谋。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戍边。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刘村集)时,因连降大雨,道路被淹没而无法按期到达渔阳了。秦法规定,凡是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深知,即使到达渔阳,也会因误期而被问斩的。与其等死,不如一搏,寻求一条活路。他们也深知同去的戍卒也同样都有这种想法,这正是举行起义的大好时机。

但是,陈胜深知自己的地位低下,恐怕没有什么号召力。当时有两个名人深受百姓的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长于扶苏,他敦厚贤明,早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伙同丞相李斯和宠臣赵高给谋害了,但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项燕,他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而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便借这两人之“尸”,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得到大家的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妙地做了其他的安排。

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肚子里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士兵看后大惊,暗中传开了。吴广又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这时,士兵们听到隐隐地从夜空里传来“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喊声。他们便以为陈胜非同凡人,肯定是上承“天意”来拯救大家的。

陈胜、吴广见时机已到,便率领戍卒杀死了朝廷派来监管他们的官吏。陈胜登高振臂一呼,众人便揭竿而起。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一举攻占了大泽乡。自此天下响应,所向披靡,连连获胜。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定为“张楚”。

指桑骂槐,惩一戒百

秦末,刘邦在汉中整军备战,他拜韩信为大将军,令其出兵进攻关中。

韩信暗自计划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谋略。于是,他令樊哙、周勃,带领一万人去修复栈道,限期三个月完工,并扬言大军东征,将从栈道通过。

可是,烧毁的栈道接连有三百多里,地势险恶。上万人马苦干了十几天,才修复了短短的一段。官兵们不知修栈道是韩信用的疑兵之计,怨声载道,都为根本无法按期完工而抱怨韩信指挥不当。再说韩信出身寒微,投奔到刘邦手下时还资历不深,本来出任大将军众将就不服。所以修栈道的官兵军心浮动。尤其是跟刘邦征战多年的猛将樊哙更为恼火,公然发难说:“这么大的工程,就是用十万壮丁,即使一年,也无祛完工。”这样,不仅使“明修栈道”的声势受影响,而且危及韩信作为全军统帅的权威。

韩信得知这一情况后,不向部下做任何解释,而是继续严令修栈道的众将士加紧施工,并将樊哙等人撤职惩处。结果,大伙再也不敢乱发牢骚、消极怠工了。由此,韩信大将军的威严在全军也得到确立,保障了他率汉军主力“暗渡陈仓”、奇袭关中的作战行动的成功。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严明的军纪和将帅的威严,是构成军事战斗力量的重要因素。一支军队,倘若令不行,禁不止,兵不服将,将不服帅,那就成了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汉宣帝时,西羌族与匈奴联合,侵入汉地。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将,率骑兵万余攻击羌人。为了防止羌人阻击大军过河,赵充国命三名军校乘夜先悄悄渡河,在对岸扎营,再指挥大军依次渡河进驻。

正在这时,突然来了数百骑羌兵围绕着汉军大军来回奔驰,口中还“嗷嗷”乱叫。诸将见羌兵少,纷纷请命出战,要将这些羌兵撵跑,免得其扰乱汉军渡河。但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不可追逐此敌,消灭敌人应以全歼为上,不要贪小失大。同时,他认为这些羌兵骑术高超,如果追赶,必中其诱兵之计。因此,赵充国对这些羌兵的挑逗引诱置之不理,仍然镇定地指挥自己的部队加紧渡河。事后探马来报,离汉军30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那里埋伏着万余羌兵,来挑战的少数羌兵正是想通过挑逗,诱使汉军追击入伏。结果,由于赵充国沉着机智,以静待哗,使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全部渡河之后,赵充国对羌人作战始终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首先派出间谍进行广大范围的深入侦察,洞悉敌情,然后才行军,以防止遇伏。同时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准备战斗。所宿营垒,也要求必须十分坚固。汉军稳步推进到金城(今甘肃省兰州西北)后,羌兵再三挑战,汉军坚守不出。

为了摸清羌兵情况,减少作战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羌人居住地区。原来,羌分先零、罕、开三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了分化瓦解。他对罕、开两部分进行政治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进行军事打击。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渐失去了警惕。6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于湟水者数百,投降与被杀者千余。汉军缴获车四千辆,牛羊十余万头。

