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壹 选将与兵备

知兵之将,安危之主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霸主。由于实力相当雄厚,他不断对外发起战争,扩大领土。公元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多次交战,鲁国屡战屡败,鲁庄公只好割地求和,双方约定在柯(今山东阳谷东)地举行签约仪式。

鲁国有位大臣姓曹,名沫,力大无比,又有智谋,对齐桓公以强凌弱的做法大为愤慨,但是又奈何不了他。思来想去,决心乘鲁、齐两国在柯地会盟之机,狠狠地教训一下齐桓公。

齐桓公带着重兵到达柯地,曹沫作为鲁庄公的侍卫也参加了会盟仪式。仪式开始后,鲁庄公和齐桓公同时登上会盟仪式的“坛”。突然曹沫跳到坛上,一手抓住齐桓公,一手拔出藏在袍下的匕首,对准了齐桓公。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齐桓公魂不附体,企图挣脱,但曹沫力大,齐桓公挣脱不了,只好颤巍巍地问道;“你……你想干什么?”

曹沫答道:“你们齐国以强自专,到处欺负我们小国,我们鲁国已经没有多少土地了,你还不放过,我现在只求你把齐国夺走的土地归还给鲁国,否则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

齐桓公望着寒光闪闪的刀刃,心中害怕,不得已地说:“这……好办,我答……答应就是。”

曹沫说:“这样答应不行,你要当着坛下的贵宾与所有人宣布,齐国要归还鲁国的土地!”

坛下的齐国将士想上前营救齐桓公,但又害怕曹沫出手刺死齐桓公,一个个束手无策了。齐桓公迫于无奈,只好照着曹沫的话当众宣布要归还鲁国的土地。

仪式结束后,齐桓公非常气愤,本想拒不归还鲁地,但迫于舆论压力,还是很不情愿地遵守了自己的许诺。曹沫单枪匹马,不畏强威,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正是孙子所谓“国家安危之主”。

武力为表,智谋为里

战国时候,诸侯国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相当亲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王室与郑国的关系却出现了裂隙。后来,随着这个裂隙的逐渐发展扩大,竟然导致双方以交换人质来谋求暂时的和平相处,而且即使如此,也并没有阻止住双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恶化的结果是,双方不得不兵戎相见,终于引发了一场使周天子地位大降的战争。

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天子夺取了郑庄公在王室的全部权力。郑庄公一怒之下,也不再去朝见天子。这年的秋天,周天子发动诸侯各国,组成由天子率领的联合军团,声势浩大地征讨郑国。郑庄公则亲自率领军队抵御。

周天子亲自带领他的御林军为中军,卿士虢公林父率领由蔡国军队和卫国军队组成的右军,周公黑肩则统率由陈国军队组成的左军。三路大军成品字形,中军居前。

面对周天子亲率大军来征讨,郑国公子子元建议郑庄公也分设左方阵以抵挡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设右方阵以抵挡陈国军队。他进言说:“陈国现在正处于内乱,它的军队也就没有心思作战,如果我们先冲击陈国的军队,它一定首先混乱溃逃;周天子如果顾及已经溃败的陈国军队,他的军队阵容也必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在如此局势下就会支持不住而逃走。这样,我们就可以集中全力攻击天子的中军,一定能取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子元的建议,按计重新布置成阵。

双方展开了大战,郑庄公对右、左方阵说:“大旗舞动以后,你们就击鼓出兵攻击。”双方一经接触,周军的左右两翼蔡国、卫国、陈国三国的军队果然一起溃逃,周天子的中军也因此而一片混乱。郑国的左右方阵各自完成任务后,又与中军会合,共同攻击天子的中军,周军大败。在一片混战中,郑国的祝聃一箭射中了天子的肩膀。

祝聃请求乘胜追击,郑庄公说:“君子不可以逼人太甚,何况这是天子,就更不能欺凌了。我们只是自卫,国家完好无损,就已经足够了。”当天夜晚,郑庄公还派人到周军中慰劳周天子,并慰问了他左右的随从。

周郑之战,郑国军队将攻击点选择在敌方兵力薄弱的两翼,致使周军的两翼都发生了溃逃,郑军再集中兵力合攻天子的中军,周军遂全线崩溃,郑军从而取得了胜利。

善于战者,择人任势

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煽动晋国的逃臣栾盈带领人马占领了曲沃,自己随后起兵接应,准备两面夹攻,以求占领晋国的首府绛都。栾盈攻占曲沃后,径直杀向绛都,吓得晋平公钻进宫里躲了起来。

晋国的大夫赵武等连忙率兵迎敌。栾盈手下有一员虎将名叫督戎,杀得晋军魂飞胆落,无人敢与他对阵。赵武麾下也有两员骁将,一位叫解雍,一位叫解肃,很是不服。他们在赵武面前夸下海口,定要捉拿督戎以建大功。结果一交手就被督戎打得落花流水,解雍重伤而亡,解肃万幸逃得性命。赵武又调来勇士牟刚、牟劲俩兄弟,与解肃合在一起,三个人战督戎,但仍不能取胜。

就在赵武等无计可施的时候,有一名叫斐豹的奴隶自告奋勇地跑来说:“我原是奸臣屠岸贾手下的人,屠岸贾作乱满门抄斩,我也受到株连,丢了官职,成了奴隶。我的名字已上了丹书(奴隶的文书档案),您若是能把我的名字从丹书上去掉,我就去杀死督戎。”赵武求才心切,答应了他的要求。

第二天,督戎又来到阵前大呼挑战,斐豹手提一把五十多斤重的铜锤,单身赴敌。

斐豹对督戎说:“别人怕你,我可不怕你!你要是有胆量,就把兵车退后,我与你双手对双手,兵器对兵器,单个较量,拼个高低,如何?”

督戎哪里把无名小卒斐豹放在眼里,跳下兵车,徒步与斐豹战将起来。酣战许久,二人都不见败相,忽然,斐豹虚晃一下,向早就侦察好了的一道短墙逃去。督戎以为斐豹力竭,穷追不舍。斐豹跳过短墙,躲在墙下,待督戎跳过墙的一刹那间,冷不防从背后用铜锤朝督戎头上砸去。督戎躲闪不及,立时脑浆进出,一命呜呼了。

督戎一死,栾盈失去了臂膀,不久兵败被杀。齐庄公闻讯,也连忙中途撤军回齐国去了。

赵武等懂得“择人任势”的策略,大胆起用沦为奴隶的斐豹,在危急关头打败了督戎,化解了晋国的一场危机。

众未居胜,少未居败

战国后期,秦国的强劲势头在历次的战争中已经磨练出来了,成了当时战争中的常胜国。秦国的势力及其发展方向一直是东方,遂对那里发起了频繁的军事进攻,韩、魏、赵三个国家在秦国强大的军事打击下,几乎丧失了还击的能力,在军事上胜少败多,在土地上,国土被秦国一点一点地蚕食,从而变得日渐狭小,在声势上,三国频繁遭受秦国的攻击,在无奈的军事失败面前自然也是理不直气不壮。

当时,赵国在名将廉颇、赵奢和贤臣蔺相如等人的扶持下,还能苦苦地支撑着危局。公元前259年,秦国的军队与赵国的军队相持于长平,一场决定赵国命运的大战就在兵奋马嘶的气氛中拉开了。此时,一代名将赵奢已经死去,蔺相如生了重病,赵国只得派出老将廉颇领兵抵抗秦军。廉颇虽然是一个领兵多年的名将,也是一个常胜将军,但在秦军猛烈的进攻面前,廉颇所指挥的赵国军队却连连失败。廉颇只好指挥赵国军队加固军营的防守,避免与秦军交战,减少失利的可能。

秦军在多次挑战,而廉颇却拒不应战,久攻不下的情况下,秦国就派人到赵国搞离间计,说:“秦国最担心的事,惟独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作为将领。”而此时赵国的君主也对廉颇的多次失败心怀不满,又怪廉颇固守不敢与敌交锋,遂听信了秦国间谍的话,任命赵括为将,准备代替廉颇。

蔺相如听说后,不顾重病之身前来劝谏,说:“大王您以虚名使用赵括,是不可以的。赵括只是熟读了他父亲的兵书,却没有实战的经验,不知道通权达变。”而赵王不听,最终任命赵括为将,到前方去代替了老将廉颇。