汉军进抵罕、开两部的属地,赵充国就下令禁止烧杀。罕、开二部的羌人感恩,遂降汉军。秋天,又有万余羌人在赵充国怀柔政策感召下降汉。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先零部内部起了纷争,有人刺杀首领,率四千多人降汉。赵充国平羌大获全胜。

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汉桓帝时,天下大乱,烽火纷起。荆州一带,更是不得安宁,今天这帮人马杀来,明天那帮人马杀去,只搅得天昏地暗,民不聊生。

荆州刺史度尚,为了保卫家园,便招募本地乡勇,组成州兵,巡逻守卫,屡次攻击其他武装力量,连连获胜。但这些乡勇们是一些刚从军的人,纪律性不严,自律性不够,一杀死敌兵,便把敌兵抢来的财货据为已有。这样打了几次胜仗,敌人也杀死了不少,乡兵们的口袋就逐渐膨胀了起来,便开始为自己着想,不再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军队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俗话说:“法不治众。”乡兵们个个如此,度尚也不能把他们人人治罪!怎样才能使这些乡兵的战斗力得以恢复?度尚左思右想:乡兵们是因为钱财多了失去斗志的,如果让他们没有了钱财呢?……想到这里,他终于计上心来。

过了几天,度尚宣布所有将士外出游猎,捕获野味改善生活,但不许回家。乡兵们听后十分高兴,都相约结伴倾巢而出。眼见众乡兵去远了,度尚叫手下亲信放起火来,一时间,大火连天,把军营烧了个精光,乡兵们原来掠获的财宝等物也都化为灰烬,只有兵器拿出去打猎了,所以损失不多。

乡兵们回营面对着一片灰烬,个个跺脚大骂,痛惜万分。度尚乘机出来说:“敌人乘我军空营来烧营房,使大家损失尽了财物,可恨不可恨?”

“可恨!”乡兵们发自内心地喊起来。

度尚又说:“金银财宝,绫罗绸缎,敌人那里有的是。兄弟们想要,咱们可以再去夺。”

不久,又有敌人来犯,度尚指挥的乡兵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威风,个个以一当十,把敌军杀得人仰马翻,逃遁百余里外,财货辎重,尽为荆州乡兵所得。自此,敌人知道荆州兵厉害,再也不敢轻易来犯了。

调虎离山,用人以诱

东汉末年,军阀纷起,各据一方。占据东南的孙坚不幸早死,他的儿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逐渐扩大了势力范围。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的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天险可以凭依,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当时,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深知如果用强攻是很难获胜的。他便与众将商议定出一个调虎离山的妙计。

针对刘勋极为贪财的弱点,孙策便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了一番。信中说,刘勋威名远扬,令人倾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信中称,上缭经常派兵来侵扰我部,而我部力弱,不能前去征讨,请求刘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方将感激不尽。

刘勋见孙策在信中极力讨好他,便显得万分得意。而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就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便免去了后顾之忧,立即决定发兵上缭。对此举,部将刘晔则极力劝阻,可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和甜言所迷惑。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前去攻打上缭,城内空虚,便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快去占据他的老窝!”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遭到顽强的抵抗,而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

刘勋猛攻上缭,却一直不能取胜。正在此时,突然得到报告,知道孙策已经攻取了卢江,知道是中计了,却已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灰溜溜地投奔曹操去了。

用兵之法,变化多端

东汉末年,张绣割据称雄于南阳一带。当时的丞相曹操率军讨伐。

战争进行到一半时,曹操因后方有事,便命令全军撤退。

这时,张绣欲率军追赶,谋士贾诩说:“不能去追,否则一定要失败。”

张绣不听,果然被曹操打得大败而还。

贾诩看到垂头丧气的张绣,又对他说:“您现在率兵再去追击曹军,一定会取胜。”

张绣惭愧地说:“我没有听从你的话,已遭惨败,为什么还可以去追击呢?”

贾诩说:“兵势是不断变化着的,火速进兵,定可获胜。”

张绣听信了贾诩的话,复又派兵追击,果然大胜而归。

张绣得胜回营,十分迷惑不解,便问贾诩说:“开始我用精兵去追击曹操,你说必败;后来用败兵追击曹操的胜兵,而你说必胜;结果都如你所言,这是什么原因呢?”

贾诩笑着说:“这很容易得知。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还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后退,但曹操一定会亲自带精兵强将断后。你要知道,曹操向将军发动进攻,前前后后没有失策的地方,实力犹存,可是他急忙撤兵,不过是他的后方发生了变故。我们追击的军队尽管精锐,也必然敌不过曹军。然而,曹军在打败了将军的追兵之后,一定会轻军速退,不再留意后方。所以,虽然用败兵击之,却能取胜。”

张绣大悟,感叹着对贾诩说:“您真是懂得了兵法中‘九变之术’的精髓了啊!”

多算必胜,少算不胜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朝被各地起义军推翻后,项羽由于最有实力,兵力达四十万,遂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撕毁与刘邦谁先人关谁为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和汉中之地,却将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给了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用以防止刘邦东进。

项羽和刘邦及其领导的军队在推翻暴秦统治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二人也都是胸有大志的,都希望天下听命于自己。项羽做了天下的霸王,自然意气风发。刘邦也自然对封自己为汉王心有不甘,只是鉴于实力不及项羽,无奈地暂时听命于项羽罢了。但是,刘邦并没有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在进入汉中的路上,拜丞相萧何极力推荐的人才韩信为大将军。

拜将之后,刘邦就向韩信问取天下的计策,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提到将军您,将军有什么高明的计策教导我?”

韩信敬谢不敏,并反问刘邦:“大王您要攻取政权于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羽吗?”

刘邦说:“正是他。”

韩信又问:“大王您自己考虑一下,您在勇敢、强悍、仁慈、实力等方面,比得上项羽吗?”

刘邦沉默思考了好久说:“我哪一方面也不如他。”

韩信听后,又拜贺说:“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不如他。然而我曾经在项羽手下做过事,我就说说他为人的情况吧。项羽发怒大喊时,千人皆伏,那是勇猛到极点,但却不能任用贤能的部将,所以说他只不过匹夫之勇。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说话体贴,他人若生病,他就痛哭流涕,亲自端药喂饭,至于有人立功而应当封爵,刻好的官印在他手里都磨平了边角,他还不舍得将印授予人,所以说他的仁慈只是妇人之仁。”

“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臣服了诸侯,却不在关中建立都城,而建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背弃了与您的誓约,而将自己亲信的人封王,因此诸侯们对此都深感不公正。项羽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忍灭绝的,天下百姓对此多有抱怨,因此,百姓也就不亲服他,只不过都害怕他的威猛和实力罢了。项羽在名义上虽称霸天下,实际上却失去了天下人心。所以说项羽的强盛很脆弱。”

“现在大王您若能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的勇武之士,天下哪一个人不可以被您诛杀?用攻下的城邑分封给功臣,哪一个人不服从您?况且关中的那三个王:章邯、司马欣、董翳本是秦朝的降将,他们带领关中子弟多年了,死在他们手里的子弟更是不可胜数,他们又欺骗部下而投降了诸侯军,在新安那个地方,项羽还坑杀了二十多万投降的秦朝子弟,惟独章邯、司马欣、董翳他们三个人保住了性命,秦朝的父老对这三人怨恨到了极点,可以说是恨入骨髓。项羽凭强大的威势封了这三人为关中的王,而关中的秦人却没有喜爱他们的。”

“大王您进关后,秋毫不犯,废除秦朝的严苛法令,并与秦人约定法律。虽只有那简单的三章,但关中的秦人没有不希望大王您来关中为王的。您人关之前,义帝与您及诸侯誓约:谁先入关谁就为关中的王。大王您第一个人关,您应当被封为关中的王,这一点,关中的民众是都知道的。后来的结果却是,大王您不能王关中,而去汉中为王,关中的秦民对此没有不痛心疾首的。现在大王您若起义挥师东下,关中地区仅仅发布一个檄文就轻易地得到。”

刘邦听后,十分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并且马上听从韩信的计划,部署各个将领向东进发,和项羽的军队展开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攻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韩信与刘邦的一席话,周密地分析了刘邦和项羽各自的优劣长短,以及天下形势,计算他们的得失胜负,做出了东进的战略决策,可谓是一个卓越的“庙算”,体现了“多算胜少算败”的道理。