赵括自小就学习兵法,也熟读兵书,每当谈起军事问题的时候,就自以为天下没有能够抵得上他的。有一次,他曾经与父亲赵奢谈论起如何用兵作战,赵奢竟难不倒他,但是赵奢却不认为他能领兵。赵括的母亲遂问赵奢什么缘故,赵奢便道出了理由:“用兵作战,是事关个人生死及国家存亡的大事,而赵括却认为是很容易的小事一桩。假使赵国不任命赵括为将也就算了,如果一定任命他为将,破灭赵国军队的也就一定是赵括。”

就在赵括受命即将出行的时候,他的母亲还向赵王上书说:“不可派赵括为将。”

赵王忙问原因,赵括的母亲说:“我起初侍奉他的父亲赵奢,当时赵奢已经是将军了,他亲自捧着饭菜服侍他人吃饭的人就有几十个,以朋友对待的人有上百人,大王及国家所赐封给他的财物,他全部分给了军中的官兵,他从受命的那一天起,就再也不过问家里事。现在赵括一做了将军,召见官兵的时候,官兵们没有人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赐给他的财物,都藏到家中,他看到便利的良田和华美的住宅可以买下的就买下。大王您认为他和他父亲相比怎么样?他父子俩不一样,请求大王您不要让他去。”

但是,赵王的决心已定,并答应赵括的母亲,万一赵括失败,不会罪及家人。

赵括代替廉颇到长平后,更改了原先军中的命令,同时替换了军中的一些官吏。赵军遂做出了一副要与敌死拼的架势。秦国将领白起听说赵括为将,就以奇兵与赵军交战,假装失败,引诱赵军来追。赵括带领四十余万大军直追到秦军营前,却不能攻破秦军营垒。这时秦军的另两支军队从赵军背后形成了对赵军的合围之势,同时切断了赵军的粮食补给通道。赵军被围四十余天,赵括所率领的四十余万大军冲不出秦军的包围,最后矢尽粮绝,以至于相食人而求生,最终被秦军全部俘虏并坑杀。赵括自己在乱军中被乱箭射死。

赵括遂成了纸上谈兵的可笑人物。长平一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人,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抗秦了。

五事七计,知之者胜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

齐王早有讨伐魏国之心,立刻召集群臣商议救韩之计。相国邹忌认为,救韩得不偿失,万一失败更加不利,不如不救。大将田忌则认为,如不救,韩国必将归降魏国,那就对齐国无益了,应该马上出兵相救。二人争论不下,齐王问计于军师孙膑。

孙膑说:“从各方面情况比较分析,魏国攻打韩国,我们不能不救;但出兵过早,等于是我们齐军替韩国去打魏军,实为下策。我们应等魏、韩两国打得疲惫不堪时再出兵,方能大获全胜。”

齐王采纳了孙膑的策略,亲自召见韩国使者,答应派兵援韩。韩使回国复命,韩王信心大增,令三军拼死抵抗,给魏军以极大打击。齐国看时机成熟,便令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援韩国。

田忌采用了孙膑“围魏救赵”之计,统率大军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王忙令进攻韩国的魏军班师回国,随后又命太子申为监军,庞涓为大将,率十万精兵与齐军决战。

孙膑对田忌分析战况说:“魏兵悍勇,庞泪骄横,交战之时,我军可佯装败退,引敌冒进,然后因势利导,消灭魏军。”接着讲出一条妙计,田忌大喜。按孙膑的计策,第一天撤军,田忌令兵士挖了供十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二天撤军,只挖了供五万人做饭的军灶;第三天撤军,军灶的数量减少到仅能够两万人用。魏军统帅庞涓见齐军军灶的数量急剧减少,认为是齐兵怯懦大量逃跑的缘故,不由喜形于色。他嫌步兵行动迟缓,便丢下他们仅带少数精骑猛追,沿途又见齐军丢下许多辎重,庞涓更认为齐军已经混乱,竟一直深入到齐国境地。