用兵之害,犹豫狐疑

公元218年,刘备领兵10万围汉中,曹操闻报大惊,起兵40万亲征。而定军山一役,蜀将黄忠计斩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大怒,亲统大军抵汉水与刘备决战,誓为夏侯渊报仇。蜀军见曹兵势大,退驻汉水之西,两军隔水相拒。

一天,刘备与军师诸葛亮到营前观察两岸形势,谋划破敌之策。诸葛亮见汉水上游一带有土山,可伏兵千余。回营后命赵云领兵500,都带上鼓角,伏于土山之下,或黄昏、或半夜,只要听到本营中炮响一次,便擂鼓吹角呐喊一通,但不可出战。诸葛亮自己却隐在高山上观察敌军动静。

第二天,曹兵到阵前挑战,见蜀营既不出兵,也不射箭,叫喊了一阵便回去了。到了深夜,诸葛亮见曹营灯火已灭,军士们刚刚歇息,便命营中放炮为号,令赵云的伏兵鼓角齐鸣,喊声震天。曹兵惊慌,疑有蜀兵劫寨,赶忙披挂出营迎敌。可出营一看,并不见有什么蜀兵劫寨,便回营安歇。待曹兵刚刚歇定,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又起。一夜数次,弄得曹兵彻夜不得安宁。一连三夜如此,致使曹操惊魂不定,寝食不安。

有人对曹操说:“这是诸葛亮的疑兵之计,不要理睬他就是了。”

曹操说:“我岂不知这是疑兵之计,但不加防备也是要吃大亏的!”曹操犹疑了再三,无奈只得传令退兵30里,找空阔之处安营扎寨。

诸葛亮吓退了曹兵,便乘势挥军渡过汉水。蜀军渡水后,诸葛亮传令背水扎营,故意置蜀军于险境,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新的疑惑,不知诸葛亮又将使什么诡计。因为曹操深知“诸葛一生惟谨慎”,认为他如果不是胜券在握,是决不会走险棋的。而诸葛亮正是看透了曹操这种心理,偏走此险棋来疑他、惊他。

曹操在惊疑中,为了探听蜀军虚实,下战书与刘备约定来日决战。战斗刚开始,蜀军便佯败后退,往汉水边逃去,而且将兵器马匹弃于道路两旁。

曹操见此,急令鸣金收兵。手下的将官疑惑地问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反令收兵?”

曹操说:“看到蜀军背水扎寨,我原本就有怀疑;现在刚交战他们就败走,而且一路丢下许多兵器马匹,更说明是诸葛亮的诡计,必须火速退兵,以防上当。”

然而,正当曹兵开始掉头后撤时,诸葛亮却举起了号旗,指挥蜀军返身向曹兵冲杀过来,致使曹军大溃而逃,损失惨重。

疑中之疑,反间破敌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死了精通水战的曹将蔡瑁、张允,为自己取得胜利做出了准备。

当时,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三万的大军,准备渡过长江,攻取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但他们的兵力要比曹军少得多。

曹操的军队都是由北方士兵组成的,善于陆战,而不善于水战。正好有两名精通水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成宝贝,厚待有加。一次,东吴主帅周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便产生了一定要除掉这心腹之患的念头。

曹操一向爱惜人才,他深知周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便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蒋干与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就立即派蒋干过江去说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前来,立刻明白了他的来意,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上,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相约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佯装大醉,约蒋干同床共眠。蒋干因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非常不安,哪里能够人睡?于是,他便偷偷下床,见周瑜的案头上放着一封信。他偷看了那封信,原来是蔡瑁、张允写来的,信中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以击败曹操,正在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得蒋干连忙上床。又过了一会儿,忽然报告说有人要见周瑜,周瑜便起身和来人谈话,还装作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了。蒋干便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同那个来人小声谈话,听不请说了些什么,只听见提到蔡、张二人。于是,蒋干对蔡、张二人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就更加确信无疑了。

等周瑜办完公务,又睡着后,蒋干偷了那封信连夜赶回了曹营,让曹操看了那封信件,曹操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将蔡、张二人问斩。待冷静下来之后,曹操方知是中了周瑜的反间之计,连连叫苦不迭,但也只能是无可奈何了。

兵不厌诈,诡道胜敌

两晋时期,汉昭武帝刘聪于316年攻破西晋的都城长安,西晋灭亡。西晋虽亡,但是西晋的丞相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晋王,建立东晋。

刘聪为了扫平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就派他的从弟刘畅带领三万大军进攻荥阳(今河南荥阳北),企图消灭驻扎于此的晋军、荥阳太守李矩的军队。

刘畅远道而来,自恃人马众多,不可一世,就派人到李矩军中劝降。而李矩的人马较少,军中人心也不稳,与敌人决战,显然没有取胜的机会。再说刘畅是突然而来,李矩对此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刘畅的使者来到军中,李矩就隆重地迎接,同时他急中生智,把自己的精锐人马藏匿起来,而让军中的老弱士兵出来,意思是向使者表明,他的军队实在无能力作战了,所以他表示愿意投降汉军。

使者回去向刘畅如实汇报了他所看到的及听到的李矩愿意投降的情况,刘畅高兴极了。而李矩为了表示投降的心意,也派人随同使者给刘畅送去了大量的美酒和牛肉,犒赏汉军。刘畅听到使者的汇报及看到大量的美味,就认为晋军一定会投降,遂大宴众将士,彻夜痛饮,他们的人马都在酒精的麻醉中入了梦乡。

而李矩却趁夜色苍茫,召集众将士,准备乘夜偷袭刘畅。众将士一听,人人面露惧怕的神色。因为他们知道,汉军人马太多,而自己的势力太小。李矩见众将士心怯而不敢拼命,就派将军郭诵带人到附近的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臣)祠中祈祷,并让神巫当众宣布:“子产发下了神谕,他将派遣神兵相助我们。”众将士听到了神的许诺,信心大增,士气也高涨起来,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在神兵的帮助下击破汉军。

李矩遂命部将精选出英勇善战的勇士千人,在夜色的掩护下袭击刘畅军营。而此时的汉军还在沉酣中,区区千人的晋军在三万汉军的大营中如有神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人人奋勇砍杀。这一战下来,晋军砍杀了几千人,至于缴获的物资就更不计其数了。

晋汉之间的这场荥阳之战,李矩仅用千人就击溃了三万大军,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李矩在大破刘畅之军的战斗中,充分利用计谋,以少胜多,不仅创造了一个奇迹,而且再一次说明了军事斗争中诡道的重要性。

存亡之道,谋划为先

公元1074年,宋与辽发生边境事端。双方派代表在代州边界上的黄平谈判。但由于辽方一再设置障碍,致使谈判不欢而散。第二年,辽方派使臣肖禧到宋京,声称:“不解决问题,誓不返辽。”宋方官员经常与肖禧通宵达旦谈判,因辽方无理纠缠,谈判毫无进展。

神宗忧心忡忡,他既不想与辽军交战,又不愿割让领土求和,最后决定派遣沈括前去谈判。

沈括早年对宋,辽边界做过仔细研究,这次接到出使辽国的使命后,又查阅了档案、典籍,并向有关官员进行了解,弄清辽方两次所提疆界前后不一。第一次所提与第二次所提有争议的黄克山,相差30里。他连夜草奏,上呈神宗。神宗看了奏章,向群臣说:“以往主持谈判的大臣不究本末,贻误国事。沈括精神如是,朕无忧矣。”神宗按沈括提供的资料,还亲自绘制了一张地图。

第二天,沈括携带地图到馆舍拜会辽使肖禧。沈括说:“下官受皇上的委托,奉陪阁下,贵国有何要求,请向我提出。”

肖禧以十分傲慢的口气说:“宋朝违背条约,侵犯我大辽边界。我们早有照会,要求重定边界。大辽皇帝派我来东京,此事不解决,我无法回朝复命。”

沈括面带微笑道:“本人对边界情况略知一二。贵国在照会中说的有争议地界,较原协议向前推进30里。不知阁下这次来东京,是为解决边界争议,还是要索取领土呢?”