庞涓率军追到马陵时,天色已晚。这里地形险要,道路狭窄。庞涓突然发现路边一棵大树被刮去树皮写上了字。他一时看不清楚,就让兵士点燃火把照看。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他情知中计,急令撤退。但为时已晚。早已埋伏在那里的齐军看见火光,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领兵舍命拼杀,想冲开一条血路,无奈齐军重重包围,已然冲不出去了。惨败之下,庞涓又羞又愤,挥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俘虏太子申,十万魏军全军覆灭。从此,魏国一蹶不振。

马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也是通过“五事”、“七计”,进行“校计索情”取得胜利的战例之一。孙膑在分析战争的“道、天、地”之后认为齐国必须救韩,权衡“七计”后又做出不可出兵过早,以免损耗实力的决策,转而围攻魏都大梁。战争中审时度势,根据魏军特点以精密周详的布局,引诱其上当,战胜了轻敌的庞涓。这样,齐国既救了韩国,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魏国,可谓一箭双雕。

将有五危,不可不察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李牧在镇守北部边境期间,针对匈奴人骄横的特点,专门下了一条规定:一旦匈奴入侵,赵国全体将士一律回营,不得抵抗。

后来,匈奴每次入侵,赵军都是避而不战。匈奴以为李牧胆怯,更加骄横轻敌。

过了许久,李牧见时机已到,便派精兵16万人设下埋伏,尔后让边民和部分士兵将牲畜全部赶出来放牧,以诱匈奴来抢。匈奴单于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杀死匈奴骑兵十万余人。匈奴将领不懂得“将有五危”,致使大军惨败。此后,一连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视卒如子,关爱有度

战国时的吴起治军,以爱惜士卒、与士卒共患难而闻名。

有一年,魏文侯命令吴起统率大军攻伐秦国。西征之中,吴起与普通士兵一样,背着粮袋,徒步行走,而把战马让与体弱的士卒骑。吃饭时候,吴起也不吃“小灶”,而是与士兵们坐在一起,围着大锅,喝大碗汤、吃大碗饭,有说有笑,俨然一名普通士兵。睡觉的时候,吴起还是与士兵们滚在一起,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士卒们深受感动,打起仗来,都愿意为吴起出死力。

当时在吴起的部队里有一名士兵的背上生了个疽(一种毒疮),由于军队正在行军,一时找不到良医好药进行治疗,吴起就亲自为士兵把疽中的浓液用嘴吸出来,为这位士兵治好了病。这名士兵的母亲闻讯后,竟放声大哭。邻居大惑不解,说:“吴将军为你儿子吸毒治疽,你不感谢吴将军,却哭泣不止,这是为什么?”

这位母亲回答道:“不是我不感谢吴将军,我是想起了我的丈夫啊!我丈夫以前也在吴将军手下当兵,也曾长了背疽,也是吴将军为他吸出毒汁治好病的。丈夫感激吴起,打起仗来不要命,终于战死沙场。我儿子一定也会对吴将军感恩不尽,恐怕儿子的性命也不会长久了。”说完,又哭了起来。

由此也可见吴起“视卒如子”谋略的激励作用。

吴起爱惜士卒,士卒甘愿为吴起拼死作战。魏、秦两军交战后,魏军连战连胜,所向无敌,秦军一退再退,接连被吴起攻占了五座城池。魏文侯闻报,非常高兴,任命吴起为西河郡(今陕西华阴附近)守,把保卫魏国西部的重任交给了吴起。当然,吴起也没有辜负魏文侯的信任,他在镇守西河的27年里,率军与各路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魏国领土也扩展了千余里。

莫信鬼神,不做类比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乐毅率领燕国大军攻打齐国,在6个月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莒(今山东省莒县)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这两座城了。乐毅乘胜追击,围困了莒和即墨。齐国拼死抵抗,燕军久攻不下。

这时,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毅不是燕国人,当然不会真心为燕国了,不然,那两座城怎么久攻不下呢?恐怕他是想当齐王吧?”