肖禧毫无思想准备,故作镇静道:“大辽只要求按原协议重定边界,对宋朝绝无索要领土的要求。”

沈括从袖中取出地图,说:“既然阁下声称并无索要领土的要求,那就好谈了。此图乃御笔绘制,请阁下过目。”

肖禧察看地图,只见山川河流无不详细,一时无盲答对,只好委婉地说:“既然如此,我只好及早回国向大辽皇帝报告。”

肖禧走后,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沈括却非常忧虑,他知道辽使虽然离去,边界争议并未解决。目前辽国大军压境,如不急速赴辽,面见辽帝,将此事圆满解决,辽方随时都可能挥师南下。他遂将自己的想法面呈神宗,神宗深表赞同,并派沈括出使辽国。

谈判会场设在一个宽敞的帐篷内。辽方代表是杨益戒宰相,是辽国手握实权的人物。他开门见山地说:“辽、宋地界需要重新划定,我们大辽多次派使臣赴宋,久未见答复。此次贵使前来,希望及早商定,免得又动干戈!”

沈括从容答道:“宋、辽地界早有定议,但是贵国所提黄克山为分水岭问题,文书上并没有记载,敝国不敢从命。我携带文书在此,请阁下过目。”随从人员将两国签定的文书,摆到谈判桌上,文书中明文记载:“黄克山以大山脚下为界。”

杨益戒无言以对,最后用威胁的口吻说:“贵国连数十里之地都不忍割让,难道要断绝两国友好关系吗?”

沈括答道:“此言差矣,若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那可并非仅是对我朝不利啊。”

杨益戒见沈括态度强硬,言词锋利,只好宣布休会。

在第二次谈判中,杨益戒见逼索土地不成,便放弃黄克山地界之事,又提出天池子之归属伺题。天池子属于宋国的领地,这在宋、辽签定的协议中早已确定,但协定允许一部分辽民在天池子牧马。

沈括说:“天池子乃宋国疆土,岂能更改!”

杨益戒说:“辽民在此牧马,极易引起冲突,有损两国关系,请阁下三思。”

沈括说:“天池子归属两国乃先帝所定,本朝无权更改。至于武装冲突,本朝容忍是有限的,也请贵国三思。”

双方共进行了六次会议,沈括有问必答,言词犀利。杨益戒未料到宋朝竟有这样杰出的使臣,又听说宋朝正在边界集结军队做应战的准备,只好放弃逼索土地的要求,维持原协议所确定的边界,草草结束谈判。

沈括胜利完成赴辽使命,返回汴梁。神宗为嘉奖沈括的功绩,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

南宋的岳飞,一生不仅以出色的谋略和指挥艺术名扬海内,更以优良的品行与丰富的治军经验为人传颂、感念。他在与金兵多年奋战中,亲手培育了一支作战勇敢、军纪严明、百姓爱戴的队伍——“岳家军”。他的治军经验,据他的孙子岳珂总结有六条:一是精选将士;二是勤加训练;三是赏罚公正;四是号令严明;五是严格纪律;六是同甘共苦。

岳飞组织的“岳家军”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有志于抗金事业的青年。他主张用兵之道贵精不贵多。部队平时勤于训练,技艺娴熟,战时皆奋勇杀敌,义无返顾。对于部下,岳飞坚持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岳家军”有条铁的纪律:对百姓秋毫不犯。无论平时还是战时,岳飞严格约束部下,不许索取民间财物,不准扰乱百姓。若半夜人居民屯,宁宿于门外檐下,也不准惊动主人。百姓开门迎纳,他们也不随便入居。行军打仗,岳家军不践踏农田,不损坏庄稼;若士兵买物不给足价或私取百姓物品,一经发现,立即斩首。军中上下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于是他们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岳家军”每到一地,百姓载道十里迎送。

岳飞对于违抗军令、破坏军纪的官兵,不管亲疏远近、官职大小,均严惩不贷。他的部将傅庆是一位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深受岳飞喜爱的将领和朋友。可是,傅庆高傲骄狂,直至心怀异志,数犯军纪。楚州之战后,当岳飞奖赏战功者时,傅庆竞争功抢赏,扰乱军心。岳飞对傅庆毫不宽容,亲手烧其战袍,碎其金带,并忍痛传令将傅庆斩首示众。这种秉公论处、大义无私的治军态度,对部将和士卒教育极大。

还有一次,岳飞令一部将分发犒赏,不料这位将领却在发放中做了克扣,中饱私囊。岳飞发觉后,申明军纪,立即将其杖杀。

岳飞在治军中尤其注意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以实际行动感化士卒将帅。岳飞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不贪财,不爱色,终生不纳妾。他规定:全家只穿麻布衣服,不穿丝绵;家具陈设不求精美,饭食也不讲究;诸子平时不准进酒,他自己也立誓不收复河北滴酒不进。起初,皇帝赵构赏其功,曾赐给岳飞一幢住宅,让他在临安(今浙扛杭州)安家。岳飞恳辞说:“敌未灭,何以家为?”有人间他:“天下何时太平?”岳飞回答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太平矣。”

所有这一切,都无疑是激励将士、构成岳家军战斗力无比强大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岳飞做到了“令素行者,与众相得”,才使“岳家军”上下一心,团结奋战。金兵畏其军威,相互传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五间俱起,神妙莫测

南宋时期,金军南侵,兵围济南。济南知府刘豫在金人利诱下,杀害抗金将领关胜,投降了金国,后被金人册封为所谓“大齐”国傀儡皇帝。他对金人感激不尽,甘心充当鹰犬,引诱、网罗了一大批无耻之徒,成为南宋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一大障碍。

岳飞得知刘豫巴结金国大将粘罕(金太祖的侄子),而金太祖的四子金兀术却很讨厌刘豫这一情况后,认为可以利用两人之间的矛盾,铲除刘豫。恰在这时,岳飞的部属抓获了一名金兀术军中派来的间谍。于是,岳飞传令把奸细押到帐前。那间谍跪在地上索索发抖,不敢仰视。岳飞看了一眼,故意大声斥责道:“你不是张斌吗?我派你到大齐去约同刘豫诱骗四太子,想不到你竟一去不回!你说你干什么去了?”

那间谍被问得莫名其妙,他害怕被杀头,一句话也不敢回答,只是一个劲地叩头。岳飞又说:“刘豫以答应今年冬天以联合出兵入侵长江为借口,把四太子诱骗到清河(今河北清河西)来。我且问你,为什么违背我的命令而没有把信送到?”那间谍听到这儿才明白过来:岳飞认错了人,把他当成什么张斌了!他为了保住性命,就顺水推舟冒认了张斌,连声道:“小的该死,元帅饶命……”岳飞见计谋得逞,赶紧修书一封,上面写着与刘豫合谋害死金兀术的全部计划。

岳飞把信写完后封入蜡丸内,一边封一边对间谍说:“我先饶你这一回,再派你到刘豫那里去问清起事日期。速去速回,不得再误。”岳飞说完,让士兵割开那间谍的大腿把蜡丸藏在里面,然后又告诫道:“千万不可泄露这一机密。”间谍以为得到了重要情报,急忙回到金营,又忍痛把蜡丸取出交给了金兀术。

金兀术剥开蜡丸一看,又惊又怒,当即派人飞马把蜡丸书交给金熙宗。金熙宗想起不久前,有人几次告发刘豫同南宋宰相张浚派遣的使者有来往,相约图金之事。况且当初金国立“大齐”也有把它当作金与南宋之间缓冲地带的意图,期望刘豫能够辟疆保境,而金国则可以按兵息民。没想到“大齐”建立起来,屡次向金乞兵援助,且每每以兵败告终。想到这里,金熙宗当即让金兀术等人以“有急公事,欲登门同议”为名,将刘豫诱骗出京,裹挟而去,囚于金明池。刘豫被废去齐王,伪齐政权至此告终。

岳飞采取“反间利用”之谋,假借敌方间谍废掉刘豫的事例,其效果相当于“借刀杀人”。

义利相得,仁义使间

元朝末年,陈友谅攻陷了太平府,派人约张士诚协同攻打占据南京的朱元璋。

朱元璋得知敌情后,对将军康茂才说:“二敌联合,对我们十分不利,如果我们能先打败他们中的一路,事情就好办了。你能设法诱使陈友谅早一点来打我们吗?”