燕昭王对此倒不怀疑,可是燕昭王不久就死了,其继任者惠王听信谗言,用一个名叫骑劫的亲信取代了乐毅。乐毅深知遭到诬陷,不敢回燕国,只好逃回他的老家赵国。

齐国的守将是非常有谋略的田单,他深知骑劫根本不是将才,虽然燕军强大,但只要计谋得当,一定可以打败他。

田单首先利用两国士兵都有的迷信心理,要求齐国军民,每天饭前都拿上食物到空地上去祭祀祖先。这样,总有成群的乌鸦、麻雀结群地飞来抢食吃。城外的燕军从高处见状,觉得非常奇怪。互相传言说齐国有神师相助,连飞鸟每天都定时来朝拜。结果弄得人心惶惶。

田单的第二招,是让骑劫本人上当。他派人放风说乐毅过于仁慈,谁也不怕他。如果燕军割下齐军俘虏的鼻子,齐人肯定会被吓破胆。骑劫听了信以为真,觉得很有道理,果然下令割下齐国俘虏的鼻子,还掘了城外齐人的坟墓。这种残暴的行为激起了齐国军民无比的愤慨。

田单的第三招,是派人送信,大力夸赞骑劫的治军才干,表示愿意降服于他。还派人假扮富户,带上财物偷偷出城投奔燕军。使骑劫确信齐国已经无力交战了,只等田单开城前来投降就行了。

田单的最后一招则是:他认为齐军人数太少,即使进攻也很难取胜,得另谋取胜之途径。于是,他把城中的一千多头牛集中起来,在牛角上绑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画有五颜六色,稀奇古怪图案的红色衣服,牛尾巴上绑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苇。另外,还选了五千名机灵健壮的士兵,都穿上彩色花衣,脸上涂满油彩,手持兵器,命他们紧跟在牛的后面。

这天夜里,田单下令把牛从新挖的城墙洞中放出,点燃麻苇,牛又惊又痛,直冲燕国军营。燕军没有防备,见了火牛来袭,一个个被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能够还手?齐军的五千勇士接着冲杀过来,使燕军死伤无数。骑劫也在乱军中被杀,燕军一败涂地。

齐军乘胜追击,收复了七十余城,使齐国转危为安。

内外之费,一日千金

秦末,在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3年间,刘邦和项羽经过大小上百场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打得筋疲力尽,僵持不下,各自的后方供给也都出现了问题。于是,双方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暂停激战。

停火撤军后,刘邦的谋臣张良、陈平向刘邦建议说:“如今您已经夺得了大半个中原了,诸侯也纷纷归顺。虽然双方后方供给都很紧张,但大王后方有萧何筹措粮草,足够精兵消耗;而楚军现在已是兵士疲顿,粮草极度紧缺,大王为什么不趁此机会彻底消灭他们,以免项羽缓解了后勤供应之困、恢复了兵力,那时岂不后悔?”

刘邦恍然大悟,立刻调转马头,率军追击项羽。同时派韩信、彭越领精兵南下,合力消灭楚军。

刘邦也正是凭借后方的有力支援和大将、谋臣的出谋划策,一举消灭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兵非益多,取胜而已

汉末,曹操经过官渡会战后,统一了中国北方,遂乘胜挥戈南下。

公元208年10月,曹操率20万大军,先是夺占了战略要地荆州,击败了刘表和刘备,尔后顺流东下,直取江东。

面对强敌,孙权、刘备集团中的主战派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决定联合抗曹。10月,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由于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战斗力大减,第一次作战便吃了败仗。曹操只好退守长江北岸,与孙、刘军队隔岸对峙。

为了减少船的颠簸摇晃,避免军士晕船,曹操命令工匠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上铺木板,自以为有了“连环船”,扫平东吴便指日可待了。

吴军得知这一情况后,先锋黄盖便向主帅周瑜献策用火攻破曹。为能在宽广的江面上接近曹军,将带火的船冲向敌船,周瑜和黄盖又使出“苦肉计”,黄盖有意与周瑜闹翻,被周瑜打得皮开肉绽。尔后去信向曹操诈降,曹操信以为真,双方约定了黄盖前来投降的时间与信号。

到了约定日期,黄盖率领几十艘战船,扯满风帆,直驶北岸。曹营将士见他们船上插着约定的信号,不知有诈,纷纷站在船上观望。不料,黄盖的船队靠近后,突然放起火来。黄盖的几十艘战船瞬间成了“火龙”,直扑曹军水寨。曹军战船因被铁链锁住,无法散开,军士无处藏身,最后不是掉进江里淹死,就是被火烧死。南岸的孙、刘联军乘势渡江,发起总攻,曹操兵败,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5万之兵击败曹军20万之众,是中国战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从将帅指挥角度看,此战抓住了“兵非益多”的三个环节:并力、料敌与取人。先是并力,孙、刘联合抗曹,齐心协力。再是料敌,孙、刘联军能准确判断敌情,针对曹军人虽众却不习水性,连环船笨重呆滞,曹操又骄傲轻敌等弱点,实施诈降和火攻。最后是取人,孙、刘联军上下齐心协力,同仇敌忾;黄盖以“苦肉计”骗取了曹操的信任,又施之以火攻,产生了“敌虽众,可使无斗”的效果,导致了曹军的大失败。

进不求名,唯人是保

公元208年秋,曹操为彻底消灭刘备,率几十万大军分八路攻取樊城。当时樊城地小粮少,新野县的百姓为避战乱也集中在此地。大家听说曹军大兵压境,十分惊慌。刘备便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晓谕民众,让大家不要互相惊扰,表明自己一定会尽力保护百姓,并积极整军备战,以迎曹军。民众逐渐安顿了下来。

这时,曹操率军已到了距樊城不远的襄阳地带,他的谋士刘晔献策说:“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现在刘备尽迁新野百姓人樊地,如果我军径进,二县玉石俱焚,不如先派使臣招降刘备、他若不降,也可见我方的爱民之心;则荆襄之地,可不战而定。”曹操同意了他的谋略,便派徐庶为使臣,到樊城去劝降刘备。

徐庶与刘备是故交。他奉命来到樊城,刘备,诸葛亮接见,共叙旧日之情。徐庶说:“曹操使我来招降使君,是假买民心。现在他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应速做行动计划。”刘备和诸葛亮感谢他的情谊,并托他传信给曹操,意思是拒不投降。

曹操见劝降无效,大怒,马上进兵攻城。

刘备与诸葛亮商议对策,诸葛亮说:“应该马上放弃樊城。”

刘备说:“只好如此了。但是百姓们跟着我许久了,怎么能忍心抛弃他们呢?”

诸葛亮说:“您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刘备同意了。便先派关羽往江岸整顿船只,再派人在城中大声说:“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刘使君(刘备)一齐过江。”

两县人民齐声大呼:“我等虽死,也愿随使君!”当下扶老携幼,拖儿带女,随军紧急渡河。刘备过河后回顾百姓,发现还有未过河者在望南而哭,便命关羽催船渡之,自己才上马前行。

与刘备同行军民有十余万,大小车辆数千,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有哨马来报:“曹军已进了樊城,正使人收拾船筏,马上渡江赶来了!”众将都说:“江陵要地,足可拒守。现在有十几万百姓拖累,日行仅十余里,何日能到江陵呢?倘曹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哭道:“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今民众归我。我必须尽力保护他们,怎么能抛弃呢?”百姓听了,莫不伤感。就这样,刘备带着百姓,缓缓而行。每日只走十余里歇息,一程程向江陵进发。

过了几天,曹操选精兵轻骑昼夜兼程,追上了刘备。两军在当阳地区展开了激战。刘备的妻子糜夫人伤重自尽,独生子阿斗失散,亏得赵云救回。刘备始终不放保民之责,仍一再督促部下舍命救护百姓。由于寡不敌众,刘备的数千人马损失很大,老百姓也伤亡惨重,散失无数。然而,刘备尽力保护人民的事,却有口皆碑,传为美谈。大家都说刘备是仁德爱民之主,纷纷投奔效力。这也为刘备以后在蜀称帝,蜀与魏、吴三国在中国历史上鼎足相持数十年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将之道,知礼有谋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反叛,他纠集回纥、吐蕃等民族的军队共二十多万人,气势汹汹地杀人大震关(今甘肃清水东)。途中仆固怀恩暴死,回纥和吐蕃的军队继续东进,一度攻人京都长安。唐代宗命长子李适为元帅驻守关内,命老将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兵赴咸阳御敌。