康茂才略微考虑了一下,对朱元璋说:“主公,真是凑巧得很!我家有个看门的老人,姓秦。由于无儿无女,有一次饿倒在路旁,是我看他可怜领回家收养下来,一日三餐供他吃喝。老人过意不去,执意要帮我家照看门户。我家哪里用得着让他看门?可是为了让他心安,便听从他去同那些小厮们一起看门了。这人过去曾侍奉过陈友谅,和他相识。让秦老去诱骗陈友谅先来进攻我们,以分散敌人的力量,我看是有把握的。”

朱元璋听了大喜,吩咐要进一步做好老人的工作,安排好进行诱骗的步骤,千万别出了岔子。康茂才领命丽去。

康茂才回家后,派人请了姓秦的老人来,好言抚慰了一番。老人拍着胸脯保证必将陈友谅骗来。于是,康茂才就让这个老人带了一封书信,乘小船直到陈友谅军中,诡称:“将军攻打金陵,康茂才愿做内应。”

陈友谅信以为真,急忙问道:“康公现在在哪里?”

老人说:“正把守着江东桥。”

陈友谅又问:“是什么桥呢?”

老人说:“是木桥。”

陈友谅问清情况后,赏给老人许多钱,打发他回去。临别时,陈友谅叮嘱道:“我带领军队赶到会合点后,以招呼老康为暗号。”

老人说:“知道了!”

姓秦的老人回来汇报了情况后,朱元璋大喜,他预先布置好了圈套,结果把自投罗网的陈友谅军杀得大败。

谋攻得法,全胜天下

大清康熙年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在南方发动了反清叛乱。开始时,由于得到一些地方反清势力的响应,叛乱势力很快蔓延到全国许多地区。

吴三桂手下有一员战将名叫韩大任,曾在湖南与清军作战,失利后败入福建。当时在福建参加平叛的清军是由康王率的部队。韩大任虽然是败军之将,但仍拥有几万人马,对福建构成重大威胁,并扬言要攻取汀州。康王闻言大惊,欲发兵用武力进剿。

这天康王坐帐,正在与大家商讨作战计划,突然站起一个人来,反对发兵进剿,主张用招抚的办法行事。大家一看,此人乃是康王手下的属员吴兴祚,他是汉军正红旗人,曾当过知县,因事得罪了上司,被罢官。适值康王率兵南征,他便前来投奔,被授为太守。此人博学多才,能言善辩,很受康王赏识。康王也感觉自己兵力不足,同意了吴兴祚的建议,并派他前往招抚韩大任。

吴兴祚只带几个随从去见韩大任。两人一见面,吴兴祚便仰天大哭,闹得韩大任莫名其妙。吴兴祚认真地说:“我此番是专程为将军吊唁而来,怎能不哭呢?”

韩大任感到诧异地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吴兴祚从容不迫地说:“将军所以威行海内,主要是由于吴三桂格外器重的缘故。现在他把大权授予你,深信不疑,是要你建立功业。可是几年来,将军不仅寸功未建,反而经常被清兵打败,还能再得到吴王的信任吗?现在将军铤而走险,来到福建,还要攻打汀州,可是康王的精锐部队早已严阵以待,以告捷之师破久逸之众,还不是如同摧枯拉朽一样吗?所以我说将军死期已近,特意前来预先吊唁。”一席话,把当时的军事形势,韩大任的处境,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到了韩大任的心坎上。

沉默了一会儿,韩大任问:“你看我归顺康王怎么样?”

吴兴祚要的就是这句话,连忙说:“实不相瞒,我这次来就是受康王的委派迎接将军归顺的。这正是将军弃暗投明,为朝廷效力,确保功名的好机会。”韩大任听了大喜,当即表示愿意归顺清朝,并请吴兴祚当晋康王的引荐人。

吴兴祚晚敌心理,以军威慑敌,说有韩大任而招抚了数万叛军,使福建避免了一场刀兵之灾,显示出他具有过人的才干和谋略。吴兴祚因功得到保荐提拔,一直做到两广总督。 fqkUwD8lnxajKTTXv5n+PQxmxfmivtJMDcBuaRJpuo959HEPodgz+f2HsbEzQx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