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曾与回纥人建立了友好关系。他勇敢善战,身先士卒,回纥人十分钦佩,都称他为“郭公”。郭子仪决定利用这种友好关系拆散回纥与吐蕃的联盟,把回纥拉到自己这边,共同对付吐蕃。于是,郭子仪派部将李光瓒去“拜访”回纥头领药葛罗。药葛罗得知郭子仪来了,十分惊异,因为他在出兵前就听仆固怀恩说郭子仪已经死了,怎么突然来了呢?因此他提出要见见郭子仪。

回到军营,李光瓒将药葛罗的话转告给郭子仪。郭子仪立即决定亲自到回纥军营去跟药葛罗见面“叙叙旧”。郭子仪的儿子和众将领纷纷劝说他不能去冒险,并说:“即使去,最少也要带数百精兵做护卫,以防万一。”

郭子仪笑着说:“以我们现在的兵力,绝不是吐蕃和回纥的对手;如果能说服回纥退兵,或者能使其与我们结盟,那就能打败吐蕃。冒这个险,我看值得!”说罢,只带领几名骑兵向回纥军营进发,同时派人先去那里报信。

药葛罗及回纥将领听说郭子仪要来了,都大惊失色。药葛罗惟恐有诈,命令部队摆开阵势,他本人则弯弓搭箭立于阵前,时刻准备战斗。郭子仪远远望见,索性脱下盔甲,将枪、剑放在地上,独自打马走上前去。药葛罗见来者果然是郭子仪,立即召唤众将跪迎郭公人营。郭子仪见状,慌忙下马,将药葛罗及众将搀起,携手同进入回纥军营。

分宾主落座后,郭子仪对药葛罗说:“回纥人曾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出过不少力,唐王也待回纥人不薄,这次为什么反要来攻打大唐呢?”

药葛罗羞愧地说:“郭公在上,我们回纥人不说假话,这次出兵实在是被仆固怀恩骗来的。他说郭公已不在人世,如今郭公就在眼前,我们马上退兵!”

郭子仪说:“我们大唐兵多将广,像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叛乱都能被平定下去,吐蕃与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里会是大唐的对手!如果回纥能与大唐联手,共同打败吐蕃,我们的皇帝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药葛罗激动地说:“我们听郭公的!就这么办!”说罢,命令士兵取酒来,要与郭子仪盟誓,郭子仪连连拱手致谢。回纥人十分讲信义,盟誓之后,立即调兵遣将,向吐蕃发起攻击。郭子仪也倾全军精锐向吐蕃发起进攻。吐蕃大败,损兵数万人,仓皇逃命而去。

郭子仪凭着自己的大智大勇,未费一刀一枪,将“劲敌”回纥化为朋友,又借助回纥人的力量打败了吐蕃,捍卫了大唐的疆域。

用兵谨慎,安国全军

唐朝太宗时,岭南酋长袁盎和他的部落交相攻击唐边境的各州府,这些州府就告发袁盎谋反。当时,唐朝境内有许多重大事情要处理,还来不及过问边境之事。待内部安定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便要发兵讨伐袁盎。

大臣魏征进谏道:“岭南地区不仅偏远险要,且有瘴疠之气,无法屯集大量军队。况且告发袁盎谋反这件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到今天并没有见他有什么大动作,可见他并不一定是谋反。倘若派得力大臣前去,表示朝廷对他以诚相待,或者可以避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李世民以为有道理,就派使臣前去传达皇帝的意思。袁盎果然派他儿子随使者入朝拜见皇帝。太宗叹道:“魏征一句话,胜过雄兵十万哪!”于是,他下令重赏魏征500匹绢,作为对他的褒奖。

魏征劝告唐太宗李世民坚持“安国全军”的慎战谋略,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一场战争,也达到了民族和睦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一味穷兵黩武,总是妄图以武力征服别人,到头来往往玩火自焚,身败名裂。 dNcPiPO2QS0Wb2I62VNBlr/5/gFtoo+9ADmX9M2Hgi/Z44CIKmmW0hEjpT6/g7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